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規律分析報告_第1頁
高中地理規律分析報告_第2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2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實用標準文案高中地理規律分析1 .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與季節變化規律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 春分日與秋分日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原因: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 度由赤道向兩極方向遞減。 夏至日,太陽輻射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原因: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 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冬至日,太陽輻射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原因: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 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太陽輻射的季節變化: 赤道兩側的低緯度地區,太陽輻射強,季節變化小。原因:正午太陽高度大,且正午 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小。 中緯度地區,當地夏季太陽輻射強,當地冬季太陽輻射弱。原因: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2、 幅度最大,晝夜長短變化較大。 高緯度地區,太陽輻射少。原因:晝夜長短變化最大,太陽高度小。2.地球公轉速度分布規律規律:日地連線單位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因此,距離太陽越近,公轉速度越快.公轉速度變化圖示:T月初*公轉連度懂太陽點肘北半球遠日點D£Sr 1片初公轉建橫快 xprm射南半球l匕半球冬季文檔大全北半球夏李7-從地球匕攝3.太陽直射點的運動規律12.22 4-£太陽直直射點的移動示意圖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所接受到的太陽垂直照射點太陽直射點)是有變化的。時間太陽直射點位置節氣3月21日前后赤道春分6月22日前后北回歸線夏至9月23日前后

3、赤道秋分12月22日前后南回歸線冬至4 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律(1)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IE牛丈陽虛虞A A A正午咖“二井二至日止平玄陽窩度箱墮分布斌童圖正午太陽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同一緯線上正午太陽高度相等。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 北兩側遞減。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緯線上正午太 陽高度最大(90o )。正午太陽高度由直射點所在的緯線向南北方向遞減。(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兩測降低豳緯度變化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降低丨冬至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降低歸ttyi北北屈陽卿北 太陽高黃藕増丸陽高崖塘土1 rtitfiJM、衢蘇同一緯度,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季節

4、而變化。 某緯度地區,什么時間離太陽直射點最 近,什么時間該地正午太陽高度就最大; 什么時間太陽直射點向某地靠近, 什么時間該地正 午太陽高度就增大;反之,則相反。目匕回歸線以北:夏至日達到最大,冬至H達到最小隨季節變化+南回歸線以南:冬至日達到最大夏至日達到最小.回歸線之間:太陽兩次直射,回歸線上苴射一次5. 晝夜長短的時空變化規律(1)季節變化規律圖示(以北半球為例)23T 2& N頁肘恵北移晝蜀檢瘦握短直肘點膳移22H春分日秋分日3月劉日9月的日全球長夜平分全球晝夜甲分直射點北移冬辛舊 I2H22H(2)緯度分布規律 赤道處始終晝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晝夜平分。 同一緯線

5、上各點晝夜長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緯度晝夜長短狀況相反。 太陽直射點所在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另一半球相反。 太陽直射點在赤道與南、 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極晝、極夜現象范圍也經歷了不斷擴 大、縮小的過程。(3)極圈內的晝與夜 極圈內因為有極晝和極夜現象,所以晝夜更替的周期并不是每天都是24小時,緯度越 高,晝夜更替的周期越長,極點附近為一年。 由于地球公轉的速度不同,在遠日點附近較慢、 近日點附近較快, 所以北極圈內的極晝日數比南極圈內的極晝日數要多;反之,南極圈內的極夜日數比北極圈內的極夜日數要多。(4)南、北半球緯度數相同的地方。晝夜狀況相反,時間長短相同。6. 氣壓帶、風帶

6、的分布和移動規律90* M 題地高r阪帶概it東鳳帶60-N副極地低壓帶中緯兩鳳帶西南XTifiA沁-汽一-削趨帶高弋壓帶東北軌I面低肆怕鳳帶赤遣低r壓帶1南園.F空矍為、膚脹上升低冷卻收#FiS高空低分布規律(北半球):壓I沖ftTJt之上北貝豪積下遠(上述鳳均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球帕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族的) 自赤道向南北,約每隔 30度為一個氣壓帶,全球共 7個氣壓帶。且由赤道向兩極, 低壓帶和高壓帶相間分布。 兩個氣壓帶間是一個風帶,全球共6個風帶。 各氣壓帶的平均位置:赤道低氣壓帶-0°副熱帶高氣壓帶-30 °副極地低氣壓 帶60°極地高壓帶90°

