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第2單元單元檢測(原卷版)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第2單元單元檢測(原卷版)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第2單元單元檢測(原卷版)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第2單元單元檢測(原卷版)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第2單元單元檢測(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8/8liguilin1970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綜合檢測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天文學并不是新開拓的科學,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遠古時期,我們從現代天文學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發現它的痕跡。也許在文字產生以前,人們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這種物候授時是早期農業生產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紀50年代,中國一些少數民族還通行這種習俗。物候雖然與太陽運動有關,但由于氣候變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錯位幾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時比起后來的觀象授時就要粗糙多了。《尚書·堯典》中曾這樣記載觀象授時,上古的人們以日出正東和初昏時鳥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時虛星位于南方子午線標志仲秋,等等。當人們對天文規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歸年長度以后,就能夠預先推斷季節和節氣,古代歷法便應運而生了。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期肯定已有歷法,只是因為文字記載含意不明,其內容還處于研究之中。春秋戰國時期,流行過黃帝、顓頊、夏、殷、周、魯等六種歷法。它們的回歸年長度都是365.25日,但歷元不同,歲首有異。西漢至五代是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完善時期,出現了許多新的觀測手段和計算方法。十六國時期的姜岌以月食位置來準確推算太陽的位置,隋朝劉焯用“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來處理日、月運動的不均勻性。唐代僧一行的《大衍歷》,顯示中國古代歷法已完全成熟,它記載在《新唐書·歷志》中,按內容分為七篇,其結構為后世歷法所效仿。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以后,渾儀的功能隨著環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風時,已能用一架渾儀同時測出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和白道坐標。除了不斷提高天體測量精度外,天文官員們還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的發生,其實,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為關心的內容。所謂“天垂象,見吉兇”,古代天文官員們把天象看成是上天給出的瑞象和兇象,并加以趨避。宋代和元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達25部,其中郭守敬等人編制的《授時歷》最為優秀,連續使用了360多年,達到中國歷法的巔峰;觀測數據最精,許多歷法的回歸年長度和朔望月值已與現代理論值相差無幾,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大型儀器最多,其中蘇頌領導制造的水運儀象臺集觀測、演示、報時于一體,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天文儀器;恒星觀測最勤,其中從公元1010年到公元1106年,就先后組織了五次大型的恒星位置測量,平均不到20年一次。進入明代以后,中國古代天文學開始停滯不前。這里有政治、經濟等社會原因,也有天文學本身的原因。從天文學本身來看,首先,當時中國的天文儀器只能滿足肉眼測量的極限,除非加上凹凸鏡片,否則精度不會提高,而采用凹凸鏡片的望遠鏡技術是在歐洲誕生的。其次,中國古代擅長代數計算,在解決天體位置與推算值彌合問題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從幾何結構進行理論探討,與此相反,古希臘天文學則側重幾何學。對中國明代以后的天文學進行反思是痛苦的,但有助于我們今天天文學的發展。(摘編自陳久金、楊怡《中國古代的天文與歷法》)材料二:歷法源于天文,中國古代天文與歷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處于觀象授時時期,直到戰國初公元前427年發明《殷歷》“甲寅元”(四分歷),中國才進入歷法時代。觀察太陽的運行規律,古人形成了“日”與“年”的時間概念。太陽東升西落,一個白天一個夜晚合為一日。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紀日方法是干支紀日法,即運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成六十甲子循環紀日。有資料證實可確知的紀日干支是從春秋時候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開始的,從那時到清末的2600多年間,干支紀日從未間斷和錯亂過,這也是世界上記錄時間最長的紀日法。