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774-2020 建筑新能源應用設計規范_第1頁
DB11∕T 1774-2020 建筑新能源應用設計規范_第2頁
DB11∕T 1774-2020 建筑新能源應用設計規范_第3頁
DB11∕T 1774-2020 建筑新能源應用設計規范_第4頁
DB11∕T 1774-2020 建筑新能源應用設計規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DB11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 建筑新能源應用設計規范及區域能源系統應用新能源技術可參考使用GB/T25127.2低環境溫度空氣源熱泵(冷水)機組第組既包括建設用地范圍內自建新能源系統應用模式,不含回填材料在內的,地埋管換熱器深度范圍內,巖土的綜合導熱系數、綜污水經過處理后,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滿足某種使用功能要求,可以進行有益4.1.1應結合項目所在地能源供應條件、太陽能資源條件、地質勘查報告,策4.1.2具備新能源開發利用條件的建筑,設計文件中4.1.3應明確新能源應用目標并分4.1.4建筑室外新能源裝備應確保自身結構安全4.2.1土壤源熱泵系統應用前,應根據工程勘察結果評估地埋管換熱系統實4.2.2土壤源熱泵系統設計應根據項目容積率、建筑類型及負荷特性評4.2.3太陽能光熱、光伏系統應用,應結合建筑外觀、結構荷載、布置面積、條件進行技術經濟分析,設計采用的太陽能資源數據應符合GB/T37526的規●■■■□□■○■■□□■■○■□■□□■○■□■■□■○■□■□□■○■□■□□■○■□■■●■□□■□●■■□■□■□■□■□□□■■■□■■■□□□□□□□■■■■■■■■4.3.3應確定供能與用能系統框架和設計目4.3.4應結合具體項目規模、應用需求和目標定位,明確新能源系統主要設備4.3.5應完成新能源供給的建筑能源結構占比計算,其中新能源電力占可比單4.3.6采用新能源系統的建筑不應對周邊建筑及4.3.7建筑新能源設備荷載應納入建筑主體結構4.3.8既有建筑上附加新能源系統時,應對既有建筑的結構安全性和耐久性、4.3.9電驅動蒸氣壓縮循環冷水(熱泵)機組4.3.12電動壓縮式冷水機組的裝機容量,應直接按空調系統冷負荷計算值4.3.13電動壓縮式冷水機組的電壓等級,應符合DB11/687的規4.4.3新能源及相關系統應具有監測大數據分析4.4.6設計采用的分項計量項目名稱和編碼規則應符合DB11/6874.4.7大型公共建筑的新能源系統應具備運5.1.1太陽能光熱系統應滿足安全、經濟、美觀的要求,應便于安裝和維護5.1.2安裝在建筑屋面、陽臺、墻面和其他部位的太陽能集熱器、支架及連5.1.5在既有建筑上增設或改造太陽能光熱系統,應經過建筑結構安全復核5.2.1太陽能熱水系統負荷計算應符合DB11/T461的規定,5.2.2公共建筑宜選擇集中式太陽能系統,居住建筑宜5.2.4.1用于太陽能熱水系統的);tend——貯熱水箱內的設計溫度,單位為攝氏度(℃);i——水的初始溫度,單位為攝氏度(℃);),ηcd——基于總面積的集熱器平均集熱效率(%),根據經驗取值宜為0.25~0.50,具體取值應),FRUL——集熱器總熱損系數,單位為瓦每平方米攝氏度[W/(m2·℃)];平板型集熱器宜取4~6供應商提供;5.2.4.2用于太陽能采暖系統的集熱器總面積宜通過動態模擬計算);JT,12——集熱器采光面上12月平均日太陽輻照量,單位為焦每平方米天[J/(mAAc,s——季節蓄熱直接系統集熱器總面積,單),),5.2.4.3用于太陽能空調系統的););J——空調設計日集熱器采光面上的最大總太陽輻照度,單位為瓦每平方米(W/m2宜取800COP——熱力制冷機組性能系數,無量綱,根據經驗取值宜為0.6~0.7,具體數值由設備供應商提AB=As/RsAB——進行面積補償后實際確定的太陽能集熱器面積,單位后排集熱器之間應留有安裝、維護操作的間距,排D=H×coth×cosg0););H——計算時刻的太陽高度角,單位為度(°);單位為度(°)。5.3.1太陽能光熱系統貯熱水箱可設置在地下室、頂層設備間或技術夾層中Vx=KT×Qw);5.3.5.2用于太陽能采暖系統或太陽能空調系統的貯熱水箱容積應5.4.1太陽能集熱系統應通過水力計算確定系統管路的管徑、長度、布置方Gs——單塊太陽能集熱器工質的設計流A——單塊太陽能集熱器的總面積,單位為平方器產品技術參數確定,當無相關技術參數時,宜根據不同的系2);hjx——集熱系統循環管道沿程與局部阻力損);hz——集熱器與貯熱水箱最低水位之間的幾何),Hx=hjx+he+hj+hf5.6.1太陽能光熱系統宜設置集中監控系統,不具備集中監控條件時宜設置5.6.2太陽能集熱系統應采用溫差循●——● ●5.7.2輔助能源設計時應分析建設項目所在地的余熱、市政熱力、燃氣、電6.1.1建筑及室外附屬設施的太陽直射光6.2.2同一安裝面的串聯組件中應保持組件技術參數一致,宜選用6.2.3建筑一體化光伏陣列宜從方案設計時提出組串安裝單6.2.4同一個一體化光伏陣列中包含兩種以上不同規格尺寸的基本6.2.6光伏陣列設計應根據實際安裝條件6.3.2建筑屋面使用面積有限而需要提高光伏安裝6.3.3建筑屋頂、幕墻、廊道宜選用c)采光屋頂或幕墻有室外綠化遮擋或視覺要求全透光的部分可不填充光伏電池硅片,但應為串b)一體化光伏系統室內側透光間隔區域有保溫材料時,光伏組件背面應有散熱措施,宜采用光6.3.5光伏組件設計選型的同時應針對組件安6.3.6幕墻的光伏玻璃組件傳熱系數應符合DB6.3.7建筑設計采用非規律光伏玻璃組件且具備一定規模時,應定6.4.2光伏組件之間應采用專用光伏電纜和配套專用連接件進行連6.4.4建筑一體化光伏陣列需設匯流箱或組串6.5.1光伏系統采用交流并網運行方式時應接入配電變壓器低壓側,選率不得低于98%(微型逆變器相關指標分別不b)并網逆變器選擇時宜根據光伏陣列組串分布情況和裝機容量選擇集中逆變或組串逆變并確定6.5.4光伏直流微網及儲能裝置與直流負荷采用雙極性直流線路時6.5.5需設置直流變壓和穩壓裝置時,應優化變壓6.6.1并網光伏系統應在電力公司計量表6.6.2非并網光伏系統不應配電到電網計費用戶,應設建筑內部6.6.3采用透光型光伏玻璃組件發電且利用自然光照明時,應設自6.6.6光伏系統逆變器交流干線保護宜具有剩余電流探測報警功能6.7.1光伏系統方案設計時應根據GB/T21714.2完成建筑物雷擊風險評估。6.7.3光伏系統防雷和接地設計應與建筑電氣a)新建建筑設光伏系統時,應與建筑采用統一b)既有建筑增設光伏系統時,應檢測原有防雷和接6.7.5光伏陣列中移除任一組件時,6.8.2建筑光伏組件與構件的類型及色澤應根據建筑功能、外觀及裝位置、安裝方式,符合GB/T51368的規定。