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頭市南澳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冊期末質檢語文試卷_第1頁
廣東省汕頭市南澳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冊期末質檢語文試卷_第2頁
廣東省汕頭市南澳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冊期末質檢語文試卷_第3頁
廣東省汕頭市南澳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冊期末質檢語文試卷_第4頁
廣東省汕頭市南澳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冊期末質檢語文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澳中學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質檢高一級語文科試卷答題時間:150分鐘,全卷滿分150分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一個過去的詩人在百年后,甚至千年后,又重新被人認識,又能發生作用,在文學史上是數見不鮮的事。按照情形的不同,有的由于“同”,有的由于“異”:前者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在過去某某詩人的身上發現相同點,引起了共鳴;后者是一個時代正缺乏某某詩人的精神,需要他來補充。這“同”與“異”的兩個因素,我們不愿意估計它們價值的高下,但如果我們給它們下一個比喻,那應由于“同”者,有若尋友,由于“異”者,有若求師。現在我們虛心和杜甫接近,因為無論由于同,或是由于異,我們兩方面都需要他。在“同”的方面,我們早已片斷地認識杜甫了:當國內頻年苦于軍閥內戰、非戰思想最普遍時,《兵車行》一類的詩成為學校中流行的讀物;在社會主義思想傳到中國的初期,“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名句則一再被人引用,引用者甚至有的不知道這兩句詩的出處。可是抗戰以來,無人不直接或間接地嘗到日本侵略者給中國人帶來的痛苦,這時再打開杜詩來讀,因為親身的體驗,自然更能深一層地認識。杜詩里的字字都是真實:寫征役之苦,“三吏”“三別”是最被人稱道的;寫賦斂之繁,《枯棕》《客從》諸詩最為沉痛;“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是流亡者的心境;“安得廣廈千萬間……”誰讀到這里不感到杜甫的博大呢;由于貧富懸殊而產生的不平在“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這兩句里寫得多么有力;“喪亂死多門”,是一個缺乏組織力的民族在戰時所遭逢的必然的命運。這還不夠,命運還使杜甫曾陷入賊中,因此而產生了《悲陳陶》《悲青坂》《春望》諸詩,這正是淪陷區里人民的血淚,同時他又替我們想象出,一旦勝利了,那些被敵人摧殘過的人民必定快樂得“家家賣釵釧,只待獻春醪”。我們讀這些名詩與名句,覺得杜甫不只是唐代人民的喉舌,并且好像也是我們現代人民的喉舌。同時我們也驚心地看到,中國的文化在這一千多年內實在陷入一種停滯的狀態,這中間盡管有過兩宋的理學、清初的漢學、晚明的所謂性靈文學,而這些與一般的人民是不相干的,一遇變亂,人民所蒙受的痛苦與杜甫的時代并沒有多少不同。由于這些“同”,我們需要杜甫,有如需要一個朋友替我們陳述痛苦一般。但是如果我們不止于此,再往下想一想,為什么與杜甫同時而又與杜甫同享盛名的李白與王維就不能這樣替我們說話,他們不是同樣經過天寶之亂嗎?這樣一問,杜甫就不只限于是我們的朋友了,他對于我們已經取得了師的地位。在這一點上,也許我們更需要他。(摘編自馮至《杜甫和我們的時代》)材料二:杜詩就更不用說了。早如人們所指出,李白是“放浪縱恣,擺去拘束”,而杜甫則“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元稹),“獨唐杜工部如周公制作,后世莫能擬議”(敖器之),“學詩當以子美為師,有規矩故可學”(《后山詩話》),“盛唐句法渾涵,如兩漢之詩,不可以一字求;至老杜而后,句中有奇字為眼,才有此句法”“參其格調,實與盛唐大別,其能薈萃前人在此,濫觴后世亦在此”(胡應麟《詩藪》)。這些都從各種角度說明了杜詩作為規范、楷模的地位。從此之后,學杜幾乎成為詩人們必經之途。煉字煉句,刻意求工,在每一句每一字上反復推敲,下足功夫,以尋覓和創造美的意境。這些,當然就是李白等人所不知道也不愿知道的了。直到今天,由杜甫應用、表現得最為得心應手、最為成功的七律形式,不仍然是人們所最愛運用、最常運用的詩體么?就在七言八句五十六字這種似乎頗為有限的音韻、對仗等嚴整規范中,人人不都可以創作出變化無窮、花樣不盡的新詞麗句么?“近體之難,莫難于七言律。五十六字之中,意若貫珠,言如合璧。其貫珠也,如夜光走盤,而不失回旋曲折之妙。