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輪專項復習鞏固卷:植被與土壤(原卷版+解析版)_第1頁
高考地理一輪專項復習鞏固卷:植被與土壤(原卷版+解析版)_第2頁
高考地理一輪專項復習鞏固卷:植被與土壤(原卷版+解析版)_第3頁
高考地理一輪專項復習鞏固卷:植被與土壤(原卷版+解析版)_第4頁
高考地理一輪專項復習鞏固卷:植被與土壤(原卷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考點鞏固卷-植被與土壤

01考點預覽

考點01植被(建議用時:20分鐘)

考點02土壤(建議用時:20分鐘)

考點03植被與土壤的相互作用(建議用時:20分鐘)

02考點訓練

考點01植被

(2024,安徽?模擬預測)馬賽位于法國南部,瀕臨地中海,附近的植物獨具特色,以灌木植物為主,

葉片常綠,多為厚厚的革質硬葉,葉片不大,氣孔深陷,葉子的排列與太陽光線成銳角。據此完成下面小

題。

1.馬賽附近灌木植物常綠,說明馬賽地區()

A.冬季溫和多雨B.冬季均溫較高C.夏季高溫多雨D.夏季涼爽干燥

2.馬賽城市道路綠化植物不可能選擇熱帶雨林樹種,其原因是該城市()

①河流少、灌溉水源短缺②夏季臺風頻發③降雨少且季節變化大④冬季有效積溫較少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2024?浙江杭州?模擬預測)植物的根系種類繁多,一般具有支撐、吸收營養、呼吸、改變微環境等

功能。下圖為水杉膝狀根照片。完成下面小題。

3.膝狀根的數量及分布范圍主要取決于()

A.水杉高度B.水域面積C.土壤肥力D.光熱條件

4.水杉膝狀根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

A.提升水杉生長環境穩定性B.增加水杉樹木的種類數量

C.減少根系對土壤養分吸收D.消減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

(2024?遼寧沈陽?模擬預測)公元946年長白山火山噴發時,巖漿和火山灰幾乎毀滅了長白山主峰及

周圍半徑約50千米范圍內的森林植被,形成大面積裸地。位于50千米外的森林未受到火山噴發的影響,

是促進長白山森林恢復的基帶種源。直到公元1710年前后,長白山主峰東坡樹種才得以建群,先鋒樹種是

長白落葉松。據考察,東坡的火山灰厚度最大,火山灰孔隙度高,質地較粗。下圖示意長白山主峰東坡植

被在火山噴發后的林分(泛指長有林木的地段)演化模式。完成下面小題。

火山噴發樹種建群

-------------?火山灰侵燭階段-自然演膂階段

門10年2010年

5.長白山森林恢復的基帶種源主體最可能是()

A.針葉林B.常綠闊葉林C,常綠硬葉林D.落葉闊葉林

6.據材料推斷長白山東坡先鋒樹種的生長習性是()

A.喜光耐旱B.喜陰喜濕C.喜干耐寒D.喜光耐堿

7.長白山東坡植被定殖容易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土壤營養元素少B.氣候條件差

C.火山灰厚度大D.人類干擾強

(2024?廣西?模擬預測)煤殲石山由煤炭開采廢棄的煤殲石堆積而成,堆積高度一般約為60m左右。

某科研團隊在考察遼寧省阜新市某廢棄礦區煤殲石山時發現,該煤殲石山植被演替經歷了一年生草本階段、

多年生草本階段、灌草階段、灌木階段、灌木與喬木混合階段,且南、北坡因水分差異導致植被演替的速

度差異明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影響該煤砰石山植被演替的主導因素是()

A.熱量B.水分C.土壤D.光照

9.該煤肝石山南、北坡植被演替速度的差異及原因()

A.南坡速度較快,熱量比北坡好B.南坡速度較慢,蒸發比北坡強

C.北坡速度較快,降水較南坡少D.北坡速度較慢,光照較南坡弱

10.如果自然環境穩定且無人類活動干擾,該煤肝石山植被的變化趨勢為()

A.草本植物和喬木植物物種都趨向于增多

B.草本植物物種增多,喬木植物物種減少

C.落葉闊葉喬木物種減少,常綠闊葉喬木物種增加

D.落葉闊葉喬木物種增加,植被群落逐漸趨于穩定

(2024?黑龍江吉林?二模)植被覆蓋度為地面植被垂直投影占統計區總面積的比例,主要受氣溫、降

水、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且與氣溫、降水呈正相關。圖示意2001-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覆蓋度的變化

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2015年植被覆蓋度發生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A.氣候異常B.全球變暖C.過度放牧D.生物入侵

12.不同的人類活動會使植被覆蓋度產生差異,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草原、草甸地區超載放牧,導致植被覆蓋度下降

