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換藥基本操作技術.ppt_第1頁
外科換藥基本操作技術.ppt_第2頁
外科換藥基本操作技術.ppt_第3頁
外科換藥基本操作技術.ppt_第4頁
外科換藥基本操作技術.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科換藥基本操作技術,延安市寶塔區人民醫院,骨外科 康小東,外科專業是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學科,外科醫療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醫院的整體醫療水平。 但是,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做一名合格的外科醫生,主要由兩個因素所決定:一是上級醫師對下級醫師的嚴格要求,精心指導,正確的引導他們完成每一個技術操作和手術步驟;二是下級醫師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虛心好學,愛崗敬業,二者之中后者更重要。 請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點滴積累,極少成多才能在實際工作中得心應手。,引言,傷口換藥技術,是外科醫師必須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術,同時也是其他各手術專業醫師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換藥方法的正確與否,可直接影響到病人的傷口愈合和康復。因此,傷口換藥是外科治療的重要內容之一。,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傷口換藥概述,傷口換藥又稱傷口更換敷料,簡稱換藥。是一門技術性較強的基本操作技術,而有些醫務人員錯誤的認為換藥是一項簡單、機械、沒有什么技術的工作,但是每一位病人的傷口性質、局部情況、全身條件都不盡相同,若千篇一律的采用一個模式換藥,勢必會使某些傷口延遲愈合或長期不愈合,不但給患者造成肉體上的痛苦,而且還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所以一位真正訓練有素的外科醫師都應該注重這,項基本技術操作。,無菌操作是基本原則,一、換藥的原則,嚴格無菌操作,1、了解和觀察傷口愈合情況,以便酌情給予相應的治療和處理。 2、清潔傷口,去除異物、滲液或膿液,減少細菌的繁殖和分泌物對局部組織的刺激。 3、傷口局部外用藥物,促使炎癥局限,加速傷口肉芽生長及上皮組織擴展,促進傷口盡早愈合。 4、包扎固定患部,使局部得到充分休息,減少患者痛苦。 5、保持局部溫度適宜,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環境,為傷口愈合創造有利條件。,二、換藥的目的,三、傷口換藥的適應癥,1、無菌手術及污染手術,術后34天檢查傷口局部情況。 2、估計手術后有刀口出血、滲血可能者,或外層敷料已被血液或滲液浸透者。 3、傷口包扎后出現腫脹、疼痛加重,皮膚顏色青紫、局部有受壓情況者。 4、傷口有引流物需要拔出或觀察者。 5、傷口化膿需要定時清除壞死組織、膿液和異物者。 6、傷口敷料松脫、移位、或包扎、固定失去應有作用者。 7、傷口愈合需要拆除切口縫合線者。 8、傷口需要定時局部外用藥物治療者。 9、手術前創面準備,需要對局部進行清潔、濕敷者。 10、各種瘺管滲出物過多者。 11、大小便污染或鼻、眼、口分泌物污染附近傷口敷料。