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展新顏 秀美新舊縣[文檔資料]_第1頁
古鎮展新顏 秀美新舊縣[文檔資料]_第2頁
古鎮展新顏 秀美新舊縣[文檔資料]_第3頁
古鎮展新顏 秀美新舊縣[文檔資料]_第4頁
古鎮展新顏 秀美新舊縣[文檔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鎮展新顏 秀美新舊縣 本文檔格式為 WORD,感謝你的閱讀。 光陰如梭似箭,古鎮的風采依舊,舊縣的鎮容卻已然不同于往日氣息。作為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的一個小鎮,地處塞外,舊縣鎮卻是西有古城河、東有金牛湖、南有龍灣河,又因有媯河水的潤澤而兼具了江南水鄉的秀美。舊縣鎮位于延慶縣的上風上水處,自然的本色賦予小鎮神奇的能量,人為的治理與守護使得小鎮長效保持著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 的秀美容顏。 舊縣鎮不光有水,地域特征也很明顯,地處北溫帶,水源豐 富,晝夜溫差大,地肥水美五谷香,有著 “ 北靠山,南連川,五萬畝山,五萬畝灘,五萬畝糧田 ” 的俗稱。如今的舊縣鎮,不光有種植、養殖為主的第一產業,蜚聲內外的也不只是力量雄厚的建筑業,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及鐵石般守護環境的決心,舊縣鎮著眼于發展休閑旅游業,定位為并致力于打造成 “ 京北綠色低碳小鎮 ” 。美景令人向往,從延慶的八景迎賓處駕車前往舊縣鎮不過 15 公里的距離,每逢雙休或假日,北京城區的客流蜂擁而至,單是一個古城村一年就要接待二十余萬游客,舊縣鎮重點發展的房車露營帶相對民俗游而言顯然又是鎮里新的經濟增長極。透過盆 窯村的陶藝文化產業與東西龍灣村的龍文化墻,我們看到了舊縣鎮注重環境建設與產業、生態與文化相結合的發展思路。 我們想象不出一個三年前還是臟亂現象嚴重的小鎮如何在彈指一揮間就換了新顏。短短三年的時間,舊縣鎮不斷超越自己,環境建設成果在延慶名列前茅,這座下轄 22 個行政村、鎮域面積 109.7 平方公里的小鎮為何能有如此大的轉變?他們下了哪些功夫?有哪些 “ 秘訣 ” ?在延慶縣市政市容委的鼎力推薦下,本刊記者特邀城市管理領域專家前往“ 換了新顏 ” 的舊縣鎮,專訪舊縣鎮鎮長郭鐵石并為您帶來深入解讀。 舊縣鎮為何 動了整治環境的念頭? 作為北京市 42 個重點建設發展小城鎮之一,舊縣鎮在2011 年的時候開始重視環境問題并下大力氣整治環境,近三年來連續被評為縣級先進鄉鎮,鎮域環境達到延慶縣領先水平。那么舊縣鎮為何多年 “ 甘于落后 ” ,三年前卻動了環境建設的念頭?為何別的鄉鎮干了十年還不一定干得出的成果,舊縣鎮用了三年就能做到優秀? 郭鐵石鎮長告訴我們,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問題逐漸成為百姓關注的焦點。近年來,舊縣鎮以延慶縣建設生態宜居的 “ 綠色北京示范區 ” 為契機,制定了舊縣鎮環境建設工作五年規劃( 20142018 ),確立了以鎮區為中心,以 “ 葡萄酒莊產業帶、龍灣河房車露營帶 ”為兩帶,以八峪路、舊小路、香龍路為三條軸線的 “ 三軸兩帶一中心 ” 的環境工作目標,確立了全面打造 “ 都市休閑旅游新區,京北綠色低碳小鎮 ” 的發展目標。以環境促產業,發展生態產業,好的環境必然是基礎,雖然生態涵養區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可要依托環境發展成生態產業,就必須要在這方面下大力氣、下大功夫,環境的好與壞是未來舊縣鎮發展的關鍵。