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階段檢測卷6(解析版)_第1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階段檢測卷6(解析版)_第2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階段檢測卷6(解析版)_第3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階段檢測卷6(解析版)_第4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階段檢測卷6(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現代史階段性檢測02

(考試時間:75分鐘試卷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符合題目要求。

1.《共同綱領》第四章經濟政策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是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

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這一規定()

A.有利于為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避免了社會貧富差距現象擴大

C.與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相配合旨在推動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據題干“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的根本方針,是以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

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達到發展生產、繁榮經濟之目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規定有利于協調各

方面的經濟關系,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能夠推動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D項正確;這一規定主要是對經

濟發展模式和關系的調整,不能直接說為現代化建設奠定基礎,排除A項;這一規定不能完全避免社會貧

富差距現象擴大,排除B項;此時計劃經濟體制尚未建立,排除C項。故選D項。

2.下圖為新中國初期創作的漫畫《照樣的陰謀》。該漫畫()

1904-1905

A.抨擊了美國孤立中國的霸權行徑旨在控訴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

c.堅定了民眾保家衛國的必勝信念說明美蘇冷戰重心轉移到亞洲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

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初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漫畫中反映的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近代對

中國的侵略,同時漫畫中還表現了美國依托日本向臺灣和朝鮮伸出了侵略的手,反映的是新中國初期,美

國為代表的“聯合國軍”入侵朝鮮,中國人民保家衛國,C項正確;材料強調是“侵略”,并不僅限于“孤立中

國”,排除A項;1945年日本已經投降,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冷戰重心的轉移,此時重心依舊在歐洲,I,

排除D項。故選C項。

3.1956年中尼兩國建交后,尼泊爾多次向中國請求經濟援助。中國予以積極回應,并多次強調中國對尼泊

爾的援助應該堅持三個原則,第一、不附帶任何條件;第二、不派任何人去尼泊爾;第三、不過問援助物

資和現款的用途。可見中國對尼泊爾的援助()

A.致力于世界經濟均衡發展B.體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C.體現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D.基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答案】D

【詳解】本題是類多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是:1956年(中國)。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國給予尼泊爾無償的經濟援助,不附帶任何政治條

件,由此可以體現出互不干涉內政,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項正確;世界經濟不可能均衡發展,中國致

力于共同發展,排除A項;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2016年正式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的,排除B項;求同存異的

外交方針是1955年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是為了團結亞非國家,材料并不涉及同和異,排除C項。故選D

項。4.1951年夏,毛澤東提出,既然西方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有一個工場手工業階段,即尚未采用蒸汽

動力機械而依靠工場分工以形成新生產力的階段,則中國的合作社依靠統一經營形成新生產力去動搖私有基

礎,也是可行的。1953年初,毛澤東關于先合作化、再機械化的思想更加明確了。由此,中國共產黨()

A.開啟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B.思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

C.初步形成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D.制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策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53年(中國)。據材料“1953年初,毛澤東關于先合作化、再機械化的思想更加明確了。”,結合

所學知識可知是指的三大改造,要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改造過程,A項正確;1953年社會主義尚未建立,B

表達有誤,排除B項;經濟體制改革是1978年H^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排除C項;D是1953年提出過渡

時期總路線的內容,與材料內容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A項。

5.下表為中國近代以來部分憲法性文件中“人民”概念的變遷,這反映出()

時間法律名稱相關規定

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國民”或“臣民”為權利義務主體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人民”作為憲法概念正式登場

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A.歷屆政府積極保障國民權益B.民眾法治意識得到廣泛提升

C.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探索歷程D.憲法逐漸確立根本大法地位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近現代(中國)。從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從1908年的《欽定憲法大綱》中的“國民”或“臣民”

到1912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的“人民”,再到1946年的《中華民國憲法》和1954年的《中華人民

共和國憲法》中的“人民”,“人民”這個概念的不斷發生變化,這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在民主化和法制化方面

的探索歷程,C項正確;“歷屆政府積極保障國民權益”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這個選項沒有直接反映出“人

民”概念的變化,排除A項;在近代中國,民眾的法治意識雖然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廣泛提升”的夸大了