其合璧也,如玉匣有蓋,而絕無參差扭捏之痕。綦組錦繡相鮮以為色,宮商角徵互合以成聲,思欲深厚有余而不可失之晦,情欲纏綿不迫而不可失之流……莊嚴則清廟明堂,沉著則萬鈞九鼎,高華則朗月繁星,雄大則泰山喬岳,圓暢則流水行云,變幻則凄風急雨。一篇之中,必數者兼備,乃稱全美。故名流哲士,自古難之。”(胡震亨《唐音癸簽》)這當然有點說得太玄太高了。但七律這種形式所以為人們所愛用,也正在于它有規范而又自由,重法度卻仍靈活,嚴整的對仗增加了審美因素,確定的句形卻包含多種風格的發展變化。杜甫把這種形式運用得熟練自如,十全十美。他的那許多著名七律和其他體裁的詩句一直成為后人傾倒、仿效、學習的范本:沉郁頓挫、深刻悲壯、磅礴氣勢卻嚴格規范在工整的音律對仗之中。(摘編自《美的歷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一位詩人能夠在千百年后重新被人認識,有“同”或“異”的原因,而杜甫身上既有與時代精神的相同點,也有時代所缺乏的精神。B.杜甫經歷了各種苦難,他的詩歌能夠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而李白和王維沒有經歷太多苦難,他們的詩歌不能反映現實。C.杜甫詩歌在句式、格律等方面有獨特之處,其詩歌的規范和楷模地位得到廣泛認可,學杜詩成為人們提升詩歌水平的重要途徑。D.七律形式是人們最喜愛、最常運用的詩體,雖然它規范嚴整,但卻并不影響詩歌詞句的創作與風格的發展變化。B(B“李白和王維沒有經歷太多苦難,他們的詩歌不能反映現實”錯誤。由原文“李白與王維就不能這樣替我們說話,他們不是同樣經過天寶之亂嗎?”“他對于我們已經取得了師的地位”可知,材料并沒有說李白和王維沒有經歷苦難,而是說明他們與杜甫之所以在表達時代痛苦上不同,主要是因為杜甫特有的“師”的地位和特質。)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對杜甫詩歌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杜詩既寫征役之苦、賦斂之繁,還表達了對貧富懸殊的不滿及對民族命運的擔憂。B.與兩宋理學、晚明性靈文學、清初漢學等相比,杜甫的詩歌與一般人民的聯系更為緊密。C.胡應麟《詩藪》指出了杜甫詩歌開創了新的句法,后世在創作詩歌時大多模仿杜詩。D.杜詩風格較為單一,以沉郁頓挫為主,在情感表達方面不如其他詩人那樣豐富多變。D(D“杜詩風格較為單一”“在情感表達方面不如其他詩人那樣豐富多變”錯誤。由原文“他又替我們想象出,一旦勝利了,那些被敵人摧殘過的人民必定快樂得‘家家賣釵釧,只待獻春醪’”可知,杜詩風格并不單一,杜甫的詩歌不僅能深刻反映現實,也包含積極向上的情感與視角,傳遞了復雜多變的情感體驗,這使杜甫在詩歌情感表達上絲毫不遜色于其他詩人,因此選項表述錯誤。)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杜甫詩歌特點的一項是()(3分)A.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B.詩中有畫,畫中有詩。C.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D.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C(杜甫以其煉字煉句的嚴謹態度而聞名,他注重詩歌的工整與音韻美,力求在有限的字數中表達深刻的意境和情感。A強調自然去雕飾,自然美,不符合杜甫反復推敲的創作風格;B突出詩畫結合,而杜甫更多是以具象描寫與深刻情感結合;C“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出自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恰恰體現了杜甫詩歌的特點,強調了他對詩句精雕細琢的追求。D是李白自我形象的寫照,表現他狂放不羈的風格,與杜甫不同。)4.兩則材料在談杜甫詩歌的價值與意義時使用了什么相同的論證方法?試舉出一種并分析。(4分)①兩則材料都使用了引用論證的方法。材料一通過引用杜甫詩句,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安得廣廈千萬間”等,來證明杜甫詩歌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映,以及與普通人民的緊密聯系,從而強調了杜甫詩歌的現實價值和在不同時代產生的共鳴。②材料二引用前人對杜甫詩歌的評價,如“獨唐杜工部如周公制作,后世莫能擬議”“盛唐句法渾涵,如兩漢之詩”等,來證明杜甫詩歌在詩歌創作中的規范和楷模地位,顯示出其藝術價值。因此,兩則材料通過引用不同的觀點和評價,論證了杜甫詩歌的價值與意義。解析:①兩則材料都使用了引用論證的方法,論證杜甫詩歌的價值與意義。