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概論(課堂PPT)_第1頁
航空航天概論(課堂PPT)_第2頁
航空航天概論(課堂PPT)_第3頁
航空航天概論(課堂PPT)_第4頁
航空航天概論(課堂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第一章第一章 航空航天發(fā)展概況航空航天發(fā)展概況航空航天概論航空航天概論.21.1 航空航天的基本概念航空航天的基本概念1.1.1 1.1.1 航空航空 航空是指載人或不載人的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中的航行活動。 航空應具備:空氣、升力、推力。 航空技術學科基礎:空氣動力學。 航空:軍用與民用。 軍用航空:用于軍事目的的飛行活動。 民用航空:為國民經濟服務的非軍事飛行活動,分商用和通用。.31.1.2 1.1.2 航天航天 航天是指載人或不載人的航天器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的航行活動,又稱空間飛行或宇航飛行。航天的實現:克服或擺脫地球引力。人類飛行活動的三個階段:航空、航天和航宇。軍用航天:軍用衛(wèi)星系

2、統(tǒng)、反衛(wèi)星系統(tǒng)、軍事載人系統(tǒng)。民用航天:空間物理探測、天文探測、衛(wèi)星氣象探測和海洋觀測、衛(wèi)星廣播通信、衛(wèi)星導航、地外生命探索等。1.1 航空航天的基本概念航空航天的基本概念.41.1.3 1.1.3 航空航天的地位和作用航空航天的地位和作用 航空航天是高度綜合的現代科學技術。航空航天發(fā)展與其軍事應用密切相關:航空航天發(fā)展與其軍事應用密切相關: 航空武器是空軍武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空軍戰(zhàn)斗力的物質基礎。空中力量對戰(zhàn)爭結局具有重大影響。 衛(wèi)星已成為當今作戰(zhàn)指揮和戰(zhàn)略武器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航空航天取得的重大成就對國民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航空航天取得的重大成就對國民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 航空發(fā)展改變

3、了交通運輸結構。 航天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相結合開創(chuàng)了許多新興的商業(yè)途徑,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1 航空航天的基本概念航空航天的基本概念.5航空航天為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航空航天為科學研究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航天技術開啟了從太空觀測、研究地球和整個宇宙的新時代。 推動了天文學、空間物理學、高能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發(fā)展形成了新的學科分支。 空間實驗室的特殊環(huán)境可用于開展地球上無法完成的物理、化學、生物、醫(yī)藥、新器材和新工藝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工作。航空航天是附加值很高的新技術產品:航空航天是附加值很高的新技術產品: 航空航天產業(yè)已經成為部分發(fā)達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1.1 航

4、空航天的基本概念航空航天的基本概念.6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內、外飛行的器械。飛行器按工作環(huán)境和方式分類:航空器、航天器、火箭和導彈。航空器:航空器: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飛行器。航天器:航天器:在大氣層外空間飛行的飛行器,按照天體力學的規(guī)律在太空運行。世界上第一個航天器是蘇聯1957年10月 4日發(fā)射的“人造地球衛(wèi)星1號”;第一個載人航天器是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坐的東方號飛船;第一個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航天器是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第一個兼有運載火箭、航天器和飛機特征的飛行器是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火箭:火箭:以火箭發(fā)動機為動力而升空,可在大氣層內外飛行。

5、導彈:導彈:是帶有戰(zhàn)斗部、依靠制導系統(tǒng)控制飛行軌跡的飛行武器。.71.2.1 1.2.1 航空器航空器 升空條件:航空器能產生克服自身重力的升力。 依據產生升力的基本原理不同,航空器可分為輕于同體積空氣的航空器和重于同體積空氣的航空器兩類。航空器輕于空氣的航空器重于空氣的航空器氣球飛艇固定翼航空器旋翼航空器撲翼機傾轉旋翼機滑翔機飛 機直升機旋翼機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81 1)輕于空氣的航空器)輕于空氣的航空器依靠空氣靜浮力升空,包括氣球和飛艇,是最早出現的航空器。熱氣球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9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102 2)重于空氣的航空器)重于空氣的航

6、空器依靠自身與空氣相對運動產生的空氣動力升空飛行。包括固定翼、旋翼兩類,撲翼機和傾轉旋翼航空器。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11(1 1)固定翼飛機)固定翼飛機包括飛機和滑翔機。飛機是在大氣層內飛行,由動力裝置產生前進推力,由固定翼產生升力。按發(fā)動機不同分為:噴氣式飛機和螺旋槳飛機。滑翔機是指沒有動力裝置的重于空氣的固定翼航空。在無風情況下,可依靠自身重力分量獲得動力做下滑飛行,稱為滑翔滑翔;如遇到上升氣流,可實現平飛或升高,稱為翱翔翱翔。滑翔和翱翔是滑翔機的基本飛行方式。滑翔機主要用于體育運動。一般由狹長的機翼、光滑細長的機身和尾翼組成。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12(2 2)

7、旋翼航空器)旋翼航空器包括直升機與旋翼機。直升機:以航空發(fā)動機驅動旋翼旋轉提供升力和動力來源,能在大氣中垂直起落及懸停,并能進行前飛、后飛、側飛和定點回旋等可控飛行的重于空氣的航空器。直升機組成:機身、起落架、動力裝置、旋翼系統(tǒng)、操縱系統(tǒng)和其他機載設備。直升機按旋翼反作用扭矩平衡方式分類:單旋翼帶尾槳直升機、雙旋翼共軸直升機、雙旋翼縱列直升機和雙旋翼橫列直升機,雙旋翼交叉式直升機。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13單旋翼帶尾槳直升機:機身上部裝有一副巨大的旋翼,機身后部有長長的尾梁,尾梁末端的垂尾一側,裝有一副小尾槳。尾槳旋轉起來,產生的推力或拉力會形成與旋翼反作用扭矩方向相反的平衡力矩。