6.8.3建筑體形與立面設計應為提高太陽能利用率創造條件,光伏6.8.4光伏一體化建材物理性能應滿足相關建材標準的6.8.6建筑光伏幕墻宜優先選用裝配式光伏構件,符合JGJ/T6.8.7光伏系統相關部分的結構設計應與工藝和建筑專業配合確定,符合DB116.8.8既有建筑增設光伏系統時,應對既有建筑結構設計、材料耐7.1.2土壤源熱泵系統設計應根據項目水文地質條件、建筑密度7.1.3大型建筑應根據建筑類型、能源輸送半徑、負荷特性、經7.2.1土壤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前,應對工程場區內巖土體地質7.2.2土壤源熱泵系統勘察內容應包括:巖土層的巖性結構與分7.2.5水平地埋管換熱系統工程,工程場地勘查應采用槽探和釬7.3.2地埋管應采用化學穩定性好、耐腐蝕、導熱系數大、流動a)空調機房宜設置在地下室和首層,且不應設c)機房內應有良好的通風設施,地下機房應設置機f)機房內應設置給水與排水設施,滿足7.4.2管道支吊架應能承受管道和相關設備在各種工況下所施加7.4.4地埋管換熱器應避讓室外排水設7.4.6地埋管換熱器的設計換熱量,應按地埋管系統的夏季制冷7.4.7地埋管換熱器設計計算宜根據巖土熱響應試驗結果采用專b)冬季工況,未添加防凍劑的地埋管換熱器側進水溫度宜高于4℃。7.4.10地埋孔布置時需依據現場情況避開結構樁基和后澆7.4.12豎直地埋管換熱器埋管深度和間距應根據淺層地熱能地質條件評估報告確定,深度宜為40m~填材料的導熱系數不宜低于鉆孔外或溝槽外巖土體的7.4.16地埋管換熱系統宜進行分區設計7.4.17地埋管換熱系統宜設置反沖洗系統,沖洗流量宜為工作流量的2倍。7.4.19地埋管換熱系統設計時,設備和管路統宜采用地源側變流量水系統。但地源側流量不應低于熱泵機組允7.5.3地源側監測井溫度傳感器附帶電纜線長度宜直接匯入機房7.5.4地埋管監測系統應設置能源管理7.5.5地埋管系統應進行能源后評估。在運行過程中,應監測地7.6.2地埋管熱泵系統與輔助冷(熱)源系統應根據負荷變化趨勢7.6.3地埋管復合能源系統運行時,宜根據冷卻水的供、回水溫廠及管網周邊設再生水源熱泵,為建筑制備生活熱水質、建筑用途及功能、冷熱負荷構成特點等,通過技術經8.1.3再生水源熱泵系統的再生水熱能利用,不應8.1.4再生水源熱泵系統設計前,應根據工程場地狀況調查和再生水熱8.2.1再生水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前,應對工程周邊的再生水資源條件水資源勘測報告。勘測報告應對再生水資源可利用情況提出建議,并至少應包a)可利用的再生水類型,引水和退水的位置與方式,輸b)可利用引水點的再生水水質、流量、水溫、壓力等參數及8.2.2再生水源熱泵系統方案設計前,應由具備資質的工程勘察單位對a)建設項目概況、再生水資源論證范圍、開發利用狀況分析、建b)建設場地內已有建筑物和規劃建筑物的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及其地h)應對再生水熱能資源量進行評價,計算可利用引水點的再生水換熱量,計算公式參見附錄J;i)取水影響論證及退水影響論證,論證再生水取水與退水的適宜k)應根據工程具體情況進行經濟性和風險性分析,確保采用再生水熱泵系統a)水溫:供冷工況不宜大于28℃,供熱工況不宜小于10℃;8.3.2再生水源熱泵系統冷熱水設計參數,應通過技術經濟比較a)冷水供水溫度:5℃~9℃,對于帶有蓄冷裝置的系統,冷水供水b)冷水供回水溫差:5℃~10℃;c)熱水供水溫度:40℃~55℃;8.3.3再生水源熱泵系統的退水溫度,供冷工況不宜高于35℃,供熱工況不應低于4℃。并取其中較大者作為設計引水量;對于閉式系統,還應考慮再生水過濾處理8.4.2引水和退水的位置和方式,應綜合考慮規劃要求、換熱系統形式8.4.3再生水換熱系統應從壓力流管道引水。