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中國古代的政治家第3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帝教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4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中國古代的政治家第3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帝教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4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中國古代的政治家第3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帝教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4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中國古代的政治家第3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帝教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4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中歷史第1單元中國古代的政治家第3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帝教學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選修4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3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康熙帝學習目標重點難點1.駕馭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的基本史實及重大意義。2.駕馭兩次雅克薩之戰和《尼布楚條約》的簽訂,相識康煕帝捍衛國家主權的歷史貢獻。3.歸納康煕帝為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實行的重要措施,正確評價其文治武功。1.重點:康熙帝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2.難點:評價康熙帝的歷史貢獻。一、少年皇帝1.少年繼位1661年,清朝順治帝第三子玄燁繼位,次年改年號為康熙。2.嚴峻形勢(1)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后,堅持抗清。(2)侵入黑龍江流域的沙俄勢力有待驅除。(3)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加強管理。(4)由于滿洲貴族強制實行圈占土地、剃發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滿漢民族沖突尚未平復。(5)輔政大臣鰲拜驕橫跋扈,欺君擅權。3.總攬大權康熙帝14歲親政,智擒鰲拜,穩定了秩序,總攬朝政。[特殊提示]康熙初年,清朝統一全國和保衛邊疆的任務仍舊非常嚴峻:協作清軍統一全國的三藩勢力日益膨脹;鄭成功及其子孫在臺灣堅持抗清;游牧于漠西、漠北的蒙古各部須要加強管理;沙俄覬覦中國北部領土。二、鞏固統一國家1.平定“三藩”之亂(1)緣由:在康熙帝下令撤藩后,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藩起兵反清。(2)過程及結果:康熙帝親自指揮平叛,并大膽起用漢將,重用綠營,歷時八年,平定叛亂。2.統一臺灣(1)收復臺灣:1681年,任用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率兵攻占澎湖,迫使鄭克塽降清。(2)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并設總兵、副將駐守臺灣、澎湖。3.鎮壓西北叛亂(1)緣由:噶爾丹分裂祖國,發動叛亂。(2)過程及結果:康熙帝三次親征,先后取得烏蘭布通、昭莫多戰役的成功,取得平叛成功。4.加強民族團結(1)康熙帝擅長學習和創新,敬重中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2)加強與蒙、藏兩族的團結,特殊敬重喇嘛教。[誤區警示]正確相識民族斗爭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斗爭,不同于中華民族抗拒外來侵略的斗爭,它是確定歷史時期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這些斗爭不是國與國之間的斗爭,而是我國內部兄弟民族之間的斗爭。交戰雙方沒有侵略與反侵略之分,但有壓迫與反壓迫、正義與非正義、進步與反動之分。三、維護國家主權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斷侵擾我國黑龍江流域,侵占尼布楚和雅克薩等據點。2.概況(1)軍事上:康熙帝分別組織兩次收復雅克薩之戰,迫使俄國接受中國的談判建議。(2)外交上: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了中俄東段邊界,確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袤地區,都是中國領土。3.意義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特殊提示]清軍抗擊沙俄的入侵,實質上是一場正義的防衛反擊斗爭。《尼布楚條約》同等協商簽訂后,基本上奠定了中國北方的版圖,維護了邊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穩定。正確評價康熙帝[史料一]康熙晚年在總結自己施政感受時說:“公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體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亂。夙夜孜孜,寢寐不遑。寬嚴相濟,經權互用,以圖國家久遠之計而已。”——章梫《康熙政要》[史料解讀]康熙帝分別從“一天下之心為心”“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亂”“寬嚴相濟”等角度評價自己。(1)史料一中康熙帝如何評價自己?你認為他的評價是否合理?為什么?【提示】評價:一心為國為民;保國安邦,恩威并濟;勤勉努力。看法1:合理。康熙帝一生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穩定與發展,促進了民族文化的溝通,是康乾盛世的開創者。看法2:不合理。康熙帝作為封建統治者,其政策措施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其實行的政策措施也在確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文明發展的進程。[史料二]康熙大帝是一個運籌帷幄、力挽狂瀾的中國皇帝,具備非凡過人的雄才大略。然而,他最終卻沒能跨越封建體制雷池半步,他所開創的盛世王朝,與工業革命失之交臂,盛極而衰,很快滑向蕭條冷落的帝國黃昏。——王龍《天朝向左,世界向右:近代中西交鋒的十字路口》[史料解讀]“然而”一詞表明史料二從主動性和局限性兩個角度評價康熙帝。(2)史料二為什么說“康熙帝是一個運籌帷幄、力挽狂瀾的中國皇帝”?結合所學學問概括緣由。【提示】內彌紛爭、外抗沙俄,維護和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創“康乾盛世”。評價康熙帝評價歷史人物確定要實行一分為二的方法,同時突出重點。