法治的普及程度,排除B項;“憲法逐漸確立根本大法地位”是反映了憲法地位的變化,而不是“人民”概念的

變化,但是材料主要反映“人民”概念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

6.下圖是1949—1963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統計圖。對該圖合理的解釋是()

C.經濟發展推動出生率上升D.“左”傾錯誤影響了人口出生率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1949至1963年(中

國)。根據圖示信息可知,1957至1961年,我國人口出生率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結合所學可知,這一

時期我國開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對國民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由此可見,經濟領域“左”傾錯誤影響著人口出生率,D項正確;我國出生率保持穩步增長的說法與圖示信息

不符,排除A項;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恢復被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的時期,時間是

1949至1952年。材料無法得出國民經濟恢復使出生率達頂峰的結論,排除B項;1953至1957年,我國開

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國民經濟得到了發展,但此時的人口出生率并不是持續上升,排除C項。故選D項。

7.1964年8月,某次會議做出決定:“工業集中的城市的老企業,要把能搬的企業或一個車間、特別是有

關軍工和機械工業的,能一分為二的,分一部分到三線、二線……全國重點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設計機

構,凡能遷移的,應有計劃地遷移到三線、二線去,不能遷移的,應一分為二”。做出這一決定的主要原因

是()

A.國內外形勢發生重大變化B.國民經濟結構得以根本改變

C.落實中共中央的八字方針D.人民踴躍建設“四個現代化”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64年(中國)。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這一決定是指開展三線建設,此時中蘇關系急劇惡

化、美蘇兩個大國的爭霸,導致世界局勢緊張,基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戰略布局的考慮,加快三線建設,

以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A項正確;材料只反映黨中央做出三線建設決定,無法反映國民經濟結構的變化,

排除B項;1961年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主要是調整農、輕、重

之間的比例關系,排除C項;1964年12月,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

略目標,排除D項。故選A項。

8.中國政府始終認為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屬于中國主權范圍,根本不屬于通常的所謂“殖民地”范疇,

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只是在香港、澳門實行殖民統治,香港、澳門不是殖民地。1972年11月,聯合國大會以

99票對5票通過決議,認可中國的這一主張。此決議通過的背景是()

A.《反分裂國家法》的頒布B.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C.粵港澳大灣區向縱深發展D.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2年11月8日,聯合國大會以九十九票對五票通過決議,

贊成中國所主張的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占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屬于

中國主權范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于通常的所謂殖民地范疇。這為日后中、英政府間有關香港回歸祖國的

談判掃清了一個障礙。這一決議通過的背景是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B項正確;《反分裂國家法》的頒

布于2005年,排除A項;粵港澳大灣區向縱深發展發生在21世紀,排除C項;中國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

第二位發生在21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9.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必須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

計劃經濟,同時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同年11月,五屆

人大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方向應當是:在堅持實行社會

主義計劃經濟的前提下,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國家在制定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和運用價值規律。”材料

主要反映了()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

B.中國共產黨深刻闡述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

C.突破單一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是改革的主要方向

D.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由此開啟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當代中國。根據“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發揮市場

調節的輔助作用,國家在制定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和運用價值規律”等信息可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以后,

我國一直強調發揮市場在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說明我國將突破單一計劃經濟體制作為改革的主要方向,C

項正確;我國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才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

不是計劃和市場的關系,依然是堅持計劃經濟,排除B項;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在20

世紀90年代以后,與題意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0.1979年11月,鄧小平在會見外國客人時說:“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

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

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這些論述體現了

()

A.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B.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C.初級階段理論已形成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改革

開放時期中國。鄧小平指出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可以有市場經濟,只要能促進生產力

發展就行,這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A項正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排除B項;

初級階段理論還未形成,排除C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21世紀初建立,排除D項。故選A項。

11.2022年9月,“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聚焦中共十八大以來香港發展新成就。圖中“香港保持

獨特地位和優勢”主要得益于()

中央支持

香港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

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鞏固提升

營商環境自由開放規范

普通法制度健全

國際聯系暢通便捷

A.“一國兩制”制度的實行B.“求同存異”方針的應用

C.對外開放格局的不斷擴大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行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當代中國。“一國兩制”