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對環境建設的投入未嘗不是對經濟發展的間接投入,而優美的環境氛圍 帶動旅游業的發展,不正是環境成果向經濟成果的重要轉變嗎? 在郭鐵石鎮長的回答中,我們看到了舊縣鎮全力整治環境的動力,環境是促進產業發展的推動力及必由途徑,也是產業發展的必要載體。而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整治環境的決心才格外堅定。 如今,舊縣鎮黨委、政府把環境當作全鎮頭等大事兒來抓。在延慶縣環境建設的總體部署下,舊縣鎮黨委、政府成立了由鎮黨委書記、鎮長任組長的環境監察小組,黨委書記和鎮長同時作為鎮環境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根據延慶縣農村環境建設與管理考核方案的要求,舊縣鎮鎮長及主管環境的 副鎮長需要每月末、季末對各村進行環境衛生檢查。各村書記、村主任為村環境管理第一責任人,承擔各村環境建設與管理的全部責任,每天都要對村里的環境進行檢查,環境不達標的村除了要被鎮領導 “ 約談 ” ,還要面對村莊不能參加評優甚至不能得到鎮里的資金補助的 “ 懲罰 ” 。 透過舊縣鎮 “ 資金前置 ” 、 “ 一票否決制 ” 和 “ 約談制 ” 等制度可以看到鎮里對于環境整治的決心與魄力,也看到了鎮里整治環境的 “ 秘訣 ” ,每項制度都簡潔明確,以環境為中心,環境達標是重要關卡。其中, “ 資金前置 ” 是指,村級資金使用必須以環境達標為前提,不達標者,環 境主管領導不簽字,資金延緩使用直至環境整改為止; “ 一票否決制 ” 是指環境考核不達標的村莊被取消所有評優資格、取消所有項目建設資格、取消所有資金使用資格,直至環境達標才能得到主管環境的副鎮長簽字批準; “ 約談制 ” 即書記鎮長親自找環境不達標村的村干部談話。此外,用于推進環境工作的還有獎勵機制和通報機制,獎勵是實實在在一年15 萬元環境建設獎的投入,通報是真真實實的嚴格不含糊。這些制度鏗鏘有力地表明了舊縣鎮治理環境的決心,制度的落實促進并反向激勵了各村對環境工作的重視程度,從而形成了全鎮上下重視環境的整體合力。 舊縣鎮環境整治的力度有多大? 郭鐵石鎮長告訴我們,三年來,舊縣鎮共投入 2440 余萬元用于美化綠化、清理 “ 三亂 ” ( “ 三亂 ” 具體指垃圾亂堆亂倒,雜物亂堆亂放,私搭亂建等現象)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大量的資金投入保障了環境治理的廣度與效果。 2012 年,舊縣鎮動員全鎮,在往日清理 “ 三亂 ” 的基礎上,又做到了街道向小巷延伸、平面向立面延伸、村內向村外延伸的 “ 三個延伸 ” 及覆蓋 “ 山邊、水邊、村邊、林邊、田邊、路邊 ”“ 六邊 ” 的清理,全方位立體化無死角,環境整治成效明顯,老百姓看到自己生活的環境換了新顏 ,也是打心眼里高興,更增加了他們支持環境工作的積極性。 除了一般性的大面積栽花種草、植綠種綠及修建公共休閑設施,舊縣鎮更加注重環境建設與產業、生態與文化相結合,盆窯村、東西龍灣村、古城村就是較為典型的例子。盆窯村將傳統的制陶產業融入陶藝文化,打造了陶藝文化墻,并為游客提供陶藝制作體驗之旅,原來單純的制陶手工業通過環境的提升邁向了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東西龍灣村突出龍文化的宣傳,分別打造了龍字文化墻和龍形文化墻;古城村利用其優美的環境,大力發展民俗產業。如果說單純的環境投入是隱性的惠民,那么環境與產業 、生態與文化的結合則真真實實地為百姓帶來了創收、讓百姓得到了實惠。2013 年,舊縣鎮人均年收入達到 1.7 萬元,相比 2008 年的6975.7 元翻了一番還多,在延慶縣各鄉鎮的經濟收入排名中位列前三。 