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醫學 緒論學習資料_第1頁
核醫學 緒論學習資料_第2頁
核醫學 緒論學習資料_第3頁
核醫學 緒論學習資料_第4頁
核醫學 緒論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NuclearMedicine

DepartmentofNuclearMedicine,China-JapanUnionHospitalofJilinUniversityIntroduction核醫學YourviewsonthenuclearissueintheworldThechernobylnuclearaccidentNuclearMedicineDefinition什么是核醫學?

Content

核醫學包含哪些內容?NuclearMedicineandmedicaldevelopment核醫學有什么作用?Historyreviewandpresentsituation核醫學是如何發展起來的?核醫學是一門研究核技術在醫學中的應用及其理論的學科。它是核物理學、電子學、化學、生物學、計算機技術等學科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一個重要方面。DefinitionHistory&DevelopmentofNuclearmedicineFormationofIsotopeandNuclearMedicineIsotope一詞是1913年蘇格蘭物理學家MargaretTodd在與Soddy的一次午餐談話中提出的。由于放射性同位素不包括同質異能素,1968年美國的Wagner教授在他的教科書中廣泛確立了NuclearMedicine,取代了同位素與放射性物質。1969年,“NuclearMedicine”正式在一本“術語學手冊”中作為放射性同位素在疾病診斷和治療應用的分支被確立。1970‘將同位素科更名為核醫學科。HistoryreviewSweden-StockholmCityhallBecquerel發現放射現象物理學獎1903Marie.Curie發現鐳等元素物理學獎1911Marie.Curie化學獎1908Rutherford發現鈾能發射α和β粒子,化學獎1921FrederickSoddy放射性物質和天然同位素研究,化學獎,“同位素”一詞也是他1913年與蘇格蘭物理學家MargaretTodd在一次午餐談話中提出.1921AlbertEinstein發現光電效應的定律獲物理獎1922Aston發現大量同位素及其質譜獲化學獎1923Millikan在元素的光電效應電荷研究方面獲物理學獎1927Compton發現了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Compton效應”獲物理學獎1935Joliot和他的妻子IrèneJoliot-Curie人工方法合成新的放射性元素獲化學獎核醫學與諾貝爾獎1935Chadwick發現了中子獲物理學獎1936Anderson發現了正電子獲物理學獎1938Fermi用中子輻照和慢中子核反應生產出新的放射性核素獲物理學獎1930ErnestOrlandoLawrence生產出回旋加速器1939年獲得物理學獎1923Hevesy首先用同位素進行生命科學示蹤研究,提出了“示蹤技術”的概念,1943年獲諾貝爾化學獎。1944Hahn在原子核裂變研究方面獲化學獎1960Libby發明了放射性14C測齡技術獲化學獎1959Berson和Yalow建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法1977年Yalow獲諾貝爾醫學獎1984Jerne等在免疫系統的控制以及單克隆抗體的研究中獲醫學獎核醫學與諾貝爾獎核醫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真正形成核醫學學科的歷史很短18962013Becquerel放射現象117

Becquerel1896年法國物理學家Becquerel發現了鈾的放射性,第一次認識到放射現象。他在研究鈾鹽時,發現鈾能使附近黑紙包裹的感光膠片感光,由此斷定鈾能不斷地發射某種看不見的,穿透力強的射線。1903年與Curie夫人共獲Nobel物理學獎。

HistorylookbackMarieS.Curie

1898年在巴黎的波蘭化學家Curie(1867-1934)與他的丈夫Pierre共同發現了鐳(即88號元素),他們從30噸瀝青鈾礦中提取了2mg鐳。此后,又發現了Pu(钚)和Th(釷)天然放射性元素。1903年Curie與Bequerel共獲Nobel物理學獎,1911年又獲得Nobel化學獎。

HistorylookbackDanlos(1844-1912)