8、優(yōu)點:優(yōu)點:結構簡單,易于操縱,適用范圍較廣。缺點:缺點:尾槳不產生升力,在旋翼和機身尾渦的不良氣動環(huán)境里工作,氣動效率較低,暴露在外的尾槳不利于飛行安全,70年代出現有涵道尾槳。米-26AH-64“阿帕奇”直-9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14雙旋翼共軸直升機:雙旋翼共軸直升機:兩副完全相同的旋翼,一上一下安裝在同一根旋翼軸上,兩旋翼間有一定間距。兩副旋翼的旋轉方向相反,反扭矩互相抵消。直升機的航向操縱靠上下兩旋翼總距的差動變化來完成。優(yōu)點:優(yōu)點:結構緊湊,外形尺寸小,飛行穩(wěn)定性好,便于操縱,氣動力對稱,懸停效率較高。缺點:缺點:操縱機構復雜。卡-26直升機卡-50直升機1.2 飛行器

9、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15CH-47支奴干直升機(Chinook)雙旋翼縱列直升機:雙旋翼縱列直升機:具有兩副沿機體縱向前后排列并相逆旋轉的旋翼的直升機。兩副旋翼分別安裝在前后兩個塔座上,兩副旋翼完全相同,旋轉方向相反,反作用扭矩互相平衡。優(yōu)點:優(yōu)點:縱向重心范圍大,可設計大機身。缺點:缺點:結構復雜,機動性較差,前旋翼尾渦對后旋翼會造成氣動干擾,為降低氣動干擾通常把后旋翼裝得高一些。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16米-12直升機雙旋翼橫列直升機:雙旋翼橫列直升機:兩副旋翼一左一右分別安裝在機身兩側的兩個支架上。兩副旋翼完全相同,旋轉方向相反,旋轉時反作用扭矩相抵消。優(yōu)點:優(yōu)點:平衡性好。

10、缺點:缺點:與雙旋翼縱列式直升機類似。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17H-43愛斯基摩雙旋翼交叉式直升機:雙旋翼交叉式直升機:與其它雙旋翼直升機一樣裝有兩副完全一樣,旋轉方向相反的旋翼,但兩旋翼軸不平行,分別向外側傾斜,橫向軸距很小,兩副旋翼在機體上方呈交叉狀。設計中需要考慮兩副旋翼的協(xié)調性。優(yōu)點:優(yōu)點:穩(wěn)定性比較好,適宜執(zhí)行起重、吊掛作業(yè)。缺點:缺點:因雙旋翼橫向布置,氣動阻力較大,但由于兩旋翼軸間距較小,其氣動阻力相對雙旋翼橫列式直升機小一些。主要研究單位為:主要研究單位為:美國的卡曼公司。K-MAX起重運輸直升機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18(3 3)撲翼機()撲翼機(or

11、nithopter ornithopter ) 撲翼機是指機翼能像鳥和昆蟲翅膀那樣上下撲動的重于空撲翼機是指機翼能像鳥和昆蟲翅膀那樣上下撲動的重于空氣的航空器,又稱振翼機。氣的航空器,又稱振翼機。撲動的機翼不僅產生升力,還產生向前的推動力。 最早的撲翼機也許就是英國的修道士羅杰培根在1250年發(fā)表的工藝和自然的奧秘一文中所記述的:“供飛行用的機供飛行用的機器,上坐一人,靠驅動器械使人造翅膀上下撲打空氣,盡可能器,上坐一人,靠驅動器械使人造翅膀上下撲打空氣,盡可能地模仿鳥的動作飛行。地模仿鳥的動作飛行。”。 15世紀初,意大利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藝、科學巨擘達達芬奇芬奇研究了鳥翅,利用物理和解剖

12、知識設想的撲翼機為:人俯臥在撲翼機中部,腳蹬后頂板,手扳前部裝有鳥羽的橫杵,就像劃槳一樣扇動空氣,推動飛行。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19 撲翼機產生升力和推力的機理非常復雜,目前動力規(guī)律還沒有人們完全掌握,具有實用價值的撲翼機還處于研制階段。 撲翼機方案是微型航空器的一種可選布局形式。 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20(4 4)傾轉旋翼機)傾轉旋翼機傾轉旋翼機是一種同時具有旋翼和固定翼,并在機翼兩側梢處各裝有一套可在水平與垂直位置之間轉動的旋翼傾斜系統(tǒng)組件的飛機。當旋翼傾轉系統(tǒng)處于水平位置時,相當于固定翼螺旋槳飛機;而當旋翼傾轉系統(tǒng)處于垂直位置時,傾轉旋翼機相當于橫列式直升機,

13、可實現垂直起降。美國貝爾公司研制的V-22魚鷹式傾轉旋翼機貝爾V-280將在2017年首飛,是美國陸軍未來直升機計劃的一部分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211.2.2 1.2.2 航天器航天器航天器是指在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基本按天體力學的規(guī)律運動的各類飛行器,又稱空間飛行器。可在人的控制下改變運行軌道或回收。航天器無人航天器載人航天器人造地球衛(wèi)星空間探測器載人飛船航天飛機空間站空天飛機應用科學衛(wèi)星應用衛(wèi)星技術試驗衛(wèi)星月球探測衛(wèi)星行星與星際探測器飛星式載人飛船登月載人飛船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221. 1. 無人航天器無人航天器(1 1)人造地球衛(wèi)星)人造地球衛(wèi)星 人造地球

14、衛(wèi)星指環(huán)繞地球飛行并在空間軌道運行一圈以上的無人航天器。簡稱人造衛(wèi)星。人造衛(wèi)星是發(fā)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fā)展最快的航天器。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fā)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之后,美國、法國、日本也相繼發(fā)射了人造衛(wèi)星。中國于1970年4月24日發(fā)射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wèi)星。 人造衛(wèi)星一般由專用系統(tǒng)(有效載荷)和保障系統(tǒng)組成(服務系統(tǒng))。專用系統(tǒng):通信轉發(fā)器,遙感器,導航設備,科學探測儀器,各種科學實驗設備等。 人造地球衛(wèi)星軌道:低軌道、中高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大橢圓軌道和極軌道。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23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wèi)星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人造衛(wèi)星

