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野外實習指導書——內容_第1頁
《地質學》野外實習指導書——內容_第2頁
《地質學》野外實習指導書——內容_第3頁
《地質學》野外實習指導書——內容_第4頁
《地質學》野外實習指導書——內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實習目的與實習內容 . 2二、南京地區地質概論 .3三、野外實習路線. 21四、 實習安排與要求.26、實習目的與實習內容(一) 實習目的地質學野外實習是地質學課堂教學之后的重要實踐環節。 它的任務是使學生 鞏固、消化已學的理論知識,初步學習野外工作方法,進行野外基本技能的訓練, 培養觀察地質現象的能力,為后繼專業課打下一下的基礎。(二) 實習內容1 1、礦物與巖石野外實習中認識實習地區常見巖石,主要為沉積巖,少量火成巖。了解巖石 的巖性包括礦物成分、結構、構造及了解礦物的集合體。2 2、地層野外實習中熟悉實習地區各不同地質時代的地層,包括群與組,弄清巖層產狀,地層之間接觸關系。3 3、地

2、質構造與構造運動認識明顯的水平構造,單斜構造。認識明顯的褶皺構造,斷裂構造,特別是 斷層證據。結合各種地質構造現象,理解構造運動概念。4 4、外動力地質作用認識明顯的風化現象,了解各種巖石風化程度;認識地面流水地質作用及塑 造的地貌類型單元;認識地下水的地質作用及對石灰巖的溶蝕作用, 認識斜坡動 力地質作用及產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現象。認識沖積物、洪積物、坡積物、殘 積物、重力堆積物。5 5、簡單的工程問題建筑物區域、場地地質狀況,斜坡地質狀況,隧道工程地質狀況等。二、南京地區地質概論引言從南京向東到鎮江再折向南東,東抵武進縣境孟河一帶,綿延了一列丘陵、 低山,稱為寧鎮山脈。它全長約10010

3、0余公里,標高一般為100200100200米,少數山峰 超過300400300400米,如鐘山、孔山、九華山、華侖山、棲霞山、寶華山等。這里地 層山露齊全,不僅對于下揚子,而且在華南均具代表性;構造變形程度中常,構 造形象清楚、典型;火成巖類多而且出露廣泛;有各種內生及外生礦床,加之這 里地質研究程度高,交通方便,觀察容易,其中許多地點已成為地質旅行和教學 實習的良好場所,在國內享有盛譽。從進行低年級地質認識實習的要求出發,將南京地區的地質情況作一介紹, 供教學之參考。(一)地層南京地區的地層單元屬揚子地層區下揚子分區寧鎮地層小區。本區地層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發育良好,研究程度高。其中

4、,古生代和部分中、新生 代地層,有達6060年之久的研究歷史,建有許多標準剖面,為廣大地質工作者劃 分和對比地層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現自老而新分述這如下:1 1、震旦系(Z Z)分布于南京幕府山。分上、下兩統。(1 1)下統高橋組(Z Z)命名地點在丹陽縣高橋村,其巖石類型主要為含砂礫千枚巖。千枚巖礦物成 分絹云母占7085%7085%,其次為長石和石英集合體,鏡下見清晰的皺紋狀千枚狀構 造。礫石成分有脈石英、火成巖礫和碎屑以及砂巖等。礫徑大小不一,大者可達 5050厘以上,小者不及2323厘米,分選性差。底部未出露,頂部剖面測制不全, 厚度在于27.627.6米。(2 2)上統分為兩組:陡山沱

5、組(Z2)。根據巖石特征可細分為兩個巖性段:下段稱嘉山段,巖石 由泥質巖變質的千枚巖組成,主要礦物為絹云母,次為石英及綠泥石,具千枚狀 構造。局部地段見有灰巖透鏡體。上段為馬跡山段,由內碎屑微晶灰巖、泥質內 碎屑微晶灰巖、硅質白云質灰巖組成。陡山沱組總厚度大于579579米。與下伏地層高橋組為整合接觸燈影組(Z2)本組巖性主要為灰白、深灰色厚層微晶白云巖、白去石化微 晶灰巖,上部為白云石化含核形石灰巖,頂部夾硅質頁巖。總厚度258258米以上。南京幕府山的燈影組與上述不同,主要巖性為藻白云巖、條紋狀藻球粒(藻團塊) 白云巖,可見葡萄狀結構。該地僅出露燈影組上部,未見底。總厚度大于227.722

6、7.7米。目前幕府山所采白云巖運往上海寶山鋼鐵公司,作為煉鋼的重要熔劑原料。2 2、寒武系()分三統。中下統見于幕府山及名容縣侖山。上統露頭良好,分布于侖山、江 寧縣湯山和幕府山等地。(1 1)下統幕府山組(1)命名地點在南京幕府山,巖性可分為兩部分,下部以灰黑色硅質頁巖,含碳 質硅質頁巖為主,夾有石煤層,泥質晶屑白云巖,硅質結晶灰巖及磷質結核,黃 鐵礦結核。上部以殘余異化粒白云巖及微晶粉晶白云巖為主, 夾薄層泥質微晶白 云巖,粉砂質頁巖,含砂燧石巖,含少量海綠石,并夾有砂狀磷塊巖及磷質白云 巖。化石以三葉蟲為主。厚181.2181.2米左右。與下伏震旦系燈影組呈假整合接觸。(2 2)中統炮臺

7、山組(2)命名地點在南京幕府山,巖性分兩部分,下部為灰色粉晶白云巖及灰白至灰 褐色薄層石膏溶孔粉晶白云巖,角礫狀泥質微晶白云巖,黃色薄層泥質微晶白云 巖。其中富產三葉蟲。上部分為淺灰色、淺紅色、灰黑色中、薄層粉晶白云巖夾 殘余生物屑白云巖,含燧石結核。本組厚 59.459.4米。與下伏幕府山組呈假整合接 觸。19741974年,南京大學地質系教學實習隊曾在中部薄層灰巖中,發現萊得利基 蟲化石。(3 3)上統觀音臺組(3)分布于侖山、湯山及幕府山。命名地點在句容侖山觀音臺,為灰白色厚層及 巨厚層結晶白云巖及厚層白云質灰巖, 含少量燧石結核,局部富集成硅質層。本 組白云巖可供開采。厚287.928

8、7.9米。與下伏地層炮臺山組整合接觸。3 3、奧陶系(0 0)本系地層廣泛發育于侖山、湯山和幕府山,分三統八組。(1 1)下統分為四組,自上而下為侖山組、紅花園組、大灣組、牯牛潭組 侖山組(0 0;)命名地點在句容侖山。巖性上部及下部為灰至淺灰色厚、中層殘 余異化粒白云巖與生物屑灰巖互層。中部為內碎屑生物屑灰巖及紋層狀微宙晶灰 巖,夾少量鮞粒灰巖透鏡體。局部含燧石結核,下部灰色生物屑灰巖中產三葉蟲 化石。厚138.4138.4米。與觀音臺組為整合接觸。紅花園組(0 02)侖山出露較全,在湯山其頂部為斷層切斷。巖性為深灰色 至灰黑色厚層至塊狀內碎屑灰巖,生物屑灰巖及團塊石灰巖,夾少量球粒灰巖,

