銜接南北陶瓷生產的武漢湖泗窯[精品資料]_第1頁
銜接南北陶瓷生產的武漢湖泗窯[精品資料]_第2頁
銜接南北陶瓷生產的武漢湖泗窯[精品資料]_第3頁
銜接南北陶瓷生產的武漢湖泗窯[精品資料]_第4頁
銜接南北陶瓷生產的武漢湖泗窯[精品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銜接南北陶瓷生產的武漢湖泗窯 -精品資料 本文檔格式為 WORD,感謝你的閱讀。 最新最全的 學術論文 期刊文獻 年終總結 年終報告 工作總結 個人總結 述職報告 實習報告 單位總結 武漢市江夏區梁子湖區域 170 萬平方米灌木叢中,沉睡著 181 處以燒制青白瓷為主的湖泗古窯遺址,這在過去一直鮮為人知。 20 世紀 70 年代初,在梁子湖南岸湖泗鎮發現的湖泗窯址群,改寫了湖北省無瓷窯燒造的歷史。至 80 年代,文物部門集中對湖泗窯址群中的 5 處窯址作了發掘,出土了從五代至宋 代燒制陶瓷的實物。 5 處窯址中,浮山窯址出土的殘器(片)反映出南唐、北宋精湛的制坯技術。湖泗窯址群是長江中游古陶瓷生產的一處重要鏈接,使南方和北方、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陶瓷生產的歷史得到銜接,使中國大地陶瓷生產成為了一個完整系列。 武漢市江夏區梁子湖南岸丘陵中的湖泗鎮,鎮外綿延起伏著茂盛密集、郁郁蔥蔥的灌木,在向梁子湖鋪展開去的170 萬平方米區域中,沉睡著眾多的古瓷窯遺址,窯堆面積達52 萬平方米,遺址群至今保存完好。因 20 世紀 70 年代初,這些窯址首先在今武漢市江夏區湖泗鎮夏祠村被發現,考古學上依據慣 例將其命名為 “ 湖泗窯址群 ” ,從而改寫了湖北省無瓷窯燒造的歷史。湖北省 1981 年 12 月將其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 2001 年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離鎮政府 4 公里處的上浮山村,分布著湖泗窯址群的典型窯址 浮山窯遺址(圖 1)。 湖泗窯址群 湖泗窯址群是鑲嵌在梁子湖的一串璀璨明珠。梁子湖西連武漢,東接鄂州,南銜黃石、咸寧四城市。梁子湖全湖面積逾 42 萬畝,在武漢市江夏區域有 32 萬畝,占梁子湖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強。廣義上的湖泗窯址群主要分布在江夏區:東西寬約 30 公里、南北長約 40 公里 的梁子湖,以及東西寬 9 公里、南北長 18 公里的斧頭湖周邊地區。整個湖區處在長江中游南岸,京廣鐵路從兩湖中間穿過。梁子湖南端的湖泗鎮夏祠村與浮山村近 2000 畝土地上,分布有宋代古窯遺址 98 處,是梁子湖待發掘窯址中最集中最重要的窯址群。 2001 年 6 月 25 日“ 湖泗窯址群 ” 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先前在梁子湖北面發掘的青山窯或武昌窯都被納入 “ 湖泗窯址群 ” 范疇,普遍用廣義的 “ 湖泗窯 ” 取代了。 20 世紀 70 年代初發現古窯址以來,通過省、市、區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到目前可確認江夏區東面梁 子湖水系與西面斧頭湖兩水系發現遺址窯包 118 座,最大的高 9 米,圍徑可達 200 余米。擁有 181 處古窯址堆, 181 條(個)窯膛。文物考古方面依據發掘到的青白瓷遺器、殘片與窯具,以及古窯遺坑中出現帶有 “ 通判張勖司史徐用 王原泰司史夏玉 ” 銘文的一塊青灰磚,同帶有一樣銘文的明代南京古城墻、江夏龍泉山明楚王陵園城垣上青灰磚,判斷整個湖泗古窯群燒造下限為明代初。根據初步探查了的部分窯址堆積物多為北宋時期,判斷湖泗窯主要燒造于北宋時期(圖 2)。 湖泗古窯有著豐富的瓷土資源。綿延百里的梁子湖周邊地區有優質瓷 土等多種制瓷原料,以及灌木松柴燃料。得天獨厚的瓷土資源,使梁子湖與斧頭湖周邊窯爐密布。