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高一上學期10月聯考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4-2025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高一上學期10月聯考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4-2025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高一上學期10月聯考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4-2025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高一上學期10月聯考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4-2025學年陜西省西安市高一上學期10月聯考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階段性檢測高一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直接寫在答題卡上。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收回。第I卷(選擇題)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王國維是研究甲骨文的早期重要學者,主要貢獻在于運用甲骨文重新考釋(考證、解釋)《史記·殷本紀》中,王國維將甲骨文與《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等互證,說明以甲骨文為標準,糾正了《史記·殷本紀》中的一些錯誤。上述材料旨在說明(A.考古史料與文獻史料互證可以提高史料的可信度)B.文獻史料只有通過考古發現才能證明它的真實性C.文獻史料只要來源可靠就是真實的且不需要甄別D.二重證據法是歷史學家進行史學研究的唯一方法2.(違)命圮(同)族岳(相傳為重臣羲和的四個兒子,分別在四方任職)、百姓的“強請,堯也只能順從。這說明,傳說時代末期的中國(A.君主權力尚未集中C.尚賢觀念深入人心)B.原始民主發揮功用D.神權干預部落決策3.(??)A.秦朝因文化專制政策付出代價C.儒家士人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B.儒家力圖去爭奪主流意識形態D.秦朝文化專制為西漢提供借鑒4.秦朝時,中國完成了從“一個天下、許多國家、獨立主權、供奉天子”的分封制向“一個天下、一個國家、中央集權、分級管理”的郡縣制的轉變。這種轉變(??)A.消除了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C.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B.使得官僚制度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宰D.是減少決策失誤的有效途徑之一5.)A.班超出使西域被稱為“鑿空,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發展B”C.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亂,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日趨下降D.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過河西走廊,在敦煌分為北線、中線、南線6.《漢書》記載,潁川太守黃霸以“戶口歲增,治為天下第一“征守京兆尹,秩二千石。1970明當時()A.察舉制逐漸被時代淘汰C.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臺B.官吏選拔程序日趨規范D.政府重視社會經濟發展7.出了新的變遷動力與演進契機,交替的‘胡化’和‘漢化’孕育出了強勁的官僚制化運動,A.為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基礎C.促進了士族制度的發展完善)B.建立了大一統國家D.調和了各民族矛盾8.支持而得以稱帝。由此可知,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實質上緣于(??)A.自然地理屏障的客觀阻礙C.豪強地主勢力的分區制衡B.小農經濟的分散保守特征D.各地軍閥的治國理念分歧9.“任土作貢(依據土地具體情況,制定貢賦的品種和數量)現象古已有之,漢代形成制員間饋贈禮物中有許多當地土貢物產,土貢流動距離近至同一州、同一道,遠至跨州連郡。唐后期這一現象()A.主導區域之間經濟文化交流C.表明中央對地方控制力減弱B.為地方割據奠定了經濟基礎D.說明政府財政狀況日益惡化10.某學者提出,少數民族那種尚武勇健、粗獷豪放之氣遍布中原,漢民族受到極大的影響,(??)A.傳統儒學思想的僵化和局限C.對外交流促進思想文化轉變B.民族交融對隋唐盛世的影響D.唐朝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11.唐玄宗時,將貴族勛臣的“食封制”改為政府向封戶征收租調,貴族勛臣至政府領取所得,禁止他們直接苛索封戶。這一做法(??)A.反映了賦稅制度的革新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B.限制了藩鎮勢力的擴張D.助推了盛世局面的出現12.王建《送薛蔓應舉》中寫到“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則生動地反映了士人登科的社會現實。據此可知,科舉制(A.有助于打破社會階層壁壘C.注重士子文化才能的培養)B.踐行了四民平等思想D.緩和了統治階級矛盾13.制一九品中正制一科舉制述與科舉制相關的是()ABCD14.,只有在自耕農大量存在,,正確的是(??)①與均田制相輔相成?②材料中的“丁”是指21歲到59歲的成年人?③“庸”是指可以納絹或布代役④此項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5.河南衛視春晚上的古典舞《唐宮夜宴》的大火,彰顯了盛唐文化的繁榮,反映出大國文化的自信。從這支舞蹈中我們不難看出胡風的盛行。“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風盛行的現象主要反映()A.文明交匯B.國力強盛C.交通便利D.中外交融16.上透露出了西域藝術因素,比如四方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立柱。據此可知()A.藝術發展體現了文明的交融C.佛教已經實現中國本土化B.儒學正統地位呈現衰落趨勢D.西域文化受到中原王朝青睞第II卷(非選擇題)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下列材料,12分)“戰國時期學術界互相辯爭的風氣,是當時社會變革和階級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對當時文化學術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說,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不是一時憑空出現的“風氣,其形成源遠流長,成果豐碩,影響深遠。——摘編自薛國中《論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歷史條件》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中的觀點加以評析。(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幾種觀點,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觀點展開評析;觀點明確,史論結合)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制度,這一封建制度包括兩個要素:一是分封子弟與親戚,在緊要的;二是籠絡不同文化的族群,“國人",市內,其首領與上層人士則與封君及國人互通婚姻。——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型與開展》材料二漢代自劉邦建國至獻帝禪讓,登上后位并榮幸成為皇太后的共有17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臨朝稱制。漢代統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厲行嫡長子繼嗣的宗法制度。在兩漢帝系的傳嗣過程中,“主幼時艱“皇統屢絕“——摘編自賈麗英《論漢代母后政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分封制的歷史作用。(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母后政治興盛的原因和影響。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從隋場帝大業元年(605年)設置進士科算起,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發布上諭停罷科舉止,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整整延續了1300年。科舉制的長期存在,對中光陰……至清末,科舉制還來不及完成向現代文官考試制度轉變,便在歷史的浪潮中消失了。——摘編自劉海峰《科舉制——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材料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徹底據棄了文官對于權勢的依附關系,使得文官成為一種“在政治上保持中立與管理資料的所有權分離,文官本身并不占有非人格化的生產資料和管理資料。——摘編自郭素萍《論西方文官的職業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科舉制的雙重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特征,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古今中外人才選拔的啟示。20.12分)材料一“絲綢之路易,唐代海船制造技術稱雄世界,海上貿易發達。唐朝在廣州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歷法、數學、醫學等伴隨著外貿傳入中國。——摘編自李湘《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發展述要》材料二兩宋以后,對富庶南方的持續開發,使人地矛盾日益加劇,人們被迫開發其“的特點,使小農不僅可以依靠它們度過災年,還可將寶貴的稻種保留下來以備春耕。番茄、時期中國耕地只增加了46了大量的富余勞動力進行絲綢等物品的生產和更多富余的土地用于經濟作物的種植。——摘編自羅振嘉《東亞前近代社會的形成探析-以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為視角》(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漢代相比,唐代對外貿易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高一歷史參考答案1-5ABABD6-10DACCB11-16DACBAA17.【答案】[示例一]上的反映。會大變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爭辯,相互學習,各自提出關于自然、社會和人生的主張,上的反映。[示例二]遠流長,影響深遠。流長,影響深遠。18.【答案】(1)歷史作用:穩定周初政治局勢,鞏固疆土;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宗法制與分封制相互補充,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全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2)原因:“家天下”政治的傳統;“以孝治天下”思想的影響;“主幼時艱”或“皇統屢絕”現象頻19.【答案】(1)影響:有利于促進國家強盛統一、吏治清明;推動了文化普及和學校教育的發展;選拔時期的)股取士日益束縛人們的思想;阻礙學術進步。(2)特征:擺脫了對權勢的依附;政治上保持中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