9、微晶灰巖及鮞粒灰巖。含少量燧石結核。厚度大于75.775.7米(侖山大于310310米)。本組與侖山組整合接觸。以灰黑色厚層砂屑石灰巖或鮞粒灰巖的出現作為紅花園 組的底界,而與侖山組相區分。大灣組(0 03)淺灰色至灰色生物屑石灰巖。本組在湯山、侖山及幕府山均 沒有完整的剖面。經對比,湯山外圩溝剖面與幕府山的勞山剖山均沒有完整的剖 面。經對比,湯山外圩溝剖面與幕府山的勞山剖面可相接,其厚度為15.315.3米。與紅花園組呈整合接觸。牯牛潭組(0 04)灰及灰黃色中、厚層含泥質生物屑微晶灰巖及微晶生物屑 灰巖為主。(2 2)中統分兩組:大田壩組(0 0;)灰及肉紅色中厚層含泥質生物屑微晶灰巖。產

10、頭足類厚 21.621.6米。該組地層見于湯山外圩溝及幕府山勞山。與下伏牯牛潭組整合接觸。湯山組(0 0;)(即寶塔組) 命名地點在南京湯山。灰色厚層含生物屑微晶 灰巖,具干裂紋。產頭足類厚 10.410.4米,與下伏大田壩組整合接觸。湯山部分地 區因斷層帶硅化而成次生燧石巖。(3 3)上統分兩組:湯頭組(0 03)命名地點在南京湯山。巖性以灰白或微紅色含鈣質結核頁巖, 泥質瘤狀石灰巖及生物屑微晶灰巖為特征,部分地區因受斷層帶熱液作用影響, 呈現退色現象。而侖山地區以黃綠色為主。化石以三葉蟲最為豐富。厚18.518.5米與下伏湯山組呈整合接觸。五峰組(0 0;)黑色薄層硅質頁巖,風化后呈棕灰及

11、灰白色,向上硅質成分 逐漸增多,而成為燧石巖。產筆石,厚 5 5米。與湯頭組整合接觸。4 4、志留系(S S)廣泛分布于寧鎮山脈中段和西段。分三統,下統高家邊組,因巖性軟弱,露 頭不好,至今未有完整剖面。中上統地層因巖性和化石不易區分故稱墳頭群。(1 1)下統高家邊組(S S1)命名地點在句容縣高家邊村。候家塘和湯頭村附近的巖性以黃綠色頁巖及泥巖為主,近底部為黑色頁巖,上部夾有粉砂巖和細粒巖屑石英砂巖,下部富產筆石。厚度大于293.5293.5米。與上伏五峰組的接觸關系可能為整合接觸。(2 2)中上統墳頭群(S S2+3)命名地點在江寧墳頭村。巖性分三部分,下部為灰黃色細粒巖屑石英砂巖、 夾灰

12、黃綠色中厚層粉砂巖、細砂巖及泥礫巖透鏡體;中部為灰黃、灰紫色泥巖、 粉砂質泥巖與同色細粒巖屑石英砂巖互層,夾青灰色細粒石英砂巖,含棘魚化石; 上部為灰黃、灰綠黃色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夾青灰色細粒石英砂巖及數層約 310310厘米的黑褐色含磷砂礫質粉砂巖。化石豐富,見三葉蟲。本組厚度大于193.3193.3 米。與下伏高家邊組呈整合接觸。5 5、泥盆系(D D)分三統。中下統茅山群僅在江寧孔山、大連山、黃龍山及句容侖山有零星出 露,上統五通組廣泛分布于寧鎮山脈中段和西段。均為陸相沉積。(1 1)中下統茅山群(D Dl+2)命名地點在句容縣茅山,為一套紫紅色碎屑巖層,乃因氧化作用所致。厚度 達1

13、15115米。巖性可分為三部分。下部為灰白色薄層細粒石英砂巖,泥質膠結,厚22.222.2米。中部為灰黃色薄層粉砂巖,富含云母,厚1313米。上部為灰白色中厚層狀中、細粒石英砂巖,硅 質或鐵質膠結。局部具交錯層,厚 79.879.8米。本組與下伏地層墳頭群連續沉積。寧鎮山脈的茅山群以孔山北坡東端出露較好, 巖性以紫紅色粉砂質頁巖和細 砂巖為主,含云母碎片,砂巖中楔狀層理發育。未獲化石,出露厚度 27.427.4米, 未見底。本區茅山群在孔山、珠山出露厚度約20302030米。往東逐漸減薄,至句容縣高 驪山一帶缺失。往西、往北也變薄,如江寧縣淳化鎮一帶厚度不足 2020米。往南 增厚,至鄰區茅山

14、一帶可達100100米以上。(2 2)上統五通組(D D3)巖性堅硬,常構成高山之頂,露頭良好。南京龍潭鎮觀山剖面厚度為 166.6166.6 米。根據巖性可分為三部分,下部為含礫石英砂巖夾少量頁巖,中部為石英砂巖 夾少量頁巖,上部則以粉砂巖頁巖為主,夾薄層石英砂巖。本組與下伏茅山群呈假整合接觸。& &石炭系(C C)廣泛分布于,露頭良好,化石豐富。分三統六組,下統是海陸交替相沉積,自下而上分為金陵組、高驪山組、和州組和老虎洞組。中統黃龍組和上統船山組 均為淺海相灰巖沉積。(1 1)下統地層在中國水泥廠礦山車間的孔山機修房南面和江寧陡山和陳家邊一帶出露最 好,四組地層均可在同一地點見及。金陵組

15、(C C1)命名地點在南京龍潭鎮。其巖性分上下兩部:下部為黃褐色 細粒含鐵石英砂巖夾紫紅色頁巖,產腕足類化石,厚約0.60.6米。上部為灰黑色厚層生物屑灰巖,向上泥質增多顏色漸淺。金陵組厚度為0909米,一般在4 4米左右。與下伏五通組呈假整合接觸。高驪山組(C1)命名地點在句容高驪山。該地巖性主要為雜色碎屑巖,總 厚度達42.142.1米。孔山機修房附近該組巖性可分為三部分:下部 為灰白色、深灰色、紫紅色頁巖及薄層砂巖,夾有泥質石灰巖透鏡體, 底部見1010厘米鐵錳層。中部 為灰黃色砂巖及紫色、灰綠色、灰色頁巖互層。上部為灰白色、灰綠色、紫紅色粘土巖及粉砂質頁巖,夾少量灰黃色薄層 砂巖。本組