15、“斯普特尼克”號 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24(2 2)空間探測器)空間探測器 空間探測器又稱深空探測器或宇宙探測器。對月球和月球以遠的天體和空間進行探測的無人航天器。空間探測器裝載科學探測儀器,由運載火箭送入太空,飛近月球或行星進行近距離觀測,做人造衛(wèi)星進行長期觀測,著陸進行實地考察,或采集樣品進行研究分析。 空間探測器按探測的對象劃分為月球探測器、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小天體探測器等。 探測器飛向月球通常是靠地面測控網和空間探測器的軌道控制系統(tǒng)配合進行控制;而行星際飛行距離遙遠,無線電信號傳輸時間長,地面不能進行實時遙控,所以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的軌道控制系統(tǒng)應

16、有自主導航能力。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25空間探測的主要目的是:空間探測的主要目的是: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起源和現狀,通過對太陽系各大行星及其衛(wèi)星的考察研究,進一步揭示地球環(huán)境的形成和演變情況;認識太陽系的演化,探尋生命的起源和演變歷史,利用宇宙空間的特殊環(huán)境進行各種科學實驗,直接為國民經濟服務。空間探測的主要方式有:空間探測的主要方式有:1)在近地空間軌道上進行遠距離空間探測。2)從月球或行星近旁飛過,進行近距離探測。3)成為月球或行星的人造衛(wèi)星,進行長期的反復觀測。4)在月球或行星及其衛(wèi)星表面硬著陸,利用著陸之前的短暫時間進行探測。5)在月球或行星及其衛(wèi)星表面軟著陸,進行實地考察

17、,也可將獲取的樣品送回地球進行研究。6)在深空飛行,進行長期考察。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26空間探測主要成果:空間探測主要成果:1958年1月31日美國發(fā)射成功第一顆衛(wèi)星探險者1號,首次探測到地球周圍存在一個高能電子、粒子聚集的輻射帶,這就是著名的范范艾倫艾倫輻射帶輻射帶; 1958年末美國發(fā)射的先驅者3號探測器,在飛離地球10萬千米的地方又發(fā)現了第二條輻射帶第二條輻射帶;從1958年開始,人類用人造衛(wèi)星、宇宙飛船、空間站和航天飛機等作為探測手段,對近地空間的環(huán)境近地空間的環(huán)境,如地球輻射帶、地球磁層、太陽輻射、極光、宇宙線等進行了探測。從1959年開始,人類已經跨過近地空間到月球

18、以至月球以外月球以至月球以外的深空進行探測活動。各種空間探測器相繼考察了月球,拜訪了太陽系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哈雷”彗星等。回答了過去天文學家們爭議不休的許多不解之謎。美國宇航局NASA于1977年9月5日發(fā)射的“旅行者旅行者” 1 1號號(Voyager 1Voyager 1)無人太空探測器已經飛出了太陽系。“新視野新視野”號探測器在飛行了9年、跋涉近50億公里后,已經于北京時間2015年7月14日19時49分飛掠冥王星。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272121世紀的火星探測器:世紀的火星探測器:2001年4月7日,美國發(fā)射”2001火星奧德賽奧德賽號”

19、探測器,于2001年10月23日到達火星軌道。發(fā)現火星表面可能有豐富的冰凍水。美國勇氣號勇氣號于2003年6月10日發(fā)射升空,于2004年1月3日在火星表面成功著陸,3個月后失去聯絡。機遇號機遇號于2003年7月7日發(fā)射升空,于2004年1月25日成功著陸火星。大幅超出原本設計3個月的任務時間并工作至今。2007年8月4日,美國成功發(fā)射鳳凰號火星探測器鳳凰號火星探測器,鳳凰號探測器于2008年5月25日在火星北極成功著陸。2011年11月,俄羅斯發(fā)射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土壤號火星探測器,因主動推進裝置未能點火而變軌失敗。搭載的中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也宣告失敗。2011年11月26日

20、,美國好奇號火星探測器好奇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fā)射,并于2012年8月6日成功登陸火星,2015年火星隕石樣本中發(fā)現大量甲烷,增加了火星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2013年11月5日,印度發(fā)射印度首顆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號。2014年9月24日,印度“曼加里安”號成功進入火星軌道。2013年11月18日,美國“火星大氣與揮發(fā)演化探測器火星大氣與揮發(fā)演化探測器“發(fā)射升空,于2014年9月22日成功進入火星軌道。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28“好奇號”火星探測器(2011)“勇氣號”火星探測器(2003)“月球”16探測器(1970)采集的月球巖石樣本(1970)1

2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292. 2. 載人航天載人航天載人航天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產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目的: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將人類活動范圍延生到整個宇宙。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huán)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fā)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載人航天必須突破三大技術難題:1)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技術;2)衛(wèi)星安全返回技術;3)良好的環(huán)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tǒng)技術。載人航天器可分為載人飛船、空間站與航天飛機三類。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30(1 1)載人飛船)載人飛船 載人飛船是 能保障航天員在外層空間生活和工作以執(zhí)行航天任務

22、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又稱宇宙飛船。可進行獨立航天活動,也可作為地面和空間站之間的“渡船”或與其他航天器對接后進行聯合飛行。 載人飛船容積較小,受到所載消耗性物質數量的限制,不具備再補給的能力,而且不能重復使用。“東方”號飛船“阿波羅”飛船“神州”5號飛船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31(2 2)空間站)空間站 空間站又稱航天站、太空站、軌道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工作和生活的載人航天器。空間站分為:單一式:單一式:小型,一次發(fā)射完成。組合式:組合式:較大型,分批發(fā)射組件,在太空中組裝成為整體。前蘇聯是首先發(fā)射載人空間站的國家前蘇聯是首先發(fā)射載人空間站的國家

