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選一、看_第1頁
中國歷史文選一、看_第2頁
中國歷史文選一、看_第3頁
中國歷史文選一、看_第4頁
中國歷史文選一、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歷史文選(上)徐州師大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王奇偉xpwqw@163.com

具備一定的閱讀和使用中國歷史文獻的能力二、歷史與史料1、歷史是已經過去了的事情

與現實有時間上的距離2、研究歷史靠歷史遺留下來的材料—史料史料包括文獻材料和實物材料《中國歷史文選》課程涉及的主要是文獻材料三、閱讀中國史料的必備條件1、頭腦中要樹立古今語言文字有很大變化的觀念時間的變遷

清代戴震《爾雅文字考異》:“時之相去千百年之久,視天地之相隔千百里之遠無以異。昔之

婦孺聞而輒曉者,更經學大師轉相傳授仍留疑義,則

時為之矣。”(1)語音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唐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寒于二月花?!对娊洝飞瞎乓繇?/p>

中古音韻

現代音韻(2)語法“時不我待”(否定句中代詞賓語的前置)“唯婦言是用” “唯我馬首是瞻”(為強調賓語而前置)“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定語后置

“何不試之以足?”(壯語后置)(3)語義“小姐”:地位低微的女性(宋元時)—官僚富家未嫁少女(元代以后)—年輕女子的通稱(近代以來)—從事色情業的女子(近幾年)“酷”:冷酷無情(古代)—瀟灑出眾,有個性魅力(當代)“稍”:逐漸(古代)—稍微(現代)字型變化很大(4)字型由繁到簡

“王”“禮” “蘇”漢字簡化的優缺點:便于書寫;但表意性越來越差(5)標點符號標點

句讀黑黑的頭發沒有麻子小腳不大周正古籍整理

中華書局《二十四史》標點本(6)古書在流傳過程中會出現訛誤《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酉脑唬骸且?,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似,豕與亥相似?!劣跁x而問之,則曰:

‘晉師己亥涉河也?!保o意造成的)《管子·

霸言》:“故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謂貪者,其大計存也?!笔馈ū苤M)(有意篡改)—伐(無意造成)古籍善本 古籍整理2、了解漢語、漢字的常識(基本功)3、掌握目錄學知識(門徑)本教材在“歷史文獻選讀”內容之外,用大量篇幅介紹以上兩方面的知識四、漢字常識(一)文字的定義及與語言的關系

1、文字的定義: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

2、文字與語言的關系:A、文字在語言基礎上產生,是輔助語言的工具。先有語言,然后才有文字;B、語言是聽覺符號系統,其形式是語音;文字是視覺符號系統,是形式是形體。(二)漢字的構形與性質語言的局限性:時間、空間限制文字出現在人類發展史上的劃時代意義:告別蒙昧與野蠻時代迎來文明時代(文字是文明的四大要素之一)1、漢字的構形(漢字記錄漢語的方式)(1)表意字(用意符造的字):字形本身跟所代表的的意義有聯系,跟詞的語音沒有聯系的字。表意字表達事物的意義、形狀?!耙孕伪硪狻薄墩f文解字》中“六書”的象形、指事、會意都是表意字a、象形字:最早使用的造字方法《說文》“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是指畫具體事物的形狀。多獨體字一般的象形符號:日、月、人、牛、水、木、車、身、雨、射、涉、步、走、見、立、采、斗抽象的象形符號:一、二、三、方、圓b、指事字:《說文》“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解釋過于籠統,并與象形、會意的界限含混不清。實際

上指事字是在象形的方法難以表示事物特點的時候,

利用標注記號的方法指出所表示事物的要點。上、下、本、末、刃、亦(腋)c、會意字:《說文》“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解釋艱澀。實際上會意是合二體之意,是由兩個以上的象形符號組成的字。多復體字。武、信、從、北、取、戒、伐、之、正(征)、出、逐、降、陟、莫(暮)、見、望、監、走、奔、既、吠、鳴、林、森、歪、劣、孬、昶、糴、糶等等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三類,都是用意符造的字,由于三者間的界限并不明確,所以可以把它們歸為一類,即表意字(裘錫圭)。(2)假借字(用假借方法造的字):《說文》“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解釋正確,舉字有誤。是借用某個字或某種事物的圖形作為表音符號(聲符或音符)來記錄跟這個字或事物的名詞同音或音近的詞。

