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黃瓜主要侵染性病害的發生及其綜合防控分析p 【摘要】:p 黃瓜是主要的瓜類蔬菜,也是病害較多的蔬菜作物之一,其病害已嚴重影響了黃瓜的產量和品質。本文綜述了黃瓜主要侵染性病害,分析p 了其發生原因,并從其作用原理和應用技術方面提出了綜合防控措施。【關鍵詞】:p 黃瓜;侵染性病害;發生原因;綜合防控中圖分類號 S436.4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_)20-0125-05Analysis on Occurrence Reason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of Main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ucumberLI _i
2、u-ling 1 LI Cheng-jiang 2 ZHANG Rui-fang 2 DAI Jin 2 FU ling 2 REN Huai-fu 2 _(1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Office of Guoyang County,Guoyang Anhui 233600; 2 Su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Abstract Cucumb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egetables,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vegetable crops with
3、many diseases.The diseases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cucumber.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main infectious diseases of cucumber,analyzed their causes,and put forward integrated control measures from their function principle and lication technology.Key words cucumber;infectious di
4、seases;occurrence reason;integrated control黃瓜(Cucumis sativus L .)屬于葫蘆科(Cucurbitaceae)黃瓜屬(Cucumis),其果實清香脆嫩、營養豐富,種植產量高、效益好,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播種面積和總產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1,20_年播種面積超過66.7 萬hm2 2,是主要的瓜類蔬菜。黃瓜栽培主要分為露地和保護地2種,隨著保護地面積的逐年擴大,其病害已嚴重影響了黃瓜的產量和品質。1 黃瓜主要病害黃瓜是病害較多的蔬菜作物之一,按病原類別可分為真菌性病害、細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根結線蟲病。1.1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常引
5、起組織或器官腫大、壞死、腐爛或產生斑點,病斑上有霉狀或粉狀物,高濕有時出現菌絲,無臭味。黃瓜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枯萎病、蔓枯病、根腐病、炭疽病、疫病、黑星病、菌核病、霜霉病、棒孢葉斑病、白粉病、灰霉病等(表1),是黃瓜生產中最主要的病害,發生普遍,危害嚴重。1.2 細菌性病害黃瓜細菌性病害主要引起組織壞死、腐爛、萎蔫或畸形,伴有細菌溢膿,經常發生的有細菌性角斑病、細菌性葉枯病、細菌性緣枯病、細菌性莖軟腐病、細菌性萎蔫病等,對黃瓜的危害僅次于真菌性病害。1.2.1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又稱細菌性霜霉病,病原菌為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病致病型(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