②高海拔地區通過生態工程建設,可提高植被覆蓋度

③城市面積的擴張,導致局部區域植被覆蓋度下降

④環青海湖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可提高植被覆蓋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點02土壤

(2024?河北?模擬預測)黑龍江省是我國冬季積雪區之一,冬季積雪期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

下圖示意1983—2019年春季黑龍江省0?30cm土層土壤濕度年際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0-10cm

-------10-20an

一20~30cm

1.1983~2019年,春季黑龍江省0?30cm土層土壤濕度()

A.隨深度增加呈減小趨勢B.表層土壤變化最顯著

C.大致由偏濕向偏干演化D.深層土壤幾乎無變化

2.推測黑龍江省0?30cm土層土壤濕度最小的月份是()

A.4月B.5月C.7月D.8月

3.相較20?30cm土層,春季黑龍江省0?10cm土層土壤濕度狀況的成因是()

A.凍土廣布B.地表干燥C.地勢低平D.下滲量大

(2024?北京海淀?二模)土壤團粒結構是土壤顆粒粘結而成的團聚體,具有一定結構形態和大小。粗

團粒間形成直徑較大的非毛管孔隙,土壤水受重力可向下移動;微團粒間形成直徑較小的毛管孔隙,土壤

水可保持在孔隙內。良好的團粒結構利于土壤調節水、肥、氣、熱的關系,促進植物生長。下圖為土壤團

粒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4.促進土壤顆粒粘結為團粒結構的主要因素是()

A.成土母質B.生物C.氣候D.地貌

5.在濕潤地區,粗團粒直徑較大的土壤團粒結構利于植物生長,是由于該結構利于()

A.母巖風化B.通水透氣C.蓄水保肥D.減輕淋溶

6.為觀察土壤團粒結構是否良好,合理的實驗方法是,取適量土樣()

A.放入水瓶,緩慢翻轉幾次,觀察溶液變澄清的速度

B.用干紙巾貼在土塊表層,稍后觀察紙巾的潮濕狀況

C.放入燒杯與水混合,攪拌后測定液體的酸堿度

D.放置于室外陽光下晾曬,觀察土壤的顏色變化

(2024?浙江?三模)下圖為某地土壤表層一天中2:00、8:00、14:00、20:00不同深度的溫度變化

曲線圖。完成下面小題。

深度(mm)

0

200

203040506070

-溫度(七)

7.圖示2:00、8:00、14:00、20:00對應的土壤溫度曲線分別是()

A.②①④③B.②①③④C.②③④①D.①②④③

8.該層土壤()

A.有機質含量最高B.質地最為緊實

C.物質淋失,顏色較淺D.物質沉淀,呈紅棕色

(2024?陜西安康?模擬預測)下圖示意祁連山區石羊河流域上游某地土壤含水量及降雨量變化情況。

完成下面小題。

&承

*

/

m

日期(年-月-日)

---10cm土地含水量.....50cm土域含水量—降雨量

9.該地5月份10厘米深度土壤含水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降雨量大B.植被吸收少C.蒸發微弱D.積雪融化

10.該地50厘米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不大,其主要原因是()

A.植物根系淺B.淺層土壤致密

C.降雨量偏少D.深層地溫恒定

(2024?浙江?模擬預測)寧夏銀川平原土壤鹽漬化較為嚴重,為了降低表層土壤鹽分,當地采用“上

膜下秸”技術,即在土地的表面鋪設地膜,將切碎的秸稈翻埋至地下30-40厘米深處,形成秸稈隔層。完

成下面小題。

11.銀川平原鹽堿化較嚴重的原因有()

①地勢較高②氣候干旱③引水灌溉④種植耐鹽堿作物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關于"上膜下秸"治理鹽堿化的作用表述正確的是()

A.地膜的作用主要是保溫B.地膜的作用主要是遮擋雨水

C.秸稈的作用主要是隔鹽D.秸稈的作用主要是增加養分

考點03植被與土壤的相互作用

(2024?廣東梅州?二模)土壤孔隙度即土壤中孔隙體積占土壤總體積的百分數,它是影響土壤蓄水能

力的重要指標、按照直徑大小分為非毛,管孔感(孔隙較大,保持水分能力弱)和毛管孔隙(孔隙較小,保

持水分能力強)。下表為我國南方某山地不同植被土壤孔隙度情況。完成下面小題。

土壤孔隙度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林楠竹林灌木林

總孔隙60625077

非毛管孔17181019

毛管孔43444058

1.科學家研究發現,該地灌木林下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高于其他植被土壤,其原因可能是灌木林()

A.枯枝落葉多B.巖石風化強

C.陽光照射土壤時間長D.蓄水能力強

2.同樣降水條件下,地表徑流含沙量最大的是()