由材料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生還今日事,間道暫時人”“安得廣廈千萬間”“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等可知,文章引用了杜甫的大量詩句,來證明杜甫詩歌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深刻反映,以及與普通人民的緊密聯系,從而強調了杜甫身上既有與時代精神的相同點,也有時代所缺乏的精神。②由材料二“獨唐杜工部如周公制作,后世莫能擬議”“盛唐句法渾涵,如兩漢之詩”等可知,作者引用了許多前人對杜甫詩歌的評價,來證明其詩歌的規范和楷模地位得到廣泛認可,學杜詩成為人們提升詩歌水平的重要途徑,從而凸顯出其藝術價值。5.杜甫《登高》一詩受到歷代名家的贊賞,請結合材料二簡要分析《登高》的藝術特色。(6分)①《登高》嚴格遵循七言律詩的格律形式,這種對音韻、對仗的精準把控,使得詩句既富韻律美又保持規范性。②杜甫在詩中展現了秋天的凄涼和個人的孤獨,情感表達層層遞進,沉郁頓挫,給人以深刻的感受。③《登高》中包含了對時代命運和個人遭際的深沉思考,表現出杜甫對于社會現實的關注,體現了材料中提到的杜甫詩歌“沉郁頓挫、深刻悲壯”的風格。解析:①由“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可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字字精當,無一虛設;頷聯“無邊”對“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作者嚴格遵循七言律詩的格律形式,句式規范又兼具變化之美,聲韻嚴整而意境深遠。②由“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可知,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這里情感表達層層遞進,深刻且富有張力。③《登高》前四句寫景,述登高見聞,后四句抒情,寫登高所感,圍繞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發了窮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悲哀之情,包含了對時代命運和個人遭際的深沉思考,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郁頓挫、深刻悲壯的風格。【文本分析】材料一主要講述杜甫的詩歌在現代依舊具有重要價值和作用,原因在于其詩歌能夠真實反映社會現實,抒發人民的痛苦與希冀,他的作品在精神上可以作為朋友和老師的存在。材料二探討了杜甫在詩歌創作上的獨特貢獻,尤其是他在七律形式上的應用,使其成為詩歌規范的楷模,影響了后世詩人。(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他回來了柯崗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個夜晚。①山里實在黑,走在白馬后邊的人,往往當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馬屁股的時候,才知自己并沒有掉隊。二十一團在這一夜的行軍序列中,是全軍的后衛。隊伍不斷地跑跑停停,這是因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覺地拉長了距離的緣故。雖然前面不斷地傳來“跟上!”“跟上!”的口令,然而這種現象始終很難消滅。后面有人壓著嗓子吵起來:“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掉進田里啦!你急啥?”“可不敢掉隊呵!后面有敵人,你沒看隊伍走多快?”“誰掉隊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問。“供給處的挑夫王德勝。”不知是誰這樣順口回答著。管理主任仍舊向后走。“王德勝!爬起來了沒有?擔動擔不動?”管理主任拉長嗓音問。“起來了,擔動了!你放心走吧!”王德勝回答著,開始用盡吃奶的力氣,拼命追趕隊伍,小擔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響著,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邊低聲說:“王德勝:你是好戰士,你是翻身農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著公家的財物。”于是他越發著急了,他覺得他肩上的擔子幾乎完全失掉了重量,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腳掉進田埂下面的淤泥里。就這樣,他一氣跑了十幾里路以后,實在累了,打算坐下來休息兩三分鐘再走。但當他把擔子放下之后,忽然靜得可怕,一點也聽不見“跟上,跟上!”的命令了,連馬蹄踩進泥坑里的聲音也沒有了,他發現自己掉隊走錯了路。細雨迷蒙著漆黑的山道,雨絲在桐子葉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來。往哪里去找隊伍呢?他確實有些著急了。