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1頁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2頁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3頁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4頁
江蘇省南通市如皋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七年級期中學業質量監測歷史第Ⅰ卷(選擇題共30分)第Ⅰ卷共15小題,每題2分,共3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意的。1.考古學家經過長期發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燼積層,灰燼中有很多石塊、獸骨和樸樹籽等。根據這一考古發現可以推測,北京人已經(

)A.掌握鉆孔技術 B.開始栽培水稻 C.能夠直立行走 D.學會了使用火2.距今約6000年,生活在黃河流域中游,主要種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的居民是(

)A.元謀人 B.山頂洞人 C.仰韶先民 D.河姆渡人3.據考古發現,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并有整豬骨架;中型墓的隨葬品有幾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豬下頜骨;小型墓大多沒有隨葬品。這些發現證明當時(

)A.貧富分化現象顯著 B.農業生產技術先進C.早期國家已經出現 D.各地文化匯聚中原4.河南二里頭遺址和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兩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如下圖)。它們可用于實證(

)A.奴隸制王朝的相繼更替 B.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征C.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 D.遠古傳說是真實可信的5.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悠久的古代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朝代興亡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6.春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在擴建自己的都城,如魯國都城曲阜、秦國都城雍城其規模不小于周王都城洛邑,這反映了當時(

)A.政治腐敗 B.經濟發展 C.華夏認同 D.王室衰微7.唐朝詩人胡曾有詠史詩句:“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這一詩句反映的是(

)A.唐朝時期文化繁榮昌盛 B.春秋時期諸侯紛紛爭霸C.戰國時期兼并戰爭不斷 D.秦末農民起義聲勢浩大8.近代法國一個考察團留下記載:他們“進入了令人贊嘆的成都平原——它遍地莊稼,人口稠密……繁榮富庶,令人難以置信,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當地人充分領、廣泛使用的灌溉體系。”與成都平原的富庶密切相關的歷史原因是(

)A.都江堰的修建 B.靈渠的開鑿 C.耬車的發明 D.秦的統一9.《中國古代衣食住行》一書中收錄了一組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名稱及其功能(圖)。據此可知,當時青銅器(

)A.種類豐富 B.功能單一 C.工藝簡單 D.象征皇權10.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最早具備漢字基本結構的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隸書11.下列兩幅地圖反映出的主要歷史發展趨勢是(

)A.戰國七雄形成過程 B.向大一統國家發展C.兼并戰爭連綿不斷 D.早期國家逐漸形成1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為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下圖示意的是(

A.統一度量衡制度 B.統一使用半兩錢C.統一文字為小篆 D.統一車軌的寬窄13.歷史知識競賽中,根據主持人“戍守漁陽”、“遇雨誤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提示,選手們應該回答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暴動 B.長平之戰 C.陳勝、吳廣起義 D.楚漢之爭14.據《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初年百姓流離失所,饑荒嚴重,一石米的價格高達五千錢,甚至出現“人相食,死者過半”的情況。針對這種狀況,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開拓疆域 B.休養生息 C.鑄五銖錢 D.兼愛非攻15.下圖為漢代畫像磚《成都西漢文翁石室授經講學圖》,漢武帝把這樣的辦學經驗推向全國。圖中文翁講授的主要內容應該是(

