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初中文言文集錦一_第1頁
(推薦)初中文言文集錦一_第2頁
(推薦)初中文言文集錦一_第3頁
(推薦)初中文言文集錦一_第4頁
(推薦)初中文言文集錦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趙襄主學御原文 趙襄主學御于王子期,俄而與于期逐,三易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于馬,而后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后則欲逮于臣,先則恐逮于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君之不察何以調于馬?此君之所以后也。”(節選自韓非子喻老)注釋趙襄主:趙襄子,戰國時趙國君王。王子期:古時善于駕車的人。即王良 御:通“馭”,駕車。王子期:古時善于駕車的人。 俄而:一會兒。這里為不久的意思。 逐:追趕,這里指駕車賽馬。 易:更改,改換。后:方位名詞做動詞,落后。 盡:窮盡。 調:相協調。 致:達到。 逮:追捕。這里是“追趕”的意

2、思 于:表示被動。 夫:語氣詞,不譯,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 誘:引導,這里指沿著同一路線奔跑。 上:通“尚”,還。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 譯文趙襄主向善于駕車的人王子期學習駕車,學習不久之后就與他進行比賽,趙襄主換了三次馬,三次都落后了。趙襄主說:“你教我駕車,沒有把真本事全傳給我。”王子期回答說:“本領全部都教給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當。大凡駕車特別注重的是,要使馬套在車轅里很舒適,人的心意要跟馬的動作協調,這樣才可以加快速度,達到目的。現在國君在落后時就一心想追上我,跑在前面時又怕我趕上,其實駕車賽跑這件事,不是跑在前面就是掉在后面。不管是跑在前面,還是落在后面,都總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

3、輸贏上,怎么能有心思去調馬呢?這就是您為什么會落后的原因了。”啟示趙襄王同王子期賽車,在三次的比賽中,都沒有超過王子期。趙襄王的逞強好勝,能夠青出于藍勝于藍,當然值得贊譽。問題在于青之所以能夠勝于藍,需要在老師的教導下,悉心向學,并且下一番工夫,勤學苦練,才能做到。趙襄王跟王子期學御,時間不長,就要求跟老師比賽,姑且不談技術掌握得如何,單就駕車的基本要領還摸不著邊。這種急于求勝求成的做法,實在是學習之大敵。水到才能渠成,水還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發揮作用,是絕難辦成的。趙襄王學御之事,無疑是極好的啟示。 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做任何事,如果不專心致志,而只考慮個人利害得失,就會事與愿違。做學

4、問也是如此,只有拋棄雜念,集中精神,才能使自己的智能得以充分發揮,取得好的成績。劉宣苦讀成才【原文】景泰間,吉安劉公宣代戍于京師龍驤衛,為衛使畜馬,晝夜讀書廄中,使初不知也。公偶與塾師論春秋,師驚異之,以語使,使乃優遇之。未幾,發解及第。取解時,劉文恭公鉉主試,訝其文,謂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啟封,乃公也,人方識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焦竑玉堂叢語) 【注釋】景泰:明代宗朱祁鈺年號。 劉公宣:即劉宣。 發解及第:(劉宣參加科舉考試)發榜考中了解元。 劉文恭公鉉:即劉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訝(其文):感到驚奇。 為(衛使畜馬):替。 未幾:沒有多久;很快。 謂:說。 必(山林老儒之作):一定

5、。 【譯文】明代宗景泰年間,吉安的劉宣代替別人在京師的龍驤衛當兵,為衛使養馬,白天晚上都在廄中讀書,衛使開始不知道。劉宣偶然和私塾的老師談論起春秋,老師對他的能力感到驚異,把這件事告訴了衛使,衛使便對劉宣很好了,不久,劉宣發榜考中了解元。會試時,劉鉉主持考試,對他的文章很驚訝,認為這必定是飽讀詩書的老儒生的作品,等到啟封時,才知道是劉宣的文章,人們才認識了劉宣,劉鉉識人的名聲也更加大了。 【例題】1.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理解有誤的一項。(2分) 答案:c A. 以語使(告訴) B.訝其文(感到驚奇) C. 謂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D. 使乃優遇之(他,指劉宣) 2.用一個短語或一句話分

6、別評價文中劉宣,衛使,劉鉉三個人物 答案:劉宣:苦讀成才 衛使:愛惜人才 劉鉉:慧眼識才 3.翻譯下面句子,補上省略的成分。(2分) 晝夜讀書廄中,使初不知也。 答案:(劉宣)晝夜在馬廄中讀書,衛使開始不知道。 4.解釋下列加點字。(4分) (1)師異之 答案:(驚奇,詫異) (2)人方識公 答案:( 才 )王安石待客原文王安石在相位,子婦之親(1)蕭氏子(2)至京師(3),因謁(4)公,公約之飯。翌日(5),蕭氏子盛服而往,意為公必盛饌(6)。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7)。又久之,方(8)命坐,果蔬(9)皆不具(20),其人已心怪之(10)。酒三行(11),初供胡餅兩枚,次供豬臠(12)數四