A.針闊混交林B.楠竹林C.常綠闊葉林D.灌木林

(2024?遼寧遼陽?模擬預測)植物群落的演替與土壤養分關系密切,野火對植被和凍土的影響很大,

林火過后植被恢復期對土壤改良明顯。下圖為我國北方某區域在穩定氣候下經歷野火后的地表和多年凍土

變化軌跡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林火過后近期內地表植被極少的直接原因是()

A.地溫低B.積雪厚C.土層薄D.光照強

4.推測該地的地帶性植被最可能是()

A.禾草B.灌木C.常綠林D.針葉林

5.林火后土壤有機層的恢復主要源于(

A.凍土層的凍融作用B.植被演替過程

C.該地基巖層礦物質D.林火燃燒余燼

(2024?山東濟南?模擬預測)土壤有機碳是指以有機質形式儲存于土壤中的碳。圖1示意祁連山中段

黑河大峽谷兩岸山地垂直帶譜,圖2示意峽谷南岸不同植被類型土壤有機碳隨土壤深度的累積變化。據此

完成下面小題。

±1賄機碳比皿%

0204060801(

£4a

6

o-

3500/高山酒的SO8a

山地干草原

.....而(躥質

圖1圖2

6.與峽谷北岸山地相比,南岸山地()

A.海拔較高,土壤有機碳儲量小B.坡度較大,土壤有機碳儲量小

C.熱量較足,土壤有機碳儲量大D.水分較足,土壤有機碳儲量大

7.導致峽谷南岸山地不同植被類型土壤有機碳垂直分布差異的最主要因素是()

A.基巖風化速度B.土質疏松程度

C.枯枝落葉數量D.物種根系分布

(2024?廣西桂林?三模)土壤有機碳是土壤有機物質中碳元素的含量,由未分解和半分解的生物體、

腐殖質構成,其含量主要取決于植被的歸還量和分解速率間的平衡關系,并受到土壤母質與自然成土因素

的制約。興安落葉松林是大興安嶺分布面積最廣的樹林類型,主要分布于坡度較緩(5°~10°)的陰坡、

半陰坡。下圖為興安落葉松林土壤總有機碳各土層富集系數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注:土壤總有機碳富集系數指某一土層總有機碳含量與整個土壤剖面總有機碳平均含量的比值。

8.決定土壤有機碳分解量的因素有()

①植被凋落物數量②植被死亡根系量③成土母質與成土時間④地形、氣候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9.興安落葉松林土壤總有機碳主要富集在0-10cm土層且垂直差異大的主要原因是()

A.永凍土層發育B.受人類干擾少C.淋溶作用強烈D.枯落物分解快

(2024?山東?模擬預測)多枝怪柳耐旱、耐熱、耐鹽、喜沙、喜水,廣泛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區的

鹽堿化平原和河灘地上。新疆某研究區內風沙土、草甸土和鹽土生境中多枝怪柳的種群密度較大,吐加依

土生境(以荒漠地區胡楊林及灌木林下的土壤為基礎的生境類型)多枝徑柳的種群密度較小。表為該研究

區不同生境要素狀況。完成下面小題。

類型風沙土生境草甸土生境吐加依土生境鹽土生境

有機質含量極低高高低

土壤質地砂質砂質砂礫質砂質

鹽分含量低高低鬲

地下水埋深5~10米1~3米很深1~2.5米

10.該研究區吐加依土生境的特點是()

A.土壤質地為疏松的砂粒,有機質含量極低

B.土壤潮濕,具有腐殖質表層,水分條件好

C.土壤質地較粗,土表具有特殊的葉墊表層

D.地下水埋藏淺,地表有鹽霜或薄鹽結皮層

11.造成該研究區多枝樓柳種群密度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是()

A.土壤質地B.有機質含量

C.鹽分含量D.地下水埋深

(2024?廣東江門?二模)某地原始森林和灌木于1998年被砍伐后被開辟為牧場,分區種植普通牧草和

高蛋白的優質牧草。經過二十多年的演化,牧場出現土壤退化問題,優質牧草草場尤為突出。表示意該地

普通牧草草場、優質牧草草場和原始森林下土壤性狀對比。完成下面小題。

類型土層深度/cm砂/%粉砂/%黏土/%土壤密度/(g,m-3)pH值有機質含量/%

普通牧草41.122.036.91.24.93.9

優質牧草0~557.520.721.81.14.95.8

原始森林46.822.031.21.25.34.7

普通牧草41.921.636.51.25.03.6

優質牧草57047.518.733.81.24.82.4

原始森林45.521.632.91.25.13.7

普通牧草35.120.244.71.24.72.8

優質牧草10-2034.019.047.01.24.72.5

原始森林37.123.339.61.25.12.8

12.優質牧草草場土壤性質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①透氣性、透水性較差②土壤酸化較明顯

③有機質在土壤表層聚集明顯④土壤表層侵蝕嚴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3.該區域可能位于()

