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4-2024年“十大語文差錯”匯總2025年高考綜合改革適應性測試(八省聯考)語文試卷“語言文字運用”部分,有一道新的題型,原題如下:19.文中第二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在網友們分享的眾多照片和視頻中,還出現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與北京西郊玉峰塔、頤和園十七孔橋、西藏的雪山“同框”的作品,天文景觀與地理景觀
②
,美不勝收。有“追星人”表示,能夠親眼目堵這六萬年一遇的星際邂后,堪稱宇宙級的浪漫體驗。10月下旬之后,這位天外來客托著修長的大尾巴漸行漸遠,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此題答案:“目堵”應為“目睹”,“邂后”應為“邂逅”,“托著”應為“拖著”。三個錯別字只需要找出兩處,或許是考慮到“邂逅”一詞相對生僻,并且錯別字已經多年未出現在高考試題中,適當降低試題難度。回顧高考語文試卷,
2007年及以往,每年都有一道考錯別字的試題。從2008年開始,錯別字試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從錯別字考查的題型來看,都是基于雙音詞和成語來考查錯別字的。與之相比,2025年度的適應性測試語文卷中的錯別字試題則開創了一種新模式,把錯別字隱藏在一段文本中,讓學生找出并改正,這種考查方式,更符合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能根據具體語境辨析多音多義字的讀音和字義,辨識、糾正常見的錯別字”綜上所述,適應性測試語文卷中的錯別字試題考查方向正確、必要,設題方式科學、實效,題目雖小,意義重大。這足以引起我們后期復習階段對錯別字的重視。畢竟,在“名篇名句默寫”“成語填空”以及“寫作”中,錯別字也是學生丟分的重要原因。以下整理了自2014年開始歷年的十大語文差錯。這些差錯在日常使用、媒體報道以及各類信息傳播中頻繁出現,值得引起廣泛關注。2024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一、“制高點”誤為“至高點”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科技巨頭紛紛搶占行業制高點。不少報道把“制高點”誤寫成“至高點”。“至”有“最”的意思,“至高點”即“最高點”。而“制高點”本是軍事用語,指能夠俯視、控制周圍地面的高地或建筑物等。其中“制”指壓制、控制,“制高點”指能獲得控制權的高點。搶占“制高點”,不僅要占據某一特定空間的最高點,而且要利用這一優勢,獲得控制權、擁有掌控力。“制高點”誤為“至高點”,化優勢為勝勢的意思蕩然無存。二、“電光石火”誤為“電光火石”在巴黎奧運會上,中國體育健兒斗志昂揚,奮勇拼搏,其激烈比賽的精彩瞬間常被媒體稱為“電光火石”,這個詞正確的說法應該是“電光石火”。“電光”指閃電之光,“石火”指擊石之火,“電光石火”常用來形容轉瞬即逝的事物,也形容極快的速度。“火石”是燧石的俗稱,兩塊燧石擦擊,可以取火。閃電之光,稍縱即逝;取火之石,固態堅實。“電光”與“火石”形態相去甚遠,并舉使用不當。三、“躋身”誤為“擠身”網球新星鄭欽文在2024年大放異彩,屢獲佳績,躋身國際女子網球協會(WTA)年終總決賽。有報道把“躋身”誤為“擠身”。提手旁的“擠”,本指推開,引申指緊緊靠在一起,如“擁擠”“擠壓”等。足字旁的“躋”(jī),本指登上、上升,引申指晉升,如“躋升”即指升遷。鄭欽文通過獲得優異成績而得以置身世界女子網壇前列,應該用“躋身”,因為這是社會地位的提高,與擁擠無關,不能寫成“擠身”。四、“花甲”誤為“古稀”乒乓名將倪夏蓮長期活躍于世界乒壇,深受球迷喜愛。她1963年出生,2024年六十一歲。有報道稱倪夏蓮“年逾古稀”“步入古稀之年”。其實,年過六十,是年過“花甲”,而非年過“古稀”。古代用干支紀年,以天干與地支依次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稱“花甲”,后用以指人六十歲。“古稀”指人七十歲,語本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五、“松弛感”誤為“松馳感”2024年,“松弛感”一詞廣為流傳。遺憾的是,常有人把“松弛感”誤寫成“松馳感”。馬字旁的“馳”,本指使勁趕馬,引申指車馬等跑得快,又泛指快跑、疾行,如“馳援”。弓字旁的“弛”,本指放松弓弦,含義與“張”(本指上緊弓弦)相對。引申指放松、松懈,如“弛緩”,又指解除、廢除,如“弛禁”。“松弛”可指放松、不緊張,也可指松懈、不嚴格。如今“松弛感”多用于指面對壓力時淡定從容、不慌張、不焦慮的心理狀態。“松弛”無關驅馳,“松弛感”不能寫作“松馳感”。六、“曈曈”誤為“瞳瞳”“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個詩句反復出現于辭舊迎新的春節期間,其中的“曈曈”常被誤寫。2024年央視春晚播放西安分會場節目,字幕就把“曈曈”誤成了“瞳瞳”。目字旁的“瞳”,本指瞳孔,即眼球虹膜中心的圓孔,后也借指目光。日字旁的“曈”,含義與太陽有關,疊用作“曈曈”,形容太陽剛升起時明亮的樣子。“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出自王安石《元日》,描寫的是新年到來、萬象更新的美好景象,其中的“曈曈”不能寫成“瞳瞳”。七、“腦卒中”的“卒中”誤讀為zúzhōnɡ近年來,全國各地醫院穩步推進“腦卒中”防治工作。遺憾的是,“卒中”常被誤讀為zúzhōnɡ。“腦卒中”簡稱“卒中”,俗稱“中(zhònɡ)風”。這是由腦血管突發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腦組織損傷,是一種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急性疾病。“中風”是中醫學說法:“中”指被侵襲、被傷害,另如“中傷”;“風”則指急癥,另如“痛風”。“卒”讀zú,泛指士兵,還指終止、完畢;讀cù,義為突然,后多作“猝”。“卒中”即突然被侵襲,應該讀cùzhònɡ。讀成zúzhōnɡ,表達不出突然被傷害的意思。八、“過渡”誤為“過度”2024年,美國大選特朗普獲勝,韓國總統尹錫悅被彈劾,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崩潰,諸多權力更迭中往往有一個過渡,“過渡政府”等詞頻現各類媒體中。但不少報道把“過渡”誤寫成“過度”。“度”本指計量長短的標準,引申指程度、限度。“過度”指超過適當的限度,如“過度疲勞”“過度興奮”。三點水的“渡”,本指橫過水面。“過渡”字面義即橫越江河,后引申指事物由一個階段逐漸發展而轉入另一個階段,如“過渡時期”“過渡地帶”。“過渡”與“過度”,音同形近,含義迥別。