是香港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制度保證,A項正確;“求同存異”是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強

調亞非團結合作,與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項;香港的繁榮穩定主要得益于“一國兩制”,早在回歸前香港

就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排除C項;香港是特別行政區,而非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排除D項。故選A項。

12.由于世界市場的擴展滿足不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絕對增長,貿易全球化與保護主義之間便產生沖突和較

量,作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矢志不移地推進全球化進程。下列關于中國融入世界市場的史實

表述錯誤的是()

A.1987年在廣東珠海出現中國大陸第一臺自動取款機

B.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在廣州舉行

C.中國成為僅次于美日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三大成員

D.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反向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作為

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矢志不移地推進全球化進程”,結合所學可知,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

的國家級展會在上海舉行,B項錯誤,選擇B項;1987年在廣東珠海出現中國大陸第一臺自動取款機,符

合史實,A項正確,排除A項;中國成為僅次于美日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三大成員,符合史實,C項正

確,排除C項;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D項正確,排除D項。故選B項。

1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從建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城市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從計

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1992年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2013年,習近平總

書記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這一改革歷程()

A.體現出所有制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B.反映出改革重心由經濟體制轉向政治體制

C.為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注入發展動力D.促成了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圓滿解決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時空是1978年后的

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改革是為了實現我國社會發展目標,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歷程,

題干體現了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化,這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注入了動力,C項正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

入發展,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但社會主義公有制仍占主體地位,排除A項;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以

政治體制改革為重心的,排除B項;“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圓滿解決”的說法過于絕對,表述有誤,排除D

項。故選C項。

14.從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全國開始試點推動,“新農合”走過了二十年。據國家醫保局的數據顯示,

截至2022年底,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98349萬人,參保率穩定在95%左右,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

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2022年,參加城鄉居民醫保人員享受待遇21.57億次,比上年增長3.7%,這表明

我國()

A.維護健康成為政府的核心工作B.醫療保障體系建設逐步推進

C.人民的公共衛生意識得以提高D.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初步建立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2022年(中國)。根據材料“2022年底,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98349萬人,參保率穩定在95%左

右,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穩定在99%以上,2022年,參加城鄉居民醫保人員享受待遇21.57

億次,比上年增長3.7%。”可知,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和完善,到2022年底,

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和脫貧人口參保率創新高,醫療保障體系逐步推進,B項正確;核心

工作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國家的社會保障,與衛生意識提高無關,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

是社會保障體系,而非基本醫療衛生體系,排除D項。故選B項。

15.201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2022年人民幣在SDR的權

重被提升至第三位,至2023年3月,法國、俄羅斯和巴西等70多個國家將人民幣加入外匯儲備籃子。下

列選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①人民幣在金融體系中地位不斷上升②世界貿易金融市場開始形成

③中國在世界金融體系中居主導地位④世界金融體系改革得到推進

A.②④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B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當代中國和世界。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人民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

貨幣籃子說明人民幣在世界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新的貨幣的加入也有利于世界金融體系的改革,

①④正確,B項正確;“開始形成”的說法不正確,②錯誤;中國在當今世界金融體系中尚未占據主導地位,

③錯誤,②③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

16.中歐班列是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組織,按照固定車次、線路、班期和全程運行時刻開行,運行于中國與

歐洲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的集裝箱等鐵路國際聯運列車。如圖所示是2013-2021年中歐班列的開行數

量情況。由此可知,中歐班列的運行()

A.改變了世界交通的主要方式B.有利于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

C.體現了中國高鐵技術的發達D.旨在增強中國的經濟輻射力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中歐班列的開行列數不斷增加,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歐班

列作為連接中國與歐洲的重要物流通道,其開行數量的增加顯著提升了沿線國家間的貨物運輸效率,促進

了貿易往來,對參與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它也有助于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推動沿線

