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知識清單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1頁
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知識清單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2頁
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知識清單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3頁
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知識清單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4頁
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知識清單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二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要點總結】一、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及影響1.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1)從單純的種植耕作工具逐漸增加灌溉、畜牧等工具,農業生產工具的類型不斷增多。(2)材質從石、木、骨等逐漸變為銅鐵,農業生產工具的材質不斷變化。(3)農業生產工具最開始主要以人力、畜力驅動,后來逐漸向機械化發展,便利性不斷提升。(4)農業生產工具的生產方法從簡單的打制、磨制,到鑄造,加工水平不斷提升。2.農業生產工具發展的影響(1)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改變了農業生產方式增強了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2)提高了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社會關系的發展變化。(3)提高了糧食產量,加速了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二、近代工業化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1)機械動力替代了手工勞動,形成規?;a。(2)生產、銷售實行專業化分工,促進了市場的開發。(3)高度追求利潤。(4)注重對工人工作和身心健康的管理,注重技能培訓。(5)形成了新的、較為完整的管理體系,加強了規章制度建設,出現了職能化組織結構。2.影響:(1)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加速了工業化進程,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2)推動了機器生產方式的普及,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3)促進了地區分工及一批新興產業的出現和發展。(4)催生了近代企業管理制度,推動社會的近代化進程。(5)催生了一批工業城市,加快了城市化進程。(6)為新的社會階級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催生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提分訓練】1.下圖為全國范圍內出土的先秦和秦漢時期鐵農具數量統計圖。這個圖反映出()A.戰國時期鐵農具普遍使用 B.秦漢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較快C.先秦冶鐵技術有較大提高 D.秦漢政府重視推廣鐵制農具2.漢代畫像石(磚)上描繪了大量婦女參與勞動的場景,她們不僅從事農業勞動,還廣泛涉足手工業以及其他經濟活動,比如蠶桑業、紡織業和釀酒業。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婦女社會地位的提升 B.自然經濟主導地位的確立C.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D.政府對婦女勞動的重視3.下表所示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設置的養牛官職(部分)。這些官職的出現主要得益于()曹魏西晉東晉北魏北齊北周駕部駕部郎駕部尚書駕部郎駕部尚書駕部郎中駕部郎中駕部中大夫太仆太仆卿太仆卿或置或省太仆卿太仆卿太仆卿牧官牧官都尉牧官都尉牧官都尉A.先進生產技術的傳播 B.漢族政治制度的熏染C.經濟重心南移的促進 D.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動4.重慶制瓷業勃發于北宋晚期的民窯——涂山窯,窯址遍布于南岸、巴南、榮昌等,器型多樣。窯爐為北方常見的馬蹄形半倒焰饅頭窯,窯具中漏斗形匣缽以及茶盞、窯變紋、花瓣裝飾可能受江西吉州窯、景德鎮窯影響。據此可知()A.商品經濟取得了顯著發展 B.區域交流影響手工業生產C.宋代重慶制瓷業特色鮮明 D.宋代私營手工業繁榮興盛5.13世紀時,英格蘭的一則小品劇中,莊園領主在法庭上公開討論小麥、奶酪、雞蛋和小乳豬的價格。無獨有偶,《田莊總管職責》也提醒領主和總管,羊毛應該論包或以一只羊一次所剪的毛為單位出售,怎樣賣收益最大、好處最多,就怎樣賣。上述材料反映英格蘭()A.封建莊園制度已瀕臨崩潰 B.莊園農產品獲利豐厚C.農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初顯 D.圈地運動正迅速開展6.《莊園敕令》是法蘭克王國于公元8世紀末頒行的整頓王室領地經濟的條例。敕令規定管家應該把莊園上的產品分為兩類,一類供應國王日常需要,一類供應戰爭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備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還指示要宰殺牛、羊熬煉脂肪,預備足夠數量的肥鵝、肥雞、準備各色蔬菜等。這反映出莊園()A.擁有較大生產規模 B.呈現出政治管理上的獨立性C.自營程度相對較高 D.內部生產秩序管理比較嚴格7.1803年,英國約克郡西區織出的呢絨只有1/16是產自資本家經營的大工廠,其余的約有43萬匹則是由老板兼工匠在作坊里織出的。根據1831年英國議會的調查,該年英國工人為404,317人,手工工人為1159,867人。這體現出該時期英國()A.急需大力推進蒸汽機的普及 B.工業經濟組織呈現出多樣性C.手工生產阻礙了生產力發展 D.工廠制難以適應經濟的需求8.有學者指出“工廠制度的一個好處就在于,它提供了、也必須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因而提高了消費的穩定性。1790-1830年間,工廠生產活動迅速提高。更多的人既作為生產者、也作為消費者從工廠制度中得到了好處。”該學者強調工廠制度()A.改善了工人階級的處境 B.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C.促進了社會分工的細化 D.引發了生產組織的變革9.蒸汽機被發明后,其動力優勢逐漸顯露,英國工廠主們發現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工廠可以選擇建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城鎮,不需要像以水力機為動力的工廠那樣只能建在河邊,而這摧毀了工業鄉村的優勢,使得人口逐漸向工業城鎮聚集成為可能。