古人立竿測影,將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日,這一天夜晚最長;將日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日,這一天白晝最長。每年春夏秋冬循環一次。《尚書·堯典》載“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時期古人已確定回歸年長度為366日,即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的時間(稱為一“歲”)。至遲到春秋時期,后人更加精確測定回歸年長度為365又1/4日。歷史上采用過的紀年方法有王位紀年法、歲星紀年法、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自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1911年,年號紀年法與干支紀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紀年)變法中的“戊戌”就是指光緒二十四年。月相的變化使先民掌握了時間長度“月”。古人觀測出月相從滿月(望)到下一個滿月平均需要29.53日。12個月約為354日,與回歸年365又1/4日相差大約11日。每三年累計相差33日以上,超過一個月。古人為調配月與回歸年的長度,采用了“置閏”的方法,保證月份與季節的相應。春秋時期,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十九年七閏的規律。調配年、月、日的關系,是中國古代歷法的主要任務,也是歷史上頻繁改歷的原因。古人通過“觀象授時”,至戰國時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均與二十八宿、北斗的運行、土圭測影長度、各地物候相關聯。二十四節氣是一套農事歷,用以指導農耕生產,確保農作物種植和收獲的時間安排趨向合理,從而提高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效率。(摘編自張聞玉、馬明芳《中國古天文歷法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利用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的物候授時是早期農業生產所必需的,到了20世紀中期,中國一些少數民族仍通行這種習俗。B.中國天文學的鼎盛時期是在宋代和元代,在這一歷史時期:頒行的歷法最多,觀測的數據最精,大型的儀器最多,恒星的觀測最勤。C.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紀年方法是干支紀年法,這一方法從漢武帝元鼎元年到1911年一直使用,是世界上記錄時間最長的紀年法。D.中國古代歷法的獨特之處是采用置閏的方法,中國古代歷法的主要任務是調配年、月、日的關系,這與其他國家的歷法任務是相同的。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物候授時雖與太陽運動有關,但受變化多端的氣候影響,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往往有所差異,比觀象授時粗糙很多。B.中國古代天文官員特別留心記錄奇異天象的發生,他們認為天象是上天給出的瑞象和兇象,與國家的吉兇禍福緊密相關。C.明代以后,由于缺乏先進的天文儀器以及只知代數計算而忽視幾何學對天文學的促進作用,中國古代天文學開始停滯不前。D.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通過“觀象授時”形成的一套農事歷,用以指導農耕生產,提高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效率。3.下列不屬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的研究內容的一項是(

)A.觀察各種天文現象確定季節和節氣等。B.精確測量天體的赤道坐標、黃道坐標等。C.通過觀測月相變化來調配年月日關系。D.探究天體內部的物理結構和運行機制。4.根據材料內容,簡要分析“物候授時”和“觀象授時”的異同。5.根據材料一,梳理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史。(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文本一:一出戲排成了,一人傳出,全村振奮,扳著指頭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個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龍抬頭,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過端午,六月六日曬絲綢,七月過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臘月五豆,臘八,二十三……月月有節,三月一會,那戲必是上演的。戲臺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業,寧肯少吃少穿也要籌資積款,買上好的木石,請高強的工匠來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這戲臺闊不闊。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戲開,臺下坐的、站的人頭攢擁,臺兩邊階上立的、臥的是一群頑童。那鑼鼓就叮叮咣咣地鬧臺,似乎整個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類小吃趁機擺開,一個食攤上一盞馬燈,花生,瓜子,糖果,煙卷,油茶,麻花,燒雞,煎餅,長一聲短一聲叫賣不絕。鑼鼓還在一聲兒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員偶爾從幕邊往下望望,下邊就喊:開演呀,場子都滿了!幕布放下,只說就要出場了,卻又叮叮咣咣不停。(節選自賈平凹《秦腔》,有刪改)文本二:吼秦腔徐海濱說來也怪,赤條條從黃土高原出生來的我,最厭秦腔。一聽人唱,耳內便如兇漢捉了木筷亂捅,喉頭也緊出絲絲苦味。讀到大學,厭中又添了幾許鄙意,視板胡邊鼓如笑料。腦海里縈繞的是卡魯索、帕瓦羅蒂、鄧麗君、山口百惠的歌聲。