16、厚3636米。與下伏金陵組呈假整合接觸。和州組(C C3)本區內各地和州組巖性均很相似。為灰黃色泥質及白云石化微晶生物屑灰巖。化石為珊瑚。厚約 33 5 5米。與下伏高驪山組呈假整合接 觸。本組在龍潭鎮黃山厚度最大,達 18.418.4米。巖性除泥質生物屑微晶灰巖和白 云石化微晶生物屑灰巖以外,尚有鈣質頁巖,頁巖及結晶白云巖。老虎洞組(C C4) 命名地點在江寧大連山老虎洞。巖性為淺灰色厚層結晶 白云巖。巖石表面具刀砍狀溶溝。含肉紅色,沿層面排列的燧石結核,在燧石結 核及白云巖中產珊瑚化石。厚約 5 5米。與下伏和州組呈假整合接觸。(2 2)中統黃龍組(C C2)原來的龍潭鎮黃龍山剖面,近年來

17、因大量采石已被破壞,江寧陡山、孔山、 金絲崗、大連山- -青龍山及句容贛船山等地黃龍組地層出露良好。其中孔山地區 的黃龍組巖性以淺海相微肉紅色石灰巖為主,可分為三部分:底部 為灰色厚層白云石斑塊(向上變為灰巖斑塊)巨粒結晶灰巖,含有少 量砂屑石灰巖。未見化石。厚約1.51.5米下部以淺灰色塊狀微晶生物屑灰巖為主,含少量砂屑石灰巖。產有豐富的 原小紡紡蜓。上部隊為肉紅色微晶生物屑灰巖及生物屑灰巖。本組總厚約94.8794.87米。與下伏老虎洞組呈假整合接觸。(3 3)上統船山組(C C3)命名地點在句容贛船山。為淺海相含核形石的厚層石灰巖,灰巖的顏色常有 “黑白相間”現象。在孔山本組巖性可分為四

18、部分:底部為灰、淺灰黑色塊狀生物屑灰巖及微晶生物屑灰巖,未見核形石(球 狀構造)。下部 淺灰、灰黑色塊狀微晶生物屑灰巖及微晶生物屑核形石灰巖,灰巖常有“黑白相間”現象,核形石(球狀構造)自下而上逐漸增多。厚2020米。上部 灰色致密塊狀微晶生物屑灰巖,夾微晶灰巖。厚 2.42.4米。頂部灰黑色中層生物屑灰巖及生物屑微晶灰巖。厚 8.878.87米。本組總厚約3434米,與下伏黃龍組呈假整合接觸。7 7、二疊系(P P)分布范圍同石灰系,分二統四組。(1 1)下統為淺海相的石灰巖和燧石巖棲霞組(P P) 命名地點在南京棲霞山,以淺海相含燧石結核的石灰巖為主。可分為四個巖性段:臭灰巖段 為深灰色及

19、黑色厚層生物屑微晶灰巖。具瀝青質,擊之有臭味。偶見燧石結核。底部見灰黑色頁片狀泥質生物屑灰巖和青灰色中、薄層微晶生物 屑灰巖互層。共厚6565米。下硅質巖段為黑色薄層燧石巖及紋層狀硅質生物屑微晶灰巖,見腕足類碎 片。厚約1010米。棲霞灰巖段為灰黑色厚層至塊狀微晶生物屑灰巖及生物屑微晶灰巖。燧石 結核較多,成層排列。化石豐富,產蜓類。厚 8080米左右。上硅質巖段為黑色紋層狀生物屑微晶灰巖及燧石巖。棲霞組總厚度約150150米。與下伏地層船山組呈假整合接觸。孤峰組(P2)以淺海相硅質頁巖,燧石巖為主,夾少量泥巖,含磷質結核。產菊石化石。與下伏棲霞組呈整合接觸。(2 2)上統為濱海沼澤相含煤沉積

20、和淺海相粘土巖和燧石巖沉積(P2) 由于巖性軟弱,其出露部位常形成溝谷,大部分為第四系所掩覆。命名地點在南京龍潭鎮。南京附近的煤礦開采的煤層是災個時代形成。它也是蘇 南地區最重要的含煤地層。分三部分:下部 主要為粉砂巖及砂質頁巖,厚約 4040米。目前有人主張將寬大一部分 的下部歸于孤峰組。中部 為粉砂巖、砂質頁巖、煤層及炭質頁巖。本部所含煤層稱中組煤。其 底部有一厚約2020余米的長石石英砂巖層。含植物化石。厚約 3030余米。上部 為粉砂質頁巖,碳質頁巖,煤礦層及粉砂巖,含海相化石,見腕足類。 其底部有一層厚約520520米的長石石英砂巖。頂部含兩層硅質灰巖,構成龍潭組 上組煤的直接頂板,

21、共厚4040米。在龍潭組上部見有石灰巖透鏡體。本組厚約110110米,與下伏孤峰組呈整合接觸。大隆組(P P2)巖性分為兩部分:下部 為灰黃色鈣質頁巖及泥質粉砂巖。見腕足類。上部為灰黑色硅質頁巖,黃綠色及灰紫色鈣質頁巖夾生物悄微晶灰巖透鏡 體,并含燧石層。本組共厚24.324.3米。與下伏龍潭組整合接觸。8 8三疊系(T T)分為下青龍組、上青龍組和黃馬青群。前面兩個組又常合并稱為青龍群,命 名地點在南京龍潭鎮青龍山。它們廣泛分布于寧鎮山脈中段和西段。(1 1)下統下青龍組(T Ti)巖性可分為三部分:下部以黃綠色頁巖、泥巖為主,夾薄層微晶石灰巖。中部為薄層微晶石灰巖 與黃綠色頁巖、泥巖互層。

22、上部為灰色塊狀微晶灰巖,內碎屑微晶灰巖及含生物 微晶灰巖。化石主要為菊石和瓣鰓類。厚約 200200米,與下伏大隆組呈整合接觸。 在湖山,龍潭青龍山東段等處,二疊系與三疊系可能有過渡層存在。(2 2)中統上青龍組(T T2)巖性可分三部分:下部及中主要為薄層、中厚層微晶石灰巖含生物微晶灰巖和泥質微晶灰 巖,夾內碎屑灰巖透鏡體。下部夾頁巖,較上部分夾紫紅色瘤狀微晶灰巖及蠕蟲 狀礫屑灰巖。產菊石。厚度一般在200250200250米。而龍潭一帶則可達353.9353.9米以上。上部為白云化微晶灰巖、微晶白云巖及中、薄層微晶石灰巖。一般厚達1010余米。上部地層中局部產出有厚數 1010米至2002