6、mans),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病。該病危害葉片、莖蔓和果實,初呈水漬狀,葉片正面呈淡褐色斑點,后期擴大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黃褐斑,干燥時呈白薄膜狀或白色粉末,病斑干裂、穿孔,組織干枯脫落;莖蔓和果實上的病斑初成橢圓形,褐色,后呈淡灰色病斑,病斑擴大后常開裂,病部腐爛,干枯后變褐色。果實上的病斑常向內部擴展,一直延伸到種子上,導致種子帶菌,果實腐爛,有臭味。幼瓜被害后常腐爛、早落。幼苗發病,子葉上呈圓形或卵圓形水漬狀凹陷病斑,后變褐色,干枯。潮濕時,病部有菌膿溢出。1.2.2 黃瓜細菌性葉枯病3。又名黃瓜細菌性葉斑病4、黃瓜細菌性圓斑病5,病原菌為油菜黃單胞菌黃瓜葉斑病致病型(_anthomonas
7、 cestris pv.cucurbitae)。該病主要危害葉片,幼葉癥狀不明顯,大部分發生在中下部功能葉上,葉正面出現黃化區,黃斑與綠色部分界限不明顯,葉背面出現畸形針刺、水浸狀褪綠小斑點,逐漸擴大呈圓形、近圓形或多角形黃色至褐黃白色病斑、稍凹陷,直徑12 mm,中間半透明狀,周圍有褪綠黃色暈圈,重者病斑可布滿整個葉片,分布較均勻,有聯合現象,甚者整片葉干枯死亡。很少見危害幼莖和葉柄,有發現卷須受害,首先形成水漬狀小點,繼而折斷枯死。病葉背面在清晨或陰天易出小段明脈,病部不產生明顯菌膿,后期不引起穿孔,有別于細菌性角斑病。1.2.3 黃瓜細菌性緣枯病。病原菌為邊緣假單胞菌邊緣假單胞致病型(P
8、seudomonas marginalis pv.marginalis),葉、果實、莖、卷須均可受害。葉部染病多從葉緣周圍開始,在水孔附近出現水浸狀小斑點,后擴大為淡褐色不規則形斑,周圍有暈圈,嚴重時產生大型水浸狀斑,并向葉片中心擴展,形成沿葉脈線狀波形褐色自葉緣向中心的灰白色老化干枯癥狀。葉柄、莖、卷須上病斑也呈水浸狀,褐色,莖的發病部位有乳白色分泌物,病部導管變褐,嚴重時植株枯萎,下葉干枯。果實染病,初期果梗部位呈淡褐色水浸狀,其他部位變褐,果實尖端黃化凋萎,甚者整個果實黃化萎縮,脫水后呈干枯狀,切斷病部,病斑部位變褐,濕度大時病部溢出菌膿。1.2.4 黃瓜細菌性莖軟腐病。又稱黃瓜流膠病,
9、病原菌為丁香假單胞菌流淚致病變種(Pseudomonas.syringae pv.lachym-anas)。該病可危害黃瓜莖蔓、果實、葉片和嫁接口等部位,感病初期為水浸狀病斑,擴大后病部出現白色固體膠狀物,濕度大時溢出白色至淺黃色菌膿,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生。苗期一般是子葉、近地表葉片和莖基感病,子葉由邊緣向內腐爛,葉片感病多從邊緣開始,也可從中部發生,病斑初期淡黃色,邊緣褪綠,形成“V”形或不規則形,周圍有黃色暈圈,病斑沿葉脈發展,受葉脈限制,擴大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處葉脈呈深褐色,葉脈周圍褪綠變黃,隨后向葉柄侵入,后期整個葉片腐爛,干燥時病部易干、質脆、開裂或穿孔。成株期開花結果時,先在
10、莖蔓葉節易積水處,或葉柄、卷須上感病,嚴重時莖蔓縱向開裂、軟腐,病部以上萎蔫,后期整株萎蔫,干燥后病部有白痕。果實發病初期表面正常,中后期表面流出白色至淺黃褐色的膿狀物,此時內部已經褐變腐爛或呈開裂狀。1.2.5 黃瓜細菌性萎蔫病。又稱細菌性枯萎病,病原菌為嗜維管束歐文氏菌(Eria tracheiphila)。該病可危害黃瓜莖、葉和果實,發展速度很快,相對來講,嫁接黃瓜發病較快,自根栽培發病較慢,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開花結果期發病重。受害初期為水浸狀病斑,葉片呈現暗綠色,莖部縊縮變細變褐色,病部以上的葉、蔓萎蔫,中午較嚴重,早晚可恢復,并迅速擴展到全株,不久全株突然凋萎死亡。莖近地病斑和裂