7、,頃即供飯,旁置(13)菜羹而已。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14),惟啖(15)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徬。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16)而退。注釋(1)子婦之親:兒媳婦家的親戚。 (2)蕭氏子:蕭家的一個兒子。 (3)京師:京城。 (4)謁:拜見。 (5)翌日:第二天。 (6)饌(zhuàn):準備食物。 (7)去:離開。 (8)方:才。 (9)果蔬:泛指菜肴。 (10)心怪之:心里感到奇怪。 (11)酒三行:指喝了幾杯酒。 (12)臠(luán):切成小塊的肉。 (13)置:放置。 (14)箸:筷子。 (15)啖:吃。 (16)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17)飯:飯食。 (1

8、8)方:剛才。(19)盛(sheng):很,非常,及 (20)具:具備,完畢翻譯王安石做宰相的時候,兒媳婦家的親戚蕭氏的兒子到京城,拜見王安石。王安石請他吃飯。第二天,蕭氏子穿盛裝出席,以為王安石必定會以盛宴相邀。到了中午的時候,覺得很饑餓,但不敢離去。又過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沒有準備,那人心中已經對此感到奇怪了。喝了幾杯酒,才上了兩塊胡餅,再上了四份切成塊的肉。一會兒就上飯了,旁邊只安置了菜羹罷了。蕭氏子很驕橫放縱。不再拿起筷子,只吃胡餅中間的一小部分,把四邊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四邊取來自己吃,蕭氏子感到很慚愧,便回去了。【文言知識】說“頗”。“頗”的義項較奇特,它既可指“很”

9、、“甚”,也可指“稍微”、“略微”。這往往要隨上下文決定它的含義。上文“蕭氏子頗驕縱”中的“頗”要作“很”解,意為蕭氏的獨生子很驕橫放縱。又,“其婦年五十,頗有姿色”,其中“頗”要作“略微”解,因為女子到五十已不太可能很有姿色了。又,“公為人正直,鄉里頗有望”,意為他為人正直,在鄉里很有名望。啟示不屑那些酒囊飯袋的小人,蕭氏子雖人品不壞,但似乎是一個嫌貧愛富、阿諛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動絕妙的諷刺了那些貪名貪利的人,即使對方是自己的親戚他也不失原則,嗤之以鼻。也主要體現了王安石生活樸素,作風簡樸,節約,不鋪張浪費。王安石簡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

10、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撫王安石州臨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大詩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宋神宗時

11、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宋臨川人(現為 撫州 東鄉縣 上池自然村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

12、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后,隱居,病死于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怪哉歷史典故這一傳說見太平廣記卷四七三引東方朔傳。據說漢武帝在路上遇見這種蟲,不認識是什么,就問東方朔。東方朔說,這種

13、蟲是秦朝冤死在牢獄里的老百姓的化身,是憂愁化成的,放在酒里就會溶解。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怪哉”的意思是“稀奇啊”。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咸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于是使人取蟲置酒中,須臾糜散。譯文漢武帝有一次到甘泉宮去,在路上看到一種蟲子,是紅色的,頭、眼睛、牙齒、耳朵、鼻子都有,(但)隨從都不知道那是什么東西。(于是)漢武帝就把東方朔叫來,叫他辨認(這是什么),東

14、方朔回答:“這蟲名叫怪哉。(因為)從前秦朝時關押無辜,平民百姓都愁怨不已,仰首嘆息道:怪哉!怪哉!百姓的嘆息感動了上天,上天憤怒了,就生出了這種蟲子,它名叫怪哉。此地必定是秦朝的監獄所在地方。”武帝就叫人查對地圖,果然(是這樣)。武帝又問;“那怎么除去這種蟲子呢?”東方朔回答:“凡是憂愁得酒就解,所以酒灌這種蟲子,它就會消亡。”因此武帝叫人把蟲放在酒中,一會兒,蟲子果然靡散了。辨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四十,鑒戒錄條下曾云:“蜀何光遠撰。東方朔辨怪哉蟲事(案:小說已佚,此條見太平廣記四百七十三),已為附會”。這里提到的“小說”,當為南梁殷蕓編纂的小說,雖然早佚,但我們卻能看到輯本。除魯迅、余嘉

15、錫外,周楞伽也有輯本。在周楞伽輯本中,“怪哉”故事本自說郛,原注為“出朔傳”,我估計是指東方朔別傳:武帝幸甘泉宮,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目牙齒耳鼻悉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朔視之,還對曰:“此怪哉也。昔秦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咸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果秦故獄。又問:“何以去蟲?”朔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當消。”于是使人取蟲置酒中,須臾,果糜散矣。(殷蕓小說卷二第60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初版)歷史記載詳解庶:名詞,百姓,平民。例如,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為庶,王所知也。(三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唐?杜甫丹青引

