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科教育論文-高中歷史學科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探析隨著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教育部新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與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都著重強調研究性學習方式的重要性,這不僅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大舉措,也是歷史教育本質的回歸。然而,盡管目前研究性學習的理念和價值正在被廣大歷史教育工作者所認同,對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性質的認識卻值得我們探討。什么是高中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呢?從描述性的角度上說,高中歷史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從歷史、社會或生活中選取專題進行研究,自主地了解與思考人類以往的事實,培養材料處理、歷史理解、歷史解釋以及歷史評價等基本能力,從而孕育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和課程形態。這樣的表述基于以下幾點認識。第一,這里將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定位于一種學習方式,是因為不管是基礎型課程、拓展性課程還是研究型課程,都需要滲透“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和教學理念(當然,在不同的課程形態中研究性學習有量上的差別)。把它定位于一種課程形態,是因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過程就意味著一個課程開發的過程。第二,它離不開學生的興趣、能力、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因而必須開展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興趣、能力和特長為出發點,并兼顧史學特征和時代特點。第三,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旨在培養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發現”歷史的本來面目,體現歷史情境,培養基本的歷史意識和方法,而不是在記憶、摹仿、背誦中接受概念性的結論。第四,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過程,在這一探究過程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避免了二元對立,達到了統一。從本質上看,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不僅意味著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的變革,而且,在現實與過去的對話中,促進了高中歷史課程與教學的變革,并弘揚了學習者與學校歷史課程開發的個性特征。以下,筆者結合案例分別加以說明。一、研究性學習意味著歷史學習方式與教學方式的變革傳統歷史課堂教學的特征是接受性與繼承性。師生以教材和相關的材料為佐證,通過感知和理解,由遠及近地、系統地掌握基本的歷史事實和文化遺產。教材中的內容具有抽象化和濃縮化的特征,在規定的時間里,學習者不得不采取“接受理解鞏固”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這里我們無意貶低接受性學習的價值,相反,學生在接受性學習過程中習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奠定了基礎。然而,接受性學習方式過于規范統一、追求完整的學科邏輯體系,而對高中生認知特點的個別化差異、主動參與性和獨創性愿望忽視了。高中生不僅喜歡凝固在教材上的歷史,也喜歡探究和尋找人類和自我的“根”;不僅喜歡教師傳授的已知的往事,也愿意按照自己的興趣與愛好,去探索未知的領域;不僅喜歡隱藏在各種史料中的神秘的過去,更關注身邊的活生生的現實。因此,對研究性學習的呼喚,不僅是克服接受性學習“重繼承,輕創新;重灌輸,輕引導”的需要,也是對學習者“發現”和“探究”之本能的尊重。研究性學習的突出特征是研究性和體驗性。它試圖使學習者從生活中的經驗和興趣出發,通過材料收集、信息捕捉、合作探究等方式,考察特定歷史情境中的人物,體驗他們的思想和感受,在此基礎上形成對歷史的理解、思辨和解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發展探究精神。在學習目標上,研究性學習追求“以學生發展為本”,注重在研究過程中歷史意識的滲透和研究方法的培養;在學習方式上,恰當貫徹“設疑質疑解疑”的問題解決原則,追求“通過證據尋找歷史”“通過歷史得出結論”這一歷史意識的培養;在教學方式上避免抽象經驗的單向傳遞與接受,追求研究性地教學和智慧性地反思。英國學者湯普森指出:“學校的歷史學習,不是把焦點集中在歷史本身或發生了什么,而是集中在我們如何具有對歷史的認識。最重要的是接觸和反應探究的過程、獲得知識的方法(或方法的重要方面),其次才是涉及歷史探究的結果”1這是對研究性學習價值追求的極好注解。研究性學習倡導“不唯書,只唯實;不唯上,只唯真”,重視探究過程,更重視學習結果,重方法習得甚于內容接受,重情感體驗甚于知識記憶,重個性發展甚于規范劃一。這樣,歷史學習由被動接受上升為主動探究,學習者由課堂走向現實,在此過程中,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發生了變革。