“過渡政府”等中的“過渡”不能寫作“過度”。九、“偵察”誤為“偵查”2024年,巴以沖突持續升級,俄烏前線戰事膠著,無人機頻頻現身相關報道。不少媒體將“偵察無人機”誤作“偵查無人機”。“偵查”是法律用語,指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和檢察機關在刑事案件中,為了確定犯罪事實和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確實有罪而進行調查及采取有關的強制措施,如“偵查案情”。而“偵察”是軍事用語,指為了弄清敵情、地形及其他有關作戰的情況而進行活動。“偵察無人機”在空中偵察戰況,執行的是軍事任務,不能寫作“偵查無人機”。十、“果腹”誤為“裹腹”巴以沖突愈演愈烈,人道主義災難前所未有,加沙地帶民不聊生。有媒體報道稱:“大量加沙民眾只能挖野菜裹腹”,“加沙民眾食不裹腹”。其中“裹腹”是“果腹”之誤。“果腹”出自《莊子·逍遙游》:“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果”本指果實,“腹猶果然”形容肚子像果實一樣飽滿,后以“果腹”指吃飽肚子。“裹”可指纏繞、包扎,如“包裹”,還可指夾雜,如“裹挾”。“果腹”不能寫作“裹腹”。2023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一、“多巴胺”的“胺”誤讀為ān“多巴胺”本身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同時也是一種激素,能夠讓人產生愉悅的感覺。2023年,色彩鮮艷的“多巴胺穿搭”成了時尚潮流,“多巴胺”也引申出“快樂因子”的含義,成為流行語,廣泛使用。“多巴胺”的“胺”經常被誤讀為ān,其實正確讀音是àn。“胺”是氨分子中部分或全部氫原子被烴基取代而成的有機化合物。常容易讀錯的還有“三聚氰胺”。二、“卡脖子”的“卡”誤讀為kǎ近些年,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卡脖子”頻頻出現在新聞報道中。“卡脖子”的“卡”常被誤讀為kǎ,正確讀音是qiǎ。“卡脖子”是用雙手掐住別人的脖子,多比喻抓住要害,置對方于死地。這里的“卡”是動詞,指用手的虎口緊緊按住。“卡”讀qiǎ時,還表示夾在中間不能活動(如“魚刺卡住了”)、阻擋(如“卡住退路”)等義。讀kǎ時,為音譯用字,多用于外來詞,如卡片、卡通、卡車、卡介苗等。三、“賬號”誤為“帳號”2023年7月,話題“賬與帳很多人分不清”沖上熱搜。生活中,許多網站和手機應用軟件都將“賬號”誤為“帳號”。古漢語中,“帳”可通“賬”。但是,2001年發布的《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對二字明確分工如下:“賬”用于貨幣和貨物出入的記載、債務等,如賬本、報賬、借賬、還賬;“帳”專表用布、紗、綢子等制成的遮蔽物,如蚊帳、帳篷。“賬號”本指單位或個人跟銀行建立經濟關系后,銀行在賬上給該單位或個人所編的號碼,與貨幣等有關;后由此義引申,指用戶訪問計算機系統或使用某些資源時使用的識別碼。因此,表示用戶識別碼時,“賬號”才是正確詞形。四、“躥紅”誤為“竄紅”2023年,各大視頻平臺上多部爽劇爆紅。媒體常稱某部作品的迅速走紅為“竄紅”,其實應作“躥紅”。“躥”讀cuān,指快速向上或向前跳躍,如“身子向上一躥”。“躥紅”指迅速走紅,多用于演藝界、體育界等,如“躥紅歌壇”。而“竄”讀cuàn,本義為藏匿。現常指亂跑、亂逃,多用于匪徒、敵軍、獸類等,如“抱頭鼠竄”。還可表示改動文字,如“竄改”。五、“下軍令”誤為“下軍令狀”2023年俄烏局勢持續緊張。在相關報道中,常出現“軍令狀”一詞,如“烏克蘭總統下達軍令狀,敦促烏軍加快反攻”。其中“下達軍令狀”有誤。“軍令”指軍事命令;而“狀”作為文體的一種,指向上級陳述意見或事實的文書。“軍令狀”本是戲曲和舊小說中所說接受軍令后寫的保證書,表示如果不能完成任務,愿依軍法受罰,后借指接受任務時所做的按時完成任務的保證。可見,上級向下級下達命令應稱“下軍令”,而非“下軍令狀”。六、誤讓岳飛自稱“鵬舉”電影《滿江紅》于2023年年初上映,反響不俗。其中,岳飛親筆留下遺言,開頭是:“鵬舉絕筆,以明心跡。”實際上,岳飛是不可能自稱“鵬舉”的。鵬舉是岳飛的表字。“表字”是舊時成年人在本名以外另起的與本名在意義上有聯系的別名,也說“字”。字通常是平輩或晚輩對某人的稱呼,以表示尊重或親近,用于他人稱自己,不可自稱。岳飛自稱或署名,可以是“飛”或“岳飛”,但不會像電影設計的那樣,自稱“鵬舉”,那是不符合傳統稱謂規范的。七、誤稱白居易修建“白堤”2023年9月至10月,第19屆亞運會在杭州舉行。杭州的各種人文勝景一時廣受關注。不少文章和報道中稱,白堤是白居易修建的。其實,白堤在白居易到杭州之前就已存在。白堤,舊稱“白沙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中。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曾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贊頌其風光,后人為紀念白居易將此堤命名為白堤。可見,白堤并非白居易修建,而是因白居易得名。八、“宇宙飛船”誤為“航天飛機”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入軌后,與空間站組合體成功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在相關報道中,有媒體將神舟十七號稱為“航天飛機”。神舟十七號不是“航天飛機”,而是“宇宙飛船”。“航天飛機”兼有航空和航天功能,是一種往返于地面和宇宙空間的部分重復使用運載器。它利用助推火箭垂直起飛,然后啟動軌道飛行器進行軌道航行,可以滑翔降落返回地面。“宇宙飛船”簡稱“飛船”,是用運載火箭送入地球衛星軌道運行并能重返地面的航天器,有時特指載人航天器。神舟系列飛船,是中國自行研制的用于天地往返運輸人員和物資的航天器,屬于“宇宙飛船”。九、誤稱“支原體”為病毒2023年秋冬,支原體肺炎高發,其癥狀主要是發熱和咳嗽。不少人因為支原體引起肺炎而稱之為“支原體病毒”。其實,“支原體”既不是病毒,也不是病菌,而是微生物的一種,它有細胞膜,沒有細胞壁,呈不規則球形或絲狀,共生、腐生或寄生生活,寄生型支原體能引起動植物病害和人類疾病。病毒是比病菌更小的病原體,多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見。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有遺傳、變異等生命特征,能在特定的寄主細胞中復制繁殖。很多病毒可以致病,如“新冠肺炎”就是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十、誤把“土耳其”當成阿拉伯國家2023年巴以沖突升級,有媒體在相關報道中,誤將土耳其歸入阿拉伯國家。