23、00米硬石膏層,夾微晶白云巖。(3 3)中上統黃馬青群(T T2+3)命名地點在南京鐘山黃馬村。巖性主要為灰紫、暗紫色鈣質粉砂巖夾泥質微 晶灰巖透鏡體。鐘山剖面未見化石,厚度大于855.8855.8米。根據化石組合分析,黃馬青群下部的地層應屬中三疊世。黃馬青群底普遍有一層石灰巖質角礫巖存在, 厚度由數1010米至近200200米。成分隊石灰巖外尚有石英砂巖及火成巖的角礫,與 青龍群為不整合接觸。在龍潭鎮南的范家塘地區,黃馬青群紫紅色砂巖、粉砂巖、泥巖之上,還有 一套厚約130130米的灰及灰黑色砂巖、粉砂巖及泥巖地層,夾有可采煤層,產植物 化石。有人將一套地層稱為范家塘組,現將其暫置于黃馬青群

24、上部,與鐘山剖面 的黃馬青群上部的含灰黃色紅砂巖及粉砂巖的一段地層相當,其時代應為三疊紀晚期。9 9、侏羅系(J J)分三統,中下統為象山群,命名地點在南京南象山及北象山。 是陸相河流和 湖泊沉積,分布于南京南象山、北象山、鐘山及江寧縣張沖村石佛庵一帶。象山 群厚度大,出露不全。在南、北象山其厚度大于10001000米,在鐘山大于670670米,在江寧石佛庵大于170170米。上統為火山巖。(1 1)中下統象山群(J J1+2)在南京南象山- -北象山剖面中可分上下二個巖性段。下段底部常有礫巖及石英砂巖或含礫粗粒石英砂巖,底部石英砂巖中含較 多長石。中、上部為含礫石英砂巖、石英砂巖、粉砂巖及泥

25、巖組成韻律有煤層, 為灰白及灰黃色,有時為灰黑色,富產植物化石。厚度可達376376米。上段 為灰白及灰黃色石英砂巖(底部為含礫石英砂巖)與紫紅、暗紫、灰 綠等色的粉砂巖及泥巖互層,未發現化石。厚 611.5611.5米。南京鐘山象山群發育良好,唯上段頂部不全。自下而上分為:紫霞洞組、陵 園組、西山寺組。前兩組與南、北象山的象山群下段相當,西山寺組可以與該地 象山群上段一部分地層進行對比。江寧縣石佛庵象山群下段煤層可采。象山群與下伏黃馬青群呈假整合接觸,有的地方(如南京西崗及棲霞山等地) 為不整合接觸。(2 2)上統分為兩組云合山組(J J;) 本組僅見于本區周沖村及南、北象山的北坡。主要為一

26、套 暗紫及黃綠色含火山碎屑的沉積巖, 是火山噴發間隙的產物。未發現化石。周沖 村發育較好,厚達204204米左右。巖性分三部分:下部為暗紫、灰紫色凝灰質細砂巖及粉砂巖,夾凝灰質中粒砂巖及含礫凝 灰質砂巖,其下見暗紫色粉砂巖夾黃色細砂巖。厚6060米。中部 為淺黃綠色凝灰質中、細粒砂巖與暗紫色凝灰質細砂巖互層, 其下為 雜色凝灰質礫巖,上面為暗紫色角礫凝灰巖,由長石晶屑(40%40%),安山巖屑(15%15%),玻屑(10%10%)及少量石英組成。角礫為安山巖塊(5%5%),膠結物為火山 灰及氧化鐵。厚65.265.2米。上部為暗紫或暗灰綠色凝灰質礫巖夾黃綠色含礫凝灰質砂巖,凝灰質礫巖 的礫石由

27、安山巖塊(65%65%),安山巖屑(20%20%)以及少量長石晶屑,碎屑狀石英 及砂巖巖屑組成,膠結物為綠高嶺土、綠泥石及氧化鐵和少量火山。含礫凝灰砂 巖由安山巖屑(70%70%),長石晶屑(35%35%),少量石英及鐵質組成,膠結物由碳 酸鹽、綠泥石、綠高嶺土及火山灰組成。厚 7979米。本組與下伏象山群不整合接觸。大王山組(J Jf)標準剖面在安徽當涂大王山,在本區零星分布于湯山鎮東 南、侖山西南,鎮江市北固山,上黨鎮東,大港鎮固山及周沖村等地。丹徒縣大 港鎮固山剖面中總厚度大于990.7990.7米,列舉如下:灰綠色粗面質凝灰角礫巖,由粗面巖塊(55%55%),巖屑(15%15%)及少量

28、長 英質晶屑組成,膠結物為火山灰(25%25%)(未見面)。厚度大于450450米。淺灰紫色粗面質角礫凝灰熔巖。厚度為 4444米。灰紫色粗面質凝灰角礫巖(巖性同層)。厚為5353米。灰紫色粗面巖。主要由細小透長石和玻璃質組成。暗色礦物呈斑晶出現。 厚度為8.78.7米。灰紫及紫色粗面質凝灰角礫巖和角礫凝灰巖互層,夾凝灰巖。主要成分為粗面巖塊,巖屑和火山灰。厚為 320320米。灰紫色粗面巖。斑晶由斜長石(主要為鉀長石)和少量石英,針狀暗色礦 物組成(未見底)。厚度大于115115米。從上述剖面可以看出,這個地區的大王山組主要是由粗面巖及其相應的火山 碎屑巖組成;而另一些地區,如丹徒車家邊-

29、-北塔山- -橫山的剖面,大王山組主要 是由黃安巖及相應的火山碎屑巖構成。 由于分布在不同地區,兩者之間的關系尚 有爭議,有的認為英寬發巖類在下,粗面巖在上。也有人認為兩者可能是同期的。本組與下伏云合山組未見直接接觸關系,推斷為假整合。1010、白堊系(K K)分二統四組。下統在本區地表未出露。僅據鄰區江寧、溧水等地資料介紹。上統為一套陸相紅色巖系地層。(1 1)下統分兩組:娘娘山組(K K;)由一套堿性噴出巖組成,按噴發韻律及巖性可分三部分:下部 以灰黃及灰白色集塊巖、灰紫色集塊角礫巖為主,次為灰白及紫灰色 角礫凝灰巖,夾紫灰色層凝灰巖。中部 上為淺灰微帶肉紅色堿性粗面巖,下為灰黃熔結角礫巖

30、。上部 主要為深灰色熔結角礫凝灰巖,頂部為熔結凝灰巖,角礫較少。該組出露厚度約為664664米。葛村組(K K2 )分布于鄰區句容- -溧水- -高淳一帶,巖性為砂巖、頁巖或含火山 碎屑的沉積巖層。(2 2)上統分兩組:浦口組(K2)常出露于山麓或低矮丘陵地帶。可分二部分。下部紫紅及紫灰色礫巖為主夾有紫紅色粉砂巖和細砂巖。礫石成分復雜, 常因地而異。棱角狀或次棱角狀,大小不一。厚達 100100米以上。上部 以紫紅色為主的粉砂巖,粉砂質頁巖以及砂礫巖。厚度大于100100米。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本組下部以洪積和山麓堆積為主,中上部主要為河流及湖相沉積。與下伏地 層為不整合接觸。赤山組(K

