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紀錄片《中國》第一集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斷流今日中國,從歲月深處走來,傳承著久遠的血脈今日的中國人,就是曾經的中國人當我們再次回望歷史在亞洲東部的大地上歷經夏、商、周的進程后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文化正在孕育……那是一個寧靜的午后,洛陽城外,陽光透過樹梢灑滿林間,遠道而來的孔丘和他仰慕已久的李耳做了最后一次交談。年輕的孔丘滔滔不絕,既慷慨又坦誠,講述了他對時下風氣的焦慮和疑惑,也表達了他對理想社會的強烈渴望。李耳只是聽著不置可否。臨別之時,李耳終于打破沉默說道:“仁人者送人一言。”他緩緩的送給孔丘一段話,這段話的意義,直到多年以后,孔丘才會真正領悟。二人執禮作別,此刻他們心中都明白,今生今世這樣的會面與對談很難再有。李耳注視著孔丘漸漸遠去,有一瞬間他感覺這個年輕人仿佛正在走進浩瀚星空,清風徐來,李耳長久佇立,一動不動。這是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一段令人遐想無限的故事,那遙遠而又清晰的光芒一直照耀到今天。孔丘所處的朝代被稱為周。在孔丘生活的黃河流域,人類文明至少已經延續了三千年。盡管周朝初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已將“宅茲中國”這4個字刻在青銅禮器“何尊”上,但孔丘尚未知曉,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后人所說的中國。青銅禮器是周朝禮制的象征,作為立國之本,周朝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宗法制度與禮樂文明,朝貢、祭祀、喪葬、婚娶都設有規范的儀制,所用樂舞及青銅器物的數量和制式,被用來標志上下尊卑的等級身份,也為整個社會帶來安定有序的生活。但到了孔丘生活的年代,周朝已建立500多年,國力走向衰落,他所創立的禮樂制度也漸漸松弛荒疏。孔丘個子很高,他喜歡讀書,也喜歡四處游歷,按照當時的習慣他被稱呼為孔子。孔子的家鄉在魯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南部一帶,那里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之一。分封制始于周朝初期,原本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結果卻帶來分裂。數百年間,全國出現了大大小小一百多個諸侯國,他們以周天子為天下共主,自從周平王為避犬戎之禍,將都城東遷至洛陽,周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面對失序混亂的時局,自幼好禮的魯國人孔子感到內心困惑,他萌生了考察社會的念頭。孔子最想去的一個地方就是東周的都城洛陽,他最想見的一個人是住在洛陽的李耳,后人更熟悉他的另一個名字——老子。機會來臨的稍顯意外。魯國國君魯昭公賞賜的一架馬車和一名隨從帶著孔子來到他的夢想之地。眼前所見,讓他深感震撼。就在孔子出生那年,老子擔任了周朝的守藏室之史,這是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周朝以及之前的漫長年月中,知識一直被權貴階層壟斷,學術典籍由王室集中管控,教習傳授只限于王公大臣與貴族之間,底層平民是沒有學習的路徑和權利的。老子管理的守藏室幾乎集合了當時中國文化的全部精髓,看到這些凝結著前人智慧和精神的珍貴經典,更增加了孔子對周禮鼎盛時期的崇尚之心。當然這一次拜訪他是帶著明確的目的來的,他想向老子請教“禮”,證明自己對“禮”的堅持沒有錯,他更想與老子探討當下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期待自己的主張能獲得認同。對孔子來說,老子不僅是值得尊敬的長者,更是一個見多識廣的智者。