,關于傷口換藥的幾個基本問題,一、傷口局部用藥 初涉外科專業工作的醫務人員和患者在換藥的時候都愛問“給傷口上什么藥”或“為什么不給傷口貼藥”等等之類的問題,具有這種思想的人主要是受民間醫生治療瘡瘍傳統方法的影響,錯誤的認為,只有外敷某些藥物,才能“消炎”“拔毒”“生肌”,才叫名副其實的傷口換藥。其實不然,現代醫學傷口換藥的含義,遠遠超出了這個局部外用藥的范圍,而主要是通過傷口換藥了解傷口、清除分泌物、去除壞死組織、培養肉芽組織、促進上皮生長,最終達到傷口愈合的目的。,臨床實踐證明,在多數情況下,傷口局部外用藥物并無必要,因為一些外用藥對傷口不但無益,反而阻礙了傷口的引流,使肉芽水腫,影響上皮組織的長入,延遲了傷口的愈合。 關于局部外用消毒劑,一般不易在傷口內使用,因為消毒劑既然能殺滅細菌,同樣也有破壞人體組織的作用。往往是殺毒殺菌作用越強,破壞人體組織的作用愈大,例如碘酒和酒精,一旦和傷口內組織接觸,將大大影響組織愈合。,因此醫師必須確立這樣一種觀點: 創傷愈合是一種正常的生物作用,傷口局部外用藥對于傷口愈合并無多大幫助,換藥的目的在于創造良好的環境,促進這種生物作用更好的發揮。,二、傷口局部引流的原則: 1、傷口換藥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清潔傷口,清除傷口內分泌物,使傷口得到良好的引流。 2、引流的方法是通過在傷口內安放某種引流物,使聚積在傷口內的分泌物流出體外,或通過引流物本身的吸附作用達到引流目的。,3、引流應遵循以下原則: (1)保持引流通暢 引流口應足夠大,引流物填塞應松緊適當. (2)引流徹底 . (3)引流物選擇得當. (4)適時去除引流物.,三、傷口換藥的間隔時間 1、傷口換藥有人錯誤的認為換藥次數愈多愈好,間隔的時間愈短愈好,以為這樣傷口才能保持清潔,傷口愈合也就更快,其實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2、每次換藥,都會不同程度的損傷肉芽組織上的毛細血管,影響肉芽組織的生長,即便是輕微的擦拭也使如此。企圖通過勤換藥,使傷口加快愈合顯然是不可能的,應根據具體情況適時換藥。,3、換藥間隔時間的原則 (1)無菌手術后縫合切口不放引流物的,可于術后34天更換敷料,觀察有無出血、血腫、感染等情況,根據具體情況,再確定下次換藥的時間,如其后病員出現原因不明的發熱,刀口跳痛等情況,則隨時再次換藥,檢查傷口有無異常。 (2)無菌手術縫合后切口放置引流物的,可于術后2448小時更換第一次敷料,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拔除引流物或繼續引流,并酌情確定下次換藥時間。 (3)污染切口縫合后不放置引流物的,可于術后23天更換第一次敷料,觀察傷口確定下次換藥時間。 (4)污染切口縫合后放置引流物的,與無菌手術縫合后切口放置引流物的原則相同。,(5)一般化膿性感染的傷口,往往需要在傷口內放置引流物,最初可每天換藥一次,膿液及分泌物減少以后,可隔日換藥一次;肉芽組織生長良好,分泌物明顯減少時,可適當在延長換藥間隔時間。 (6)嚴重化膿性感染或腸瘺,膿液或分泌物較多,可根據情況隨時換藥。 (7)不管何種傷口,一旦敷料松脫或移位,失去應有的作用,則應隨時換藥,有時可僅更換外層敷料,傷口內引流物或緊貼傷口的內層敷料不必揭除。,化膿性甲溝炎,4、傷口換藥與全身應用抗菌藥物的關系 (1)無菌傷口:小型無菌手術縫合后傷口,一般無需全身應用抗菌素,中、大型無菌手術可于手術前一天至術后三天,預防性應用抗菌藥物。 (2)感染性傷口:分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表現為傷口局部紅、腫、熱、痛,壓痛明顯,或有膿液自傷口溢出,此時應及時、正確、合理的應用全身抗菌藥物,防止炎癥進一步擴散,避免發生全身性化膿性感染。在血管豐富的組織發生傷口感染時尤其如此。在選擇抗菌藥物時,原則上要根據感染細菌的種類,抗菌素的抗菌譜等因素綜合考慮,有條件的應做細菌培養和細菌藥物敏感試驗,以便于正確選用抗菌藥物。