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淺探_第1頁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淺探_第2頁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淺探_第3頁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淺探_第4頁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淺探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淺探文藝評論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淺探劉曉陽(山東藝術學院美術學院250030)摘要:孔子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觀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具體地分析了山水的自然形態特點,道德比附含義和人格精神,以及山水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意義,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豐富內涵.關鍵詞: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山水詩;山水畫山水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意義,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倡導以仁,義,禮,智,信的人格規范去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在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的同時,并沒有忽視對自然的觀察和體悟,他在論語?雍也中提出了智者樂水,仁者樂

2、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的觀點,賦予山水以人格精神和道德比附的含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的學生子貢問孔子為何見大水必觀時,孔子說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旬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爾也.正是由于水具備了澤被萬物,滌蕩污濁,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點,孔子才會發出智者之所以樂水也的感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對水更是情有獨鐘,老子提出了道的哲學概念,然道可道,非常道,它惟恍惟惚

3、,寂兮廖兮,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于是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德經?八章).水性之柔弱,無為,不爭,處下正與其所主張的道的特點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對水的認識和理解上雖各有偏重,卻有異曲同工之妙.至柔的水卻蘊含著無窮的力量,它才沖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軍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章,如孫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磲石者,勢也的說法;而水滴石穿又激勵著無數的仁人志士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懈奮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古訓警示著歷代統治者要處理好與人民的關系;水的無窮力量又是一把雙刃劍,洪水泛濫又帶來數不清的災難,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以至今日的葛洲

4、壩,小浪底,三峽等水利工程,這切都是人們認識水,利用水,從而趨利避害的智者所為.水又是善變的,它百折干回,終歸滄海,虧則盈,滿則溢,寒則凝為冰,熱則蒸為汽,它能為云為霧,為雨為雪,為霜為露,變幻莫測,令智者神往,又令智者沉思.相對于水的柔,動,善變,山則是剛,靜,恒定的.人類對于山的崇拜與敬畏始于上古,詩經.,J,雅?車轄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之所以被關照,還在于山定位在仁的道德比附意義上,孔子說山是萬民之所觀仰,草木生焉,眾物立焉,飛禽萃焉,走獸休焉,寶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正因為山滋生草木,養育生靈,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奉獻出無盡的

5、資源,符合仁者的胸懷,是故仁者所以樂山也.山的高度吸引著無數的攀登者.登山能給人帶來一個不同尋常的視點,可以獲得更寬,更廣,更遠的視域.登高望遠,眼界頓時開闊,心胸隨之豁然,孔子曾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則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寇準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愜意和暢快,而一代偉人毛澤東曾寫十六字令山,剌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柱其問,又以革命的浪漫=E義賦予了山擎天扶危的特性.山與水是一組對偶的概念,其中包含著對直統一的諸多因素:它一動一靜,一柔一剛,一變一恒,正所謂一陰一陽之謂6B道,這也恰恰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范疇.山水以其特有的形態特點,

6、啟迪著人類對自然萬物的觀察,探索,感知和理解,以至上升到哲學高度的把握.山水不僅是一組對偶的概念,同時山水聯稱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名詞,它往往是國家,地域,種族和文化的分界線,又是國土或地域的別稱,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同時,它又與中國文人結下了不解之緣.魏晉以來,老莊思想流行,山水成為文人雅士逃避現實煩惱,寄托隱逸情懷,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所在.南北朝畫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說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山水以形媚道,認為觀山水就是觀道,山水就是仁智之樂,他同時肯定了山水暢神的審美功能,高度評價山水神之所暢,孰有先焉.歷代騷人墨客無不眷戀山水,東晉著名的山水詩人謝靈運曾有言道:夫衣食,人生之所資,山水

7、,性分之所適;陶淵明自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登山臨水,竟日忘歸;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蘇軾則寄情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以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足可怡情悅性,此外,佛教中也有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然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最后又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認識發展和升華.中國園林的構建主題也是自然山水,具有雖由人作,宛白天開的特點,園林同自然山水一樣成為古代文人的精神逍遙之地,雖只有拳石斗水,但在園林所營造的水光山色,泉聲石影的山水意境中,他們得以逍遙自得,享閑居之樂(文徵明王氏拙政園記),成為不出家園,便可寄身山水,怡情悟道的精神寄托之處.正因

8、為山水在社會,文化和古代文人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意義,以山水為題材的詩詞歌賦便自然是層出不窮,浩如煙海,蔚為大觀,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燦爛輝煌的一頁.而以山水為主題的中國山水畫,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逐漸發展成熟壯大,成為中國畫壇的主流.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寫道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畫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圣,此人情所長愿而不得見也.道出了人們喜愛山水畫的原因.從五代的荊浩關仝董源巨然,北宋的李成范寬,南宋四家,元四家,明四家,到清初四王,四僧中的石濤,石溪,漸江,無不是以山水畫名世的大師,他們的傳世作品,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遺產中的瑰寶,代表著中國傳統繪畫的最高成就.甚至音樂都與山水密不可分,春秋時期伯牙撫琴,子期能領會得到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千古佳話.高山流水,漁樵問答,春江花月夜,江河水等名曲無不是與山水密切相關的傳世杰作.透過先哲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名言,我們體悟到了山水的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認識到了山水的重要地位和深遠意義,它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啟迪著人類的心智,陶冶著人們的性情,它載著道,含著情,訴說著滄桑,引領著希望,亙古常新,生生不息!參考文獻:1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