23、。 國際空間站結構復雜,規(guī)模大,由航天員居住艙、實驗艙、服務艙,對接過渡艙、桁架、太陽電池等部分組成,試用期一般為510年。“禮炮”6號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國際空間站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32(3 3)航天飛機)航天飛機 航天飛機(Space Shuttle)是可重復使用的、往返于太空、宇宙和地面之間的航天器或軌道器,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航天飛機是一種有人駕駛可重復使用的航天器。 美國研制過5種型號的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挑戰(zhàn)者號航天飛機、發(fā)現號航天飛機、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和奮進號航天飛機。蘇聯研制過“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后因解體中斷。發(fā)射升空著陸與國際空間站對接

24、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33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34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35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361.2.3 1.2.3 火箭與導彈火箭與導彈 火箭和導彈是一類特殊飛行器,它們在大氣層和大氣層外均可飛行,但一般都只能使用一次。(1 1)火箭)火箭火箭靠火箭發(fā)動機提供推進力的飛行器。火箭發(fā)動機自身攜帶全部推進劑,不依賴空氣或其他工作介質產生推力。根據能源不同,可分為化學火箭、核火箭和電火箭。化學火箭:化學火箭:固體火箭、液體火箭和混合推進火箭。火箭按用途可分為無控火箭彈、探空火箭和運載火箭。火箭基本組成:火箭基本組成:推進系統(tǒng)、箭體機構和有效

25、載荷。有效載荷為要運送的物質,軍用火箭有效載荷為戰(zhàn)斗部、科學研究火箭有效載荷為科學儀器、運載火箭有效載荷為各種航天器。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37(2 2)導彈)導彈 導彈(Missile)是一種攜帶戰(zhàn)斗部,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是一種攜帶戰(zhàn)斗部,依靠自身動力裝置推進,由制導系統(tǒng)導引控制飛行航跡的飛行器。由制導系統(tǒng)導引控制飛行航跡的飛行器。有翼導彈作為一個整體直接攻擊目標,彈道導彈飛行到預定高度和位置后彈體與彈頭分離,由彈頭執(zhí)行攻擊目標的任務。導彈摧毀目標的有效載荷是戰(zhàn)戰(zhàn)斗部(或彈頭)斗部(或彈頭),可為核裝藥、常規(guī)裝藥、化學戰(zhàn)劑、生物戰(zhàn)劑,或者使用電磁脈沖。其中裝普通炸藥的稱為常規(guī)

26、導彈,裝核彈的稱核導彈。導彈的作用分類:導彈的作用分類:戰(zhàn)略導彈和戰(zhàn)術導彈。洲際導彈:洲際導彈:射程超過8000千米的導彈。彈道特征分:彈道特征分: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發(fā)射的載具的特性:發(fā)射的載具的特性:空射,面射,潛射等。攻擊的目標性質:攻擊的目標性質:對空,對面,對潛。把這兩項原則合并在一起就是目前最常見的各類導彈的分類系統(tǒng)。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38“長征”2號運載火箭“土星”5號運載火箭戰(zhàn)斧式巡航導彈 愛國者導彈S-400薩姆導彈AIM-120空空導彈1.2 飛行器的分類飛行器的分類.39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 18世紀的產業(yè)革命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人類實

27、現飛行奠定了基礎。20世紀初期開始,航空航天得到飛速發(fā)展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1.3.1 1.3.1 航空器發(fā)展概況航空器發(fā)展概況1)風箏、氣球和飛艇 中國的風箏是飛機的雛形,風箏又稱紙鳶(yuan),在中國有2000多年年歷史。它的飛行原理成為飛機空氣動力學方面最優(yōu)價值的機理之一。五代時期出現的孔明燈,又稱松脂燈,被看成是熱氣球的雛形。東晉時代發(fā)明的“竹蜻蜓”玩具,其飛行原理和直升機類似。 在國外,中世紀有人企圖用羽毛制成翅膀模擬鳥兒飛行,并持續(xù)至17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達芬奇科學研究了飛行問題,寫成了論鳥的飛行一書,被公認為航空科學先知。17世紀后期意大利另一位科學家研究了人類肌肉與飛行

28、的關系。為人類的最終實現飛行積累了寶貴經驗。 .40u 1783年6月5日,法國蒙哥爾費兄弟用麻布制成熱氣球完成了飛行表演。1783年11月21日,蒙哥爾費兄氣球搭載2名法國人在1000米高空,飛行12公里,實現人類首次乘坐航空器飛行。u 1852年法國人吉法爾在氣球上安裝了一臺蒸汽機用來帶動一個三葉螺旋槳成為一個可操縱的氣球,即最早的飛艇。同年,他駕駛這架飛艇從巴黎飛到特拉普斯,航程28公里,完成飛艇的首次載人飛行。u 1899年,德國人齊柏林設計了第一顆硬式飛艇,飛艇采用以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作為動力,帶動螺旋槳推動飛艇前進,提高了飛行速度,艇身內充氫氣,飛艇可乘坐5人。齊柏林飛艇很快成為具

29、有實用價值的航空器,在民用運輸以及轟炸、巡邏和偵查等軍事方面發(fā)揮作用。u 1899年,華僑謝纘泰在香港設計完成“中國號”電動飛艇的詳細圖紙,為中國最早飛艇設計。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412 2)飛機)飛機飛機成功飛行必須解決升力、動力和操縱問題。u 19世紀,英國人凱利首先提出用固定翼產生升力和利用不同翼面控制并推動飛機的設計概念。1849年他制造了第一架滑翔機,并進行了試飛。u 1883年,美國人蘭利設計了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由于沒有解決好飛機的操縱穩(wěn)定問題,試飛失敗。u 1891年德國工程師李林達爾與其弟合作制成一架蝙蝠狀的弓形滑翔機,成功飛過了30米距離。從而肯定了曲面

30、翼的合理形式。此后,又制造了多架不同型別的單翼和雙翼滑翔機。李林達爾的滑翔機在中部裝設吊架,飛行員懸吊在架上,靠移動身體來掌握重心位置,借以控制滑翔的方向和速度。u 1900-1903年,萊特兄弟萊特兄弟制造了3架滑翔機,進行了近千次滑翔飛行。他們在第三架滑翔機上安裝了一臺內燃機,帶動兩幅二葉槳推進式螺旋槳,并命名為“飛行者”1號,1903年12月17日,弟弟奧維爾萊特駕駛“飛行者”1號飛行了260米的距離,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持續(xù)而有控制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持續(xù)而有控制的動力飛行動力飛行,人類動力航空史就此拉開了帷幕。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42u 1909年7月25日,法國人布

