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資料來源:商務部中國投資指南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報告(2006)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第 1/1 頁 共11條記錄 跳轉到第頁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報告(2006)前言 2006-11-16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報告(2006)目錄 2006-11-16第一章 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基本情況 2007-01-05第二章 2005年經濟發展情況 2007-01-05第三章 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發展情況 2007-01-05第四章 2005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 2007-01-05第五章 2005年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情況
2、 2007-01-05第六章 2005年社會發展情況 2007-01-05第七章 2005年投資環境綜合評價 2007-01-05第八章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摘要 2007-01-05第九章 結語:積極引導國家級經濟技術 開發區爭創新優勢 2007-01-05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第 1/1 頁 共11條記錄 跳轉到第頁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報告(2006)前言2006-11-16 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在鄧小平同志親自倡導并積極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
3、要決策,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步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實踐和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改革開放中發揮了重要的窗口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為了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 2004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聯合召開了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會議。根據會議精神,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時期的指導思想、發展方針和目標,明確了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提高
4、發展水平的工作重點。2005年,商務部和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工作會議和若干意見的有關精神全面開展落實工作,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社會各方面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發展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 為了使國內外投資者、研究機構和社會公眾更加系統全面了解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情況,商務部特此編寫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報告(2006),重點介紹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經濟社會各方面發展情況。 本書一共分為八個部分,分別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基本情況、經濟發展情況、外商投資企業發展情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集約節約利用資
5、源情況和社會發展情況進行闡述,并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十一五”規劃內容進行摘要說明,最后對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今后的發展趨勢進行展望。 本書采集的數據來源于商務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統計和投資環境綜合評價體系,按東中西區域進行分析比較,主要以數據分析和圖表展示為主,力求全面客觀反映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際發展情況。 附錄部分收錄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大事記以及與報告闡述內容有關的數據表格。 &
6、#160; &
7、#160; 商務部外資司 &
8、#160; 二00六年八月二十五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報告(2006)目錄2006-11-16
9、第一章 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基本情況一、批準設立情況二、區域分布情況三、規劃面積情況第二章 2005年經濟發展情況一、地區生產總值(GDP)二、工業生產總值三、工業增加值四、稅收收入五、出口六、固定資產投資第三章 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發展情況一、外商投資企業數量二、吸收利用外資情況三、工業產值四、工業銷售收入五、涉外稅收收入六、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情況第四章 2005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一、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二、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值三、高新技術企業產品銷售收入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五、科技研發資金投入 第五章 2005年集
10、約節約利用資源情況一、集約節約利用土地(一)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GDP)(二)每平方公里工業總產值(三)每平方公里稅收收入(四)每平方公里累計吸收外資(五)每平方公里出口額二、集約節約利用能源(一)工業企業萬元GDP綜合能耗(二)工業企業萬元GDP取水量第六章 2005年社會發展情況一、就業情況二、教育經費支出三、管理體制和園區建設情況四、環境保護情況第七章 2005年投資環境綜合評價一、綜合指數排位情況二、綜合經濟實力指標排位情況三、基礎設施配套能力指數四、經營成本指數五、人力資源及供給指數六、社會及環境狀況指數七、技術創新環境指數八、管理體制建設指數九、發展與效
11、率指數十、綜合評價結果分析第八章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摘要 一、發展現狀二、發展環境三、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四、主要任務五、政策措施第九章 結語:積極引導國家級經濟技術 開發區爭創新優勢 一、促進東中西開發區合作,推動“萬商西進”二、加快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條例的立法工作三、促進與港口和其他特殊經濟區域的聯動四、推動管理體制創新,實施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五、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工業園區 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七、創新投融資體制,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八、進一步完善綜合統計和投資環境評價制度附錄
12、2005年大事記附表 第一章 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基本情況2007-01-05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在鄧小平同志親自倡導并積極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步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實踐和重要組成部分。經過20多年的發展,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各項經濟指標繼續保持增長,在不到全國總面積萬分之一的土地上,創造了占全國4.49%的地區生產總值(GDP)8195.20億元和7.85%的工業增加值5981.3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結構不斷優化,期末高新企業數達到3205家,同比增長6.64%;實現工業總產值(現價)10860.90億
13、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現價)的46.46%;出口結構和外資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出口1137.97億美元,占全國的14.03%,其中機電產品出口占72.44%,實際利用外資130.23 億美元,占全國的21.60,累計吸收外商投資金額達到999.32億美元,期末實有外商投資企業數達到19966家;集約、節約用地,土地利用效益明顯,平均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9.74億元,每平方公里稅收達到1.45億元,遠遠超過國內平均水平;投資環境不斷優化,形成了人才、資金的集聚地,當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73.70億元,比上年增加了29.93%,共引進資金2250億元,其中外資130億美元,內資11
