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課件-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課件-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課件-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課件-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課件-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了解明清時期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通過了解明清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你知道這個故事嗎?故事當中的男主人公是什么身份?為什么會產生這一變化呢?

紹興年間,杭州臨安府過軍橋黑珠巷內,有一個宦家,姓李名仁。家中妻子,有一個兄弟許宣,排行小乙,他爹曾開生藥店,自幼父母雙亡,卻在表叔李將仕家生藥鋪做主管,年方二十二歲。——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記》壹明清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思考:根據下列材料,概況明清時期農業的新變化。1.農業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廣種植圖①高產糧食作物傳入并推廣

從1400年到1820年:中國耕地面積只增長了3倍,而糧食總產增長了5.3倍,其中糧食單產增長77%,大體與人口增長了保持同步。

——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時期的農業》提高糧食總產量緩解土地壓力豐富農產品結構剩余農產品商品化

明朝蘇州一位叫譚曉的人,低價購買大量洼地,雇傭百名鄉民勞動,低洼為池養魚,池上筑舍養豬、雞、魚食其糞;四周壘高地按地質種果樹、蔬菜,順帶捕捉鳥類和昆蟲,此類副產品出賣后,收入是田地生產的三倍。——(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1.農業②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江南農業多種經營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農民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從“蘇湖熟,天下足”,轉變為“湖廣熟,天下足”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2.手工業材料二

我吳市民罔籍田業,大戶張機為生,小戶趁織為活。每晨起,小戶百戶嗷嗷相聚玄廟口,聽大戶呼織。日取金為饕餮計。大戶一日之機不織炒束手,小戶一日不就則腹枵,兩者相資為生久矣。——蔣以化《西臺漫紀》根據83頁歷史縱橫,思考明清之際手工業出現了哪些新變化?材料一

吳民生齒最繁,恒產絕少,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謀夕,得業則生,失業則死……染坊罷而染工散者數千人,機戶罷而織工散者又數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實錄》①機戶開設手工工場;②機戶出資,機工出力,形成雇傭關系,雙方相互依存。③有專門的勞動力市場(勞動力成為商品);④機工計日受值,有人身自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2.手工業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各行業均有進步,部分行業經營方式變化。新的經營方式:手工工場。

新的生產關系:自由雇傭勞動。根因: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生產方式近似于西方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早期形態,有學者稱之為“資本主義萌芽”。易錯:只能說近似于西方“資本主義萌芽”,但本質不同

這一經營方式在明清兩朝只出現于局部范圍的局部行業,尚不足以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導向。

中國憑借著在絲綢、瓷器等方面無與匹敵的制造業和出口,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16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美洲生產的白銀30000噸,日本生產的白銀8000噸,最終流入中國的白銀高達7000—10000噸,約占世界白銀產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德?弗蘭克《白銀資本》①海外貿易刺激白銀大量流入,白銀貨幣化。3.商業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中國供給:國內銀礦儲藏不足需求:(1)寶鈔貶值;(2)繳納賦稅;(3)長途、大額貿易供給:“地理大發現”之后,美洲銀礦被大量開采歐洲需求:物美價廉的中國特色商品②長途貿易的發展3.商業③商人群體形成(商幫)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清代江南棉布字號基本上集中在蘇州,且絕大部分系徽商所開,其中明代中后期既已存在的徽州汪氏益美字號營業額最巨大,一年銷布百萬匹,益美布遍行天下,滇南漠北,無地不以益美為美。”——范金民《清代蘇州城市工商繁榮的寫照——<姑蘇繁華圖>》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3.商業

在松江府,婦女們“晨抱綿紗入市,易木棉花以歸,機杼軋軋,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楓涇鎮成為棉紡業專業市鎮。湖州府雙林鎮的絲織業,廣東佛山鎮的鐵器業等,也遠近馳名。——卜憲群《簡明中國歷史讀本》④以經濟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興起“天下四大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湖北漢口鎮、河南朱仙鎮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葛士巽,揚州府人,少學書,長大后因家貧棄書行賈。“家既饒,因大治塋墓,經田疇,建廬舍而求名師以課諸子甚嚴,曰:“吾廢學以養吾親,今吾無仰于若,若甘食美衣而不幅以學且生邪心’”要諸子一心向學無耽于逸樂。——張明富《“賈而好儒”并非徽商特色》4.經濟局限問題一:葛士巽經商之后,是如何使用這些財富的?其實質反映?購田置地、修建祖廟、興辦學堂(沒有用于資本的擴大再生產)。實質:小農經濟仍占主導地位;政府仍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問題二:葛士巽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后代的?實質反映了什么?要求子弟讀書以便走科舉之路。實質:專制統治下,儒家“學而優則仕”的理論深入人心農業發展手工業發展商業發展商業資本聚集繼續投資擴大再生產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發展資本主義發展路徑投資小農經濟購置地產小農經濟占據壓倒優勢,專制統治僵化,壓制社會的進步和轉型農耕文明集聚(累積)起來的社會財富,與工業文明創造的社會財富,二者累積的速度與規模,相較而言,無論在總量上和質量上都不能相提并論。