A.東北平原B.墨西哥高原C.西歐平原D.內蒙古高原

考點鞏固卷-植被與土壤

01考點預覽

考點01植被(建議用時:20分鐘)

考點02土壤(建議用時:20分鐘)

考點03植被與土壤的相互作用(建議用時:20分鐘)

02考點訓練

考點01植被

(2024?安徽?模擬預測)馬賽位于法國南部,瀕臨地中海,附近的植物獨具特色,以灌木植物為主,

葉片常綠,多為厚厚的革質硬葉,葉片不大,氣孔深陷,葉子的排列與太陽光線成銳角。據此完成下面小

題。

1.馬賽附近灌木植物常綠,說明馬賽地區()

A.冬季溫和多雨B.冬季均溫較高C.夏季高溫多雨D.夏季涼爽干燥

2.馬賽城市道路綠化植物不可能選擇熱帶雨林樹種,其原因是該城市()

①河流少、灌溉水源短缺②夏季臺風頻發③降雨少且季節變化大④冬季有效積溫較少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答案】1.B2.D

【解析】1.除松、柏、杉類植物外,能夠保持冬季常綠的植物,說明其生長的冬季環境是比較溫和的,熱

量較好。并不能反映降水和夏季的特征。B正確,ACD錯誤。故選B。

2.馬賽是地中海氣候,全年降水不及熱帶雨林地區,與熱帶相比,冬季氣溫偏低,有效積溫不足,降雨少

且季節變化大難以滿足適應高溫多雨環境的熱帶雨林植物的生長,③④正確;與河流少、灌溉水源短缺,

夏季臺風頻發無關,①②錯誤,故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地中海氣候又稱作副熱帶夏干氣候,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其分布于南北緯

30。~40。大陸西岸,氣候特征為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2024?浙江杭州?模擬預測)植物的根系種類繁多,一般具有支撐、吸收營養、呼吸、改變微環境等

功能。下圖為水杉膝狀根照片。完成下面小題。

3.膝狀根的數量及分布范圍主要取決于()

A.水杉高度B.水域面積C.土壤肥力D.光熱條件

4.水杉膝狀根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

A.提升水杉生長環境穩定性B.增加水杉樹木的種類數量

C.減少根系對土壤養分吸收D.消減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

【答案】3.B4.A

【解析】3.膝狀根主要是水杉在長期適應水淹環境過程中形成的特殊根系,所以其數量及分布范圍主要取

決于水域面積,水域面積越大,水淹情況越普遍,膝狀根可能越多、分布越廣,B正確;水杉高度、土壤肥

力、光熱條件與膝狀根的形成及數量、分布關系不大,ACD錯誤。故選B。

4.水杉膝狀根能夠適應水淹環境,增強水杉在這種特殊環境中的穩定性,A正確;膝狀根與水杉樹木種類

數量增加無關,B錯誤;膝狀根的存在不會減少根系對土壤養分的吸收,C錯誤;膝狀根的主要作用是適應

環境,而非消減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D錯誤。故選A。

【點睛】影響植被生長的因素主要有氣溫、降水、光照、熱量等。

(2024?遼寧沈陽?模擬預測)公元946年長白山火山噴發時,巖漿和火山灰幾乎毀滅了長白山主峰及

周圍半徑約50千米范圍內的森林植被,形成大面積裸地。位于50千米外的森林未受到火山噴發的影響,

是促進長白山森林恢復的基帶種源。直到公元1710年前后,長白山主峰東坡樹種才得以建群,先鋒樹種是

長白落葉松。據考察,東坡的火山灰厚度最大,火山灰孔隙度高,質地較粗。下圖示意長白山主峰東坡植

被在火山噴發后的林分(泛指長有林木的地段)演化模式。完成下面小題。

5.長白山森林恢復的基帶種源主體最可能是()

A.針葉林B.常綠闊葉林C.常綠硬葉林D.落葉闊葉林

6.據材料推斷長白山東坡先鋒樹種的生長習性是()

A.喜光耐旱B.喜陰喜濕C.喜干耐寒D.喜光耐堿

7.長白山東坡植被定殖容易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土壤營養元素少B.氣候條件差

C.火山灰厚度大D.人類干擾強

【答案】5.A6.A7,C

【解析】5.長白山位于我國東北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基帶植被類型以溫帶落葉闊葉林為主,而火山

噴發后,火山灰覆蓋,火山灰孔隙度高,質地較粗,土壤貧瘠,不利于闊葉林生長,而針葉林對土壤肥力

要求低,能夠在這種土壤貧瘠的土壤環境下生存下來,成為植被恢復的先鋒物種,故長白山森林恢復的基

帶種源主體最可能是針葉林,A正確,BCD錯誤。故選A。

6.結合材料分析,長白落葉松是長白山東坡的先鋒樹種,先鋒樹種通常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競爭力,能夠