14、78億元,新設立企業20056家,從業總人數達到417.27萬人。另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還在黨的建設和工會建設等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積極探索創新,取得了寶貴經驗。實踐證明,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典型的“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的園區發展模式,在土地、能源日趨緊張和環境保護日益迫切的新形勢下,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批準設立情況1984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大決策。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和西部大開發、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兩大戰略的實施,1984年至2002年,國務院一共批準設立了4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
15、5家享受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的工業園區。其中,2000年以前批準設立的有37家,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2000年以后新批準設立的17家,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區。(見附表一)二、區域分布情況5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按照東中西區域劃分:東部沿海地區32個;中部地區9個;西部地區13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省會(首府)城市至少有1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見附表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區域分布情況三、規劃面積情況截止到2005年底,5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國務院批準規劃面積一共為841.72平方公里,其中東部32家共636.23平方公里,中部9家共93.74平方公里,西部13家共111
16、.75平方公里。(詳見附表一)2005年期間,國務院先后批準了青島、秦皇島和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擴區申請,分別擴大規劃面積5.02平方公里、16.08平方公里和12平方公里。第二章 2005年經濟發展情況2007-01-05為了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 2004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聯合召開了全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會議。根據會議精神,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商務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于促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提高發展水平的若干意見,制定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明確了促進國家
17、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提高發展水平的工作重點。2005年,商務部和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和工作會議和若干意見的有關精神全面開展落實工作,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經濟社會各方面保持持續快速增長,發展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2005年,在不到全國總面積萬分之一的土地上,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造了國內生產總值8195.20億元,占全國比重4.49%;工業增加值5981.35億元,占全國比重7.85%;稅收收入1219.28億元,占全國比重3.95%;出口1137.97億美元,占全國比重14.93%;實際利用外資130.23億美元占全國比重21.6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73.70億元,占全國
18、比重3.92%;截止到2005年底,累計吸收外資達999.32億美元,占全國比重16;新設企業2萬多家,直接從業人員超過400萬人。國內生產工業增稅收收入進出口其中:出口進口外商實際總值加值總額投資單位億元億元億元億美元億美元億美元億美元開發區8195.205981.351219.282252.351137.971114.38130.23全國18232176190308661422176206601603所占比重4.49%7.85%3.95%15.84%14.93%16.88%21.60%同比增長24.14%23.18%30.68%35.51%41.71%29.72%-4.30%全國增幅9.9
19、0%16.40%20%23.20%28.40%17.60%-0.50%增幅差額14.246.7810.6812.3113.3112.12-3.8(百分點)表11:5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經濟指標一、地區生產總值(GDP)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實現GDP8195.20億元,同比增長24.14%,占全國比重為4.5%。其中:東部32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GDP6647.71億元,同比增長23.93%,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中部9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GDP1053.38億元,同比增長25
20、.57%,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武漢和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GDP494.12億元,同比增長23.95%,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重慶和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3年縱向比較(分東中西)(表12)單位:億元經濟指標2005年同比增長2004年同比增長2003年全體8195.2024.14%6601.4432.43%4985.01其中:東部6647.7123.93%5363.9033.63%4014.08 中部1053.3825.57%838.8829.59%647.33 西部494.1223.95398.6623.20%323.60
21、60; 二、工業生產總值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工業生產總值23376.88億元,同比增長30.24%。其中:東部32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工業生產總值19578.03億元,同比增長30.38%,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蘇州工業園區。中部9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工業生產總值2726.46億元,同比增長30.02%,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哈爾濱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工業生產總值1072.39億元,同比增長28.20%,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重慶和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工
22、業總產值3年縱向比較(分東中西)(表13)單位:億元范圍2005年同比增長2004年同比增長2003年全體23376.8830.24%17949.1138.53%12957.13其中:東部19578.0330.38%15015.6040.72%10670.71 中部2726.4630.02%2096.9831.34%1596.64 西部1072.3928.20%836.5221.27%689.79三、工業增加值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工業增加值5981.35億元,同比增長23.18%,占全國比重7.85%。其中:東部32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880.27億元,同比
23、增長22.61%,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廣州和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787.09億元,同比增長28.34%,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南昌和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313.99億元,同比增長19.78%,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呼和浩特和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增加值3年縱向比較(分東中西)(表14)單位:億元范圍2005年同比增長2004年同比增長2003年全體5981.3523.18%4855.6234.80%3602.08其中:東部4880.2722.61%3980.2336.55%2914.75 中