阿拉伯國家有相似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一般指國民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國家;阿拉伯民族以通用語為阿拉伯語而得名。土耳其絕大多數國民是土耳其人,以土耳其語為通用語。土耳其不屬于阿拉伯國家。2022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一、“踔厲奮發”的“踔”誤讀為zhuō2022年,“踔厲奮發”頻頻出現于文件報告、新聞媒體、宣傳橫幅中。“踔厲奮發”的“踔”常被誤讀為“zhuō”,正確的讀法是chuō。“踔”是個多音多義字:讀chuō,有跳躍、疾行等義,引申指超越、遠勝的樣子;讀zhuō,有卓然特立之義。“厲”指振奮;“踔厲”形容精神奮發有為。“踔厲奮發”還常被誤寫為“戳力奮發”。“戳”指用力刺,引申有刺激、指責等義;“戳力”講不通。二、“天和核心艙”誤為“天河核心艙”2022年7月和11月,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先后完成與天和核心艙的交會對接,形成“T”字基本構型,天宮空間站建設邁出了關鍵一步。媒體報道相關新聞時,常把“天和核心艙”誤為“天河核心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曾舉辦空間站征名活動,核心艙最終被命名為“天和”。“天和”本指自然和順之理、天地之和氣,包蘊天地自然與人類和諧統一之意,充分彰顯中國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類的理念。“天河”則指銀河。三、“連花清瘟”誤為“蓮花清瘟”在說到防疫藥品時,“連花清瘟”常被提及,但往往有人把它誤為“蓮花清瘟”。其中“連花”二字分別指該藥品成分中的連翹和金銀花,二者均有清熱解毒的功能,以此為主要原料制成的藥物顆粒,可清瘟解毒、宣肺泄熱,對流感病毒等起抑制作用。“連花清瘟”的成分里不含“蓮”。四、數量減少誤用“倍”新冠病毒不斷迭代,研究人員發現,如今奧密克戎毒株的傳染性明顯增強,而致病性顯著下降。媒體報道相關新聞時,常出現這樣的表達:奧密克戎致病力比原始毒株下降四十倍。“下降四十倍”的說法明顯不妥。“倍”作量詞時用在數詞后,表示增加的是跟原數相同的數;某數的幾倍就是某數乘以幾,如二的三倍是六。量詞“倍”一般用于數目的增加,而不用于數目的減少。如果硬要用于數目的減少,減少一倍數值便成為零,如何“下降四十倍”?規范的說法應為:下降到四十分之一。五、“天然氣”誤為“天燃氣”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面臨西方國家的嚴厲制裁,國際能源市場動蕩,天然氣價格暴漲。相關報道中,“天然氣”常被誤為“天燃氣”。天然氣通常指產生于油田、煤田和沼澤地帶的天然氣體,主要成分是甲烷等。而“天燃氣”只能理解成自然燃燒的氣體,世界能源體系中不存在這種氣體。漢語中有“燃氣”一詞,義為用作燃料的氣體,天然氣便屬燃氣。“天然氣”是“燃氣”,但不是“天燃氣”。六、“不負眾望”誤為“不孚眾望”2022年12月18日,卡塔爾世界杯決賽,阿根廷隊擊敗法國隊奪得冠軍,梅西不負眾望,率領阿根廷隊捧起大力神杯。有媒體在報道相關新聞時,把“不負眾望”誤為了“不孚眾望”。“負”指辜負;“不負眾望”即沒有辜負眾人的希望、期待。“孚”讀fú,指令人信服,如“深孚眾望”便指使大眾非常信服,享有很高的威望。“不孚”指不能使人信服,“不孚眾望”只能理解成不能使大眾信服、辜負了大家的期望。這顯然和贊揚梅西的本意大相徑庭。七、“英國女王”誤為“英國女皇”倫敦時間2022年9月8日,英國白金漢宮證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當天去世,終年96歲。相關報道中,不少媒體把“英國女王”誤成了“英國女皇”。英國的全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其國家元首稱“國王”。伊麗莎白二世為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長女,1952年2月6日即位,1953年6月2日加冕,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世稱“女王”。“女皇”則指女性皇帝,英國沒有皇帝,自然也沒有“女皇”。八、“終止”誤為“中止”2022年11月3日,第77屆聯合國大會再次以185票贊成,2票反對,2票棄權的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要求美國終止對古巴的經濟、商業和金融封鎖。在相關報道中,有媒體將“終止”誤為了“中止”。“終止”表示結束、完全停止,而“中止”表示事情沒有完成而中途停止。“中止”還有繼續的可能。聯合國要求美國“終止”對古巴的封鎖,是希望美國“結束”其行為,而非讓其行為“中途停止”。九、“霰彈槍”誤為“散彈槍”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市進行演講時胸部中槍身亡。有多家日本媒體援引警方的消息稱,安倍晉三被人用霰彈槍擊中。在相關中文報道中,有媒體把“霰彈槍”誤為了“散彈槍”。“霰”指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常為球形或圓錐形。“霰彈槍”簡稱“霰槍”,是一種能將許多彈丸(或小箭)成束射向目標的后裝滑膛槍,能進行不需精確瞄準的噴撒式射擊。“霰”過去曾讀sǎn,后統讀xiàn。“霰彈槍”不能寫成“散彈槍”。十、“莘莘學子”的“莘莘”誤讀為xīnxīn“莘莘”應讀shēnshēn,形容眾多;“莘莘學子”指眾多學生。“莘”另讀xīn,為藥草名,即細辛,也作地名,如莘莊(屬上海)。“莘莘學子”的“莘莘”,常被人誤讀為xīnxīn。2022年夏,某著名高校一塊寫著“悻悻學子,前程似錦”的宣傳板引起社會關注。“悻悻學子”顯系“莘莘學子”之誤。此處“莘莘”被誤為“悻悻”,當是弄錯了“莘莘”的讀音,進而寫了別字。“悻”讀xìnɡ,“悻悻”形容惱怒怨恨、憤懣不平;“悻悻學子”不可能是宣傳板想要表達的意思。此外,“莘莘學子”本是眾多學子組成的群體,類似“這位莘莘學子”“兩名莘莘學子”“眾多莘莘學子”等說法,都是錯誤的。2021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一、“六安”的“六”誤讀為liù2021年,國內疫情出現多點散發態勢。5月16日,安徽省六安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相關新聞報道中,有媒體將“六安”的“六”讀作liù。“六”是多音字,讀liù指數字,即比五大一的正整數,讀lù用于地名,如江蘇六合。安徽“六安”的“六”讀lù,權威辭書是這樣注音的;民政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也是這樣標注的。