1901年法國醫師Danlos將放射性鐳與結核的皮膚病變接觸,試圖治療皮膚病,可以說是第一次醫學應用。

HistorylookbackThefatherofexperimentalnuclearmedicine匈牙利化學家Hevesy,最早將同位素示蹤技術用于植物的研究、人體全身含水量等生理學研究,并發明了中子活化分析技術。于1943年獲得了Nobel獎金。并被稱為Thefatherofexperimentalnuclearmedicine。

HistorylookbackThefatherofclinicalnuclearmedicine1926年美國Boston內科醫師Blumgart首先應用放射性氡研究循環時間,第一次應用了示蹤技術。將氡從一側手臂靜脈注射后,在暗室中通過云母窗觀察其在另一手臂出現的時間,以了解動-靜脈血管床之間的循環時間。后來他又進行了多領域的生理、病理和藥理學研究。被譽為”臨床核醫學之父”。

HistorylookbackErnestLawrence1930年美國加州大學校園里,物理學家Ernest

Lawrence生產出一個回旋加速器,并生產出多種同位素。

HistorylookbackModerncyclotron

Historylookback

JohnLawrence

1936年,ErnestLawrance’的兄弟,內科醫師JohnLawrence首先用P-32治療白血病。1939年獲物理獎。IrèneCurie&FredericJoliot1934年,法國放射化學家Curie和她的丈夫Joliot,第一次用人工核反應生產出放射性核素。a粒子

Al

30PFermi1938年,芝加哥大學Fermi用中子輻照和慢中子核反應生產出新的放射性核素獲物理學獎。194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應堆,首先生產出放射性碘,為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大量生產創造了條件,也導致了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同年,JosephHamilton發表了用放射性碘研究甲狀腺功能的報告。

Historylookback廣島長崎Cassenandscanner(掃描機)1951年美國加州大學的Cassen研制出第一臺閃爍掃描機(Scintillationscanner)逐點打印方式獲得器官的圖像促進了顯像的發展美國核醫學會專門設立了

Cassen

award”NuclearinstrumentanddevelopmentDavidKuhl1952年美國Pennsylvania大學一年級醫學生DavidKuhl設計了掃描機光點打印法。1959年用雙探頭掃描機進行斷層掃描,并進一步研制和完善斷層顯像儀器,使得SPECT和PET成為核醫學顯像的主要方法。1996年獲得“

Cassen

award”,被稱為Thefatherofemissiontomography。可以認為,沒有他的遠見,核醫學有可能不會發展成為具有特色的專業。

HistorylookbackThefatherofemissiontomographyRobertNewell1952年RobertNewell發明了聚焦多孔準直器提出了Nuclear一詞。

HistorylookbackAnger

andγcamera1957年Anger研制出第一臺γ照相機,稱之為Anger照相機。1963年在日內瓦原子能和平會議上展出。克服了逐點掃描打印的不足,使核醫學顯像走向現代化階段。HistoryreviewBerson&Yalow1960年美國的Berson和Yalow將核技術與免疫學技術結合建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法。首先用于測定血漿胰島素濃度,由于該法對醫學的巨大貢獻,1977年Yalow獲得了Nobel

Prize。YalowBersonHistoryreviewRadioimmunoassayDevelopmentofnuclearmedicinein1970’ComputerNuclearMedicineQualityQuantitativeSPECTPET99Mo-99mTc發生器體外放射分析技術顯像藥物發展廣泛應用測定體內300多種微量物質顯像儀器掃描機照相機SPECTPETPET/CT1950‘1960‘1970‘1990’分子影像?StaticDynamicPlannertomoFunctionalImagingMolecularFunctionalimaging21世紀Fusionimage1990‘OriginofChinesenuclearmedicine我國核醫學起源于1956年,在軍委衛生部的領導下,由王世真和丁德泮教授主持,在西安第四軍醫大學舉辦了生物醫學同位素應用訓練班,這是我國第一個同位素應用學習班,1957年又舉辦了第二期,標志著我國核醫學的誕生。1958年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個同位素臨床應用訓練班,有10名學員參加,成為核醫學進入臨床應用的起點,也被列為當時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后又在津,滬,穗舉辦了2~4期。

