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環境中的動物(教學設計)-科學四年級下冊人教鄂教版_第1頁
不同環境中的動物(教學設計)-科學四年級下冊人教鄂教版_第2頁
不同環境中的動物(教學設計)-科學四年級下冊人教鄂教版_第3頁
不同環境中的動物(教學設計)-科學四年級下冊人教鄂教版_第4頁
不同環境中的動物(教學設計)-科學四年級下冊人教鄂教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不同環境中的動物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表學科授課年級學校教師姓名章節名稱不同環境中的動物計劃學時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理解不同動物生活在不同環境中,以及動物適應環境的多種方式,如改變身體顏色、遷徙、洄游、換羽換毛、冬眠、夏眠等。(2)學生能夠通過模擬實驗、搜集資料等方式探究動物與環境的關系。(3)激發學生對動物的探索興趣,培養尊重和保護動物的意識。教學重點(1)了解不同動物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2)理解動物會通過改變自身特征或行為來適應環境變化。教學難點(1)學生對動物適應環境方式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在顏色變化與保護色的關系方面。(2)學生通過實驗操作,理解環境變化對動物行為的影響及動物遷徙等行為的適應性意義。教學準備(1)實驗材料包。包含紙盒、剪刀、塑料片、濕土、黑色卡紙、膠棒、20只鼠婦(事先準備好并保證其健康)、秒表,以及黃卡紙、綠卡紙、鑷子、剪刀等,用于進行鼠婦偏好實驗和模擬動物保護色的實驗。(2)資料搜集指導書。提供給學生關于動物適應環境變化的實例和研究方法,包括遷徙、洄游、換羽換毛、冬眠和夏眠等行為的詳細信息,幫助學生系統地搜集和分析資料。(3)觀察記錄表。設計用于記錄實驗觀察結果的表格,包括鼠婦實驗和模擬保護色實驗的觀察記錄,以及學生自主搜集資料時的記錄模板,以便于學生整理信息和分享發現。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活動:通過展示丹頂鶴的圖片和視頻,引入課題,并說明環境對動物生存的重要性。提問:動物在環境中是如何保護自己的?環境對動物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學生活動:思考并回答問題(學生:動物可以通過改變身體顏色來隱藏自己;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動物的生活習性等)。設計意圖:通過具體例子和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動機。二、講授新課1.拓展案例:鼠婦喜歡陰暗環境嗎?教師活動:介紹鼠婦的實驗背景,明確實驗目的。講解實驗材料和步驟。實驗材料:紙盒、剪刀、塑料片、濕土、黑色卡紙、膠棒、20只鼠婦、秒表。實驗步驟:①用紙盒做一個簡易觀察盒,在盒內鋪上一層濕土。②將盒蓋的一端裁掉,換成透明塑料片。③再將盒蓋另一端的內部粘上黑色卡紙。④將20只鼠婦隨機放到盒子里,并蓋好盒蓋,使盒內形成一側透光、一側遮光的環境。⑤5秒后,觀察鼠婦停留的位置,重復實驗3次,并分析觀察到的現象。學生活動:準備實驗材料,進行實驗操作,記錄觀察結果。第一次實驗:明處1只,暗處19只第二次實驗:明處0只,暗處20只第三次實驗:明處2只,暗處18只(學生:大多數鼠婦都選擇待在暗處,說明鼠婦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設計意圖:通過實驗探究,讓學生了解鼠婦適應陰暗潮濕環境的特點。2.隱藏在環境中教師活動:解釋許多動物的身體顏色與它們所處環境的色彩近似,如生活在綠草地上的蝗蟲大多是綠色的,而生活在山地的則大多是黃褐色的。引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實驗材料:黃卡紙、綠卡紙、鑷子、剪刀。實驗步驟:①取一張綠色卡紙和一張黃色卡紙,各剪出20張形狀、大小相同的小紙片,模擬綠色和黃色的蝗蟲。②另取一張綠色卡紙和一張黃色卡紙平鋪在桌面上,模擬草地和山地環境。③將“蝗蟲”分成兩份,每份10只綠色的,10只黃色的,將其均勻混合,分別撒到兩張卡紙上。④請兩個同學同時分別在兩張卡紙上找出黃色的“蝗蟲”。學生活動:進行實驗操作,交流討論。(學生1找到4只黃色的蝗蟲)(學生2找到6只黃色的蝗蟲)交流:(學生:在綠卡上找的同學最快)(學生:這個模擬實驗說明黃色的蝗蟲不適合在草地上生活,而適合在山地生存)(學生:鳥兒更容易在綠草地上發現哪種顏色的蝗蟲?—黃褐色)小結:許多動物的顏色都與其生活的環境相適宜。動物的這種把體表的顏色改變為與周圍環境相似的顏色叫做保護色。設計意圖:通過模擬實驗,直觀展示動物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身體顏色從而保護自己的機制。3.環境變化對動物的影響教師活動:講述生物的身體特征和生活習性大都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當環境發生變化時,許多生物的身體特征或行為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搜集資料,與同學交流。遷徙:一年中隨著季節的變化,動物定期沿相對穩定的路線在繁殖地和越冬地(或新的覓食地)之間作遠距離移動的過程。洄游:海洋中一些動物(主要是魚類),因為產卵、覓食或季節變化的影響,而沿一定路線有規律地往返遷移。換羽/換毛:動物為了適應環境而隨季節變化進行換羽、換毛。冬眠:是動物對冬季外界不良環境條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種適應。夏眠:也是某些動物對炎熱和干旱季節的一種適應。學生活動:查閱資料,分組交流。(學生:大雁每年春分后飛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飛往南方越冬)(學生:成熟的大馬哈魚由海洋洄游到河流中產卵,幼魚洄游到海洋長大)(學生:雷鳥四季換羽,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羽色)(學生:蝙蝠、刺猬、極地松鼠等都有冬眠習慣)(學生:地老虎、非洲肺魚、沙蜥、草原龜、黃鼠等都有夏眠習慣)設計意圖:通過搜集資料和交流討論,加深學生對環境變化對動物影響的理解。4.拓展補充:勞燕分飛教師活動:介紹伯勞和家燕是我國常見的鳥類。在我國大多數地區,伯勞屬于留鳥,通常不遷徙;而家燕屬于候鳥,常會隨著季節變化而遷徙,去溫暖的地方過冬,或到合適的地方繁殖。古樂府《東飛伯勞歌》中有“東飛伯勞西飛燕”的詩句,這就是成語“勞燕分飛”的來歷。學生活動:閱讀資料,了解勞燕分飛的含義。(學生:“東飛伯勞西飛燕”指的是伯勞和家燕的不同遷徙習性)設計意圖:拓寬知識面,讓學生了解成語背后的故事及其生物學意義。三、課堂練習教師活動:布置判斷題,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生活在山地的蝗蟲,則大多是綠色的。鼠婦又叫潮蟲,喜愛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鳥兒容易在綠草地上發現黃褐色的蝗蟲。大雁、角馬和雷鳥都有遷徙的特性。伯勞和家燕都是常見的留鳥。兔子、小狗等許多動物一年中換2次毛。學生活動:獨立完成判斷題,交流答案。(學生:1.錯2.對3.錯4.錯5.錯6.對)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檢測學習效果。四、課堂小結教師活動:總結這節課的內容,強調不同環境中的動物有不同的適應策略,包括改變身體顏色、遷徙、換羽等。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動物奧秘的興趣。學生活動:回顧課堂內容,總結所學知識。(學生:不同的動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動物為適應環境而改變自己的顏色;當環境發生變化時,動物的身體特征或行為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小結,鞏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激發學生對動物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