二、“蔓延”誤為“曼延”2021年底,新毒株奧密克戎造成國際疫情繼續擴散。不少媒體在報道中將疫情“蔓延”誤作疫情“曼延”。曼,本指長、遠。曼延,指連綿不斷,描寫的是靜態對象,如“群山曼延”。蔓延,本指蔓草等向四周延伸、擴展,引申泛指向周圍延伸、擴展,描寫的是動態變化的對象。病毒擴散,應用“蔓延”。另外,媒體上還有用“漫延”的。在指向四周擴散的義項上,“蔓延”“漫延”可視為異形詞,現在多主張用“蔓延”。三、“接種疫苗”的“種”誤讀為zhǒng2021年,接種疫苗是頭等大事。遺憾的是,不少人將“接種”疫苗誤讀為“接zhǒng”疫苗。“種”是多音字:讀zhǒng,表示事物,主要是名詞,指種子等,也作量詞,指種類;讀zhòng,表示動作,是動詞,如種地、種植;讀Chóng,用于姓氏。接種疫苗就是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動物體內,用以預防疾病。這個“接種”顯然是動作,應讀“接zhòng”。四、“途經”誤為“途徑”“流行病學調查”(簡稱“流調”)工作中,個人行動軌跡是重點。在個人旅居史描述中,不少公告將“途經”誤為“途徑”。“途經”,動詞,意思是中途經過某地,如“從北京途經南京到上海”。“途徑”,名詞,意思是路徑,多用于比喻,如“解決問題的途徑”。“途經”和“途徑”語義不同、用法不同,把“途經中高風險地區”寫為“途徑中高風險地區”是錯誤的。五、“必需品”誤為“必須品”疫情防控必須確保人民群眾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應。如2021年12月23日,西安封城,封閉式管理期間,為保證群眾糧食等生活必需品供應,志愿者送貨上門。一些媒體在報道中,將“生活必需品”誤作“生活必須品”。“必須”和“必需”都強調“一定要”。然而,它們的搭配對象不同。“必須”是副詞,只能跟動詞搭配,不能與名詞連用,不能構成所字結構。“必需”是動詞,以與名詞連用,可以構成所字結構。“品”即物品,名詞性成分,只能跟“必需”搭配使用。六、“賡續”誤為“庚續”2021年,“賡續紅色血脈”的說法常見諸媒體,遺憾的是,不少地方將“賡續”誤為“庚續”。“庚”的常用義是指天干第七位,又指年齡,如“同庚”“年庚”。“賡”本義指連續、繼續。典籍中“賡”多指歌詠吟誦的接續唱和,如“賡詠”“賡酬”“賡韻”等。如今,“賡”指繼續,“賡續”是同義連用,復指強調。現代漢語中“庚”不表示繼續,“賡續”不能寫成“庚續”。七、“失之偏頗”誤為“有失偏頗”電視劇《覺醒年代》里,陳獨秀曾說過“二十年不談政治”,第27集中李大釗說道:“當初說這句話有失偏頗了。”其中,“有失偏頗”有誤,應改為“失之偏頗”。“有失”即失去,強調的是“失去”的對象,與褒義詞連用,如“有失公正”,就是指失去了公正。而“失之”的“失”指失誤、失當,“失之”分析的是失誤的原因,與貶義詞連用,如“失之狹隘”。“偏頗”指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因“偏頗”而造成失誤,當稱“失之偏頗”。八、“血脈僨張”誤為“血脈噴張”2021年8月1日,蘇炳添以9秒83的成績晉級東京奧運會百米決賽。不少媒體在報道中稱,這一驚世駭俗的成績令人“血脈噴張”。其中“噴張”有誤,正確的寫法應是“僨張”。“僨”讀fèn,指亢奮,“僨張”指擴張突起,“血脈僨張”意為血液流動加快,血管膨脹,青筋鼓起,多用來形容激動、亢奮、激情。“噴張”指張裂噴射,“血脈噴張”即鮮血噴射,用來形容情緒激動顯然不合情理。九、“情結”誤為“情節”2021年,中國精心籌備北京冬奧會。中國人對冬奧會寄托了很深的情感,一些媒體在相關報道中將冬奧“情結”誤成了冬奧“情節”。“情結”指很深的情感,深藏心底的感情,如“思鄉情結”,或指心中的感情糾葛,如“化解不開的情結”。“情節”指事情的變化和經過,如“故事情節”,或指犯罪或犯錯誤的具體情況,如“案件的情節”。中國人重視冬奧會,不遺余力地籌備北京冬奧會,寄托在其中的深情當然應稱“情結”而不是“情節”。十、“行拘”誤為“刑拘”2021年10月21日,北京警方針對某知名人士嫖娼事件進行通報,稱違法人員對違法事實供認不諱,目前均因觸犯治安管理法被朝陽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有媒體在報道中將“行拘”誤成了“刑拘”。“行拘”是“行政拘留”的簡稱,“刑拘”是“刑事拘留”的簡稱,兩個簡稱讀音相同,但含義相差很大。上述人士嫖娼觸犯的是《治安管理處罰法》,這是行政法,因此適用的是“行拘”。如果觸犯的是《刑法》,那適用的就應該是“刑拘”了。2020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一、“新冠”的“冠”誤讀為guàn“冠”是個多音字:讀guān,名詞,指帽子或形似帽子的東西;讀guàn,動詞,指戴帽子。“新冠”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簡稱;“冠狀病毒”是一種球形病毒,因其外膜上有形似中世紀歐洲王冠上的棒狀突起而得名。“新冠”的“冠”取“王冠”之義,名詞,當讀guān而不讀guàn。二、“戴口罩”誤為“帶口罩”“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在相關宣傳中常被誤為“帶口罩”。“戴”指把物品加在能發揮其功用的身體某一部位,“帶”指隨身攜帶、拿著某物品。“戴口罩”指將口罩正確地加于口鼻之上,“帶口罩”即隨身攜帶、拿著口罩。三、“共渡難關”誤為“共度難關”“共渡難關”中的“渡”常誤為“度”。“度”與“渡”均可指跨過、越過、經過,古漢語中常混用,但如今二者已分工:“度”與時間概念搭配,如度日、歡度佳節;“渡”與空間概念搭配,如渡河、遠渡重洋。難關,本義指難通過的關口,是空間概念,與之搭配的應是“渡”而不是“度”。四、“杏林”誤為“杏壇”不少詩文用“杏林天使”“杏林豪杰”稱頌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但“杏林”常被誤為“杏壇”。“杏林”與三國吳人董奉有關,據說他看病不收錢,只要求病愈的人在他家附近種杏樹,病重者種五棵,輕者種一棵,日久蔚然成林。后世以“杏林”稱良醫,也指醫學界。“杏壇”與孔子有關,相傳孔子曾于杏壇之上授業,后世便稱講學之地為“杏壇”,現泛指教育界。五、“宵禁”誤為“霄禁”報道國外防疫措施時,“宵禁”常被誤成“霄禁”。“宵”指夜晚,“霄”指云、天空。宵禁,即禁止夜間活動。為防疫而宵禁,目的是減少非必要的人際接觸。“宵禁”與云、天空無關,不能寫成“霄禁”。六、“擠兌”誤為“擠對”在新冠疫情威脅下,許多國家的醫療系統幾近崩潰,不少媒體稱“醫療資源出現擠對”。其中的“擠對”應為“擠兌”。“兌”即兌換;“擠兌”本指銀行券持有人爭相向發行銀行兌換現金的現象,嚴重時會使銀行崩潰,失去兌付能力。醫療資源被擠占,可類比為“擠兌”。“擠對”指逼迫別人屈從,“醫療資源出現擠對”說不通。