HistoryreviewDevelopmentofChinese

nuclearmedicine60年代我國核醫學有了較大發展,各省相繼開展了臨床應用工作,同位素和核探測儀器的研制取得重要成績。70年代,在全國得到了普及。1977年我國將核醫學作為醫藥院校本科生必修課,教育部和衛生部先后組織編寫了多版規劃教材。1980年成立了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及各省市核醫學分會。1981年創辦了中華核醫學雜志。SPECT>400PET80γ照相機100核醫學科室>500博士點11PresentsituationofChina碩士點30中國大陸博士后流動站核醫學已發展成為一門完整的臨床學科核醫學有其自身的理論、方法和應用范圍有診斷、治療、門診甚至病房承擔教學、科研和培干工作,不同于一般的醫技科室。核醫學科室性質NuclearMedicineExperimentalnuclearmedicineClinicalnuclearmedicine

TracingtechniqueDynamicanalysisInvitroradioassayRadioautographyActivationanalysisDiagnosisTherapyInvivoInvitro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受體分析內照射外照射internalirradiationExternalirradiationImagingFunctionMolecularnuclearmedicine受體密度與功能基因的異常表達生化代謝變化細胞信息傳導臨床診斷臨床治療疾病研究提供分子水平信息分子水平治療手段分子核醫學的形成分子影像學的形成

能夠選擇性聚集在特定臟器或病變的各種放射性示蹤劑能夠探測臟器和病變中聚集放射性的核醫學儀器(甲功儀、

SPECT、PET)核醫學的基本條件RadionuclideChemicalsRadiopharmaceutical核醫學的主要特點

Maincharacteristic核醫學之所以能成為現代醫學的重要部分,是由于具有以下特點能動態地觀察機體內物質代謝的變化能反映組織和器官整體和局部功能能簡便、安全、無創傷的診治疾病能進行超微量測定,靈敏度達10-12~10-15g能用于醫學的各個學科和專業臨床核醫學利用核醫學的各種原理、技術和方法研究疾病的發生、發展,研究機體的病理生理、生物化學和功能結構的變化,達到探討病因和診治疾病的目的。臨床核醫學是核醫學的重要部分,隨著學科的發展,臨床核醫學又逐步形成了系統核醫學,如核心臟病學、核內分泌學、神經系核醫學等,它反映了核醫學的成熟過程與發展。ClinicalNuclearMedicine核醫學在醫學中的作用Nuclearmedicineandmedicinedeveloping骨骼系統骨顯像簡介骨顯像是將趨骨性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標記化合物引入體內,通過核素顯像儀器從體外顯影,獲得骨骼形態、血供和代謝狀態,以及病變部位與范圍的情況。放射性核素骨顯像在診斷骨骼和關節疾病方面是核醫學的優勢項目之一,許多骨骼系統疾病科通過骨顯像做出診斷或療效觀察,因而骨顯像近來已成為骨骼疾病的常用檢測項目之一。骨顯像的優點

①其不僅能顯示骨骼的形態學改變,而且能反映各局部骨骼的血供和代謝變化。這也是核素顯像與其他影像學方法最突出的區別之一。由于血流、代謝、和功能改變是疾病早期表現,出現在形態結構發生改變之前,因而骨顯像對探測骨骼病理改變的靈敏度非常高,一般可早于X射線3-6個月發現病灶。②一次顯像檢查可以顯示全身骨骼的病理改變,而其他影像學方法一次只能對某一部位或區域進行檢查,因而更為經濟實用,可有效的防止漏診或誤診。骨顯像局限性

主要在于它的非特異性,凡任何能引起骨代謝異常的因素,都可以引起顯影劑的異常濃聚。另外,骨顯相對于顯示骨組織結構性變化不如X射線檢查精細、準確。化學吸附羥基磷灰石晶體磷酸鹽膠原纖維蛋白和粘蛋白結合影響因素1骨的局部血流量

