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件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1頁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件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2頁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件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3頁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件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4頁
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件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預習思考:1.閱讀教材P52“學思之窗”:張騫提出了怎樣的探險計劃?他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計劃?提示計劃:由西南開辟直通身毒和中亞諸國的路線。原因:①張騫從與大夏國人的交流中得到啟發。②羌人和匈奴所控制的地區十分危險,這樣可以避開此風險。2.閱讀教材P52“歷史縱橫”:“漢志商道”具有怎樣的歷史文化價值?提示溝通東西方商業貿易,促進經濟文化交流。第9課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課程標準:了解古代歷史上不同類型的商路,深入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種扮演的重要角色。第四單元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人教版《中外歷史綱要》選擇性必修二習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絲綢之路的范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碑面浮雕一位男性天使趺坐于云彩上,頭戴三尖冠,兩耳垂肩,臉龐豐盈如滿月,披著云肩,頸飾瓔珞,手捧蓮花十字架在腹際;背后兩對展開的羽翼飽滿有力,兩條飄帶從脅下而出,繞過羽翼向上揚起。【合理推測】這件器物可能產自于哪個朝代?哪個城市?說明了什么?景教·四翼天使·墓碑石元代;出土于泉州說明:泉州“海絲”成為東西文化交匯的一個重要通道。一、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后人在這條商路上發現了大量絲綢遺存,因此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

它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商業貿易路線。西漢時張騫和東漢時班超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狹義的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它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國—我的旅行成果》一書中,首次用“絲綢之路”一詞來稱呼歷史上這條促成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路線。西域:現今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

“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史記·大宛列傳》【課堂探究】P52學思之窗:《漢書·張騫傳》記載,張騫從西域返回后,向漢武帝匯報說:“臣在大夏①時,見邛②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③。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閱讀材料,想一想:張騫提出怎樣的探險計劃?他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計劃?計劃:從蜀郡經過印度到大夏的第二條道路。原因:大夏、身毒等國有蜀地的物產,離蜀地不遠;原來道路經過羌族居住地很危險,稍往北會被匈奴抓獲;漢朝希望與大夏打通關系抗擊匈奴。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此次出使到達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諸國,并且了解到其他幾個大國的存在,有烏孫(取代大月氏在伊犁河流域)、奄蔡(在里海北岸)、安息(帕提亞帝國的波斯)、條支(塞琉古帝國的敘利亞)、黎軒(托勒密帝國的埃及)和身毒(天竺,大部屬今印度),并且詳細記載了從大宛到這些國家的方位和距離,描述了當時歐亞大陸主要的政治、地理格局。此后,歷代使者商賈沿著張騫開辟的道路絡繹于途,“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日;胡商客販,日款于塞下”。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欲聯絡西域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應募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西域,順利到達烏孫后,又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及其他諸國。公元前115年,張騫返回長安。此后,漢朝與西域諸國使節往來日益頻繁。張騫出使西域前后十九年之久,行程數萬里,途中歷盡艱辛,完成了出使的任務。從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國相繼歸漢,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亦由此開辟。——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整理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任務出發時間結果意義為了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河西地空”,聯合烏孫東返伊犁河谷,遏制匈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直接的外交目的并未實現使漢朝了解到西域具體情況;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是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開通了綿延兩千多年的絲綢之路,溝通了中西文明的千年交流

公元前138年,張騫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他出發后被匈奴所俘虜,在匈奴人中過了十年囚徒生活,之后逃跑,終于到達大宛。張騫回到中國,帶回了葡萄種子,還帶回了大量地理資料,根據這些資料中國才制定了后來在中亞的前進政策。漢武帝據此形成了一個新方案:他展望著一個伸展到極遠的西方的偉大外交網,決心要和帕米爾以外的各國開辟持久的關系。

