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學教學課件復習_第1頁
原子物理學教學課件復習_第2頁
原子物理學教學課件復習_第3頁
原子物理學教學課件復習_第4頁
原子物理學教學課件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原子物理學教學課件復習?一、原子的基本結構1.湯姆遜模型發現電子:湯姆遜通過陰極射線管實驗發現了電子,這是人類對原子內部結構認識的重要突破。電子的發現表明原子是可分的。模型內容:湯姆遜提出了"葡萄干布丁"模型,認為原子是一個均勻帶正電的球體,電子鑲嵌在其中,就像葡萄干鑲嵌在布丁里一樣。這個模型能夠解釋一些簡單的電學和光學現象,如原子的電中性以及陰極射線的產生等。

2.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α粒子散射實驗: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箔,發現大部分α粒子幾乎沿直線穿過金箔,少數α粒子發生了大角度散射,甚至有的被反彈回來。模型要點:盧瑟福據此提出了核式結構模型,認為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帶正電的原子核,它集中了原子的幾乎全部質量,電子在核外繞核做高速圓周運動,就像行星繞太陽運動一樣。這個模型成功地解釋了α粒子散射實驗的結果,否定了湯姆遜模型。

3.原子核的組成質子的發現: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時,發現了質子,質子帶正電,電荷量與電子電荷量相等,質量約為電子質量的1836倍。中子的發現:查德威克通過實驗證實了中子的存在,中子不帶電,質量與質子相近。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統稱為核子。

二、原子的能級1.玻爾理論定態假設:原子只能處于一系列不連續的能量狀態中,在這些狀態中原子是穩定的,電子雖然做加速運動,但并不向外輻射能量,這些狀態稱為定態。躍遷假設:原子從一種定態躍遷到另一種定態時,會吸收或輻射一定頻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等于這兩個定態的能量差,即$h\nu=E_{m}E_{n}$。軌道量子化假設:原子的不同能量狀態對應于電子的不同運行軌道,電子的軌道是量子化的,軌道半徑只能取某些特定的值。

2.氫原子的能級公式和軌道半徑公式能級公式:$E_{n}=\frac{E_{1}}{n^{2}}$,其中$E_{1}=13.6eV$是氫原子的基態能量,$n=1,2,3,\cdots$是主量子數。軌道半徑公式:$r_{n}=n^{2}r_{1}$,其中$r_{1}=0.53\times10^{10}m$是氫原子的基態軌道半徑。

3.氫原子光譜光譜規律:氫原子光譜是線狀光譜,其譜線的波長滿足里德伯公式:$\frac{1}{\lambda}=R(\frac{1}{m^{2}}\frac{1}{n^{2}})$,其中$R$是里德伯常量,$m,n$是正整數,且$n>m$。不同的$m$和$n$值對應著不同的譜線系,如賴曼系($m=1$)、巴耳末系($m=2$)等。與能級躍遷的關系:氫原子光譜的譜線對應著原子從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時輻射光子的能量,通過光譜線的波長可以計算出能級之間的能量差,從而驗證玻爾理論的正確性。

三、量子力學基礎1.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光既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光的波動性表現為干涉、衍射等現象,光的粒子性表現為光電效應、康普頓效應等。光子的能量$E=h\nu$,動量$p=\frac{h}{\lambda}$。實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羅意提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實物粒子的波長$\lambda=\frac{h}{p}$,其中$p$是粒子的動量。電子的衍射實驗證實了電子的波動性。

2.不確定關系表達式:$\Deltax\Deltap_{x}\geq\frac{h}{4\pi}$,其中$\Deltax$是粒子位置的不確定量,$\Deltap_{x}$是粒子動量在$x$方向上的不確定量。物理意義:不確定關系表明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不能同時被精確確定,這是微觀世界的基本規律,與宏觀世界中物體的運動規律有本質區別。

3.波函數定義:波函數$\psi(x,y,z,t)$描述了微觀粒子在空間中的概率分布,$|\psi|^{2}$表示粒子在某點出現的概率密度。性質:波函數滿足歸一化條件$\int|\psi|^{2}dV=1$,表示粒子在整個空間中出現的概率總和為1。波函數是單值、連續、有限的。