,傷口感染,慢性期傷口感染: 局部肉芽組織灰暗、水腫,或傷口內分泌物減少,表示傷口感染已經轉為慢性感染階段,多為引流不暢、異物留存、局部營養不良等因素所致。特別是形成瘺管、竇道的病人,其傷口周圍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局部血運不良,如果繼續全身應用抗菌藥物,往往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且給病人造成經濟上的浪費。,傷口感染,特別應該提醒的是: 目前抗菌藥物的盲目濫用已經成為普遍性問題,有些醫生對于一般性感染也習慣應用廣譜的、價格昂貴的抗菌素。 其實每個醫生都必須明白:任何抗菌藥物的應用,都不能代替傷口局部的正確處理。,不能濫用 STOP,濫用抗菌素后果很嚴重,換藥室的設置及配備,1、換藥室的設置 應包括有菌和無菌兩間換藥室,條件不具備時,也可用一間換藥室,內設無菌與有菌兩個工作區。換藥室內應光線充足、柔和,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干凈整潔。,2、換藥室的配備 換藥室內應安裝紫外線消毒燈管、空氣消毒機等消毒設施,嚴格消毒。定期測試紫外線照射強度。嚴格區分無菌、清潔、污染的物品,并且要標上標志,一切換藥物品必須保持無菌,遵守一人一套的原則。 室內應有:換藥床,器械柜,換藥車,活動圓椅,大小敷料罐,無菌大方盤和小方盤,酒精燈,不銹鋼鑷子罐,酒精、新潔爾滅、碘伏、紗布、干棉球、鹽水棉球罐;一次無菌性手套,一次性換藥碗、注射器等。眼科剪、組織剪、敷料剪、鋼絲剪、持物鉗、血管鉗、刀柄、持針器、石膏剪、鋸、陰道窺器、壓舌板、針、線、口鏡等。根據專科情況配備繃帶、彈性繃帶、石膏繃帶等,換藥室制度及無菌操作技術,換藥室應有專人負責管理 1、換藥室應保持清潔、衛生、無灰塵、不宜有風,按時消毒,定期采集空氣樣本及室內細菌培養。 2、進入換藥室準備換藥前,必須穿好工作服,戴口罩、帽子,剪短指甲,清潔雙手。 3、每周清理無菌物品一次,過期的重新消毒。 4、持物鉗或長鑷子應經常浸泡在消毒液內,并定期更換消毒液,持物鉗或長鑷子不得接觸病人傷口或其他有菌物品,不宜夾取油質敷料,取出的持物鉗尖端應始終保持向下,不可倒轉,取放時不可觸及瓶口。 5、移開的無菌容器蓋或瓶塞,應倒置放在穩妥處,用后馬上蓋好。,6、用過的器械應放在污染器械桶內浸泡消毒,沾染膿血的器械需先清洗后再消毒,特殊感染傷口用過的器械,需經特殊處理消毒。 7、污敷料應放入污物桶內,不得隨意亂扔。 8、一次有多個病人傷口換藥時,應遵循先無菌再沾染后感染,先簡單后復雜的順序進行,如遇特殊感染傷口的病人應及時洗手、消毒。 9、醫生當天有手術時,不應給感染傷口的病人換藥。 10、手術后第一次換藥,應由術者親自參加。主管醫生應按時觀察傷口情況,以便作出正確的處理。 11、醫者應有高尚的醫德,換藥動作輕柔,盡量減輕病人痛苦,較大或復雜的傷口不應讓病人目睹,以免對其產生恐懼心理,造成不良的精神刺激。,換藥常用物品及其用途,一、一般物品及其用途 1、棉球:干棉球和藥液棉球兩種。干棉球用于擦拭、吸取滲出物或膿液,藥液棉球浸有酒精、碘酒、新潔爾滅、碘伏等,用于消毒皮膚,也可制成生理鹽水棉球,用于蘸洗創面或創腔。 2、紗布:有干紗布和藥液紗布兩種。干紗布用于覆蓋創面,起到保護傷口,吸附和引流滲液的作用。藥液紗布為浸有生理鹽水、抗生素或酒精等藥液的紗布,用于清洗創面、創面濕敷。有時還可用凡士林制成油紗,覆蓋于分泌物較少的創面上,保護創面,有利于上皮生長,同時有利于換藥時敷料的揭除。 3、引流物:凡士林油紗或其他藥液制成的細長紗布條,用于傷口填塞引流,還有橡皮條、橡皮管等、,4、棉墊:兩層紗布中間有脫脂棉花,用于較大的傷口及滲出物較多的傷口。 5、繃帶、膠布、紙墊、胸腹墊、無菌治療巾或孔巾。,常用藥物制劑及其用途,1、酒精: 酒精又叫乙醇,是最常用的皮膚消毒劑,75%的酒精用于滅菌消毒;50%的酒精用于防褥瘡;20%50%的酒精擦浴用于高熱病人的物理降溫。