引水8.4.4再生水源熱泵系統的設計換熱量,應按再生水源熱泵系統的夏季8.4.5再生水換熱系統宜采用變流量設計,根據末端需求隨時調整再生源熱泵系統再生水換熱裝置的數量應與水源熱泵機組的設置相8.4.6再生水換熱系統應采用閉式,二級再生水熱泵系統宜采用間接換a)冷熱源水流道的材質,應與污水水質相適應,滿足抗腐蝕、耐磨損c)再生水專用換熱器應設置清洗裝置,宜采用免拆在線清管徑不宜小于25mm,再生水專用換熱器的布置應滿足安裝、運行和檢修要求。再8.5.2應根據建筑或區域的全年負荷曲線、全年再生水溫度與再生水量冷熱源的形式,經技術經濟分析決定是否設置輔助冷8.5.6再生水源熱泵機組的引水泵和末端循環泵宜按一機對一泵設置,熱泵機組的進口和出口管道上均應裝設電控閥,電控閥應與對應路系統(含再生水流經的冷凝器或蒸發器)進行沖洗,沖洗用水的水質宜與冷熱循環水的8.6.1再生水源熱泵系統的監控內容包括機房內監控和再生水源側監控8.6.2再生水源熱泵系統應有水源熱泵機組壓縮機啟停與源水、空調水機組應設置流量開關,監測到在源水和空調水流動以后再8.6.3水源熱泵機組應設置源水側溫度聯鎖保護裝置,當源水側進、出8.6.4再生水源熱泵系統應對以下參數進行監b)水源熱泵機組冷凝器進、出口水溫);a)對于總裝機容量較大、數量較多的大型再生水源熱泵工程,宜b)水源熱泵機組宜采用根據空調水系統的瞬時冷量/熱量優化控制運行臺數c)引水泵應根據換熱器出口再生水溫度d)傳熱介質循環泵宜根據熱泵機組源水側進、出口e)空調水循環泵宜根據空調水系統壓差變8.6.6在有再生水換熱器清洗措施的方案中,9.1.1空氣源熱泵同時供暖供冷或單獨供暖時應選用適應低環境溫度的空氣源單臺容量及臺數的選擇,應能適應供暖空調負荷全年變化規律,滿足季節及9.1.3設計空氣源熱泵系統時,應預留9.2.1當采用空氣源熱泵機組或多聯式熱泵機組作為供暖、空調的冷熱源時,a)在實際供暖設計工況下,制熱量應能夠9.2.2冬季設計工況下,應根據設計工況和平衡點溫度確定空氣源熱泵機組的標稱工況與設計工況不符時,應根據室外溫、濕度及結、除霜工況對機組制熱性能進行9.2.3當采用空氣源多聯式熱泵機組時,應對室內、外機組之間的連接管長和高差a)具有先進可靠的融霜控制,融霜時間總和不應超過運行周期時間的20%;c)應采取措施控制室外機噪聲、排風9.3.1當冬季室外設計溫度低于當地平衡點溫度時,空氣源熱9.3.3空氣源熱泵供暖系統可選用電、燃氣、太陽能、工業余熱、生物質或廢9.4.1空氣源熱泵系統的主要設備應設置就地控制裝g)空氣源熱泵機組、循環水泵、輔助熱源等設備運行狀態、故c)應監測季節與晝夜的電力負載波動,通過調適d)調適期后系統正常運行狀態的負載曲線應消除大幅10.2.2建筑新能源使用量占可比單位面a)新能源及相關系統正常運行應滿足建筑室內溫度、濕度、空氣質量、照c)捕捉建筑高負荷與低負荷窗口期,調適完成各系統最大各系統按日夜、季節等不同狀態可靠轉換、及時響應、準確調節10.3.2應在新能源項目設計管理流a)按照主要設備高效運行區間調整關聯設備分組,b)采用智能化控制實現負荷錯峰啟停c)充分利用蓄熱、蓄冷、蓄電、充電等儲能裝e)通過預測計算和監測分析反饋提煉系統注:新能源電力占可比單位面積非供暖能耗的比例應在策劃設計時進行預測計算,并在1年綜合調適期結束時采用①非供暖總能耗E1,其中包含了非可比因素的能耗,應通②通過折算得到建筑非供暖能耗折算值Ei,相對E1而言視作③機動車停車庫能耗E4,包含車庫的照明插座、通風等系統能耗,車庫出),計算新能源電力占可比單位面積非供暖能耗的比例:新能源電力占可比單位面積非供暖能耗(即實測建筑能eLbtE=E+E+eLbtΣEe=ΣQi+ΣA/ηe+ΣEb/ηe+ΣEt/ηeEb——制冷設備A——各直燃機組制冷時消耗的電力(kW),可大致根據產品技b——冷卻水泵設計工況點效率,根據水泵生產企業提供的數據取值,當無資料時可按水泵效率ηb效率ηb臺臺ΣQcΣELΣEb率ΣEtzSCOPzx2.