2無機鹽代謝更新和成骨細胞的活躍原理適應癥早期尋找惡性腫瘤的骨轉移灶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患者手術前后定期作全身骨顯像,有助于疾病分期和確定治療方案。骨腫瘤或活檢定位,判定病變手術范圍,放療照射野選擇及放療療效評價。局部骨痛,排除骨腫瘤。疑似某些代謝性骨病。疑為急性骨髓炎而X線檢查正常者。觀察移植骨的血供和成活情況。股骨頭血供狀態的觀察。判定X線攝片難以發現的骨折,如肋骨、指骨、趾骨和顱骨等。早期診斷某些職業性骨疾病,如疲勞性骨折和潛水性骨壞死。鑒別陳舊性和新發生的壓縮性錐體骨折。鑒別非膠原性疾病引起的血清堿性磷酸酶升高,排除骨骼疾病。診斷和觀察正常骨外的骨化組織或病變,如異位骨骨化性肌炎,腎功能衰竭或腎透析。燒傷后骨壞死的診斷,治療隨訪及預后診斷。SPECT正常成人99mTc-MDP全身骨顯像全身骨骼及關節顯影,分布均勻,左右對稱。腎臟及膀胱亦顯影

正常兒童99mTc-MDP全身骨顯像全身骨骼影像普遍增濃,骨骺端更為明顯骨顯像圖上出現異常放射性增高或減低即為異常,以濃聚區較為多見,主要見于惡性腫瘤、骨纖維異常增殖癥、多發性骨髓瘤、創傷及炎癥等。放射性分布減低主要見于骨囊腫、梗塞、缺血壞死、多發性骨髓瘤、部分骨轉移性腫瘤、激素或放療后的患者。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癥及惡性腫瘤廣泛骨轉移時,尚可出現全身骨骼呈均勻、對稱性的異常濃聚,影像非常清晰,軟組織活性很低,雙腎及膀胱不顯影,稱為“超級骨顯像”(super-bonescan),又稱“過度顯像”(superscan)。骨轉移癌患者對放化療有較好的治療反應,治療后6個月內(尤其在2-3個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骨顯像顯示出骨骼攝取顯像劑增強稱為閃爍顯像.異常影像全身多發骨轉移超級骨顯像SPECT/CT骨質疏松癥與骨代謝標志物骨質疏松癥一種全身骨代謝障礙的疾病,其實質為骨組織顯薇結構受損骨礦成分比例減少骨質變薄,骨小梁數量減少導致骨脆性增加,骨折風險升高臨床表現患者臀部、脊柱、腕部易骨折與年齡相關,女性多發于男性骨質疏松癥

發病率流行病學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影響人群生活質量的疾病(WHO)中國的發病率:4000-8000萬60-70歲婦女人群:>30%80歲以上婦女人群:>60%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骨質疏松--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0045億65+歲

2005全國人口普查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年齡生長期緩慢丟失持續丟失快速丟失絕經期

骨丟失速率骨密度骨峰值骨折閾值骨質疏松癥發病率骨質疏松癥

目前的診治措施

治療越來越多的醫院開設了骨質疏松門診內分泌科、骨科、婦產科、中醫科等,開始重視收治骨質疏松病人中、西醫治療方案診斷和預后監測目前以骨密度為診斷標準一直以來缺乏完善生物學標志物羅氏目前提供骨標志物項目totalP1NP總1型原膠原氨基端延長肽?-Crosslaps?-膠原降解產物N-MIDOsteocalcinN-端骨鈣素PTH甲狀旁腺素25-(OH)VitD3相關激素檢測

