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田家炳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田家炳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田家炳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田家炳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安徽省阜陽市臨泉田家炳實驗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3月月考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年級3月教學質量檢測歷史試卷一、選擇題(在每小題給出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每題3分,共16題,共計48分)1.我國古代有嚴格的姓、氏區別,一些較早出現的姓,如姬、姜、贏、媯、姒等,大都從“女”,這反映出()A.母系氏族的遺制B.封建禮制尊重女性C.權貴階層的出現D.中華文明源遠流長2.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材料中闡述的觀點是()A.以法治國B.君舟民水C.無為而治D.民貴君輕3.下表中史實與歷史結論之間邏輯關系正確的是()史實歷史結論A漢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加強了中央集權B漢武帝實行中外朝制度削弱丞相權力,加強皇權C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政策商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D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是管理西南地區的軍政機構4.關于江南地區,《史記》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而《宋書》(南朝沈約著)則是:“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這一變化()A.得益于江南地區自然環境的改善B.體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的發展趨勢C.源于人口南遷推動江南地區開發D.反映了南朝政府更注重農業發展5.遼宋夏金時期,中原及江南向北方輸出的主要是農產品、手工業制品和海外香藥等;北方輸往南方的有牲畜、皮貨、藥材、珠玉等。這反映了()A.政權并立阻礙貿易往來B.榷場交易頻繁C.民族經濟交流具互補性D.經濟重心南移6.唐朝時期,孔子廟的附享人物以孔安國、鄭玄等為經書作傳或作注的傳經之儒為主;宋朝時期,張載、司馬光等弘揚孔子思想的傳道之儒在孔子廟中大增;明朝時期,傳經之儒逐漸淡出附享隊伍。出現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唐代經學的日益僵化B.理學逐漸占據主導地位C.反傳統思想逐漸興起D.文官和士人地位的提升7.以下為中國古代歷代中央機構演變示意圖。按出現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②③④A.②③①④B.②①③④C.②④①③D.②①④③8.明末民間著作《士商類要》中提出“商賈士農咸樂業,恩波浩蕩海天同”;清代乾隆年間的著作《生意世事初階》則將商賈之理財與為官出仕和“出而裕國”相提并論。這些反映了部分有識之士()A.認為應固守重農抑商政策B.對商人和商業有了新認識C.仍認為科舉出仕才是正途D.認為政府應鼓勵民眾經商9.1843年中英《通商章程》中,進口稅率中棉紗下降了58%,棉布下降了73%,出口稅率中生絲和茶葉都下降了58%。這一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是()A.列強擴大資本輸出B.關稅自主權的喪失C.通商口岸逐漸增多D.近代民族工業的崛起10.下圖為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金田起義浮雕。刻此浮雕是因為以金田起義為開端的太平天國運動是近代中國()A.反帝反封建的農民起義B.尋求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C.邁出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D.發展資本主義的重要實踐11.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湘軍所用槍炮均購自西方。1865年江南制造總局創立,至1904年日可生產多種火炮、后膛裝彈的步槍、地雷水雷,其下轄煉鋼廠煉成好鋼近千噸,還能自行軋鋼。這表明洋務運動()A.抵制了西方經濟侵略B.推動了軍事近代化C.促進了民族經濟發展D.引領了社會的轉型12.1904年,清政府頒布了《奏定大學堂章程》,規定大學堂課程共設置八科46門,從此中國近代大學形成了由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組成的學科體系。分類見表2:表2科經學法律文學醫學格致(理學)農學工學商學門112926493據此可知,晚清的大學教育()A.學習西方也注重文化傳承B.仍以傳統教育為主導內容C.仍未突破中體西用的窠臼D.學科設置服務于社會需要13.梁啟超認為,辛亥革命后的中國“就像經過商周之間的革命,不會退回到部落酋長的世界;就像經過秦漢之間的革命,不會退回到貴族階級的世界。所以從歷史上看,這是有空前絕大的意義”。可作為上述觀點佐證的是,辛亥革命()A.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結束了中國的專制制度C.實現了國人救亡圖存的意愿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務14.下表是1916-1925年我國面粉進出口數量統計表(單位:千關擔)年份進口量出口量出(+)入(-)超量1916-1920年339.81750.9+1411.11921-1925年3913.8643.4-3270.4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B.國內農業嚴重衰退C.列強對華資本輸出減少D.國際局勢發生變化15.傅斯年說:“中國人從發現世界以后,這覺悟是一串的:第一層是國力的覺悟,第二層是政治的覺悟,現在是文化的覺悟,將來是社會的覺悟。”材料中“文化的覺悟”是指A.太平天國運動B.辛亥革命C.新文化運動D.國民革命16.朱德曾談及,1927年之后,黨內干部“只有北伐戰爭的經驗,沒有游擊戰爭的經驗,不知道分散出去爭取群眾,武裝群眾......沒有在江西、湖南就地深入農村去組織發動工農群眾,卻忙著南下打廣東,爭海口,進行大規模正規戰”。其意在強調()A.蘇俄革命模式的可行性B.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C.民主革命任務的艱巨性D.工農武裝割據的必要性二、非選擇題(第17題18分,第18題22分,第19題12分。共計52分)17.春秋戰國至明清時期,政局上雖交織著統一與分裂、穩定與動蕩,但封建經濟仍得到持續的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時間生產工具經營方式農業技術西周耒、耜、錞、銍等,絕大部分用木石、獸骨和蚌殼制成公社農民聚族而居,集體勞動。在耕作、灌溉、施肥、選種除蟲等方面具有相當高的技術知識戰國耒、耜、犁、鋤、銑等鐵制農具,牛耕推廣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農經濟盛行深耕技術普遍推行,施肥、選種等技術進一步發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材料二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的流動,既有居住在邊地的少數民族向中原地區流徙,也有中原地區的漢族人口紛紛外遷。史書中關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的記載很多。十六國以來,許多少數民族在中原與漢族雜居,一遇變亂,同樣成為流動人口。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從短時態來看是加劇了社會動亂,但它也對社會的久遠進步,開辟了道路。-摘編自曹文柱等《乾坤眾生》材料三明代種植較廣的經濟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樹,江南和華北都形成了大面積植棉區,蠶桑業則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閩、粵等地大力發展甘蔗、荔枝、龍眼等經濟作物。在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和城鎮發展導致的非農業人口增長趨勢的促動下,糧食生產也逐步納入市場網絡,出現了糧食生產中心的移動。