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江西省部分重點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 (解析版)_第1頁
2024屆江西省部分重點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 (解析版)_第2頁
2024屆江西省部分重點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 (解析版)_第3頁
2024屆江西省部分重點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 (解析版)_第4頁
2024屆江西省部分重點中學高三下學期第二次聯考歷史試卷 (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高考范圍。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魯文公四年(前623年),衛國的寧武子到魯國聘問,文公為他賦《湛露》,寧武子不辭謝也不賦詩作答,反而對文公曰:“昔諸侯朝正于王,王宴樂之,于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對著太陽,南面而治),諸侯用命(效勞聽命)也。”這反映出當時()A.外交禮儀受國家實力影響 B.禮樂觀念仍具現實影響力C.士階層文化素養普遍較高 D.治國理念愈加注重務實性【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623年(中國)。根據材料“為他賦《湛露》,寧武子不辭謝也不賦詩作答”“王宴樂之,于是乎賦《湛露》……諸侯用命(效勞聽命)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寧武子認為,《湛露》為周王宴諸侯的詩,魯公賦之,不合于禮,于是不辭不答,這實際上反映出當時禮樂文化對政治仍具有較強的現實影響力,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國家實力對外交的影響,排除A項;“普遍較高”材料未反映出,排除C項;材料的主旨是寧武子對魯文公對其作賦的回答,與治國理念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西漢前期,冶鐵等行業的經營者雖不免依仗權勢“攘(對抗)公法、申私利”,但其“家人相一、父子勠力,各務為善器(鐵器)。器不善者不集”,“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正是當時經營手工業的富商大賈的真實寫照。當時的這一狀況()A.便于通過壟斷強化中央集權 B.凸顯了官營手工業規范經營C.促使生產與銷售的緊密結合 D.為提高生產技藝創造了條件【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前期(中國)。根據材料“雖不免‘攘(對抗)公法、申私利’”“家人相一、父子勠力,各務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漢武帝將鹽鐵收歸官營前,冶鐵等手工業經營者難免依賴權勢進行經營活動,另一方面其更多地注重產品質量和經營方式,這主要反映出當時冶鐵等手工業在私營模式下的生產以營利為目的,產品都是以交換價值的形態出現,其營運活動受到市場的影響,這對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改善經營方法都是有推動作用的,D項正確;材料中的私營手工業注重以營利為目的,一定程度上利于推動行業發展,增強富商大賈的經濟實力,對中央集權產生威脅,排除A項;“家人相一、父子勠力”等反映出的是私營手工業,排除B項;C項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3.東晉、南朝之際,本來作為人物背景的山水被重視起來,如時人王微善畫,提侶“綠林揚風,白水激潤”的山水畫風,提出“形者融靈,而動變者心也”,認為只有心物相印,才能“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畫天地萬物。據此可知,山水畫的這一發展()A.推動藝術審美與教化相結合 B.反映出民族交融推動繪畫創新C.體現出寫意忘形的繪畫理念 D.表達了文人對內心世界的追求【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動蕩,戰亂不斷,這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文人雅士,他們更注重內心修養和追求心靈的寧靜,“心物相印”“擬太虛之體”等反映出當時以王微為代表的畫家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將山水畫作為表達內心追求的一種重要方式,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出繪畫的教化功能,排除A項;山水畫的發展折射出當時道家思想影響力的增強,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項;C項是宋代文人畫的特點,排C項。故選D項。4.宋仁宗時,宰相陳執中縱容妾室虐殺婢女一事,遭到“鐵面御史”趙撲彈劾,趙撲歷數其“不學無術、措置顛倒、引用邪佞”等八大罪狀,請求罷免其宰相職位。而諫官范鎮認為趙撲“專治其私,舍大責細”,提出“一婢子令國相下獄,有傷國體”的論斷,一時間爭論不休。這從側面反映了宋代()A.御史與諫官職能呈混通傾向 B.禮法并用影響中樞行政C.士大夫政治降低了君主權威 D.