他擔心兩包錢會淋濕,心里也明白要想馬上找到一個村子是不可能的。他很想找到一座小廟,哪怕是小得連人也進不去,只要能把兩包錢放進去就行,要不然,這樣淋到天明,都會濕透的。但,小廟又到哪里去找呢?他無可奈何地把擔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兩包錢取下來,并排放在路邊,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錢包上,兩手緊緊握著扁擔的中間,筆直地豎在臉前,接著就把腦袋往手上一靠,“反正我現在是不能走了,索性等天明,但是千萬不能把錢濕透!”這一夜,王德勝覺得比一年還長。黎明的時候,雨停了,陰云漸漸炸開縫來,東方泛起魚肚白。他現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錯了,本來是向南的,可是他向了東。他挑起了擔子,離開了道路,向左穿過沒腰的荒草,攀登著生滿小樹的高山。在一座濃密的杉樹林里,他找到一個相當隱蔽的石縫。他把扁擔和錢包都放在石縫的頂里邊,迅速用石塊蓋起來,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決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敵人和土匪,晚上順公路走。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覺,但又怕有土頑來,怎么辦呢?他用雙手扶著額角想了半天,然后把兩顆炸彈的火索統統拉出來,掛在襯衣鈕子上,把炸彈掛在胸膛上,用外衣包著,再用皮帶在外面拴起來,而后側身睡了。他想:如果土頑在他沒有醒來的時候到了跟前,只要他們一拉他的衣裳,炸彈就會響的,叫他們也不能活。就在這種情況下,王德勝甜蜜蜜地睡熟了。太陽從杉樹的葉子上滑過去,在他那濕透了的軍衣和帽子上,在他那圓臉、寬肩和露在袖口外的棒棰似的粗胳膊上,劃著一條條的花紋。確實,這一天,全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知道王德勝帶著這么一擔子公款,在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做了一個夢:他已經回到了團里,管理主任把他挑的錢拿出來,買了好幾口肥豬,大家在會餐,許多人和平時一樣,把一些實在太膩人的肥肉塊子,都往他的碗里送,他張著大嘴不停地嚼著。但忽然一不小心,自己咬住了自己的舌頭。他醒來了,太陽已經偏西。王德勝弄好擔子,束緊皮帶,順著公路往南趕。突然啪的一聲,一顆子彈從頭頂飛過,兩個著便衣持步槍的土頑從樹林里竄了出來,沖到王德勝身邊。“不準動!”他們之中的一個,用槍威脅著王德勝,就動手解他的外衣,待另一個家伙正要解皮帶的時候,那個解衣服的人突然連聲喊著:“炸彈!炸彈!”回頭就跑。解皮帶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彈在哪里,也跑了。王德勝趁勢抽出一顆炸彈,朝他們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沖向樹林深處,在一條十分曲折的羊腸小道上繼續向南行進。②轉眼工夫天就黑了,他加快了行進速度,一氣走了八十里。拂曉,他餓得有些不能支撐,坐下去幾乎起不來。剛咬牙站起,前邊忽然打起機關槍來,聲音很近,子彈嗦嗦地穿著樹枝。他已經發現,前邊山根下就是公路,路東是自己的隊伍,路西是白軍。從這里下去,過了公路,跳進田里,就能回到自己的隊伍。王德勝丟掉竹扁擔,把兩包錢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樣緊緊地綁在背上。弄好了鞋帶子,拴緊了皮帶,右手提著炸彈,火索已經掛在指頭上,彎著身子走到小路轉彎處,順著沒有路的山坡沖下去。天大亮的時候,王德勝像泥人一樣,被這里的警戒部隊護送到自己的團部里來。他站在管理主任的門口,用他那高亢的魯西口音喊著:“報告!”剛把右腳跨進門檻,他就大聲說道:“擔子丟了,可是三百七十萬零三十二元五角六分全在這里!”管理主任馬上拉住了他那沾著很多汗泥的雙手。(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王德勝挑著公款跟著隊伍前行,多次摔倒后,與隊伍拉開了距離,他全力追趕,但卻走錯了方向。B.王德勝擔心擔子上的兩包錢被淋濕,于是就在包著錢的油布包上坐了一個晚上,用身體擋住雨水。C.王德勝熟悉當地的情況,于是離開道路,爬上“生滿小樹的高山”,在山上“甜蜜蜜地睡熟了”。D.王德勝向管理主任報出了公款的具體數額,讓管理主任放心,表現出他完成任務后的愉快心情。C(“王德勝熟悉當地的情況”錯,文中沒有提到。)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小說描寫王德勝與戰友們的對話時,多處使用感嘆號,寫出了戰士們語氣的急切,反映出當時緊張的氛圍。B.王德勝跑十幾里路打算休息時,才感到周圍“靜得可怕”,可見他一心想著趕路,表現了他內心的著急。C.小說寫了王德勝的夢境,表現出王德勝想要趕上隊伍、回到團里的愿望,推動著情節的發展。D.