31、萊尼駕駛自己的設計的單翼飛機飛越了英吉利海峽。u 1910年3月28日,法國人法布爾試飛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飛機。u 1913年俄國人西科斯基西科斯基成功研制了裝有4臺發(fā)動機的大型飛機,并與同年8月2日首飛成功。到1913年,速度達到200km/h,續(xù)航時間13小時,飛行高度達到6500m。u 1914年10月5日,法國和德國飛行員發(fā)生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空戰(zhàn),法軍飛行員用機槍將一架德軍偵察機擊落。這時的空戰(zhàn)首先是雙方飛行員用手槍,而后勇步槍和機槍射擊。u 1915年,為德軍服務的荷蘭飛機設計師福克在俘獲的法國飛機上裝上機槍射擊協(xié)調器,德國“福克”單翼飛機在戰(zhàn)爭中獲得很大成功。隨后,產生了專門用

32、于空戰(zhàn)的驅逐機(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飛機作為一種新式武器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廣泛應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飛機作為一種新式武器得到了充分肯定和廣泛應用。飛機性能和發(fā)動機功率同戰(zhàn)前相比有很大提高飛機性能和發(fā)動機功率同戰(zhàn)前相比有很大提高。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4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軍機發(fā)展停滯,民用航空得到了發(fā)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軍機發(fā)展停滯,民用航空得到了發(fā)展。u 1919年2月5日,德國開通了世界上第一條定期客運航線,每天在柏林赫魏瑪之間運送旅客。同年,英、法相繼建立了國際定期航線。6月25日,德國推出一種全金屬下單翼民航客機克斯F-13,可載4名乘客。同年

33、12月4日,因果研制旅客機HP.W.8首飛成功。u 美國在一戰(zhàn)后民用航空后來居上,推出了波音247,道格拉斯DC-1,DC-2,DC-3,DC-4等舒適性客機。其中DC-3可載客36人,航程2420km,速度290km/h,于1936年出廠。并開始在遠程民航機上實用自動駕駛儀和無線電技術。u 在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期間,發(fā)動機性能得到迅速改善,飛機結構方面由雙翼向單翼逐漸過渡,飛機起落架收放,這些使得在二戰(zhàn)前飛機最大速度達到500km/h,升限達7000m,航程達3000km以上,轟炸機載彈量超過2000kg。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44第二次世界大中航空工業(yè)的發(fā)展:第二次世界大中航空工業(yè)

34、的發(fā)展:u 出現許多著名飛機,戰(zhàn)斗機有英國的“颶風”和“噴火”;德國的Me-109;美國的P-47和P-51;蘇聯的拉-5和雅克-9;日本的“零”式飛機等。轟炸機有蘇聯的伊爾-4,圖-2;英國的蘭開斯特;德國的容克Ju-88;美國的B-17,B-25和B-29B-29。u 1939年8月27日,德國試飛成功世界上第一架裝有渦噴發(fā)動機He-178飛機,1941年5月15日,英國研制的渦噴發(fā)動機飛機E.28/39首飛成功。u 1945年二戰(zhàn)末期,美國F80噴氣式戰(zhàn)斗機交付使用,最大速度達935km/h。隨后,蘇聯研制成功雅克-15和米格-9噴氣式戰(zhàn)斗機。u 1950年,美國和蘇聯分別研制出后掠翼戰(zhàn)

35、斗機F-86和米格15,速度突破1000km/h。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452020世紀世紀40-5040-50年代是噴氣式飛機迅速發(fā)展年代是噴氣式飛機迅速發(fā)展:u 1947年10月14日,美國X-1研究機,首次突破音障。隨后出現超聲速戰(zhàn)斗機有美國的F-100和蘇聯的米格-19。并出現一批高亞音速噴氣式客機、運輸機和轟炸機。如美國的波音-707、B-47和B-52,蘇聯的圖-16轟炸機。幾年后出現了一批2倍音速的戰(zhàn)斗機,如第二代的米格-21和美國F-104.u 隨著材料技術的發(fā)展,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3倍音速的戰(zhàn)斗機和偵察機,如美國的米格-25和美國的SR-71高空偵察機。在

36、此期間,還出現了實用的變后掠翼轟炸機F-111,英國的垂直起降“鷂”式戰(zhàn)斗機。米格19F-104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46u 20世紀70年代,隨著主動控制技術主動控制技術和推重比大于推重比大于8 8的渦扇發(fā)動機的渦扇發(fā)動機的應用,出現了具備高機動性的第三代戰(zhàn)斗機,如美國的F-15,F-16,F-18戰(zhàn)斗機;蘇聯的米格-29,蘇-27戰(zhàn)斗機。同時,波音-747成為國際航線主力。超音速客機蘇聯的圖-144和英法合作研制的“協(xié)和”號飛機投入營運。圖-144客機“協(xié)和”號客機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47u 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隱身飛機隱身飛機,洛克希德公式設計生產的

37、F-117為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隱身多功能戰(zhàn)斗轟炸機,并在海灣戰(zhàn)爭中大規(guī)模部署。90年代格魯門研制的B-2隱身轟炸機和洛克希德研制的F-22隱身戰(zhàn)斗機。F-22戰(zhàn)斗機為第四代戰(zhàn)機典型代表。F-117多功能隱身轟炸機B-2隱身轟炸機F-22“猛禽”隱身戰(zhàn)斗機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48戰(zhàn)斗機的發(fā)展歷程:戰(zhàn)斗機的發(fā)展歷程:u第一代戰(zhàn)機:20世紀40末到50年代初問世,采用渦噴發(fā)動機渦噴發(fā)動機,航空武器主要是大口徑航炮,后期裝備第一代空空導彈,夸聲速夸聲速,升限15000米,中中等后掠翼機翼等后掠翼機翼,推重比4-5。F-86,米格-15,殲-5。F-86“佩刀”戰(zhàn)斗機米格-15戰(zhàn)斗機殲