大量的綠化與美化使得小鎮的房屋好像變成了花園的點綴,而佇立于白墻紅瓦的房屋之間的太陽能發電路燈因為環保而給人以深層次的美感。沿著村莊不甚寬廣卻整齊干凈的柏油路行走,不必走多遠就能看到村民家門口設置的健身休閑處,橙色的健身器材與周圍的環境格外協調。當這里的鄉村生活成為城里人節假日或周末的休閑目的地時,村民們對自 己家園的變化卻顯得怡然自得,騎著自行車的年輕孩子和中年婦女們從小路穿行而過,容光煥發的老人們在午后舒適地在花田旁的休閑公園休憩鍛煉而自得其樂。 此外,舊縣鎮善于借助對重大活動的服務與保障來提升鎮域環境。如借助世界葡萄大會及房車露營大會召開的契機,從景觀節點建設、綠化美化、基礎環境建設、特色村莊打造等多項工作著手,全面整治村莊環境,并通過深入挖掘鄉村古文化等手段將 22 個村莊打造成特色旅游景觀帶,帶動旅游產業發展,促進經濟提升。 始于環境整治長于生態文明,文化的融入提升了環境水平也提升了村民 們守護環境的意識,而這顯然是環境建設更深層的含義。 舊縣鎮的環境建設何以不打反復仗? 舊縣鎮用三年的時間實現了延慶縣十年環境建設成果的趕超,環境建設不反彈,不打反復仗,為何? 郭鐵石鎮長告訴我們,延慶縣這些年在環境建設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形成了可供借鑒的經驗,舊縣鎮 “ 后來者居上 ” ,學習其他鄉鎮好的經驗做法,貫徹落實延慶縣對環境工作的總體要求,通過近幾年的探索,舊縣鎮的環境工作管理體系得以逐步規范。 首先,舊縣鎮落實了延慶縣 “1435 農村環境管理模式 ” 。 “1” 是全鎮農 村環境管理形成一個網絡,鎮、村設立組織管理機構,把全鎮 22 個行政村組建成一個網絡,進行統一管理; “4” 即是對專職保潔員的四項規定,一定崗位職責,二定工作標準,三定工作范圍,四定管理; “3” 即農村環境管理落實的三個事項,一是落實各級管理機構,二是落實各級管理人員及保潔人員,三是落實 “ 一票否決制 ” ;“5” 即農村網格化管理實行 “ 五查 ” 機制(日巡查、周檢查、月抽查、季度拉練檢查、年度考核評比)。 其次,舊縣鎮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垃圾收運體系。鎮政府為 22 個行政村共安排保潔員 1200 余人,配備保潔車 300余輛, 為各戶配備了一套垃圾分類桶,村民將生活垃圾、廚余垃圾、灰土等分類投放,垃圾收集員每日上午、下午定點入戶收集,統一清送至生活垃圾房,再由縣環衛中心將垃圾房的垃圾清運至縣級垃圾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 “ 村掃、鎮運、縣消納 ” 及 “ 兩類粗分,五類細分 ” 模式(兩類粗分是將建筑垃圾和其它垃圾分離。五類細分是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建筑垃圾和其他垃圾,將餐廚垃圾分出堆肥。農村以村為單位設立渣土消納點,建設堆肥點,就地處理渣土煤灰和可堆肥垃圾;川區建設村級垃圾房,用以收集其它垃圾,再由縣政府將其運至縣垃圾填埋場;山區建 設鎮級焚燒爐,用于其它垃圾的處理)有效保障了 “ 垃圾分類收集不落地 ” 的目標,實現了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舊縣鎮的環境建設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環境管理只有規范化、制度化,才能得以長效化。 當前,舊縣鎮在現有環境管理模式下積極探索創新,通過引入市場力量實現環境治理由投入向投資的轉變,引進專業保潔公司開展保潔管理及清運,促使環境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