四、多電子原子1.原子的殼層結構主量子數$n$:決定電子能量的主要部分,$n$越大,電子能量越高,電子離核平均距離越遠。角量子數$l$:決定電子軌道的形狀,$l=0,1,2,\cdots,n1$,分別對應$s,p,d,f$等不同形狀的軌道。磁量子數$m_{l}$:決定電子軌道在空間的取向,$m_{l}=0,\pm1,\pm2,\cdots,\pml$。自旋磁量子數$m_{s}$:表示電子的自旋方向,$m_{s}=\pm\frac{1}{2}$。

2.電子組態定義:原子中電子的分布方式稱為電子組態,用主量子數、角量子數等表示,如$1s^{2}2s^{2}2p^{6}$等。能量最低原理:電子在原子中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順序填充各殼層,使整個原子處于能量最低的狀態。泡利不相容原理:在一個原子中,不可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電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個量子數。洪特定則:在同一電子亞層中,電子將盡可能分占不同的軌道,且自旋方向相同,這樣原子的能量較低。

五、原子核物理基礎1.原子核的放射性衰變α衰變:原子核放出α粒子(氦核)的衰變過程,如$^{238}U\longrightarrow^{234}Th+^{4}He$。α衰變的實質是原子核內的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結合成一個α粒子發射出來。β衰變:β衰變分為β?衰變和β?衰變。β?衰變是原子核內的一個中子變成一個質子和一個電子,電子發射出來,如$^{32}P\longrightarrow^{32}S+e^{}+\overline{\nu}_{e}$;β?衰變是原子核內的一個質子變成一個中子和一個正電子,正電子發射出來,如$^{22}Na\longrightarrow^{22}Ne+e^{+}+\nu_{e}$。此外,還有軌道電子俘獲,原子核俘獲一個核外電子,使核內一個質子變成中子,如$^{7}Be+e^{}\longrightarrow^{7}Li+\nu_{e}$。γ衰變:原子核從高能級向低能級躍遷時,發射γ光子的衰變過程,γ射線是一種電磁波,不帶電,穿透能力強。

2.衰變規律衰變常數:表示放射性原子核在單位時間內發生衰變的概率,用$\lambda$表示。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的數目衰變到原來的一半所需的時間,用$T_{1/2}$表示,$T_{1/2}=\frac{\ln2}{\lambda}$。放射性活度:表示放射性物質在單位時間內發生衰變的原子核數,用$A$表示,$A=\lambdaN$,其中$N$是放射性原子核的數目。

3.核反應核反應方程:描述核反應過程的方程式,如$^{14}N+^{4}He\longrightarrow^{17}O+^{1}H$。核反應前后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恒。常見核反應類型:包括衰變、人工核轉變、重核裂變和輕核聚變等。重核裂變是重核分裂成幾個中等質量核的過程,如$^{235}U+n\longrightarrow^{144}Ba+^{89}Kr+3n$,會釋放出大量能量;輕核聚變是輕核聚合成中等質量核的過程,如$^{2}H+^{3}H\longrightarrow^{4}He+n$,也會釋放出巨大能量。

六、復習要點總結1.概念理解熟練掌握原子物理學中的基本概念,如原子結構、能級、波粒二象性、不確定關系、電子組態、放射性衰變等。理解這些概念的物理意義和相互之間的聯系。能夠準確區分不同的模型和理論,如湯姆遜模型、盧瑟福核式結構模型、玻爾理論、量子力學等,明確它們的適用范圍和局限性。

2.公式應用牢記氫原子的能級公式、軌道半徑公式、里德伯公式等重要公式,能夠熟練運用這些公式進行計算,如計算能級躍遷時輻射或吸收光子的波長、能量,計算電子軌道半徑等。掌握放射性衰變的相關公式,如衰變常數、半衰期、放射性活度的計算公式,能夠根據已知條件進行衰變規律的計算,如計算經過一定時間后放射性物質的剩余質量、活度等。

3.實驗現象分析理解α粒子散射實驗、光電效應實驗、電子衍射實驗等重要實驗的原理、過程和結果。能夠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相應的結論,如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得出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通過光電效應實驗驗證光的粒子性等。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一些與原子物理學相關的實際現象,如霓虹燈發光原理、放射性物質的應用等。

4.綜合應用能夠將原子物理學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應用,如在化學中理解元素的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在天文學中理解恒星的演化與原子核反應的關系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