這不再僅僅是為了中國反抗匈奴的斗爭而結成軍事聯盟的問題了,也意圖在國內和國外榮耀漢室,同時也是進行奢侈品貿易的手段。從《史記》上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是派遣使節出去,或是招待這些被訪問國家回訪的使團,漢王朝都意圖給外國人造成中國偉大的印象。這樣,交換使節就成為一種貿易形式,為進一步非官方的貿易開辟了道路。——摘編自[英]G?F?赫德遜《歐洲與中國》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如何理解將張騫通西域稱為“鑿空”這種說法?《史記·大宛列傳》:“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誠信)與國外,外國由此信之”。——司馬遷《史記》裴駰集解引蘇林曰:“鑿,開;空,通也。騫開通西域道。”經中國西北和中亞的貿易在張騫通西域之前雖已存在,但沒有形成固定的路線而且斷斷續續,不大為世人所知。。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張騫通西域大大推進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真正打開了雙方交流之路,絲綢之路也從此成為了國家的正規的中西通途,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稱為“鑿空”。制造于公元前5世紀,繪有身著絲綢婦女形象的古希臘陶壺思考:(2015·上海高考·39)“絲綢之路”,從廣義上講并非只是絲綢貿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間多元化、多層次、多維度的交流通道。假設你是一名歷史學家,在研究“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如下問題,該如何解決?回答:我選擇史料A、B、D,因為三則史料在時間上與第二種觀點一致,且文獻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證。解決2: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史料,作為直接實物史料的沉船是最有效的證據。古沉船的蹤跡能說明從出發到終點的沿途路線,形成一定的證據鏈,船上的考古發現又能和沙撈越等地出土的中國瓷器、瓷片互相印證。解決3:為了填補缺失的證據鏈,應該沿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線路繼續尋找古沉船。為了填補缺失的證據鏈,應該在馬六甲海峽、非洲東海岸等沿海地區繼續尋找古沉船。說出圖中數字所代表的重要商路。在地圖上指出漢志通道的大致位置。草原絲綢之路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隋唐時期開通的陸上絲綢之路漢朝開通的陸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區(一)草原絲綢之路漠北草原/南西伯利亞咸海、里海歐洲/小亞細亞中原地區與草原地區在經濟上互有需求、相依相生的關系,是形成草原絲綢之路的基礎條件。游牧民族“逐水草遷徙”的生活習俗以及部落之間的戰爭有關。影響: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很多是沿著這條商路進行的。(二)西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關中平原成都平原橫斷山麓瀾滄江、怒江緬甸印度中亞、西亞影響: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重要作用。朝代概況西漢唐朝宋元明清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往印度洋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海路日益活躍。被稱為“瓷路”。能夠制造巨舟,使用先進的帆索和磁羅盤。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頻繁。中國與東南亞、南業、西亞和東非地區建立廣泛聯系。廣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交易樞組。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逐漸傳入中國,在該時期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三)海上絲綢之路《斯坦因西域考古記》記載“(漢朝)開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萬里長城向西邊延長出去。古長城之向西延長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護新開通的中亞大道”。《漢書·西域傳》記載“漢興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分置武威、張掖、敦煌、酒泉,列四郡,據兩關焉……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古代駐在邊境上的烽火臺),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資治通整》記載,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單于派人驅牛馬萬余頭與漢商賈交易。北匈奴諸王大人前來,所在那都設官邸接待。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唐宋以后,海上絲綢之路變得日趨重要。兩宋時期軍力孱弱,難以突破西北游牧民族的屏障,加之經濟重心南移,自海路向西方出口絲綢的道路開始繁榮。——張亞光《“一帶一路”的歷史轉換與現實思考》13世紀蒙古興起之后,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對中亞、西亞廣大地區的直接統治,東西驛路暢通無阻,使絲路一度有所復興。——周偉洲、丁景泰《絲綢之路大辭典》前124年,漢武帝派張騫自蜀至夜郎(貴州遵義府桐梓縣東),謀通身毒,但為昆明夷所阻,不能通,因昆明夷欲壟斷中印商務。前109年,漢武帝發動巴蜀兵,前往鎮壓,雖斬首數十萬,亦未能通。至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中國軍政勢力始達滇西邊隅,設置永昌郡,轄葉榆、不韋、比蘇、云南、嶲唐、哀牢、博南、邪龍八縣,乃得與緬甸印度直接交往。《漢書·張騫傳》記載,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張騫從西域返回后,向漢武帝匯報說:“臣在大夏(今阿富汗)時,見邛(今四川成都)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Yuandu,即古印度)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茶馬古道是指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一條交通要道,被譽為中國南方“絲綢之路”。它起源于古代的“茶馬互市”,由于其所處的特殊地理條件,導致運輸工具主要以馬和騾為主。“茶馬”二字十分形象地描述出了該條古道的商貿特點。《宋史·職官志》云:"(宋哲宗)元符末,程元邵言,戎俗食肉飲酪,故茶而病于難得,專以蜀易上乘。"《明史·食貨志》謂:"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與此正同。陸游《南唐書》:契丹雖通商南唐,徒持虛辭,利南方茶葉珠貝而已。確系實情。北蕃好食肉,必飲茶,因茶可清肉之濃味。自日南障塞,徐聞(今廣東徐聞縣境內)、合浦(今廣西合浦縣境內)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湛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今印度境內),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漢書·地理志》東漢時期還記載了與羅馬帝國第一次的來往:東漢航船已使用風帆,中國商人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運送絲綢、瓷器經海路由馬六甲經蘇門答臘來到印度,并且采購香料、染料運回中國,印度商人再把絲綢、瓷器經過紅海運往埃及的開羅港或經波斯灣進入兩河流域到達安條克,再由希臘、羅馬商人從埃及的亞歷山大、加沙等港口經地中海海運運往希臘、羅馬兩大帝國的大小城邦。唐朝全盛時對外交通路線示意圖唐朝的對外貿易范圍更加廣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開明,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時期吸引了波斯、阿拉伯商人前來貿易,“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往來非常頻繁,中國商人的足跡也遠達非洲和歐洲許多地區。

