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從南海地名詞匯看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_第1頁
淺談從南海地名詞匯看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_第2頁
淺談從南海地名詞匯看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談從南海地名詞匯看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論文關鍵詞:南海地名地域文化特征  論文摘要:地名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本文從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角度考察了南海17個地方地名詞匯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認為地名中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這些地名詞匯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保留至今,成為歷史文化的見證。   一、南海的歷史地理概況    南海地處珠三角腹地,曾是歷史上古南越族的聚居地之一。南海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據史料記載,南海秦時設郡、隋時置縣。一直到1992年,南海撤縣設市,并于2003年作為“南海區(qū)”融入大佛山。

2、后來為促進該地區(qū)的發(fā)展又把區(qū)域整合為2個街道辦事處和6個鎮(zhèn),這8個鎮(zhèn)(街)共包含大瀝等17個區(qū)域。本文將對這些地域的現(xiàn)行地名進行考察,以地名這扇小窗窺探當地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南海地名詞匯的特點    地名是用來指稱特定位置上特定類型的地理實體,屬于詞匯系統(tǒng)中的專名。本文以南海區(qū)政區(qū)圖為依據,探究南海17個區(qū)域地名的用詞特點及其所反映的文化內涵。  (一)地形地貌地名  南海地名中有很多是描繪當地的地形地貌的,而且以平原、河涌、沙灘、山丘為主。這一類地名中通常含有由“江”“沖&rdquo

3、;“涌”“山”“崗”等詞或語素組成的通名,如“九江”“泌沖”“華涌”“獅山”“松崗”等95個地名。  上述地名至少反映了以下兩大類地形地貌:一是與水有關的河流、沙灘、池沼、水溝,這多與河網地區(qū)的開發(fā)有關,這類地名通常帶通名“江”“沖”“涌”等,表示當地某種地理性質或類型是河流、水溝、小溪流居多;一是與山有關的小山丘、山崗、山

4、峰、山嶺,這類地名通常帶通名“石”“山”“崗”“峰”“嶺”等,而且通名可放在專名之前或之后。在上述兩類地名中,通名帶“沙”“崗”的占了多數,說明南海的地形地貌特征以河道、沖積平原形成的沙地、小山丘為主。  (二)經濟地名  南海夏季雨水充沛,農、林、漁業(yè)發(fā)達,因而傳承了大量與農、林、漁、手工業(yè)等相關的地名,而且頗具嶺南特色,如:“蓮塘”“荷村”“蘆塘

5、”“梅圳”“甘蕉”“大谷”“西樵”“上柏”“下柏”“松崗”“林岳”“草場”等,有的地區(qū)還直呼其名為“漁業(yè)”“官窯”。這些地名都記載了昔日南海農、林、漁、手工業(yè)的發(fā)達狀況。此外,有些地名還反映了該地區(qū)人們濃厚的商品經濟意識,諸如“金利”“平勝”“金沙”&

6、ldquo;銀灘”等地名,從某種程度上見證了南海的經濟發(fā)展。  (三)吉祥地名  在南海有不少反映人們追求安定生活、吉祥如意的地名。因為人們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里,并把語言符號看作吉祥的象征,于是就產生了諸如“太平”“民樂”“和順”之類的地名。有趣的是,在這類吉祥地名中,專名用表示動物的名詞指稱的地名較多,這些詞所描繪的動物既有理想中的,又有現(xiàn)實中的。如象征吉祥如意的龍、鳳,人們取龍鳳呈祥之意;此外還有獅、象、鶴等,它們被人們賦予了美好的喻意,象征吉祥、興旺、長壽。這類

7、地名有“龍頭”“鳳崗”“獅山”“象嶺”“鶴峰”等。  (四)姓氏地名  姓氏地名不僅南海有,其他地方也有。但南海的姓氏地名別具一格,它以姓氏作專名,以語素“邊”作通名,“邊”含有邊境、邊界之意,是此地與彼地的界限,如地名“謝邊”,“謝”代表姓氏,“邊”表示特定的地理性質或區(qū)域范圍,從“謝邊”這個地名我們可以知道此地

8、居民大多是謝姓人家。像這樣的地名還有曹邊、鐘邊等,其他地方的姓氏地名一般是在通名“村”“莊”“店”“鎮(zhèn)”前冠以姓氏,有的還在姓氏后加“家”,以表示同一宗族,如范村、高家莊、王家店、趙家鎮(zhèn)等。南海姓氏地名以“邊”作為通名正是其獨特之處。  (五)數字、方位地名  南海的數字地名所采用的數字有三、五、六、七,百、萬等,有些表示當地某種地物的數量,如“三山”“七圃”等,有些則是表示一種概數,

9、形容地物數量之多,如“萬石”等,這些地名都是具體的、形象的。方位地名則顯得有點復雜,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專名直接使用方位詞,且放在通名前,如:東聯(lián)、西樵、南海、北沙等;二是方位專名放在通名后,如:河東、嶺西、煙南、崇北等;三是用不同類型的方位詞,如東南西北、上下里外等或方位詞與數詞組合在一起表示地名,這些地名所在的地理位置往往是相鄰的兩個或多個區(qū)域,如:上東、下東;上西、下西等;四是在同一個大的區(qū)域,由于其所在地方位的不同而分為若干更小的區(qū)域,并由此衍生出以該大區(qū)域地名的通名冠首的小區(qū)域方位地名,如大區(qū)域地名“大瀝”衍生出小區(qū)域地名“

10、瀝西”“瀝東”等。  (六)底層詞地名  底層詞的形成涉及語言接觸的留存問題。古南越的底層詞問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已引起陳柏輝、李敬忠、歐陽覺亞、宋長棟等學者的關注,并不斷有研究成果問世。如很多學者都注意到底層詞地名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通名在前,專名在后,并運用了大量的史料、語料證明南越底層詞與壯侗語詞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六”“羅”等是壯語lu:k、na的對音,原義是“山地”或“水田”,這類地名在南海也有,如“六聯(lián)”“羅行&r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