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生長。火山噴發后,火山灰覆蓋,火山灰孔隙度高,質地較粗,水分條件較差,因此

落葉松應具有耐旱的特征;東坡光照充足,落葉松應具有喜光的特征,A正確,BCD錯誤。故選A。

7.結合材料分析,由于強烈的火山噴發,長白山東坡覆蓋了厚厚的火山灰,火山灰孔隙度高,質地較粗,

含有豐富的磷、鉀等營養成分,但因火山灰厚度較大,土質疏松,不利于植物的生長;火山灰的覆蓋還可

能導致水分保持能力差,使得植被的定殖和生長面臨更大的困難,C正確,土壤礦物質含量豐富,A錯誤;

氣候條件與東坡其他地區差別不大,B錯誤;海拔高,人類活動干擾小,D錯誤。故選C。

【點睛】先鋒樹種是指那些常在裸地或無林地上天然更新、自然生長成林的樹種。一般為更新能力強,競

爭適應性強、耐干旱瘠薄的陽性樹種。如櫻桃、馬尾松、刺槐、火炬、白樺等。由于不耐蔽蔭,往往在成

林后被其他樹種逐漸替代。

(2024?廣西?模擬預測)煤殲石山由煤炭開采廢棄的煤奸石堆積而成,堆積高度一般約為60m左右。

某科研團隊在考察遼寧省阜新市某廢棄礦區煤葉石山時發現,該煤葉石山植被演替經歷了一年生草本階段、

多年生草本階段、灌草階段、灌木階段、灌木與喬木混合階段,且南、北坡因水分差異導致植被演替的速

度差異明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8.影響該煤砰石山植被演替的主導因素是()

A.熱量B.水分C.土壤D.光照

9.該煤研石山南、北坡植被演替速度的差異及原因()

A.南坡速度較快,熱量比北坡好B.南坡速度較慢,蒸發比北坡強

C.北坡速度較快,降水較南坡少D.北坡速度較慢,光照較南坡弱

10.如果自然環境穩定且無人類活動干擾,該煤研石山植被的變化趨勢為()

A.草本植物和喬木植物物種都趨向于增多

B.草本植物物種增多,喬木植物物種減少

C.落葉闊葉喬木物種減少,常綠闊葉喬木物種增加

D.落葉闊葉喬木物種增加,植被群落逐漸趨于穩定

【答案】8.C9.B10.D

【解析】8.由材料可知,該煤研石山植被演替經歷了一年生草本階段、多年生草本階段、灌草階段、灌木

階段、灌木與喬木混合階段,早期的煤砰石未發育為成熟的土壤,肥力較差,故先生長的是耐貧瘠的草本

植被,隨著草本植被不斷改良煤肝石山土壤,有機質不斷富集,土壤肥力增加,逐漸發育灌草植被、喬木

植被,說明其演變受土壤的條件制約,C正確;在煤砰石不斷發育為土壤的過程中,熱量、水分、光照變化

較小,ABD錯誤。故選C。

9.植被的自然演替受水熱條件、水分、土壤等因素影響,一般情況下,自然條件優越,利于植被生長與演

替。材料信息表明,該煤研石山南、北坡因水分差異導致植被演替的先后順序及速度差異明顯,該煤肝石

山由廢棄的煤肝石堆積而成,相對高度不大,南坡雖然是夏季的迎風坡,但地形抬升小降水量差異小,但

南坡為陽坡,光照強氣溫較高,蒸發旺盛,(植被生長旺季)水分條件較北坡差,因此,與北坡相比,南坡

植被演替速度更慢,B正確,ACD錯誤。故選B。

10.遼寧位于溫帶季風氣候區,地帶性的植被為溫帶落葉闊葉林。如果自然環境穩定且無人類活動干擾,

該煤肝石山土壤會逐漸成熟,具有優勢的溫帶落葉闊葉林喬木逐漸會取代其他植被,成為優勢物種,導致

植被的變化趨勢為草本植物物種減少,溫帶落葉闊葉喬木植物物種增加,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增強,植被群

落逐漸趨于穩定,D正確,ABC錯誤。故選D。

【點睛】植被是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綜合相互作用的產物,植物的分布及其生態習性與環境之間的適應關

系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在環境因素的變異中,一些植物種消失,另一些植物種出現,這個過程稱為植被演

化。特定地區的植被不僅與當地的氣候、土壤、水文等生態環境條件有關,而且與當地的地史丙素有關,

同時也受到人為活動和干擾程度的強烈影響。因此,植被是作為一定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的標志而存在。

(2024?黑龍江吉林?二模)植被覆蓋度為地面植被垂直投影占統計區總面積的比例,主要受氣溫、降

水、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且與氣溫、降水呈正相關。圖示意2001-2020年青藏高原植被覆蓋度的變化

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2015年植被覆蓋度發生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A.氣候異常B.全球變暖C.過度放牧D.生物入侵