16、:“將軍魏武之子孫,于今為庶為清門。”又如,庶黎(平民,百姓);庶女(平民的女兒);庶萌(眾民,百姓)。這個“怪哉”故事,是東方朔故事的極品之一,由此可見,其編纂者殷蕓著實了得。周楞伽輯注殷蕓小說前言引南史等,說他“性情灑脫,不拘細節”,從這則小品看,殷蕓還有難得的想象力,超群的諷刺力,才能把它編寫得這么精彩。或許,正緣于此,它在多次在別的書中出現吧。目前,我搜集到的僅這五種版本:1.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取蟲置酒中,須臾糜散。(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七十三,出小說)2.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幸甘泉,長平阪道

17、中有蟲覆地,如赤肝。朔曰:“必秦獄處也。夫愁者,得酒而解。”乃取蟲置酒中,立消麋。賜帛百匹。后屬車上盛酒,為此故也。(太平御覽卷八百一十八·布帛部五)3.東方朔別傳曰:武帝幸甘泉,長平坂道中有蟲,赤如肝,頭目口齒悉具,先驅馳還以報,上使視之,莫知也,時朔在屬車中,令往視焉,朔曰:此謂怪氣,是必秦獄處也,上使按地圖,果秦獄地,上問朔何以知之,朔曰:夫積憂者,得酒而解,乃取蟲置酒中,立消,賜朔帛百匹,后屬車上盛酒,為此也。(藝文類聚卷七十二·食物部,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五·飲食部三亦引,辭稍異)4.郡國志曰:雍州咸陽縣北十五里長平坂,漢武帝幸甘泉,馳道有蟲覆地,赤如生肝

18、。問東方朔,朔曰:“秦獄地冤氣也。臣聞酒能消愁。”以酒澆之,果銷矣。(太平御覽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5.廣五行記曰:漢武帝幸甘泉宮,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目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使東方朔視之,對曰:“此秦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死,咸仰首嘆曰怪哉,故明逯哉。此必秦之獄處。”朔又曰:“凡憂者得酒而解,以酒沃之當消。”於是取蟲致酒中,須臾糜散。(太平御覽卷九百四十四·蟲豸部一)其中,第一種本小說,字詞差異不大。第二、三種皆本東方朔別傳,彼此卻有些差異:前者說“有蟲覆地”,后者不提“覆地”二字;前者說“夫愁者”,后者說“夫積憂者”。第四種所本的郡國志,大概是晉司馬彪續漢書中的郡

19、國志。如此,是書對“怪哉”的記載要比異苑早多了。第五種所本的廣五行記,不知何人所撰,文字比以上各種都要文一些。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二十有一篇異疾絳州僧,亦引自是書,全文如下:永徽中,絳州有一僧病噎,都不下食。如此數年,臨命終,告其弟子云:“吾氣絕之后,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欲知其根本。”言終而卒。弟子依其言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悉是肉鱗。弟子致缽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致缽中,雖不見食,須臾,悉化成水。又以諸毒藥內之,皆隨銷化。時夏中藍熟,寺眾于水次作靛,有一僧往,因以少靛致缽中,此蟲恇懼,繞缽馳走,須臾化成水。世傳以靛水療噎疾。永徽乃唐高宗李治年號(永徽元年為650年),此書又被

20、廣記征引,必為唐人作品。從這篇異疾絳州僧看,文筆同樣不暢。絳州僧胸中物惟靛可化的情節,與酒消怪哉的情節類似,說不定該書專收藥水治病之事呢。現在,就以最早的郡國志為本,看“怪哉”故事后來是怎么變化的:郡國志曰:雍州咸陽縣北十五里長平坂,漢武帝幸甘泉,馳道有蟲覆地,赤如生肝。問東方朔,朔曰:“秦獄地冤氣也。臣聞酒能消愁。”以酒澆之,果銷矣。(太平御覽卷五十三·地部十八·阪)從這里,居然看不到“怪哉”的名字,自然也沒有仰首嘆怪哉的描寫,諷刺藝術效果大打折扣,也不知原文是否真就沒有。“長平坂”,在殷蕓小說、廣五行記中都找不到;“蟲覆地,赤如生肝”的細節,則被殷蕓小說、廣五行記簡化或