決策權力之間相互傾軋【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宋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朝廷賦予諫官監察百官之職能,御史與諫官職能逐漸合一、合稱“臺諫”,臺諫官動輒聯合行動,彈劾百官,活躍在政治舞臺上。材料彈劾宰相案中,御史與諫官爭辯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卻體現了宋代臺諫制度的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御史與諫官均擁有監察的職能,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中樞行政及影響因素,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出了御史與諫官之間關于宰相罷免問題的爭辯,不能體現出“降低了君主權威”,排除C項;御史與諫官的職能是監察,不能體現出決策權力,排除D項。故選A項。5.下面是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直隸獲鹿縣二十五甲地權分布情況表(北方一農戶耕地能力約100畝,即超過100畝占地可視為地主)。從表中數據可推知,當時該地()類別戶數%耕地畝數%類別戶數%耕地畝數%無地戶120118.261至70畝戶400.62582.02.6不足1畝戶24036120.90.171至80畝戶270.42018.92.11至10畝戶225634.31195.012.281至90畝戶100.2835.40.811至20畝戶149722.721476.321.991至100畝戶150.21437.21.521至30畝戶72211.017392.217.7101至150畝戶310.53623.83.731至40畝戶2964.510180.110.4151至200畝戶200.33397.03.541至50畝戶1171.85170.75.3201畝戶以上310.513696.414.051至60畝戶781.24244.24.3合計658198125.1A.土地租佃關系出現了新變化 B.重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C.地權分布利于國家賦稅征收 D.土地的所有權相對穩定【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表格可知,位于北方直隸的土地耕作效率和能力約為一農戶100畝,而100畝以上的農戶約占1.3%,占有總耕地的21.2%,即超過100畝的這部分農戶超過了一農戶實際耕作能力,其占有土地因無力耕作而或租給佃農或雇傭他人進行農業生產,可視為地主。據此可推知,在該地區地主占有土地僅為總耕地的約五分之一左右,其余多為擁有較小規模土地、親自參與或依靠家庭成員進行農業生產的自耕農,這類農戶顯然在該地區占據絕對的優勢,這種地權分布有利于國家賦稅征收,C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當地非地主土地占據絕對優勢,無法體現出租佃關系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未反映農民收入情況,故排除B項;地主、自耕農等的土地所有權是否穩定材料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6.1859年6月,清軍在第二次大沾口之戰中取得重大勝利,咸豐帝以“乘此機會,設法開導……歸于議撫”作出“了局”之策;同年11月,咸豐帝下旨:“飭華商密告夷商,將來英夷如能悔悟,該大臣必能奏求大皇帝,照米夷之例在滬換約”。這反映出清政府()A.主張以商戰取代軍事對抗 B.缺乏對國內外局勢的深刻認知C.仍然固守著閉關鎖國思想 D.倡導建立近代平等的外交體制【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乘此機會,設法開導……歸于議撫”“將來英夷如能悔悟……照米夷之例在滬換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政府對國內外形勢缺乏正確而深刻的認知,在取得了一些軍事上的勝利后,就唯恐列強繼續挑釁與報復,在傳統天朝上國思想的影響下,希望能與其“議撫”,并試圖通過商人的途徑使列強“悔悟”,B項正確;以商戰取代軍事對抗在材料未體現,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清政府面對列強侵略時的外交策略,并未體現出“閉關自守”的思想,而是希望能與列強實行“換約”,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出清政府的近代外交意識,排除D項。故選B項。7.下面為1918年李大釗等人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少年月刊》中的部分內容。我們“少年中國”的少年,應該注重“人的生活問題”——精神的與物質的,換句話說,就是惠樣適應環境的問題。我以為“少年中國”的少年要有三種新生活;創造的生活;社會的生活;科學的生活……若不徹底使一般人了解社會的生活之意義,永遠不能達到民主主義的目的。這表明該學會認識到()A.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價值 B.人的覺醒和社會改造的必要性C.中國革命的最終目的是社會進步 D.