)A.道家思想 B.法令條文 C.軍事理論 D.儒家學說第II卷(非選擇題共20分)16.歷史的發展變化由多種因素共同促成。閱讀下列材料,回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生產工具(部分)材料二:材料三:秦國地處雍州、偏遠落后,中原各國普遍看不起它,不與它會盟。但是到秦孝公十九年,天子賜予他霸主稱號;秦孝公二十年,諸侯都來祝賀。秦國派公子少官率領軍隊與諸侯在逢澤會盟。--據司馬遷《史記》(1)生產工具的材質在不斷發生變化,按出現的時間先后,依次將上圖中的生產工具排序,并指出鐵農具出現的大致時間。(2)寫出春秋時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及其思想核心。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二反映的歷史現象。(3)根據材料三,指出秦孝公時期秦國地位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主要原因。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17.我國古代歷代王朝大多注重加強對地方的統治。閱讀下列材料,回問題。材料一:西周主要諸侯國示意圖材料二: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1)上圖中西周諸侯國的出現與哪一制度有關?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由高到低依次寫出西周的貴族等級。(2)材料二示意圖反映的是秦朝創立的什么制度?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秦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漢武帝即位初面臨的問題漢武帝的主要對策匈奴不斷南下侵擾諸侯王封地廣大、勢力強大經營鹽鐵的商人富比王侯,又不肯為國家財政困境出力(3)結合所學知識,將上述表格補充完整。并概括以上對策的共同作用。參考答案1.D【詳解】根據題干“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燼積層,灰燼中有很多燒過的石塊、獸骨和樹籽等”和所學知識可知,北京人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這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D項正確;掌握轉孔技術的是山頂洞人,排除A項;北京人屬于舊石器時代的,開始栽培水稻農是在新石器時代,排除B項;材料主要反映了北京人會使用火,與直立行走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C【詳解】依據題干“距今約6000年,生活在黃河流域中游,主要種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可知反映的原始居民是仰韶先民,仰韶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生活在今黃河中游,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主要種植粟,制作彩陶和樂器,C項正確;元謀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謀縣,距今約170年前,排除A項;山頂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距今約3萬年,排除B項;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居住干欄式房屋,主要種植水稻,排除D項。故選C項。3.A【詳解】根據題干“大型墓的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并有整豬骨架;中型墓的隨葬品有幾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豬下頜骨;小型墓大多沒有隨葬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墓葬隨葬品的多寡不同,很明顯是出現了明顯的財富不均的現象,這反映了貧富分化現象已經出現,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墓葬陪葬物的多寡,與農業生產技術無關,排除B項;國家的建立,除了要有貧富分化外,還應有軍隊、刑法、監獄、各種制度等,題干材料沒有體現出這些要素,無法說明已出現早期國家,排除C項;材料只涉及陶寺文化,無法得出各地文化匯聚中原,排除D項。故選A項。4.B【詳解】根據題干“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和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兩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四川三星堆遺址和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所出土的文物雖然各具特點,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這體現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B項正確;我國奴隸王朝更替的先后順序是夏朝、商朝、西周,僅從“河南二里頭遺址和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無法得出奴隸制王朝的相繼更替,排除A項;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延續至今、從未中斷,蘊含著生生不息的歷史延續性,僅從“河南二里頭遺址和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無法得出中華文明五千多年歷史,排除C項;遠古傳說不一定真實可信,有很多虛構夸張的成分,排除D項。故選B項。5.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約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A項正確;商朝和周朝是繼夏朝之后的奴隸制王朝,排除BC項;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排除D項。故選A項。6.D【詳解】根據材料“春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在擴建自己的都城……其規模不小于周王都城洛邑”可知,許多諸侯國都在擴建自己的都城,有的規模堪比王都,這體現了周王室已經衰落,諸侯勢力強大,D項正確;材料信息反映了諸侯國都在擴建自己的都城,王室衰微,不能說明政治腐敗,排除A項;春秋時期經濟發展,但材料信息反映了王室衰微,沒有體現經濟發展,排除B項;春秋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關系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但材料信息沒有反映這些,主要是反映了王室衰微,排除C項。故選D項。7.C【詳解】根據材料“七雄戈戟亂如麻,四海無人得坐家”并結合所學可知,七雄指的是戰國七雄,戈戟亂如麻反映的是戰國時期諸侯兼并戰爭不斷,C項正確;材料雖然是唐詩,但詩句內容主要涉及的是戰國兼并戰爭,并未體現唐朝文化繁榮,排除A項;根據材料“七雄戈戟亂如麻”結合所學可知,該史料體現的時間為戰國時期,并不是春秋時期,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時間為戰國時期,并不是秦朝末年,排除D項。故選C項。8.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按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制內、外江的江水流量,合理控制,利用自然資源,使原來旱澇多變的成都平原變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A項正確;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與成都平原無關,排除B項;耬車是漢朝時期的播種工具,不屬于灌溉體系排除C項;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與題干中“是當地人充分領、廣泛使用的灌溉體系”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9.A【詳解】根據材料圖片信息可知,青銅器的名稱及其功能各不相同,有防護器具,有食器,有盛酒器,有日常工具,反映出當時青銅器種類的豐富多樣,A項正確;材料中青銅器功能各不相同,說明功能多樣,排除B項;材料中青銅器形狀不一,有的造型精美,有的造型奇特,工藝并不簡單,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象征皇權的禮器,排除D項。