各國的產業合作與升級,B項正確;改變世界交通的主要方式,這個表述過于寬泛,目前全球的主要運輸方

式仍然是海運,中歐班列更多地是作為補充和優化現有的國際運輸體系,排除A項;盡管中歐班列在一定

程度上展示了中國鐵路技術的進步,但它本身并不直接代表中國高鐵技術的整體水平,排除C項;而關于

增強中國的經濟輻射力,這可以視為中歐班列的一個潛在效應,但不是其直接目的,排除D項。故選B項。

二、非選擇題:共4題,52分。

17.(12分)下表為1949—1952年工業經濟成分變化情況表。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工業數據下的新中國

總產值變化情況(單位:萬元)總產值公私比重變化情況(%)

經濟類型

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

國營經濟368293625025908029142583834.244.544.952.8

合作社49971119620780862990.50.81.03.2

公私合營2195241414806051366612.02.94.05.0

私營經濟6828167278261011836105261163.351.850.139.0

合計1078058140546120212502701409100100100100

注:按1952年不變價格計算,單位為1955年幣制改革以前幣值。

——《1949—1952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工商體制卷》

提取材料信息,以“工業數據變化與人民政府治國能力”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信息提取準確,史

論結合,觀點正確,邏輯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

工業數據變化反映出人民政府治國能力

表述內容:①從堅持國營經濟、私營經濟等多種工業經濟成分并存的角度;說明人民政府立足現實,具

有清醒治國意識。②從工業建設成就顯著的角度說明人民政府具有堅強的經濟領導力。如建國初各經濟成

分產值都呈現增長趨勢,工業總產值迅猛增長;為國家工業化建設奠定基礎等。③從經濟成分比重變化的角

度說明人民政府堅持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治國方向。如國營經濟比重的增長增強了政府對經濟命脈的控

制力并確保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方向;合作社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的發展顯示了政府開啟社會主義改

造的初步探索等。

因此,從1949—1952年工業數據變化可以看出人民政府堅持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方向,并開啟向

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探索。

【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短文撰寫類。時空是:1949—1952年(中國)。

首先,閱讀材料和題目要求,據本題1949—1952年工業經濟成分變化情況表可知,工業數據變化反映

出人民政府治國能力。其次,從表格中提取信息,表述成文。從表格中國營經濟、私營經濟等多種工業經

濟成分可以得出①從堅持國營經濟、私營經濟等多種工業經濟成分并存的角度:說明人民政府立足現實,具

有清醒治國意識。從表格中總產值變化情況數據可得出②從工業建設成就顯著的角度說明人民政府具有堅

強的經濟領導力。如建國初各經濟成分產值都呈現增長趨勢,工業總產值迅猛增長;為國家工業化建設奠定

基礎等。從表格中總產值公私比重變化情況可得出③從經濟成分比重變化的角度說明人民政府堅持向社會

主義過渡的正確治國方向。如國營經濟比重的增長增強了政府對經濟命脈的控制力并確保了向社會主義過

渡的正確方向;合作社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的發展顯示了政府開啟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探索等。最后,總

結歸納,表述成文。據表格數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1949——1952年中國處于過渡時期來分析得出,因

此,從1949—1952年工業數據變化可以看出人民政府堅持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方向,并開啟向社會主

義改造的初步探索。

18.(12分)【大國博弈與國際關系】

材料一20世紀60年代初,美、蘇兩國就核問題愈加頻繁地接觸,開始著手建立關于防止核武器擴

散的國際秩序。1963年出臺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是美、蘇兩國圍繞核利益的博弈,首次達成了具有

實質性意義的軍備控制協議。《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并不限制美、蘇、英三國繼續核試驗,也不禁止地下

核試驗。條約把停止核試驗同全面禁止核武器完全分開,并且使三個核大國繼續制造、儲存和使用核武器

合法化。同時,美、蘇兩國不僅可以隨意對本條約提出符合本國要求的修正案,而且能隨時退出此條約。

很明顯,條約并不妨礙美蘇進行核擴散、擴充核軍備、實行核威脅,也無法約束美蘇核訛詐行為。

——摘編自王仲春、夏立平《美國核力量與核戰略》

材料二中國主張全面、徹底、干凈、堅決地禁止和銷毀核武器,但是,面臨美蘇核壟斷和核威脅,

發展核武器是實現自身獨立自主的重要舉措。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在中南海主持召開了中共中央書記