21、改寫:殷蕓小說僅說“有蟲,赤色”,更加晚出的廣五行記說“有蟲,赤色頭”,認為“怪哉”只有頭部才是紅色的,“赤如生肝”這樣的話,自是不能提起可見,到了唐朝,這條小蟲便褪色了。“覆地”、“赤如生肝”的細節,還有“長平坂”,在太平御覽卷五十三所引東方朔別傳中卻一應俱全。據此,東方朔別傳的大致創作時間至少可以猜出來了:必在南梁之后:因為是書中的“怪哉”故事屬“集成本”。周楞伽輯注殷蕓小說卷二第58條注云:“查隋書·經籍志有東方朔傳八卷”;我查舊唐書“志第二十六”(電子版)亦有東方朔傳八卷,如果這就是東方朔別傳,大約是隋人所作。然而,東方朔別傳雖將二書“集成”,卻沒能做到“聚珍”,將殷蕓原創的

22、“咸仰首嘆”說舍棄了,實在不懂藝術。更差勁的是,續漢書·郡國志中的“酒能消愁”,殷蕓改編擴充的“憂者得酒而解”,竟然被東方朔別傳變做“夫積憂者,得酒而解”,簡直神韻全無。續漢書為晉書,去三國未遠,“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句,猶然在耳,就算司馬彪無此意,殷蕓也將這個詩意點化出來了,改成“夫積憂者”,羅嗦且乏味,其實不必。總的來說,殷蕓的改編最棒,立意更高,文筆更好,趣味性也大大加強了。想一想,一條全身通紅,眼、耳、鼻、口皆全,還生著牙齒的蟲子多有趣,又多么令人同情!而且,這也是一條非常“合理”的蟲子:全身通紅,顯然是血所凝成,影射皇帝的嗜殺(未必就是秦始皇);有眼有耳,可以觀,可以聽(看

23、來聽來的都是暴行);有口有牙,然后可以嘆,可以言(除“怪哉”外無話可說,可知怨之深),可以飲。東方朔別傳一書卻將“頭目牙齒耳鼻悉盡具”精簡為“頭目口齒悉具”,雖多了個“口”字,也屬多余:口若不存,牙何以附?也許,原文不是如此寫法。郡國志中“以酒澆之,果銷矣”的收束法,言簡,且有余味,也很浪漫。殷蕓小說中的“取蟲置酒中”,實屬蛇足,弄得像泡藥酒似的,東方朔別傳卻要采用,笨。東方朔別傳里,也有原創,即末尾的“賜朔帛百匹,后屬車上盛酒,為此也”,這個才有點意思。注釋“識”認識,知道“對”就是回答的意思。“咸”全、都。“信”果然,確實、的確的意思。“去”去除。“以”使用,用。“幸”臨幸。“拘系”拘押,

24、關押。“庶”庶民,百姓。“按”查看。“信”的確,確實。“故”舊的。名家引用關于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 怪哉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曾寫道東方朔認識“怪哉”這種蟲,因為好奇,想知道究竟,便問先生:“怪哉”這種蟲是怎么回事?先生不予回答。“怪哉”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魯迅小時候不知從哪里聽到這則傳說,很有深入研究的興趣,進了三味書屋以后,他向壽鏡吾老先生提出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先生,怪哉這蟲,是怎么一回事?”壽老先生方正可掬,對于這類無稽之談,自是不屑一顧。不過,壽老先生的態度和本文無關,這里只是想借用“怪哉”二字,表達自己的一點閱讀感受。另一方面,諷刺當時腐朽的教育,從那個私塾老頭的丑態也體味

25、的出這種意味。東方朔話“怪哉”含有更深的意味:勸漢武帝要善待百姓。司馬光好學又名:司馬光苦讀選自 朱熹編輯的三朝名臣言行錄導讀本文講述的是司馬光勤奮讀書的故事,司馬光的讀書經驗對我們是很有啟發的。補充:與“獨下帷絕篇”有相近意思的成語是:韋編三絕原文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注釋本文選自三朝名臣言行錄司馬溫公:即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死后被封以“溫國公”的稱號,故稱司馬溫公。既:已經。下帷:原指漢代董仲舒下

26、帷講學,三年不看窗外事。這里借此指讀書專心。絕編: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意思是,翻閱的次數多了,編牛筒的牛皮繩子被多次折斷), 這里借此指指勤奮讀書。患:擔憂。若:如。游息:玩耍休息。迨:至,到。倍誦:“倍”通“背”,“背誦”的意思。乃:才。嘗:曾經。或:有時詠:吟詠。譯文司馬溫公小時候,擔心記知識比不上別人。一大群人住在一起,一同學習、討論,他的很多兄弟已經能夠背誦,在玩耍休息了;唯獨司馬光在專心、刻苦地讀書,到能夠十分流利地背誦才停止。用的力氣多,收到的功效就非常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的書,就能夠一生都不遺忘。司馬溫公曾經說過:“讀書不能夠不背誦,有時在馬