如江南原為糧食豐裕地區,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廣泛種植,致使糧食嚴重匱乏,只得從湖廣、四川等大量輸入。-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請回答:根據材料一,分別指出西周與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和“經營方式”的發展變化,并結合所學寫出戰國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6分)(2)據材料二,舉出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兩種類型,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人口流動的影響。(6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代中后期經濟發展的表現。并歸納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反映在思想領域的主張。(6分)18.在近代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背景下,各階層的愛國人士展開了多種救亡圖存的斗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2分)材料一由于中國人閉關自守、驕傲自滿,三次災難性的戰爭使他們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國的戰爭,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戰爭,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所遭到的恥辱性失敗,追使中國人打開大門,結束他們對西方的屈尊態度,重新評價自己的傳統文明。其結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連鎖反應:它產生了一個新中國,產生了至今震撼著遠東和全球的影響。-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列強的步步緊逼使曾經統一富強的中國山河破碎,我們看到了中華兒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動賣國的清政府卻簽訂了這樣的條約內容“嚴禁中國人參加反帝斗爭......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線炮臺......”-摘編自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說:......余維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日民族,日民權,曰民生......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摘自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材料三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一條自己特色的革命新道路。-摘編自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上)》請回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清政府在“三次災難性的戰爭”后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名稱。并總結對中國社會性質的影響。(8分)(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的歷史背景,分析三民主義的積極意義。(8分)(3)依據材料三,結合1927年-1934年之間的相關史實,指出中國共產黨“掌握武裝力量”的具體表現有哪些?井岡山根據地建立后,中國革命走上了一條什么樣的革命道路(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以來,中國遭受外來侵略,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復興,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持之不懈的探索,如下表所示。中國近現代化的探索階段思想實踐活動開眼看世界林則徐、魏源等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著書介紹外國情況向西方學習曾國藩、李鴻章等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思想康有為、梁啟超等提出“維新變法”思想孫中山、黃興等提出“民主共和”思想陳獨秀、李大釗等提出“民主與科學”思想;介紹“馬克思主義”思想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走自己的路毛澤東、朱德等形成“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鄧小平、習近平等形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摘編自李侃《中國近代史》圍繞材料,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題號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ACBCCBDBBBBAADC題號16答案D二、非選擇題(第17題18分,第18題22分,第19題12分。共計52分)17.(1)變化:生產工具由原始農具發展為鐵犁牛耕;(2分)經營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體勞動到戰國時期小農個體經營。(2分)其他成就: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2分)(2)類型:邊地少數民族向中原遷徙;中原漢族外遷(南遷)。(2分)影響: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長遠發展;加速了南方的開發;促進了民族的交融;為國家統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現創造了條件。3(分,任答一點得1分)當時在短時期內加劇了社會動亂。(1分)(3)表現:經濟作物廣泛種植;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糧食生產納入市場網絡);農業生產呈現區域化分工;糧食生產中心轉移。(4分)主張: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2分)18.(1)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或《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6分)影響: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分)(2)背景: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淪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加深;近代以來的不同探索紛紛失敗(4分)意義: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民生幸福的愿望;三民主義指導和推動了民主革命的發展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三民主義是孫中山(3)表現:發動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召開八七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井岡山會師,建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9年古田會議上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基本原則,進一步確立黨對紅軍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以上四點內容,任意兩點可以分)道路: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2分)19.示例觀點:在對外學習中不斷結合本國國情,走自己的路。(2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