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出地面建筑與大面積景觀統籌設計初探_第1頁
地鐵出地面建筑與大面積景觀統籌設計初探_第2頁
地鐵出地面建筑與大面積景觀統籌設計初探_第3頁
地鐵出地面建筑與大面積景觀統籌設計初探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地鐵出地面建筑與大面積景觀統籌設計初探    張路佳摘要: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地鐵車站及周邊功能場所多樣,人流量大,地鐵出地面建筑及周邊區域的建筑景觀綠化設計,是展現城市人文景觀和城市面貌的重要媒介,因此,如何做好地鐵出地面建筑與大面積景觀綠化的統籌設計至關重要。本文以出地面建筑和大面積景觀設計為例,初步論述了城市地鐵出地面建筑與景觀統籌設計的方法。關鍵詞:地鐵出地面建筑;景觀;統籌設計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密度迅猛增漲,城市化進程正在不斷加速,城市交通機動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城市居民出行需求量也日益增長,這些因素驅使城

2、市道路交通體系需要日益完善,道路交通的建設也需要更為深入的發展,這樣才能適應城市發展的需求,跟上社會經濟增長的步伐,滿足人民生活出行的需要。城市地鐵換乘站作為城市軌道交通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維持軌道交通系統的核心部分。伴隨著大型換乘地鐵站周圍大面積景觀綠化的出現,當前在大力研究城市地鐵地下空間設計的同時,應該給予地鐵出地面建筑與景觀統籌設計更多的關注,通過建筑與景觀相互間的“消·融”使它們渾然一體。1景觀結構梳理景觀結構是景觀要素在空間上的排列和組合形式,城際軌道交通景觀環境設計主要應對兩個層面的訴求,一是應用植物修復軌道交通工程帶來的生態破碎化及相關環境問題,實現與沿線自然景觀和諧統

3、一;二是人文景觀特色的表現,提升景觀環境內涵及品質。在針對城市群特征以及區域因子的景觀定位的指導下,分析視角轉向城市本身以及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過渡與聯系,以線路串聯的中大型城市為出發點,結合線路途經地區的自然環境及文化資源現狀條件,進行景觀段落劃分。首先以環境觀正視軌道交通工程對城鄉生態格局的影響,以生態和諧為第一原則,在區域城鄉總體規劃的指導下,應用生態規劃理論,通過沿線現場踏勘及調研,將地貌情況、自然環境、氣候特征、植被資源等生態因子進行綜合疊加分析,得到區劃指向及生態修復原則,借鑒地域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指導各區段路基邊坡、線路林的植物選型及種植模式,從而實現在軌道交通運

4、營“零管護”的前提條件下,植物群落進行正向生態演替,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其次,針對已劃分段落,對沿線城市、城鎮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要素進行提取及歸納,以突出特色為第二原則,形成景觀主題,指導沿線重要節點(站點、大跨度橋梁及隧道洞門)的景觀設計意向,與生態區劃共同確立景觀主題段落。城際軌道交通景觀環境主要的觀賞者可分為兩大類:乘客及城市居民。沿線重要節點的選擇主要考慮兩者不同的觀賞視點,對乘客來說,站點意味著城市的窗口,從加減速段到站臺再到站前廣場乃至延伸的綜合區域,都是展示城市景觀的第一門戶;對城市居民來說,站前廣場、重要的大跨度橋梁節點以及隧道洞門都具有軌道交通主體工程與城市景觀相融合所呈現的觀

5、賞價值。2存在以下問題1)地鐵設計“重地下,輕地上”。我國地鐵建設開展歷史較短,經驗欠缺,由于大部分地鐵都深埋地下,安全至關重要,并且投資巨大,因此在地鐵建筑設計上更重視地下建筑施工安全、功能合理、造價經濟,而常常忽略地鐵出地面建筑的審美,忽視與市容市貌、城市景觀的統一。于是地鐵建筑常常呈現出“似曾相識”的同質化面貌。2)景觀設計市民參與性考慮不足。考慮到征地經濟性,城市地鐵出地面建筑出地面部分紅線范圍常常面積并不大,因此,景觀設計時并不需考慮市民參與其中。但隨著換乘站等重要樞紐越來越多,地上部分大面積征地開始逐漸增多,通過景觀設計以美化地鐵周邊環境,提升地鐵車站形象。作為市容的重要組成因素,

6、地鐵車站周邊景觀設計也應考慮市民的參與,注重與城市景觀的銜接。3)建筑、景觀兩者統籌考慮不足。我國目前地鐵設計多半由市政或勘察設計院承擔,本身地上建筑設計水平不高,因此在碰到地鐵車站大面積景觀綠化設計時多半委托景觀設計單位進行,僅考慮地坪標高的銜接,而忽視了建筑與景觀設計審美層面的融合統一,統籌設計勢在必行。在出地面建筑和周圍景觀設計中,地鐵景觀與城市的景觀相結合,地鐵的存在界定了空間環境,形成了獨特的空間氛圍,并與周圍的環境相互協調,成為不同空間關系連接的紐帶,而景觀植物能夠柔化地鐵站建筑的硬線條。3地鐵出地面建筑與大面積景觀統籌設計策略本文以某市2號、3號線地鐵換乘站a站為例進行探討,該站

7、由2號、3號線及聯絡線圍合成一個天然的三角區域,地上部分共有2處地鐵出入口、3處消防疏散口、3組低風亭、1組冷卻塔和1組多聯機等出地面建筑,以及上萬平方米的景觀綠化。本文將出地面建筑設計與景觀設計統籌考慮,對應不同類出地面建筑采用不同理念“消”與“融”。1)對于不常用的出地面建筑來說采用“消”的理念。將低風亭等藏于景觀中,如藤蔓、竹林等圍于外圍,使其并不那么顯眼。2)對于常用出地面建筑則采用“融”的理念。此三角區紅線內景觀面積高達13 000 m2左右,而出地面建筑占地面積僅為600 m2左右,且出地面建筑最高點僅有5 m左右的高度,基本出地面建筑“淹沒”于景觀綠化中。3)天津大學中軸線上的“

8、求是亭”是一個構筑物與景觀環境融合很好的例子,高度不高,景觀環境面積較大。在它的整個意象營造中最重要的有一點就是水面的利用,水面中構筑物的倒影將其映在景觀環境中,從而達到與環境融合的目的,這是一種通過水面倒影手段達到“融”的方法。某市地鐵南高教園區站周圍是住宅區、校園、道路等,并沒有水面,但可以通過同樣的原理,借助單向透視玻璃達到類似效果。出入口、消防疏散口出地面部分采用單向透視玻璃,從里面向外看的很清楚,但從外面看就是一面鏡子,從而將景觀映在鏡面上從而達到出地面建筑與景觀的融合。4)大面積景觀綠化,有大量的樹木、灌木坐落于其中,在設計出入口、消防疏散口時可以通過木紋鋁板的裝飾貼合周圍樹林環繞的意境,給出地面建筑一種“偽裝”,從而達到與景觀環境融合的目的。這是通過貼合景觀材質的手段達到“融”的方法。4結語地鐵是城市軌道交通的重要載體,它是一種向地下要空間的交通形式,在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帶動城市經濟建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城市地鐵的發展越來越快,范圍也越來越廣,隨著城市地鐵網絡系統的搭建,使得地鐵換乘站成為了當前地鐵設計的重點內容。本文力求為城市軌道交通景觀與城市景觀的研究提供研究框架,為研究城市道路系統與城市景觀的關系奠定理論基礎。參考文獻:1邵軼超.北京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