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ER 016-2023 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導則_第1頁
T-CSER 016-2023 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導則_第2頁
T-CSER 016-2023 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導則_第3頁
T-CSER 016-2023 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導則_第4頁
T-CSER 016-2023 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導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TechnicalGuidelinesforPollutionControlEngineeri中關村眾信土壤修復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布T/CSER016-2023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總體原則 35廢石場/酸性廢石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 46尾礦庫污染控制工程技術 87堆浸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 118堆場污染控制工程驗收要求 13參考文獻 16T/CSER016-2023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中關村眾信土壤修復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天津中聯格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山西大地民基生態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芷蘭生態環境建設有限公司、深圳市五大湖新概念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優土禾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寶發環科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水電基礎局有限公司、生態環境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正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楊越晴、潘瀚林、吳欣雨、王瓊、霍成立、羅彬、郭智、謝世平、張健、何順輝、王繼宇、劉捷、郭勁君、祁有祥、向華浩、王志強、劉錦、葉賢升、林澤宇、王健、王清晏、鄧華、邢紹文、高夢雯、李云、楊振甲、孫亮、王玉晶、劉勝、張燕春、劉珍宏、傅芝蘭、韓偉、劉婉蓉。T/CSER016-2023我國金屬礦山產生的各類固體廢物是重金屬排放的主要途徑之一。為規范廢石場、尾礦庫、堆浸場等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的污染控制措施,指導不同類型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污染控制工程設計、施工、驗收等工作,促進行業同類礦區固體廢棄物堆場污染控制工程建設標準化,編制本標準。1T/CSER016-2023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導則本文件規定了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分類、廢石場/尾礦庫/堆浸場污染控制與工程設計等技術要求。適用于金屬礦山采選過程形成的廢石場、尾礦庫、堆浸場等固體廢物堆場污染防治工程,不適用于放射性金屬礦固體廢物堆場。