七、“副作用”誤為“負作用”有媒體報道,某些防治新冠肺炎的疫苗或藥物出現“負作用”,這里的“負作用”應為“副作用”。任何藥物的藥理作用都不是單一的,對特定的疾病而言,起治療作用的是“主作用”,對治療無效的其他作用是“副作用”。“副”與“主”相對,強調的是附帶。八、誤用“嘆為觀止”形容疫情失控截至2020年底,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00萬,病亡人數超過35萬,均居世界之最。有媒體在報道時稱:美國疫情防控形勢,讓人“嘆為觀止”。“嘆為觀止”是個成語,表示所見事物好到了極點。新冠疫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與健康,不能用“嘆為觀止”形容。九、“科創板”誤為“科創版”2020年11月,螞蟻集團發布暫緩上市公告,其中將“主板”“科創板”錯成了“主版”“科創版”。“板”指板塊,本指地球巖石圈的構造單元,引申指具有共同特點或聯系的各個組成部分。“主板”“科創板”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板”取“板塊”之義。“版”指用于印刷的上面有文字、圖形的底子,“版塊”僅用于報刊、節目中。十、“螺螄粉”誤為“螺絲粉”2020年,廣西柳州特色小吃螺螄粉走紅。不少商家在宣傳時錯把“螺螄粉”寫作“螺絲粉”。螺螄,淡水螺的通稱,一般個體較小,可食用,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螺絲,是螺釘的俗稱,螺螄粉以螺螄為主要食材,和螺絲無關。2019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一、足協致歉聲明中的成語誤用:以“差強人意”表示讓人不滿意2019年11月,中國男足在世界杯預選賽中負于敘利亞隊。賽后,中國足協通過微博為中國男足的糟糕表現向球迷致歉:“中國男足表現差強人意,令廣大球迷倍感失望,中國足協對此深表歉意!”其中誤將“差強人意”當作“讓人不滿意”用了。差(chā):略微;強:振奮。“差強人意”表示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二、明星微博中的知識差錯:把“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當成孔子的話2019年11月,演員李小璐和賈乃亮宣布離婚。隨后,李小璐發微博稱自己是一個“普通女人”,還說“孔子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已有辭書收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條目,用例大約出現在明清時期,意思是:常人不是圣賢,誰能不犯錯誤?其出處可追溯到《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一語。三、干支紀年中的用字錯誤:“己亥”誤為“已亥”2019年是農歷己亥年,“己亥”在使用中常被誤為“已亥”。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稱。天干中有“己”沒有“已”,干支紀年中只有“己亥”年而沒有“已亥”年。還有將“2019年己亥年”誤為“2019年乙亥年”的。干支紀年中確實有“乙亥”年,但2019年不是。四、科技新聞中的詞形錯誤:“挖墻腳”誤為“挖墻角”2019年8月,華為發布操作系統“鴻蒙”,并許諾了眾多優惠,力邀安卓應用程序開發者為鴻蒙效力。媒體一時調侃:這是在“挖安卓的墻角”。其中“墻角”是“墻腳”之誤。墻角是指兩堵墻相交接所形成的角;墻腳則指墻基。墻角被挖開對墻體損害有限,但墻腳被挖整堵墻就會坍塌。因此,漢語詞匯系統中有“挖墻腳”,而無“挖墻角”。“挖墻腳”即拆除墻基,比喻從根本上加以破壞。五、影視新聞中的用字錯誤:“主旋律”誤為“主弦律”2019年國慶期間,《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中國機長》三部主旋律影片集中上映,獲得廣泛好評。相關新聞中,“主旋律”常誤為“主弦律”。“旋律”通常指若干樂音經過藝術構思而形成的有組織、有節奏的組合;“主旋律”指多聲部音樂作品中的主要曲調,現在也用來比喻基本的觀點、主要的精神。“旋律”不能寫作“弦律”,“主旋律”也不能寫作“主弦律”。六、經貿新聞中的不規范用字:“鲇魚”誤為“鯰魚”2019年11月,美國確認中國鲇魚監管體系與美國等效,中方表示歡迎。相關報道多將“鲇魚”誤為“鯰魚”。鲇魚,頭扁平,口寬大,體表無鱗,多黏液,過去也作“鯰魚”。2013年《通用規范漢字表》公布實施,確定“鲇”為規范字,而其異體字“鯰”未收入表中。此后,將“鲇魚”寫成“鯰魚”就是不規范的了。七、司法新聞中的詞語誤用:“不以為意”誤為“不以為然”2019年10月,大連一名10歲女孩慘遭殺害,兇手蔡某因不滿14周歲,依法不追究刑責。有媒體報道:蔡某行為素有不端,其父母雖有察覺卻“不以為然”,未加嚴管,最終導致惡性事件。其中“不以為然”是“不以為意”之誤。“不以為意”指不把事情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視;“不以為然”指不認為他人是正確的,表示不同意。父母不重視孩子的不良行為,應用“不以為意”。八、環保新聞中的用字錯誤:“禁漁”誤為“禁魚”多部委聯合印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對長江流域分階段實施禁捕做了規定。在相關報道中,部分媒體把“禁止捕魚”說成“禁魚”,混淆了“魚”和“漁”的區別。“魚”是名詞,即魚類;“漁”是動詞,即捕魚。“禁漁”是為了保護漁業資源,在一定時期或一定水域內禁止捕撈,不能寫成“禁魚”。九、波音墜機事件中的用語錯誤:“令人堪憂”2019年3月,埃塞俄比亞一架波音737-8飛機發生墜機空難,舉世震驚。不少媒體報道:波音飛機的安全性“令人堪憂”。“令人堪憂”是病態結構。“堪”指值得;“堪憂”指值得擔憂,意即令人擔憂。因此,可以說“波音飛機的安全性堪憂”,也可以說“波音飛機的安全性令人擔憂”。但是,將“堪憂”與“令人擔憂”雜糅成“令人堪憂”,是錯誤的。十、外交新聞中的詞語誤用:“令人不齒”誤為“令人不恥”對于美國無端挑釁的“霸凌主義”行為,我外交部發言人曾用“令人不齒”一詞予以抨擊。相關報道常將“令人不齒”誤為“令人不恥”。“齒”本指牙齒,引申指并列;“不齒”指不與同列,表示鄙視。“不恥”指不以為有失體面,如“不恥下問”。對美國的挑釁行為表示鄙視,應用“令人不齒”。“令人不恥”是根本說不通的。2018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一、重慶公交車墜江報道中的讀音錯誤:“發生口角”的“角”誤讀為jiǎo2018年10月,重慶萬州發生公交車墜江重大交通事故,經后續調查發現,該事故是乘客與司機發生口角與肢體沖突所致。某些媒體播報這則新聞時,將“口角”的“角”讀為jiǎo。“角”是個多音字,有jiǎo、jué兩個讀音。讀jiǎo時,指牛羊等動物頭頂上長出的尖長的骨狀突起物,也指物體兩個邊沿相接的地方。讀jué時,有較量、比試、競爭之義。乘客與司機發生“口角”,即在口頭上進行較量,“角”應讀jué。二、高校校慶演講中的讀音錯誤:“鴻鵠”的“鵠”誤讀為hào2018年5月,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時任校長在演講中鼓勵學生“立鴻鵠志”,“鵠”讀成了hào。“鵠”在“鴻鵠”中的正確讀音是hú。“鴻鵠”俗稱天鵝,因善高飛,人們常用“鴻鵠志”比喻遠大的志向。