38、-5戰(zhàn)斗機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49u第二代戰(zhàn)機: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強調高空高速高空高速,頭部尖銳頭部尖銳、兩側進氣,采用帶加力渦噴發(fā)動機渦噴發(fā)動機,裝備有第二代空對空導彈,升限20000米以上,最大速度超2馬赫,代表機型包括美國F-104“戰(zhàn)星”式;英國“閃電”式;法國的“幻影”和“幻影”F1;瑞典的薩伯-37;前蘇聯的米格-21等;中國在米格-21基礎上研制的殲7,在米格-19基礎上研制的殲-6。F-104戰(zhàn)斗機米格-21戰(zhàn)斗機米格-19戰(zhàn)斗機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50u第三代戰(zhàn)機: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特點是采用邊條、前緣襟翼、翼身融采

39、用邊條、前緣襟翼、翼身融合合、等先進氣動布局及電傳操縱和主動控制技術電傳操縱和主動控制技術,安裝渦扇發(fā)動機渦扇發(fā)動機,具有亞聲速高機動性能,配備多管速射航炮和先進中距和近距格斗導彈,其特色為中低空機動靈活性高、配備先進雷達設備、加強導彈應用等。主要代表機型為F-4、F-5、MiG-25等。F-4“鬼怪”戰(zhàn)斗機(1963年服役,麥道)米格-25戰(zhàn)斗機(1969年服役)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51u第四代戰(zhàn)機:20世紀70年代陸續(xù)服役的戰(zhàn)機,設計上開始引入線傳飛控與靜不穩(wěn)定的設計概念搭配,強調飛機在不同高度與速度下的運動性,廣泛使用大推力渦扇發(fā)動機大推力渦扇發(fā)動機。開始廣泛運用于第四

40、代戰(zhàn)斗機上,取代過去的渦輪噴氣發(fā)動機。代表機型有F-14,F-15,F-16,Su-27,Su-35,米格-31,米格-29,法國陣風,中國殲-11(Su-27引進型)、殲-10,殲-16等 。F-15戰(zhàn)斗機(麥道)(用于替換F-4戰(zhàn)斗機)蘇-27戰(zhàn)斗機殲-10戰(zhàn)斗機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52u第五代戰(zhàn)機: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制,一般可以用可以用4 4S S來概括來概括,即:Stealth(隱形);Super Sonic Cruise(超音速巡航能力);Super Maneuverability(超機動能力);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

41、eness and Effectiveness(超級信息優(yōu)勢)。對隱身與綜合航空電子系統(tǒng)和后勤保障的重大改進,將隱身性、敏捷性、飛行性能、信息融合、更好的態(tài)勢感知(situational awareness)和能夠網絡作戰(zhàn)等完全結合,產生了此前戰(zhàn)斗機發(fā)展各個階段從未出現過的優(yōu)勢。主要代表機型為:F-22,F-35, 殲-20。F-22T-50殲-20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53特種用途飛機:特種用途飛機:預警機:E-3(波音707改裝)、A-50(伊爾76改裝)、空警-2000(中國)。反潛機:P-3(美)、伊爾-38等。E-3“望樓”預警機A-50“中堅”預警機空警-2000預

42、警機P-3反潛機“海王”反潛直升機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54第一章第一章 航空航天發(fā)展概況航空航天發(fā)展概況電子干擾機:EA-6B等。偵察機:U-2、SR-71、全球鷹無人偵查機,RQ-170。空中加油機:KC-135、KC-10、KC-130等。EA-6B“徘徊者”電子戰(zhàn)機RQ-170“哨兵”無人偵察機U-2偵察機SR-71偵察機全球鷹無人偵察機KC-135空中加油機KC-10空中加油機KC-130空中加油機.553 3)直升機)直升機 早期直升機采用多旋翼方案多旋翼方案,俄國人尤利耶夫提出用尾槳平衡反扭矩,單旋翼加尾槳布局單旋翼加尾槳布局直升機是最為廣泛的形式。1911年發(fā)明

43、了自動傾斜器自動傾斜器。 第一架可操縱的載人直升機是德國的Fa-61于1936年6月26日試飛成功,20世紀30年代,法國、美國、和蘇聯都有直升機試飛成功,并迅速達到實用程度。u 第一代直升機:20世紀30至60年代,活塞式發(fā)動機活塞式發(fā)動機;金屬/木質混合式旋翼槳葉;機體為 由鋼管焊接成的傷架式或鋁合金半硬殼式結構;裝有簡易的儀表和電子設備。最大平飛速度 約200km/h,全機振動、噪聲(約110dB)均較高。典型的機型如米 -4、 Bell-47等。u 第二代直升機: 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中期,安裝了第一代渦輪軸式發(fā)動第一代渦輪軸式發(fā)動機機;全金屬槳葉與金屬鉸接式槳轂構成的旋翼;機體主要

44、仍為鋁合金半硬殼結構;開始采用最初的集成微電子設備。最大平飛速度約達250km/h。振動、噪聲約100dB)有所降低。典型的機型有米-8、“超黃蜂”等。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56u 第三代直升機:從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安裝第二代渦軸發(fā)動機第二代渦軸發(fā)動機;全復合材料槳葉及帶有彈性元件的槳轂構成的旋翼;機體結構部分使用復合 料;采用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的電子設備和較先進的飛行控制系統(tǒng)。最大飛行速度約 300km/h。振動、噪聲(約90dB)進一步得到控制。典型的機型有“海豚”、“山貓”、“黑鷹”、“阿帕奇”等直升機。u 第四代直升機:從90年代以來,直升機技術發(fā)展進入第四代。主要