待畢業去了江南,五官七竅被溫柔柔嬌滴滴的越劇浸的半酥,更惡秦腔的硬亢。再后來飛去美利堅,每日苦讀打工之余,哼幾句祖國歌曲,心暖如春,倒也快意。唱來唱去有了點小名氣。忽一日,喬治相求于我,為他危在旦夕的祖父一唱。喬治乃中美混血兒,素喜嘲諷大陸留學生,自視甚高。因我阮囊羞澀,常被他取笑。此時他神色凄然慘然,苦態可掬。我心腸一熱,便斗膽跟了去他家。便見那老者,雙眸暴出,皺紋如鐵針鑄成,又似西北邊塞深溝大川,須發如雪,透出人生終點的悲哀。族人子弟蠟像般佇立在病榻旁。喬治父親福眉福眼,對我連道“感激、抱歉”之類的話。我點點頭,張口便唱,將記憶中的中國民歌一曲曲吊出來。全部抖盡,老者紋絲不動,似喘非喘,一腳陰間,一腳陽間。我見此當下心中惶惶,硬著頭皮又甩出催眠曲、語錄歌、知青歌……唱得滿屋眉毛皺起,喬治喉結直跳,恨不得生吞了我。喬治父親突然問:“會唱秦腔嗎?”秦腔?心中一急,瞬間膝軟。喬治父親道,家父是關中人,四九年去臺灣,后來到美國,苦了幾十年。兒時最喜秦腔,前幾天我寄信到陜西買錄音帶,只怕來不及了……四下目光視我。牙一咬,豁出去了,嘴唇顫幾顫,將那年月不想聽不愛聽又不得不聽硬著頭皮聽的秦腔移植“樣板戲”從肚底翻將出來:“小常寶控訴了土匪罪狀,字字血,聲聲淚,激起我仇恨滿腔。普天下……”一曲吼盡,喉已半啞,卻見老者眼珠一動,一亮,笑紋驟驟,齒間依稀有聲。喬治父親急忙將耳貼在老人嘴旁,頻頻頷首,潸然淚下。在場醫生驚詫萬分,連連嘀咕,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須臾,老者長出一口氣,撒手去了西天。喬治兩道目光盯在我嘴上,百思不解:一曲很難讓他接受的旋律,竟延長了醫生也無法延長的生命。從父親的神色可以看出,爺爺肯定留下了臨終遺言。神秘的、咒語般的秦腔!喬治將一張鈔票塞過來,被其父一聲喝住:“荒唐!”喬治父親撣撣雙袖,領著喬治,垂手向我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從此聲名大振,到處有人來邀我唱秦腔。卻也怪,過去恨也恨到頂點,厭也厭到極處,更無意去學。此時竟能開口便唱。除了移植“樣板戲”唱段,還能來幾下《火焰駒》《三滴血》。莫非夢中學來,娘胎帶來?奇也。那黃土高原釀了千年的秦腔,含著大喜大悲、大兇大吉的秦腔,唱得我骨也錚錚,血也滔滔,滿喉滿口黃土味。從此專唱秦腔,入迷之余,去翻資料,嚇了一跳。才知秦腔淵于古時陜甘民謠,向東發展,演變出晉劇、豫劇、京劇;向南發展,極大地影響了川劇、漢劇、徽劇、紹劇。秦腔可謂是中華民族襁褓時期的搖籃曲。隔著萬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載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饑渴。更料不及。在G大學外國音樂節上,我上臺一吼,吼出個頭彩。好容易熬到回國探親,急忙跑到西安訪舊。友人情切,為我開個聯歡會。其間笙歌管弦,婆娑舞姿,妙不可言。最后舉座邀我唱一支在美國最拿手的歌。我不加思索,開口便是秦腔。眾人始是驚異,繼而竊語,終于哄堂大笑,將我最后一句齊茬茬卡在了喉管深處。有說我風趣,有怨我戲弄人,有譏我擺架子,有斥我啃了幾天洋雞腿竟敢取笑祖宗……夜深人靜,胸悶難寐。終于耐不住了,我沖出被子,恨恨地躲在房間里,把卡住的那最后一句秦腔熱呼呼地吼了出來……好多年不流淚了,臉上有兩道奇怪的熱流。(選自《人民文學》1987年06期,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二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中美混血兒喬治向來瞧不起大陸留學生,“我”本不愿為其祖父唱歌,但出于對海外華人的民族情感,“我”還是去了他家。B.喬治父親問“我”會唱秦腔嗎,“我”頓時心急膝軟,是因為“我”此前一直不喜歡秦腔,不愿當眾演唱。C.為老人唱一曲秦腔之事,讓“我”聲名大振。從此,“我”便了解秦腔,熱愛秦腔,并且無師自通,自然地會唱秦腔。D.小說最后寫“我”“臉上有兩道奇怪的熱流”,實際是表達“我”對“我”和朋友的認識差異與情感隔閡的痛心和傷感。7.下列對兩則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本一中羅列一年到頭唱秦腔的日子,巧妙地運用了繁筆,一年十二個月,月月鋪排下來,烘托出秦川人盼望演出的急切心情。B.文本二第一段極寫“我”“厭惡、鄙視秦腔”,欲揚先抑,與下文對秦腔的癡迷形成對比,為小說增添波瀾。C.文本二以“我”學唱秦腔為線索,寫出秦腔這種民族文化是海外游子的精神寄托,承載著海外游子對祖國的眷戀。D.文本二運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講述了“我”在美國和中國唱秦腔的故事,寄寓了深刻的感悟,耐人尋味。8.賞析文中畫線句子的表現手法和表達效果。(4分)(1)一曲吼盡,喉已半啞,卻見老者眼珠一動,一亮,笑紋驟驟,齒間依稀有聲。(2)秦腔可謂是中華民族襁褓時期的搖籃曲。隔著萬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載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饑渴。9.兩篇文章均寫于20世紀80年代,反映出不同生活環境中的人們對秦腔的不同態度,請簡要概括。并結合文本談談你對傳承秦腔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題。材料一: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選自《論語·顏淵第十二》)材料二: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老聃曰:“子來乎?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數,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惡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也。”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于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于其親;使道而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然而不可者,無他也,中無主而不止,外無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于中,圣人不隱。