處擴大會議,聽取了李四光、劉杰、錢三強的匯報,研究了中國發展原子能事業問題。1957年7月28日,

在周恩來的建議下成立了原子能事業部。1958年,毛澤東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提出,中國要在十年內發

展核武器,將制造原子彈、氫彈和洲際導彈。1961年7月,中央委員會通過了《關于加強原子能基礎產業

的若干決定》,宣布將更多的資源用于發展支持核力量,積極從人力、物力以及工作安排上優先支援核工業

建設。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一朵耀眼的蘑菇云,在新疆羅布泊的沙漠中騰空升起,“東方巨響”

震驚了世界。

——摘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文件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的實質,并分析其對國際關系的影響。(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核武器研發的特點,并分析“東方巨響”的歷史意義。(6分)

【答案】(1)實質:《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體現了“美蘇合作,主宰世界”的圖謀,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自

己的核壟斷地位,剝奪他國進行核試驗的權利,建立一個以美蘇核壟斷為主導的核秩序。(2分)

影響:中蘇關系進一步惡化;資本主義陣營進一步分化;直接推動了中法建交。(2點2分)

(2)特點:以維護國家安全和獨立自主為目的;從依賴蘇聯援助到獨立自主研發;政府高度重視核武器研發;

計劃經濟體制為研發提供了物質保障;從海外回國的科學家發揮了重要作用。(3點3分)

意義:打破了美蘇核壟斷;保障了國家安全;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有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3

點3分)

【詳解】(1)本題是特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蘇聯。第一小問實質:由

材料“20世紀60年代初,美、蘇兩國就核問題愈加頻繁地接觸,開始著手建立關于防止核武器擴散的國際

秩序。1963年出臺的《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是美、蘇兩國圍繞核利益的博弈,首次達成了具有實質性意

義的軍備控制協議。……條約把停止核試驗同全面禁止核武器完全分開,并且使三個核大國繼續制造、儲

存和使用核武器合法化。”及所學可得出《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體現了“美蘇合作,主宰世界”的圖謀,其

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核壟斷地位,剝奪他國進行核試驗的權利,建立一個以美蘇核壟斷為主導的核

秩序。第二小問影響:由材料“條約并不妨礙美蘇進行核擴散、擴充核軍備、實行核威脅,也無法約束美蘇

核訛詐行為”及所學可知,分別從中蘇關系、資本主義陣營、中法關系等角度說明,例如:中蘇關系進一步

惡化;資本主義陣營進一步分化;直接推動了中法建交。

(2)本題是特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50至60年代的中國。第一小問特點:由材料“中國

主張全面、徹底、干凈、堅決地禁止和銷毀核武器,但是,面臨美蘇核壟斷和核威脅,發展核武器是實現

自身獨立自主的重要舉措。”可得出以維護國家安全和獨立自主為目的;由材料“1957年7月28日,在周恩

來的建議下成立了原子能事業部。1958年,毛澤東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提出,中國要在十年內發展核武

器,將制造原子彈、氫彈和洲際導彈。”及所學可得出從依賴蘇聯援助到獨立自主研發;由材料“1961年7

月,中央委員會通過了《關于加強原子能基礎產業的若干決定》,宣布將更多的資源用于發展支持核力量,

積極從人力、物力以及工作安排上優先支援核工業建設。”及所學可得出政府高度重視核武器研發;計劃經

濟體制為研發提供了物質保障;結合所學可得出從海外回國的科學家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小問意義:由

材料“面臨美蘇核壟斷和核威脅,發展核武器是實現自身獨立自主的重要舉措”“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

一朵耀眼的蘑菇云,在新疆羅布泊的沙漠中騰空升起,‘東方巨響'震驚了世界。”及所學可得出打破了美蘇

核壟斷;保障了國家安全;結合所學可得出“東方巨響”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有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

心。

19.(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聯邦德國針對通訊、郵政、鐵路等國家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集

中進行私有化。這類國有企業承擔了較多的公共任務,盈利能力較差,很多長期以來都享受著公共財政的

補貼。在此次私有化過程中,德國對不同類型的企業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對于大型國有企業(如鐵路、郵