,消毒原理:能夠吸收細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脫水變性凝固,從而達到殺滅細菌的目的。如果使用高濃度酒精,對細菌蛋白脫水過于迅速,使細菌表面蛋白質首先變性凝固,形成了一層堅固的包膜,酒精反而不能很好地滲入細菌內部,以致影響其殺菌能力。75%的酒精與細菌的滲透壓相近,可以在細菌表面蛋白未變性前逐漸不斷地向菌體內部滲入,使細菌所有蛋白脫水、變性凝固,最終殺死細菌,酒精濃度低于75%時,由于滲透性降低,也會影響殺菌能力。由此可見,酒精殺菌消毒能力的強弱與其濃度大小有直接的關系,過高或過低都不行,效果最好的是75%。,表皮完整的傷口可以用酒精換藥,如果表皮破損就不能用酒精(或者說粘膜消毒應忌用酒精),一般選用碘伏。經典的消毒方法是2%碘酒二遍酒精三遍脫碘消毒。酒精極易揮發,因此,消毒酒精配好后,應立即置于密封性能良好的瓶中密封保存、備用,以免因揮發而降低濃度,影響殺菌效果。,3、0.9生理鹽水: 主要用于:創口的洗滌濕敷和沖洗。 對于一個面積廣泛的創口或者合并并不平整的創口,沖洗能夠去除一些雜質和感染物。 濕敷一般用在血供豐富,創面分泌物較多,感染機會小,且感覺敏銳的粘膜。表面潮濕的創面有利于組織生長,這就是我們平時喜歡使用生理鹽水紗布覆蓋創面的主要原因,同時生理鹽水紗布還有通暢引流的作用。但由于潮濕的環境也是細菌生長的溫床,細菌在68小時就會進入對數增殖期,故對于感染嚴重的創面,要作到勤換藥(最好34次/日)。 創面同時加用慶大霉素濕敷,頭12次效果是較好的,長期效果不佳,且易導致耐藥菌產生。,4、高滲鹽水: 主要用于:創面水腫較重時。 高滲鹽水的目的:創口局部腫脹未愈,而能夠達到局部脫水作用。高滲鹽水加凡士林紗布可刺激肉芽的生長,在臨床經常用于沒有一期閉合的創口,或是感染創口清創徹底后應用。,5、 高滲葡萄糖: 脫水劑,能增強血漿滲透壓而產生脫水作用; 高滲葡萄糖能均勻分布于創面,造成高滲環境,致細菌細胞脫水,細菌失去繁殖能力,菌體死亡,并能使機體局部細胞脫水,減輕創面及肉芽組織水腫,同時能形成保護膜,防止細胞繼續侵入感染,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創面周圍營養,促進創面愈合;此外,葡萄糖還具有生肌作用,可減少創面疼痛,利于創口愈合; 對于感染性創口局部營養差、創口面積大、用其它藥物換藥后療效差或無效者,下肢靜脈曲張表面皮膚糜爛潰瘍、創面愈合難者,淺度深度小面積燒傷水腫明顯、創面愈合緩慢者,及褥瘡療效較為顯著。,6、 凡士林紗布(油紗): 提供潮濕的環境有利于創面的肉芽生長,并減少組織液的滲出,早期的創面還可以止血; 對于感染嚴重的創面要慎用,因其易因為引流不暢,常加重感染。,7、3雙氧水:與組織接觸后分解釋放出氧,具有殺菌、除臭作用。多用于清洗創傷、潰瘍、膿竇,松解壞死組織,去除粘附的敷料。雙氧水對組織有一定的燒灼性,所以不能用于眼部沖洗。 8、抗生素溶液:一般用慶大霉素,局部沖洗、濕敷,最好根據創面膿液培養和細菌敏感試驗選用配制,應于用前需臨時配制。 9、0.02呋喃西林溶液:潰瘍、膿性傷口等表面消毒。 10、0.1%新潔爾滅:為一種有機季銨鹽陽離子表面活性消毒劑,破壞細菌細胞膜及細菌內部物質,具有較強的殺毒作用,多用于皮膚消毒,因為其對組織無刺激性,故也可以用于粘膜消毒和傷口內沖洗。 11、胰島素:主要應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不愈合創口。 12、2紅汞:皮膚黏膜的消毒,皮膚檫傷紅汞最好,涂上后十幾分鐘就干燥不用包扎。,13、魚肝油:有加強局部組織營養、促進結締組織生長、加速上皮組織擴散的作用。常用于填塞愈合緩慢的傷口。 14、10%魚石脂軟膏:有消炎退腫作用,多用于各種皮膚炎癥、腫痛、癤腫早期,涂抹于患處。