31、K)地表出露另星,多為第四系覆蓋。巖性主要為磚紅色中厚層、 厚層粉砂巖與薄層粉、細砂巖互層。底部常具礫巖層,礫石成分以灰巖為主。本 組為河流及湖相沉積,暫定湖盆地邊緣顆粒較粗,反之較細,厚度變化大。湯山 鎮一帶為3030米。與下伏浦口組可能為假合接觸。1111、第三系 (R R)第三系分為下第三系包括古新統(E E1)、始新統(E E2)、漸新統(E E3)及上 第三系包括中新統(N N1)和上新統(N N2)。(1 1)下第三系 在本區未見,但蘇北廣泛發育,稱阜寧群,為一套砂頁巖 含油地層。(2 2) 上第三系分兩組:中新統洞玄觀組(N N1)僅出露在江寧縣方山坡麓,呈環狀分布,屬洪積 -

32、-湖 相沉積。巖性為一套棕黃色、棕褐色及灰白色粉砂粘土層、細砂層和砂礫層。按 沉積韻律可劃分為六個旋迥。下部物質較粗并有砂礫層透鏡體,上部物質較細, 有較多的鈣質團塊。產化石:安琪馬(AnAn chitheriumchitherium )。上新統方山組(N N2)僅見于江寧方山及湯山北射烏山頂。方山剖面可分為三 部分:下部(下玄武巖)灰紫、灰黑色氣孔狀橄欖玄武巖與致密狀橄欖玄武巖互層,夾薄層似鮞狀玄武巖。厚 54.354.3米。中部 灰黃及黃褐色凝灰質砂巖,凝灰質細砂巖,凝灰質粗砂巖及層凝灰角 礫巖。厚11.111.1米。上部(上玄武巖)黑色細粒氣孔狀橄欖玄武巖,底部夾灰紅及暗紫色集塊角礫巖、

33、集塊巖及層集塊凝灰角礫巖。厚 183.6183.6米。湯山北射烏山頂本組地層為 氣孔狀玄武巖,氣孔較粗大的與氣孔較小的玄武巖互層,可見有輝石與橄欖石, 其橄欖石已蝕變成伊丁石。厚約1515米。與下伏地層不整合接觸。1212、第四系 (Q Q)第四系分為更新統和全新統。分布廣泛,常形成階地。是一套疏松的陸相碎 屑沉積。(1 1)下更新統雨花臺組(Q Q1)分布于寧鎮山脈西段長江兩岸,常組成階地。在雨花臺其巖性為含棕共同色 粘土、砂及鐵質的礫石層,礫石以石英、燧石為主,有少量火山巖、變質巖、赤 鐵礦、瑪瑙等。礫徑以3434厘米者居多。圓度、扁度、球度均較佳。可構成2323沉積旅迥。厚2020米。與

34、下伏地層不整合接觸。南京市菊花臺的雨花臺組剖面較好,厚 9.69.6米。介紹如下;微紅色礫石層,厚度變化較大(0.620.62米),在某些地點尖滅或被沖刷掉。暗紅色砂層,含細礫石,具單向韻律性斜層理。厚度為0.50.5米。黃褐色松散礫石層,所含砂礫定向排列,大多數礫石長軸傾斜方向與斜層 理相反,層疊瓦狀。礫石大小以2 2X 4 4X 4.54.5厘米及3 3X 7 7X 8.58.5厘米為主,扁平狀, 成分有石英巖、燧石、脈石英、石英砂巖、硅質灰巖、灰巖、各種火山巖、花崗 巖、暗色脈巖及石英片巖等。厚度為 2.52.5米。黃暗色砂層,含細礫石,單向韻律性斜層理發育。厚度為0.60.6米。灰白夾

35、黃色疏松礫石層,含砂層透鏡體,砂石成分與第層發現的相同。厚度為4 4米(2 2)中上更新統下蜀組(Q Q2 3)分布廣泛,常形成階地。下蜀鎮出露的巖性為黃色帶紅的泥、細砂及粘土, 其中常含灰質結核。產腹足類化石。本組在南京附近沿長江一帶發育最好。 厚達 2020米左右。南京燕子磯汽車站附近剖面可為代表,分二段巖性:上段 灰黃色黃土質粘土。結構頗緊,垂直節理良好,故常以大塊柱狀體崩 解。鈣質含量較高,常呈拳頭狀結核出現。透水性較好,古土鑲痕跡較差,略具 鐵猛膠膜,孔隙發育。下段 棕紅色粘土,結構緊密,粘性較大,常多具鐵猛膠膜。崩塌后呈不規 則的棱狀塊。透水性較差,古土壤痕跡甚為顯著。與下伏雨花臺

36、組呈假整合接觸。(3 3)全新統(Q Q4)是近代沉積物。主要分布在長江沿岸或山間沖溝、 坳谷中。其巖性和成因各 地不同、因地而異。長江沿岸為近代沖積一洪積層。 在階地坳谷地段常為下蜀組 再搬運的沉積物,而在山間沖溝內受山體基巖所控制。 長江兩岸的長江沖積層以 棕黃及土黃色砂質粘土和粉砂為主,常含有鐵錳結核。在山間沖溝及坳谷地帶, 底部常有礫石層,上部為亞粘土,淤泥質亞粘土和粉砂層等。各地出露厚度不等, 在凹陷地帶可達6060米,在山間沖溝、階地及坳谷中約在 010010米之間。(二)構造1 1、褶皺南京地區是由若干背、向斜組成的線狀褶皺束。在南京城東郊褶皺束最寬, 由北側的幕府山算起,經鐘山

37、到大連山,南北寬達 2525公里。向東逐漸收縮,如 從北面的龍潭算起向南到江寧縣的湯山,褶皺束寬度變為1515公里左右。更東到鎮江西邊的五洲山、十里長山地段寬僅 8 8公里以內。褶皺束的走向在西端為北東、南西方向,過湯山以東轉為北東東向,在五洲 山十里長山一帶明顯地呈近東西向。褶皺束內部結構比較復雜,總體看來似可分為三個主體構造。 現自北而南分 述如下:(1 1)幕府山復背斜帶山露在南京城北面的上元門到燕子磯一線一一幕府山, 這里是寧鎮山脈北帶 構造的代表,因長江大斷裂切割,復背斜只剩下其南邊的半個,北邊的半個已斷 陷在長江河谷之下。復背斜的南半個概略地看是由兩個主要的向斜及其間的一個 背斜組

38、成,由北而南為勞頭山向斜、嘉善寺背斜、煤炭山向斜。背斜核部出露了 中下三疊統青龍群。地貌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現象十分清楚。如進 一步研究,尚可劃出更多的次一級背斜、向斜構造。這一復背斜向東過燕子磯后因被第四系廣泛覆蓋,去向如何是不明確的,很可能是沿北東東向穿過長江河谷而去。其西端經上元門向西后何去也因被第四系 廣泛覆蓋而不清。(2 2)鐘山- -射烏山- -金子山大向斜大向斜縱貫山脈的腹腔地,由西向東穿過一些著名的山地,如鐘山、射烏山、 寶華山、金子山等。山脈北側的棲霞山、龍潭、銅山一線屬于本向斜之北冀,山 脈南面的青龍山、孔山、九華山屬其南冀之邊緣,可見向斜相當寬闊。它的軸向 由西