(1)歷史貢獻①康熙在位期間,平定了三藩之亂,鎮壓了少數民族貴族的叛亂,抗擊沙俄的侵略,為維護和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把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與抗拒外來侵略緊密結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②一生苦研儒學,推崇程朱理學,組織編撰《康熙字典》等,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③康熙帝統治時的中國,政局穩定,領土廣袤,經濟發展并趨于旺盛,最終促成了中國歷史上長達150余年的“康乾盛世”。(2)不足之處:康熙帝統治時期,世界歷史正逐步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正是這一時期,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高度強化的地步,閉關政策起先實行,中國和西方的差距不斷拉大,出現了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這就為中國在19世紀遭遇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筆。康熙帝為捍衛統一多民族國家主權實行的措施及作用措施作用平定“三藩”叛亂使國家避開了一次大分裂,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統一臺灣使臺灣重新統一于中心政府管轄之下,加強了臺灣同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鞏固了祖國的海防平定噶爾丹叛亂使清政府限制了漠北蒙古,進而限制了天山南北加強宗教文化方面的限制緩和了階級沖突,加快了滿族文化的發展步伐;既愛護佛教,尊崇活佛,又達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抗擊沙俄入侵在同等基礎上,以談判方式確定了中俄東段邊界,維護了邊界一百七十多年的穩定[課堂小結]知識網絡答題術語1.康熙帝是封建社會衰落階段一位有作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軍事家,是一位較有作為的封建君主。2.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亂和噶爾丹叛亂,統一臺灣,設臺灣府,加強對蒙藏地區的管轄,維護了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祖國統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第一個具有近代性質的邊界條約。1.康熙初年,年幼的康熙帝執掌著根基未穩的江山。“根基未穩”的表現不包括()A.統一全國的任務仍舊繁重B.沙俄勢力侵入東北地區C.滿漢間的民族沖突仍很尖銳D.清軍還未能進入山海關D[A、B、C三項是當時存在的社會形勢,D項不正確,清軍早已入關并漸漸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2.以下評價,適合康熙帝的是()A.從諫如流,完善科舉制 B.鞏固統一,維護主權C.締造統一,創立新制 D.述而不作,萬世師表B[康熙在位時期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抵擋沙俄入侵,因而其具有鞏固統一、維護主權的歷史功績,故B項正確;A項符合唐太宗,C項符合秦始皇,D項符合孔子,皆解除。]3.康熙帝在《中秋日聞海上捷音》一詩中,有“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的詞句。令康熙如此感嘆的事務()A.驅除了殖民勢力,維護了國家主權B.安定了東南邊疆,實現了國家統一C.抗擊了外敵侵擾,維護了邊界安定D.平定了地方叛亂,消退了分裂威逼B[詩中“海上捷音”反映的是1681年康熙帝收復臺灣,這一事務安定了東南邊疆,實現了國家統一,故B項正確;A、C兩項反映的是雅克薩之戰以及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驅除了沙俄殖民勢力,維護了邊界安定和國家主權;D項反映的是平定三藩之亂和噶爾丹叛亂,平定了地方叛亂,消退了分裂威逼,三次都與對抗來自海上的威逼無關,均解除。]4.康熙皇帝曾說:“秦筑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大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敢當……今欲修之興工勞役,豈能無害百姓?”這表明他主見()A.民族團結同等 B.兵農合一C.強化中心集權 D.民為邦本D[材料強調修長城對百姓造成負擔,與民族團結同等、兵農合一無關,故A、B兩項錯誤;康熙帝認為修長城對邊患并無好處,反而加重負擔,沒有涉及強化中心集權,故C項錯誤;康熙主要是基于以百姓為動身點來考慮,體現了民為邦本,故D項正確。]5.康熙“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筑長城。我朝施恩于喀爾喀(漠北蒙古),使之防備朔方(沙俄),較長城更為堅實。”以下能體現上述材料觀點的有()①組織雅克薩之戰②崇尚儒家文化、復原科舉③敬重喇嘛教④多倫會盟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③④D[依據題干材料關鍵信息“施恩于喀爾喀”“防備朔方”等,本題事實上考查清初康熙帝時期鞏固邊疆的舉措。據此分析、推斷選項可知,①②與本題無關,解除;進一步可知,③④符合史實和題意,故選D項。]6.某校將舉辦“杰出歷史人物”圖片展。某同學找到“康熙大帝”像,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跡欄上寫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權臣;當機立斷,平定三藩;一鼓作氣,消退割據;除惡務盡,平定叛亂”,但他覺得還不能全面呈現康熙帝的功績。你認為下列活動可以作為圖片展補充的是()A.修筑馳道,鞏固統一 B.羈縻府州,形成制度C.抗擊沙俄,維護主權 D.設臺灣省,加強限制C[康熙帝抗擊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訂了《尼布楚條約》,維護了國家的主權,故選C項。A項是秦始皇的功績;B項是唐代在周邊少數民族地區設置的一種帶有自治性質的地方行政機構;1885年,清政府正式設臺灣省,此時中國已進入近代。]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康熙詩《昭君墓》南北分天地,存亡見廟謨。含悲辭漢主,揮淚赴匈奴。目睹當年冢,心懷四海圖。葆旌巡遠徼,蕃落效馳驅。欲笑和親失,還嫌餌術迂。開誠示異族,布化越荒途。漠漠龍沙際,寥寥雁塞隅。偶吟因有觸,意獨與人殊。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說:“朕閱經史,塞外蒙古多與中國抗衡,溯至漢唐宋至明,歷代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歸附,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瘡瘍,方用針灸,肌膚無恙,而妄尋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亂則聲討,治則撫綏,理之自然也。自古以來,好勤遠略者,國家元氣,罔不虧損,是以朕意不以生事為貴。”(1)談談你對材料一中“意獨與人殊”的理解。(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學問,概括康熙的民族政策及其意義。[解析]第(1)問由材料中“欲笑和親失,還嫌餌術迂”可知康熙帝對和親政策并不贊同。結合材料中“開誠示異族,布化越荒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