三、博覽會報道中的用字錯誤:“青睞”誤為“親睞”2018年11月,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成功舉辦,大量外國企業前來參展,顯示了中國市場在國際上的巨大吸引力。報道相關新聞時,有媒體稱外國企業“親睞”中國營商環境。“親睞”應為“青睞”,典出三國時期的名士阮籍。阮常用“青白眼”看人,喜歡的人平視露出黑眼珠,不喜歡的人則以白眼相向。“青”指黑眼珠,“睞”有看的意思。
四、演藝圈風波報道中的用字錯誤:“捅婁子”誤為“捅簍子”從2018年5月開始,演藝圈“陰陽合同”等“潛規則”被揭露,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和調查。某些網絡媒體稱揭露者“捅簍子”了,演藝圈黑幕一旦揭開,將掀起“滔天巨浪”。“捅簍子”應是“捅婁子”。婁,本指物體中空,“捅婁子”即捅出漏洞來,常比喻引起亂子、糾紛、禍事等。“簍子”是用竹篾、荊條、鐵絲等編成的盛物器具,沒有“捅簍子”一說。
五、范冰冰逃稅報道中的用字錯誤:“不知所終”誤為“不知所蹤”2018年10月,稅務機關公布了對范冰冰逃稅案件的處罰決定。在此前的一段時間,作為該事件“主角”的范冰冰遠離了公眾視野,某些媒體說她“不知所蹤”。“不知所蹤”應為“不知所終”。“終”是動詞,指終止、結束。“所終”是一個“所”字結構,結構助詞“所”加動詞“終”構成名詞性成分,充當“不知”的賓語。“蹤”即蹤跡,是名詞,不能跟“所”字搭配。
六、世界杯賽事報道中的不當表達:“爭奪冠亞軍”2018年世界杯足球賽于6月14日至7月15日在俄羅斯舉行。法國隊和克羅地亞隊打進決賽,最后法國隊奪得冠軍。報道相關新聞時,某些媒體說法國隊和克羅地亞隊“爭奪冠亞軍”。參加決賽的兩支隊伍爭奪的是“冠軍”,而非“亞軍”。“亞軍”是不必爭奪的。“爭奪冠亞軍”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
七、中美貿易爭端報道中的詞語誤用:“反擊”誤為“反戈一擊”2018年美國對中國的進口商品加征關稅,蠻橫地挑起貿易爭端;中國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反制。某些媒體報道相關新聞時,說中國的反制措施是對美國的“反戈一擊”。“反戈一擊”指掉轉槍口向自己原來所屬的陣營發起攻擊。中國不屬于美國的陣營,在中美貿易爭端中,中國反制美國,是對美國的“反擊”,而非“反戈一擊”。八、沙特記者遇害報道中的詞形錯誤:“籍籍無名”2018年10月,沙特記者卡舒吉在沙特駐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領事館遇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介紹該事件的背景時,有媒體稱卡舒吉家世在中東赫赫有名,并非“籍籍無名”之輩。“籍籍無名”應是“寂寂無名”。漢語中“籍籍”一詞,常形容聲名盛大;“籍籍無名”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九、國際關系報道中的修辭錯誤:“360度”大轉彎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應對一些重大國際問題時,態度反復無常。某些媒體報道相關新聞時,常用“360度”大轉彎形容其態度的巨大轉變。如:“不打敘利亞了?特朗普一夜之間360度大轉彎!”“特朗普對伊朗態度360度大轉彎,稱愿不設條件見伊總統。”這種說法犯了夸張失度的錯誤。一條射線在平面上以端點為定點,旋轉360度時與自身重合,旋轉180度時正好形成平角,漢語中常以“180度”大轉彎來形容轉變幅度很大,到了前后相反的地步。
十、社交用語中的用詞錯誤:贈人物品用“惠贈”在社交用語中,“惠”是一個常用敬詞,凡以“惠”開頭的詞語都是指對方的行為有“恩”于己,如惠顧、惠存、惠臨、惠贈。某知名人士在送給別人的書上,有“惠贈某某”的題詞,某商家開張時,有“惠贈禮品”的告示,都是用錯了“惠贈”,可改為“敬贈”。
2017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一、電視中的人名誤讀:老舍的“舍”誤讀為shè央視2017年2月開播的《朗讀者》節目中,濮存昕和董卿強調老舍的“舍”應該讀作shè,在觀眾中產生很大的影響。其實這是缺乏依據的,正確的讀法是shě。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筆名老舍。舍予是舍我、無我的意思,“舍”即舍棄,應讀第三聲。老舍的“舍”和舍予的“舍”同音。根據親友回憶,老舍生前自己也讀shě。
二、2017年“雙十一”馬云推出了一部功夫影片,其主題曲《風清揚》將“青蘋之末”的“蘋”誤成了“萍”“青蘋之末”出自宋玉《風賦》:“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青蘋,是一種草本植物,其莖橫臥在淺水的泥中,葉柄伸出水面,只要水面有風,青蘋就像測風儀一樣輕輕搖動,后世以“青蘋之末”比喻事物處于萌芽狀態。而“萍”則指水生植物浮萍,其葉片貼在水面上,不會隨風而起。所以,“風起于青萍之末”是不合常理的。
三、熱播電視劇中的讀音錯誤:“參商”的“參”誤讀為cān。2017年熱播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有句臺詞“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劇中人將“參”讀成了cān,正確的讀法是shēn“參”“商”指的是參星和商星,均是二十八宿之一。參星在西,商星在東,二星此出彼沒,不會同時在天空中出現。人們常用“參商”比喻親友分離后不得再見。“參”讀cān時有加入、參加、參考等義,與上述臺詞無關。四、“虐童”事件報道中的用詞錯誤:“非營利”誤為“非盈利”2017年11月,上海“攜程親子園虐童”事件引爆媒體,社會為之震驚。有媒體在報道中提到有關涉事單位時稱之為“非盈利組織”,正確表述應是“非營利組織”。五、災害報道中的概念混淆:“颶風”誤為“臺風”2017年8月哈維颶風登陸美國,給當地帶來了巨大自然災害。不少媒體在報道此事件時把“哈維”誤稱為“臺風”。何為“颶風”何為“臺風”,氣象學上是按地理位置進行區別的:發生在大西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的稱“颶風”;發生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的稱“臺風”。被命名為“哈維”的熱帶氣旋產生于大西洋,顯然是颶風而不是臺風。
