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館藏中古玉器_第1頁
首博館藏中古玉器_第2頁
首博館藏中古玉器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首博館藏中古玉器編者簡介:它山草廬,盛世收藏論壇“玉器、瑪瑙”版塊資深版主, 2012 年注冊為盛世收藏用戶。首都博物館地處京畿,又是展現北京歷史的一扇窗,因此藏品級別和出處有序是其強項。館藏中古時期玉器從唐始,至元而落,很多文物都是出土確切的標準器, 如唐代史思明墓、金代烏古論窩論墓、清代黑舍里氏墓等,為我們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參考。青花料山形嵌件北京豐臺史思明墓出土此玉為青花料,從用料特征看,符合唐代部分常見用料,同時也讓人聯想到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幾條斑玉帶挎。隱約記得背面有牛鼻孔兩對,如館藏定名可知,應為鑲嵌件。從圖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上的一些圓窩兒狀處理,這和后世金元時期“秋山”題材的工藝

2、痕跡有貫通。青玉七梁冠唐代( 618-907 )對于這件玉器,博物館沒有說明其出處,但從表征判斷應為出土物,青玉質,梁為七,預示其當初的使用者級別不低。雖周身簡素,但從細部的制作工藝和打磨看,可謂一絲不茍。白玉臥鹿北京小西天黑舍里氏墓出土鹿取臥姿,頭頂靈芝狀角,鹿角上用平行的粗陰線裝飾,根部有一些桯鉆小孔,耳緣、尾部用細陰線表示毛發,身體用隱起法表現鹿的肌理。背面平素,身體上下各有三對對鉆的牛鼻穿,用于鑲嵌或綴結。由此可知,此件并非標準圓雕件。這種造型的玉鹿俗稱“腫骨鹿”,始于唐代,如唐代寬城鹿紋菱花形銀盤、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出土鹿紋盤、燕京云居寺唐塔上的鹿紋等。比較起來,此器尚存文弱恬靜,寫

3、實過于夸張,雖出自清墓,但專家斷為宋物應是中肯客觀的。這件作品應是中古時期的上乘之作。白玉蓮瓣形發冠宋代( 960-1279 )冠為古代男子束發之物,唐代盛行。此發冠白玉質,留有出土銹斑。冠面雕琢重疊的蓮花瓣,互相對稱。正面下部琢有一圓孔,與冠背圓孔相對,后配白玉圓簪貫通其中。整個器物線條圓潤,琢磨精細。在 1970 年江蘇省清代墓葬里出土了一頂與此類似的玉冠,經專家鑒定也是宋物,特別是兩者的底部圓孔外圍都琢一圈減地陽線,讓人聯想到唐宋蹀躞帶飾或其他飾品上的古眼處理。宋綰發玉冠1970 年江蘇省吳縣靈巖山畢沅墓出土白玉飾南宋青白玉雙孔雀圖飾宋代( 960-1279 )孔雀在古代屬珍禽,是王室的

4、私寵,以其絢彩美姿很早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到了后中古時期,更多地出現在玉雕作品中。此件玉雕正面是雙孔雀,上下交錯依附在山石旁。以單陰刻線琢孔雀羽毛、尾翎。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遺痕及四組對穿孔,看起來可供縫綴。青白玉獸形硯滴宋代( 960-1279 )蝮(為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習性好水)口銜小匜,上有孔,腹部中空貯水后可流入匜中, 背上有蓋,上浮雕螭紋,通體碾琢卷毛,關節部位飾以火焰紋,器形厚重樸拙,宗兩漢至魏晉風格,又加入了后世的理解和創新。白玉鴛鴦柄圓盒宋代( 960-1279 年) 1962 年北京密云縣清代乾隆墓出土圓盒頂部雕一對鴛鴦,相對而立,口胸貼合,以均勻的陰線刻畫出冠、眼、羽毛等,盒為子母口,鴛鴦平剖為二,打開時分為兩對鴛鴦。出土后仍光亮鑒人。玉盒出土于清代定親王陵中,陵墓埋葬有長子永璜、三子永璋、五子永琪,此玉便是次子永璋的陪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