他掌握著這個國家最核心的文化資源,學問淵博而且善于思考,對人生對自然乃至整個宇宙都有獨到見解。孔子講述了自己對禮制分明倫理規范的周公時代的向往,希望借此拯救正在崩塌的社會秩序。老子則將世間萬物的運行法則稱為道,主張道法自然,認為人要順應自然規律行事,不妄為不強求,他提倡無為而治,執政者應“以無事取天下”。兩個人的觀點顯然相去甚遠。但面對老子,孔子始終是謙遜的,他并不失望,他來了,問了,他聽到了,也表達了。中國歷史上最具象征意味的一次思想交匯與碰撞,如同所有意味深長的大事那樣,安靜地留在了時間深處。告別洛陽,孔子踏上返回魯國的路程,眼前的這個世界讓他感到越來越陌生。市井街頭,偶爾尚能發現上古之風的影子,那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憐憫與關懷。但那似乎只是短短的一瞬,看起來更像是上一個時代的回光返照。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隨著周天子權力的喪失而日漸崩塌,一切都在不可阻擋地朝著一個方向墜落,諸侯國的烽火正在摧毀的,不僅僅是一個存續了數百年的朝代,還有讓這片土地和人民綿延安穩的精神結構,上層的權力爭奪正一層一層地,由外及內地破壞著世道人心。沒有什么比這更加刺痛孔子的內心,他不能容忍天下,就這樣滑向深淵,他必須要做點什么。事實上,在拜訪老子之前和辭別老子之后,孔子的想法一直沒有改變過,他要想方設法地呼喚并恢復周禮,他要把散落在地上的理智碎片一點一點拼起來,重新安放進世人的心中,他當然知道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一切從教化做起。孔子向眾人敞開大門,他打破周王朝多年沿襲的官學傳統,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知識不再是貴族獨享的特權。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無論出身貴賤,稟賦高下,都應該獲得受教育的平等機會,只要交少許學費,哪怕只有一條干肉,就可以到他這里讀書學習。很快就有大批平民子弟前來求教。孔子為學生們開設了禮、樂、射、御、書、數6門課程,這被后人稱為六藝。孔子辦學的地點有個好聽的名字——杏壇,這是一所面向平民大眾的開放式學校。孔子要把廟堂之上正在衰落的“禮”傳播到村野民間,“禮”是他所教授的一門重要課程,它代表著秩序、規范、倫理,是維系社會運轉人與人關系的制度紐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認為,禮是一個人乃至一個國家行事的標準,以禮為基礎,孔子提出了他最重要的哲學思想——仁。關于什么是仁,他給出過不同的解釋,而仁的核心就是愛人,是做人需要秉持的基本道理。這位正值盛年的老師有著豐沛涌動的思想,對教育充滿熱情,教學相長,讓知識如清泉一般流動。當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思考能力,探問天地人生的奧義,開始成為中國人的一種自覺。在杏壇廣收門徒的日子,是孔子人生中少有的一段快樂時光。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卻中斷了他正在聲名遠播的教學生涯。公元前517年的一天,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突然傳來,魯國國君魯昭公逃走了。孔子在震驚中趕往國都。事情的起因是魯國權貴季平子與大臣郈昭伯的一場游戲,二人在斗雞時相互舞弊引發矛盾。郈昭伯向國君告狀,魯昭公想借此削弱季平子的勢力,派兵攻打。季平子聯合魯國另外兩大貴族孟孫氏叔孫氏反攻,魯昭公戰敗,被迫逃往齊國避難。季平子宣布,魯國大權由自己接管,所有人都保持著沉默。是可忍孰不可忍,面對這場僭越犯上的軍事政變,孔子無比驚愕。他的憤怒沒有帶來任何改變,親眼目睹魯國國土上的禮崩樂壞,孔子的內心如受千鈞重錘。他一直堅定的信奉和傳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國君要有國君的樣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本分。