11、口處,明顯可見白色黏質的菌膿溢出,嚴重時靠地面莖部腐爛,有惡臭味。剖開莖蔓用手擠壓,維管束橫斷面有白色菌膿溢出,用干凈細棍或小刀尖沾上菌膿輕輕拉開,可成絲狀。縱切病株,病部導管一般不變色,根部也未見腐爛。果實發病初期為水浸狀褪綠色斑點,擴大后稍凹陷發軟,逐漸變為淡褐色,仔細觀察周圍有黃色暈圈,在果實表面伴有閃亮的溢出液滴,病部由外向里軟腐,受害嚴重的果實會引起腐敗,有腥臭味。另外,細菌性軟腐病(胡蘿卜軟腐果膠桿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6、細菌性白枯病(綠黃假單胞菌Pseudom-onas viridiflava)7也有普遍發生的趨勢。1.3 病毒性病害黃瓜病毒
12、病主要危害葉片,其病原菌主要有黃瓜花葉病毒(CMV)、黃瓜綠斑駁花葉病毒(CGMMV)、黃瓜黃化病毒(CYV)、西瓜花葉病毒(WMV2)、甜瓜花葉病毒(MMV)、煙草花葉病毒(TMV)等,典型癥狀表現為花葉、皺縮、綠斑、黃化、矮化、畸形,受害植株多數葉片向下卷曲,少數葉片向上卷曲,蔓葉萎縮,生長受抑制或停滯,果實彎曲,果面表現深綠與淺綠相間疣狀斑塊、凹凸不平或畸形。發病重的植株生長點干燥、折斷,節間短縮,簇生小葉,不結瓜,致萎縮枯死。1.4 根結線蟲病黃瓜根結線蟲病是由南方結線蟲(Meloidogyne incogn-ita)、北方根結線蟲(M.hapla)、爪哇根結線蟲(M.nica)和花生
13、根結線蟲(M.arenaria)等病原線蟲侵染引起的一種病害,其中南方根結線蟲是影響黃瓜生產的主要病原線蟲,只為害根系,容易誘發和加重枯萎病菌、根腐病菌等土傳病原物侵染危害。幼蟲從毛細根侵入,蛀入植株根系刺吸汁液,由于蟲體長大和分泌物的作用,在主根和側根上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根瘤,嚴重時會連接形成塊狀根,地上部表現出瘦弱、矮化、葉片萎蔫發黃等癥狀,直至枯黃而死。2 病害發生分析p 黃瓜病害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黃瓜病害的發生與品種、生育時期以及所處的環境有關,其發生就是植物與病原物在外界環境條件影響下,相互作用而導致植物生病的過程,病害流行的因素主要包括感病寄主大面積集中種植、強致病性病原物
14、的大量存在、長時間有利的環境條件。2.1 病原是病害發生的直接因素病原在病害發生中起直接作用,危害較重的多為土傳病害。大多數真菌性、細菌性和部分病毒性病害的病原存在于土壤中8,從根系經莖輸入危害,如黃瓜霜霉病、黃瓜枯萎病、黃瓜蔓枯病、黃瓜炭疽病、黃瓜疫病、黃瓜黑星病、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黃瓜菌核病、黃瓜褐斑病9、黃瓜猝倒病、黃瓜立枯病、黃瓜根腐病、根結線蟲病等。種子帶菌是黃瓜病害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種傳病害的發生呈逐年加重趨勢,引起種傳病害的病原物種類很多,其中危害較重的有9種真菌、4種細菌和1種病毒(表2)10。引起黃瓜病害的病原物還存留于雜草和病殘體上,雜草是多種病蟲害的中間寄主或橋梁寄主,
15、重茬連作和不及時清除病殘體、雜草易使病原物積累。病原物可通過土、水、氣、蟲、種(苗)和人為等方式傳播,在適宜條件下以直接穿透或通過傷口和氣孔、皮孔等自然孔口入侵危害。例如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病菌在種子上或病殘體上越冬,借助引種、移苗、氣流和雨水等進行傳播。2.2 寄主是病害發生的從屬因素黃瓜從育苗開始的整個生育期,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在內的整個植株,都是病原侵染的對象,其不同類型品種、不同生育期對病菌的抵抗力不一樣。我國黃瓜主要栽培類型可分為華南型、華北型和歐洲溫室型。華南型黃瓜品種在生產上抗病性差、耐低溫性弱、對逆境和簡陋栽培條件適應性差,生產上應用的品種以華北型品種居多(約占85)
16、11。華北型和歐洲溫室型黃瓜多以設施栽培為主,各品種間抗病性存在很大差異。目前,我國黃瓜品種大多對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等主要病害具有抗性,黃瓜灰霉病、菌核病、根腐病、病毒病、蔓枯病、黑斑病、根結線蟲病發生較為嚴重12。黃瓜長勢較弱、生長發育不良、有機械傷口、衰弱或衰老的植株容易感病,一般來講,苗期和生長中、后期病害發生較多,健壯的植株發病較少。2.3 環境是病害發生的關鍵因素環境能起到限制或促使病害發生的關鍵作用,病原物侵入寄主要有適宜的環境條件,包括溫度、濕度、光照、空氣、土壤等自然環境和耕作制度、栽培密度、管理措施等人為因素。自然環境中對病原物和寄主影響最大的是濕度和溫度。黃瓜喜光,對空