青年學生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應該注重‘人的生活問題’——精神的與物質的”“創造的生活”“怎樣適應環境的問題”“使一般人了解社會的生活之意義……達到民主主義的目的”可知,該學會認識到促進人的解放和覺醒,使之真正地適應和改造社會,才能最終達到完成民主革命和實現民主的任務和目的,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馬克思主義,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不是革命的目的,而是實現完成革命任務的途徑,排除C項;材料未反映出青年學生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8.如表為1926~1931年上海主要工業品批發價格的變化情況(單位;元)。據此可知()棉布紙火柴國產本色布進口本色布國產毛邊紙進口有光紙國產進口19265.144.7810.801.7021.7522.2519275.415.2312.001.2624.7025.6019285.855.2212.601.3423.5024.5019295.985.2314.401.4522.6022.4019305.815.3214.502.2526.7023.2519315.5515.402.30A大蕭條對中國經濟破壞力度大 B.抵制洋貨運動初顯成效C.關稅政策對產業推動作用有限 D.對外貿易結構深度轉型【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1928年,國民政府通過“改訂新約”運動,實現了部分關稅自主權力。國民政府通過提高與國內工業產品構成明顯競爭的外來進口品的稅率,希望通過減少進口量從而擴大國產商品的銷售市場,為國內產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表格材料即反映出隨著改訂新約運動的推進,上海幾種進口工業制品的批發價呈現出上升趨勢,這主要源于對進口商品征稅稅率的提高;然而通過對比可知,即使是在進口商品價格逐漸上升的情況下,進口商品價格仍舊低于國產工業品,這反映出國民政府的關稅政策雖然成為個別產業獲得迅速發展的良藥,但并未成為解決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問題的普遍良方,同樣未能改變近代中國以原料及初級產品換取工業制品的國際貿易地位,C項正確;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中,物價上漲,但這一定程度上也為中國本土產業發展提供了契機,材料無法體現出“破壞力度大”,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進口品價格上漲與抵制洋貨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幾種工業制品,無法得出“結構深度轉型”,排除D項。故選C項。9.新政協籌備期間,周恩來領導成立了新政協籌備會黨組干事會,他指出:“以后凡關于政治性及政策性的問題,必須事先向所屬黨組提出,經過黨組討論或經黨組負責同志同意后始得向黨外提出”。周恩來的這一舉措()A.旨在促進各民主黨派利益的趨同 B.彰顯了根本政治制度的優勢C.推動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建立 D.為協商建國提供了組織保障【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年(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政協籌備階段成立籌備會黨組干事會,有助于加強黨對政協籌備工作的領導,提高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效能,為順利完成新政協籌備任務、勝利實現協商建國提供組織保障,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黨組內部的意見統一、并未涉及各民主黨派的利益是否趨同,排除A項;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于1954年,材料反映的是新政協籌備階段的民主建設情況,排除B項;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而結成的革命統一戰線,而材料反映的新政協籌備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排除C項。故選D項。10.下面是20世紀80年代的兩幅宣傳畫。這兩幅作品意在宣傳()A.精神文明與現代化建設結合 B.社會主義文藝事業蓬勃發展C.經濟轉型全面釋放了生產力 D.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代開啟【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根據圖示及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左面的宣傳畫“從小學科學,立志攀高峰”反映出改革開放初期,精神文明建設中注重動員青少年學生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新時期中國現代化建設培養科技人才;右面宣傳畫“文明禮讓熱情為顧客服務”體現出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要求服務業等從業人員塑造服務意識,為進一步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這表明改革開放初期精神文明建設將現代化建設目的滲透其中,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出文藝事業蓬勃發展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出經濟轉型產生的實際影響,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排除D項。