南有湖泗鄉、保福鄉、舒安鄉,西有土地堂鄉、烏龍泉鄉,北有龍泉鄉,東有鄂州市轄區涂家老鎮、梁子鎮等大片未發掘古窯址。20 世紀 80 年代至今,文物部門主要對湖泗窯址群中的 5 處窯址作了初步發掘,即 1988 年發掘的舒安鄉王麻窯, 1989 年發掘的土地堂鄉青山窯, 1995 年發掘的湖泗鎮浮山窯, 1999 年發掘的安山鄉楊家澥窯, 1999 年發掘的安山鄉陳家垅窯。 5 處窯址的發掘表明,湖泗古窯均用上好的瓷土燒制陶瓷。 湖泗古窯有著優越的 運輸條件。湖泗古窯分布于武漢市的武昌區、江夏區、鄂州市之間的梁子湖和江夏區的斧頭湖地區。區域內,東為梁子湖水系,由梁子湖、保安湖、鴨兒湖等湖泊組成,其由寧港大汊、富魯進入魯湖古航道與斧頭湖相通。梁子湖是湖北境內與長江相通的第二大淡水湖,北面距武漢市中心區域約 30 公里。梁子湖南邊和東邊多低山,北部和西部多丘陵和湖泊,東西長 80 多公里,南北長 20 多公里,由300 個左右湖汊組成。北有 45 公里長港與長江相通,梁子湖水經長港過樊口入長江。西為斧頭湖水系,由斧頭湖、團墩湖、上涉湖等組成,東西寬 9 公里,南北長 18 公里,湖 水分別由劉家港和新河口經排水港過金水下長江。優越的水上交通運輸,為湖泗窯產品出省外銷提供了方便,也為湖泗窯的興起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湖泗古窯有龍窯和饅頭窯兩種。梁子湖水系多為順丘岡而建的斜坡式龍窯,斧頭湖水系多為依較平坦地或丘坡腳下建造的饅頭窯。據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三級文物部門統計,僅在梁子湖水系的湖泗、舒安、寶福、山坡、土地堂等鄉鎮就有龍窯窯膛 110 條之多。湖泗鎮原上浮山村小學校旁的宋代龍窯遺址,就是宋代南方典型的小斜坡龍窯(圖 3)。窯爐皆東西方向順山丘地勢而下,村民在田間地頭拾到的殘匣碎瓷 直指梁子湖低洼湖汊碼頭,說明窯爐依托水運優勢而修建。斧頭湖水系的法泗鎮沿河村鎖士凹灣窯,有饅頭窯 3 座,發現側面有銘文的青灰殘磚一塊,被作為湖泗窯燒造瓷器的下限佐證。 湖泗古窯有青白瓷和青瓷窯堆兩種,反映了湖泗古窯青白瓷與青瓷都有燒制。窯址群中青白瓷窯址堆較青瓷窯址堆為多,并且呈現出在燒制這兩種瓷器上的分工。梁子湖周圍分布的窯爐多燒青白瓷,斧頭湖周圍分布的窯爐多燒青瓷。瓷器的種類均為壺、罐、碗、盤、碟等日常生活用器,釉面勻凈晶瑩,素凈淡雅,胎薄堅實,釉水勻凈,釉色泛白,造型規整,器形小巧。現存展于武 漢市江夏區博物館的湖泗窯北宋青白瓷瓜棱執壺(圖 4)和湖北省博物館的青山窯青白瓷執壺(圖5),突顯了湖泗古窯青白瓷成器釉色潔白肥潤、器形小巧精致的特點。 湖泗窯址群之浮山窯 筆者 2012 年到梁子湖南端的湖泗鎮,鎮政府值班領導郭先生驅車近 4 公里送筆者到上浮山村的浮山窯址。在該村夏宗華書記介紹和陪同考察下,對浮山窯有了親身體驗。 浮山窯位于上浮山村的一片低矮山丘上,四周分布著不少古窯遺物的窯堆。 20 世紀 70 年代初,村民吳經炳在自家菜地刨出一件北宋青白瓷瓜棱執壺,壺高 21.5 厘米,口徑 7.2厘米,底徑 7.4 厘米,為瓜棱形壺身,斗形壺口,帶狀曲柄,細長曲流,圈足。釉青白色(欠燒),釉上布滿谷粒狀細小開片,晶瑩透明,有玻璃質感,為國家二級文物。當年曾被選送到北京故宮展出,現存展于武漢市博物館(圖 6)。 在上浮山村古窯遺址所處的小山丘的西邊不遠就是古浮山窯碼頭的湖汊水道,從此處出行 45 公里長港水路經鄂州市樊口入長江。在浮山窯址堆俯身就能撿到廢棄的窯磚和擠壓得一層層夾著殘缺瓷碗或瓷片的匣缽,以及裸露在地上的瓷片(圖 1、7)。浮山窯是典型的南方龍窯,時代跨越五代至南宋,在湖泗窯址群中具有代表 性。出土的瓷器頗為豐富,絕大多數是泛白的青白瓷,胎薄堅實,釉面勻凈瑩潤,質量上乘。當地民間流傳浮山窯當年曾燒制過官員定做的瓷器和進貢官府的瓷器。 浮山窯燒造于南唐和宋代,正處在社會經濟繁榮時期,300 多年爐火不滅,瓷業不斷發展。所燒制的青白瓷有如下特點: 一器一匣裝燒。浮山窯燒制青白瓷,均用上好耐火材料制作的匣缽裝燒,匣缽顆粒粗,導熱性能好。