“借形記音”(意義上沒有任何聯系)其(箕)—其,隹(短尾鳥)—唯,又(右手)—又,我(武器)—我,而(臉上胡須)—而,焉(黃色鳥)—焉,“汝”(汝水)—汝(你),翼—翌(明日),“花”(花朵)—“花”(花費),“云”(云朵)—“云”(說話),自(鼻)—自等我國上古時代大量使用通假字(同音字互用)漢語大量用假借方法翻譯外來詞(音譯):佛、單于、吉普、摩托、沙發、派、秀、漢堡、卡通、肯德基、香波、美利堅、新加坡、馬克思、賴斯

等等(3)形聲字(用意符與音符合起來造的字,其實應叫意音字):半音半意《說文》“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90%以上漢字都是形聲字。左形右聲(主要形式):河、祥、肌、防右形左聲:放、雌、顏、欣上形下聲:宇、草、崔、篇下形上聲:盂、斧、岱、裝外形內聲:圓、閣、衷、痛內形外聲:問、聞、辨、辯形占一角:疆、載、修、穎聲占一角:旗、徒、房、近注意區別“形聲字”與“會意字”:會意字由兩個及以上意符組成,而形聲字半意半音,其聲旁只表意,不表音相(會意)椿(形聲)形聲字產生的意義:*是漢字造字法的根本性變革,綜合使用表意和表音兩手段,開辟了造字的新途徑(“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提高了漢字表意表音的精確度:在本字上或假借字上加意符:其—箕,隹—惟,止—趾,北—背,州—洲,然—燃;師—獅,吳公—蜈蚣在表意字上加聲符:鳳、雞、野、星(4)記號字(使用跟所表示的對象沒有任何意、音聯的硬性規定的符號造的字)漢字早期只有少數記號字: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在漢字字形的變化過程中有些字變成了記號字、半記號字:日、月、并、斗、射、蘇、禮

等等六書中轉注不是造字方法,而是用字法?!墩f文》“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2、漢字的性質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的并且未曾中斷一直在使用的文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和體現,傳承著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學界對漢字性質的不同認識:a、多認為漢字是表意文字,是世界文字兩大體系(表音體系和表意體系)中表意文字的唯一代表b、少數學者認為漢字是意音文字或意音記號文字(周有光、裘錫圭等)孰是孰非?(3)只有從文字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質不同才能認識文字性質的不同世界上任何文字都具有形、音、意三個要素,都是運用一定的形體去記錄語音單位從而獲得音和意,這是所有文字的共性。從此點說,各種成熟文字體系之間并沒有區別。如人(person)、河(river)、車(bus)因此,有學者提出只有根據各種文字體系的字符的特點才能把文字區分為不同的類型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中提出把記錄語言的符號(即文字)和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區別開來應從字符的性質去認識文字的性質世界上各種文字的字符,可分為三類:意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詞在意義上有聯系的字符)音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詞在語音上有聯系的字符)記號(跟文字所代表的次在意義、語音上都沒有聯系的字符)英語:sun(3,音符)、flower(6,音符)、five(4,音符)漢字:日(日;意符),花(草頭,意符;化,音符),五(五;記號)文字所使用的字符的類型決定了文字的性質。因此,英語是表音文字,漢字是意音文字(或意音記號文字),而不單單是人們普遍認識的表意文字。五、目錄學常識1、目錄學的重要性目錄學是治學之門徑:知識如海洋(書籍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目錄學是舟楫2、目錄學的建立與形成西漢劉歆《七略》與東漢班固《漢書·

藝文志》的六分法輯略(總序)與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等六略《漢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系統性圖書目錄,對后世目錄學影響極大唐代《隋書·

經籍志》與清代《四庫全書》的四分法《隋書·經籍志》將官方藏書分為經、史、子、集四個書庫,號稱“四部庫書”或“四庫之書”。清乾隆時編纂的《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