故選A項。11.7~8世紀的拜占庭帝國法律,多短小精悍、“各司其職”,如《農業法》對普通偷盜不再規定,但對特殊偷盜行為有更明確的條款:如果犁或牛軛被偷,除財務損失外,還可能耽誤農忙,竊賊要按物品被偷的天數,以每天12個弗里斯銅幣標準賠償。據此可知,拜占庭帝國法律()A.強化了司法判罰尺度 B.強調法律的實踐性和實際效果C.旨在保護公民私有財產 D.反映出商品經濟成為支柱經濟【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7-8世紀(拜占庭)。根據材料“多短小精悍、‘各司其職’”“但對特殊偷盜行為有更明確的條款”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拜占庭帝國社會的發展,羅馬法更多用短小精悍、簡明易行的小型律法代替一部大型法典,此類律法“各司其職”、互有聯系,對某一領域如農業特殊偷盜行為制定更加明確的條款,這反映出依據司法實踐的現實要求,出臺了有針對性的小型專門法,更加凸顯了法律的務實性,B項正確;法律的專門化不代表判罰尺度加強,排除A項;拜占庭帝國法律的這一變化適應了社會發展和司法實踐的客觀需要,并非以保護財產私有為目的,排除C項;拜占庭帝國的法律沒有反映出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12.12~13世紀的英格蘭興起了大批的小城鎮,這些小城鎮多為人為“種植”城鎮,是特許狀授權的交易地點,領主選定一個他認為合適的地點作為“城址”,授予“市民權”或“市民租佃”之后,這一地方便具備了“城”的資格。據此可知,這一時期英格蘭城鎮化()A.推動了商業資本的擴張 B.滲透著鮮明的政治因素C.兼具專制與自治的特點 D.體現了王權強化的趨勢【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中世紀的西歐。根據材料“多為人為的‘種植’城鎮”“特許狀授權的交易地點”“授予‘市民權’或‘市民租佃’”及所學可知,這一時期英格蘭小城鎮興起,地方領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助推作用,相比于商品經濟對城鎮化的作用,在特許狀授權下“人為”產生的城鎮,在很大程度上是領主運用私人法權所產生的結果,是領主個人意志的產物,B項正確;這種小城鎮更多的服務于封建領主控制下的經貿往來,尚不能推動商業資本的擴張,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出這些小城鎮的自治屬性,排除C項;小城鎮的涌現反映出封建領主勢力在擴張,而非王權的強化,排除D項。故選B項。13.盧棱在《論政治經濟學》中寫道:“對于行政官來說,連他自己的理智都是靠不住的,除了公共的理智即法律之外,他什么規律都不應該遵從”,這種公意“向每個公民講授公共理智的箴言,并教導他們按照自己判斷的規律來行動,而不要自相矛盾地行動”。據此可知,盧梭認為()A.個體理性與社會準則具有同質性 B.公共意志容易被濫用或誤用C.行政權與司法權之間存在著對立 D.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答案】D【解析】【詳解】考查啟蒙運動。根據材料“除了公共的理智即法律之外,他什么規律都不應該遵從”“并教導他們按照自己判斷規律來行動”可知,在盧梭心中公共理性就是法律,法律代表著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因此無論是一般民眾還是掌握權力的官員都應該服從其約束,這是維護社會秩序和自由的唯一手段,D項正確;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個體理性和意志應服從于社會公意即法律,排除A項;盧梭強調公共意志即法律高于個人意志,而非認為公共意志被誤用,排除B項;行政權與司法權之間存在著對立在材料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14.有學者指出,19世紀,德意志工業化不可能亦步亦趨地沿著英法等國走過的軌跡找尋出路,傳統統治階級和舊國家政權成為德國企業界伸向世界各地的強有力支撐,同時也主動規避在輕紡工業等部門不利的國際競爭,轉而通過鐵路建設帶動鋼鐵、煤炭等行業迅速發展。該學者意在強調德意志工業發展()A.得益于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B.存在著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問題C.帶有政府干預和控制色彩 D.搶占了國際要素資源競爭優勢【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德意志)。根據材料“傳統統治階級和舊國家政權成為……強有力支撐”“主動規避……不利的國際競爭”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法等國在工業革命時期奉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鼓勵自由競爭和貿易,而德國工業化起步階段,國家政權受到專制勢力控制,在這些傳統統治階層和舊國家政權領導下的工業化,滲透著鮮明的政府干預和控制的色彩,以趕超和富國強兵為目標,因此對工業化的發展方向“主動”規劃、加強干預,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德國工業化中的資金問題,排除A項;對輕重工業“有意識”的側重發展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產業結構失衡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排除B項;該學者強調了德意志工業發展的特點,而非在國際上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15.