骨質疏松癥實驗室檢測鈣,磷酸鹽BoneMarker

骨代謝標志物BoneMarker

骨代謝標志物骨代謝標志物反映的是骨代謝變化速率破骨和成骨細胞功能骨轉換的頻率和速率引起骨代謝紊亂的疾病老年性疾病,婦女絕經后炎性疾病腫瘤內分泌疾病藥物內分泌系統簡介內分泌系統主要涉及的腺體有: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性腺.甲狀腺是機體重要內分泌腺體之一。在下丘腦垂體前葉調控下,分泌甲狀腺激素。可產生全身效應,而全身性效應又可累及甲狀腺,甲狀腺疾病原因可能與其合成、貯存、分泌甲狀腺激素各個環節有關。利用放射核素99mTcO4、Na131I,可以研究甲狀腺激素合成代謝過程。臨床上主要常用甲狀腺激素濃度測定,甲功檢測、甲狀腺顯像.甲狀旁腺顯像、腎上腺顯像等顯像技術對其疾病進行診斷和指導治療。甲狀腺顯像原理正常甲狀腺組織具有很強的選擇性攝取和濃聚碘的能力。將放射性131I引入體內后,即可被有功能的甲狀腺組織所攝取,在體外用顯像儀(γ相機或SPECT)探測131I所發出的γ射線的分布情況,可觀察甲狀腺位置、形態、大小及功能狀態。锝與碘屬于同一族元素,也能被甲狀腺組織攝取和濃聚,只是99mTcO4-進入甲狀腺細胞后不能被進一步有機化。由于99mTcO4-具有半衰期短、能量適中、發射單一γ射線等良好的物理特性,目前臨床上一般都使用99mTcO4-進行常規甲狀腺顯像。顯像方法

⑴頸部甲狀腺顯像靜脈注射99mTcO4-74-185MBq20-30min后進行采集,采用針孔型準直器或通用平行孔準直器⑵

異位甲狀腺顯像空腹口服131I1.85-3.70MBq24h后分別在擬檢查的部位和正常甲狀腺的部位顯像,采用高能通用型平行孔準直器⑶甲狀腺癌轉移灶顯像空腹口服131I74-148MBq24-48h后進行前位和后位全身顯像及頸區局部顯像,采用高能通用型準直器影像分析1.正常影像正常甲狀腺形態呈蝴蝶形。分左右兩葉,居氣管兩側,兩葉的下1/3處由峽部相連,有時峽部缺如。每葉長約4.5cm,寬約2.5cm,前位面積約為20cm2,重量約20-25g。兩葉甲狀腺放射性分布均勻,邊緣基本整齊光滑,峽部及兩葉周邊因組織較薄而放射性略稀疏。正常甲狀腺兩葉發育可不一致,可形成多種形態變異,少數患者可見甲狀腺錐體葉變異。2.異常影像主要有甲狀腺腫大、位置異常、甲狀腺放射性分布不均勻,形態失常或甲狀腺不顯影等。4.臨床應用:

(1)。觀察甲狀腺大小和形態

(2)。異位甲狀腺的診斷

(3)。甲狀腺結節性質的鑒別診斷

(4)。頸部腫塊的鑒別診斷

(5)。尋找甲狀腺癌的轉移灶

(6)。估價甲狀腺的重量

(7)。甲狀腺炎的診斷正常甲狀腺99mTcO4-顯像甲狀腺位于頸部正中,喉和氣管的兩側。分左右兩葉,呈蝴蝶形。兩葉長徑平均為4-5cm,橫徑平均為2-3cm。雙葉放射性分布均勻,攝取放射性程度與雙頜下腺相似或略高。患者女27(2006-03-23)99mTcO4-病理報告(2006-03-27)(右)甲狀腺乳頭狀癌(左)送檢甲狀腺組織未見明確腫瘤累及,請待慢石蠟進一步明確MIBI全身131I顯像

ANTPOST甲狀旁腺顯像原理雙核素減影方法方法1201TI/99mTc雙核減影

299mTc-MIBI/99mTc減影法

399mTc-MIBI雙時相法

影像分析1正常甲狀旁腺不顯影2異常時甲狀旁腺呈放射核素濃聚區臨床應用1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的診斷2甲狀旁腺腺瘤術前定位甲狀旁腺顯像早期相延遲相