這說明()A.技術進步破壞鄉村生態環境 B.蒸汽動力優勢改變產業結構C.生產方式變化促進人口增長 D.工業革命助推了城市化進程10.19世紀中期以前,建筑物非常講究藝術效果,建筑工程也多由藝術家來承擔,此后建筑雖仍具有藝術和美學價值,但不再為藝術家所壟斷,而逐步成為由工程師承擔的工程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變化()A.表明工程學已經取代藝術學 B.標志著建筑與藝術實現分離C.符合工業化城市建設的要求 D.說明了社會結構出現新變化11.據相關機構統計,2008年,全球對航天業的投入總額達620億美元,這些投資帶動了4960億到8680億美元關聯投資,當年創造的總產值達1000億—1800億美元。這說明()A.發達國家壟斷航天收益 B.發展高新科技意義重大C.民間資本進入國防產業 D.太空軍備競賽愈演愈烈12.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相隔萬里的人們不再'老死不相往來可以說,世界因互聯網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聯網而更豐富。”材料中認為互聯網有利于()A.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B.推動社會階層轉變 C.推動勞作方式變革 D.推動全球化進程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生產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農業并非從單一中心起源而向周圍地區輻射的。例如,以前人們認為長江流域農業是由黃河流域傳播過去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證明長江流域或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農業文明的搖籃。戰國至秦漢,鐵農具和牛耕先后在黃河流域普及,導致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北方形成耕耙耢壓鋤相結合的抗旱保墑耕作技術體系。宋代,宋高宗曾下詔:“京西、淮南販賣牛耕,與免稅三年?!泵髑鍟r期,引進外來的經濟物種,為了提高作物和禽畜的產量、品質和抗逆性,人們十分重視品種的選育、保純和種子的保藏處理,并善于利用農業生態系統中各種農作物之間相互依存和制約的關系,使其向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幾杂诎材取吨袊糯r業的淵源和特點》材料二中世紀晚期是英國農耕制度發生重要變化時期。12世紀時,英國引進“三圃制”,即將土地分為三部分,1/3休耕,1/3秋天播種小麥轉年夏初收獲,還有1/3在暮春播種燕麥、大麥或豆類,秋季收獲;耕地以三年為期輪作。13世紀以后,畜牧業在農民經濟中的作用日趨突出。14—15世紀,特別是黑死病爆發以后,由于英國人口大量減少,土地資源充裕,農奴制逐漸解體,莊園組織名存實亡,農民獲得土地的條件變得相對有利。在新的耕作制度得到廣泛推廣的同時,中世紀晚期先進的生產工具一重犁代替了傳統的輕犁在英國普遍使用,而作為效率較高的牲畜,馬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農耕生產之中,馬具備耕作速度更快,勞動時間更長的優勢。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業生產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創造出了更多的社會財富,促進了英國社會經濟的繁榮?!幾怨A劉偉《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村經濟狀況考察》(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業生產力發展的表現及意義。(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及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業的發展對今天中國振興鄉村經濟的啟示。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據聯合國《世界城鎮化展望(2018年版)》等資料編制據材料,概括英國19世紀到20世紀中期城市化進程階段性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相關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漢鐵農具大量使用,反映了社會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公元前5世紀是戰國時期鐵農具出現了,但反映不出普及,排除A項;材料只是鐵農具數量,不能說明冶煉技術的提高,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政府,排除D項。故選B項。2.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漢代畫像石(磚)上描繪了大量婦女參與勞動的場景,涉及農業勞動、蠶桑業、紡織業和釀酒業,客觀上反映了漢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C項正確;此時婦女社會地位并未提升,A項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B項不屬于主要原因,排除B項;材料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D項屬于次要因素,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A解析:選擇A: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設置了許多養牛官以促進官營養牛業的發展,進而為牛耕技術的推廣提供保障。因此,這些官職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牛耕技術的傳播。排除B、D:材料主旨與漢族政治制度的熏染無直接聯系,也不是南北民族交融的結果。排除C:經濟重心的南移與這些官職的出現沒有必然聯系。4.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窯爐為北方常見的馬蹄形半倒焰饅頭窯,窯具中漏斗形匣缽以及茶盞、窯變紋、花瓣裝飾可能受江西吉州窯、景德鎮窯影響”可知,重慶制瓷業窯爐、窯具、裝飾等受江西吉州窯、景德鎮窯影響,說明區域交流影響手工業生產,B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重慶制瓷業受江西吉州窯、景德鎮窯影響,沒有涉及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重慶制瓷業受江西吉州窯、景德鎮窯影響,沒有強調宋代重慶制瓷業特色,排除C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重慶制瓷業受江西吉州窯、景德鎮窯影響,沒有強調宋代私營手工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莊園領主在法庭上公開討論……價格”可知,莊園的農業生產突破了原來自給自足的模式,莊園領主通過在市場中售賣農產品來獲得利潤,反映出此時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影響到農業,農業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表明農業的經濟轉型趨勢初顯,故選C項;14-15世紀,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封建莊園制度逐漸解體,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封建莊園出現追求利潤的現象,由材料無法看出農產品的獲利情況,排除B項;圈地運動大約從15世紀開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6.