45、技術特征包括安裝第三代渦軸發(fā)動機第三代渦軸發(fā)動機;裝有進一步優(yōu)化設計的翼型、槳尖和先進的復合材料旋翼葉,無軸承或彈性鉸式等新型槳轂;機體結構大部分或全部使用復合材料使用復合材料;操縱系統(tǒng)改為電操縱;機載電子設備采用數據總線、綜合現示和任務管理;先進的飛行控制、通信導航系統(tǒng)。最大平飛速度已約達315km/h。振動、噪聲(約80dB)已得到 良好控制。典型的機型有“科曼奇”、NH90等直升機。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571.3.2 1.3.2 航天器發(fā)展概況航天器發(fā)展概況 運載火箭是航天器發(fā)展的基礎。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涌現了許多富于探索精神的航天先驅:l 俄國的齊奧爾科夫斯基齊奧

46、爾科夫斯基提出了利用多級火箭克服地球引力實現宇宙航行的構想和相關理論。l 美國戈達德戈達德建立了火箭運動的基本數學原理,并推導出火箭脫離地球引力所需的7.9km/s的第一宇宙速度。并于1926年3月16日發(fā)射了世界的第一枚液體火箭。l 羅馬尼亞出生的奧伯特奧伯特提出了火箭點火理論和脫離地球引力的方法,主持設計了火箭發(fā)動機,開創(chuàng)了歐洲火箭的的先河。l 德國W.vonW.von布勞恩布勞恩領導研制了V-2火箭,成為現代大型火箭的鼻祖。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581 1)衛(wèi)星)衛(wèi)星l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成功發(fā)射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地球衛(wèi)星。l 1958年1月31日,由馮布勞恩設

47、計的“丘比特”C火箭將美國的一顆人造衛(wèi)星“探險者”1號送入太空。l 1970年4月24日,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一次發(fā)射成功。衛(wèi)星運行軌道距地球最近點439公里,最遠點2384公里,軌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周114分鐘。 20世紀60年代后,人造衛(wèi)星的發(fā)展從探索進入實用階段。主要有通訊衛(wèi)星、對地觀測衛(wèi)星、導航衛(wèi)星。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592 2)無人探測器)無人探測器月球是離地球最近一個天體,相距有38.4萬千米。p 美國最早于1958年8月18日發(fā)射月球探測器,但由于第一級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

48、。隨后又相繼發(fā)射3個先鋒號探測器,均告失敗。p 1959年1月2日,前蘇聯發(fā)射月球1號探測器,途中飛行順利,1月4日從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通過,遺憾的是未能命中月球。這個探測器重361.3千克,上面裝有當時最先進的通信,探測設備。它在9個月后成為第一顆人造行星飛往太空深處。p 月球1號發(fā)射兩個月后的3月3日,美國發(fā)射的先鋒4號探測器,從距月面59000千米的地方飛過,也未擊中月球。p 從1958年至1976年,前蘇聯發(fā)射24個月球號探測器,其中18個完成探測月球的任務。p 1959年9月12日蘇聯發(fā)射的月球2號,兩天后飛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著陸,成為到達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實現

49、了從地球到另一個天體的飛行。同年10月4日月球3號探測器飛往月球,3天后環(huán)繞到月球背面,拍攝了第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讓人們首次看全了月球的面貌。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60p 世界上率先在月球軟著陸的探測器,是1966年1月31日發(fā)射的月球9號。它經過79小時的長途飛行之后,在月球的風暴洋附近著陸,用攝像機拍攝了月面照片。p 1970年9月12日發(fā)射的月球16號,9月20日在月面豐富海軟著陸,第一次使用鉆頭采集了120克月巖樣口 ,裝入回收艙的密封容器里,于24日帶回地球。p 美國繼前蘇聯之后,先后發(fā)射了9個徘徊者號和7個勘測者號月球探測器。1964年1月30日發(fā)射的徘徊者6號才

50、在月面靜海地區(qū)著陸。但由于電視攝像機出現故障,沒有能夠拍回照片。同年7月28日徘徊者7號發(fā)射成功,在月面云海著陸,拍攝到4308張月面特寫照片。隨后1965年2月17日發(fā)射的徘徊者8號和3月24日發(fā)射的徘徊者9號,都在月球上著陸成功,并分別拍回7137張和5814張月面近景照片。1966年5月30日發(fā)射勘測者1號新型探測器,經過64小時的飛行,在月面風暴洋軟著陸,向地面發(fā)回11150張月面照片。到1968年1月1日發(fā)射的7個勘測者探測器中,有2個失敗,5個成功。后來,美國又發(fā)射了5個月球軌道環(huán)行器,為阿波羅載人登月選擇著陸地點提供探測數據。經過這一系列的無人探測之后,月球的廬山真面目顯露出來了

51、。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613 3)阿波羅登月)阿波羅登月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又稱阿波羅工程,是美國從1961年到1972年組織實施的一系列載人登月飛行任務。p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美國宇航員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邁克爾柯林斯駕駛著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跨過38萬公里的征程,承載著全人類的夢想踏上了月球表面。p “阿波羅”12-17號飛船從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相繼發(fā)射了“阿波羅”12、13、14、15、1

52、6、17號飛船,其中除“阿波羅”13號因服務艙液氧箱爆炸中止登月任務(三名宇航員駕駛飛船安全返回地面)外,共有12名宇航員均登月成功。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624 4)航天飛機)航天飛機航天飛機(Space Shuttle,又稱為太空梭或太空穿梭機)是可重復使用的、往返于太空、宇宙和地面之間的航天器,結合了飛機與航天器的性質。從1981年至1993年底,美國一共有5架航天飛機進行了79次飛行,其中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15次,挑戰(zhàn)者號10次,發(fā)現號17次,亞特蘭蒂斯號12次,奮進號25次。每次載宇航員2至8名,飛行時間從2天到14天。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參加航天飛機飛行,其中