下面是1928~1932年英美法三國黃金儲備占世界黃金儲備的比例情況(單位:%)。這可用于研究()國家1928年1929年1930年1931年1932年英國7.56.96.95.24.9美國37.437.838.735.934.0法國12.515.819.223.927.3A.國際金本位制崩潰的背景 B.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更選C.世界經濟危機爆發根源 D.國際貨幣趨于多元的特點【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近代西方。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爆發了經濟大危機,由于存款人大量擠兌,銀行倒閉,黃金儲備銳減,美國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兌換黃金,全面禁止黃金出口,這導致國際金本位制崩潰,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失去了統基礎,英國、法國和美國分別構建了以英鎊、法郎和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集團,各自為政,A項正確;英國世界霸主地位的完全喪失和美國霸權的正式確立是在二戰后,排除B項;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排除C項;D項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16.1960年赫魯曉夫訪法期間,戴高樂表示:“俄國和法國是兩個非常古老同時又非常年輕的國家,他們是同一個‘母親’——歐洲的‘女兒’,兩國人民的靈魂是由同一的文明形成的”,只有“從大西洋到烏拉爾山的歐洲緩和才能解決德國問題”。這折射出()A.歐洲集團化發展勢在必行 B.資本主義陣營出現分化C.冷戰中意識形態對立削弱 D.美蘇戰略地位發生逆轉【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960年的歐洲。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二戰后,隨著法國等西歐國家經濟的恢復,他們迫切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擺脫美國的控制,因此戴高樂向赫魯曉夫提出的“從大西洋到烏拉爾山”的概念體現出法國外交上的策略性選擇,積極改善同蘇聯的關系,這反映出資本主義陣營出現裂痕,B項正確;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勢在必行”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只反映出法國積極謀求同蘇聯關系的改善,并未反映出美蘇之間意識形態對立的削弱,排除C項;20世紀70年代,由于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和“滯脹”危機,美蘇之間戰略地位發生改變,這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6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今形勝之圖》,明代繪制,原圖長寬115*100厘米。繪圖標有“東方九夷、南方八蠻、西方六我、北方五狄”(該圖包括兩京十三省及周邊地區,東至日本、朝鮮,西至今烏茲別充斯坦東南的鐵門關,北起蒙古高原,南達南海)。圖上標注府、州、縣、衛、所及域外國家地區的各級地名近千處。制圖學角度上,將運河和黃河混為一體、將烏江繪成長江的主流等顯然是錯誤的。但它盡量利用圖中空白,用簡明文字把各地區的歷史沿革和地理形勢作扼要說明,尤其對邊疆地區,如在東北女直地區注有“女直慎地。唐曰黑水,唐初乃臣服,置燕州黑水府。金太祖起此……迨入本朝,悉境歸附,立都司衛所二百余,所治地方,止于東北,地與契丹相抗,以時朝貢”。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第二任總督基多·拉維查在馬尼拉任職期間(1572~1575年),經由閱南商人處得到《古今形勝之圖》,他將該圖中的重要地名和說明文字譯成西文,并呈現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該圖成為歐洲人最早了解的中國地圖之一、所載的文化信息使歐洲人對中國有了直觀的感覺,因而受到重稅。——摘編自任金城《西班牙藏明刻《古今形勝之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古今形勝之圖》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古今形勝之圖》流傳至西方的背景,并說明該地圖的史料價值。【答案】(1)主要特征:彰顯了大一統的觀念;存在一定的制圖學錯誤;地圖與文字說明相結合;對邊疆各民族地區歷史沿革作扼要說明;繪圖范圍覆蓋當時境內和周邊海外地區。(2)背景:航海技術的進步;地理大發現時代深化對世界認知的需要;歐洲主要國家對外進行殖民擴張;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開拓;中國福建等地區海外貿易的發展。