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駐馬店市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質量監測高二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涂)在答題卡上。考生要認真核對答題卡上粘貼的條形碼上“準考證號、姓名”與考生本人準考證號、姓名是否一致。2.單項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非選擇題請用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書寫作答,若在試題上作答,則答案無效。3.考試結束,監考教師將答題卡收回。4.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在服飾境界的審美上,墨子、韓非子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命題:取情以去貌,好質而惡飾。墨子、韓非子對此曾展開多層面的論述。《墨子·尚賢》一再列出堯舉舜、湯用伊尹、武丁識傅說的史例,還特別強調英明的君主根本不在乎他們穿粗布衣、圍系繩索以及容貌美丑而直接予以擢拔重用。韓非子也在《韓非子》中斷言:“衣食美,則驕心生。”同時,在墨子的不少篇章中,都可讀出他從服飾角度對當今之主的抨擊。如《墨子·辭過》中認為當今之主過著“必厚作斂于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的奢靡生活,“為錦繡文采靡曼之衣,鑄金以為鉤,珠玉以為佩”。墨子認為,正是統治者的華衣美飾,造成了民眾的“三巨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或許是對墨子的認同與聲援,韓非子也說“處其實不處華”。事實上,他們不僅批判統治者,也批判儒家所倡導的美飾的繁文縟節和禮樂儀式,在《墨子·非儒》中,墨子批評儒家“繁飾禮樂以淫人”,并直接指責“孔某”(即孔子)“盛容修飾以蠱世”,貶損的字里行間也似乎積郁著憤怒的情緒。(摘編自張志春、張影舒《中國服飾文化史》)材料二:看到浩浩蕩蕩的秦兵馬俑,相信不少人會想起《詩經·秦風》那首激昂慷慨的《無衣》,它是秦國將士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戰歌。行軍士氣高漲,作戰舍生忘死,正是以戰揚名、奮勇尚武的秦國軍人寫照。不過秦陵兵馬俑里的秦軍形象,當真與《無衣》里春秋時期秦國士兵相同?答案是否定的。春秋時期到秦滅六國,時間相差數百年,其間政治制度、軍事制度、戰爭模式乃至作戰戎服都在變化。且看《無衣》第三章首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結合時代,這里的“裳”指的就是衣裳制服裝的下裳,彼時打仗也要講禮儀,軍士也是貴族,他們穿著復雜的服飾登車作戰。戰國至秦代,車兵衰落,步兵崛起,傳統貴族的復雜服飾已無法適應步戰,新的戰爭模式讓各國不得不在戰服上進行改革。兵馬俑一號坑的陣表三排陶俑皆為只穿戎服、未著鎧甲的袍俑,可以全方位看到秦軍戎衣的幾大特征:第一,戎衣為交領右衽的長襦(一部分為雙層長襦,外層下擺位于膝蓋之上),腰間皆以帶鉤固定,相對貼身,袖口較窄;第二,衣服下擺比一般曲裾袍短得多,只及膝蓋,便于奔跑;第三,從視覺上看,戎衣比較厚實;第四,袍俑下身著褲,登方口履,而脛部或纏行縢,或套護腿,相當于后來步兵常用的綁腿,能提高步兵機動力。秦俑所穿這種輕便、干練的戎服從何而來?大概是因為趙武靈王的改革太有名,長期以來,這種戎服都與胡服騎射產生聯系,認為是趙國先改戎服為胡服,秦人見到又模仿,進而定義為“胡服”。事實上,這種嫁接無異于盲人摸象,脫離當時的大背景,結論恐怕也與事實南轅北轍。洛陽金村東周墓出土過一件戰國著衣銀人,服飾為交領、右衽、窄袖,下擺長度也和秦袍俑差不多,這件文物年代早于趙武靈王改革。這個問題20世紀就被學者發現,沈從文認為這種服飾是我國古代階級服飾形成初期,統治階層人物尚未完全脫離勞動,為便于行動的衣式,從商周到春秋戰國,沿用一千多年,而且社會下層始終穿著。值得一提的是,該著衣銀人最初也因其服飾窄短而被冠以“胡人”之名。前有沈從文在服飾上提出異議,后有學者孫機就銀人發型進行考證,認為此為中原發型,非胡人形象。因此,就衣式而言,這種小短袖衣應是中原所固有,影響及羌戎,不應武斷定義為“胡服”。再者,趙武靈王大力倡導“胡服騎射”,既不是換件衣服這么簡單,也非純粹軍事改革,而有更深層政治考量——釋放信號,打消隔閡,以期更好地整合周邊胡人為趙國所用。明白了這個前提,再來看當時各國軍事皆在變革,其一是車兵沒落,步兵重新成為戰場主力;其二是平民參與戰爭的比例暴增。兵種性質決定他們需要穿著便于運動的衣式,而作為兵源組成部分的農民本身對這種便于勞作的衣式并不陌生。同時,包括秦國在內的列國,都沒有趙武靈王的政治需求,所以戎裝衣式的改變,就是換件衣服這么簡單,不需要再從趙國取經。從衣制看,秦袍俑穿的更像是一種直裾袍,但在軍戎服飾體系里,直裾袍下擺往往會縮短。有研究者將這種袍服定義為長襦,又稱短褐。楊家灣等處出土的漢俑大多穿有兩層袍服,也與秦袍俑的戎服相似。值得注意的是,無論秦俑還是西漢初期的武士袍俑,他們身上的戎服都有種厚實感,可能就是文獻里的“絮衣”。字面意思來看,精者為綿,粗者為絮,絮衣是一種內夾綿絮等絲織品的武袍。此處要注意“綿”與“棉”之別,當時棉花尚未傳入中國,絮衣自然不會是棉衣。此外,《漢書·晁錯傳》記載“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將“絮衣”與“堅甲”并列,存在兩種可能:其一,絮衣也具有一定防御力,也是甲的一種;其二,絮衣是一種專用戎服,穿于鎧甲之內,這個傳統一直從秦沿革到漢。(摘自周渝《解碼大秦悍將的戎服與甲胄》)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舜、伊尹等人被重用,說明圣人選拔人才,依據的是智慧與才情,而不是容貌和華衣美飾。