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化學二輪復習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3.1鈉及其化合物跟蹤檢測_第1頁
2018版高考化學二輪復習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3.1鈉及其化合物跟蹤檢測_第2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7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跟蹤檢測(八)鈉及其化合物 1 鈉及其化合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某同學對其認識不正確的是 ( ) A. 碳酸氫鈉常用于治療胃酸過多癥 B. 熱的純堿可去除油污 C. 發酵粉中主要含有碳酸氫鈉,能使焙制出的糕點疏松多孔 D. 金屬鈉著火時,使用泡沫滅火器來滅火 解析:選 D D 項,Na 燃燒生成的 NazQ 能與 CQ 反應生成 Q,因此金屬鈉著火時不能用 泡沫滅火器滅火,應用沙土掩埋法滅火。 2. 關于鈉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 鈉是銀白色金屬,質軟,熔點相對較低,密度比水小 B. N&Q 屬于堿性氧化物 C. 金屬鈉在空氣中長期放置,最終變為碳酸鈉 D

2、. NQO和NQQ都能由金屬鈉和氧氣化合生成,但 NQO 和 NQ 中氧的價態不同 解析:選 B A 項,正確;B 項,NQQ 屬于過氧化物,不屬于堿性氧化物,不正確; C 項,金屬鈉切開后置于空氣中, 發生反應:4Na+ Q=2NaQ NaaO+ HO=2NaO、 2NaOH + CQ=NaCO + H2O、 NetCQ + 10H2O=NaCQ 10H2O、 NCO 10H2O=N2CO+ 10HO,正確;D 項,Na2Q 中 O 為一 1 價,NQO 中 O 為一 2 價,正確。 3. 如圖所示,若錐形瓶內是水,分液漏斗內的液體也是水,向燒杯內滴加 水時,發現 U 形管內液體慢慢右移,

3、恢復到原溫度后液面左邊與右邊基本相平, 則燒杯內的 物質是( ) A. 過氧化鈉 B .氧化鈉 C.鈉 D .鉀 解析:選 B NazQ、Na、K 與水反應均有氣體生成, 均會使 U 形管內液面左邊低于右邊, A、C D 不符合題意;N&O 與水反應放熱但沒有氣體生成,則 U 形管內液體慢慢右移,待恢 復到原溫度后又使 U 形管內兩液面相平。 4. 下列有關鈉及其化合物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NazQ 中的陰離子與陽離子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1 :1 B. 9.2 g 金屬鈉投入到足量的重水中,則產生的氣體中含有 0.4 mol 電子 2 C. 鈉在化學反應中常常失去電子被氧化,作氧

4、化劑,故 Na*具有強氧化性 D. 鈉、鉀是低熔點的輕金屬,所以鈉鉀合金在常溫時柔軟似蠟 解析:選 B Na2Q中的離子分別是 Ct 和 NaJ 其陰離子與陽離子的物質的量之比為 1 : 2, A 項錯誤;9.2 g 鈉的物質的量為 0.4 mol ,其與足量重水反應生成重氫失去 0.4 mol 電子,3 根據得失電子守恒可知,產生的氣體中含有 0.4 mol 電子,B 項正確;在化學反應中鈉易失 去電子作還原劑,Na*具有弱氧化性,C 項錯誤;鈉鉀合金在常溫時呈液態,可用作原子反 應堆的導熱劑,D 項錯誤。 5. 下列各反應中,生成物不隨反應條件或反應物的用量變化而變化的是 ( ) A. N

5、a 和 O2 B . NaOH 和 CO NQCO 溶液與鹽酸的加入順序不同,生成物不同。 6. 向 NQCO、NaHCO 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生成氣體的量隨鹽 酸加入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則下列離子組在對應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 點溶液中含有 HCO,不含 CO_, c 點恰好完全反應生成 NaCl, d 點鹽酸過量,溶液呈酸性。 A 項,HCO 與 OH 反應不能大量共存,錯誤; B 項,MnO 與 C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不能大 量共存,錯誤;C 項,c 點為 NaCl 溶液,離子之間不發生反應,能大量共存,正確; D 項, d 點呈酸性,酸性條件下, NQ 與 Fe2+發生氧化還原反應而

6、不能大量共存, 在酸性條件下 不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中的 Cl與 Ag+也不能大量共存,錯誤。 7. 為了使宇航員在飛船中有一個穩定的、 良好的生存環境,一般在飛船內安裝盛有 N&Q 或顆粒的裝置,它的用途是產生氧氣。下列關于 NetQ 的敘述正確的是( ) A. NaQ 與 H2O 反應時,每生成 1 mol O 2轉移 4 mol 電子 B. NQQ 分別與水、CO 反應產生相同量的 Q 時,需要水和 CQ 的質量相等 C. NQQ 分別與水、CO 反應產生相同量的 Q 時,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相等 C. NaHCO 和 NaOH D . NaCO 和 HCl 解析:選 C AB 項