六、社會新聞報道中的法律詞語誤用:“起訴狀”誤為“起訴書”王寶強離婚事件,因法院公布了新的相關調查結果2017年再次引起熱議。有媒體在報道相關新聞時把王寶強當時遞交法院起訴離婚的“起訴狀”誤成“起訴書”。“起訴狀”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為了向人民法院起訴而遞交的法律文書。“起訴書”則是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定程序,代表國家向人民法院對被告人提起公訴的法律文書,又稱“公訴書”。“起訴狀”和“起訴書”的發起人有別,屬兩種不同的法律文書。七、影視演職員表中的詞語誤用:“領銜主演”
影視劇演職員表中,多有“領銜主演”一項,一般都是多人并列。這是不合“領銜”一詞的本義的。所謂“領銜”,是指在共同署名的文件中,排名在第一位的人。后來也指在藝術表演者的名單中,排名在第一位的演員。不管用于什么場合,“領銜”只能是一個人,不能是一群人。
八、不得體的禮貌用語:“敬請期待”社會禮貌用語中,“敬請期待”呈流行趨勢。商店即將開張,商家總會掛出橫幅:“開業在即,敬請期待。”電視劇即將播出,電視臺也會推出預告:“開播在即,敬請期待。”謙恭的“敬請”和自負的“期待”,形成了一種奇怪的組合。所謂“期待”,是充滿期望的等待,這是一種主觀感情的顯示;強行要別人“期待”,至少是有背于傳統禮儀的。正確的用法是“敬請賜候”。
九、社會管理報道中用詞錯誤:“城鄉接合部”誤為“城鄉結合部”“接合”是連接在一起的意思;“結合”則是人和事物間發生了密切聯系,凝結為一個整體。“城鄉接合部”是指城市與農村之間的過渡地帶,這些區域在區劃管理上往往比較復雜,通常兼具了城市和農村的土地利用性質。鑒于“城”和“鄉”只是地理上的鄰接關系,不是組織上的結合關系,是不宜寫成“城鄉結合部”的。十、商業廣告中的用詞錯誤:“一諾千金”誤為“一言九鼎”
裝潢公司在電視上承諾十九天完成家裝工程,拖一天罰一千元;又在報紙上連續刊登巨幅廣告,主題詞是“一言九鼎十九天”。類似差錯也見于其他商業宣傳,如“當天發貨,一言九鼎”。這些“一言九鼎”都應改作“一諾千金”。“一言九鼎”的意思是一句話的分量像九鼎那樣重,形容所說的話分量重、威力大。商家用“一諾千金”意在表示信守承諾,用“一言九鼎”則成了自我吹噓。2016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一、航天新聞報道中的讀音錯誤:“載人飛行”的“載”誤讀為zǎi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在完成一系列載人飛行任務后,順利返航著陸。總飛行時間長達33天,是迄今為止我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一些廣播電視媒體的播音員把“載人飛行”的“載”讀作了zǎi。“載”是多音字,讀zài時,意思是裝乘、攜帶;讀zǎi,意思是記載、刊登。“載人飛行”指用飛行器承載人的飛行,應讀作zài。二、經濟新聞報道中的用詞錯誤:“一籃子貨幣”誤為“一攬子貨幣”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簡稱SDR)的一籃子貨幣。不少媒體在報道這則新聞時,將“一籃子貨幣”說成了“一攬子貨幣”。貨幣籃子(Currencybasket)或稱一籃子貨幣,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指設定匯率時作為參考而選擇一組外幣,由多種貨幣按不同的比重構成貨幣組合。而“一攬子”則指對各種事物不加選擇地包攬在一起,如一攬子計劃、一攬子交易等等。“一籃子貨幣”中的貨幣需要精心選擇,不能“一攬子”放進來。三、美國總統大選報道中的量詞混淆:“任”誤為“屆”2016年11月,唐納德·特朗普在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然而新聞媒體的報道卻混亂不堪。有媒體說他當選美國第45屆總統,也有媒體祝賀他當選美國第58屆總統。事實上,部分媒體混淆了量詞“任”和“屆”。美國實行總統制,每四年舉行一次總統選舉,總統任滿4年為一屆。如果總統在任期內因故由其他人接替,接替者仍被視為同一屆總統。如果同一人在不連續的數屆總統選舉中當選,每當選一次就算一任。簡而言之,“屆”是由選舉決定的,一次選舉即產生一屆總統;“任”是由總統的更換來定義的,每更換一次即產生一任總統。據美國歷史,特朗普當選的是第58屆美國總統,也是第45任美國總統。四、英國脫歐公投報道中的概念錯誤:“脫離歐盟”誤為“脫離歐洲”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其結果是英國“脫歐”。有些媒體在報道這次事件時,把“脫歐”解釋為“脫離歐洲”。這屬于明顯的概念錯誤。其實,英國脫離的不是歐洲,而是歐盟。歐洲聯盟(EuropeanUnion)簡稱歐盟,是一個推行歐洲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的組織,其前身是歐洲共同體。英國在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1991年簽署《歐洲聯盟條約》。脫歐派在公投中勝出,英國脫離歐盟將成為事實。而歐洲是一個地理概念,英國處在其中,不可能根據投票選擇脫離這個地方。五、韓國“親信門”事件報道中的詞形錯誤:“手足無措”誤為“舉足無措”2016年10月中旬,韓國總統樸槿惠被曝出親信干政丑聞,不少新聞媒體在報道此事時,用“舉足無措”來形容樸槿惠執政團隊的慌張和混亂。漢語中沒有“舉足無措”,只有“手足無措”。手足無措,即手和腳都沒地方安放,比喻不知所從、舉止慌亂。之所以會出現“舉足無措”這樣的誤用,可能是和“舉足輕重”一詞發生了混搭。六、娛樂新聞報道中的用字錯誤:“憑借”誤作“憑藉”2016年11月26日,馮小剛以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獲“金馬獎”的最佳導演獎。在報道新聞時,很多媒體都說:“馮小剛憑藉《我不是潘金蓮》奪大獎……”“憑藉”是不規范的,正確的寫法是“憑借”。七、娛樂明星的用字錯誤:“令人髮指”誤為“令人發指”2016年8月31日,相聲演員郭德綱在其個人微博上發布了所謂《德云社家譜》,全用繁體字書寫。遺憾的是,出現了好幾處錯誤,“令人髮指”誤成“令人發指”就是一例。“發”既是“髮”(fà,毛發)的簡化字,又是“發”(fā,發展)的簡化字。“令人發指”的意思是,讓人頭發都豎了起來,形容憤怒到了極點。其“發”指頭發,應該使用繁體字“髮”。八、體育明星的詞形錯誤:“作為”誤為“做為”2016年11月17日,林丹發微博就出軌一事向家人道歉。這條道歉微博說:“做為一個男人……”“做為”應是“作為”之誤。