B.秦朝時,政治制度、軍事制度、戰爭模式等相比春秋時期發生了變化,軍隊戎服也有改變。C.先秦時期,趙國周邊生活的有胡人,出于政治和軍事兩方面考量,趙武靈王將戎服改為胡服。D.秦袍俑穿的直裾袍流傳到漢代,變成了兩層袍服,楊家灣出土的很多漢俑就身穿這種服飾。2.根據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韓非子認為,人們追求精致的服飾和鮮美的食物,就會產生喜愛驕奢生活的不良心態。B.春秋時期秦國士兵能穿著下裳作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下裳對當時車戰的影響不大。C.材料二按照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的邏輯順序說明了秦軍戎衣的四個特征,展示了改革后秦軍戰服的特點。D.兩則材料都談及衣飾應去繁從簡,但材料一是從節儉和愛民的角度提出的,與材料二的側重點不同。3.下列選項符合材料一中“取情以去貌,好質而惡飾”這一服飾審美觀的一項是()A.見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大戴禮》B.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虛,則不憂矣。——《解老》C.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離騷》D.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4.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秦俑所穿的戎服與趙武靈王的改革無關?請根據材料二概括。5.請根據原文內容,在下面文段的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語句。“上衣下裳”的復雜服飾,和輕便、干練的戎服,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服飾審美思想。前者認為服飾①,其代表人物是孔子;后者認為服飾②,其代表人物是墨子、韓非子。結合個人生活體驗,我認為應該辯證看待墨子、韓非子“取情以去貌,好質而惡飾”的思想主張:③。【答案】1.D2.C3.B4.①借助事實論據。洛陽出土的著衣銀人表明,在趙武靈王改革前,這種戎服就存在。②借助名家觀點。列舉沈從文和孫機的觀點,說明中原下層勞動人民長期穿著這種戎服,并不是從胡人處傳入。③借助常規邏輯認知。比較趙武靈王改革和秦軍換服的不同前提,說明秦軍沒有效法趙國的必要。5.①是禮儀的體現形式(與禮儀有關)②應講求簡單實用(不尚虛飾或不可追求華美)③看重服飾的實用價值是正確的,但全盤否定服飾的美飾作用是不合理的。精美的服飾在一定程度上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也有存在的價值【解析】【導語】材料一通過墨子、韓非子的觀點,批判了統治者奢靡的服飾文化,強調“取情以去貌,好質而惡飾”,主張節儉與實用,反對繁文縟節和過度修飾,體現了對民眾疾苦的關懷。材料二則從秦兵馬俑的戎服入手,分析了從春秋到秦代服飾的演變,指出服飾的輕便化與戰爭模式的變革密切相關,駁斥了戎服與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直接聯系,強調服飾改革是適應時代需求的自然結果。【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關內容的能力。D.“秦袍俑穿的直裾袍流傳到漢代,變成了兩層袍服”錯。結合材料二最后一段“從衣制看,秦袍俑穿的更像是一種直裾袍,但在軍戎服飾體系里,直裾袍下擺往往會縮短。有研究者將這種袍服定義為長襦,又稱短褐。楊家灣等處出土的漢俑大多穿有兩層袍服,也與秦袍俑的戎服相似”可知,選項曲解文意,原文并沒有體現這種演變關系。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材料內容進行推理和判斷的能力。C.“按照由表及里、層層深入的邏輯順序”錯。結合材料二第二段“可以全方位看到秦軍戎衣的幾大特征:第一……第四……能提高步兵機動力”可知,原文中這四個特征之間是并列關系。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取情以去貌,好質而惡飾”強調的是重視內在情感而去除外在的虛飾,喜好質樸而厭惡過分的裝飾。A.認為衣人合一,服飾是禮儀的一種外在表現。不符合。B.圣人對于衣物和食物的需求僅在于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不追求過多的裝飾。符合。C.表明服飾對人有美化和修飾作用。不符合。D.“千金裘”指珍貴的皮衣,是華衣美飾的一種。不符合。故選B。【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①借助事實論據。結合材料二第三段“洛陽金村東周墓出土過一件戰國著衣銀人,服飾為交領、右衽、窄袖,下擺長度也和秦袍俑差不多,這件文物年代早于趙武靈王改革”可知,作者提到了洛陽金村東周墓出土的一件戰國著衣銀人,這件文物的服飾特征與秦俑所穿的戎服相似,且年代早于趙武靈王的改革。這一事實論據表明,在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改革之前,這種戎服就已經存在,并且被中原地區的人們所穿著。②借助名家觀點。結合材料二第三段“這個問題20世紀就被學者發現,沈從文認為這種服飾是我國古代階級服飾形成初期……后有學者孫機就銀人發型進行考證,認為此為中原發型”可知,作者引用了沈從文和孫機兩位學者的觀點,沈從文認為這種服飾是我國古代階級服飾形成初期,統治階層人物尚未完全脫離勞動,為便于行動的衣式,且這種衣式從商周到春秋戰國沿用了一千多年;孫機則通過對著衣銀人發型的考證,認為其為中原發型,非胡人形象。