答案:C解析:時空定位:8世紀末,法蘭克王國→中古西歐。材料主旨:根據材料“一類供應國王日常需要,一類供應戰爭需要……各色蔬菜”可知,中古時期西歐莊園可以生產各類產品,主要為滿足國王日常和戰爭需要,自營程度較高,C項正確。材料反映莊園產品類別豐富,反映不出生產規模問題,排除A項;材料表明國王對莊園有政治管理權,B項與材料不符,排除;材料體現不出莊園內部的生產秩序管理情況,排除D項。7.答案:B解析:由“資本家經營的大工廠”、“作坊”、“工廠工人為404,317人,手工工人為1159,867人”可得,當時隨著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英國的工業經濟組織呈現出多樣性和過渡性的特征,故選B項;題干所述主要涉及到的是工廠和作坊的經濟組織形式,并未涉及到生產技術及其設備的問題,所以不能得出急需大力推進蒸汽機普及的結論,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工業革命背景下英國工業經濟組織的多元化特征,屬于生產關系范疇,而手工生產屬于生產力范疇,二者不是同一范疇,排除C項:工廠制出現是工業革命發展的結果,所以適應了經濟的需求,排除D項。8.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90——1830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工廠制度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提高了消費的穩定性。工廠生產活動迅速提高,使得更多的人從工廠制度中得到了好處,可知學者強調工廠制度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B項正確;工人階級只是其中一部分人,不全面,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社會分工,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C項;工廠制度本身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產生的生產組織,材料未體現生產組織的變革,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根據材料可知,蒸汽機的優勢使得工廠主們可以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城鎮建廠,鄉村人口也逐漸向城鎮聚集,這推動了城市化進程,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推動,并未體現鄉村生態環境被破壞、產業結構出現變化和人口增長,排除ABC項。故選D項。10.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工程師打破了藝術家對建筑藝術和美學價值的壟斷,這一變化符合工業化城市建設的要求,C項正確;A項說法絕對,藝術學依然存在,沒有被工程學取代,排除A項;根據材料“建筑仍具有藝術和美學價值,但不再為藝術家所壟斷,而逐步成為由工程師承擔的工程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可知建筑與藝術沒有分離,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社會結構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11.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題干描述的是航天業巨大的投資和產值,反映出高科技產業對經濟的巨大拉動作用,體現了發展高新科技的重大意義,B項正確;材料涉及全球對航天業的投資和產值,沒有涉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所占的比例,不能得知發達國家壟斷航天收益,排除A項;材料涉及全球對航天業的投資和產值,沒有涉及這些投資是民間資本還是政府資本,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全球對航天業的投資和產值,沒有涉及全球對航天業投資的國家是否存在太空軍備競賽排除D項。故選B項。12.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認為互聯網密切世界各地聯系,有利于推動世界全球化進程,故選D項。13.答案:(1)特點:農業起源早;多元交匯與并存;生產過程的精耕細作;因地制宜,引進外來品種;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成因:黃河、長江流域土壤的肥沃,氣溫的適宜;受中國古代重視實用思想影響;社會普遍重視農業的發展;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人多地少矛盾突出。(2):表現:農民土地占有面積擴大;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糧食產量的提高;農業經營結構的變化。意義:引起封建土地關系的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逐漸在英國農村建立;推動了資本原始積累,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3)啟示: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重農業技術的創新;因地制宜;政策調整適應生產力發展;發展多元化的鄉村經濟類型解析:(1)特點:根據材料“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產生最早的國家之一”可知,農業起源早;根據材料“證明長江流域或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農業文明的搖籃”可知,古代中國農業多元交匯與并存;根據材料“鐵農具和牛耕先后在黃河流域普及,導致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北方形成耕耙耢壓鋤相結合的抗旱保墑耕作技術體系”可知,古代農業生產過程的精耕細作,因地制宜;根據材料“明清時期,引進外來的經濟物種”可知,古代中國因引進外來品種;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成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農業在長江黃河流域發源,得益于黃河、長江流域土壤的肥沃,氣溫的適宜;從思想角度看,古代中國農業受中國古代重視實用思想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是自然經濟,社會普遍重視農業的發展;根據材料“宋高宗曾下詔:京西、淮南販買牛耕,與免稅三年”并結合所學可知,古代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尤其是明清時期,人多地少矛盾突出。(2)表現:根據材料“農民獲得土地的條件變得相對有利”可知,中世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