24、部787.0928.34%613.2731.49%466.39 西部313.9919.78%262.1318.64%220.95 四、稅收收入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稅收收入1219.28億元,同比增長30.68%,占全國比重3.95%,超過了GDP的同比增長幅度,占GDP的比重為14.88%。其中:東部32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稅收收入1013.42億元,同比增長30.68%,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廣州、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蘇州工業園區。中部9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稅收收入130.33億元,同比增長34%,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武漢、哈爾
25、濱和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稅收收入75.54,同比增長25.36%,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慶、西安和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稅收收入3年縱向比較(分東中西)(表15)單位:億元范圍2005年同比增長2004年同比增長2003年全體1219.2830.68%933.0423.31%756.64其中:東部1013.4230.68%775.5223.47%628.12 中部130.3334.00%97.2620.59%80.65 西部75.5425.36%60.2625.91%47.86 五、出口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
26、開發區出口總額為1137.97億美元,同比增長41.71%,占全國比重達到14.93%。其中:東部32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出口1093.83億美元,同比增長40.58%,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蘇州工業園區、昆山、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出口28.51億美元,同比增長75.99%,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合肥和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出口15.60億美元,同比增長78.29%,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呼和浩特、烏魯木齊和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出口情況3年縱向比較(分東中西)(表16)單位:億美元范圍2005年同比增長2004年同比增長2003
27、年全體1137.9741.71%803.0464.29%488.80其中:東部1093.8340.58%778.166.05%468.59中部28.5175.99%16.214.92%14.93西部15.6078.29%8.7543.11%6.11 六、固定資產投資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73.70億元,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88604億元)的比重為3.92%,同比增長29.93,其中完成土地開發投資502.67億元,同比增長6.95%。 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80.7
28、1億元,同比增長27.88%,其中完成土地開發投資385.10億元,同比增長7.45%。2005年,固定資產投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蘇州工業園區、寧波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5.15億元,同比增長32.69%,其中完成土地開發投資55.68億元,同比增長7.85%。2005年,固定資產投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南昌、武漢和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97.84億元,同比增長42.39%,其中完成土地開發投資61.88億元,同比增長3.19%。2005年,固定資產投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慶、西安和
29、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三章 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發展情況2007-01-05從開放程度上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繼經濟特區之后的第二開放帶,在我國對外開放中處于前沿地位,外向型經濟日益凸現,外商投資企業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從規模上和總量上占了大部分比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提高吸收外資質量為主,外資帶動內資,加強外資先進技術轉移和吸收,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提高發展水平,促進內外資密集增長帶的形成。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際吸收外資130.23億美元,完成外資工業產值(現價)18312.86億元,實現外資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8420.56億元,創造涉外稅收764.72億元
30、。截止到2005年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期末實有外商投資企業19966家,累計吸收外資999.32億美元,世界500強在區內投資企業達到1308家。一、外商投資企業數量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747家,截止到2005年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期末實有外商投資企業19966家。 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期末實有外商投資企業18095家,同比增加了1138家。外資企業數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蘇州工業園區、大連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期末實有外商投資企業1208家,同比減少了10家。外資企業數量排在前三位
31、的依次是哈爾濱、合肥和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期末實有外商投資企業663家,同比減少了211家。外資企業數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慶、西安和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 二、吸收利用外資情況(一)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仍然是外商投資的重點區域和我國引進優質外商投資的重要陣地。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際利用外資130.23億元,同比下降4.3%,占全國比重21.60%。其中:東部開發區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109.26億美元,同比下降4.44%。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蘇州工業園區、天津和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開發區2005年實際
32、利用外資15.43億美元,同比下降15.92%,下降幅度較大。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武漢和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開發區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5.53億美元,同比增長63.64%,仍然保持大幅度增長。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重慶和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 (二)歷年累計實際使用外資情況截止到2005年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達到999.32億美元,在2004年的基礎上增長了15.22%,占全國累計使用外資金額(6224.26億美元)的16%,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計外商實際投資金額為1.19億美元。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累計使用外資達到872.90億美元,占全部國家級
33、經濟技術開發區的87.35%,在2004年的基礎上增長了9.60%,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和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累計使用外資達到99.57億美元,在2004年的基礎上增長了20.19%,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武漢、長春和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累計使用外資達到26.83億美元,在2004年的基礎上增長了25.67%,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重慶和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 三、工業產值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外資工業產值18312.86億元,占工業總產值(23376.88億元)的78.34%,同比增