小說中出現了“累”“困”“餓”等字眼,這些對王德勝身體狀況的描繪,隱喻了當時中國社會貧弱的狀況。D(“隱喻了當時中國社會貧弱的狀況”過度解讀,小說中“累”“困”“餓”是對王德勝身體狀況的描繪,這是阻礙王德勝追趕隊伍的負面因素,小說描寫這一內容,更能凸顯王德勝的人物形象。)8.文章畫橫線處都寫到了“天黑”,請簡要分析兩句的作用。(4分)①句中,“實在”一詞凸顯了“山里天黑”的狀況,反映出部隊行軍的艱難,為后文寫王德勝掉隊埋下伏筆。②句寫出了時間的變化,使敘事速度加快,在結構上承上啟下,引出了后面的情節。(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則酌情給分。)9.小說塑造了王德勝戰士怎樣的形象?請簡要分析。(6分)①王德勝為了護送公款,奮不顧身,是一位富有強烈的責任感和犧牲精神的戰士。②王德勝面對敵人的威脅,積極準備,果斷抗擊,是一位富有經驗、有勇有謀的戰士。③王德勝克服了各種不利因素,圓滿完成任務,是一位意志堅定、頑強不屈的戰士。(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則酌情給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桐城姚鼐記。10.下列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3分)A.泰山之陽,汶水西流 B.穿泰山西北谷C.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D.亭東自足下皆云漫A(A名詞作狀語,向西。B方位名詞,西北邊。C方位名詞,南邊。D方位名詞,東邊。)11.下列各句從句式上看與其他句不一致的是()(3分)A.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B.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C.稍見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 D.或曰,此東海也。B(A判斷句,“……者,……也”表被動。譯文:當時區分南方和北方的只有古長城了。B定語后置句,應為“限當道崖”,譯文:現在(我)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有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C判斷句,“……者,……也”表判斷,譯文:隱隱約約地看到在云霧中有幾十顆象白色的骰子一樣的東西站立著,那是一些山峰。D判斷句,“……也”表判斷,譯文:有人說,這(就是)東海。)1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泰山,就是所說的東岳,五岳之一,在山東省泰安市。其余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B.陰,山南水北為陰;陽,與“陰”相反。陰陽,古代也指有關日、月等天體運轉規律的學問。C.乾隆,是清高宗的年號。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乾隆皇帝的廟號為“高宗”,而開國君主的廟號一般是“祖”。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的“帝京”也是此意。B(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文章圍繞作者的游蹤,敘述了作者友人冬日登泰山觀日出的經過,描寫了泰山雪后的瑰麗景色和日出的雄奇景象。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時、日出后這兩個時間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變化迅速的畫面。C.本文的側面描寫很巧妙。如寫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級七千有余”暗暗點出,再借山頂俯視時“半山居霧若帶然”和在日觀亭時“自足下皆云漫”的圖景從側面加以烘托。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語言簡潔生動,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卻充分表現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B(本題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綜合近些年來的高考設題情況來看,做這類題時要仔細推敲,認真比對。此類題目選擇肢中設錯類型可分為信息錯位、錯解詞語、強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無中生有、顛倒是非將文中未然的信息說成必然等。