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18599-2020《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51411-2020《金屬礦山土地復墾工程設計標準》GB/T51404-2019《有色金屬堆浸場浸出液收集系統技術標準》GB/T50434-2018《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HJ651-2013《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范》HJ652-2013《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規劃)編制規范(試行)》HJ740-2015《尾礦庫環境風險評估技術導則(試行)》HJ1282-2023《污染土壤修復工程技術規范固化穩定化》TB/T3210.1-2009《鐵路煤炭運輸抑塵技術條件第1部分:抑塵劑》3術語和定義3.1金屬礦山metalmine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稀有及稀散金屬、貴金屬等礦山的統稱。2T/CSER016-20233.2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metalminesolidwastelandfills在金屬礦山采礦、選礦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尾礦等固體廢物堆積而成的場地,一般分為廢石場、尾礦庫、堆浸場等。3.3廢石場wasterocklandfills指礦山采礦排棄物集中排放的場所,又稱排土場、排巖場或棄渣場。3.4酸性廢石場acidwasterocklandfills由含硫化物礦床采出的含硫化物的排棄物堆積場地,由于硫化物在自然堆積狀態下發生氧化反應,遇降雨或水淋濾會產生酸性水(pH<4)的廢石場。3.5尾礦庫tailingpond指筑壩攔截谷口或圍地構成的,用以堆存金屬礦石選別后排出尾礦廢物或其他工業廢渣的場所。3.6堆浸場heapleachinglandfills采用堆浸工藝選礦的金屬礦山,堆浸生產后尾礦堆積的場所。3.7天然基礎層nativefoundation位于防滲襯層下部,未經擾動的巖土層。[來源:GB18599-2020,3.12]3.8人工防滲襯層artificialimpermeableliner人工構筑的防止滲濾液進入土壤及地下水的隔水層。[來源:GB18599-2020,3.13]3.9單人工復合襯層singlecompositeliner由一層人工合成材料襯層和黏土類襯層構成的防滲襯層。3T/CSER016-2023[來源:GB18599-2020,3.14]3.10隔離層isolationlayer固體廢物堆場表面阻截酸性物質和污染物溶出的結構層。3.11覆蓋阻隔技術coverbarriertechnology在污染區域頂部覆蓋隔離層,將污染區域四周及頂部與周圍隔離的阻隔技術。3.12垂直阻隔技術verticalbarriertechnology阻隔層采用豎向布置形式,阻斷污染物向周邊環境遷移擴散的阻隔技術。3.13水平阻隔技術horizontalbarriertechnology阻隔層布設于地下,采用水平敷設布置形式,阻斷污染物向周邊環境遷移擴散的阻隔技術。3.14礦山生態修復mineecologicalrestoration指對礦產資源勘探和采選過程中的各類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采取人工構建、促進或恢復措施,結合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能力,逐步恢復和重建其生態功能。4總體原則4.1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過程控制”的原則,將污染控制貫穿在源頭阻隔、過程攔截、生態修復的全過程中,達到與周邊自然景觀相協調,努力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4.2污染控制工程技術方案應具備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性。4.3污染控制工程實施過程中不得產生二次污染,且其防止污染措施應長期可持續地作用。4.4實施阻隔工程應遵循科學設計、安全穩定、保護生態的原則。4.5對潛在重金屬污染堆場及周邊土壤進行生態修復時,所選重建植物物種不得引起食物鏈污染,優先選取鄉土物種,不得引入外來入侵植物物種。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荒則荒,以水定綠,生態修復應有利于地區生態環境改善。