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廣東省陸豐市甲子中學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5屆廣東省陸豐市甲子中學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5屆廣東省陸豐市甲子中學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5屆廣東省陸豐市甲子中學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5屆廣東省陸豐市甲子中學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廣東省陸豐市甲子中學高三最后一卷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條形碼區域內。2.答題時請按要求用筆。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答題卡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卷上答題無效。4.作圖可先使用鉛筆畫出,確定后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描黑。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969年冬,聯邦德國領導人勃蘭特主動提出“新東方政策”,主要包括承認歐洲各國現有邊界,改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愿意實現兩國關系的正常化。這反映出A.冷戰的中心將發生轉移 B.西德積極謀求政治影響力C.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發展 D.東西歐間的矛盾得以化解2.美國一位歷史學家說:“共產黨的大多數領導人被蔣介石殺害,但有些人逃進了華南山區。他們的領導人之一是毛澤東,毛澤東這時無視莫斯科的第三國際,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這位歷史學家所說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走城市革命道路的策略 B.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的策略C.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 D.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3.如下圖是1984年創作的漫畫《做實驗》。“實驗”的最終目的是A.實現國家統一B.推進改革C.調整外交政策D.籌建經濟特區4.1917年,孫中山認為美國立國之后,“政治蒸蒸日上,以其政治之基礎全恃地方自治之發達也”;法國在大革命之后,“大亂相尋,國體五更”,其根源即在“其治向為中央集權,無新天地為之地盤,無自治為之基礎也”。其意在A.通過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制度B.學習美國實行聯邦共和制C.強調地方自治是立國的基礎D.結合中國實際去理解各國政治5.據報道,世界貿易組織(WTO)準備從2019年1月28日開始就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價值2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征收關稅展開調查。這是中國第二次請求WTO就此事進行調查。彭博社稱,上月中國提出申請,但被美國否決。由于WTO規則禁止成員第二次阻止爭端調查,此次調查可能會推進。可見A.調解中美爭端也是WTO的基本職能 B.WTO有助于消除成員之間貿易壁壘C.發展中國家可用WTO規則維護權益 D.美國各項政策阻礙全球化向縱深發展6.《國語·楚語下》記載:“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禮,士、庶人不過其祖。”這表明西周A.政治專制國家集權 B.禮樂社會等級鮮明C.物質豐富國力強盛 D.社會轉型禮崩樂壞7.有學者指出:“21世紀土地細碎化對農民收入的負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如果為了達到糧食生產的規模經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等目的而強調整合土地,降低細碎化水平,結果也是符合了農民意愿,增加了農民利益。”據此可知,該學者認為A.家庭經營模式的存在有不合理性 B.農業發展的出路在于規模經營C.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 D.推行土地整合違背了經濟規律8.“在羅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發展沒有在工業和貿易方面引起進一步后果,因為他們的生產方式沒有改變。但當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發展起來時,詳細擬定的羅馬法便立即得到恢復并重新取得威信。”這表明羅馬法A.程序嚴謹體系縝密 B.趨時更新以應對社會需求C.維護新興資產者利益 D.是新生產關系萌芽的推手9.20世紀上半葉的某一時期,蘇聯平均每公頃土地每日需要的勞動者數量從15人下降到9.4人,而同期各地城市規模卻大幅度增長,例如莫斯科人口從212萬增加到413萬人。由此可知當時A.新經濟政策帶動市場活躍 B.反法西斯戰爭的人力調整C.農業集體化生產效率提高 D.工業化建設改變人口布局10.著名學者任鴻雋在1915年創刊的《科學》發刊詞中指出:“世界強國,其民權國力之發展,必與其學術思想之進步為平行線,而學術荒蕪之國無幸焉。”據此可知,任鴻雋認為A.新文化運動方向已轉移 B.科學對民主有奠基作用C.科學革命成為當務之急 D.民主須與科學相互結合11.如圖反映了不同年份聯合國成員國分布比例情況,據圖中信息可以認定A.第三世界國家逐漸成為全球領導力量B.重要國際組織已能維持國際和平穩定C.聯合國安理會成員構成發生重大調整D.戰后兩極對峙格局受此影響出現變化12.歷史地圖是展現前人活動與地理空間結合的重要史料。觀察右側地圖,理解準確的是A.冷戰風云籠罩,造成分裂與對抗B.柏林被分區占領,局部熱戰出現C.美蘇操縱歐洲,北約與華約對峙D.德國實現統一,西歐走向聯合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美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越來越大,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復返。……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經濟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14.(20分)黨的歷史材料一在慶祝中共成立28周年的時候,毛澤東曾指出,在過去的28年的長時期中,“我們僅僅做了一件事件,這就是取得了革命戰爭的基本勝利。……但我們的事情還很多,比如走路,過去的工作只不過是像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下2002年材料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29年,是深刻影響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29年……對于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勝利地走向未來有著深刻的啟示。——《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下2010年問題(1)材料一中的“革命戰爭”指什么?(2)根據材料一和所學,描繪我們下一步將要走的道路。(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29年中,你認為最影響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的事件是什么?說明理由。(4)建國29年,給“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勝利地走向未來”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啟示?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B【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善與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關系;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是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等信息可以看出,西德在經濟實力擴大的基礎上,提出有別于當時美蘇“冷戰”的政策,以此謀求政治影響力,故答案為B項;冷戰的中心仍然在歐洲,沒有轉移,排除A項;“新東方政策”與歐洲統一大市場沒有關系,排除C項;D項中的“得以化解”說法絕對,排除。2、D【解析】