12.不同的人類活動會使植被覆蓋度產生差異,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草原、草甸地區超載放牧,導致植被覆蓋度下降

②高海拔地區通過生態工程建設,可提高植被覆蓋度

③城市面積的擴張,導致局部區域植被覆蓋度下降

④環青海湖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可提高植被覆蓋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ILA12.C

【解析】11.據圖2015年植被覆蓋度突然大幅度下降,推測可能為自然原因為偶發的氣候異常,A正確;

全球氣候變暖是持續存在的,且變化極其微弱;過度放牧和生物入侵會導致植被覆蓋度持續降低,知期內

不會提高,BCD錯誤。故選A。

12.草原、草甸地區,超載放牧會導致植被覆蓋度下降,①正確;城市面積的擴張,會導致局部區域植被

覆蓋度下降,③正確:在環青海湖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會提高植被覆蓋度,④正確;高海拔地區,熱量條

件差,不能滿足植被長,故進行生態工程建設不會提高植被覆蓋度,②錯誤。綜上所述,①③④正確,

故選Co

【點睛】影響植被生長發育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光、熱、水、肥、地形等)和人為因素。植被覆蓋度人

類活動往往在坡度較小的地方,人類活動頻繁,砍伐森林和植被,得到場所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導致植

被覆蓋度會減少。

考點02土壤

(2024?河北?模擬預測)黑龍江省是我國冬季積雪區之一,冬季積雪期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

下圖示意1983?2019年春季黑龍江省0?30cm土層土壤濕度年際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nor-------0~10cn>

IQS-------10~20an

_20~30CID

lo處o

90

&5

80萬

70

1.1983?2019年,春季黑龍江省0?30cm土層土壤濕度()

A.隨深度增加呈減小趨勢B.表層土壤變化最顯著

C.大致由偏濕向偏干演化D.深層土壤幾乎無變化

2.推測黑龍江省0?30cm土層土壤濕度最小的月份是()

A.4月B.5月C.7月D.8月

3.相較20?30cm土層,春季黑龍江省0?10cm土層土壤濕度狀況的成因是()

A.凍土廣布B.地表干燥C.地勢低平D.下滲量大

【答案】1.C2.B3.D

【解析】L讀圖可知,1983—2019年,黑龍江省0—30cm土層春季土壤總體由相對偏濕期進入相對偏干期,

A正確;土壤濕度隨深度增加逐漸增大,C錯誤;深層土壤濕度變化最顯著,BD錯誤,故選A。

2.分析可知、3?4月氣溫回升,黑龍江省積雪逐漸融化,積雪覆蓋保埔作用逐漸消失,5月氣溫繼續升高,

加劇土壤水分蒸發,導致該月土壤濕度最小,B正確;7?8月份主要雨帶北移到達華北和東北地區,黑龍

江省降水量逐漸增多,。?30cm土層土壤濕度較大,ACD錯誤;故選B。

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黑龍江省黑土廣布,土層深厚,黑龍江省春季積雪逐漸融化,春季土壤水分下

滲較多,但土壤地表不屬于干燥,因此導致0~10cm土層土壤濕度較20?30cm土層小,B錯誤,D正確;

東北凍土為季節性凍土,春季融化,凍土廣布會使得下滲困難,表層的含水量大于下層的含水量,A錯誤;

地勢低平與表層和下層含水量差異關系不大,C錯誤;故選D。

【點睛】土壤濕度是土壤的干濕程度,即土壤的實際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數表示:

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干土重400%。土壤相對濕度是指土壤含水量與田間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對于飽和

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對含水量表示,主要受到降水、氣溫、植被類型及地形條件等因素的影響。

(2024?北京海淀?二模)土壤團粒結構是土壤顆粒粘結而成的團聚體,具有一定結構形態和大小。粗

團粒間形成直徑較大的非毛管孔隙,土壤水受重力可向下移動;微團粒間形成直徑較小的毛管孔隙,土壤

水可保持在孔隙內。良好的團粒結構利于土壤調節水、肥、氣、熱的關系,促進植物生長。下圖為土壤團

粒結構示意圖。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4.促進土壤顆粒粘結為團粒結構的主要因素是()

A.成土母質B.生物C.氣候D.地貌

5.在濕潤地區,粗團粒直徑較大的土壤團粒結構利于植物生長,是由于該結構利于()

A.母巖風化B.通水透氣C.蓄水保肥D.減輕淋溶

6.為觀察土壤團粒結構是否良好,合理的實驗方法是,取適量土樣()