“做”“作”兩字在語用中常常糾纏難辨,有時甚至含混不清,但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運用規律可循:表示抽象語義多用“作”,表示具體語義多用“做”。“作為”是介詞,常用來介紹某種身份或某種性質。九、廣告宣傳中常見的用字錯誤:“紳士”誤為“紳仕”隨著中產興起,“紳士”一詞大行其道,常現身廣告中。香港明星黃宗澤今年當選了某時尚雜志評選的“新紳仕”,廣告隨處可見,但“紳仕”其實是“紳士”之誤。“紳士”指有現代文明修養的男士,其“士”是對男子的美稱,不能寫作“仕”。“士”古代指未婚男子,也可做成年男子的通稱,或做男子的美稱;“仕”則作動詞用,通常指做官。十、常見的食品名用字錯誤:“黏豆包”誤為“粘豆包”“黏豆包”是北方的一種傳統點心,采用黃米、紅豆等材料制作而成,觸手很黏。店招、廣告牌及食物包裝袋上基本上誤寫成了“粘豆包”。“黏”是形容詞,表示糨糊、膠水等具有的使物相連的性質;“粘”是動詞,指依靠黏性把東西互相貼合。“黏”(nián)和“粘”(zhān)的誤用有歷史原因。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頒布實施,“黏”作為“粘”的異體字被廢除,“粘”于是身兼二職,既表“粘”的意義也表“黏”的意義。但1988年公布《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又將“黏”恢復使用。2015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一、諾貝爾獎報道中的用字錯誤:“生理學或醫學獎”誤為“生理學和醫學獎”用表示并列關系的“和”連接,意思為需要在生理學和醫學上同時取得建樹才有獲獎資格。而該獎項的英文名稱,兩個學科間用的連接詞是表示選擇關系的“or”,而非表示并列關系的“and”。二、“九三”閱兵式報道中的概念錯誤:“抗戰勝利紀念日”誤為“日本投降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正式簽字,中國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2014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確定每年9月3日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這和“日本投降日”是不同的概念。三、“抗戰”紀念活動中的用字錯誤:“罄竹難書”誤為“磬竹難書”“罄”本指(器皿)空,引申指用盡;古人用竹簡書寫,“罄竹難書”意思是把竹子用完了也難以寫完,形容事實多得不可勝數。而“磬”是古代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四、APEC會議報道中的概念錯誤:“亞太經合組織成員”誤為“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1991年11月,中國以主權國家身份,中國臺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為“中國香港”)以地區經濟體名義,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現在共有21個正式成員,其中既有主權國家,也有地區經濟體。“成員”和“成員國”不能混為一談。五、“反腐倡廉”新聞報道中的文字錯誤:“嚴懲不貸”誤為“嚴懲不怠”“貸”義為寬恕;“嚴懲不貸”指嚴厲懲罰,決不寬恕。“嚴懲”和“不貸”在邏輯上是前后呼應的。而“怠”本義為輕慢,引申指懶惰、松懈等。六、《通用規范漢字表》公布后的常見用字錯誤:“勠力同心”誤為“戮力同心”“勠”義為合、并;“勠力同心”意思是協同用力,團結一致。“勠”曾作為異體字被廢止,其含義由“戮”字承擔。但在《通用規范漢字表》中“勠”字已恢復使用,此后仍把“勠力同心”寫成“戮力同心”,是不合規定的。七、名人報道中容易混淆的詞:身價/身家名人財富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身價”舊時指賣身錢,現在多用來表示知名人士的出場費、勞務費、轉會費等。計算馬云的家產應用“身家”一詞。“身家”本指自身和家庭,可引申指家庭資產。八、足球賽事報道中的概念錯誤:“發角球”誤為“罰角球”在足球、籃球等球類比賽中,一方隊員犯規時,由對方隊員執行射門、投籃等處罰,此稱“罰球”。守方隊員把足球踢出底線,是正常的踢球行為,不構成犯規。“角球”不屬“罰球”范圍,所以是“發角球”而非“罰角球”。九、醫學報道中的用詞錯誤:“綜合征”誤為“綜合癥”2015年5月,韓國爆發中東呼吸綜合征疫情,引起了世界關注,但許多中文媒體在報道中把“綜合征”誤成了“綜合癥”。征,意思是征象、表征;癥,意思是疾病、病癥。在表示具體的疾病時,用“癥”;在表示疾病的癥狀時,用“征”。十、電影片名中的表達錯誤:《失孤》《失孤》是一部以“打拐”為題材的電影,由劉德華、井柏然、吳君如等主演。孤,指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也指年老無子的人。無論是父親走失孩子,還是孩子被拐與父母分離,都不能稱為“失孤”。2014年度十大語文差錯一、“兩會”報道中的常見用詞錯誤:“議案”“提案”混淆“兩會”召開期間,網絡及部分傳統媒體上常見政協委員提交議案、人大代表提交提案之類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不銹鋼欄桿工程施工合同書
- 精準農業設備租賃及服務合同
- 專業培訓機構線上培訓服務合同
- 勞動合同范本保密
- 私企買房合同范本
- 2025年裝運亂石租船合同
- 春季開學安全教育主題班會
- (8)-小學文言文閱讀訓練 70 篇
- 鉤機施工合同范本
- 布料釆購合同范本
- 2025年4月自考00808商法押題及答案
-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技能測試》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國旗護衛工作總結
- 2024年河南藝術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課件
- 2022撬裝式承壓設備系統制造監督檢驗技術導則
- 2021年江蘇省徐州市中考數學試卷(學生版)
- 供水客服培訓課件
- 保潔管理目視化服務標準手冊
- 2023年10月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招考2名工作人員筆試歷年高頻考點-難、易錯點薈萃附帶答案詳解
- 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語文課堂作業設計研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