39、段的北東,向東轉為北東東,全長 4545公里左右,過侖山以后逐漸消失,與 下述的大背斜合并。大向斜是寧鎮山脈中帶構造的代表。向斜內部結構也比較復雜。在鐘山一帶,是一個以下中侏羅統象山群為核心的開闊向斜構造,鐘同本身為向斜北冀的一部分,呈單斜狀。向東過東流鎮,向斜內部鼓起了一個背斜,即 寶華背斜,從而將大向斜分隔成為兩支,北支稱范家塘向斜,南支稱射烏山金子 山向斜。背斜核部出露的是上泥盆統五通組,向斜核部出露了中上三迭統黃馬青 群。這些都應當看成是大向斜中的次一級褶皺, 更小的背斜和向斜在棲霞山了會 近也能見到。這些次一級背斜、向斜過侖山以后統統消失。(3 3)青龍大連山- -湯山- -侖山大背

40、斜這是構成山脈南帶的主體構造。由南京城東郊之淳化鎮經湯山鎮、 韋崗,抵 五洲山、十里長山,并接近鎮江城,大背斜綿延 6060多公里。軸向在西段為北東, 向東逐漸轉至北東東至近東西。本背斜的內部結構也是復雜的。在南京城東郊的青龍山大連山一段為一簡單的背斜,軸部為志留系地層,具有典型的背斜谷地貌。過大連山主峰以東經孔山至九華山一段約2020多公里長度范圍內,背斜軸部工業凹入,出現次一級向斜。在湯山地區稱為陡山向斜,其核 部由下二疊統棲霞組構成,它將背斜分隔成為兩支,北支即湯山地區著名的孔山 背斜,核部由五通組地層構成,南支即湯山背斜,核部為寒武系地層組成。這些 背斜、向斜是大背斜中的次一級褶皺。次

41、一級褶皺過九華山以東逐漸消失。應該注意的是,中帶的大向斜與這一大背斜過侖山向東就逐漸合并,在五洲山十進而長山變成為單一的大型背斜。從上面的敘述看出,寧鎮山脈的褶皺在其走向方向上(即縱向上)表現出若 干有趣的特點,首先是褶皺軸的分支與復合。分支就是一個向斜分成為兩個次一 級的向斜和界于其間的次一級背斜,而一個背斜可分成兩個背斜和界于其間的向 斜。復合是相鄰的褶皺合并起來,不僅是次一級的背斜、向斜合并而消失,成為 單斜,而且大一級的背斜、向斜也能合并成為一個單一的褶皺。另一個特點是褶皺樞紐時有起伏。 樞紐昂起地段,核部出露較老地層,樞紐 傾伏地段,核部出露較新地層。前棕南帶的大背斜,在湯山、侖山兩

42、處樞紐昂起 最高,出露了寒武系地層,在西端青龍山大連山地段及東段的五洲山十里長山地 段,核部僅露出志留系。上面說的兩個特點實際上是相互配合的。 褶皺分支的地段正是樞紐昂起最高 的地段,而褶皺復合的地段正是樞紐傾伏的地段。這種配合是符合規律的。褶皺橫剖面的不對稱性也是很突出的特征,即所有的褶皺不論是第一級的, 還是次一級的,褶皺兩翼的傾角是不相等的。就幕府山地區(北帶)而言,背斜 北西翼緩,南東翼陡,甚至于直立;而向斜的情況正好相反,軸面是歪的,傾向 北西。就南帶而言,背斜北西翼陡,南東翼緩;向斜相反,軸面也是歪的,傾向 南東。在湯山地區后一情況表現得十分清楚。凈北帶與南帶聯系起來看,寧鎮山脈西

43、段的褶皺軸面是對稱式地向外傾斜, 成為反扇形。橫剖面的這一特點是很有意義的,認識它對于研究本區褶皺形式的 原因會有幫助。前面說的褶皺在縱向上和橫剖面上的特點,從圖(1-3-11-3-1)及圖(1-3-21-3-2)可 以看得很清楚。2 2、斷裂南京地區斷裂構造是十分發育的,也有若干規律性的東西。首先,縱向斷層很多,與之相伴隨的有橫向斷層,它們形成格子狀相交。縱向斷層常表現為逆沖性質。斷層面傾角一般是中到高角度。它的效應是造 成地層的缺失或重復,而以構成缺失為主;也造成巖層的破碎,局部形成斷層角 礫巖。但角礫巖的規模不一定很大,常伴隨著巖石發生硅化、赤鐵礦化。近斷層 處地層產狀明顯變陡或紊亂。縱

44、向逆沖斷層在幕府山地區極為普遍, 這里大部分 地層的接觸關系皆為這種斷層性質。 這種斷層在南帶的湯山地區也有發育。 在實 習中應選擇一、二典型者加以觀察。縱向斷層中少數也表現為正斷層性質, 造成斷層陡崖。其發生時代一般較逆 沖斷層為晚,常常是在早先的逆沖斷層位置上迭加著后期的正斷層。橫向斷層常常是平移斷層性質(或兼有正、逆斷層的性質)。斷層面常很陡, 甚至近于直立。相當層沿走向發生明顯錯開。地層產狀在近斷層處發生拖曳和彎 曲。斷層角礫巖不甚發育,有時可伴隨著巖石的硅化。沿斷層帶常有地下水出露。橫向斷層帶通過之處在地貌上常是溝谷或埡口所在,山脈為之切斷。由于縱向、橫向斷層發育,促進了縱向、橫向溝

45、谷的形成,加之沿著某些頁巖為主的地 層也極易侵蝕成為次成谷,因而寧鎮地區的水系特征是格子狀, 這一點從地形圖 上能清楚的看出來。除此之外,不家斜交斷層,即斷層走向地層走向斜交。這種斷層一般為平移 性質,規模不大。在褶皺的傾伏端還發育環形斷層及放射狀斷層,在湯山西頭這 種斷層很明顯。(三)火成巖(1 1)南京地區侵入巖的分布和產狀南京地區的侵入巖主要分布在湯山至鎮江間。 出露面積占該區基巖出露面積 的四分之一左右,約350km350km2。在湯山以西主要出露于其林門附近及紫金山西側 和北側,即南京太平門外經蔣王廟到岔路口一帶(附圖1 1)。附脈巖外,一般以巖株形式產出。有些地段火成巖露頭零星,出