而魯國剛剛發生的一切分明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禮在何處?仁又在何處?這個世界還會變好嗎?孔子追隨魯昭公到了齊國,在齊國,孔子和他的思想并未受到重視,幾年后他重新回到魯國。公元前510年那個曾經贈送馬車隨從成全孔子去見老子的魯昭公,死在流亡的路上,這一年孔子42歲。大時代里的個人命運總是由不得自己做主,包括天子在內,歷史正在走向下一個路口,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返。諸侯國群雄風起,割據一方,為了土地財富和權力相互間攻伐不斷。孔子出生之前,已先后有五個諸侯國依次稱霸,爭斗愈演愈烈,距離孔子想要的禮樂復興卻愈行愈遠。重新回到魯國的孔子蟄伏了很久,他的弟子子路、冉求等,已相繼步入政壇,各自施展抱負。孔子一面教書,一面靜觀其變,十數載光陰過得很慢也很快,魯國會需要他嗎?他的政治理想能實現嗎?他在等待。終于有一天他等來了魯國新任國君魯定公的邀請。公元前501,51歲的孔子被任命為魯國中都的地方官——中都宰,相當于現在的市長,一年后他升任司空,主管工程建設,接著又升任大司寇,主管司法。56歲這年,他以大司寇一職代理魯國國相,孔子走到了從政生涯的巔峰。參與治理國政三個月,魯國的內政外交就大有起色,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四處路不拾遺,賓至如歸,但孔子自身的處境卻變得內外交困。孔子沒有忘記當年貴族勢力對國君的威脅,他對魯定公說:“臣子沒有私藏的武器,大夫不能擁有周長300丈的城邑。拆毀”為符合禮制,他下令拆回魯國最有權勢的三大貴族的城邑。遭到反對幾乎是必然的,這個被稱為“隳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權貴間的矛盾卻已然埋下,而魯國的良好局面也引發了鄰國的關注。東北面接壤的齊國十分不安,擔心孔子的作為會令魯國稱霸。他們采取的對策很簡單,就是設法阻止孔子主政。眼見當權者一步步陷入齊國的計謀,孔子深感失望,于是他再一次離開魯國。重新踏上旅途的孔子已經56歲了,但他的心情竟不算太壞。既然魯國承擔不起自己的政治寄托,那就另尋明主吧。而且這一次他并不是一個人上路,一眾弟子相隨,至少讓他不再孤獨。懷抱著希望和理想,辛苦的行程也就不乏浪漫色彩。這群布道者目標明確,他們游走各國就是為了廣播仁和禮的主張,寄望能為執政者所用。他們首先來到衛國,因為被人在國君面前說了壞話,只待了10個月便匆匆離去。前往陳國途中,孔子被匡地的人誤識為仇人而身陷囹圄,弟子恐慌。孔子安慰他們說:“周文王雖然沒有了,但周的禮樂文化不都還在我們身上嗎?上天若想滅周禮,便不會讓我們掌握。如果上天不想滅周禮,那匡人又能拿我如何?”到了宋國,孔子帶著弟子在大樹下研習禮儀,宋國司馬聽說后想要加害他們,就把大樹砍了。弟子催促老師快點離開,孔子卻依舊坦然,上天既然賦予了我德行,他又能把我怎么樣呢?抵達鄭國時,孔子不慎和弟子走散,獨自一人被落在外城東門,有人告訴他的學生子貢,說東門有個人瘦瘠疲憊,好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找到孔子后,將旁人的描述轉述給他,卻引來孔子哈哈大笑:“然哉然哉,說我像喪家之狗那個人說得很對。”這一路茫茫四野,有迷路不知前途的時候,也有人困馬乏,風雨交加的時候,他們被盜賊搶走過財物和車輛,也被很多人侮辱過嘲笑過,有時候連小孩子都會譏諷他們。孔子已過耳順之年,他已經是個老人了,他所經歷的這段顛沛流離,被后人取了一個輕松的名字,周游列國。其中的甘苦況味,恐怕只有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才能體會東周列國留下了他們的足跡。這群人時而衣衫襤褸,形同乞丐,時而古琴論道指點天下,或許那個輕松的名字并沒有取錯。風聲也好,雨聲也好,孔子的弦歌一路不斷,他以理性的中庸之道面對每一次挫折卻從未動搖,他是一個屢敗屢戰的勇者。盡管在世人看來,孔子是如此的懷才不遇,失意落魄,他拜訪了一個又一個國君,被一個又一個國君拒絕,君王們此刻只關心一件事,如何才能成為下一個霸主?