4T/CSER016-20234.6污染控制工程的實施不得產生次生地質環境災害,應包含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有符合設計規范的截排洪水設施,滿足洪水設計標準。4.7工作流程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污染控制工程實施一般包括基礎調查與問題識別、方案制定、方案實施、監測與管護、成效評估五個階段,工作流程詳見圖1。圖1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污染控制工程實施流程圖5廢石場/酸性廢石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5.1抑氧控酸措施5.1.1抑氧控酸材料選擇與施加5T/CSER016-2023根據廢石樣品的pH、酸中和能力(Acidneutralizingcapacity,ABA)和凈產酸量(Netacidgeneration,NAG)測定結果,判斷廢石的氧化產酸狀態與產酸潛力,應優先選擇具有緩釋放性能的抑氧控酸材料。宜選取礦山符合要求的工業廢料、廢渣、棄泥等,或選擇具備酸中和能力的天然礦物材料、具備鈍化性能的化學材料、具備抑氧控酸功能的微生物材料等,取用材料不得引入二次污染。材料的施加應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依據現場情況與材料性質選取人工施加、機械施加等方式,實施深度小于5m時一般采用攪拌混合或表面覆蓋的方式,實施深度大于5m時采用原位藥劑注入的方式。依據施加抑氧控酸材料后的控酸作用效果,決定5.2.2覆蓋阻隔材料是否選用兼具抑氧控酸功能的覆蓋阻隔材料。5.1.2控酸效率的跟蹤監測抑氧控酸材料施加后,合理跟蹤監測材料作用的控酸效果,直至實施效果達到工程要求并實現控酸作用穩定。根據礦物種類,合理選取pH、氧化還原電位、電導率、硫酸根離子濃度、總鐵離子濃度、以及其他實施修復區域的典型重金屬離子濃度等指標跟蹤評價材料控酸效率。5.2重金屬污染防治措施5.2.1構建固化/穩定化層固化/穩定化層材料的選擇。宜選用天然材料、礦區廢棄物、化學藥劑、微生物菌劑等重金屬固化/穩定化功能材料作為堆場重金屬固化/穩定化層核心,有效抑制堆場重金屬溶出與遷移轉化。固化膠凝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粉煤灰、高爐渣、鋼渣、石灰等;穩定化藥劑主要包括:以氧化鈣、氫氧化鈣和氧化鎂等為主的堿性材料,以零價鐵、鐵鹽、鐵氧化物為主的含鐵材料,以磷酸鹽、骨碳、磷礦石和羥基磷灰石等為主的含磷材料,以氧化鋁和氧化錳為主的氧化物,以黏土、沸石、活性炭、生物炭等為主的吸附劑。原位固化/穩定化處理實施工藝。原位固化/穩定化工藝的藥劑通過原位螺旋攪拌、轉筒攪拌和高壓注入等方式加入固廢堆場中,不涉及污染場地開挖,工序包括場地清理、藥劑配置、攪拌/注入和養護等。宜根據修復深度選擇合適的原位固化/穩定化施工設備,對于小于5m的淺層污染場6T/CSER016-2023地,宜采用挖掘機、旋耕機和轉筒攪拌等設備組合應用,藥劑應呈漿狀或粉末狀,將之與土壤混合,混合攪拌與藥劑添加同步進行。對于大于5m的深層污染,原位固化/穩定化一般采用高壓注入和螺旋攪拌方式把藥劑與地層中污染土壤混合,深層攪拌大多采用液體或漿狀藥劑進行注入。異位固化/穩定化處理實施工藝。異位固化/穩定化適用于固化/穩定化質量控制要求高的地塊,或污染區域需要開發利用的地塊,用于淺層(≤5m)污染土壤的處理。異位固化/穩定化工藝包括場地挖掘、轉運和暫存、預處理、攪拌混合、養護和處置利用等工序。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體量大,一般選取原位處理實施工藝進行重金屬固化穩定化處理。固化/穩定化處理后的養護。在完成污染土壤的固化/穩定化處理后,應進行恰當時長的養護處理,以確保最佳實施效果。固化處理后,在8h內,可采用機械夯實、振動壓實等方法壓實表層;然后將塊體用油氈、薄膜、草席等覆蓋,保持表面潮濕,養護時間一般不少于14d,具體根據膠凝材料和環境濕度確定,并達到規定的強度要求;當晝夜平均氣溫小于5℃或最低氣溫小于-3℃,可采用蒸汽等養護方式。穩定化處理后,保持水分養護,養護時間一般為7d,確保藥劑有足夠時間與污染物接觸和反應。5.2.2覆蓋阻隔金屬礦山固體廢物堆場覆蓋阻隔指在堆場區域頂部覆蓋隔離層,有效防止氧氣和水進入堆場、將污染區域四周及頂部與周圍隔離的阻隔技術。覆蓋阻隔材料優先選擇礦山自有底泥、尾砂、不同粒徑廢石等固體廢棄物,根據覆蓋阻隔原理與設計不同,也可選擇天然礦物材料及其加工物(包括土工織物、膨潤土防水毯)等。