略【詳解】根據材料中的“華南山區”“毛澤東”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材料強調的是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故D正確。3、A【解析】時間是1984年,注意漫畫上的文字“臺灣、香港”,結合所學知識應該是關于國家統一問題的“一國兩制”,所以A項正確。4、C【解析】

材料表明,孫中山以美、法兩國為例,從正反兩方面闡述了地方自治的重要性,故選C;1911年辛亥革命通過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時間不符,排除A;主張地方自治,并不能說明要實行聯邦共和制,排除B;材料未提到結合中國實際,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其治向為中央集權,無新天地為之地盤,無自治為之基礎也”,緊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5、C【解析】

調解貿易爭端是WTO的重要職能之一,WTO通過一系列規范推進世界貿易自由化,許多規則對發展中國家和貿易小的利益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因此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好WTO的規則維護自身權益,故C項符合題意;WTO不僅僅是為中美而存在,故不能認為調解中美爭端是其基本職能,A項不符合題意;WTO有助于消除成員之間貿易壁壘,但本題沒提到最終結果,B項不符合題意;D項說法過于絕對化,故D不符合題意。6、B【解析】

材料反映了從周天子到庶人祭祀的禮儀和規格,體現的是社會的等級森嚴,故B正確;周代沒有專制,排除A項;材料不能反映物質豐富,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禮樂制度的推行,而不是禮崩樂壞,排除D項。7、B【解析】

根據材料“降低細碎化水平,結果也是符合了農民意愿,增加了農民利益”可知隨著土地細碎化給農民的負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農業的發展必須走規模化經營的道路,故選B項;材料論述的是土地細碎化的負面作用和農業發展的出路,并沒有涉及家庭經營模式的問題,排除A項;土地私有化不符合我國國情,排除C項;推行土地整合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排除D項。故選B。8、B【解析】

由材料“當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發展起來時,詳細擬定的羅馬法便立即得到恢復并重新取得威信”可知,羅馬法具有趨時更新以應對社會需求的特點,故選B;材料未對羅馬法的程序及體系進行描述,無法得出A項結論,排除;羅馬法維護的是奴隸主貴族利益,故C項錯誤,排除;材料體現的是資本主義發展對羅馬法發展的作用,D項顛倒了因果,排除。9、D【解析】

依據材料中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期蘇聯的工業化建設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人口布局得到改變,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不是此時人口大量轉移的原因,排除;戰爭使城市人口減少,并非增加,B選項錯誤;C選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D。10、D【解析】

材料“世界強國,其民權國力之發展,必與其學術思想之進步為平行線,而學術荒蕪之國無幸焉”表明任鴻雋主張民主制度發展必須與科學思想進步相結合,故D正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內容為民主與科學,材料政治強調的是民主與科學的關系,沒有偏離方向,故A不正確;材料強調的是科學與民主的關系,沒有突出科學是民主的基礎作用,故B不正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目的是要解放人們的思想,宣傳民主與科學,故C不正確。11、D【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亞非國家在聯合國中的數量在增加,體現的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力量的增強,沖擊著兩極格局,故D項正確;第三世界國家力量增強,但并不是全球領導力量,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國際組織,只反映主權國家,排除B項;安理會成員構成沒有變化,排除C項。12、A【解析】1949年,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德國分裂。故本題應選A項;德國分裂屬于冷戰,故排除B項;華約誕生于1955年,與題目中的時間“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C項;德國于1990年實現統一,與題目中的時間“1945~1949年”不符,故排除D項。【考點定位】本題考查美蘇冷戰。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已經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一戰后美國經濟繼續發展;一戰中美國大發戰爭財,從債務國變為債權國。【解析】

“變化”,依據材料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英美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越來越大,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也一去不復返。……國際金融中心開始從倫敦轉向紐約,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上升”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美國已經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國際金融中心轉到紐約、美國從債務國變為債權國等角度分析。14、(1)新民主主義革命。(2)領導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或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寫出過渡時期具體任務和歷史事件或建設社會主義給)(3)如,土地改革運動,消滅了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建設創造了條件。如,三大改造(第一個五年計劃),為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奠定了經濟基礎。如,關于整理標準問題討論,對于打破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對于黨的指導思想和實際工作的撥亂反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十一屆三中全會,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使黨的工作結束了徘徊中前進的局面,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新起點。其它言之成理也可,但回答籠統,沒有具體事實支撐的,不給分。(4)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變革要符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要求;經濟建設要尊重經濟客觀規律;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準確把握時代特點和國際形勢發展變化,制定和調整外交戰略,積極創造良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外部環境等。【解析】

(1)戰爭:根據材料一中“慶祝中共成立28周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中所說的“革命戰爭”指新民主主義革命。(2)道路:根據材料一和相關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中共下一步將要走的道路是領導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或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完成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等)。(3)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