這兩位學者的觀點進一步支持了作者的觀點,即這種戎服是中原所固有,而非從胡人處傳入。③借助常規邏輯認知。結合材料二第四段“趙武靈王大力倡導‘胡服騎射’,既不是換件衣服這么簡單,也非純粹軍事改革,而有更深層政治考量……秦國在內的列國,都沒有趙武靈王的政治需求,所以戎裝衣式的改變,就是換件衣服這么簡單,不需要再從趙國取經”可知,作者比較了趙武靈王改革和秦軍換服的不同前提。趙武靈王的改革有更深層的政治考量,即釋放信號、打消隔閡,以期更好地整合周邊胡人為趙國所用。而秦軍換服則是出于軍事需要,即兵種性質決定他們需要穿著便于運動的衣式。作者通過這一比較,指出秦軍沒有效法趙國的必要,因為他們的換服是出于自身的軍事需求,而非模仿趙國的政治改革。【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材料相關信息的能力。①處,結合材料一“直接指責‘孔某’(即孔子)‘盛容修飾以蠱世’”和材料二第一段“彼時打仗也要講禮儀,軍士也是貴族,他們穿著復雜的服飾登車作戰”可知,“上衣下裳”的復雜服飾與禮儀有關,貴族和軍士在特定場合(如戰爭)中也要遵循的禮儀規范,故可填:是禮儀的體現形式(與禮儀有關)。②處,材料一中提到墨子、韓非子主張“取情以去貌,好質而惡飾”,即強調服飾應去除外在華麗裝飾,注重內在的實用性和質樸美。材料二也描述了秦軍戎服的特點,如交領右衽、窄袖、下擺短等,這些都是為了便于戰斗和行動而設計的,體現了簡單實用的原則,故可填:應講求簡單實用(不尚虛飾或不可追求華美)。③處,雖然墨子、韓非子強調服飾的實用價值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能完全否定服飾的美飾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精美的服飾不僅能滿足人們的保暖、遮羞等基本需求,還能提升個人的形象和氣質,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和自信。因此,我們應該在注重服飾實用價值的同時,也要適當考慮其美飾作用,實現實用與美觀的統一。故可填:看重服飾的實用價值是正確的,但全盤否定服飾的美飾作用是不合理的。精美的服飾在一定程度上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也有存在的價值。(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稻田敘事(節選)周華誠①中國南方省份進入梅雨季節。雨是這個春天第一位不約而至的客人,大雨、小雨、陣雨、陰轉小雨、中到大雨、暴雨如注,雨以各種不同的姿態輪番出場,撲向大地。遠山與田野,一律籠罩在煙雨之中,朦朦朧朧,如煙如云。人們躲在屋檐下,望著這雨幕出神。谷小蛙穿了一件透明雨衣,剛從雨中鉆進檐下,眉眼下掛著一層水珠,臉上的焦慮遮掩不住:“你說,這雨什么時候能停呀?”②我望著她,搖搖頭。③雨落在稻田,已經整理好的稻田像是一塊新鮮的豆腐,水汽在泥土上凝集。今天要在這片稻田里插秧,盡管已經有了插秧機,但作為春天里的一場農事活動,許多客人遠道而來,就是為了來田里體驗一下插秧的感受。要是大雨一直不停歇,他們一定不免會有些失落。④其實每年春天,田里要組織插秧活動,最大的變數都是無法準確預測的天氣。有一年,六七十位朋友從杭州、上海駕車而來,其中就有谷小蛙,那是她第一次來到這個小小的五聯村。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踩進這一方水稻田里,與泥巴來一場美妙的互動。只是,雨神仿佛有意捉弄大家,愣是從午后一直下到了黃昏。直到近晚飯的時候,雨才止住,天地之間一片澄明,這一群在城市里憋悶了許久的大人和小孩,無一例外,歡呼雀躍著奔向了田間。那滑膩膩的泥巴世界,已然成為最可親近的游樂園,雙腳踩進稻田里,被泥水緊緊包裹,每一步前行,都能感受到大地與人體的互動。日常至為簡單的走路,此刻變得如此艱難,一條腿剛剛從泥中拔起,身體立刻搖搖晃晃站立不穩。這泥濘之中的阻礙與黏滯,帶來了全新的感受。⑤在稻田里,人們還要完成一項勞作,就是插秧。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插秧這種行為已經持續了幾千年,人們在春天把幼小的秧苗栽植進泥土,它們在秋天會結出粒粒谷物,水稻就以這種方式養活了我們的祖先。熱愛土地的農民決不會讓自己的土地陷入無人耕種的尷尬境地,依然固執地遵循著祖輩傳下來的習慣,在每一個清明時節種瓜點豆,育秧培土,在每一個谷雨節氣穿起蓑衣,卷起褲腿下田,把一株株幼小的秧苗和一個個綠色的希望一起安放進大地。⑥“這樣的勞動,太有療愈效果了!”直到天色漸暗,那些城市里來的客人才依依不舍地從泥濘之中拔腿上岸,駐足在田埂之上。原來一片空無的稻田,現在已經被青秧插滿。谷小蛙這個時候感嘆了一句:“這樣的勞動太愉快了,以后每年都想來種田。”谷小蛙在杭州的一家公司當產品經理,也是一位插畫師。聽到她這樣說,好多人都笑了,打趣說大家都要來,誰都不準食言。⑦此時遠山如黛,小村莊里炊煙正在升起。這些遠離村莊的人,此刻在完成稻田的勞作之后,在微雨、和風、炊煙中晚歸,一種久違的感受溢滿心間。勞作的小小成就感回蕩著,使人覺得滿足,一個美好的夜晚同樣也令稍顯疲累的身體充滿期待。記得有一年,我們一群人在插秧之后,在夜晚點亮蠟燭,舉行了一次燭光里的讀詩會。春天的夜晚,什么美好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讀詩不過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件。春天總是會按部就班地到來,春天的土地上也總是會生長一些不常見的事物,田野于是在每一年的春天,都有些不一樣。⑧想想看,這樣的一片土地,我們有多少祖先在這里勞動過,并且為之付出一生的汗水?而今天在土地上勞作的人,已經不再是從前的那些面孔,這些來自城市的年輕朋友,他們跟這片土地的關系不再是一種綁定的關系,而只是一種純粹的邀約——如同村莊對于城市的邀約,如同鄉野對于親人的邀約,如同土地對于創作的邀約——這是一種欣然而至、興盡而歸的關系,一種彼此激發、相互成就的關系。