36000余冊。經、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圖書分類的主要方法。

3、古典目錄學的流別和體制稱謂:“錄”、“略”、“志”、“目”、

“目錄”等古典目錄的撰著流別a、史志目錄:正史(紀傳體史書)中的《藝文志》或《經籍志》b、官修目錄:中央政府圖書館的藏書目錄,以《七略》和《四庫全書總目》最有名c、私撰目錄:私人藏書目錄(3)古典目錄書的體制

a、圖書館目錄b、學術史目錄

c、解題目錄d、版本書目

e、專科書目4、現代圖書館藏書目錄的分部六、史部典籍概述中國被稱為“歷史的民族”,史學發達,史籍極其豐富1、先秦史籍*史學和史籍產生的階段于一時一人沒有嚴格體例史籍多為資料匯編非成書成為后世各種史體的源頭劉知幾:史學流派六家中有四家產生于此期《尚書》家、《春秋》家、《左傳》家、《國語》家、《史記》家、《漢書》家*以編年體最有成就(產生也最早)《春秋》、《左傳》*內容多經后世修改,真偽并存崔述(東壁)、顧頡剛的辨偽2、兩漢魏晉南北朝史籍*史學和史籍大發展的時期,從經學的附庸地位走出,確立史學在中國學術中的獨立而重要的地位經、史、子、集*紀傳體產生并成為封建社會“正史”體大思精*以《史記》《漢書》為代表的“前四史”的巨大史學成就*別史、譜牒學、方志學的發達3、隋唐宋元史籍*史籍發展的鼎盛時期史學體例豐富多彩

史學名著涌現*唐代開始設史館官修史書分工協作

集眾家之長“24史”中有8史成于唐代*第一部典志體史書《通典》*第一部歷史編纂學理論著作《史通》*南宋紀事本末體史書的出現《通鑒紀事本末》*北宋通史編年體《資治通鑒》的出現4、明清史籍*史學走向衰落時期政治上的集權專制走向頂峰的反應少有寫作當代史

質量差*“浙東史學派”的成就黃宗羲《明儒學案》是我國第一部學術史專著章學誠《文史通義》是封建史學評論集大成的專制*清代考據史學、辨偽學的巨大成就三大史學考據名著: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趙翼《廿二史札記》、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崔述(東壁)《考信錄》、梁玉繩《史記志疑》七、文章選讀《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總序》

1、精讀全文;2、對我國古代史部典籍類型有一個基本了解第一單元

紀傳體一、紀傳體全史典籍概述紀傳體史書

正史(正統史書《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

黃帝—清代未曾中斷

“二十六史”

“全史”(一)紀傳體全史書目和內容1、看書中“列表”,掌握書名、作者及時代2、注意以下概念“三史”:《史記》、《漢書》、《東觀漢記》(東漢劉珍等)。后《后漢書》取代《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前四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年代最早成就最高)(3)“十七史”(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書 北齊書“前四史”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魏周書 南史 北史 隋書 新唐書

新五代史(宋人匯刻 文天祥“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廿二史”(清·錢大昕《廿二史札記》、趙翼《廿二史考異》):“十七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清乾隆時合刻)“二十四史”“廿二史” 舊唐書 舊五代史(乾隆欽定“二十四史”武英殿刻印《欽定二十四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史》

匯刻)“二十五史”“二十四史” 新元史(1921年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二十六史”“二十五史” 清史稿(1927年 中華書局出版)(二)紀傳體的結構和特點

1、紀傳體結構司馬遷首創紀傳體,加工改造先秦處于萌芽狀態的各種史體,創造出這種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史學體例,對后世的中國史學影響極大,被后世史家奉為修史的

典范,稱為“正史”。(唐·劉知幾“史體六家”,先秦占四家:《尚書》家《春秋》家、《左傳》家、《國語》家、《史記》家、《漢書》家)紀、傳、世家(后取消)、表、志各體相互配合,相輔相成,融為一體,而以紀傳為經緯,構成全書的主體,故稱其為紀傳體:本紀是以朝代或帝王為主,按年月記其大事,為全書的總綱,以編年體的方法記事;世家記載諸侯封國世系活動;列傳主要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重要歷史人物以及少數民族的歷史;表是用簡明的表格把重要歷史大事或歷史人物表示出來;書是專記典章制度方面的興衰沿革的。