解題時考生應審準題干,依文索義,正確分析。B.“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時、日出后這兩個時間段的景色“錯誤,應該是“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寫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這三個時間段的景色“。)1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①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像門檻一樣橫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稱它為“天門”。②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回首觀望日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著,有的沒有被照著,或紅或白,顏色錯雜,都好像鞠躬的樣子。(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5~16題。薊中作高適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①。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②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③【注】①翻:通“反”。②安祿山為奪取邊功,數次侵擾奚、契丹,引起邊患,卻被唐玄宗封為東平郡王。③“孫吳”指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臏和吳起;“閉門”指東漢名士陳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絕入仕,故“閉門懸車,棲遲養老”。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開頭以“沙漠”“塞垣”等特有景物勾勒了一幅塞外圖畫,又用白描手法刻畫了“白日”昏暗、寒云蒼茫的蕭條之景。B.“邊城何蕭條”一句中的“何”字和形容詞“蕭條”,強烈地暗示出詩人的感慨之深與憂愁之重,為下文議論抒情做了鋪墊。C.全詩敘事寫景,形象逼真,境界渾樸;議論、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語言看似平淡質樸,但字字含情,情感濃烈。D.“一到”引出由前面虛實結合的敘事寫景到后面議論、抒情的轉折,又巧妙指出了“邊城何蕭條”的具體原因:“胡虜”的反叛。D(D.“虛實結合的敘事寫景”錯,詩歌前四句描繪邊塞蒼涼的景象,“沙漠”“塞垣”“邊城”“白日”“黃云”均為作者所見之景,即寫景是實寫。)16.全詩是如何抒發作者的惆悵之情的?請簡要分析概括。①借景抒情:開篇以“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展現塞外風貌,繼以“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著力描繪邊城的荒涼與昏暗,渲染出壓抑氛圍,借景表達對邊城衰敗的惆悵。②敘事抒情:“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敘述征戰之地胡虜反叛之事,體現詩人對邊境安全的擔憂,傳達出面對動蕩局勢的惆悵。③用典抒情:“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借孫臏、吳起及陳寔典故,抒發空有抱負卻難施展而只能歸隱的惆悵,融入壯志難酬與對現實的不滿,使惆悵更顯深沉。④運用對比:“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借自身有安邊策卻未被采用,與邊將無功受賞對比,暗諷朝廷賞罰不明,表現出詩人內心的無奈、憤懣與惆悵。解析:①詩的開頭“策馬自沙漠,長驅登塞垣”,以“沙漠”“塞垣”這些塞外特有的景物,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廣闊的塞外空間場景。接著“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對邊城的景象進行細致描繪。“蕭條”一詞直接點明邊城的荒蕪冷落,“白日黃云昏”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白日被昏黃的云層籠罩,給人一種壓抑、沉悶的感覺。這種荒涼的塞外景色,引發了詩人內心的惆悵情緒。詩人看到邊城的衰敗和荒涼,心生感慨,借眼前之景抒發了對邊城現狀的擔憂和惆悵。②“一到征戰處,每愁胡虜翻”這兩句是敘事。詩人每次到達征戰之地,就會憂愁胡人反叛。這表明詩人心系邊疆戰事,他所“愁”的是胡虜反叛帶來的戰亂。這種敘述體現了詩人對國家邊境安全的深切關懷。