例如,在一次課上,當教師講完有關孔子的內容時,有學生提出,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長九尺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贝蠹艺J為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按今天的長度單位折算,該有3米多高了,這是不可能的。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回去后查閱有關資料,設計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判斷這種說法正確與否。以下是師生的探究過程。師:同學們回去查過有關資料了嗎?你們對這個問題有什么看法?生:我想大概是當時的度量衡和今天的不一樣。師:有道理,怎么不一樣呢?生:我想,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與今天比起來,越往古代就越小。師:那么你有什么材料來證明嗎?生:我想司馬遷寫了史記后,當時和后代的人肯定會對書中的有些內容做一些解釋。所以我查了史記中這段文字的“注”?!白ⅰ敝袑懙剑褐艽L度有兩種標準,十寸一尺或八寸一尺。我采用八寸一尺的說法,推算孔子的身高大約是七尺八寸不到些。師:但是,七尺八寸也很高嘛,按今天的長度單位折算,也該有26米多高了。似乎還是不太可能。這又怎么解釋呢?生:我認為古代的尺寸長度不能按今天的公市制長度換算標準來折算,因為兩者肯定是不一樣的。所以我查了中國歷代度量衡變化簡表一書,書中說:周朝的1尺約合今22523厘米。這樣看來,孔子身高大約是176179米,這個數據比較能夠為我們所接受。師:很好。剛才我們解決了一個由古代文獻史料記載而引發的問題,我們所運用的就是基本的歷史研究的方法。也就是說,歷史的研究方法是要找到與研究的問題同時代或盡量接近同時代的原始資料,然后進行分析、對比、考證,從而得出最合理的解釋上述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第一,學習者通過查閱資料積極主動地探究,并得出自己的判斷和結論;第二,教師善于激發動機,引起學習興趣,與學習者共同探究,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第三,學習過程基于學生原有的知識,學習結果則拓展了教材內容,他們以“孔子問題”為出發點,通過探究了解了“度量衡的變遷問題”,同時也感受到歷史課題研究的一般方法由證據到事實,由事實到結論。這就是研究性的學習和教學方式帶來的變革。二、研究性學習意味著歷史與現實的對話“通過歷史更好地認識現實,通過現實加深對歷史的理解”,2這是歷史教育的目標追求。歷史是凝固的現實,現實是活化的歷史。只有借助現實,我們才能理解過去;也只有借助過去,我們才能充分理解現實。在理解的過程中,歷史情境與現實世界發生了溝通、交匯和對話。研究性學習試圖讓學生從教材世界走進生活世界,體驗歷史情境,理解過去與現在的內在聯系,實現歷史認同與文化認同,從而建構對現實的理解以及對自我的理解。這正是歷史教育的人文關懷所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通過研究歷史理解現實。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學習者與歷史文本、歷史人物或歷史對象之間進行的溝通,不是孤立的個人之間的溝通,而是今天跟昨天之間的溝通。通過多方面的對話、多角度的詮釋與批判性的加工,學習者理解了歷史文化的智慧結晶,內化了對歷史文化的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演出經紀人員資格考試題目解析2025
- 2025年廣東省清遠市單招職業傾向性測試題庫帶答案
- 制作簡易太陽能熱水器(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科學五年級上冊人教鄂教版
- 消防培訓課件解讀
- 2025至2030年中國五金標準件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小學美術嶺南版二年級下冊16. 童話中的城堡教學設計
- 四年級信息技術上冊 月球探秘 1教學設計 冀教版
- 2025年中國黑酸枝二胡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陶瓷盆洗頭床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華中師大版(三起)小學信息技三年級上冊 第10課《我讓小屋更漂亮》教學設計及反思
- 下學期八年級期中考試家長會課件
- 2024年全國統一考試高考新課標Ⅰ卷數學試題(真題+答案)
- ???024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趯嶒炚菊衅腹P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附答案解析
- 江蘇2024年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招聘人員筆試歷年典型考題及考點附答案解析
- 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污水處理廠模板
- 2024年廣東省中考歷史試卷試題真題及答案(精校打印版)
- 2024年保密教育線上培訓考試題目附答案
- SH/T 3227-2024 石油化工裝置固定水噴霧和水(泡沫)噴淋滅火系統技術標準(正式版)
- YY/T 0331-2024脫脂棉紗布、脫脂棉粘膠混紡紗布的性能要求和試驗方法
- (高清版)TDT 1056-2019 縣級國土資源調查生產成本定額
- 人工智能科普講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