2、紀傳體特點:體大思精3、了解掌握《史記》、《漢書》等的結構,特別是

“志”的內容(三)紀傳體史書的價值和缺點1、紀傳體各體例相互配合,保存史料豐富;2、紀傳體以人物為主線記載歷史,內容煩瑣,前后重復,割裂歷史(參看劉知幾《史通·

二體》)“《史記》者,紀以包舉大端,傳以委曲細事,表以譜列年爵,志以總括遺漏,逮於天文、地理、國典、朝章顯隱必該,洪纖靡失。此其所以爲長也。若乃同爲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後屢出,於《高紀》則云語在《項傳》,於《項傳》則云事具《高紀》。又編次同類不求年月,而擢居首帙,先輩而抑歸末章,遂使漢之賈誼將楚屈原同列,魯之曹沫與燕荊軻?編。此其所以爲短也。”2、“正史”、“官修史書”的階級性1、“私撰”與“官修”的差別2、唐代以后官修史書是正史編撰的主要形式3、階級性表現“帝王將相的家譜”為統治者“虛美隱惡”宣傳封建正統思想和封建等級觀念二、文章選讀(一)《史記》1、《史記》及作者介紹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少有的紀傳體通史

“二十四史”之首

“實錄”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中國最偉大的史學作品之一司馬遷(前145—前86?),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

太史令

中書令

“究天人之際,中國最偉大的史學家之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一2、《秦始皇本紀》3、《六國年表序》4、《孔子世家》5、《貨殖列傳序》(二)《漢書》1、《漢書》及作者介紹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與《史記》齊名的史學名著所創《藝文志》、《地理志》影響大班固(公元32年—92年),字孟堅,東漢右扶風安陵人(今陜西咸陽人)蘭臺令史中護軍中國最偉大的史學家之一與司馬遷合稱“馬班”2、《百官公卿表序》3、《食貨志上》增加部分內容: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牸牝者擯而不得會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黜愧辱焉。於是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車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變也。4、《張騫傳》(三)《后漢書》1、《后漢書》及作者介紹

“前四史”之一,史學名著范曄(398—446),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人,累做宋高官

2、《黨錮列傳序》(四)《三國志》1、《三國志》及作者介紹

“前四史”之一,史學名著陳壽(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歷任晉著作郎、御史治書等官。2、《諸葛亮傳》三、古漢語詞匯(一)古漢語單音詞居多單音詞就是只有一個音節的詞,一個字就相當于一個詞?!袄衔崂弦约叭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橘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昔者五帝地方千里”

“兇年免于死亡”“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80—90%(二)古漢語中的復音詞

1、復音詞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構成的詞。多數為雙音詞,極少數由三個及以上音節組成分兩種:單純復音詞和合成復音詞

2、單純復音詞單純詞與合成詞的區別:單純詞是由一個語素構成的詞;合成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構成。單純詞絕大部分是單音節(單音詞),也有少量復音節詞,可稱單純復音詞。單純復音詞多為古代遺留下來的聯綿詞、疊音詞,還有一些是音譯外來詞A、聯綿詞是由兩個音節聯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單純詞,一個語素)。分:a、雙聲聯綿詞(聲母相同的聯綿詞)栗烈 參差 邂逅 伶俐 鴛鴦 倉猝 荏苒b、疊韻連綿詞(韻部相同的連綿詞)窈窕 聯綿 啰嗦 撲朔

倉皇 從容 駱駝c、非雙聲疊韻詞(既非雙聲又非疊韻的連綿詞)扶搖 鏗鏘 凌遲 顛沛 芙蓉B、疊音詞又稱重言、疊字,是由兩個相同音節構成的雙音單純詞。關關 坎坎 蕭蕭 唧唧 潺潺 赫赫 翩翩 夭夭C、音譯外來語香波 冰淇淋 奧林匹克 阿斯匹林 馬克思 法蘭西3、合成復音詞合成復音詞又稱合成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語素構成。合成詞與單純詞的區別:單純詞的每個音節不能單獨表