27、背上,有時在半夜不能入睡的時候,朗讀文章,思考它的意義,得到的讀書的收獲就會很多。”閱讀提示本文記敘了司馬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尤其是“書不可不成誦”、“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等觀點,確立學習的準則。 要學習司馬光那樣勤奮苦學的精神。全文主旨句:書不可不成誦。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獨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韋編三絕、懸梁刺股、鑿壁借光、晝耕夜誦”等等。任選1個。啟示 (關于好學的。)讀書要多讀。讀書不管在什么時候都是可以去讀的,要合理安排時間。王冕僧寺夜讀原文王冕僧寺夜讀 選自宋學士文集王冕者,諸暨(1)人。七八歲時,父命牧(2)牛隴上,竊(3)

28、入學舍,聽諸(4)生誦書;聽已,輒(5)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6)。父怒撻(7)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8)如此(9),曷(10)不聽其所為?”冕因去(11),依僧寺以居。夜潛(12)出,坐佛膝上,執策(13)映長明燈(14)讀之,瑯瑯達旦(15)。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16);冕小兒,恬(17)若不見。安陽(18)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性卒,門人事冕如事性。時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養.久之,母思還故里,冕買白牛架母車,自被古冠服隨車后。鄉里兒竟遮道訕笑,冕亦笑。注釋(1)諸暨:縣名,今屬浙江省(2)牧:放牧牲畜(3)竊:偷偷地 (4)諸;許多(5)輒:總是(

29、常常)、就 (6) 蹊田:踐踏田地,指踩壞了莊稼(7)撻: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8) 癡:此指入迷(9)如此:這樣(10)曷:通“何”,為什么(11)去:離開(12)潛:暗暗地、悄悄地走(13)執策:策通“冊”,拿著書 (14) 長明燈:佛像前晝夜不熄的燈(15)達旦:到早晨,到天亮(16)獰惡可怖:猙獰兇惡,令人害怕(17)恬:安靜的樣子(18)安陽:古地名,今河南境內 (19) 曰:說,回答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有人牽著王冕家的牛,來王冕家,責怪無人看管的牛踐踏了他家的田

30、地,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后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信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學成了博學多通的儒生.韓信死了以后,韓信的門人對待王冕像對待韓信一樣。當時王冕的父親已經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親迎接到越城撫養。時間長了,母親想要歸還老家,王冕就買牛來架母親的車,自己親自穿著古代的衣服跟在車后。

31、鄉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兩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賞析文章告訴我們: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并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后來成功的基石。我們從中可以受到啟發,得到啟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我們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華,發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基礎。王冕簡介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九里先生、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陰野人、浮萍軒子、竹冠草人、梅叟、煮石道者、閑散大夫、老龍、老村、梅翁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幼年喪父,

32、在秦家放牛,每天利用放牛的時間畫荷花,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深邃,能詩,青團墨梅。隱居九里山,以賣畫為生。畫梅以胭脂作梅花骨體,或花密枝繁,別具風格,亦善寫竹石。兼能刻印,用花乳石作印材,相傳是他始創。著有竹齋集、墨梅圖題詩等。王勃傳原文初,道出鐘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 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譯文當年,王勃路過鐘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閣大排筵席,提前讓他的女婿寫一篇序文用

33、來在賓客面前夸耀,(在筵席)上拿出紙和筆一一請賓客(寫序文),沒有一個人敢擔當這件事。輪到王勃,他也不辭讓。都督感到憤怒,起身上廁所,派官吏等候他寫好文章就報告(自己)。一次兩次地報告,語言越來越精奇,于是左右驚顧地說:“天才啊!”請他(指王勃)完成序文,非常歡喜地收宴。王勃作文章,開始不會精細的思考,先磨幾升墨水,就酣暢淋漓地飲酒,拉起被子蓋住面躺下睡覺,到了睡醒,拿起筆完成篇章,不更改一個字,當時的人說王勃是打了腹稿(即提前想好文章)。新唐書文藝傳王勃傳.原文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六歲善文辭,九歲得顏師古注漢書讀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內,勃上書自陳,祥道表于朝,對策高

34、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數獻頌闕下。沛王聞其名,召署府修撰,論次平臺秘略。書成,王愛重之。是時,諸王斗雞,勃戲為文檄英王雞,高宗怒曰:“是且交構。”斥出府。勃既廢,客劍南。嘗登葛憒山曠望,慨然思諸葛亮之功,賦詩見情。聞虢州多藥草,求補參軍。倚才陵藉,為僚吏共嫉。官奴曹達抵罪,匿勃所,懼事泄,輒殺之。事覺當誅,會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參軍坐勃故左遷交址令。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鐘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沆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勃屬文,初不精思,

35、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尤喜著書。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門人甚眾。嘗起漢、魏盡晉作書百二十篇,以續古尚書,后亡其序,有錄無書者十篇,勃補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嘗謂人子不可不知醫,時長安曹元有秘術,勃從之游,盡得其要。嘗讀易,夜夢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極,子勉思之。”寤而作易發揮數篇,至晉卦,會病止。又謂:“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數盡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數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數六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數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數七百年。天地之常也。自黃帝至漢,五運適周,土復歸唐,唐應繼周、漢,不可承周、隋短祚。”乃斥魏、晉以降非真主