A.放入水瓶,緩慢翻轉幾次,觀察溶液變澄清的速度

B.用干紙巾貼在土塊表層,稍后觀察紙巾的潮濕狀況

C.放入燒杯與水混合,攪拌后測定液體的酸堿度

D.放置于室外陽光下晾曬,觀察土壤的顏色變化

【答案】4.B5.B6.A

【解析】4.結合土壤團粒結構示意圖,團粒形成過程可知,團粒受腐殖質、植物根、細菌菌絲等,組合在

一塊成為組團粒,所以促進土壤粘粒結為團粒結構的主要因素是生物,B正確,ACD錯誤。故選B。

5.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粗團粒間形成直徑較大的非毛管孔隙,濕潤地區水分條件較好,直徑較大的孔隙有

利于土壤中水和空氣的移動,從而利于通水透氣,則利于植物生長,B正確;粗團粒不會促進母巖風化,減

輕淋溶,AD錯誤;粗團粒水分易下滲,不利于蓄水保肥,C錯誤。故選B。

6.土壤團粒結構相對穩定,放入水瓶,緩慢翻轉幾次,觀察溶液變澄清的速度,土壤團粒結構良好的,溶

液澄清速度較快,反之較慢,A正確;用干紙巾貼在土塊表層,稍后觀察紙巾的潮濕狀況反映土壤濕度情況,

不能反映團粒結構,B錯誤;放入燒杯與水混合,攪拌后測定液體的酸堿度反映土壤酸堿度,不能反映團粒

結構,C錯誤;放置于室外陽光下晾曬,觀察土壤的顏色變化主要反映土壤的組成成分情況,不能反映團粒

結構,D錯誤。故選A。

【點睛】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涉及多種因素,包括土壤顆粒的黏合力和膠結劑的存在。腐殖質是指土壤中

的有機質部分,來源于植物和動物的殘體和分解產物。高含量的腐殖質可以起到黏合土壤顆粒的作用,促

進團粒的形成。

(2024?浙江?三模)下圖為某地土壤表層一天中2:00、8:00、14:00、20:00不同深度的溫度變化

曲線圖。完成下面小題。

7.圖示2:00、8:00、14:00、20:00對應的土壤溫度曲線分別是()

A.②①④③B.②①③④C.②③④①D.①②④③

8.該層土壤()

A.有機質含量最高B.質地最為緊實

C.物質淋失,顏色較淺D.物質沉淀,呈紅棕色

【答案】7.A8.A

【解析】7.一天中氣溫最高值出現在午后14:00左右,此時土壤溫度也會較高,所以④對應的是14:

00,排除B;2:00左右此時土壤溫度最低,所以②對應的是2:00,排除D;8:00氣溫逐漸升高,土

壤溫度也逐漸升高,①對應的是8:00;20:00氣溫逐漸降低,土壤溫度也隨之降低,③對應的是20:

00,A正確,C錯誤。故選Ao

8.有機質含量高會使土壤比熱容較大,升溫慢、降溫也慢。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層土壤溫度變化相對較緩,

說明有機質含量可能較高,A正確;質地緊實與否與溫度變化曲線關系不直接,B錯誤;物質淋失和顏色較

淺與溫度曲線特征聯系不緊密,C錯誤;物質沉淀、呈紅棕色也不能從溫度曲線中直接推斷出來,D錯誤。

故選Ao

【點睛】影響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質(決定了土壤礦物質成分和養分狀況)、生物因素(有機質

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分解速度)、氣候因素(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強,

冷濕環境有利于土壤有機質的積累)、時間因素(影響土壤層的厚度)以及人為因素等。

(2024?陜西安康■模擬預測)下圖示意祁連山區石羊河流域上游某地土壤含水量及降雨量變化情況。

完成下面小題。

25

?20

#15

?、10.

*

*20

+25

30

2021-05-012021-06-012021-07-012021-08-012021-09-012021-10-01

日期(年-月-日)

------10cm土城含水量.....50cm土域含水量降雨量

9.該地5月份10厘米深度土壤含水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降雨量大B.植被吸收少C.蒸發微弱D.積雪融化

10.該地50厘米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不大,其主要原因是()

A.植物根系淺B.淺層土壤致密

C.降雨量偏少D.深層地溫恒定

【答案】9.D10.C

【解析】9.讀圖可知,該地5月份降雨量不多;植被吸收少、蒸發微弱只會讓土壤含水量下降速度減慢,

并不會導致其增大,ABC錯誤;該地位于高海拔地區,有積雪,5月份氣溫升高,積雪融化,導致10厘米

深度土壤含水量增大,D正確;故選D。

10.讀圖可知,50厘米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不大,但是在7月中旬有明顯升高趨勢,而該時段是該地一年