53、包括18名女宇航員。航天飛機的59次飛行中,在太空施放衛(wèi)星50多顆,載2座空間站到太空軌道,發(fā)射了3個宇宙探測器,1個空間望遠鏡和1個射線探測器,進行了衛(wèi)星空間回收和空間修理,開展了一系列科學實驗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探測實驗成果。美國航天飛機創(chuàng)造了許多航天新紀錄。2011年7月21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于美國東部時間21日晨5時57分(北京時間21日17時57分)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安全著陸,結束其“謝幕之旅”,這寓意著美國30年航天飛機時代宣告終結。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631.3.3 1.3.3 火箭和導彈發(fā)展狀況火箭和導彈發(fā)展狀況u 火箭起源于中國十二世紀,將

54、火箭用作武器的最早記錄,是十三世紀的早期。南宋軍隊射出好幾只飛火,對準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打敗南宋之后,他將火箭加入了自己的火藥庫,帶著它征服了亞洲,一直來到東歐。u 15世紀朝鮮人發(fā)明神機箭。u 1805年英國人發(fā)明的康格里夫火箭,射程3.3公里。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64u 近代火箭出現于二戰(zhàn)后期的1942年10月3日試射成功的V-2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導彈以酒精與液態(tài)氧當作燃料,射程320公里。u 在地對地導彈基礎上稍加改進形成了運載火箭。如“東方”1號、“大力神”2型、“長征”2號,主要發(fā)射低軌航天器。u 發(fā)射高地軌道的運載火箭,“宇宙神阿金納”(美)、“阿

55、麗亞娜”(歐洲)、“質子”(蘇)、“長征”3號,等。u 進一步發(fā)展的發(fā)射更大有效載荷的火箭,日本“H-”、歐洲“阿麗亞娜”4型和5型、美國航天飛機發(fā)射系統(tǒng)、蘇聯能源號和中國長征2號F等將將質量更大的通訊衛(wèi)星、載人飛船或航天飛機、空間站送入太空。u 20世紀70年代的第四代戰(zhàn)略導彈的多彈頭增加到10個,命中精度高。最先進的第五代特點是小型化、機動化、高突防能力和高精度,發(fā)射方式為車載激動。u 1955年蘇聯發(fā)射了第一枚潛射導彈。陸基、空射、潛射戰(zhàn)略導彈組成了三位一體核戰(zhàn)略。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65u 空空導彈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空

56、空導彈只能對機動性能比較差的亞音速轟炸機實施尾追攻擊,射程26千米,主要有美國的“響尾蛇”AIM-9B,蘇聯的AA-1導彈。第二階段為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超音速轟炸機的出現和電子技術的發(fā)展,促使空空導彈的射程、橫向過載、適用的高度和速度都有很大提高,主要有美國的“麻雀”AIM-7E導彈等。第三階段是6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空空導彈在遠距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攔射和近距格斗性能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如美國的“不死鳥”AIM-54C、“先進中距空空導彈”AIM -120、“響尾蛇”AIM-9L,蘇聯的AA-11、AA-12,法國的“魔術”2、“米卡”,美、英、德等合作研制的AIM-132等

57、。u 巡航導彈,又稱飛航式導彈。V-1,戰(zhàn)斧、飛魚、冥河等型號。“戰(zhàn)斧”式巡航導彈AM39“飛魚”巡航導彈1.3 飛行器發(fā)展概況飛行器發(fā)展概況.661.4 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1. 1. 軍用飛機軍用飛機p1953年開始第一個5年計劃。1954年7月中國南昌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初教5(仿雅克-18)。p1958年7月成功首飛自行設計并研制成功第一架飛機殲教1,未批生產。p自行設計制造并投入批生產、大量裝備部隊的第一種飛機是初教6。1958年8月首飛成功。新中國的航空工業(yè)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誕生。初教5(昌飛)初教6(昌飛)1. 4.1 1. 4.1 中國的航空技術中國的航空技術.67

58、1.4 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p1956年7月19日,首飛成功第一架噴氣戰(zhàn)斗機殲5,同年交付部隊服役,參考機型為米格-17F。殲5有單座和雙座,雙座的為殲教5。p1958年12月17日,中國第一代超聲速戰(zhàn)斗機殲6首飛成功,參考型號為米格-19P。最大平飛速度1.4Ma。雙座為殲教6。殲5(沈飛)殲6(沈飛).681.4 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p殲7于1966年1月7日首飛成功,為高空高速殲擊機,參考機型為米格-21。有多個改進型。最大飛行速度均超過2Ma。p殲8為于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是在殲7基礎上放大設計,裝備裝備2 2臺渦噴發(fā)動機臺渦噴發(fā)動機,加長機頭。

59、80年代,開發(fā)出在殲8的升級型號,殲8。殲-8II使用推力進一步增大的渦噴發(fā)動機,機體進氣道改用兩側兩側進氣布局進氣布局,騰出機頭空間安裝更大的火控雷達和更多的電子設備。殲7(二代, 沈飛, 成飛)殲8(二代,沈飛).691.4 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p殲10(成飛研制)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第四代戰(zhàn)機第四代戰(zhàn)機,分單雙座兩種,80年代研制,1998年3月23日首飛成功。p殲11 (沈飛研制)于1998年9月1日首飛成功,參考機型為蘇27。p轟5于1966年9月25日首飛成功,參考機型為蘇伊爾-28轟炸機。后有多種改進型號,如偵查型、教練型、魚雷型等。p轟6于19

60、68年12月24日首飛,參照機型為蘇圖16。后有多個改進型號,其中由轟6改裝的插頭椎管式空中加油機,可同時為2架殲8D或殲10戰(zhàn)機空中加油。p水轟5于1976年4月3日在水面起降試飛成功,并有幾種改進型號。轟5(哈飛)轟6(西飛)水轟5(中航特飛所,哈飛).701.4 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p殲轟7(“飛豹”,三代機)于1988年12月4日首飛成功。主要攻擊地面和海上目標,同時具有較強的空戰(zhàn)能力。p強5于1965年6月4日首飛,有多個改進型。1972年執(zhí)行了空中拋投原子彈任務。p“梟龍” FC-1是中國自行研制、巴基斯坦空軍參與開發(fā)的輕型多用途戰(zhàn)斗機,2003年首飛。已交付巴基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