36、正統,皆五行沴氣。遂作唐家千歲歷。武后時,李嗣真請以周、漢為二王后,而廢周、隋,中宗復用周、隋。天寶中,太平久,上言者多以詭異進,有崔昌者采勃舊說,上五行應運歷,請承周、漢,廢周、隋為閏,右相李林甫亦贊佑之。集公卿議可否,集賢學士衛包、起居舍人閻伯玙上表曰:“都堂集議之夕,四星聚于尾,天意昭然矣。”于是玄宗下詔以唐承漢,黜隋以前帝王,廢介、酅公,尊周、漢為二王后,以商為三恪,京城起周武王、漢高祖廟。授崔昌太子贊善大夫,衛包司虞員外郎。楊國忠為右相,自稱隋宗,建議復用魏為三恪,周、隋為二王后,酅、介二公復舊封,貶崔昌烏雷尉,衛包夜郎尉,閻伯玙涪川尉。勃兄劇,弟助,皆第進士。劇,長壽中為鳳閣舍人,

37、壽春等五王出閣,有司具儀,忘載冊文,群臣已在,乃寤其闕,宰相失色。劇召五吏執筆,分占其辭,粲然皆畢,人人嗟服。尋加弘文館學士,兼知天官侍郎。始,裴行儉典選,見劇與蘇味道,曰:“二子者,皆銓衡才。”至是語驗。劇素善劉思禮,用為箕州刺史,與綦連耀謀反,劇與兄涇州刺史勔及助皆坐誅。神龍初,詔復官。助,字子功,七歲喪母哀號,鄰里為泣。居父憂,毀骨立。服除,為監察御史里行。初,勔、劇、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簡稱“三珠樹”,其后助、劼又以文顯。劼早卒。福畤少子勸亦有文。福畤嘗詫韓思彥,思彥戲曰:“武子有馬癖,君有譽兒癖,王家癖何多耶?”使助出其文,思彥曰:“生子若是,可夸也。”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

38、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四杰。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議者謂然。新唐書文藝傳王勃傳.譯文王勃,字子安,是絳州龍門人,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河津市,不過,他的故居通化村,現在卻已經劃歸萬榮縣管轄了。王勃早慧,六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九歲那一年,讀到了大儒顏師古注解的漢書,認為書中有許多錯誤,就作了一篇漢書指瑕來糾正它。唐高宗麟德初年,官員劉祥道奉旨巡行關內,考察吏治民風。王勃給劉祥道寫了一封信,毛遂自薦,展示自己的才學。劉祥道讀了信以后,非常賞識,就上表朝廷,推薦王勃這個年輕的人才。高宗皇帝召見了王勃,當面詢間考察,王勃引經據典,侃侃而談,也得到了皇帝的賞識。當時他還不滿二十歲,就被授予

39、朝散郎的官職,可以說是少年得志。王勃才華橫溢,文思敏捷,朝廷每有慶典大事,他都能寫出精美的頌文,獻給皇帝,一時間聲名鵲起,皇子沛王聽說了,就把王勃請到自己的府中,擔任專門的著作工作,修撰平臺秘略一書。書寫成以后,沛王對王勃更加信任寵愛。但是,王勃畢竟年輕不懂事,不知道皇族之間的忌諱,一不小心就闖下禍來。當時,皇子們之間經常玩斗雞游戲,王勃一時動了童心,竟替沛王寫了一篇聲討英王雞的檄文,大概是文章寫得太像戰斗檄文了,英王受不了,和沛王鬧起意見。他們的父親高宗皇帝聽說以后,非常生氣,說這么下去勢必會挑起皇子之間的矛盾,就把王勃作為替罪羊,轟出了王府。王勃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名聲也壞了,在長安

40、城里待不下去,只好四處游歷。先到了四川,有一次登上葛憒山,居高臨下,瞻望四方,慷慨地懷念起三國諸葛亮的功績,寫下了動人的詩篇。后來,他又聽說虢州的山上盛產草藥,一下子又動了研究醫學的念頭,求托貴人門路,弄了個虢州參軍的小官。可是,王勃身上有一般天才人物的通病,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經常仗著自己的才氣,欺負當地的上下級,所以人緣極不好,大家都討厭他。正巧這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差點要了王勃的命。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罪,跑到王勃家里藏起來,王勃缺乏處世經驗,就收留下來。過了些日子,又怕事情暴露受到牽連,情急之下,王勃就下手殺了這個官奴。這可是死罪呀!當地全是政敵,沒有朋友,王勃竟被判了死刑。行刑前,遇