王某,女,61歲,體檢發現左葉甲狀腺上極有一腫物。血鈣3.91mmol/l(2.00-2.70)血磷0.76mmol/l(0.90-1.34)堿性磷酸酶359IU/L(15-115)

診斷意見:左葉甲狀腺上極水平有一功能亢進的甲狀旁腺組織。(經術后病理證實,甲狀旁腺腺瘤)甲狀腺吸碘實驗核素治療及核素治療病房心血管系統

冠脈造影能替代心肌灌注顯像嗎?

狹窄區的心肌供血如何?血管狹窄的病理生理意義如何?狹窄區心肌是否存活?是否需要進行冠脈再通治療?提供心肌的供血情況(無創傷)提供血管狹窄的病理生理意義提供心肌存活情況指導冠脈再通治療冠造是判斷冠脈狹窄的“金標準”心臟簡要介紹主要內容心肌灌注顯像評價冠狀動脈血供心血池顯像評估心室功能心肌代謝顯像判斷心肌活力心神經受體顯像如MIBG顯像顯示心臟交感神經功能狀況新技術:心肌乏氧顯像、心肌細胞凋亡顯像、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顯像心肌灌注顯像

myocardialperfusionimaging

放射性藥物能被正常心肌細胞選擇性攝取,且攝取的量與冠狀動脈血流量呈正比冠狀動脈管腔狹窄血流減少或阻塞時,以及心肌細胞損傷、心肌梗死時,心肌攝取放射性藥物的功能明顯減退甚至不能攝取通過顯像儀器獲得心肌影像,判斷冠狀動脈血流狀況和心肌細胞成活狀態。SPECT心肌灌注顯像劑

初始分布和再分布特性心肌SPECT灌注顯像

方法和技術因素

顯像方法平面顯像(planarimaging)SPECT斷層顯像

負荷心肌灌注顯像(stressmyocardialperfusionimaging)

門控心肌灌注顯像負荷心肌灌注顯像

stressmyocardialperfusionimaging冠狀動脈狹窄部位心肌在靜息狀態下尚能維持其血供。但在運動或藥物負荷下,不能象正常部位一樣擴張以使心肌血流增加3~5倍,從而顯示心肌缺血病變。負荷試驗提高了診斷心肌病變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負荷的方法有運動負荷和藥物負荷等。次極量運動負荷和潘生丁(dipyridamole)、腺苷、多巴酚丁胺藥物負荷是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方法目前心肌灌注顯像都要常規進行負荷和靜息試驗SPECT斷層顯像SPECT心肌灌注顯像的

影像模式正常心肌灌注影像各斷層所有層面心肌各壁放射性分布均勻,邊緣光滑整齊心肌放射性稀疏、缺損區局部心肌攝取放射性心肌灌注顯像劑降低甚或不能攝取,其范圍、程度反映病變的嚴重性正常心肌灌注顯像正常SPECT心肌灌注斷層影像垂直長軸斷面:呈橫向馬蹄形,上部為前壁,下部為下壁和后壁。水平長軸斷面:呈倒立馬蹄形,右側為側壁,左側為間隔,心尖部放射性略低,因該部心肌較薄所致。短軸斷面 左心室壁呈環狀,中心無放射性區為心室腔,上部為前壁,下部為下壁和后壁,右側為側壁,左側為間隔。放射性分布均勻而一般情況下,側壁放射性最高。垂直長軸水平長軸短軸SPECT心肌灌注顯像的

影像模式可逆性缺損(reversibleischemia)負荷態影像上存在放射性缺損,而在靜息影像上該缺損區顯示放射性不同程度的填充甚至可恢復至正常提示灌注該局部區域的冠狀動脈狹窄造成心肌缺血201Tl影像上這種變化稱為“再分布”

可逆性缺損提示心肌缺血

(箭頭所指)