7、;。移動規律:時間半球季節氣壓帶、風帶時間半球季節氣壓帶、風帶1月北半球冬季南移7月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7. “副高”與鋒面雨帶的移動規律:“副高”與鋒面雨帶的關系:始終鋒面雨帶位于“副高”的西北側,是從“副高”吹來鼻搭夏季鳳菲進匡至的暖空氣與北方的冷空氣相遇形成。鋒面雨帶與“副高”同進退。中國東部鋒面雨帶進退圖移動規律(正常年份):春末(5月)一“副高”位于 15°N20°N “雨帶”位于華南(南嶺);夏初(6月)一“副高”西伸至 20°N “雨帶”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直至日本;7-8月一“副高”北進到 25°N30°N “雨帶”

8、位于華北、東北;9月“副高”南移“雨帶”南移,北方雨季結束。影響:畐嘀強或弱,會導致“雨帶”推進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澇南旱”或“南澇北旱”。8 世界降水分布規律(1)大氣環流形勢和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同地區的大氣環流形勢決定降水的分布。降水按時間分配可分為年雨型、夏雨型、少雨型、冬雨型四種類型。年雨型是全年降水豐沛或降水分配均勻的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夏雨型是夏季降水多的類型,包括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和熱帶 草原氣候;干燥型則是全年降水稀少的類型, 包括熱帶沙漠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極地氣 候;冬雨型是冬季降水多的類型,只包括地中海氣候。它們的分布與大氣環流形勢的關系, 可

9、用下圖形象說明。么2N年雨堂鼻陶甲 低壓帯02 干盤星 (nun哥兩型 離壓帝(2)世界降水的時空分布雨帶名稱年降水量所在的氣壓帶或風帶位置大氣環流狀況降水類型赤道多雨帶2000毫米左右赤道低氣壓帶全年以上升氣流為主多對流雨副熱帶500毫米以畐熱帶咼氣壓卜沉氣流為降水少,尤其大陸西少雨帶下帶主岸和內部;但東岸季風區和臺風影響地區降水多溫帶500 -1000西風帶和副極鋒面、氣旋活多鋒面雨、氣旋雨;多雨帶毫米地低氣壓帶動頻繁東岸受夏季風影響極地300毫米極地咼氣壓帶下沉氣流降水少少雨帶以下9.全球氣溫水平分布規律無論南、北半球,還是冬、夏季節,氣溫都是從相似性低緯度向咼緯度遞減半北半球等溫線分布

10、較為彎曲球南半球等溫線分布較北半球平直, 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差積比較廣異海海洋1 月海洋等溫線向北彎曲。7月海洋等溫線向陸南彎曲差陸地1 月陸地等溫線向南彎曲,7月陸地等溫線向異北彎曲差大大洋中等溫線分布較邊緣地區平直異洋部性差大洋邊等溫線分布較大洋中部彎曲,原因是受寒、異緣暖流影響大平地等溫線分布較山區平直陸山地等溫線分布較為彎曲而復雜,因地勢變化而差變化異冬冬季南、北半球冬季等溫線均較為密集,即北半球1夏月(冬季)等溫線較7月(夏季)密,南半球7月較1月密差夏季南、北半球夏季等溫線較為稀疏,因為南北異溫差小10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1)氣候類型分布模式圖大吒環潦大萍東割大陸西大陸內棉大墻

11、鳶部財漆JK T侯大洋西ft*90壓帝*西 R</春迸撫氣壓帝7D60* /40*30'地中«* 年性議事學風BMM-W 'MUIas*流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氣候類型分布規律熱帶雨赤道兩側10°N、S溫帶季風氣35 °N、S 55 °林氣候之間候N、S間大陸東岸熱帶草10 °N、S南北回溫帶海洋性40 °N、S 60 °原氣候歸線間氣候N、S間大陸西岸熱帶荒南北回歸線30 °溫帶大陸性40 °N、S 60 °漠氣候N、S間氣候N、S間大陸內部熱帶季10 °N、S南北回