——李學功《被改變的思考》

生產技術沒有重大突破(鐵犁牛耕)生產關系沒有重大變革(分散經營、自給自足)集中在傳統手工業領域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4.經濟局限貳思想領域的變化

明朝中后期社會經濟的深刻變化,將強勁的活力輸入社會肌體,一股不安分而別開生面的新鮮文化潮流涌動于傳統文化結構之中。

——馮天瑜《中華文化史》

宋明理學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二、思想領域的變化1.陸王心學陸九淵

“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即理也’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陸九淵主張先發明本心,而后再博覽;朱熹則認為只有先博覽,然后才能做到簡約。朱、陸二人互相指責,朱熹說陸九淵“太簡”,陸九淵說朱熹“支離”。——《朱熹、陸九淵與王守仁理學思想比較:以理、性、心、知四個范疇為中心》1.陸王心學二、思想領域的變化▲王陽明內容:①宇宙觀:“良知”就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②方法論:致良知、知行合一。材料“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之良知,致知也。

——王陽明《傳習錄》材料二、思想領域的變化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異世界本原天理(理在心外)本心(理在心內)求理之法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特征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發展:①高:把儒家倫理提高為天理(本原);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內心;③廣:把追求圣賢推廣到民眾。

“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局限:以三綱五常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的自然欲望和創造性。2.新思想的萌發二、思想領域的變化

明代中后期,明初僵滯的文化格局發生重大松動。這種文化變遷打的深厚動力植根于社會經濟格局的變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勢頭,他們擁有巨資,為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創造了重要前提,以商業資本支配生產,以巨額財富追逐奢華生活,刺激了整個社會風尚發生變化……

消費生活的發展,有力地突破傳統禮制對于衣食住行的森嚴井然的規范,禮拜金錢之風強盛,沖擊傳統忠孝節義觀念……

明清王朝的嬗遞,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造成“天崩地解不汝恤”的時代震蕩。社會大變動,大分裂往往導致新思想脫穎而出,這是思想史上的一條普遍性法則。

——摘編自馮天瑜《中華文化史》二、思想領域的變化2.新思想的萌發▲李贄出身于泉州航海商人的家庭,深受“陽明學”支流“泰州學派”影響,以“異端”自居。①否定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提倡個性自由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世間種種,皆衣與飯類耳。故舉衣與飯,而世間種種自然在其中。——《焚書·答鄧石陽》要談人倫天理就首先要解決人們的物質生活和利益二、思想領域的變化2.新思想的萌發

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兒?——李贄《初潭集·夫婦篇》②蔑視權威和教條,鞭撻程朱理學的虛偽性③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提倡男女平等李贄給學生出的謎語:皇帝老子去偷牛,滿朝文武做小偷;公公拉著媳婦手,細伢打破老子頭。→

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反教條

反權威

反傳統2.新思想的萌發二、思想領域的變化代表人物主張及影響黃宗羲嚴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主張“工商皆本”顧炎武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主張地方分權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黃宗羲: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顧炎武: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獨治也。王夫之: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①都生逢明清易代之時②都曾參加過抗清斗爭③晚年都專注于著書立說2.新思想的萌發二、思想領域的變化明清思想家的主張,由于階級和歷史的局限,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文化的束縛,最終在文化專制政策的高壓黯然失色。

——李憲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線索與問題》他們的救世方案和實用學問,其思想意義和學術意義大于社會意義。至少康、雍、乾一百多年仍沿襲過去的慣性,幾乎看不到他們的影響。——任世江《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1.經濟:小農經濟占據優勢。2.政治:專制統治阻礙轉型。3.思想:程朱理學日益僵化。

綱常禮教重義輕利。4.政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5.自身缺陷明顯: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沒有從根本上反對儒學。6.根因:商品經濟和工商業者階層力量弱小。叁明清科技文化的發展三、明清科技文化的發展小說(市民文學)