7、CO 的用量不同, 生成物不同;D 項, 共存的是( ) A. a 點對應的溶液中: Na OH SO、NQ B. b 點對應的溶液中: + 2 + K、Ca、MnO、Cl C. c 點對應的溶液中: Na C+、NQ、Cl D d 點對應的溶液中: 2+ + F、NO、Fe 、Ag NaHCO 混合溶液與鹽酸反應時,a 點溶液中含有 CO和 HCO, b 解析:選 C N&CQ 4 D. NaQ 的漂白原理與 SO 的漂白原理相同 解析:選 C NaQ 與 H2O 反應時,每生成 1 mol O 2轉移 2 mol 電子,A 項錯誤;生成相 同量的 Q時,消耗 H2O 和 CO 的物

8、質的量相同,但質量不同, B 項錯誤;由得失電子守恒知 兩者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相等, C 項正確;NQQ 因具有強氧化性而有漂白性, SQ 的漂白原 理是其與有色物質化合生成不穩定的無色物質,二者的漂白原理不同, D 項錯誤。 &下列實驗裝置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 )5 項,CQ 易與 NaOH 溶液反應,導致燒瓶壓強減小,可形成噴泉,正確; C 項,鐵絲的焰色反 應為無色,可用來做純堿的焰色反應實驗,正確; D 項,套裝小試管加熱溫度較低, NaHCO 應放在套裝小試管中,通過澄清石灰水是否變渾濁可證明穩定性,錯誤。 9. (2017 南通模擬)如表所示,對陳述 I、n 的正確性及

9、兩者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的 判斷都正確的是( ) 選項 陳述 I 陳述 n 判斷 A 碳酸鈉溶液可用于治療胃病 NaCO 可與鹽酸反應 I對,n 對,有 B 向滴有酚酞的水溶液中加入 NaC2變紅色 NazQ 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 I對,n 錯,無 C 金屬鈉具有強還原性 高壓鈉燈發出透霧性強的黃光 I對,n 對,有 D 過氧化鈉可為航天員供氧 NetQ 能與 CO 和 HC 反應生成 C2 I對,n 對,有 解析:選 D A 項中陳述 I錯誤,治療胃酸過多用 NaHCO 而不是 NQCO; B 項中陳述 I 錯誤,酚酞在 Na2Q 的水溶液中最終呈無色; C 項,陳述 I與 n 之間無因果關系

10、。 10. 為精確測定工業純堿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含少量 NaCI),準確稱量 Wg 樣品進行 實驗,下列實驗方法所對應的實驗方案和測量數據最合理 (除 W0外)的是( ) 實驗方法 實驗方案 測量數據 A 滴定法 將樣品配成 100 mL 溶液,取 10 mL,加入甲基橙,用 標準鹽酸滴定 消耗鹽酸 的體積 A,驗證冷.和水反應墾否為放刪反應 NaIKU 血 5 匚觀嘉純緘的焰色反應 丄比較Xaat X從N;dK h的穩沱性 解析:選 D A 項,如果為放熱反應, U 形管左端液面下降,右端液面上升,正確; &用 鶴做噴泉實驗 光潔的鐵石灰水 6 B 量氣法 將樣品與鹽酸反應,生成

11、的氣體全部被堿石灰吸收 堿石灰增 重 C 重量法 樣品放入燒瓶中,置于天平上,加入足量鹽酸 減輕的質 量 7 D 量氣法 將樣品與鹽酸反應,氣體通過排水量氣裝置量氣 排水體積 解析:選 A A 項,用甲基橙作指示劑,發生反應 NCO+ 2HCI=2NaCI+ H2O+ COf, 根據消耗HCI的物質的量可確定 NatCO 的含量,正確;B 項,CQ 中含有水蒸氣,導致結果偏 大,錯誤;C 項,CQ 揮發帶出水蒸氣, 導致結果偏大, 錯誤; D 項, CQ 能溶于水, 不能用 排水法收集, 可用排飽和 NaHCQ溶液的方法收集,錯誤。 11. 向某 NaQH 溶液中通入 CQ 氣體后得溶液 M,

12、因CQ 通入量的不同,溶液 M 的組成也 不同。若向 M 中逐滴加入鹽酸,產生的氣體體積 V(CQ)與加入鹽酸的體積 V(HCI)的關系有 下列圖示四種情況,且 (3)(4) 圖中分別有 QAAB 則下列分析與判斷不 正確的是( ) A. M 中只有一種溶質的有(1)和(3) B. M 中有兩種溶質的有(2)和(4) C. (2)圖顯示 M 中 c(NaHC(3) c(NatCQ) D. (4)圖顯示 M 中的溶質為 NaQH 和 NaCQ 解析:選 C 發生的反應為 NaQHF HCI=NaCI+ H2Q N&CQ+ HCI=NaCI+ NaHCQNaHCQ + HCI=NaCI+