41、上朝廷大赦,死罪免去,廢為庶民,一輩子也別想當官了。王勃這次禍闖得極大,他父親王福畤本來是雍州司功參軍,受牽連貶了官,遠遠地跑到交趾去做縣令,這地方大約相當于今天的廣西或者越南吧。父親受累,兒子當然不忍,王勃隨后便去探望,沒想到竟送了自己的命。在乘船渡海的時候,遇上了風暴,王勃掉進水里,在大風暴中嚇死了,當時只有二十九歲。王勃的一生就是這個樣子,只有短短的二十九年。但是,天才雖然像流星一樣閃過,可夜空里畢竟留下了耀眼的光茫。王勃有許多小故事,讓人至今難忘。咱們今天常說寫文章要打草稿,高明一點的要打腹稿。“腹稿”的典故,就是王勃創下來的。他寫文章的時候,開始并不認真思考,而是磨一大池磨,然后美美

42、地喝上幾杯酒,拉起被子便蒙頭睡覺,睡醒之后,提起筆來就寫,連一個字也不用改動。人們就說王勃這叫打腹稿。他的許多書就是這樣寫出來的。他去交趾探望父親,曾經路過鐘陵,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留下了著名的滕王閣佳話。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地的都督在滕王閣設大宴,事先囑咐自己的女婿作好一篇序文,準備在樓上抄出來炫耀。都督閻公為了表示客氣,先讓大家寫,大家知道這是虛讓,都不肯動筆。只有王勃是個生客,不知道這里頭的奧妙,拿起筆來就寫,把人家都督女婿晾在了一邊。都督很生氣,又不好發作,只好站起來離開現場,讓屬下官員盯著王勃,寫一句就給他傳一句聽,結果發現王勃越寫越精彩,到了“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都

43、督忍不住過來,夸王勃是天才,兩人結成了好朋友。這篇文章,就是現在仍然傳誦的滕王閣序。人人都知道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以詩文著稱。其實,他雖然短命,仍然不失為一位學者,做過不少學術研究工作,很有成就。他的家族龍門王氏,素以學術著稱,祖父就是著名的大儒文中子王通。王通在隋朝末年,隱居于白牛溪,廣招門徒,傳授學術。他搜集整理了漢、魏、晉以來的著作一百二十篇,想編著為尚書的續篇。后來,他的書籍散失了不少,最重要的序文也沒有了,還有十篇只有目錄,而沒有文章。王勃成年以后,繼承起祖父的事業,修訂補充,最后完成了二十五篇。他又認為,做為一個人,不能不懂醫學,就拜長安名醫曹元為師,很快就學習掌握了曹元的醫學精華

44、。他也喜歡讀易經,白天讀得太認真了,晚上竟做起了易經的夢,夢中有個人告訴他:“易經中有個太極,你要好好思考!”醒來后便寫作易發揮,一連寫了好幾篇,寫到了晉卦,忽然生了病,這件事就中止了。王勃對漢朝以來的天人感應、五德終始之類的學說也發生了興趣,提出了自己的全新觀點,他說:“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數盡千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數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數六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數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數七百年。天地之常也。自黃帝至漢,五運適周,土復歸唐,唐應繼周、漢,不可承周、隋短祚。”這等于是不承認魏晉以來的王朝是正統,連北周和隋也不是,唐朝直接繼承的是漢朝。王勃因此專門作了一部唐家千歲歷。(明

45、心齋注:五德終治說看似好笑,其實大有道理。今天的許多歷史學家,在劃分大王朝時,也忽略了許多不成氣候的小王朝。記得有學者說秦漢是第一帝國,唐宋是第二帝國,明清是第三帝國,這還沒有算周朝。)王勃的這個學說,在唐朝時曾經發生過重大影響,被各種政治勢力利用。武則天時代,李嗣真建議唐朝繼承周漢,而廢棄北周與隋;唐中宗時代又恢復過來,提高了北周、隋的地位;唐玄宗天寶年間李林甫執政時,采用王勃的學說,繼承周漢;楊國忠執政時,因為自己和隋朝同姓,再一次顛到過來。學說被政治斗爭利用雖然顯得可笑,但畢竟說明了王勃這一學說的影響。王勃一家,才子非常多。哥哥王劇,弟弟王助,都考中了進士,作了官。最初,王勔、王劇、王勃

46、弟兄三人出了名,被杜易簡稱為“三珠樹”。后來,王助、王劼也長大了,都有文名,“三珠樹”似乎變成了“五珠”。王劼也是早死,但小兄弟王勸長大了也是才子。他們的父親王福畤,平常最愛向別人夸獎自己的兒子,被朋友稱為有“譽兒癖”,王福畤就讓兒子王助拿出文章給朋友看,朋友看了,說:“生了這樣有才氣的兒子,自然應該夸一夸。”王勃的故里,名叫通化村,位置在汾河谷地南邊的峨眉嶺上。這個村以前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因為王勃的祖父王通死后葬在這里,當地人取“王通羽化”之意,命名為“通化”。村東現存王氏祠堂一座,有幾通石碑。村里姓王的還有,只是人丁不旺。(明心齋也是王氏子孫,據長輩言,和通化王氏不是一支。我們村姓王的倒是