覆蓋阻隔技術選型宜參考CJJ113、GB18598、GB18599、GB16889、GB50869、GB/T50934和GB51220相關技術規定要求。根據阻隔材料滲透系數和厚度,計算得到的污染物運移擊穿阻隔屏障所需要的時間。5.2.3垂直阻隔垂直阻隔技術包括土-膨潤土隔離墻、水泥-膨潤土隔離墻、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隔離墻、水泥帷幕灌(注)漿墻、高壓噴射灌漿墻、水泥攪拌樁墻、膨潤土防水毯(GCL)復合垂直防滲屏障、可滲透反應墻等。應根據現場勘察結果進行垂直阻隔工程的可行性和適用性分析,考慮因素主要包括與地塊潛在污染物的化學相容性、地塊中隔水層特性(如是否存在不透水層、不透水層的位置深度、滲T/CSER016-2023透性、連續性和硬度)及擬建垂直阻隔工程的結構及尺寸、造價、工期等,選取適宜堆場實際情況的垂直阻隔技術。垂直阻隔尺寸。阻隔屏障厚度設計主要考慮防污有效性、水力梯度和施工機械尺寸等因素。垂直阻隔屏障應嵌入滲透系數不大于10-6cm/s的隔水層中,嵌入深度不小于2m且保證阻隔結構連續嵌入隔水層。當隔水層埋深過大而采用懸掛式阻隔時,應通過污染物滲流-擴散分析確定阻隔屏障臨界嵌入深度,即污染物從阻隔屏障頂部位置豎向運移到達底部所需時間等于污染物水平擴散擊穿淺部阻隔屏障時間時所對應的深度。選用實施可滲透反應墻垂直阻隔時,根據地下水污染羽大小和工程成本核算結果,分別選用隔水漏斗導水門式PRB或連續墻式PRB。垂直阻隔上下游水頭控制。污染地塊阻隔工程應控制上下游水頭差以減小地下水的滲流量、控制通過阻隔屏障的污染物濃度和量,確保將污染物有效控制在阻隔屏障之內。垂直阻隔服役壽命。當污染物運移使阻隔屏障外側達到國家土壤或地下水質量評價標準規定的濃度閾值時,即認為阻隔屏障被污染物擊穿。阻隔工程的服役壽命即為污染物運移擊穿阻隔屏障所需的時間,應大于地塊特征污染物的穩定化時間。可通過降低阻隔材料滲透系數、增大阻隔材料阻滯因子、采取滲流調控措施控制水頭差等措施提高阻隔工程服役壽命。選用實施可滲透反應墻垂直阻隔時,應合理選擇方便更換、周期較長、成本低廉的填料。5.2.4水平阻隔水平阻隔技術包括混凝土水平阻隔、黏土水平阻隔、柔性水平阻隔技術等。水平阻隔技術選材主要有混凝土、天然礦物材料及人工合成材料等。水平阻隔技術選型、初步設計宜參考CJJ113、GB18598、GB18599、GB16889、GB50869、GB/T50934和GB51220相關技術規定要求。根據阻隔材料滲透系數和厚度,計算得到的污染物運移擊穿阻隔屏障所需要的時間。5.3廢石場/酸性廢石場生態修復與再利用5.3.1廢石場/酸性廢石場生態修復總體要求生態修復基質層構建。采取去除、固化等方法降低基質層中潛在重金屬污染物,宜選取農林固體廢棄物、有機肥料、無機肥料、保水劑、菌劑、天然礦物材料作為基質層原料,依據堆場污染情況適當調節原料配比,形成穩定適宜的植被生長基質層。8T/CSER016-2023生態修復植被構建。邊坡選擇護坡作用為主的適生灌、草植物,頂部平臺選擇適生喬、灌、草均衡配置的植被方式,優先選取耐酸、耐貧瘠、耐重金屬的鄉土物種。播種方式可混合噴播、撒播、條播、點播,也可噴播草本植物后適當移栽灌木與喬木。植被層監測。播種后,跟蹤觀察邊坡、頂部平臺植被,植物出苗率、生長勢、覆蓋度等生長指標,出苗率不低于85%,覆蓋度不低于80%。植被層撫育和管護。廢石場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后,建設植被養護系統,雨水充足地區,撫育管護期一般1-2y,干旱/半干旱地區,養護時間根據氣候條件適當延長;工程實施后,對出苗不全、覆蓋度低的物種,及時采取補種等補救措施;工程實施次年,根據植被返青情況再次補種。酸性廢石場周邊修建截排水溝系統。5.3.2廢石場/酸性廢石場再利用土層沉實后厚度在50cm以上,土源豐富時,可增加覆土厚度;場地平整,旱地坡度在5°以下;覆土土壤層pH一般在5.5-8.5,含鹽量不大于0.3%;截排水設施滿足洪水設計標準;種植作物宜選擇耐旱、耐酸類型;宜選擇種植經濟樹種或固土樹種;用于農用地時,廢石場基質中污染物含量符合GB15618—20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6尾礦庫污染控制工程技術6.1尾礦庫風險評估尾礦庫運營、管理單位在環境監測等活動中發現尾礦庫周邊土壤和地下水存在污染物滲漏或者含量升高等污染跡象的,應當及時查明原因,采取措施及時阻止污染物泄漏,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三方面進行評分,采用環境風險等級劃分模型,將重點環境監管尾礦庫環境風險劃分為重大、較大、一般三個等級,并按規則進行環境風險等級表征。