34、長31.69%。 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實現工業產值為16403.93億元,同比增長31.35%,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昆山和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實現工業產值為1513.76億元,同比增長36.98%,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武漢和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實現工業產值為395.17億元,同比增長26.81%,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慶、呼和浩特和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四、工業銷售收入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外資工業銷售收入18420
35、.56億元,占工業銷售總收入(23131.20億元)的79.63%,同比增長26.44%。 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實現工業銷售收入為16415.16億元,同比增長26.56%,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為1618.92億元,同比增長24.94%,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武漢和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外商投資企業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為386.49億元,同比增長27.68%,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慶、呼和浩特和西
36、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五、涉外稅收收入涉外稅收收入是指是指我國對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的自然人,法人行使稅收管轄征收的各種工商稅收的總稱,體現了外商投資企業對我國財政收入的貢獻。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涉外稅收收入為764.72億元,同比增長25.09%,占稅收總收入的62.19%。2003年到2005年期間,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涉外稅收收入在稅收總收入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 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涉外稅收收入為680.80億元,同比增長23.83%,占稅收收入的比例為66.65%。涉外稅收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廣州、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
37、和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涉外稅收收入為61.52億元,同比增長42.18%,占稅收收入的比例為46.49%。涉外稅收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武漢、合肥和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涉外稅收收入為22.40億元,同比增長22.65%,占稅收收入的比例為29.57%。涉外稅收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慶、西安和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 六、世界500強企業的投資情況近3年來世界500強企業不斷加強了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投資強度,企業數量由2003年915家增加到2005年的1308家,共增加了393家,增長幅度
38、達到42.95%。截止到2005年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世界500強外資企業1308家,占全部外資企業(19966家)的6.55%。 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世界500強企業共有1111家,同比增加了156家,占全部500強企業84.94%;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世界500強企業共有139家,同比增加了20家,占全部500強企業10.63%;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世界500強企業共有58家,同比增加了14家,占全部500強企業4.43%。第四章 2005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情況2007-01-05圍繞落實 “三為主、二致力、一促進”的發展方針,國
39、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現代制造業集中、產業集聚效應突出、經濟高速增長、帶動力強的外向型工業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截至2005年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企業數達到3205家,同比增長6.64%。同時,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達到83.08萬人,約占全區從業人員(417萬人)20。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工業總產值(現價)10860.90億元,同比增長31.85%,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現價)的46.46%;高新技術企業產品銷售收入10887.55億元,同比增長24.48%,占全部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的47.0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774.30億美元,同比
40、增長49.51%,占全部出口總額的68.04%。一、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2005年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期末實有高新技術企業3205家,比2004年期末增加了199家。 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期末實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2542家,同比增加了184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北京、沈陽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期末實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404家,同比增加了43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鄭州和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期末實有高新技術企業數量259家,同比減少了28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排在前三位的依次
41、是重慶、西安和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 二、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值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0860.90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23376.88億元)的46.46%,同比增長31.85%。 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2005年實現工業產值9160.51億元,同比增長32.49%,占東部工業總產值的46.79%,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值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北京和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2005年實現工業產值1268.95億元,同比增長31.68%,占中部工業總產值的46.54%,高新技術企業
42、工業產值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哈爾濱和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2005年實現工業產值431.44億元,同比增長19.94%,占西部工業總產值的40.23%,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值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慶、呼和浩特和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三、高新技術企業產品銷售收入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高新技術企業產品銷售收入10887.55億元,占全區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3376.88億元)的47.07%,同比增長24.48%。 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2005年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9208.97億元,同比增長23.