詩人在敘事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通過“每愁”二字,讓讀者感受到他頻繁地為邊患而憂愁,從而抒發了自己面對動蕩不安的邊境局勢的惆悵。③“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詩人引用孫臏和吳起這兩位軍事家的事跡,他們有軍事才能得以施展,而自己空有抱負卻無法實現。又用東漢名士陳寔“閉門懸車,棲遲養老”的典故,表達自己對現實失望,無奈歸隱的心情。通過這些典故,詩人將自己的個人遭遇與歷史人物相聯系,更加深刻地抒發了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惆悵之情。④“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詩人運用對比的手法,暗示自己有安定邊疆的良策,但是將領們卻憑借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皇帝的恩寵。這是用現實中的不合理現象來表達自己的憤懣和惆悵。【導語】《薊中作》通過描繪邊塞的蕭條與戰亂,表達了作者對邊境動亂的憂慮與對國家安危的關切。全詩以寫景開篇,用議論點明朝廷忽視邊患的問題,抒發對亂世無奈和無法施展抱負的惆悵。高適以平淡的語言傳遞出深沉的感情,對邊疆守將的不滿也一并揭示,表現了詩人的家國情懷與自我失落。(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⑴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健兒用實力驚艷世界,涌現出一大批為國爭光的英椎豪杰,不禁讓人想起《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⑵《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李白借用兩種動物的聲音,描寫登山途中驚駭之景的兩句,”。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⑶春華秋實,春種秋收,“春”與“秋”,是最好的兩個季節,古代不少文人墨客也把“春”與“秋”同時吟進了詩詞里,如“,”。示例一: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示例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示例三: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示例四: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每空1分,錯字、漏字、添字該空不得分)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干眼癥這一看似不起眼的眼部疾病,正悄然成為影響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眼部不適,更是眼表健康受損的“警示燈”,其背后的復雜成因與多樣化的治療方法值得醫生深入探討。醫學上稱干眼癥為角結膜干燥癥,是一種由淚膜穩態失衡引發的眼表損害及不適癥狀。它與全身健康、生活習慣、環境等多個因素A,已是不少人生活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電子產品的使用是干眼癥的常見誘因之一。通常情況下,人們每分鐘眨眼10~20次,這一動作有助于將淚液均勻地涂布于角膜與結膜表面,形成淚膜,保護和滋潤我們的眼睛。但在使用電子產品時,由于人們長時間B地盯著屏幕,眼睛眨動的次數減少,這使淚膜得不到補充,眼球表面直接暴露在空氣之中,造成眼部不適,于是逐漸(甲)。除此之外,(乙)。①如過于干燥的環境會使眼睛失去水分,②加強干眼癥的發生率;③隨著年齡的增長導致淚液的分泌減少,④也是引起干眼癥的常見原因之一;⑤其他眼科疾病也可能導致干眼癥的發生。(丙)?首先,應盡量控制使用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適當進行遠眺或做眼保健操;更重要的是,要提醒自己多眨眼,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眼球表面干燥;也可使用蒸汽眼罩,但要警惕蒸汽眼罩溫度過高、使用時間過長,以免燙傷眼睛。其次,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每天有充足的水分供給,保持眼球的濕潤;還要養成室內通風的好習慣,維持適宜的溫濕度;同時,建議合理飲食,多吃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如葡萄、芒果、獼猴桃、胡蘿卜等。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讓我們行動起來,用心保護好它。18.