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下冊7.3重力教學設計_第1頁
八年級物理下冊7.3重力教學設計_第2頁
八年級物理下冊7.3重力教學設計_第3頁
八年級物理下冊7.3重力教學設計_第4頁
八年級物理下冊7.3重力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重力”一、教材依據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第十三章力和機械的第二節二、設計思想1、教學指導思想本W課指導思想為:通過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指導學生正確的認識重力的方 向2、設計理念(1)將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滲透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挖掘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思考 和領悟探究物理知識的方法,增強應用科學方法的意識。(2)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再現歷史上的研究情景,將生活中的情景搬到 課堂上來,從而使學生的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幅視聽立體畫面,營 造出各種不同的情境,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領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中逐漸形成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在動態

2、真實環境中學習和研究的枳極性。3、教材分析本節是在第一節“彈力”內容的基礎上,研究另一種最常見的力重力。新教材對 本節內容的安排,感性材料豐富,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從觀察或實驗引入的,有利于激發學生 的學習興趣,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比如:教材通過“河水為什么總是向低處流”、“跳 傘的人為什么會落向地面”和“拋出去的物體為什么總會下落”三個例子使學生認識重力 的存在;接著,通過實驗探究“影響重力的大小的因素”,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活躍了課堂氣氛,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4、學情分析處在青少年時期的九年級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敏銳的觀察力。通過上一節“彈力 和彈

3、簧測力計”的學習,已掌握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有關知識,具備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還具備了一定的生活體驗,如熟透的蘋果要落向地而,水往低處流等 有關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規律。本節課所涉及的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從生活現象的了解便于走向物理規律的認 識,通過實驗探究一觀察現象邏輯推斷,最后上升為理論認識,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 邏輯思維能力。三、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所提出的要求和教材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學情,確立本行課的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計算有關問題:(3)知道重力的方

4、向以及重垂線的應用:2、過程與方法(1)通過實驗探究影響重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實驗數據,學會信息處理方法。(2)通過生活體驗和實驗觀察,強化理解重力方向。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自然現象,物理規律的興趣(2)培養學生交流與協作意識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精神;四、教學重點:探究重力的大小與質量的關系及重力方向。五、教學難點:重力方向的理解與應用。六、教學準備根據課程設計需要,本行要準備兩組實驗和活動:探究影響物體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重力的方向實驗,因此,要在課前準備下列器材及材料:彈簧測力計、鉤碼。用瀑布美 景、蘋果落地、三峽泄洪等圖片或視頻,并按照教學流程設計好

5、課件。七、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用多媒體播放視頻:瀑布美景,引導學生思考“水往低處流”的原因,從而引出課題 一一重力。2、引出重力概念(1)觀察現象讓學生觀看和重力有關的現象(課件:蘋果下落雨中漫步),然后 動手體驗重力(上拋橡皮擦最終落回地而)。(2)提出問題 你還看到過哪些與此類似的現象?你認為這些物理現象有什么共同特點? 物體下落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充分鼓勵學生討論交流。(3)建立概念在討論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 的力叫重力。(4)總結拓展總結: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物體所受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物重,用符號G表示。

6、接著,設疑“假如沒有重力,生活會是什么樣的? ”(讓學生討論回答),以此來激 活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也體現了物理來源于生活的新教學理念。3、練習測量重力提示學生參照課本56頁圖13. 2 3,利用備用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鉤碼,練習測 量物體的重力(指導學生在自由狀態下進行測量)4、探究重力因素(1)提出問題 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比較重力是否有大小?學生充分交流討論說明 自己的觀點。然后提出問題:重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2)猜想與假設教學中引導學生大膽的猜想,并說出猜想的依據,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思 維能力。學生可能有如下猜想:猜想一:重力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形狀有關:猜想

7、二:重力的大小還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越大,物體的重力越大。(3)設計實驗 引導學生分析“本實驗中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 ”,“需要哪些實驗器 材? ”“各個物理量可以怎么測量? ”在學生制定計戈上設計實驗的基礎上,教師適當補充 自己的意見,形成如下實驗方案(通過課件展示)1需要測量的物理量:物重的大小2實驗器材:彈簧測力計、鉤碼一盒、3實驗方案:驗證猜想一:測量一塊橡皮泥(質量為200克)的重力,并改變其形狀,測出三組數據 驗證猜想二:測量一只鉤碼的重力,然后增加鉤碼的個數,測出三組數據4設計實驗表格(4)進行實驗、收集證據教師在這期間,走到學生中去,一是了解學生的實驗情況,二是解決學生實

8、驗中遇到的 臨時問題,三是對部分實驗困難學生給予引導和幫助,讓他們不落隊,也能順利完成本實驗。 (要求學生把實驗數據填入表中)(5)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引導各實驗小組分別算出每次測得的重力與質量的比值,用視頻展示臺展示幾個實驗小 組的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分析所測數據的特點,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在誤差允許的范圍 內,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由此得出G=mg這個計算重力大小的公式。進一步補充說明,關系式G=mg中各量的單位:G牛(N)、m一千克(kg)、g牛/ 千克(N/kg),在地球表面附近,g=9. 8牛/千克,其物理意義是:質量是1千克的物體 受到的重力是9. 8牛。同時說明在利用關系式G=m