43、90%,占東部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的47.36%,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品銷售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2005年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1250.66億元,同比增長28.52%,占中部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的47.27%,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品銷售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哈爾濱和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2005年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427.92億元,同比增長25.78%,占西部工業產品銷售收入的41.06%,高新技術企業工業產品銷售收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慶、呼和浩特和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
44、 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出口774.30億美元,占出口總額(1137.97億美元)的68.04%,同比增長49.51%。 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出口754.08億美元,同比增長49.23%,占東部出口總額的68.94%,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工業園區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4.50億美元,同比增長57.65%,占中部出口總額的50.81%,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沙、合肥和武漢經濟技術
45、開發區。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品出口5.72億美元,同比增長69.21%,占西部出口總額的36.6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呼和浩特、重慶和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 五、科技研發資金投入(一)研究與發展經費(R&D)投入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研究與發展經費(R&D)投入總計151.74億元,達到全區地區生產總值GDP(8195.20億元)1.85%。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研究與發展經費(R&D)投入總計123.74億元,達到東部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GDP(6647.71億元)1.85%,R&
46、;D投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蘇州工業園區、天津和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研究與發展經費(R&D)投入總計22.13億元,達到中部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GDP(1053.38億元)2.1%,R&D投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武漢和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研究與發展經費(R&D)投入總計6.48億元,達到西部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GDP(494.12億元)1.31%,R&D投入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慶、呼和浩特和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 (二)歷年累計支持科技發展資金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投入支持科技發展資金3
47、6.69億元,同比增長34.97%,占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可支配財力(633.33億元)的比重為5.79%,截止到2005年底歷年累計支持科技發展資金達到141.62億元。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投入支持科技發展資金為28.78億元,占可支配財力的6%。截止到2005年底,歷年累計支持科技發展資金達到101.32億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天津、青島和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投入支持科技發展資金為2.71億元,占可支配財力的3.5%。截止到2005年底,歷年累計支持科技發展資金達到28.68億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武漢、蕪湖和哈爾濱經濟技術開
48、發區。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投入支持科技發展資金為5.2億元,占可支配財力的6.68%。截止到2005年底,歷年累計支持科技發展資金達到11.62億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慶、成都和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 (三)外資研發中心數量和創業投資服務中心(孵化器)面積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外商投資企業設立研發中心達到653個(均指投資總額200萬美元以上的研發中心),建成創業投資服務中心(孵化器)總面積達到369.84萬平方米。平均每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11個外資研發中心和6.85萬平方米的創業投資服務中心(孵化器)。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擁
49、有541個外商投資企業設立的研發中心,漕河涇新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次位居前三位;建成創業投資服務中心(孵化器)總面積為236.82萬平方米,廣州、天津和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次位居前三位。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73個外商投資企業設立的研發中心,長沙、武漢和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次位居前三位;建成創業投資服務中心(孵化器)總面積為90.87萬平方米,鄭州、哈爾濱和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次位居前三位。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39個外商投資企業設立的研發中心,重慶、西安和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次位居前三位;建成創業投資服務中心(孵化器)總面積為42.15萬平方
50、米,重慶、昆明和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依次位居前三位。第五章 2005年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情況2007-01-05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集中開發、集中供應、合理規劃的運作方式,利用產業集聚的優勢,在資源消耗方面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逐漸成為土地和能源集約節約利用率最高的區域之一,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各項資源利用效率都取得不斷提高。實踐證明,在土地、能源日趨緊張和環境保護日益迫切的新形勢下,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典型的集中開發、集中管理、集中供應的園區發展模式繼續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一、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截至到2005年底,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國務院批準規劃用地面積841.72平方公里,已
51、完成規劃內工業用地面積591.82平方公里,占全部規劃面積的70%。(一)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GDP)2005年,5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GDP)9.74億元。其中:東部32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GDP)10.45億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虹橋、昆山和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GDP)11.24億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武漢和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地區生產總值(GDP)4.42億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重慶和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二)每平方公里工業