46、露面積不大, 但鉆孔證實各露頭間下部可能相連。它們大部分沿背斜軸部或斷裂帶侵入。主要 巖體的產狀特點如表(1-4-11-4-1)所示。(2 2)南京地區侵入巖的巖石種類南京地區出露的侵入巖主要為中酸性花崗巖類的石英二長巖、石英閃長巖、 花崗閃長巖和二長花崗巖。以石英二長巖石和石英閃長巖為最多。 細粒鉀長花崗 巖僅出露于邁皋橋附近。中性和基性侵入巖零星分布于蔣王廟附近。茲將主要巖體侵入巖由于產出的條件不同(如中深成相、淺成相或中心相、 邊緣相等)可形成不同的結構特點,因此可出現相應的斑狀變種,發石英二長斑 巖、斑巖石英二長巖、石英閃長玢巖、花崗巖長斑巖和花崗巖等。中基性侵入巖主要是輝長- -閃長

47、巖和閃長玢巖,由于結晶分異作用的影響,可以出現橄欖輝長巖、輝石閃長巖和石英閃長巖等。(3 3)巖體時代南京地區侵入巖的時代包括燕山早期及燕山晚期,以燕山晚期為主體。燕山早期侵入巖主要是蔣王廟輝長巖體。它位于岔路口倒轉背斜- E 亠 一 -2八一卄E 亠、亠亠 亠 -其林門 石英二長斑巖周莊,其林門亂 石崗4.3km 分布范圍216km東流向斜,鐘山向斜, 巖山背斜接合部位青山群鐵礦蔣王廟 輝長巖太平門外一櫻 桃園、蔣王廟、 岔路口2094km 分布范M 2圍 20km岔路口倒轉背斜南翼象山群鐵礦邁皋橋 鉀長化岡巖邁皋橋29.02km岔路口倒轉背斜青龍群的南翼,侵入于青龍群或象山群之中。使圍巖發

48、生硅化、大理巖化、角巖化和退 色變化。安徽區測隊從輝長巖中采得同位素年齡樣,經南京地質礦產所用鉀 法測定年齡值為1.431.43億年,所以它屬于燕山早期產物。南京地區花崗巖婁侵入體均為燕山晚期產物。 它們侵入于大王山組火山巖之 中,被覆蓋在浦口組之下,在浦口組中含較多的中酸性花崗巖類侵入巖和火山巖 角礫。江蘇區測隊對徐灣- -石頭崗石英二長巖所取樣品的鉀- -氬法年齡為1.161.16億 年,安徽區測隊對其林門石英二長巖所采樣品的鉀 - -氬法年齡為1.121.12億年,因此 它屬燕山晚期。(4 4)火山巖南京地區火山巖,主要分布在湯侖大背斜的南翼與句容盆地的結合部位,部分出露于寧鎮山脈褶皺束

49、內的次一級山間盆地中。 具體分布地點為:鎮江北固山、 上黨鎮東面、東昌街北面、湯山鎮東面、侖山西南、十里長山東南的車家邊- -北塔山- -馬鞍山一帶、辛豐鎮西北、馬跡山- -水晶山南坡、大港鎮山、東陽鎮、周沖 村附近、棲霞山及西面的北象山。火山巖稱為大王山組,其時代屬晚侏羅世晚期。大王山組主要為粗面質- -英安質火山熔巖和火山碎屑巖組成。(5 5)方山玄武巖(四)地殼運動與地質發展簡史寧鎮地區是下揚子斷裂坳陷帶的東段。從震旦紀到早古生代末,這里地殼活 動性弱,只有多次輕度的升、降,整個環境是淺海,形成了厚度 30003000余米的石 灰巖、白云巖、頁巖及砂巖,含豐富化石。有時有硅質特供應,在震

50、旦、寒武、奧陶及志留系中均或多或少出現過薄層的硅質巖或燧石結核(后者生在碳酸鹽地層之中)。志留紀末期,華南發生了強烈的加里東運動,本區受到重要影響,海 水退卻,成為陸地,接受剝蝕。在早中泥盆世的沉積物未曾發育,晚泥盆世初, 在準平原化的條件下,先堆積了平原型河流沉積,隨著出現了大型湖泊沉積。形 成了上泥盆統的石英砂巖和頁巖。局部地區堆積了薄薄的赤鐵礦層。早石炭世, 本區處于海陸交互地帶,海水時進時退,形成了具有濱岸沉積特征的下石炭統的 灰巖、頁巖、砂巖。從中石炭世到早二疊世,本區地殼緩慢而持續下沉,在沉陷 得到沉積物補償的條件下,堆積了淺海的碳酸鹽沉積。這時氣候溫暖,海中生物 繁盛,故相應層位

51、中化石豐富。從遠處周期性地運來硅質物質, 它以薄層硅質巖 或燧石結核形式堆積下來。在早二疊世末期還堆積了含錳磷的沉積物,這就是下 二疊統孤峰組,該層中的錳磷在局部地方有開采價值。 早晚二疊世之交,地殼曾 一度顯著上升(即東吳運動),使本區海水撤退,成為濱海沼澤環境,從而堆積 了上二疊統的含煤沉積,這就是龍潭組煤系地層。東吳運動畢竟還是短暫的,到 晚二疊世后期,海水復行侵入,直至中三疊世后期為止,本區又堆積了具有淺海 特征的上二疊統大降組及下、中三疊統青龍群。青龍群沉積的過程中,下揚子坳 陷已經有明顯的收縮,海水逐漸變淺,青龍群的頂部出現了在海灣、瀉湖環境下 形成的石膏沉積。青龍群沉積完畢以后,

52、本區發生了印支運動第一幕,它標志著 地殼運動性質的一次突變,由古生代以來長期的長期的升降運動性質轉化為褶皺 的性質,青龍群及以前的老地層全部參加到褶皺之中,形成了寧鎮山脈褶皺的雛 形。整個下揚子的山脈淮陽山脈, 是因這一運動而奠定輪廓,地質上稱這一 運動為淮陽運動,在寧鎮地區稱為金子運動。金子運動結束了下揚子地帶長期海 進的歷史,使之變為陸地。在金子運動形成的山間盆地中堆積了中、 上三疊統的 黃馬青群沉積,它與青龍群在許多地方是明顯的不整合接觸關系, 它的底部普遍 存在有1010米到200200米厚度不等的石灰巖質角礫巖。黃馬青群堆積的晚期,氣候 由于熱轉為濕熱,地勢變為比較平坦,在局部地方形

53、成了含煤沉積,這就是黃馬 青群上部局部出現的范家塘組含煤地層。 此后,地殼運動再次劇烈進行,使包括 上三疊統在內的所有地層褶皺,這次地殼運動是金子運動的繼續和發展, 屬于印 支運動的第二幕,稱為南象運動。在南象運動的作用下,寧鎮山脈的構造格架全 面完成。地貌上是山脈與山間盆地相交織。 在山間盆地中堆積了下、中侏羅統的 象山群砂巖、頁巖沉積,其底部是河流沉積,中、上部過渡為湖泊沉積,局部地 點有煤的形成。象山群與下伏老地層在許多地方為明顯不整合接觸,如棲霞山附近的南象山,它不整合地蓋在下二疊統棲霞組之上;有的地方,如西崗附近,它不整合地蓋在中、上三疊統黃馬青群之上象山群沉積以后直至白堊紀末期,這