47、挺多。據河津縣志記載,王氏本出于太原,晉朝永嘉年間遷至晉南。唐朝王姓詩人,大多是這種情況,由晉中遷至晉南。)(以上內容,據新唐書文藝傳整理。)師曠論學【原文】晉平公(1)問于(2)師曠(3)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4)矣!”師曠曰:“何(5)不炳燭(6)乎?”平公曰:“安(7)有為(21)人臣而戲(8)其君乎?”師曠曰:“盲臣(9)安敢戲其君乎?臣(10)聞(11)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17);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18);老而好(19)學,如炳燭之明(13),孰與(14)昧行(15)乎?”平公曰:“善(16)哉!”(20)【譯文】晉平公對師曠說:“我今年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但是恐怕

48、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么不把蠟燭點燃呢?”平公說:“哪里有作為臣子的人來戲弄君主的呢?”師曠說:“盲目的我怎么敢戲弄君主呢?我聽說:少年時喜好學習,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中年時喜好學習,就像正午太陽的陽光一樣燦爛;晚年的時候喜好學習,就像把蠟燭點燃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平公說:“講得好啊!”【注釋】1.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2.于:對;向。3.師曠:字子野,春秋時代晉國樂師。他雙目失明,仍熱愛學習,對音樂有極高的造詣。4.暮:本來是“天晚”的意思,這里作“晚了”講。5.何:為什么6.炳燭:把燭燈點燃。古無蠟燭,稱火炬為燭。炳:點。7.安:怎么8.戲:戲弄。

49、9.盲臣:瞎眼的臣子。師曠為盲人,故自稱為盲臣。10.臣:臣子對君主的自稱。11.聞:聽說。12.陽:陽光。13.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點上燭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個好呢?14.孰與:相當于“跟(與)哪個(誰)怎么樣?”。15.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16.善哉:說得好啊!17.日出之陽:初升的太陽,早晨的太陽.18.日中之光:正午的太陽光.19.好:愛好。20.選自說苑21.為:作【原文朗讀節奏】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

50、: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編輯本段【閱讀提示】文中的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道理】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老而好學”雖比不上“少而好學”和“壯而好學”,但總比不好學好。

51、要活到老,學到老。如果想立志學習就應該從當下開始,只爭朝夕,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學到老。只要有目標,有恒心。有決心,年紀性別和成功無關。學習是沒有年齡、界限之分的【問題】1.師曠是怎樣論好學的?這番言論巧妙在何處?.文中的晉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2.師曠論好學的道理對你有何啟示?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學到老。只要

52、有目標,有恒心,有信心,有決定,年紀、性別、身份都是和成功無關的。活到老,學到老,為人要好學。只要你想學習,什么時候學都不算晚的。3.有哪些反問句 ?“何不炳燭乎?” “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盲臣安敢戲其君?孰與昧行乎?”4.“善哉”句中的“善”的字面意義和蘊含的深層意義分別是什么?字面意義:贊許。深層意義:平公對師曠的贊許。“少”、“壯”、“老”分別指什么?指:少年、壯年、老年。5.文中師曠用了三個比喻,意在說明一個什么道理?文中把人生中的三個不同時期的學習喻為“日出之陽”、“日中之光”和“炳燭之明”,告誡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得出道理: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學到老。只

53、要有目標,有恒心,有信心,有決定,年紀、性別、身份都是和成功無關的。 如果大家把學習看成是一種生活方式,就會不斷的學習,終身學習,因為這時候學習已經成為了你的生活需求了。文章通過晉平公與師曠的對話,闡述師曠對學習的見解。文中把人生中的三個不同時期的學習喻為“日出之陽”、“日中之光”和“炳燭之明”,告誡人生學無止境,任何時候都應該抓緊學習.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文章通過晉平公與師曠的對話,闡述師曠對學習的見解。6.“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12);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運用了哪兩種修辭手法?是用了比喻和排比這兩種修辭手法,這也是師

54、曠說服晉平公的技巧。【作者背景】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后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后,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楚辭是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

55、、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根據短文概括的成語】學無止境【關于學習的名句格言】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4.學到老,活到老。5.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鑿壁借光釋義原指西漢匡衡鑿穿墻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后用來形容讀書勤奮刻苦。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作者關于西京雜記的作者。歷來尚有非議,但是我們一般認為是東晉 葛洪(284364),字稚川,號抱樸子,東晉丹陽句容人,道教理論家, 其著作還有抱樸子、神仙傳等。原文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14)得主人書遍(11)讀之。”主人感嘆,資(15)給以書,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