17、氣濕度要求不嚴,生長適宜溫度為1030 、最適溫度為1525 ,與病原菌體對溫度的要求基本相同。許多病原菌的侵入往往不需要光照,溫度對病害潛育期的影響較大,但空氣濕度對病害的發生尤為重要(表2),其對病原菌能否完成侵入起決定作用,低溫高濕主導細菌性病害發生,例如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易在低溫、高濕和多雨栽培條件下,通過氣孔或傷口侵入植體;中溫高濕主導真菌性病害發生,例如黃瓜霜霉病,葉面結露或有水膜是病原菌侵染的必要條件,當氣溫達到2026 ,晝夜溫差大、時晴時雨、相對濕度85以上,病害就會流行。土壤是病害發生流行的重要環節,其理化性狀和病原菌數量決定著黃瓜根系的生長健康和感病風險,例如線蟲在土壤或
18、病殘體上越冬,借助移苗、雨水、病殘體進行傳播,在氣溫1525 時易發病,土壤中根結線蟲等害蟲對根部為害的傷口,也容易誘發、促使細菌和真菌病害發生。人為因素對黃瓜病害的發生有不同影響。耕作制度是根據作物的生態適應性與生產條件采用的種植方式及用地、養地農業技術體系的總稱,耕作制度的改變會改變植物的生態環境。黃瓜設施栽培有利于病原物越冬,使病害能周年發生。黃瓜連作易產生自毒現象,會出現生長勢變弱、產量降低、品質下降,也有利于病原物數量的積累、新小種的產生和發展及病害流行。高密度種植會影響通風、透光,使黃瓜生長環境郁蔽;高水肥管理不僅增加濕度,還容易使土壤中病原菌的拮抗菌減少,影響土壤環境微生物平衡;
19、多數病害都會因密度的過度增加和化肥的過量施用而趨于嚴重。管理過程中的植株整理造成的傷口、農機具的不規范使用、不科學使用和濫用農藥等,都增加了病害的傳播速度和防治難度。3 綜合防控分析p 現在病害治理普遍存在“重治病、輕預防”現象,黃瓜病害按其作用原理和應用技術主要可分為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五大類。植物檢疫是屬于政府層面的一項植物保護措施,防治病害必須重視適用品種的選擇和環境條件的治理。黃瓜病害綜合防控就是創造有利于黃瓜生長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環境,從而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和盡量減少病原物的數量,最終減少或防止病害的發生。3.1 重視農業防治3.1.1 選用適宜品種。根據栽培
20、季節、設施類型,選擇抗病、優質、豐產、商品性好、結瓜早、結瓜期長、適應市場的品種。冬春季栽培選用耐低溫弱光、耐寒品種,夏秋季節選種抗病、耐熱的品種。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病害最根本、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目前抗性較好的黃瓜品種有津優38號、中農6號、中農18號、中農27號、博新202、津優305號、津優35號、北京103、北京203、德瑞特D19、津綠21-10等。3.1.2 培育健壯種苗。要注重種子處理。播種前23 d曬種,非包衣種子應做消毒處理,將種子投入種子體積35倍的55 恒溫熱水中,不停攪拌,浸種1520 min;或用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 g/L液浸種1 h;或用40甲醛(福爾馬林)3.
21、3 g/L液浸種1.5 h;或用0.1高錳酸鉀液浸種10 min。夏季播種前用10磷酸三鈉浸種20 min。將種子用3鹽酸浸種20 min,可防治細菌性果腐病。最好采用集約化基質育苗,育苗前要對育苗設施、用具進行消毒。根據需要可選擇嫁接育苗,砧木應選擇與黃瓜嫁接親和力強、共生親和力強、抗病性強的砧木品種,并對黃瓜品種無不良影響。成苗標準:葉完整,株高10 cm左右,橫徑0.30.4 cm,具有2葉1心,葉色濃綠、肥厚,無病斑、無蟲害;根系發達,80以上基質布滿根系,抱團緊實。嫁接苗的砧木下胚軸長46 cm。3.1.3 休閑、輪作、伴生。黃瓜收獲后,休閑34個月對降低土壤細菌和真菌數量的效果最好