⑨如果我們在今天依然無法認識到這一點,那么,這說明我們對于村莊、農民、土地依然還有許多誤解。⑩如果我們在今天依然無法給予村莊、農民、土地應有的價值回報,那么,我們也將繼續失去更多的可能。?這片水稻田被稱作“父親的水稻田”——叫什么名稱其實并不重要,我們在這片田野上玩耍,并且希望借此傳遞一些什么,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可以說,這是一次實踐,我們借此去完成一種對于自我可能性的探索:村莊可能比我們所知的更有意思;土地能夠給予人們的回報,一定比糧食的收獲更多。?谷小蛙在說出“每年都想來種田”這句話之后,果然,在每一個春天和秋天,她都如約來到這片水稻田里,勞動,或者玩耍。春天插秧,秋天收割,她都沒有落下。有時候,她還帶著畫板坐在田埂之上,把人們在田間勞動的場景也畫下來。當人們離去之后,她依然坐在那里,畫下細雨或晚霞。?在這一個春天,雨勢終于眾望所歸地轉小了。這真令人開心。待我們走到田埂上時,只剩下飄飄忽忽的雨絲,這就沒有關系了。微風變得涼爽,天地一片澄明,我們脫下雨衣卷起褲腿,走進田間。一束一束秧把安靜地落在泥水之間,一株一株青秧將被有條不紊地安放進大地。人們在勞作之時,世界變得如此寂靜。?這個時候,高掛的風雨旗已經無聲地飄起來了。(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把雨比作“不約而至的客人”、用搖頭而不用語言回答關于雨的問題,表明了“我”對雨的厭煩心理。B.文本抓住泥巴滑膩黏滯的特點,采用細節描寫的手法描摹人們在雨后稻田里行走的情形,真實可感。C.“固執”本來指古板執著、不肯變通,在文中是貶詞褒用,表現出農民對土地一脈相承的熱愛之情。D.結尾有關“風雨旗”的描寫,以景結情,與蘇軾《江城子》中“明月夜,短松岡”有異曲同工之妙。7.關于文中谷小蛙第一次來種田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回想起谷小蛙第一次來村里插秧的情景,與那時也正逢雨天,和眼前的情形相似不無關系。B.第一次插秧后,谷小蛙就年年到來,她的行為可以作為例證說明鄉村生活強烈吸引著城市人群。C.這一部分描寫了群體勞作的場面,和劉禹錫的《插秧歌》一樣側重表現了勞動生活的辛苦與繁忙。D.對現實中要進行的插秧活動的期待,與對第一次插秧場面的回憶相交織,使文章的情感更豐富。8.第⑧~?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村莊對于來自城市的人們意味著什么?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A7.C8.①在整體敘事中插入該部分議論與抒情性的語句,使行文更富于變化,避免平鋪直敘。②帶領讀者從關注稻田轉為思考勞動的價值與意義、人和土地的關系等,使文章內容更豐富,意蘊更深刻。9.①田間的勞作:人們在村莊的土地上插秧,冒雨勞動。②愉悅的玩耍與創造:身處城市的人欣然來到村莊,興盡后返回,享受了美好的時光,也擁有了物質和精神上的成果。③精神上的療愈與安寧:村莊的生活平靜、愉悅,讓人們的精神世界也變得澄明。【解析】【導語】本文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南方稻田的春景與農事活動,展現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情感紐帶。作者以雨為背景,巧妙地將自然景象與人物情感交織,突出了勞動與自然的互動。文中不僅表達了對傳統農耕文化的尊重,還通過城市人的參與,探討了現代人對鄉村生活的向往與回歸。【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相關內容和鑒賞藝術特色的能力。A.“表明了‘我’對雨的厭煩心理”錯。結合原文“山與田野,一律籠罩在煙雨之中,朦朦朧朧,如煙如云……望著這雨幕出神”可知,文本開篇部分,因雨下個不停,“我”會擔心、焦慮、失落,但“我”也會被雨景吸引而出神,用“厭煩”一詞來形容“我”此刻的心理不夠貼切。故選A。【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重要語段內容的能力。C.“側重表現了勞動生活的辛苦與繁忙”錯。結合原文“‘這樣的勞動,太有療愈效果了!’……谷小蛙這個時候感嘆了一句:‘這樣的勞動太愉快了,以后每年都想來種田。’”可知,本文描寫的插秧場面,側重表現勞動生活帶來的愉悅與療愈效果,而非勞動生活的辛苦和繁忙。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語段作用的能力。作答此題,首先要理解這些語段的主要內容:第⑧段主要描述了城市年輕朋友與土地之間的新型關系,即他們不再像祖先那樣與土地綁定,而是以一種欣然而至、興盡而歸的方式與土地相處。第⑨段和第⑩段則通過兩個假設性的陳述,引出了對村莊、農民、土地價值認識的思考。第?段則進一步闡述了這片水稻田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片用于耕種的土地,更是一個實踐和探索的場所。然后分析其作用:①在整體敘事中,插入這部分議論與抒情性的語句,打破了單一的敘事模式,使文章在敘述稻田插秧活動的同時,也融入了作者對勞動、人和土地關系的深入思考。這種行文方式使得文章更加生動有趣,避免了平鋪直敘的單調感。②通過這部分內容的插入,作者帶領讀者從關注稻田這一具體的農事活動,轉向思考勞動的價值與意義、人和土地的關系等更深遠的話題。這種思考不僅豐富了文章的內容,也使得文章的意蘊更加深刻。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夠感受到稻田插秧活動的樂趣,還能夠思考更深層次的社會和人生問題。【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①首先,從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村莊為城市的人們提供了一個田間勞作的機會。