12、亞寒帶針葉50 °N70 °“間風氣候歸林氣候大陸線間大陸東岸亞熱帶25°N、S 35°N、苔原氣候北半球極地附近沿季風氣S間大陸東岸海候地中海30° - 40°N、S 間冰原氣候極地附近氣候大陸西岸(2)主要氣候類型分布規律:11. 海水溫度的時空變化規律同一海區*不同爭節同一季節*不同海區|夏李水幽禹冬李水溫低 低緯水溫高 l離緯水溫低4李節變化緯度分布1W! 緯度不同海區ffiF流經過海區水溫高 I痔疏經過海區水溫低(1)海水溫度的水平分布規律(2)海水溫度的垂直分布規律海水的溫度隨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在1O 0咪以下,海水溫度

13、隨深度的變化很小,常 年保持著低溫狀態。12. 海洋表層鹽度隨緯度分布規律及成因: 從南北半球的副熱帶海區,分別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遞減。 成因:低緯海區受赤道低壓控制,降水量大于蒸發量,鹽度低;副熱帶海區受副熱帶高壓控制,蒸發量大于降水量,鹽度高;高緯海區氣溫低,蒸發少,鹽度低。 赤道低鹽度區位于赤道以北附近,南半球海域的鹽度比北半球同緯度海域高。因為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帶不在赤道上,而位于赤道偏北。 40° S至南極圈海域的鹽度較北半球同緯度的海域高。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廣闊,有 較多的陸地淡水匯入海洋,因而鹽度較低。 世界鹽度極值分布區及成因分。析:最高海區是紅海,原因:位于副熱帶

14、海區,蒸發量大 于降水量;兩岸為沙漠地區,注入河川徑流少;世界鹽度最低海區是波羅的海,原因:緯度 較高,蒸發量小;兩岸匯入河川徑流多,起到稀釋作用。13. 海洋表層洋流分布規律名稱分布組成特點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熱帶、副熱帶海區(南北緯5045 o之間)ji侑風it« 懵 一 一L腳輒眶:平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東(側)寒西(側)暖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中咼緯度海區(北緯45 o70 o之間)梃地東國流I1 L西域課流反時針環流東(側)暖西(側)寒環球性的西風漂流南緯40 o附近的海域繞緯線圈環流14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與成因地帶性分異規律分異規律形成

15、基礎影響因素分布規律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太陽輻射緯線延伸,緯度更替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海陸分布經線延伸,經度更替,中緯度明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熱狀況海拔高度從山麓到山頂更替(2)地帶性分異的原因在山區,地表景觀(如植被、土壤等)隨高度的變化而發生有規律的更替在山區,氣溫和降水往往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發生變化。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的發育程 度的因素主要有:山體所在的緯度;山體的相對高度;山體的坡向等。(3)主要的非地帶性分異現象及成因實際分布的自然現象形成原因按理想狀態的地帶性分布南美大陸西岸 3o S安第斯山脈阻擋海洋自北向南是熱帶雨林一水汽帶(北)、熱帶稀樹草原30o S之間狹長的熱秘魯寒流降溫減濕帶(中)、熱帶荒漠帶(南)帶荒漠帶南美大陸南段東岸安第斯山脈阻擋西溫帶草原帶(中)、溫帶形成溫帶荒漠帶(巴風氣流深入內陸落葉闊葉林帶(東)塔哥尼亞沙漠)赤道附近的東非高海拔高,氣溫低,降熱帶雨林帶原呈現熱帶稀樹草水少,原景觀不能形成熱帶雨林氣候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東部地處東南信風迎風坡熱帶稀樹草原帶的熱帶雨林帶馬達加斯加暖流增溫增濕東南信風來自海洋,暖濕成因類似于馬達加斯加島熱帶稀樹草原帶巴西咼原東南部的熱帶雨林帶東岸的熱帶雨林帶南半球缺少寒帶苔南半球相應緯度帶是寒帶苔原帶(較高緯度)、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海亞寒帶針葉林帶(較低緯林帶洋,沒有陸地分布度)天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