54、里地殼運動頻繁,斷裂活動極其發育。 沿斷裂的垂直位移量很大,在斷裂下落的部位形成盆地,堆積了很厚的上侏羅統 到白堊系的洪積與河湖沉積,形成很厚的礫巖、砂巖、頁巖。由于斷裂切割相當 深,地殼深部的巖漿沿斷裂帶上升, 發生噴出和侵入,因而陸相地層中同時出現 很多中酸性火山熔巖及凝灰巖。隨著大量中酸性侵入巖侵入到前第三紀地層之 中。侏羅白堊紀是本區巖漿活動高潮時期。 這時除發育高角度的正斷層處,還發 育了低角度的逆掩斷層和推覆構造。與中生代大規模巖漿活動相關的有重要的內生金屬礦床形成。 在棲霞山形成 了大型的鉛鋅礦床;在湯山附近的安基山、伏牛山以及銅礦床。巖漿作用為這些 礦床的形成提供了動力及物質來

55、源,使金屬元素從圍巖中遷移、富集起來,或者 是直接提供了成礦所必要的金屬元素本身。侏羅紀到白堊紀的地殼運動統稱為燕山運動。它也有幾個幕,第一幕在晚侏 羅世和早白堊世之間,第二幕在早、晚白堊世之交,第三幕在晚白堊世與早第三 紀之交。換句話說,燕山運動在這三個時期是處于劇烈狀態。 相應的地層之間出 現了不整合接觸關系,但是地層的褶皺比較和緩而開闊。第三紀以來,地殼仍有大幅度的差異性質升降,在內陸盆地中堆積了厚度較 大的陸相礫、砂、泥質沉積。第三系的一些層位是有利的生油地層和儲油對象。 由于地殼運動和緩、微弱,第三系地層產狀極其平緩。但第三紀末期第四紀初期, 發生了一些重要的斷裂,它切割到地殼深部,

56、有的甚至與某些深達上地幔的斷裂 相溝通,使深部的玄武質巖漿上升、噴溢,造成了南京附近的一些中心式火山噴 發并堆積玄武巖層。在江寧方山及六合方山等地至今還保存了較好的火山地形。三、野外實習路線(一)龍潭觀山一一石幔山路線實習內容沉積巖:砂巖、粉砂巖、泥巖、頁巖、石灰巖地 層:墳頭群、五通組、金陵組、高驪小組和三組、老虎洞組、黃龍組、 船山組、青龍群觀察點1 1溝口一一觀山北坡(鐵路南側)觀察點2 2觀山采石場觀察點3 3觀山南坡滑車道口觀察點4 4觀山南端舊采石場一一山頭觀察點5 5 石幔山采石場(二)湯山墳頭陽山碑材路線實習內容地層:高加邊組、墳頭群、茅山群、五通組、碳爾地層、棲霞組構造現象:

57、斷層、節理、背斜、向斜巖溶現象:溶溝、石芽觀察點1 1墳頭村侯家塘觀察點2 2珠山南坡一一舊探槽一一珠山頂觀察點3 3陽山碑材舊采石場一一大石碑一一山頂觀察點4 4陽山北坡舊采石場觀察點5 5157157 高地西采石公路旁(三)棲霞山北長江邊一一棲霞寺一一山頂 實習內容地層:五通組、棲霞組、象山群巖溶現象:石芽、溶溝、豎井落水洞 河流作用:長江河床、河漫灘觀察點1 1 棲霞山北長江岸邊觀察點2 2 棲霞寺明鏡湖觀察點3 3棲霞寺后側品外泉千佛嶺、紗帽峰觀察點4 4桃花扇亭一帶觀察點5 5天開巖一帶觀察點6 6碧石亭、疊浪巖山頂鳳翔峰(四)江寧方山路線實習內容巖石:粉砂巖、砂礫層、玄武巖、輝緣巖

58、地層:赤山組、洞玄觀組、方山組構造現象與火山作用現象地面流水作用現象:沖溝觀察點1 1方山南坡坡麓觀察點2 2南坡大沖溝內及平臺觀察點3 3南坡半山公路北側沖溝內觀察點4 4方山頂采石場觀察點5 5方山西坡埡口(五)六合桂子山石柱林路線實習內容巖石:玄武巖、火山集塊巖、砂礫層構造現象:柱狀節理、層理風化現象:球狀風化觀察點1 1桂子山東坡玄武巖采石場觀察點2 2 桂子山山頂觀察點3 3桂子山北坡舊采砂坑觀察點4 4桂子山西坡舊采砂場(六)南京燕子磯 二臺洞路線實習內容地層:震旦是一寒武系奧陶系地層燈影組、幕府山組、侖山組、白堊系、浦口組、第四系下蜀組 構造現象:沿江斷裂及其他斷層巖溶現象:溶洞

59、風化作用及崩塌現象長江流水地質作用:江岸沖刷河漫灘、江心州觀察點1 1燕子磯車站南側門坡觀察點2 2燕子公園北側磯頭觀察點3 3 燕子磯 -三臺洞沿江一帶觀察點4 4 頭臺洞與觀音閣觀察點5 5 三臺洞(七)老虎山一一獅子山一一繡球公園路線實習內容地層與巖石:白云質灰巖、白云巖、礫巖、細砂巖、粉砂巖、下蜀土 構造現象:斷層、節理、層面斜坡塊體運動現象:滑坡、崩塌巖石風化作用現象:長江流水作用:河漫灘觀察點1 1上元門老虎山北坡觀察點2 2老虎山南坡滑坡觀察點3 3獅子山靜海寺附過觀察點4 4挹江門南小桃園城墻附近觀察點5 5繡球公園繡球山(八)五臺山一一清涼山一一石頭城路線實習內容巖石與土層:

60、浦口組礫巖、砂礫巖、細砂巖、粉砂巖、下蜀土構造現象:斷層、節理、層理、透鍍鋅、城墻地基與邊坡穩定性。觀察點1 1五臺山北大門東側斜坡觀察點2 2清涼山公園東門虎踞關附近觀察點3 3清涼山公園南門廣州路南側附近觀察點4 4清涼門一一石頭城(九)紫金山路線實習內容地層與巖石:三迭系黃馬青群紫紅色質砂巖、粉砂巖、泥巖,侏羅系象山群、 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輝長巖巖體構造現象:斷層、節理、層面地形類型:單面山、山麓面、剝蝕平臺、階地、湖泊觀察點1 1紫金山北麓李文忠墓地附近觀察點2 2紫金山北麓平臺觀察點3 3紫金山北坡半山公路附近觀察點4 4紫金山頭嶺觀察點5 5紫金山山頂觀察點6 6中山陵東側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