城市的人們遠道而來,親自下田插秧,體驗農耕生活的艱辛與樂趣。他們“在稻田里……插秧”,這種勞作不僅讓他們親身體驗了農民的日常,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勞動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因此,村莊對于城市人們來說,首先意味著一個可以親身體驗田間勞作的地方。②村莊也是城市人們愉悅的玩耍與創造的場所。文章中提到,谷小蛙等城市來的客人在插秧之余,還享受了鄉村的寧靜與美麗,甚至在夜晚舉行讀詩會,這些活動都為他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愉悅和創作上的靈感。他們“在微雨、和風、炊煙中晚歸,一種久違的感受溢滿心間”,這種感受是城市生活所無法給予的。因此,村莊對于城市人們來說,也是一個可以放松身心、激發創造力的地方。③村莊還給予了城市人們精神上的療愈與安寧。在文章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城市人們在村莊的生活中找到了久違的寧靜和滿足感。他們遠離了城市的喧囂和繁忙,投入到鄉村的寧靜和勞作中,這種生活方式的改變讓他們的精神世界也變得澄明起來。他們“勞作的小小成就感回蕩著,使人覺得滿足”,這種滿足感是城市生活所難以比擬的。因此,村莊對于城市人們來說,更是一個可以療愈心靈、尋找安寧的地方。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叔孫通者,薛人也。秦時以文學征,待詔博士。漢二年,漢王從五諸侯入彭城,叔孫通降漢王。漢王敗而西,因竟從漢。漢五年,已并天下,諸侯共尊漢王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叔孫通知上益厭之也,說上曰:“臣愿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高帝曰:“得無難乎?”叔孫通曰:“禮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臣愿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于是叔孫通使征魯諸生三十余人。魯有兩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后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遂與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余人為綿蕞野外注】。習之月余,叔孫通曰:“上可試觀。”上既觀,使行禮,曰:“吾能為此。”乃令群臣習肄,會十月。漢七年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節選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材料二:魯兩生責叔孫通興禮樂于死者未葬、傷者未起之時,非也。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信者,禮之干也;禮者,信之資也。有一日之生,立一日之國,唯此大禮之序、大樂之和不容息而已。死者何以必葬?傷者何以必恤?此敬愛之心不容昧焉耳。敬焉而序有必順,愛焉而和有必浹,則民知非茍于得生者之可以生,茍于得利者之可以利,相恤相親,不相背棄,而后生養以遂。故晏子曰:“唯禮可以已亂。”然則立國之始,所以順民之氣而勸之休養者,非禮樂何以哉?譬之樹然,生養休息者,枝葉之榮也;有序而和者,根本之潤也。今使種樹者曰待枝葉之榮而后培其本根,豈有能榮枝葉之一日哉?故武王克殷,駕甫脫而息貫革之射,修禋祀之典,成《象武》之樂。受命已末,制作未備,而周公成其德,不曰我姑且休息之而以待百年也。(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注】為綿蕞野外:在野外僻靜處,拉繩索以圈地界,束茅草以象人形,演習朝儀。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漢七年A諸侯群臣皆朝B十月C竟D朝E置酒F無敢G喧嘩H失禮者。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指跟隨,與《蘇武傳》“孺卿從祠河東后土”的“從”字含義相同。B.患,指厭煩,與《屈原列傳》“惠王患之”中的“患”字含義不同。C.事,指侍奉,與《〈論語〉十二章》“請事斯語矣”中的“事”含義不同。D.相,指互相,與《狼》“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的“相”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漢高祖廢除了秦朝繁瑣的禮法,實行簡便易行的禮法;后來群臣酒后在他面前失態,他又有了制定新法的念頭。B.叔孫通認為應按照社會發展與人們思想認識的變化來制定禮法,他想參考以前的禮法,來改進制定出新禮法。C.在追隨漢高祖前,叔孫通多次在他處為官,有阿諛逢迎主君的行為,魯地的兩位儒生不滿他的為人,不肯隨行。D.周武王滅商之后,剛解下車馬就下令停止了軍中貫穿革甲的射禮,開始施行祭天的禮儀,制定音樂,實施教化。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上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2)然則立國之始,所以順民之氣而勸之休養者,非禮樂何以哉?14.這兩則材料都提及魯地兩位儒生的事跡,但對此事記述的詳略不同,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么?請簡要分析。