9、g進行計算式,各物理量必須統一單位。5、探索重力方向參照課本57頁,引導學生猜想重力的方向。然后,教師做演示實驗:按照圖13. 2-5 所示,用細線把物體懸掛起來,靜止時讓學生觀察細線的方向是否豎直?然后剪斷細線,同 時讓學生觀察:物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這樣又一次讓學生自己去“發現”:重 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教師此時再加以點撥:豎直向下與垂直向下的區別。接著,通過多媒體展示重力方向的重要應用一重垂線。6、拓展重心知識通過課件展示:(1)均勻規則幾何體的重心位置:(2)形狀不規則物體重心位置的確 定。7、師生共同小結板書設計重力定義:地而附近的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大小

10、: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G=mg g=9. 8牛/千克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物體的重心8、隨堂練習鞏固1 .恐龍的質量可達50 t,則它的體重為 相當于 個質量為50kg的同學的體重.2 .重垂線是根據 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來檢查墻木工常用它來檢查工作臺.3 .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質量成 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體受到重力與一 之比,約等于 N/kg.在要求不精確的情況下,可取g=10N/kg.甲、乙兩同學的質量之比是10: 9,甲同學重為540N,乙同學重為 N.B. 一個蘋果的質量大約是0.15kgD. 一個雞蛋的質量大約是0.5kg )4 .下列物體的質量和重力估計正確

11、的是()A. 一個中學生的體重大約是50NC. 一只母雞的重力大約是1.5N5 .下列關于重力的說法,正確的是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彈簧測力計直接測量 B.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C.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叫做重心D.重力的單位是kg6 .如果沒有重力,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A河水不再流動,再也看不見大瀑布 B人一跳起來就離開地球,再也回不來C物體將失去質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進口里9、作業布置動手動腦學物理1. 2. 410、教學反思L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學法的指導是當前教學方法的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本行課的重點 是指導學生如何主動去觀察思考、動手實驗,初步掌握研究常見力的方法。通過實例分析, 提高

12、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2.由于九年級學生剛接觸到力,對于應用力的知識來研究常見力還是不太熟練,所以本節課 根據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完成教學,并獲得了成功。3通過實驗探究,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提高了綜合思維能力。7. 1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物理現象,力學是初中物理的重點知識,學好力的概念是今后 學習力學知識的基礎。L學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力已有許多感性認識,如何將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知識是本節 教學的難點。先讓學生列舉一些有關力的實例,然后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力是物體對物體 的作用:再通過實驗現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

13、態發生改 變:最后通過實驗,讓學生體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由教學設計的思路是“實例(實驗) 分析一一概括”。教學中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突出科學探究中的分析與論證這一環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L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單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圖表示力。一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過程與方法1 .通過活動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 .了解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釋有關現象。3 .“實例一一分析一一概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 .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 生活中的科學道理。2 .善于將自己的見解公開并與

14、他人交流,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力的概念、單位及其作用效果。2.力的三要素,會用示意圖表示力。教學難點:1.力的概念。2.認識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釋有關現象。【教學方法】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探究法,分析歸納法【教學用具】氣球,彈簧,磁鐵,鐵釘,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通過吹氣球的小游戲,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氣球會飛出去?”,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激發 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行新課一、什么是力通過這幾幅圖“人推車 人拉彈簧 起重機提重物壓路機壓路面”歸納總結出力的概念 L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1)力

15、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總是同時存在的。(2)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會產生力的作用。(讓學生舉事例說明)2 .在物理學中,力的符號為F.3 .(為了紀念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我們把)力的單位規定為:牛頓,簡稱牛,符號為N。4 .小常識:手托起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為INo一個質量為5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500No二、力的作用效果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那么是不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效果都 相同呢?引導學生通過事例分析歸納出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力的作用效果分為兩大類,我們將物 體速度大小變化和運動方向變化統稱為物體運動狀態變化,而將物體形狀和體積的變化,

16、稱 為力使物體發生了形變。1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速度大小改變運動方向改變2 .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當物體發生形變或運動狀態改變時,我們就可以判斷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1 .用彈簧演示實驗,用力越大,彈簧伸長的越長,再結合生活中的例子。歸納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有關。2 .用彈簧演示實驗,拉彈簧可使彈簧伸長,壓彈簧可使彈簧縮短,同時結合生活中的例子。歸納總結出: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方向有關。3 .推門實驗,教師在門前,門邊處推門,學生在門后靠近門.軸處推門,都用全力,結果教 師很容易

17、就把門推開了。說明:力的作用效果還與力的作用位置有關,這個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點。老師總結: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有關,在物理學中,我們把它們稱為力 的三要素。生活中,打臺球、高爾夫球時,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都很重要。四、力的示意圖力看不見摸不著,那么怎樣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學中,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在受力物體上沿著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 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在同一個圖中, 力越大,線段應該越長。有時還可以在力的示意圖旁邊用數值和單位標出力的大小。例題加練習2、畫力的示意圖步驟:1 .確定受力物體;2 .找出作用

18、點;3 .找,出受力方向;4 .畫出帶箭頭的線段:5 .標出數值和單位;6 .檢查同一圖若有兩個及兩個的力時,保證力越大,線段越長: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體驗,當你手拍桌子時,手會疼,用船漿用力推岸,船就會離岸而 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車撞斷路邊的欄桿的同時,車子本身也會“受傷”。這說明了什么?手會疼,說明桌子對手施加了作用力;船會離岸而去,說明河岸對船槳施加了作用力:車子會“受傷”,曲明車子受到,了墻對它的作用力。總結:甲物體對乙物體施力時,乙物體對甲物體同時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應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一物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或應用?師生共同列舉:跑步、劃船、游泳等; 小結本門課我們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