13、CQf + HaQ,由方程式可知 NCQ 轉化為 NaHCC 消耗鹽酸與 NaHCQ 反應消耗 鹽酸體積相等。A 項,圖(1)中加入鹽酸即有 CQ 生成,說明溶質只有一種, 為 NaHCQ 圖 中 QA= AB,說明溶質只有 NQCQ ,正確;B 項,圖中 QAAB 說明含有 NaQH 和 NCQ 兩種溶質,正確;C 項,圖 中 QA2QA 寸,才能得出 M 中c(NaHCQ) c(Na2CQ), 錯誤;D 項,圖 中 QAAB 說明含有 NaQH 和 NabCQ 兩種溶質,不存在 NaHCQ 正確。 12. A、B、C D E、F 六種物質中除 D 為單質外其余均為常見的化 合物,E 和 F

14、 的水溶液均呈堿性,且都為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焰色反應 為黃色。轉化關系如圖所示。 請回答下列問題: (1) 寫出A B、D 的化學式: A _ , B _, D _ 。 寫出 FE的離子方程式: _ 。 (3)寫出 EF的化學方程式: _ 。 解析:從題目信息“焰色反應為黃色”,可確定化合物 E、F 為鈉的化合物。結合常見8 鈉的化合物氫氧化鈉、碳酸鈉、碳酸氫鈉、氧化鈉、過氧化鈉、氯化鈉及轉化關系圖, 可確定 D 是氧氣,則化合物 C 是過氧化鈉,A 為水,B 為二氧化碳,E 為碳酸鈉,F 為氫氧化 鈉。 答案:(1)H 2O CO Q (2) 2OH 一 + CO=C(3l + H2O (3

15、) Na 2CO+ Ca(OH)2=CaCOt+ 2NaOH 13. 某化學小組在實驗室制取 NaQ。查閱資料可知,鈉與空氣在 453473 K 之間可生 成 N&0,迅速提高溫度到 573673 K 之間可生成 NaO2,若溫度提高到 733873 K 之間 N&Q 可分解。除 Li 外其他堿金屬不與 N2反應。 (1) 甲組設計制取 NazQ 裝置如圖。 使用該裝置制取的 NQ 中可能含有的雜質為 _ B . NQCO D . NaOH 該小組為測定制得的 NQQ 樣品的純度,設計裝置如下: 燒瓶中發生的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_ 。分液漏斗和燒瓶用導 管連接可使稀硫酸順利

16、流下,也可防止產生實驗誤差,若沒有該導管將導致測定結果 _ (填“偏大”“偏小”或“無影響”)。測定裝置的接口從左至右正確的連接順序是 (2) 乙組從反應歷程上分析該測定反應存在中間產物,從而導致測定結果 _ (填 “偏大”或“偏小”)。為證明其分析的正確性,設計實驗方案如下: 實驗方案 產生的現象 I .取燒瓶中的反應液加入少量 MnO 粉末 有大量氣泡逸出 n .向 NaOH 稀溶液中加入 23 滴酚酞溶液, 然后加入少量的反應液 溶液先變紅后褪色 A NaN C. NazO E NaHCO 9 川.向反應液中加入 23 滴酚酞溶液,充分 振蕩,然后逐滴加入過量的 NaOH 稀溶液 開始無

17、明顯現象,加 NaOH 溶液先變紅后褪色 在上述實驗中, 能夠證明乙組分析正確的最佳方案是 _ (填實驗序號 ) 。根據上述實驗 可知,反應溶液中存在的中間產物與酚酞作用的條件是 _ 。 (3) 丙組根據上述提供的有關信息,設計一個方案可準確的測定樣品的純度。請簡述實 驗操作和需要測定的有關數據 _ 解析:(1)由于空氣中含有少量的 CO 和水蒸氣,因此鈉與空氣反應時產物中可能含 有 Na2CG 和 NaOH 當反應溫度在 453473 K 之間還有 Na2O 生成,故選 BCDNa2Q與水反 應生成NaOH 和 02, NaOH 與 fSQ 反應,燒瓶中發生的主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N&a

18、mp;Q + 2H2SO=2NaSQ+ OJ + 2HO;若沒有該導管,由于硫酸的流入,會使得收集的氣體(含有部 分空氣)體積偏大,導致測定結果偏大;根據的分析,需要將生成的 CO 除去后再收集 Q, 從左至右的連接順序為 aedfgh(或 aedh),增加澄清石灰水是檢驗 CO 是否除凈。 (2) 從反應歷程上看,NQ 與水反應生成 H2O2,如果 H2Q 沒有完全分解,將會導致放出 的氧氣偏少,測定結果偏小;為了使 H2O2分解,可以加入少量 MnO 粉末作為催化劑,故選 I; 根據實驗川可知,H2O2與酚酞作用的條件是堿性條件。 (3) 根據鈉與空氣在 453473 K 之間可生成 NatO,迅速提高溫度到 573673 K 之間可 生成 N&Q,若溫度提高到 733873 K 之間 N&Q 可分解,可以稱取一定質量的樣品 (n),加 熱到 733873 K 使之分解,使用量氣裝置測定常溫常壓下生成 Q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