中降雨量最大的時段,由此可以判斷50厘米深度土壤含水量變化不大是因為降雨量少,雨水對深層土壤影

響小,C正確;該地區氣候較干旱,植物根系較發達;與淺層土壤致密、深層地溫恒定無關,ABD錯誤;故

選Co

【點睛】影響土壤含水量的因素:氣象因素(主要是降水)、土壤特征(孔隙度、容重、滲透性能等)、植

被狀況、人為活動等。

(2024?浙江?模擬預測)寧夏銀川平原土壤鹽漬化較為嚴重,為了降低表層土壤鹽分,當地采用“上

膜下秸”技術,即在土地的表面鋪設地膜,將切碎的秸稈翻埋至地下30-40厘米深處,形成秸稈隔層。完

成下面小題。

11.銀川平原鹽堿化較嚴重的原因有()

①地勢較高②氣候干旱③引水灌溉④種植耐鹽堿作物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關于"上膜下秸"治理鹽堿化的作用表述正確的是()

A.地膜的作用主要是保溫B.地膜的作用主要是遮擋雨水

C.秸稈的作用主要是隔鹽D.秸稈的作用主要是增加養分

【答案】11.C12.C

【解析】11.銀川平原地處平原,平原處地勢不高,①錯誤;銀川平原深居內陸,受海洋影響少,氣候干

旱,蒸發旺盛易出現土壤鹽堿化,②正確;在氣候干旱地區農業依賴灌溉,但由于當地氣候干旱,蒸發旺

盛,易引發鹽堿化,③正確;種植耐鹽堿作物會減弱土壤鹽堿化,④錯誤,故C正確,ABD錯誤。故選C。

12.表面鋪設地膜,減少水分蒸發,有效減少鹽分在地表積累,主要作用并不是保溫,A錯誤;當地氣候干

旱,缺少水分,地膜的作用不應是遮擋雨水,B錯誤;在底下鋪設秸稈可以形成隔鹽層,防止地下水的向上

運移帶來鹽分,C正確;鋪設秸稈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降低鹽分的富集,并不是為

了增加養分,D錯誤。故選C。

【點睛】治理土壤鹽堿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合理施肥:適量施用有機肥、磷肥和鉀肥,平衡土壤養分,

減輕鹽堿對植物的影響。水分調控:通過合理的排水和灌溉措施,調節土壤水分,避免土壤過度干燥或過

度濕潤,從而減輕土壤鹽堿化的程度。

考點03植被與土壤的相互作用

(2024?廣東梅州?二模)土壤孔隙度即土壤中孔隙體積占土壤總體積的百分數,它是影響土壤蓄水能

力的重要指標、按照直徑大小分為非毛,管孔感(孔隙較大,保持水分能力弱)和毛管孔隙(孔隙較小,保

持水分能力強)。下表為我國南方某山地不同植被土壤孔隙度情況。完成下面小題。

土壤孔隙度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林楠竹林灌木林

總孔隙60625077

非毛管孔17181019

毛管孔43444058

1.科學家研究發現,該地灌木林下土壤有機質含量明顯高于其他植被土壤,其原因可能是灌木林()

A.枯枝落葉多B.巖石風化強

C.陽光照射土壤時間長D.蓄水能力強

2.同樣降水條件下,地表徑流含沙量最大的是()

A.針闊混交林B.楠竹林C.常綠闊葉林D.灌木林

【答案】LD2.B

【解析】1.讀圖可知,灌木林土壤孔隙度最大,蓄水能力強,不易產生地表徑流,土壤有機質不易流失,

D正確;灌木林與其他三種植被類型相比,枯枝落葉較少,A錯誤;巖石風化程度和土壤有機質含量關系不

大,B錯誤;陽光照射土壤時間長,則溫度較高,微生物分解有機質速度快,土壤有機質含量應較低,C錯

誤。故選Do

2.讀圖可知,四種植被類型下,楠竹林土壤孔隙度最小,同樣降水條件下產生的地表徑流量最大,水土流

失最嚴重,地表徑流含沙量最大,B正確;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灌木林土壤孔隙度均大于楠竹林,產

生的地表徑流較少,含沙量較小,ACD錯誤。故選B。

【點睛】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是判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有機質的收入來源主要是枯枝落葉、植物根系、

生物遺骸和排泄物等,有機質的支出主要是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作用(如風力、流水)

導致的流失等。此外,河流沉積作用、火山灰的沉降也能帶來肥沃的土壤。

(2024,遼寧遼陽?模擬預測)植物群落的演替與土壤養分關系密切,野火對植被和凍土的影響很大,

林火過后植被恢復期對土壤改良明顯。下圖為我國北方某區域在穩定氣候下經歷野火后的地表和多年凍土

變化軌跡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3.林火過后近期內地表植被極少的直接原因是()

A.地溫低B.積雪厚C.土層薄D.光照強

4.推測該地的地帶性植被最可能是()

A.禾草B.灌木C.常綠林D.針葉林

5.林火后土壤有機層的恢復主要源于()

A.凍土層的凍融作用B.植被演替過程

C.該地基巖層礦物質D.林火燃燒余燼

【答案】3.C4.D5.B

【解析】3.據圖可知,林火過后的近期內,活動層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