理智仁愛顯然無法幫助他們立時開疆拓土,即刻成就霸業。這是一次漫長的不知終點在哪里的旅途,一行人走走停停,就這樣走過了匆匆數年,究竟該往哪里去,他們并沒有計劃。每一次出發可能是因為突發的戰亂,也可能是因為任性而善變的君王,因為諸侯國力量的此消彼長,以及隨之冒出來的新的機會和召喚,他們的腳下似乎沒有方向,但心中卻有方向。理想主義者孔子用近乎固執的行動去實踐理想,這遠遠超出了成敗本身的意義。公元前489年,在外游走數年的孔子遭遇了人生中最嚴重的一次危機,事情聽起來很有些荒謬,吳國攻擊陳國,楚國發兵相救,原本這只是諸侯國間的普通一戰,楚昭王聽說孔子此時正好在陳蔡兩國交界的地方,就派人去請他。陳蔡兩國的主事大夫得知后非常恐慌,之前他們沒有聽取孔子的證言,心里卻知道孔子所譏諷的句句切中時弊。這樣的賢人如果為楚國所用,恐怕會對自己不利。為了不讓孔子去楚國,陳蔡兩國派人將孔子一行圍堵在荒野之中。行動受阻,食物不足,弟子們病倒了很多,一個個臉上露出饑苦之色。一天,兩天,三天圍困沒有絲毫放松的跡象,糧食就要斷絕,大家都餓得站不起來了。只有孔子就像什么事都沒有發生一樣,照常講經說道誦書彈琴。一些弟子支撐不下去,三三兩兩地離開了,子路對這個無妄之災很是不悅,他忍不住去問老師:“君子也會有如此困窘的時候嗎?”孔子回答他:君子即使身陷困境也會有自己的堅守,小人若遇到困境就只會胡作非為。雖然給子路的答案,一如往常的堅定明確。但這一次的困厄是在性命攸關,非比尋常。孔子的心中也并非沒有疑問,他逐一招來各個弟子,問了他們同一個問題,我的主張難道有什么不對嗎?我為什么會落到這個地步呢?子路說,也許是我們的仁德還不夠,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也許是我們的智慧還不足,所以別人不肯放行。孔子反駁他:如果仁者一定會讓人相信,那伯夷、叔齊怎么會餓死在首陽山?如果智者就能暢行無阻,那王子比干怎么會被紂王剖心?子貢接著前來應答,他說:夫子的學說太淵博太宏大,所以沒有國家容得下你,夫子可以稍微降低一下標準了。孔子批評他:不好好修習學問,反而降低自己去迎合,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最后一個作答的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顏回的話說到了他心里:雖然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關系呢?我們沒修好夫子之道是我們的恥辱,我們修好了夫子之道卻未被采納,是當權者的恥辱。孔子聽完欣然而笑。時間又過去了一天,最后一點充饑的稀粥已經見底。陸續又有看不到希望的弟子選擇離去,這或許是孔子一生中對自己最為懷疑的時刻,現實的困境和內心的困境一起包圍了他。和弟子們的交流更像是他的自我拷問,我的主張難道有什么不對嗎?我為什么會落到這個地步呢?他應該無數次問過自己這樣的問題,也應該無數次的回答過自己。回望走過的道路,他想起了多年前洛陽城外的那個下午,老子的臨別贈言仿佛預言了他必將遇到的磨難。老子說:聰明深察之人離死亡很近,因為他喜歡議論別人,博學善辯者常常招致危險,因為他喜歡揭人之短。在招致危險并且離死亡很近的這一刻,孔子完全理解了老子的苦心,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離老子這么近。又一個黑夜降臨,被困數日的孔子,希望能從神秘的卦象中看到未來。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他的天命到底是什么呢?主張一切順其自然的老子,已經打算辭官隱士云游四方,那是老子的理想,孔子卻始終關心著現實世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正是孔子主動選擇的天命。被圍困的第七天,孔子派去向楚昭王求救的子貢終于帶著楚國的兵馬回來了,天亮了,此前所有的饑餓、困苦、掙扎、懷疑、隱忍、委屈、憤懣頃刻間煙消云散。整整七天七夜,恍若重生。后世有言,上天若沒有降生孔子,中國的歷史將萬古如長夜,七日之危,如同一個思想史上的預言。孔子從未停止尋找出路。