52、總產值2005年,5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工業總產值27.77億元。其中:東部32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工業總產值30.77億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昆山、閔行和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工業總產值29.09億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哈爾濱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工業總產值9.6億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重慶和呼和浩特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每平方公里稅收收入2005年,5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稅收收入1.45億元。其中:東部32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稅收收入1.5
53、9億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閔行、虹橋和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稅收收入1.39億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武漢、哈爾濱和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稅收收入0.68億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重慶、西安和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四)每平方公里累計吸收外資截止到2005年底,5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計吸收外資1.19億美元。其中:東部32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計吸收外資1.37億美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虹橋、昆山和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計吸收外資1.06億美元,排在前三位
54、的依次是武漢、長春和哈爾濱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計吸收外資0.24億美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西安、重慶和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五)每平方公里出口額2005年,54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出口額達到1.35億美元。其中:東部32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出口額達到1.72億美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漕河涇新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福清融僑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計吸收外資1.06億美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哈爾濱、長沙和太原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平均每平方公里累計吸收外資0.24億
55、美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和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二、集約節約利用能源(一)工業企業萬元GDP綜合能耗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5981.35億元,工業企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3912.99萬噸標準煤,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為0.65噸標準煤,只占全國同期萬元工業增加綜合能耗(2.59噸標準煤)的25.1%。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工業增加值4880.27億元,工業企業能源消費量為3100.30萬噸標準煤,其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為0.64噸標準煤。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工業增加值787.09億元,工業企業能源消費量為550.99
56、萬噸標準煤,其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為0.70噸標準煤。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工業增加值313.99億元,工業企業能源消費量為261.69萬噸標準煤,其工業企業萬元GDP能耗為0.83噸標準煤。(二)工業企業萬元GDP取水量據初步統計,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981.35億元,工業企業取水總量為78179.30萬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為13.07立方米。由于全國尚無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的數據,暫用全國萬元GDP取水量做比較。2005年,全國萬元GDP取水量為357立方米,其中取水總量包含了農業取水量。第六章 2005年社會發展情況2007-01-05一、
57、就業情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斷優化投資環境,不僅吸引了大量投資,也吸引了各方面優秀的人才,形成了高新技術人才的聚集地。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期末從業人員達到417.27萬人,同比增加了20.21%。其中,大專以上就業人數114萬人,占全區從業人員的27.34%;中級職稱以上就業人數39萬人,占全區從業人員的9.35%。其中:東部32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期末從業人員達到314.67萬人,同比增長24.51%,期末從業人員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蘇州工業園區、天津和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部9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期末從業人員達到53.29萬人,同比增長13.99%,期末從業人員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長春、南昌和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部13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期末從業人員達到49.31萬人,同比增長5.72%,期末從業人員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貴陽、重慶和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二、教育經費支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為了保證持續健康增長,非常注重教育和培訓的投資,興辦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專業人才。2005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經費支出42.40億元,同比增長23.37,占可支配財力(633.3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健康管理創業計劃書
- 2025年班主任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教案
-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銅盂中學2025年初三模擬(5月)化學試題含解析
- 濱州市重點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中畢業班第一次復習統一檢測試題化學試題含解析
- 商丘學院《中醫藥論文寫作及發表教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地理信息系統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小學管理標準化匯報
- 2025年廣東省深圳市錦華實驗校初三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樣卷英語試題含答案
- 上海市靜安區、青浦區2024-2025學年高三暑假末結業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臨床研究導論》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中綠的制度課
- 質量目標管理表
- 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抽油機機械系統設計說明書
- 醫療護理品管圈QCC成果匯報之提高住院病人健康宣教的知曉率(問題解決型)
- DBJ41T 074-2013 高壓細水霧滅火系統設計、施工及驗收規范
- Q∕SY 05262-2019 機械清管器技術條件
- 《出納員登記日記賬》 課件
- DBJ51 014-2021 四川省建筑地基基礎檢測技術規程
- 環境監測課件:第3章 空氣和廢氣監測2
- 航空航天概論(課堂PPT)
- 小學校班子運行情況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