故選A項。10.A【詳解】根據題干“最早具備漢字基本結構”和所學知識可知,商周時期刻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這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具備了漢字的基本機構,A項正確;BCD項在甲骨文之后,與“最早具備漢字基本結構”不符合,排除BCD項。故選A項。11.B【詳解】據題干兩幅地圖和所學知識可知,左圖為戰國形勢圖,戰國時期有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個諸侯國;右圖為秦朝形勢圖,說明秦完成了統一建立秦朝。兩幅圖的變化說明了向大一統國家發展,B項正確;右圖與戰國七雄形成過程無關,排除A項;題干沒有說明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頻次,排除C項;夏朝的建立反映了早期國家形成,排除D項。故選B項。12.C【詳解】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統一文字,秦朝時期統一文字為小篆,C項正確;秦朝時期統一度量衡制度,圖片沒有反映,排除A項;秦朝時期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半兩錢,圖片沒有反映,排除B項;秦朝時期統一車軌,但圖片沒有反映,排除D項。故選C項。13.C【詳解】根據材料“戍守漁陽”、“遇雨誤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和所學可知,與陳勝吳廣起義有關。公元前209年,有900多個農民被征發去戍守漁陽,他們走到大澤鄉時,遇上大雨,道路泥濘,無法前行,不能按期到達,在當時,戍守誤期要被處死,情急之下,陳勝、吳廣領導戍卒殺死押解戍卒的軍官,發動兵變,起義的口號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C項正確;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與民爭利,引起“國人暴動”,國人暴動與材料“成守漁陽”、“遇雨誤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無關,排除A項;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雙方主力在長平地區進行戰略決戰,長平之戰與材料“成守漁陽”、“遇雨誤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無關,排除B項;楚漢之爭是項羽和劉邦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歷時4年多的大規模戰爭,楚漢之爭與材料“成守漁陽”、“遇雨誤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等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4.B【詳解】根據材料“‘人相食,死者過半’”,依據所學可知,西漢建立之初,社會十分貧困,如何恢復和發展生產,鞏固新的王朝,是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首要任務。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主要措施有注重農業生產發展,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兵役,提倡節儉,廢除一些嚴刑峻法等,到文帝景帝時期,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的“文景之治”局面,B項正確;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與材料中的漢初不相符,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與材料不相符,排除C項;兼愛非攻是墨子的主張,與材料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B項。15.D【詳解】根據圖片“漢代《成都西漢文翁石室授經講學圖》……漢武帝”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漢武帝推行蜀郡文翁的辦學經驗必然是因為文翁講述的是儒家學說,有助于他政策的推行,D項正確;西漢初期推行道家思想,排除A項;法令條文和軍事理論不是漢代太學講授的主要內容,排除BC項。故選D項。16.(1)排序:打制石器→骨耜→青銅鏟→鐵農具;時間:春秋時期(2)孔子;仁;百家爭鳴(3)變化:由被各諸侯國看不起到變成霸主(或地位得到提高);原因:商鞅變法(或答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因素:經濟發展;思想文化繁榮;社會改革(變法)【詳解】(1)排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骨耜出現于距今約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打制石器出現于舊石器時代;鐵農具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青銅鏟出現于西周時期。故時間先后為:打制石器→骨耜→青銅鏟→鐵農具。時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鐵農具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2)創始人、核心思想: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為孔子;儒家思想核心為仁。歷史現象:根據圖片觀察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在思想界中有儒家學派、墨家學派、道家學派、法家學派他們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并同其他學派展開激烈的辯論,在思想學術上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3)變化:根據材料三“秦國地處雍州……中原各國普遍看不起它,不與它會盟。但是到秦孝公十九年,天子賜予他霸主稱號;秦孝公二十年……與諸侯在逢澤會盟”可知,秦國由被各諸侯看不起到變成霸主,地位得到提高。主要原因: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使秦國變的強大,為其成為霸主奠定了軍事、物質基礎。主要因素:通過材料一得出,農具及科技進步;材料二得出思想文化繁榮對社會進步,尤其是法家思想順應了時代潮流;依據材料三并結合秦國成為霸主的原因可從經濟發展、思想文化、軍事及社會改革等角度分析;如:順應潮流進行改革,要富國強兵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17.(1)制度:實行分封制;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2)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措施:全面廢除分封制;普遍推行郡縣制。(3)主要對策:北擊匈奴(或擊退匈奴的具體史實);實行“推恩”政策(或答推恩令的具體做法);實行鹽鐵專賣(或加強經濟管控)。作用:鞏固大一統,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詳解】(1)制度:根據材料一“西周主要諸侯國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西周諸侯國的出現與實行分封制有關。為了穩定周初政治形勢,鞏固疆土,西周實行分封制,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等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的分封制規定,天子為最高一層,下面依次為諸侯,卿大夫和士,士是統治階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