根據調查與風險評估結果,提出環境風險防控和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對策、建議,采取風險管控或者治理修復等措施。6.2尾礦庫污染控制6.2.1尾砂改良及覆土措施依據尾礦堆積設計生產時序堆填尾礦,當按計劃上升至階段標高后,形成新的后期壩體,提供階段復墾時機。9T/CSER016-2023針對邊坡,按生產時序產生的階段后期壩體,及時對后期壩體外坡實施覆蓋土層,形成種植基質,達到沉實后土層不低于30cm;伴隨后期壩體升高,形成各級后期壩坡,逐級形成后,依次實施復墾工程。針對沉積灘,按生產時序尾礦庫頂部形成大面積沉積灘,及時對其表面實施覆蓋土層;富含潛在重金屬等永久污染污染物的尾礦沉積灘,覆土前設置厚度不低于15cm碎石等材料隔離層,然后再覆土,形成種植基質,實施復墾工程;尾礦庫頂部沉積灘覆土厚度,沉實后土層不低于50cm。針對無土覆蓋的尾礦庫,宜對邊坡和沉積灘進行基質改良,添加肥料,促熟化材料等,達到尾礦砂基質適宜植物生長條件,也可實施綠肥熟化土壤。6.2.2阻隔防滲工程新建、改建、擴建尾礦庫的,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尾礦庫實際情況,配套建設防滲、滲濾液收集、廢水處理、環境監測、環境應急等污染防治設施。實施閉庫的尾礦庫,應根據閉庫驗收要求實施阻隔防滲工程,具體工程技術選取見5.2。6.2.3尾礦庫抑塵工程抑塵劑選取原則尾礦庫運營、管理單位在實施生態修復前,應對沉積灘表面和邊坡進行抑塵處理,防止揚塵污染,美化環境。宜選用無二次污染、環境友好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劑、粘合劑、纖維材料、天然礦物材料等制備抑塵劑,提高尾礦庫沉積灘表層抗風蝕、抗水蝕、抗凍融性能。抑塵劑技術要求抑塵劑技術要求符合表1規定。表1抑塵劑技術要求項目要求試驗方法黏度(25℃)(mPa·s)>3GB/T10247pH值6-8GB/T14518固形物(%)≥1GB/T2793總汞(mg/L)≤0.05GB/T7468總鎘(mg/L)≤0.1GB/T7475總鉛(mg/L)≤1.0GB/T7475總鉻(mg/L)≤1.5GB/T7466總砷(mg/L)≤0.5GB/T7485T/CSER016-2023甲醛(mg/L)≤5GB/T13197風蝕率(%)按中方法測定固化層厚度mm>10按中方法測定抑塵效果的評定1)風蝕率的測定取適量尾砂樣品,置于烘箱中50℃條件下烘5h,去除水分。將樣品置于三個相同的托盤中,樣品層表面與托盤平齊,分別進行稱重,尾砂質量計為W1。將三個托盤中按比例分別噴灑抑塵劑,在烘箱中50℃條件下烘2h,放入風洞中,風速30m/s條件下吹蝕5min,然后分別稱重,剩余尾砂質量W2。按下列公式計算風蝕率:式中:E——樣品風蝕率;W1——吹蝕前尾砂質量;W2——吹蝕后尾砂質量。得到3個樣品的風蝕率分別為E1、E2、E3,取其平均值。2)抑塵劑固化層厚度測定在抑塵劑形成的固化層取5處點位,用刻度尺測其厚度,取平均值。6.2.4水土流失防治有土覆蓋的尾礦庫,應建設相應的水保工程措施,邊坡和沉積灘植被區水土流失總治理度達到建設生產類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中生產運行期一級標準。無土覆蓋的尾礦庫,應建設相應的水保工程措施,邊坡植被區水土流失量應小于10%;沉積灘植被區水土流失總治理度達到建設生產類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中生產運行期二級標準。6.3尾礦庫生態修復與再利用6.3.1尾礦庫生態修復總體要求植物物種選擇:應通過盆栽、現場小區試驗篩選適生物種,優先選擇耐貧瘠、耐干旱、耐污染、適應本土環境的物種,后期壩坡宜選擇種植灌木、草類,不應種植喬木。植被層監測與養護:跟蹤觀察邊坡植被,各物種出苗率、生長勢、覆蓋度等生長指標,T/CSER016-2023出苗率不低于85%,覆蓋度不低于80%;跟蹤觀察沉積灘植被,各物種出苗率、生長勢、覆蓋度等生長指標,出苗率不低于85%,覆蓋度不低于75%;邊坡、沉積灘植被實施全程撫育和管護,根據環境條件可后延撫育管護期,對出苗不全、覆蓋度低的物種,及時采取補種等補救措施。尾礦庫應建設滿足設計洪水標準的截排水設施。