示意義,只有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才能表示意義;而

合成詞不同,它的每個語素都能表示意義。合成詞的構成方式種:A、并列式(或聯合式)合成詞(由意義相同或相反的兩個詞素合并構成)a、同義復詞社稷江山人民顏色返回遷徙耕耘美麗吉祥遙遠存在馳騁緩慢根本共同粗疏觀看坦蕩寬廣b、偏義復詞國家(偏國)動靜(偏動)存亡(偏亡)異同(偏異)《青藏高原》“我看見一座座山川(偏山)相連”B、偏正式合成詞(兩個詞素之間是修飾限制與被修飾限制的關系)百姓 國君 諸侯 先生 兵法 書法 天子 朝廷C、動賓式合成詞將軍 革命 司令 司機 執事 祭酒D、動補式合成詞摧毀

擊破 匡正 平定

激怒

闡明E、主謂式合成詞河流 心痛 口吃 膽怯

霜降 冬至 春分F、附加式合成詞(“詞根”加“前綴”或“后綴”)前綴:“阿”“老”“小”“有”等阿爺 阿爸 阿偉 老張 老虎 老師 小孩

小李有虞 有夏 有苗老子 兒子

石頭

苦頭

鳥兒 頭兒

闕如后綴:“子” “頭” “兒” “然” “如”等循循然(三)同源詞1、同源詞是指一組在聲音上有聯系、形式上有時相類同、而意義又互相關聯的、出于同一語源而派生出來的詞。(音相通、意有聯系)2、同源字類型形體上有聯系的同源詞取—娶

反—返

加—架—駕—枷—賀

青—晴—睛—精—倩—婧—菁

夬—決—訣—缺—訣—抉—玦形體上沒有聯系的同源詞天—顛—巔

子—字—茲—滋—孳(四)古今詞義的異同1、古今詞義基本相同山

天2、古今詞義完全不同去

行李

烈士3、古今詞義同種有異勸

走4、古今詞義變化的特點詞義擴大睡

醒詞義縮小金

臭詞義轉移湯

爪牙(五)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古漢語一詞多義,可分三類:本義、引申義、假借義

1、詞的本義詞在創造之初的原本意義,或原本意義已無從考證,以文獻中最初的常用義作本義2、詞的引申義由詞的本義派生、演繹出來的意義。第二單元

編年體(附綱目體)一、編年體與綱目體典籍概述(一)編年體的特點及學術地位1、編年體是中國古代史書最重要體例之一(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典志體),在中國史學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劉知幾《史通·二體》)2、編年體的特征是以年月日編排史事(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給人以時間概念3、優缺點分析編年體與紀傳體特點互有優缺(1)優點:編年體年經事緯,編排歷史事件井然有序,便于揭示歷史事件的內在聯系和因果關系;文省事豐,避免了紀傳體“同為一事,分在數篇,斷續相離,前后屢出”的弊?。?)缺點:在保存史料方面,對于時間線索不清的史

事,無處可系,這樣勢必漏掉許多重要史料;分年記事,既不便把人物、事件敘述得完整集中,也不便把不同性

質、類別的史料區分開來。劉知幾《史通·二體》:“夫《春秋》者,繫日月而爲次,列時歲以相續,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於目前。理盡一言,語無重出。此其所以爲長也。至於賢士貞女,高才儁德,事當中要者,必盱衡而備言;跡在沈冥者,不枉道而詳說。如絳縣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晉卿而獲記,或以對齊君而見錄。其有賢如柳惠,仁若顔回,終不得彰其名氏,顯其言行。故論其細也,則纖芥無遺;語其粗也,則丘山是棄。此其所以爲短也?!保ǘ┲匾木幠牦w史書介紹1、《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按時間的先后順序記載了春秋時期魯國的歷史大事,其紀年依據魯國,記述范圍卻遍及當時整個中國?!洞呵铩肥强鬃釉隰攪饭儆涊d的基礎上創作而成。“春秋書法”:“以一字為褒貶”(杜預《左傳序》),“微言大義”內容過于簡略(一萬六千字

242年歷史

王安石譏為“斷爛朝報”