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第一段“警示燈”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3分)A.他們在茶幾旁邊跳著唱著:“月亮堂堂,敲鑼買糖。”B.葉老是愛國華僑,近年來多次為“希望工程”捐款。C.對于“老虎”和“蒼蠅”決不能姑息,要嚴厲打擊。D.像他這樣的“模范”,大家覺得社會上還是越少越好。C(“警示燈”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A.表示引用;B.表示特定稱謂;C.表示特殊含義;D.引號表示反語諷刺。)19.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它與上下文語意連貫、內容貼切,整段文字結構完整、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甲:發展成干眼癥 乙:造成干眼癥的原因還有很多 丙:如何避免干眼癥解析:甲:這里分析的是干眼癥的誘因,“于是逐漸”表明后面是結果,也就是得了干眼癥,故可填:發展成干眼癥。乙:空處是個總結句,后文都是造成干眼癥的原因,故可填:造成干眼癥的原因還有很多。丙:此處是一個問題,與干眼癥有關;后面都是避免得干眼癥的方法,故可填:如何避免干眼癥。20.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4分)A.息息相關 B.目不轉睛解析:A.語境指干眼癥和多個因素關系密切,可填“息息相關”。息息相關:彼此呼吸都相互關聯,形容關系非常密切。B.結合后文“盯著屏幕,眼睛眨動的次數減少”可知,此處指專注地盯著屏幕,可填“目不轉睛”。目不轉睛:意思是指眼球一動不動地盯著看,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21.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要求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1)序號②修改為:增加了干眼癥的發生率。(2)序號③修改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淚液分泌減少。(或“年齡的增長導致淚液的分泌減少”)解析:(1)序號②,“加強干眼癥的發生率”動賓搭配不當,改為“增加了干眼癥的發生率”。(2)序號③,誤用介詞導致成分殘缺,去掉“隨著”,即“年齡的增長導致淚液的分泌減少”,或改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淚液分泌減少”。22.文中最后一段畫波浪線句子: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用“心靈的窗戶”比喻“眼睛”,使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請以“生命”為本體寫一個句子。要求:語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貼切,表達流暢。(3分)示例一:生命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我們每個人都是那渡河的人。示例二:生命是一棵大樹,生根、發芽、成長,都經歷著風雨的洗禮。解析:本題要求以“生命”為本體寫一個比喻句,也就是將“生命”比喻成相似的事物,并且要使用暗喻的手法。暗喻就是不使用“像”“似”等比喻詞,而用“是”“成了”這類較“隱晦”的比喻詞。可以將生命比喻成種子、大樹或河流,再找出相似性,如生生不息、向陽而生、拼搏向上、奔騰不息、勇往直前等。注意句子用生命是……開頭,比喻貼切,語意完整,語言流暢。四、作文(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漸入深秋,天氣轉涼,世間萬物自然開始面對清冷時節。過了這個秋冬,就能更好地應對后面更多的秋冬;過了這個秋冬,就能迎來更多的繁茂春夏。人生面對困難和挑戰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解析: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以深秋季節為背景,點明了天氣轉涼,萬物面臨清冷時節的自然規律。材料的核心在于“過了這個秋冬,就能更好地應對后面更多的秋冬;過了這個秋冬,就能迎來更多的繁茂春夏”,強調了經歷挑戰和低谷的重要性,以及對未來充滿希望和生機的積極態度。材料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經歷磨礪才能成長,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材料中“秋冬”象征著困境、挑戰、蟄伏;“春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