為受困的弟子,為受困的自己,也為受困的中國。擺脫圍困后,孔子打算前往楚國,楚昭王已準備將700里地分封給他,那個南方的大國會是他們可以立足的地方嗎?共同面對過生死考驗,讓師生們更加珍惜同行的每一段路,孔子越來越像是一個精神領袖,他們還不知道楚國的王宮里正發生一段對話,大臣向楚昭王提出,楚國祖先受封時,封地只有五十里,孔子總在重申周朝法度,倘若任用他,楚國還怎么能堂堂正正地擁有現在這方圓幾千里之地呢?給孔子封地加上賢能的弟子輔佐,這可不是楚國之福,楚昭王于是作罷。沒過多久,這位賞識孔子才能的楚國國君就死了,意望又一次幻滅。途經一處渡口時,孔子遇到了一個讓他此生都很難忘掉的人,這個人名叫接輿,看起來行為乖張,人們稱他為楚狂人。接輿大搖大擺地從孔子面前走過,一邊走一邊唱: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鳳凰呀鳳凰,你的德行為什么衰落至此,過去的已經無法挽回,未來的還可以迎頭趕上。孔子很想叫住他,跟他聊上幾句,但接輿沒有給他機會,頭也不回就走掉了。在很多解讀里,接輿是來給孔子當頭棒喝的人,過去的時代雖然美好,但終究是要過去的,不如面對未來吧。經過了陳蔡之圍的孔子對很多事都不在意了,觸動他的或許是接輿唱的最后一句: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矣。罷了罷了,現在從政的人都岌岌可危。孔子已經失去對政治的熱情,之后他拒絕了在衛國做官的弟子子路的執政之情,并告誡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他心中念念不忘的也許從來就只有禮樂這一件事。在世人眼中,孔子又何嘗不是一位狂人呢?周游列國14年后,孔子終于回到魯國,回到屬于他的杏壇。當年跟隨他出游的弟子都已學成出仕,孔子在家鄉繼續開課授徒,相傳他一生弟子三千,有賢人七十二,但這些都難以安慰暮年的孤獨,悲傷的事情一件件接踵而至,他最心愛的弟子顏回突然病死,陪伴他最久的子路死于戰亂,唯一的兒子也先他而去。生命的最后幾年里,孔子沉迷于《易》,他翻來覆去反復研讀,以至于編年竹簡的皮繩斷了多次。他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航空航天概論》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法規與職業道德》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北經貿大學《華為HCIA-GausDB應用開發實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生藥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桂林信息科技學院《倫理學理論教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興偉學院《汽車電器與電子技術B》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遂寧能源職業學院《英語二》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建筑勞務聯合經營合同
- 建筑工程擴大勞務清包合同
- 廚師聘用合同協議書
- 溝槽開挖過路鋼便橋搭設施工方案
- 讀后續寫個人成長類+My+mother's+gift+講義 高考英語作文復習專項
- 小學生古詩詞知識競賽題(附答案)
- 建設工程結算審核定案表
- 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設計策略
- 招標代理機構入圍服務 投標方案(技術標)
- 07FK02防空地下室通風設備安裝圖集
- Global-Recycled-Standard-4.0全球回收標準4.0培訓教材(GRS4.0培訓教材)
- 臺風災害風險識別與評估系統設計方案
- 牙周檢查記錄表
- 市政排水管網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