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時間和習俗_第1頁
端午節的時間和習俗_第2頁
端午節的時間和習俗_第3頁
端午節的時間和習俗_第4頁
端午節的時間和習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端午節的時間和習俗【篇一:端午節的時間來歷別稱】端午節的時間來歷別稱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后來楚國詩人屈原于端午節投江自盡,就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的故事紀念屈原說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身。為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魚龍蝦蟹吃,人們紛紛往江里扔飯團、倒雄黃酒。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端午節的詩詞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杜甫-《端午日賜衣》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車注-劉禹錫-《競渡曲》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殷堯藩-《端午日》端午節的習俗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1]詠山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詠水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篇二: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端午節1.簡介端午節是中國重大傳統節日,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確立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由來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五日,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歷新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裁為小虎,貼上艾葉,稱為艾虎,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而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或將艾葉和蒼術、白芷、大黃、蕓香等中草藥放在室內燃熏,能趕走蛇蟲百腳,也是一種空氣消毒的良方。此類習俗,在我國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黃,大夫忙,是說端午時分,因為夏季來臨,天氣漸轉濕熱的緣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節前后一段時間正是勸人們講衛生、逐瘟疫、除蟲害的日子。佩香囊荷包端午節來臨時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五顏六色,玲瓏奪目,既美觀漂亮,又清香四溢,還可以預防某些傳染性疾病。而在節前,家家戶戶的媳婦、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絲線、花布、綢緞等材料,繡制成形態各異的荷包,以贈親友和佩戴。飲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墻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7.故事白蛇傳的故事過端午的那天早上,由千年修行白蛇精變成的白素真,就對他的隨身丫環小青說:「今天是端午,你趕緊到山上躲一躲吧!」因為民間的俗忌中,農歷五月是「毒月」、「惡月」,可能是因為天氣漸轉濕熱的緣故吧,許多害頻繁,而五月五日又是九毒日之首,因此在這一天,按習俗都要喝雄黃酒、戴香包、插蒲艾草…,都是為了要驅邪避惡。小青走後不久,許仙不一會兒就回來了。「娘子,快來!快來!我特別準備了美酒佳肴要與你一起過節呢!」許仙一進門就忙著將手中提回的酒菜準備上桌,并且一改這些日子以來的陰霾,非常殷勤熱絡的招呼著「小青呢?叫他也一起來吧!」許仙說。白素真:「小青啊,我讓他出去買東西了,這…這酒我不能喝的…」許仙:「為什麼不喝,這雄黃酒可以驅邪避惡的。」白素真:「相公,我不能喝啊…因為……因為,我已經有身孕了!」白素真話一說完,只見許仙立刻抬起頭來,放下手邊的事,簡直是用沖的沖到白素真的身邊。「真的?你真的有身孕了嗎?」許仙興奮地說。「是啊,我有身孕不能喝這酒的。」白素真說。「不能喝雄黃酒啊?有身孕了?怎麼都沒有聽你說呢?」許仙的表情顯得有點奇怪。遲疑了一會兒,許仙接著說:「這雄黃酒,能驅邪避惡,你喝也好,寶寶喝了也好,喝了它吧!」許仙說這話時,口氣十分堅定。白素真心想:「不喝只怕相公要起疑的!況且我有千年的修行,這區區一杯雄黃酒,還會困住我不成?」白素真當然也察覺到許仙對自己的猜疑,於是硬著頭皮喝下了一小杯的雄黃酒。沒想到,酒才下肚,白素真立刻覺得天旋地轉、身體發熱發脹……白素真知道大事不妙,擔心自己會現出原形,跌跌撞撞的爬到床上,斷斷續續的說著:「相公,你……你…出去……我…我不舒服,要……我要休息一下…」許仙一聽,這才緊張了起來。「娘子,你不要緊吧…要不要請大夫來瞧一瞧哇?……你…」許仙一邊說著,一邊往床邊走了過去,掀開子一看……「哇!」床上居然是一條又粗又肥的大白蛇!許仙當場就昏死了過去。白素真休息了數十分之後,又變回人形。看到昏死在床邊的許仙,立刻只身前往昆侖山,盜取仙草將許仙救了過來。只是清醒後的許仙,已不愿再與白素真同住,又加上法海和尚強加阻攔,這一段人蛇相戀的愛情故事,最後終以悲傷的結局為故事畫下句點。插艾習俗的起源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涌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里,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里,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難。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8.粽子由來久、花樣多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是本地、中國、臺灣、香港,還是海外的唐人街,都會按傳統,在農歷五月初五前準備各式粽子應節。但你知道嗎,粽子的由來已久,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已有“粽子”的記載,是一種用蘆葉裹米的食品。不過,在古代,粽子可是稱為角黍。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這時就不叫角黍,而稱粽子了。因地區不同,由材料以至粽葉,都有著很大的差別,連“裹”的形狀,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唐代時,長安街有許多粽子鋪,有多種果仁餡。9.端午民俗與保健因為農歷五月,歷來被世人視為“毒月”,其時令已近盛夏,蚊蠅滋生,百蟲活躍,各種常見病、多發病流行,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威脅。我們的老祖宗們便總結出一套衛生防疫的好辦法。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站上懸艾蒿、菖蒲,或用雄黃、蒜頭、菖蒲根浸灑于墻壁上,用蒼術、白芷等多種燥烈中藥,關門閉戶,雜而焚之,以驅瘟除邪。現代藥理學研究證明,艾葉對多種細菌都有殺滅或掏作用,同時還能增強人體網關狀內皮細胞的吞噬功能,從而達到驅毒防病的目的。涂灑雄黃酒也是端午習俗之一。在端午節,將雄黃摻在酒里制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墻腳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按照氣候規律,端午前后,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此時不僅氣溫較高,空氣相對濕度也較高,風速則較小,天氣條件有利于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端午節,各地小孩子佩帶香袋,堪稱端午節中民俗衛生的絕妙一筆。香袋子把具有揮發性芳香的中藥切成細茸,裝在繡制的錦袋內,這繡袋既是精美的工藝品,又是祛病防疫的絕佳預防藥物。香袋中所用的中藥多由蒼術、白芷、蒼蒲、冰片、雄黃、樟腦等組成,對流行性感冒、白喉、水痘等傳染病有積極的抑制預防功效。【篇三: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端午節端午節簡介端午節是中國重大傳統節日,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確立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端午節的由來民間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有著許多不同的典故,但是最為流傳的說法是為了紀念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自投汨羅江。相關故事請閱讀:端午節的由來及其節日故事端午節的習俗劃龍舟在汨羅江畔,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隆重的龍舟競渡活動。競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穿著新裝,扶老攜幼,并抬著龍頭,先到屈子廟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遺像。然后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系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浴,洗完后將龍頭安于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吃粽子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懸艾草菖蒲在我國民間有一句諺語: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藥,性溫,味苦,可以祛寒濕。蒲,即菖蒲,是一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揮發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竅、殺菌。端午節之際,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裁為小虎,貼上艾葉,稱為艾虎,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而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污濁空氣,或將艾葉和蒼術、白芷、大黃、蕓香等中草藥放在室內燃熏,能趕走蛇蟲百腳,也是一種空氣消毒的良方。此類習俗,在我國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黃,大夫忙,是說端午時分,因為夏季來臨,天氣漸轉濕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