SPECT心肌灌注顯像的

影像模式固定性缺損(fixeddefects)負荷和靜息影像上存在同樣的放射性缺損,該缺損區不發生變化使用201Tl作為心肌灌注顯像劑時,可行再注射和24h延遲顯像,如果仍呈固定性缺損,這種模式常提示有心肌梗死和瘢痕組織使用99mTc標記的心肌灌注顯像劑時,則可行硝酸甘油試驗等判斷心肌活力注意:僅憑SPECT心肌灌注顯像出現固定性缺損診斷心肌梗死常常會低估心肌活力固定性缺損提示左室下壁心梗SPECT心肌灌注顯像的

影像模式部分可逆性缺損負荷影像顯示心肌放射性缺損,而靜息顯像時缺損區明顯縮小或有部分填充,即其恢復程度介于固定性缺損和可逆性缺損之間,心室壁同時存在不可逆性和可逆性心肌缺血。此種模式提示心肌梗死,但部分心肌活力存在。其產生和側支循環建立有關,也與心梗基礎上其他冠狀動脈分支狹窄引起局部灌注量減少有關。這類病人往往有可能再次發生心肌梗塞,甚至引起猝死,發生心臟事件的機率最高SPECT心肌灌注顯像的

臨床適應證早期診斷冠心病、心肌缺血判斷心肌細胞活力(冬眠\頓抑\壞死)冠狀動脈病變危險度分級冠狀動脈病變治療療效判斷(如冠狀動脈旁路手術、冠狀動脈成形術、溶栓治療等)診斷左心室室壁瘤心肌病的鑒別診斷

泌尿系統主要研究內容

泌尿系統非影像動態檢查法泌尿系統影像檢查法腎動態顯像

腎靜態顯像

(腎小球濾過率,腎有效血漿流量)

腎功能檢查介入試驗膀胱返流顯像腎動態顯像放射性藥物1.腎小管分泌型:

131I-OIH、99mTc-MAG3

99mTc-EC、99mTc-DADS……2.腎小球濾過型:

99mTc-DTPA、99mTc-TTHA……2-4秒顯影,4-6秒較濃,兩側對稱。正常腎動態顯像血流灌注相:靜脈注射顯像劑后1分鐘內圖像。

腎功能動態顯像(99mTc-DTPA)腎圖正常曲線a段:示蹤劑出現段b段:示蹤劑聚集段c段:示蹤劑排泄段a段:上升幅度腎外血管床(60%)灌注、腎血管床(10%)灌注、腎小管上皮細胞攝取(30%)。b段:上升的斜率和高度與腎有效血漿流量及小管上皮分泌功能有關。c段:斜率與尿流量及上尿路通暢情況有關。腎圖定量分析利于客觀判斷,前后比較,分腎功能分析常用指標:1.峰時(Tb)<4.5min2.半排時間(T1/2)<8min3.腎臟指數(RI)>45%4.峰時差、峰值差、指數比異常腎圖(一般腎圖及腎功能顯像動態曲線)1.持續上升型2.高水平延長型3.拋物線型4.低水平延長型5.低水平遞降型6.階梯式下降型7.單側小腎圖a段基本正常,b段持續上升,無下降c段。見于急性上尿路梗阻;急性腎功能衰竭所致上尿路引流不暢。持續上升型腎圖a段基本正常,b段上升不明顯,b、c段融合呈近似水平線。多見于上尿路不全梗阻;上尿路梗阻伴腎功能不全者。高水平延長型腎圖a段低于正常,b段上升緩慢,峰時后移,峰形圓鈍,c段下降緩慢。主要見于腎供血不足、腎功能受損、上尿路不通暢。拋物線型腎圖a段明顯降低,而后出現為b、c段融合的伸展的水平延長線。常見于腎功能嚴重受損,急性腎前性腎功能衰竭;慢性尿路梗阻伴功能嚴重受損者。低水平延長型腎圖a段明顯低下,b段不出現,并緩慢下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