價值:有助于研究明代行政區劃、民族政策和邊疆形勢;是研究明朝后期對外經貿雄來的重要史料;有利于研究當時中外文化交往;為西班牙等國在亞洲地區的殖民統治提供了資科。【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由材料“東方九夷、南方八蠻、西方六我、北方五狄”及所學可得出彰顯了大一統的觀念;由材料“制圖學角度上,將運河和黃河混為一體、將烏江繪成長江的主流等顯然是錯誤的。”可得出存在一定的制圖學錯誤;由材料“它盡量利用圖中空白,用簡明文字把各地區的歷史沿革和地理形勢作扼要說明,尤其對邊疆地區,如在東北女直地區注有‘女直慎地。唐曰黑水,唐初乃臣服,置燕州黑水府。金太祖起此……迨入本朝,悉境歸附,立都司衛所二百余,所治地方,止于東北,地與契丹相抗,以時朝貢’”可得出地圖與文字說明相結合;對邊疆各民族地區歷史沿革作扼要說明;由材料“該圖包括兩京十三省及周邊地區,東至日本、朝鮮,西至今烏茲別充斯坦東南的鐵門關,北起蒙古高原,南達南海”及所學可得出繪圖范圍覆蓋當時境內和周邊海外地區。【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第一小問背景:由材料“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第二任總督基多·拉維查在馬尼拉任職期間(1572~1575年),經由閱南商人處得到《古今形勝之圖》,他將該圖中的重要地名和說明文字譯成西文,并呈現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及所學可得出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開拓;中國福建等地區海外貿易的發展;結合所學可得出航海技術的進步;地理大發現時代深化對世界認知的需要;歐洲主要國家對外進行殖民擴張等因素。第二小問價值:由材料“該圖包括兩京十三省及周邊地區,東至日本、朝鮮,西至今烏茲別充斯坦東南的鐵門關,北起蒙古高原,南達南海”及所學可得出有助于研究明代行政區劃、民族政策和邊疆形勢;由材料“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第二任總督基多·拉維查在馬尼拉任職期間(1572~1575年),經由閱南商人處得到《古今形勝之圖》”及所學可得出是研究明朝后期對外經貿雄來的重要史料;有利于研究當時中外文化交往;為西班牙等國在亞洲地區的殖民統治提供了資科。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大明輪案1928年至1931年間,在華日輪噸位由3900萬噸猛增至4500萬噸,在華日輪碰撞案件激增。1928年2月18日約21時35分,日本第二厚田丸號撞向新大明輪船身,中屬大通公司新大明輪全船沉沒,船員、搭客慘遭溺斃者約300余人,船舶及貨物損失約40余萬元,時人因之稱此案為“新大明輪慘案”。22日,《大公報》稱:“事前新大明輪曾鳴笛告警,日輪未理。船毀后,該日輪又不顧,旋有大吉輪路過施救,結果搭客斃命者約二百至三百人”。《東京日日新聞》刊載:“此次事故的原因是新大明輪至下游駛來,從第二厚田丸前方橫過,由于夜晚黑暗,新大明輪測距結果錯誤所致。”遇難家屬的訴求與抗爭日方對遇難家屬的經濟訴求毫不在意,私下逼迫大通呈請外交部釋放被海關扣留的第二厚田丸。遇難家屬認為日方要求釋放厚田丸乃“藐視國權”,毫無誠意解決本案之語,后經多次請愿,但外交部仍釋放日輪。社會各界之反響國民外交后援會對外交部釋放日輪表示不滿,其謂:“處此青天白日之下,國民革命之精神原為打倒帝國主義,今外交如此,適足曾其淫威”。全國農工商學各界一致對日經濟絕交,“五四精神,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總商會繼續聲援大通公司與遇難家屬。“未了而了”《公法會通》中亦有“船入某國水界,或于海口下錨,或入江河,均歸該國管轄,直至出境而后已”。公斷委員會依據雙方所列證據和證人證言,最終判定佐藤商會應負賠償責任。至于遇難家屬撫恤問題,國民政府外交部再度發起交涉,遇難家屬亦有再度抗爭之舉,但終究收效甚微,造成不了之局。——摘編自沈強《“新大明輪案”研究(1928~1931)》(1)該慘案的發生和斗爭主要是由哪些問題引發的?(2)案件的處理和結果體現了當時哪些時代特點?【答案】(1)問題:日本在華航運業擴張;列強在華享有治外法權;中國民眾反日情緒高漲;國民政府采取妥協的外交政策。(任答三點即可)(2)特點:近代中國主權進一步受到侵犯;對華航運侵略是日本對華經濟侵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四運動激發了民眾反帝愛國熱情;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增強;中國法律建設帶后;國際法缺乏有效約束力;社會保障制度缺失。(任答三點,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為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1928—1931年(西方)。根據材料信息“《東京日日新聞》刊載:“此次事故的原因是新大明輪至下游駛來,從第二厚田丸前方橫過,由于夜晚黑暗,新大明輪測距結果錯誤所致。””“遇難家屬認為日方要求釋放厚田丸乃“藐視國權”,毫無誠意解決本案之語,后經多次請愿,但外交部仍釋放日輪。”可知是因為日本在華航運業的擴張;列強在華享有治外法權;中國民眾反日情緒高漲;國民政府采取妥協的外交政策引起的。【小問2詳解】本題為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1928年—1931年(西方)。