【答案】10.ACF11.D12.C13.(1)皇上說:“你可以試著做這件事,制定的朝儀要容易了解,要考慮我能夠做到。”(2)既然這樣,那么在立國之初,用來理順民氣并鼓勵它們休養生息的,除了禮樂還能是什么呢?14.①體裁不同。材料一是傳記,以記述為主;材料二是史論,以議論為主。②寫作意圖不同。材料一是為叔孫通立傳,詳寫魯地儒生的言行,可以和叔孫通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叔孫通的形象特點;材料二是要闡發自己對建立禮法之事的見解,魯地儒生的事跡只是作者借以生發議論的引子,沒有必要詳寫。【解析】【導語】材料一詳細記述了叔孫通在漢高祖時期的作為,強調其在禮法制定中的靈活變通,反映了漢代初年禮法變革的歷史背景。王夫之的論述則從理論角度批評魯兩生的守舊思想,強調禮樂在立國之初的重要性,體現了其歷史哲學的觀點。兩則材料雖詳略不同,但都通過叔孫通的事跡,探討了禮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展現了不同時代對禮法的不同理解與評價。【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漢高祖七年,各地的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們都來參加十月的朝會。從完成朝會到設置酒宴,沒有一個人敢喧嘩失禮。“漢七年”是時間狀語,應獨立成句,所以“年”后A處要斷;“諸侯群臣皆朝十月”中,“十月”作“朝”的后置定語,中間不斷,所以“月”后C處要斷;“竟朝置酒”強調時間段,應獨立成句,所以“酒”后F處要斷。故選ACF。【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都意為“跟隨”。句意:叔孫通也跟著劉邦一道西去了。/您的弟弟蘇賢跟隨皇帝去祭祀河東地神。B.正確。厭煩/擔憂。句意:劉邦對此很厭煩。/惠王擔心這件事。C.正確。侍奉/實踐,從事。句意:你侍奉過的主子將近十個了。/請允許我照這些話去做。D.“含義相同”錯。互相/偏指一方,此處指屠戶。句意:不互相背棄。/狼不敢上前,瞪眼朝著屠戶。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關內容的能力。C.“魯地的兩位儒生不滿他的為人,不肯隨行”錯。結合材料一“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諛以得親貴。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后可興也”可知,不滿孫叔通的為人,只是魯地那兩位儒生不肯隨行的原因之一,而根本原因在于這兩位儒生認為還沒有到制定禮法的時候。故選C。【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為”,做;“度”,考慮。(2)“然則”,既然這樣,那么;“勸”,鼓勵。【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問題并提出見解的能力。①這兩則材料的體裁是不同的。材料一選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是一篇傳記文。傳記文的主要特點是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以展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歷史貢獻。因此,在材料一中,作者詳細記述了叔孫通的生平,包括他與魯地兩位儒生的交往,以及他們在制定朝儀過程中的不同態度和行為。而材料二選自王夫之的《讀通鑒論》,是一篇史論文。史論文的主要特點是借助歷史事件或人物來闡發作者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因此,魯地兩位儒生的事跡在這里只是作為作者生發議論的引子,并不需要詳細記述他們的生平或具體言行。②兩則材料的寫作意圖也是不同的。材料一的寫作意圖是為叔孫通立傳,展現他的歷史貢獻和形象特點。因此,作者需要詳細記述叔孫通與魯地兩位儒生的交往過程,以及他們在制定朝儀過程中的不同態度和行為。這樣的記述有助于突出叔孫通的智慧、靈活和務實精神,同時也展現了魯地兩位儒生的固執和守舊。而材料二的寫作意圖則是闡發作者對建立禮法之事的見解。作者認為,建立禮法是治理國家、穩定社會的重要手段,不應該因為死者未葬、傷者未起而推遲。因此,魯地兩位儒生的批評是錯誤的。在這里,作者只需要簡要提及魯地兩位儒生的事跡,作為自己觀點的佐證,而不需要詳細記述他們的生平或具體言行。參考譯文:材料一:叔孫通是薛縣人。在秦朝的時候曾以長于文章、知識淵博被征召,等待任命為博士。漢高祖二年,劉邦率領著各路諸侯攻入彭城后,叔孫通就投靠了劉邦。劉邦被項羽打敗西逃時,叔孫通也跟著劉邦一道西去了。漢高祖五年,劉邦已經統一了天下,諸侯們在定陶尊立劉邦當了皇帝。劉邦全部廢除了秦朝煩瑣的禮法,只是擬定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規矩。這時一有什么宴會,大臣們便酗酒爭功,喝醉后有的狂呼亂叫,有的拔劍擊柱,劉邦對此很厭煩。叔孫通知道皇帝越來越厭煩這種現象,對皇上說:“請您讓我去找一些魯地的儒生,讓他們來和我的弟子們一道給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禮儀。”皇上說:“會不會太復雜呢?”叔孫通說:“禮,是按照社會發展與人們思想認識的變化而制定一套禮節來規范、約束他們。我可以參照古代的禮法,吸收秦朝的一部分東西,來給您制定一套符合今天使用的制度。”皇上說:“你可以試著做這件事,制定的朝儀要容易了解,要考慮我能夠做到。”于是叔孫通就到魯地找了三十多個儒生。有兩個人拒絕參加,他們罵叔孫通說:“你侍奉過的主子將近十個了,你都是靠著當面阿諛奉承博得榮華富貴。現在天下才剛剛安定,死的還沒有埋葬,傷的還沒有恢復,你就又想要制訂禮樂。