政等),政府對其進行改組上市,并逐步減少政府的持股比例;對于小規模的國有企業和不動產,政府主要

采取直接出賣或拍賣的方法。盡管在私有化的過程中很多國企降低了政府的持股比例,但仍保留了政府對

企業的控制權,國有企業在德國經濟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

——摘編自郎昆、馮俊新《德國、法國國有經濟:發展歷程和經驗啟示》

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營企業實行經營承包制,這在當時是一種企業制度的創新。但是,

由于承包制沒有觸及企業的基本產權制度,且本身還存在著“短期行為”等一些難以克服的缺陷,無法適

應國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使得承包制難以為繼。中共十四大后,隨著大型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

制度改革試點的逐步推進,改制上市迅速成為這個時期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流。“放小”同“抓大”一

樣,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國有企業所有權制度改革的另一重要舉措。1997年上半年,實行民營化的國有

中小企業已占國有中小企業總數的50%以上。

——摘編自劇錦文《20世紀90年代:國企改革與重組的變奏》

(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20世紀80年代中國和聯邦德國國企改革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和聯邦德國國企改革呈現不同特點的背景。(6分)

【答案】(1)特點:聯邦德國:對國家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集中進行私有化;改革方式靈活;保留政府控制

權。(3點3分)

中國:不斷進行制度創新;由承包經營到改制上市;重點抓大型企業改革;與市場經濟相適應;改革分階

段進行,不斷深化。(3點3分)

(2)背景:聯邦德國:20世紀70年代發生經濟危機、經濟“滯脹”國家財政負擔過重;國家對經濟干預過

多;國有企業業績不佳;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影響。(3點3分)

中國:計劃經濟體制弊端凸顯;黨和政府改革開放和深化改革的決策不斷出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

民營企業發展的推動;國企經營管理存在問題;思想不斷得到解放。(3點3分)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聯邦德國)。第一小問20世紀80

年代中國國企改革的特點,由材料二“這在當時是一種企業制度的創新,,可知,中國國企改革斷進行制度創新;

由材料二“國營企業實行經營承包制”到“改制上市迅速成為這個時期大型國有企業改革的主流。”可知,由承

包經營到改制上市;重點抓大型企業改革;由材料“無法適應國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可知,無法適應

國營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需要;由材料二中20世紀80、90年代國企改革措施可知,改革分階段進行,不

斷深化。第二小問20世紀80年代聯邦德國國企改革的特點,由材料一“聯邦德國針對通訊、郵政、鐵路等

國家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集中進行私有化”可知,對國家壟斷行業的國有企業集中進行私有化;由材料一“德

國對不同類型的企業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可知,改革方式靈活;由材料一“但仍保留了政府對企業的控制權”

可知,保留政府控制權。

(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國、聯邦德國)。聯邦德國國企改

革的背景:由材料一“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聯邦德國針對通訊、郵政、鐵路等國家壟斷行業的國有

企業集中進行私有化”可以反向推斷聯邦德國在國企改革之前國家對經濟干預過多;據所學可知,聯邦德國

的國企改革還與20世紀70年代發生經濟危機、經濟“滯脹”國家財政負擔過重;國有企業業績不佳;新自由

主義經濟思想影響等因素有關。中國國企改革的背景:由材料二“1997年上半年,實行民營化的國有中小企

業已占國有中小企業總數的50%以上。”可知,民營企業發展的推動;據所學可知,中國國企改革還與計劃

經濟體制弊端凸顯;黨和政府改革開放和深化改革的決策不斷出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國企經營

管理存在問題;思想不斷得到解放等因素有關。

20.(16分)開放?交流?合作

①開元初,栗田(日本使臣)復朝,易姓名曰朝衡,歷左補闕、儀王友(官職名稱)(掌握眾多學識),久

乃還。

?③在印,受尼m亞打轉的一垓唐代前髭中,發現的帶問?拉病人像的長沙享堂翳

1757年,清朝將通商口岸縮減至廣州一處,對外貿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廣州“十三行”行商代理。清政

府禁止外商在廣州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