22、13。其次是與非葫蘆科作物輪作3年以上,如蔥蒜和茄科、豆科類蔬菜等。第三是伴生。大蔥伴生,即定植時在黃瓜幼苗兩側各58 cm的位置栽蔥苗2株,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真菌、放線菌和細菌數量的增加,包括各種土傳病原菌,如鐮刀菌和腐霉菌等,從而降低猝倒病、立枯病和枯萎病等土傳病害發生率14,也可以防治根結線蟲15;小麥伴生,即于黃瓜定植后7 d,小麥條播在栽培壟的兩側、距黃瓜植株510 cm處,對黃瓜生長有促進作用,能降低黃瓜角斑病、白粉病、霜霉病和枯萎病的病情指數和尖孢鐮刀菌的數量,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減輕病害,提高黃瓜產量16。3.1.4 改進栽培措施。強化環境意識,及時清除田園雜草、
23、前茬作物和病株殘體。增施有機肥,深翻土壤整高畦,一般畦面寬7080 cm、溝面寬4050 cm、溝深2025 cm,畦面栽雙行,合理密植,株距以30 cm為宜,栽培密度為5.25萬6.00萬株/hm2。實施全園地膜覆蓋、膜下水肥一體化微灌和科學調控溫濕度,創造利于黃瓜生長的環境。植株改纏蔓為吊蔓,將吊繩固定在“龍頭”下方進行纏繞,當吊繩部位以上的植株生長到50 cm左右時,將吊繩的固定端再移到龍頭下方,確保落蔓后植株有15片葉,落蔓后不再摘除老葉17。傳播是聯系病害循環中各個環節的紐帶,在生產管理中要實施標準化操作,盡量減少風力(氣流)、雨水、昆蟲、人為因素對病害的傳播,不僅使病害循環中斷,病
24、害發展受到控制,而且還可防止危險性病害發生區域的擴大。3.2 推廣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謝產物控制有害生物的增殖、壓低甚至消滅有害生物而進行病蟲害防治的一種方法,對環境、生態及人類健康安全、無毒,符合綠色發展的新理念。目前,用于植物病害的生防因子主要有拮抗微生物、抗生素和植物誘導因子等。拮抗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等。拮抗細菌有芽孢桿菌、假單胞桿菌等,枯草芽孢桿菌可防治黃瓜枯萎病、黃瓜霜霉病,側孢芽孢桿菌可防治黃瓜棒孢葉斑病菌、黃瓜枯萎病菌。拮抗真菌,如淡紫擬青霉線蟲必克防治線蟲,哈茨木霉菌防治灰霉病,生防菌木霉用于防治根腐病等土傳病害。放線菌,如灰綠鏈霉菌可用來防治由
25、絲核菌(Rhizoctonia spp.)、腐霉菌(Pythium spp.)、鐮刀菌(Fusariwn spp.)、疫霉菌(Phyhthora spp.)等引起的土傳植物病害18。抗生素有納他霉素、春雷霉素、多氧霉素、金真菌素、慶豐霉素、井岡霉素、武夷霉素、農用鏈霉素、抗霉菌素(農抗120)、苦參堿、多抗霉素、中生霉素等。用新植霉素、農用鏈霉素、水合霉素、春雷霉素、硫酸鏈霉素、中生菌素、大蒜素、乙蒜素、武夷霉素等可防治細菌性病害;用寧南霉素、菇類蛋白多糖、氨基寡糖素等可防治病毒病;用武夷菌素可防治白粉病、黑星病、灰霉病;用農抗120可防治黃瓜炭疽病、枯萎病,同時該藥對白粉病、灰霉病、早疫病、
26、晚疫病等也有較好的防控效果;用硫酸鏈霉素、阿維菌素(愛福丁)等可防治根結線蟲病。誘導因子主要是運用物理、化學和生物因子誘導植物產生抗性。3.3 提倡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各種物理因子如光、電、色、波、超聲、溫度等配合機械設備破壞有害生物生存環境,干擾其正常活動,最終達到控制和減少有害生物危害或發生。例如,利用高溫或輻射處理種子殺死表面附著的病原菌;利用太陽能、臭氧或微波實施土壤和棚室消毒;利用粘蟲板、防蟲網、殺蟲燈和各種功能膜等去蟲、除草以防病;采取懸掛反光幕、增施有機肥等措施健壯植株提高抗性;利用“4段式變溫變濕”管理,降低黃瓜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發生率,即上半天棚內溫度2535 、相對濕
27、度9070,下半天溫度2520 、相對濕度6590,前半夜溫度2015 、相對濕度9095,后半夜溫度1510 、相對濕度9510019。3.4 規范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目前防治黃瓜病害最常用的方法,但也存在過度依賴和濫用化學農藥的現象,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而且容易造成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直接危害了人們身體健康。以栽培措施為中心的農業防治和以環境調控為中心的生態防治等,往往具有化學防治不可比擬的效果與優勢20,要樹立化學防治是黃瓜病害防治最后手段的理念,必須強調與其他方法配合,并以預防為主,早發現、準診斷,對癥、適時、適濃度和輪換或配方用藥,根據病害特點和發生環境選擇不同的施藥方式和農藥劑型,如