禮樂制度的建立,那是行善積德百年以后才能考慮的事情。我們沒法去做你現在要做的那些事兒。你的行為不合于古人,我們不去。你自己去吧,別玷污了我們!”叔孫通笑道:“你們可真是些見識淺陋的儒生,根本不懂時代的變化。”叔孫通就帶著他所找的三十多個人西行回到都城,把他們和劉邦身旁舊有的書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們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繩子,立上草人,演習朝儀。演習一個多月后,叔孫通去對皇上說:“您可以去看看了。”皇上到那里觀看,讓他們演習了一遍,說:“這些我能做到。”于是下令讓群臣們演練,準備在十月歲首的朝會正式使用。漢高祖七年,各地的諸侯和朝廷里的大臣們都來參加十月的朝會。從完成朝會到設置酒宴,沒有一個人敢喧嘩失禮。這時劉邦說:“今天我才體會到了做皇帝的尊貴。”于是提升叔孫通作了太常,賜給他金五百斤。材料二:魯國的兩個儒生指責叔孫通不該在死者尚未安葬、傷者尚未痊愈的情況下就開始制訂禮樂制度,這是沒有道理的。孔子說:“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夠立足了。”信用,是禮的主干;禮,則是信用的憑藉。只要生活在世上一天,只要國家存在一天,維系天地秩序的大禮、調和天地的大樂就不能中斷一日。死了的人為什么一定要安葬?受傷的人為什么一定要撫恤?因為敬愛之心不容許人昧著良心不安葬死者、不撫恤傷者。因為出于尊敬所以秩序一定可以理順,因為出于熱愛所以一定可以將天地調和得非常融洽,百姓就會知道,并非茍且偷生的人可以生,茍且得利的人可以得利,大家相互幫助、相互親近,不相背棄,這樣休養生息才會變得順遂。所以晏子說:“只有禮才能止息動亂。”既然這樣,那么在立國之初,用來理順民氣并鼓勵它們休養生息的,除了禮樂還能是什么呢?譬如樹木,休養生息,可以使其枝繁葉茂;但要其生長得有序而和諧,則需要樹根被滋潤。現在要求種樹的人說“等到樹木枝繁葉茂以后再培育其樹根”,難道有人能夠在一天之內就使樹木枝繁葉茂嗎?所以周武王在成功滅商以后,剛解下車馬就下令停止軍中貫穿革甲的射禮,施行祭天的禮儀,制定《象》《武》等音樂。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天命,很快就去世了,他所制定的禮儀制度還不完備,于是周公繼承他的遺志并最終完成了它,周人并沒有說我暫且休息一下,等百姓休養生息百年以后再興禮作樂。(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哀郢①二首(其一)陸游遠接商周祚最長,北盟齊晉勢爭強。章華歌舞終蕭瑟,云夢②風煙舊莽蒼。草合故宮惟雁起,盜穿荒冢有狐藏。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注】①郢,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②云夢,指楚地有名的云夢澤。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長”字點明楚國歷史悠久,“勢爭強”刻畫了楚國鼎盛時期爭奪天下霸權的強硬態勢。B.章華臺上的歌舞早已蕭索寂寥,云夢澤仍是氣象依舊,世事與自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C.第三聯由回顧歷史轉為描寫現實,飛起的雁群、躲藏的狐獸為此地的凄涼增添了生機。D.此詩以議論起筆,先寫楚國的興盛,接著借景物寫楚國的衰亡,最后以抒情結束全篇。16.尾聯中的“志士”指的是誰?請簡要分析。【答案】15.C16.①指屈原。屈原忠心愛國,卻受毀謗被放逐,他滿腔血淚與悲憤,《離騷》寫不完,宣泄不盡。②指像作者一樣的有志之士。作者由屈原的遭遇聯想到自身,憤慨于自己立志報國卻壯志難酬,不禁淚濕衣襟。【解析】【導語】本詩通過對楚國歷史的回顧,抒發了對故國衰亡的深切哀思。詩中,“遠接商周祚最長”展現了楚國的悠久歷史,“章華歌舞終蕭瑟”則描繪了其繁華不再的凄涼景象。尾聯則借屈原之恨,表達了作者對楚國滅亡的悲痛與對志士的敬仰,情感深沉,意境蒼涼。【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理解和賞析古代詩歌的能力。C.“飛起的雁群、躲藏的狐獸為此地的凄涼增添了生機”錯。頸聯“草合故宮惟雁起,盜穿荒冢有狐藏”描述的是郢都故宮的荒涼和破敗,飛起的雁群和躲藏的狐獸實際上是增添了此地的凄涼氛圍,而非生機。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古詩中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從詩歌的整體內容來看,陸游在詩中追溯了楚國的輝煌歷史,描繪了其由盛轉衰的過程,并對此表達了深切的感慨。在尾聯中,他提到了“靈均”,這是屈原的字,屈原是楚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忠心耿耿,卻遭受讒言毀謗,最終被放逐。屈原的《離騷》表達了他對國家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對自身遭遇的悲憤。因此,在這里,“志士”首先指的是屈原,他的悲憤與血淚,在《離騷》中無法得到完全的宣泄。②陸游作為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一生也充滿了坎坷與挫折。他立志報國,卻屢遭貶謫,壯志難酬。在寫這首詩時,陸游正被罷黜回鄉,后出任夔州通判,途經荊州(即古郢都)時,有感于屈原的遭遇和自身的經歷,不禁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因此,“志士”也指的是像陸游自己一樣的有志之士,他們心懷國家,卻遭遇不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只能淚濕衣襟。