已形成膿腫或膿腫已潰破者不宜使用。 15、0.02%高錳酸鉀:有緩慢釋放氧的作用,有除臭、殺菌、防腐作用,多用于沖洗傷口、會陰和坐浴等,也常用于嚴重化膿性感染的傷口和創面濕敷,應于臨用前配制。 16、50硫酸鎂溶液:用于挫傷、蜂窩織炎、丹毒等的消炎消腫。局部濕熱敷。 17、5硼酸軟膏:燒傷、擦傷、皮膚潰瘍及褥瘡。用硼酸溶液濕覆去腐直到肉芽新鮮. 使用生肌散粉末可以促進肉芽生長。 18、磺胺嘧啶銀:多用于II度燒傷創面,用蒸餾水調成糊狀,涂于創面,也可配成1%5%溶液浸濕紗布,覆蓋燒傷創面,稱為半暴露療法。,操作步驟,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及帽子,攜帶已備齊的物品到病人床旁或送病人到換藥室; 2、讓病人保持適當體位; 3、解開敷料應先用手取除外層,再用鑷子取內層,如敷料與傷口粘連時先用生理鹽水浸濕敷料,揭敷料的方向應與傷口立縱軸方向一致以減輕疼痛和組織損傷,將臟敷料放入專盛污物的盤(盆)內; 4、用揭開內敷料的鑷子,夾持75%的酒精紗球,消毒傷口周圍皮膚,從傷口邊緣逐漸向外(如為感染傷口消毒程序則由外向內); 5、用另一把鑷子夾持鹽水棉球搽洗創面; 6、傷口創面獲得良好暴露后,做必要的檢查和相應處理、覆蓋外敷料,膠布固定必要時加用棉墊,繃帶包扎固定。整理床鋪,各用物歸還原處,妥善回收和分類處理臟敷料。,拆線時間 頭頸面部45天;下腹部、會陰部67天;胸、背、上腹部、臀部810天;四肢、手足背1012天;足底部1315天,張力縫線1416天;新鮮創面植皮后912天。 貧血明顯、營養不良、老年、體弱、多病、切口過大等可延期或間斷拆線。有感染者可提前幾天。 注意觀察針眼情況: 1、針眼周圍及縫線下組織紅腫觸痛及硬結皮溫高,用70乙醇紗布濕敷,每6小時更換一次; 2、針眼有膿液,可用棉球擠壓針眼使膿液溢出,經2碘酒局部燒灼后再用75酒精紗布濕敷; 3、針眼膿液較大時,可間斷拆線再用75酒精紗布濕敷,每6小時更換一次。,換藥次數,1術后無菌傷口,如無特殊反應,35天后第一次換藥; 2感染傷口,分泌物較多,每天換藥1次; 3新鮮肉芽創面,隔12天換藥1次; 4嚴重感染或置引流的傷口及糞瘺等,應根據引流量的多少決定換藥的次數; 5煙卷引流傷口,每日換藥12次,并在術后1224小時轉動煙卷,并適時拔除引流;橡皮膜引流,常在術后48小時拔除; 6橡皮管引流傷口23天換藥,引流37天更換或拔除。 也可以: I類切口,無感染征或其他異外情況,可術后3天或折線時檢查傷口; II類切口,術后3天常規觀察傷口,更換敷料一次,無異外情況,可于折線時再換。,常見傷口的處理,1、清潔傷口: 用碘伏消毒,刺激小,效果好;對于清潔、新生肉芽創面,還可加用凡士林油紗覆蓋以減輕換藥時患者的痛苦,并減少組織液滲出、丟失。 術后未到拆線時間清潔傷口的換藥 ,有以下幾種可考慮換藥: (1)術中放置引流管式引流等。術后24天拆開敷料觀察皮膚周圍無紅腫、感染。拔除引流物之前,輕輕按壓患部并觀察有無淤血式積液。如沒有則將引流物拔除;引流液較多時,應將引流管稍做旋轉拔出一點,重新包扎延遲拔除; (2)懷疑局部加壓包扎造成血液循環障礙,使局部感覺麻木或腫脹者可考慮重新換藥; (3)術后敷料有滲出、滲液時,需觀察植皮成活情況者,可考慮重新換藥。,2、 對于有皮膚缺損的傷口: 缺損區用鹽水反復沖洗,周圍可用碘伏常規消毒;消毒后,用鹽水紗布或凡士林紗布覆蓋,鹽水紗布有利于保持創面的新鮮,凡士林紗布有利于創面的肉芽生長。,肉芽創面,3、感染或污染傷口: 原則是引流排膿,必要時坼開縫線,擴大傷口,徹底引流。 一般采用傷口內雙氧水和生理鹽水反復沖洗,有壞死組織的應給于清創,也可以用抗生素紗布填塞傷口內,傷口的周圍最好用碘酒兩遍酒精三遍脫碘消毒。 感染傷口換藥要每天一換。要求及時清除異物、壞死組織、膿液,選擇恰當引流物,確保引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