28、土傳病害要提前做好土壤消毒工作,濕度大時可選擇煙劑熏蒸或粉塵顆粒劑噴粉等,盡量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和確保農藥使用安全間隔期。防治藥劑:真菌性病害可用百菌清、普力克(霜霉威鹽酸鹽)、多菌靈、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氫氧化銅(可殺得)、嘧菌酯(阿米西達)、咪鮮胺(施保克、撲霉靈、施保功、炭科)、醚菌酯(翠貝)、代森錳鋅、嘧霉胺(施佳樂)、異菌脲(撲海因)、殺毒礬、噁醚唑(世高)、腐霉利(速克靈)、氨基寡糖素(好普)、噁酮·霜脲氰(抑快凈)、氟菌·霜霉威、代森銨、炭疽福美、噁霉靈、猛殺生、杜邦易保、克露等;細菌性病害可用龍克菌(噻菌銅)、可殺得、綠乳銅、甲霜酮、噻唑鋅、噻霉酮、喹
29、啉銅、琥膠肥酸銅(DT)、春雷·中生、精甲·王銅、琥銅·甲霜靈、琥銅·霜脲氰、琥銅·乙膦鋁、琥珀酸銅·乙膦鋁(DTM)、絡氨銅、氧化亞銅、氧氯化銅(王銅)、葉枯唑、波爾多液、多寧、青霉素鉀鹽、春雷·王銅(加瑞農)、氫銅·霜脲、琥酮·甲霜·乙鋁、豐護安、噻菌茂(青枯靈)、辛菌胺等;病毒性病害可用病毒A、植病靈、嗎胍·乙酸銅、菌毒清、菌毒·嗎啉胍、鹽酸嗎啉胍·銅、毒克星、植物病毒鈍化劑912、菌毒速克、病毒必克、鹽酸嗎啉胍、菌克毒克、蕓薹素內酯、香菇多糖、幾丁聚糖;根結線蟲病可用DT、DTM、呋喃丹、氰氨化鈣、辛硫磷、丙線磷、硫線磷、噻唑膦、氯唑磷(米樂爾)、威百畝、棉隆、福氣多、蟲螨克、線凈、巴丹、衛根等。4 【參考文獻】:p 1 劉莉.蔬菜營養學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_.2 王娟娟.我國瓜菜產業現狀與發展方向J.中國蔬菜,20_(6):1-6.3 王宏平.黃瓜細菌性葉枯病的發生與防治J.長江蔬菜,1999(11):21-22.4 李永鎬.黃瓜細菌性葉斑病病原細菌鑒定J.東北農學院學報,1989,20(1):7-10.5 李亞,袁美麗.黃瓜細菌性圓斑病病原細菌鑒定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1991,13(3):21-22.6 晉知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分布式存儲與智能合約區塊璉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核心價值探討
- 企業數字化轉型中的信息安全保障-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探討
- 2025年海南省部分學校中考第一次模擬數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以區塊鏈技術驅動的教育數據管理模式探討
- 信貸業務中區塊鏈技術的安全與效率雙提升
- 創新未來區塊鏈在供應鏈管理中的廣泛應用
- 健康保險業中醫療大數據的應用探索
- 福利管理培訓課件
- 創新技術驅動的醫療教育平臺構建策略
- 從復雜到簡單利用區塊鏈實現透明化、安全化未來商業管理
- 學眾-福建省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學業水平考試綜合模擬測驗(一)卷II
- 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合并申請表(文書模板)
- 醫院第一季度全成本核算分析報告
- Rational-Rose-用例圖、順序圖、活動圖、類圖、狀態機圖-實例
- 骨干教師考試題庫(全)
- 華為智慧園區解決方案
- 世界銀行集團簡介課件(PPT 48頁)
- 中國毛筆字書法教育培訓動態PPT模板
- 委外加工作業流程圖
- 面試無機化學研究前沿ppt課件
- 金屬礦床地下開采——礦床開拓方法設計(完整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