一匣一器一墊扣蓋燒制,或一器一墊一匣缽壘碼成柱,頂端蓋上缽蓋燒制(圖7),既節約了窯爐空間和減少了燒造陶坯不均現象,又保證了爐燒瓷化和釉水成色一致, 產品成型好,美觀而耐用。 拉坯修胎精細。浮山窯未見大件瓷器。成型方法多輪制,拉坯勻薄。遇到靠足部稍厚時,便用刀在靠足部器壁過厚的地方旋削三到四圈,以減小厚度。早期的旋削外壁不見削痕,晚期旋削外壁刀痕清晰(圖 8),器壁上下厚薄均勻。 器口制作圓潤。浮山窯器的口沿制作極為精細。窯址宋代青白瓷不見定窯覆燒似的 “ 芒口 ” ,恰恰相反的是口沿不僅施釉,有的甚至施釉較肥厚。圖 8 為北宋青白瓷碗殘片,截面口沿頂端處拋物線線條優美,施釉均勻牢固。五代燒制的碗口,竟然是在 2 毫米薄的坯胎口沿卷出馬尾細的空心唇口, 較之同時代燒制青白瓷的窯口,更注意使用安全。碗口截面呈現的口沿曲線猶如現代工業產品,工藝之精湛令人驚嘆。 切削平滑干凈。浮山窯器特別注意底足的處理,在挖足成型的基礎上,臥足器底處理得一絲不茍,常因修削底足外壁造成內外壁 “ 臺階 ” 現象時,卻繼續修削底足外壁,不惜拉大底足內外壁 “ 臺階 ” ,也要做到足壁旋削圓滑,足底切削整齊。因此,入窯燒出的產品器底沒有墊燒痕跡,足尖沒有窯粘和窯渣(圖 8)。 釉飾厚薄均勻。浮山窯的施釉方法,五代多見吹釉,宋代以浸釉為主。吹釉為噴釉霧于陶坯表面,浸釉為慢放慢取于釉水 缸之中,兩種施釉方法均可做到釉層均勻,厚薄一致。吹釉或浸釉都是當時成本較高和較費時的上釉方法,也是施釉的上乘方法,入窯燒制釉飾穩定,色調一致。五代釉面上布滿細紋和鱗片狀細小開片,無漏釉掛釉垂釉現象,厚釉處很難看到水綠色玻璃質感(圖 8)。宋代釉面開細紋大片,少玻璃質感。釉面泛北方邢窯、定窯之白色,是凸顯白色的青白瓷(圖11)。 浮山窯器乍一看極易誤判為邢窯、定窯白瓷。這種凸顯北方邢窯、定窯白瓷之 “ 白 ” 、不顯南方景德鎮窯水綠色之“ 青 ” 的青白瓷,是白瓷與青白瓷的臨界產品,是銜接北方“ 白瓷 ” 和南方 “ 青白瓷 ” 而生產出的特色產品 亞青白瓷。 正如中國歷史博物館古陶瓷研究專家李知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田海峰教授提出的,湖泗窯是長江中游古陶瓷生產的一個重要鏈接,它使南方和北方、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陶瓷生產的歷史得到銜接(圖 9 11)。 (注:本文得到了武漢市江夏區博物館館長劉治云、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館副館長馮務建的指導。) 責編 耕生 1. 武漢市湖泗窯址群標號碑 3. 上浮山村宋代龍窯遺址是 宋代南方典型的小斜坡龍窯 4. 湖泗窯青白瓷壺(宋代) 江夏區文物館藏 5. 青山窯青白瓷執壺 6. 北宋青白瓜棱執壺 武漢市博物館藏 7. 浮山窯粘燒瓷器的匣缽 8. 浮山窯北宋青白瓷碗底 9. 湖北省博物館內的湖泗窯標本陳列 攝影:耕生 10. 湖泗窯宋代各式青白瓷 武漢市博物館藏 攝影:耕生 11. 宋代湖泗窯建筑對弈人物枕 黃梅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攝影:耕生 閱讀相關文檔 :淺議量刑建議工作的機遇與挑戰 淺談基層檢察機關化解社會矛盾的新方式、新舉措 淺談知 識產權侵權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問題探析 社區矯正運行過程中的檢察監督權研究 檢教對接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對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幾點思考 對民事訴訟送達相關問題的思考 關于在職務犯罪中使用技術偵查措施的理論思考 檢察文化建設之反思與重構 淺議貪污案件贓款去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