(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中國航天事業的巨大成功,是一代代航天人從始至終嚴格要求自己才取得的。他們的事跡生動詮釋了《〈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說的道理。(2)思婦是古代文學中常見的意象。有的女子像《燕歌行》中“____________”描寫的那樣,在征人遠戍后因離別而流淚;有的女子如《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那般,將滿懷的思念轉為對拂不去的月光的埋怨。(3)“風”在古詩詞中成了人們抒發思想情感的載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慎終如始②.則無敗事③.玉箸應啼別離后④.搗衣砧上拂還來⑤.樓船夜雪瓜洲渡⑥.鐵馬秋風大散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有:慎、箸、砧、洲、渡、哀、渚、蹄、闕、輔。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唐代詩人孟浩然以詩句“處處聞啼鳥”勾勒出一幅___A___的畫卷,而“燕語鶯啼”“百囀千聲”這些詞匯,更是激發了無數自然愛好者的遐想。鳥兒們總是樂此不疲地鳴唱,這些鳴唱對鳥類而言不僅是抒發情感,(甲),比如吸引伴侶、警告對手等信息。那么,當鳥兒高歌時,它們能否聽到自己的聲音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且這一過程對它們至關重要。①在幼鳥成長的初期,會像海綿吸水般吸收“學習”周圍同類的歌聲,②但模仿的嘗試,則直到次年繁殖季才正式拉開序幕。③初學的鳥兒,會仔細聽并對比自己的歌聲與記憶中的“標準版”,④通過不斷試錯與調整,最終掌握獨特的屬于它們種族的旋律。在這個階段,如果鳥兒的聽覺反饋機制受損,比如失去了聽力,它們便只能發出簡短的叫聲,而無法演繹出完整的鳴唱。相反,一旦鳴聲學習完成,即便后來失去聽力,鳥兒依然能準確無誤地發出鳴聲。但若人為干擾其聽覺反饋,比如延遲其鳴聲的回聲,就可能導致發聲異常,如斑胸草雀出現類似“口吃”的現象,直到干擾消除,鳴聲才恢復流暢。鳥類聽自己的聲音,與聽外界聲音的方式大不相同。外界的聲音通常通過空氣傳播,而鳥類在聽自己鳴聲時,有很大一部分聲音是直接通過頭骨傳導至內耳的。這種方式讓高頻聲音快速衰減,聲音顯得不那么清晰,卻對低頻聲音異常敏感,產生共振效果,使得鳴聲聽起來更加低沉有力。更神奇的是,鳥類還能主動調節這一過程,比如公雞___B___的打鳴聲,聲強可高達130分貝,它們會采取閉合自身耳道、松弛鼓膜等策略,(乙)。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使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22.簡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內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關系的句子,表達準確流暢,不超過50個字。【答案】18.A.春意盎然B.震耳欲聾19.序號:①修改:幼鳥在成長的初期。序號:④修改:最終掌握屬于它們種族的獨特旋律。20.甲:更是傳遞信息乙:避免傷害自身聽覺(減少聲音的沖擊或來保護自己)21.①同樣失去聽力的情況下,該部分比較了初學階段和學成后出現的不同情況,有力地說明了能聽到自己的聲音是鳥類學會高歌的重要因素。②聽力正常的情況下,該部分比較了鳥類受聽力干擾和干擾消除后的不同表現,強調鳥類能聽到自己的聲音才能正常鳴唱。22.示例:由于骨傳導機制和主動調節能力,鳥類聽到的自己的聲音與外界的聲音在聲音特征上存在差異。【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處,此處要補寫的是定語,結合空前“處處聞啼鳥”和后文“鳥兒們總是樂此不疲地鳴唱”可知,此處語境是在強調勾勒出一幅春日生機勃勃的景象,故可填“春意盎然”。“春意盎然”,指春天生機勃勃,韻味正濃。B處,結合空后“聲強可高達130分貝”可知,此處語境是在強調公雞的打鳴聲特別大,故可填“震耳欲聾”。“震耳欲聾”,耳朵都快震聾了,形容聲音很大。【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處,成分殘缺,“在幼鳥成長的初期,會像海綿吸水般吸收‘學習’周圍同類的歌聲”缺少主語,可將“在”移到“幼鳥”后,讓“幼鳥”作句子的主語。④處,語序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傳媒公司用工合同樣本
- 河道自然清淤施工方案
- 專項財稅合同范例
- 企業與保姆合同樣本
- 買房送電梯協議合同樣本
- 停息掛賬律師委托合同樣本
- 農村房屋粉刷合同樣本
- 生產調度的實踐經驗計劃
- 農村借地合同樣本
- 公司變賣解散合同樣本
-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
- 三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不一樣的你我他
- 專利法全套ppt課件(完整版)
- GB∕T 3639-2021 冷拔或冷軋精密無縫鋼管
- 西師版六年級下冊數學第五單元 總復習 教案
- 色譜、質譜、聯用
- 獨生子女父母退休一次性獎勵審批1
- 鋁合金窗陜西銀杉節能門窗有限責任公司鋁合金制作及安裝工藝流程圖
- 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圖形旋轉》練習題
- 燒結普通磚、多孔磚回彈計算
- 2022年度英語希望之星風采大賽即興問答題庫小學組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