根據材料信息“國民外交后援會對外交部釋放日輪表示不滿,”“至于遇難家屬撫恤問題,國民政府外交部再度發起交涉,遇難家屬亦有再度抗爭之舉,但終究收效甚微,造成不了之局。”可知案件的處理和結果體現了近代中國主權進一步受到侵犯;對華航運侵略是日本對華經濟侵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四運動激發了民眾反帝愛國熱情;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斷增強;中國法律建設帶后;國際法缺乏有效約束力;社會保障制度缺失等特點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5年10月,在日本舉行中國商品展覽會前夕,展覽會廣告登上了日本主流媒體《讀賣新聞》(見上圖)。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日本主流媒體出現的首條中國廣告,約占1/4版面,十分吸引眼球。廣告上大字標注“東京中國見本市(東京中國商品展覽會)”,標題上方的文字強調“初次向日本民眾展示,新中國產業文化展”。這條廣告注明,“免費入場,歡迎參觀,免費放映斷到中國電影”,并列舉了15家參加展覽會的中國公司,廣告還介紹了展覽的主要產品品類:第一類是日本工業原料所需的中國礦產品,包括煤炭、鐵礦石、鹽等;第二類是與日本家庭密切相關的中國農產品,包括大米、大豆、植物油以及相關農產品加工品;第三類是正在發展中的中國重工業品,包括機械、金屬、冶金產品、化工產品;第四類是中國各種輕工業品,包括針織品、文具、日用百貨、酒、煙、皮革、毛皮;第五類是世界知名的中國手工藝品,包括地毯、刺繡品、玉器、象牙制品、雕刻品、陶器、瓷器、服飾品、漆器。——摘編自趙新利《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品牌對外傳播研究(1949~1965)》根據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論題: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交往彰顯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論述: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站起來的中國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交化,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通過開展工業化建設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生產力得到了送步提高。日本的中國商品展覽會中展覽機械、金屬、治金產品等重工業品及各種輕工業品,彰品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手工業、工業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制造在國際社會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外關系上,1954年,周恩來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在1955年4月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進展,進一步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因此,1955年在日本舉行的中國商品展覽會,不僅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國民經濟恢復和建設的巨大成就,同時也彰品了我國不斷融入國際社會的外交新突破。通過免費放映中國電影和舉辦商品展覽會等,為國際社會全面了解中國文化、中國價值觀及中國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窗口。【解析】【詳解】本題是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1955年(中國)。論題:依據材料“1955年10月,在日本舉行中國商品展覽會前夕……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日本主流媒體出現的首條中國廣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中國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參加日本的商品展覽會彰顯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論題為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交往彰顯了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論述:首先:詳述論述新中國成立后,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偉大成就;其次:詳細論述中國一五計劃時期的各行業成就;再次:論述中國20世紀50年代中國對外交往的成就;最后:總結升華主題。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盟友和競爭對手中尋找或培育新的共同利益、開拓新的合作議程以獲得國際合作的領導地位,成為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