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覯①而多責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義,以游逍遙之虛,食于茍簡之田,立于不貸之圃。逍遙,無為也;茍簡,易養也;不貸,無出也。古者謂是采真之游。”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瞇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膚,則通昔不寐矣。夫仁義憯然,乃憤吾心,亂莫大焉。吾子使天下無失其樸,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樸,不足以為辯;名譽之觀,不足以為廣。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響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節選自《莊子·天運篇》)【注】①覯,遇也。此處應解釋為多次接觸。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仁義A先王之B蘧廬也C止可以一D宿而不可久處E覯F而多責11.下列對文中加點字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請問其目”與材料二中“夫播糠瞇目”的“目”意義不同。B.茍,如果。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用法相同。C.度數,規范、法度。與《屈原列傳》中“顏色憔悴”的“顏色”用法相同。D.“吾子”是古時一種對人的尊稱,此處可翻譯為“您”或“先生”。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顏淵問仁,孔子對顏淵的回答體現了孔子對“仁”的理解和要求,側面反映出“仁”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內容。B.孔子求道多年而不得,因此南行前去拜見老子,自陳從“度數”的角度用了五年來尋求道,又用了十二年從陰陽的變化來尋求道。C.老子之語中認為古代的至人把仁義當作托辭,他們最終要追求的并非仁義,而是自由自在、隨性簡樸的境界。D.老子最后規勸孔子,他表示魚與其在危難中用呼氣和吐唾沫來相互潤濕,相互拯救,不如各自在江湖中暢游。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2)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14.孔子與老子對仁的認識有哪些不同?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望海潮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15.下列對《望海潮(東南形勝)》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詞運用鋪敘的手法,把杭州這個都會的繁榮面貌,錢塘江的壯闊景象,湖山的秀麗風光,都描繪得非常出色,讀此能使人留下難忘的印象。B.“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兩句寫得高度凝練,它把西湖乃至整個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了出來,具有歆動人心的藝術力量。C.“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這三句把市場的繁榮、市民的殷富反映出來,同時也反映了達官貴人、地主、豪商比豪華,賭闊氣,窮奢極侈的生活。D.柳永這首詞也是婉約派的代表作,其寫景之壯偉,聲調之激越,與東坡相去不遠。16.結合詞句“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分析詞作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望海潮》一詞中寫街巷河橋的美麗和居民住宅的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氓》中描寫女主人公與氓熱戀時的情形的句子是“不見復關,_______。既見復關,_________”。3.《離騷》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賢為榜樣的語句是:,。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蜀中,閑適且幸福,滄桑亦悠久。一間茶館,一條深巷,便藏了太多的凡塵榮枯、人生聚散。也有魏晉人物、唐宋風流,但他們亦只是歲月的匆匆過客,輕于一片塵埃。這里讓人______,又教人轉身即可遺忘。韶光更改了它的容顏,卻抹不去它有過的故事。也不知是何年,飄蓬江海的杜甫寫下“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和“何時一茅屋,送老白云邊”這樣的詩句。他一生似乎都在輾轉飄零,躲避戰亂,餐風飲露,忍饑挨餓。雖有才華,然官場不得志。盡管______,他仍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寓居巴蜀的歲月雖然很短暫,卻給杜甫寥落的人生添色增彩。當初他為避安史之亂遠道而來,攜著老妻幼子,一路風塵,心情悲郁。無處安身的他,得好友嚴武的幫助,在成都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當下的景致已非唐時光景,若非有過一段故事,眼前的一切就太過平淡無華。千年歲月,縱是亭閣樓臺,也成了______。更何況只是幾間茅屋、一池廢水,早已隨風成塵。然而,這座草堂卻讓杜甫有了棲身之所。有一扇小窗,賞花觀月;一張桌案,擺弄紙筆,書寫詩句。后來便有了“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樣優美輕靈的千古絕句。18.請按照文段順序,從以下示例的詞語中選涂三個最適合填入文中橫線處。A難舍難分

B戀戀不舍

C自顧不暇

D顧此失彼

E殘破不堪

F殘垣斷壁19.文中“一路風塵”“一座草堂”中的“一”的含義及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