《水滸傳》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章回體體裁。《三國演義》《西游記》神話小說《紅樓夢》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儒林外史》諷刺小說《聊齋志異》志怪小說1.人文思潮的涌動——小說

明中葉以后,世情小說出現,新的主人公——市民以其不同于舊人物的姿態粉墨登場。這里出現了新興的手工工場主……形形色色的商販……市井游民、歹徒、無賴……可謂市井中人,應有盡有。——馮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記》三、明清科技文化的發展2.走向世俗化——戲曲戲曲成就代表作者特點或影響戲曲創作明?湯顯祖《牡丹亭》中國古典四大戲曲之一清?孔尚任《桃花扇》代表了中國古代歷史劇作的最高成就特點: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稱為傳奇舞臺表演昆曲發源于江蘇昆山

被譽為“百戲之祖”道光?京劇徽、漢合調反抗封建禮教,追求愛情以男女情事展現國家興亡三、明清科技文化的發展

書生楊復“年近三旬,讀書不就”,便棄學從商,往漳洲一帶做生意去。

——《喻世明言》卷十八

中外臣僚士庶之家。靡麗奢華。彼此相尚。而借貸費用,習以為常。居室則一概雕畫,首飾則濫用金寶。娼優下賤以綾緞為绔。市井光棍以錦繡緣襪。工匠技藝之人任意制造。殊不畏憚。——周璽《垂光集》

妾思男女悅慕,室家之大愿也,未心便傷名教。只恨始因情重,誤順良人。

——青心才人《金云翹傳》財富觀:尚奢華之風婚戀觀:追求真摯的愛情,反對家庭安排人生觀:棄儒從商三、明清科技文化的發展3.傳統科技發展特別是明清兩代文字獄肆行,很多文人、學士不敢問政,避世隱居,躬耕自食,農業生產實踐引發了他們傳播“經驗農學”的欲望與激情,他們身體力行,通過編著農書,履行社會責任,他們是農書創作的直接推動力。——林霞:《明清農書的創作特點及其影響情況研究》傳統科技雖然進入總結階段并處于世界領先,但創新性弱、理論性弱、受西學東漸影響大,沒引起統治者重視。三、明清科技文化的發展3.傳統科技發展科技著作作者特點或影響《本草綱目》李時珍1518—1593年中國古代藥物學的最高成就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農政全書》徐光啟1562-1633年吸收歷代經驗、當代成果、西方科技徐光啟被譽為“中國近代科學先驅”《天工開物》宋應星1587—?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霞客游記》徐弘祖1587—1641年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三、明清科技文化的發展3.傳統科技發展大型典籍:①明成祖時,編成中國古代最大類書《永樂大典》;②清乾隆后期,編成了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局部書影《四庫全書》局部書影知識鏈接:①類書,是古代起工具書作用的資料匯編著作。②叢書,是多部書籍的匯編。三、明清科技文化的發展4.西學東漸(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也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三、明清科技文化的發展4.西學東漸(2)清朝前期,傳教士運用歐洲測繪技術,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1718年初步完成。東北至遼寧,東南至臺灣西至甘肅,

南至海南島面積約400萬平方公里回顧本課所學內容,概括明清時期在各個領域出現的新變化領域現象政治經濟思想對外關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日趨鞏固商品經濟發展,新的經營方式產生西學東漸開始,產生早期啟蒙思想和反對君主專制思想歐洲國家與中國貿易大量增加,將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帶入中國

這一時期多方面的發展并沒有突破傳統政治體制、社會結構以及儒家思想體系的構架……與同一時期西方國家開始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飛躍相比,中國前進的腳步顯得遲滯而迂緩。——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元明清卷》傳統小農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傳統儒學仍占據統治地位“海禁”、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社會轉型1.(2024·長春)圖1、圖2分別是宋代和清代東南地區農作物種植結構示意圖。這一變化()

圖1宋代太湖平原產糧外運圖2清代江浙棉桑分布A.促使專門工商業市鎮出現

B.促進了跨區域貿易的發展C.改變了南北漕運經濟格局

D.加速了小農經濟結構解體B

[解析]根據材料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太湖流域是天下糧倉;但到了明清時期,太湖流域出現了棉桑等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爭地的情況,糧食不能自給,于是促進了長江中下游之間跨區域糧食貿易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到清代東南地區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而農業生產結構性變遷不一定引起專門工商業市鎮出現,排除A項;南宋時期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由宋到清南北經濟格局都是南方為經濟重心,排除C項;鴉片戰爭后,小農經濟結構逐步解體,排除D項。2.(2024·河北校聯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