6.3.2尾礦庫再利用用于林地時,應選擇種植經濟樹種,或固沙樹種;土層沉實后厚度在50cm以上,土源豐富時,覆土應在100cm以上;覆土土壤層pH一般在5.5-8.5,含鹽量不大于0.3%;截排水設施滿足洪水設計標準;場地平整,旱地坡度在5°以下;用作水田時,保水良好,坡度不超過2°-3°;用作旱田時,種植作物選擇宜耐旱、耐貧類型;用作農用地時,尾礦基質中污染物含量符合GB15618—2018《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7堆浸場污染控制工程技術7.1堆浸場污染控制7.1.1堆浸場污染防滲系統的選擇與設計堆浸場防滲系統的選擇1)防滲系統結構應根據場地條件、上載負荷、堆浸礦石性質、浸出液性質及水壓等綜合確定。2)新建堆浸場防滲系統應選擇水平防滲系統。3)已建有色金屬堆浸場改擴建,經論證后可采用垂直防滲系統,垂直防滲系統設計同5.2.3。4)堆浸場應根據水文地質條件設置膜下地下水收集導排系統。當經論證認定對地下水不會造成危害時,可不設地下水收集導排系統。堆浸場防滲系統的設計1)堆浸場場底及庫區內周邊應形成防滲屏障;2)防滲材料應適應堆載后地基的變形;3)防滲材料的抗化學腐蝕、抗老化能力應與堆進場使用年限相適應;4)應設置基礎層和隔離保護層。7.1.2堆浸場的防滲結構T/CSER016-2023天然黏土防滲結構1)天然黏土防滲結構層從上至下依次應為浸出液收集導排系統、隔離保護層、天然黏土防滲層、地下水收集導排系統和基礎層;2)天然黏土防滲層之上應設置隔離保護層,隔離保護層應采用土工復合排水網或土工席墊。單層人工材料防滲結構1)單層人工材料防滲結構層從上至下依次應為:浸出液收集導排系統、隔離保護層、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隔離保護層、地下水收集導排系統、基礎層;2)材料選用條件: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上宜采用土工復合排水網作為隔離保護層;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的厚度不應小于2mm;隔離保護層當采用土工布時,規格不宜小于600g/m2,也可采用土工復合排水網。復合人工防滲結構1)復合人工材料防滲結構層從上至下依次應為浸出液收集導排系統、隔離保護層、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壓實土層(或鈉基膨潤土防水毯)、隔離保護層、地下水收集導排系統、基礎層;2)材料選用條件: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上宜采用土工復合排水網或土工席墊作為保護層;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的厚度不應小于2mm;壓實土保護層,厚度不得小于0.75m,壓實土層的滲透系數不大于5×10-5cm/s;鈉基膨潤土防水毯滲透系數不得大于5×10-9cm/s,規格不得低于4800g/m2。雙層人工材料防滲結構1)雙層人工材料防滲結構層從上至下依次應為浸出液收集導排系統、隔離保護層、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主防滲層)、滲漏檢測層、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次防滲層)、壓實土層、隔離保護層、地下水收集導排系統、基礎層;2)材料選用條件:主防滲層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厚度不應小于2mm,次防滲層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厚度不應小于1.5mm;主防滲層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上宜采用土工復合排水網作為保護層;次防滲層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下宜采用壓實土作為保護層,壓實土的厚度不宜小于0.5m,當現場無滿足要求的土料時,也可采用鈉基膨潤土防水毯+壓實砂礫土作為保護層;主防滲層和次防滲層之間應設置滲漏檢測層,宜采用土工復合排水網。垂直防滲墻結構T/CSER016-20231)當采用HDPE膜-泥漿墻時,宜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厚度不應小于3mm;當采用垂直防滲墻時,滲透系數應小于1.0×10-7cm/s,厚度不應小于80cm;2)垂直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