——摘編自楊曉璐《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綜述》絲綢之路在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唐朝的西部疆域超過了漢朝,設置安西四鎮,駐兵防守,由安西都護府管轄....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宗至玄宗時期,從事國際商貿的粟特人,長期操縱著絲綢之路轉運貿易。他們不僅在經濟交流而且在文化交流中都起著重要作用......——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西夏王朝在公元十一世紀初攻取河西走廊,占據絲綢之路主動脈,這對陸上絲路貿易及西北地區交通狀況產生了強烈影響……雖然宋夏雙方對緣邊貿易都持積極扶植態度,但宋夏之間的關系卻變化無常。一旦處于戰事狀態,雙方都嚴格控制邊地人員出入,無疑會影響絲路貿易。——楊蕤《西夏時期的陸上絲綢之路》胡商遇盜圖敦煌壁畫【課堂探究】:材料

宋代,陸地“絲綢之路”被西夏王朝所占據,對外貿易受阻,南宋偏安江南,對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此時,南方已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城市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統治者實行獎勵海外貿易的政策。

——梁勵《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陸路絲綢之路的衰落,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的原因。政治上:陸路中斷,偏安南方,南宋政府積極推動對外貿易;經濟上:經濟重心的南移;制瓷業發達,海路運輸更適宜(海路比陸路更安全,載重量更大,成本更低)。文化上:造船和航海技術發達。在宋代,同中國保持海外貿易的國家和地區超過以往……外商來到中國,“許其在蕃坊居止”,并允許與中國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貨貿易之事”……海外貿易的收入,在宋代財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改變了宋代社會,也影響了整個世界。——摘編自《國際化的宋代與海上絲綢之路》宋代,陸地“絲綢之路”被西夏王朝所占據,海外貿易受阻,南宋偏安江南,對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此時,南方已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城市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統治者實行獎勵海外貿易的政策。——選自梁勵《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結合材料和所學,分析宋代對外貿易發生以上變化的原因?政治:兩宋軍事實力下降,陸路中斷;政府積極的對外貿易政策;經濟:經濟重心的南移;制瓷業發達;科技:造船和航海技術發達;優勢:海路比陸路更安全,載重量更大,成本更低。宋元時期,泉州取代了廣州,成為東方第一大港。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正式在泉州設置福建市舶司……宋政和年間,又在泉州設立了“來運驛”,專門負責接待海外各國使臣,同時在泉州城南設立“蕃坊",專門為阿拉伯波斯商人居住。有些外國商人不僅“僑寓泉南”,而且死后也葬于城外東南隅的專門墓地。

——以上材料均選自梁勵《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

精美的華瓷外銷,陸上交通,曉行夜宿,輾轉搬運,極易破損;而靠海路運輸,則不虞路途之遙。而且,海路運輸比之陸上運輸,不僅安全、安穩,載量也大得多。據估計,一支由30頭駱駝組成的沙漠商隊,只能裝載9000公斤貨物,而一艘海船則可載船貨60-70萬公斤,相當于兩千頭駱駝的運輸量。二者的優劣是顯而易見的。——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鐵器絲綢瓷器漆器中國西方養蠶繅絲\中醫藥核桃良種馬香料寶石玻璃苜蓿石榴葡萄胡豆胡瓜中國西方佛教、祆教、猶太教等宗教;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往來,唯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唯謹,毫厘不差,生死系矣。——【宋】趙汝適《諸蕃志》《馬可·波羅行記》記載中國海舶,“海船舶上至少應有水手二百人,蓋船甚廣大,足載胡椒五六千擔”。《伊本·白圖泰游記》記載,“當時所有印度、中國之交通,皆操之于中國人之手。中國船舶共分三等……大船有三帆,以至十二帆……大船一只可載一千人,內有水手六百人,士兵四百人……此類商船皆造于刺桐(泉州)、興克蘭(廣州),每船皆四層,公私房間極多……無不設備周到”。

明永樂年間,鄭和航海將中國歷史上的朝貢貿易推到巔峰階段……由其組織的船隊浩大,且滿載絲綢、瓷器、香料等商品,并配有武裝力量,船隊憑借高超的航海技術,“因循著古代以來東西方海上絲綢之路、香料之路的舊途”,同時將海上絲綢之路延伸到西亞、北非……前來進貢通好的國家和地區增加到數十個,朝貢貿易達到空前規模。——章忠民胡林梅《明清海上絲綢之路經略與海權漸失》陸上絲綢之路沿途氣候異常干燥,地形復雜,加之駱駝、馬匹運載能力有限,更為嚴峻的是唐與吐蕃及西亞阿拉伯國家的沖突劇增。安史之亂后,“國家用度”盡仰江淮。宋朝與遼、西夏、金等政權長期對峙,政府轉而在廣州、泉州等12處設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并利用先進技術,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海上,達東南亞和南亞,通今波斯灣、紅海至歐洲,也可至非洲東海岸。16世紀初,葡萄牙人開辟了從大西洋越過非洲自西而東進入亞洲的新航線后,海上絲綢之路愈加發達。最終綠洲古路遭到遺棄,失去了傳統價值。——據費正清《劍橋中國古代史》等整編變化:由陸路和海路并行,到以海路為主;從以中國為主導到以歐洲為主導;貿易路線從歐亞大陸為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