)2、《春秋左傳》《春秋左傳》是我國古代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編年體史書,是中國古代編年體史書名著。《春秋左傳》是“春秋三傳”之一,為解《春秋》經而作“春秋三傳”都是解經,但解經的方法不同:宋胡安國:“事莫備于《左傳》,例莫明于《公羊》,義莫精于《谷梁》?!薄洞呵镒髠鳌肥怯涊d先秦歷史的內容最豐富、可信性最強的史書(古文經非像今文家所說的為劉歆偽造)

255年的歷史,18萬字。3、《竹書紀年》西晉時期出土的一部先秦編年體史書,戰國時魏國史官所作。4、《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通史,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史學名著之一,北宋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鑒》上起公元前403年,下到公元959年,共記十六朝,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近四百萬字。(三)綱目體的產生及其價值1、綱目體是編年體史書的一種形式。紀事仍以時年為序,只是前面立綱,后面立目,綱是史事的提綱,目是史事的詳細敘述,綱簡目詳,頗便查閱。2、綱目體始創于南宋朱熹《資治通鑒綱目》。二、文章選讀(一)《左傳》

1、召陵之盟2、晉楚城濮之戰3、子產不毀鄉校(二)《資治通鑒》肥水之戰(三)《明實錄》申誡公侯榜文三、實詞活用漢語詞類分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代詞、數詞、量詞等)和虛詞(介詞、連詞、語氣詞等)名詞經常用作主語、賓語、定語;動詞經常用作謂語;形容詞經常用作定語、狀語和賓語;數詞經常用作定語,等等。但是,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一)名詞的活用1、名詞活用為動詞作謂語名詞在句子中處于動詞謂語的位置,并具有了動詞的語法特點,就叫做活用如動詞,作謂語。十種情況2、名詞活用為副詞名詞直接在動詞之前,對動詞起修飾限制的副詞作用,叫做名詞活用為副詞,作狀語。三種情況(二)動詞、形容詞的活用1、動詞活用為名詞,可作主語、賓語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可作主語、賓語(三)代詞、數詞、副詞的活用1、只有第一人稱代詞“吾”和第二人稱代詞“汝”活用為動詞,且不常見2、數詞活用為動詞,作謂語3、副詞活用為動詞,不常見(四)使動用法1、名詞、動詞、形容詞,以及少數代詞、數詞均有使動用法。使動詞所表示的動作不是由主語直接發出的,而是主語使賓語發出的,其動賓結構表現為動詞含有

“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2、名詞的使動用法3、動詞的使動用法4、形容詞的使動用法5、代詞的使動用法6、數詞的使動用法(五)意動用法1、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所帶賓語具有“把什么當做什么”,或“認為、以為什么”,稱意動用法,這只是主觀的看法,客觀并不如此。2、名詞的意動用法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第三單元紀事本末體一、紀事本末體典籍概述1、紀事本末,就是記載歷史事件的始末。運用這種體裁編寫的史籍,稱為紀事本末體史書;2、紀事本末體是我國古代史書編纂的基本體裁之一,與紀傳體、編年體并列,稱為中國傳統史學的三大體;以歷史事件為中心,標題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以時間為序進行編排。3、紀事本末體由南宋袁樞首創《通鑒紀事本末》,將司馬光撰寫的編年體的《資治通鑒》改編成紀事本末體的《通鑒紀事本末》梁啟超“善抄書可以成創作”4、紀事本末體的優缺點優點:以記載歷史事件為中心,最符合現代史學觀念。梁啟超:“紀事本末體,于吾儕之理想的新史最為相似抑亦舊史界之極軌也。”紀事本末體因事立目,靈活方便,可避免編年分割雜陳紀傳重復的積弊,創立縱深始末的新規缺點:在保存史料方面有缺陷

5、重要的紀事本末體史書介紹二、文章選講1、《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2、《明史紀事本末》削奪諸藩三、

常用虛詞第四單元

典志體政書、詔令奏議一、典志體政書、詔令奏議概述(一)典志體政書概述1、政書體即典志體史籍,是以事類為中心,按時間先后編次,記載歷代王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典章制度的史體典籍。2、典志體起源于先秦時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