表中涂灰單元格為采用計算公式的計算結果,可采用電>1163>2110>14>14太陽能集熱器實測的效率方程可根據實測參數擬合。《平板型太陽能集熱器》GB/T6424-2007、*該太陽能集熱器用于北京市一個短期蓄熱、地板輻射采暖的太陽能供熱采暖系統,采暖回水溫度d注:Ta—月平均室外氣溫,℃東南西角度宜為30°~50°。在實際安裝條件受限制時,可按本附錄表數據進行面積補償計算。);t——未保溫的管道或圓柱設備外表面溫度,C;Q——保溫后的允許熱損失,kJ/(hm可按表G.1注2.流體溫度60值適用于熱—樓層層m8米柱距寬度水平串聯跨數組串功率組串編號最大A豎向分組豎向尺寸m水平尺寸m水平塊數玻璃面積透光率硅片單位面積功率W/m28米跨功率4.845008.574.714.845008.574.714.845008.574.714.845008.574.714.845004018.574024.7145008.5745008.5745008.57光伏幕墻功率合計(kW)48.375折算小時數幕墻年發電量(萬kWh/年)4.1119光伏屋頂光伏屋頂功率合計(kW)8.352折算小時數屋頂年發電量(萬kWh/年)0.9079光伏發電量總計(萬kWh/年)(用于附錄B示例)5.0197建筑面積(萬m2)單位建筑面積發電量(kWh/m2.a)5.0197實測非供暖總能耗(萬kWh/年見附錄B示例取值)55其中,可比單位面積非供暖能耗折算值(見附錄B示例取值)49計算可比發電量占比Re10.24%4測試過程中參數的連續記錄,應包括:循環水流量、加熱功率、地埋管換熱器的進I.1.8連接應減少彎頭、變徑,連接管外露部分應保溫,保溫層厚度不應小于20mm。Q=rcpVΔt.(J.1)Q——可利用污水(再生水)換熱量,kW;r——污水(再生水)密度,kg/m3;cp——污水(再生水)比熱容,kJ/(按冬季設計熱負荷確定的污水(再生水)換Q0=Qh-N1=Qh(1-1/COP)....................N按夏季設計冷負荷確定的污水(再生水)換NK.1.1城鎮污水、污水處理廠出水及再生水用作熱泵污水處理廠出水a)溫度(℃)懸浮物(SSmg/L) 生化需氧量(BOD5mg/L) 換熱器作為污水專用換熱器,設計計算中應重點考慮換熱器總換熱系數的選取與阻力計算兩種流體的有效平均溫差先按逆流計算,再乘以考慮流動方向的溫差修為考慮流動方向的溫差修正系數,具體可參見《管殼換熱管污垢增長特性與流速有直接關系,流速在0.5m/s~2.5m/s之間時,污垢根據換熱器需要傳遞的換熱量計算出換熱面積A,當確定了換熱面積后,初步確定換熱器的基本),選用較小直徑的管子,可以提高流體的對流換熱系數,并使單位體積設備中的換熱面積增大,設管子的選擇要考慮清洗工作的方便及合理使用管材,同時還應考慮管擋板的形狀和間距必須適當,方能取得良好效果。以弓形為例,缺口的高度一般取為殼體內徑的10%~40%,常見的是20%~25%。缺口方向可水3)管子總數n的確定 2、2.5、3、4.5、5、6、7.5、9、12m等。通常采用6~8管程,并應使每程的管數大致相等。在排列管子時,應先決定好管間距。決定管間距時應先考慮管板的強度和清理管子外表時所需的換熱管排列:正三角形、正方形直排、正方形錯排:;流體總阻力應等于各程直管阻力、回彎阻力及進、出口阻力之和(通常忽略進、): 原生污水的流動阻力特性與清水有很大差異,相同紊流條件下,其阻力系數、按下式計算:于正方形排列=0.3,對于正方形斜轉45度=0.體流經換熱器的壓力降為0.1atm~1.0atm,設計時,M.1.1經濟平衡點溫度以全生命期成本);Ch——空氣源熱泵機組的裝機價格(元/kW);),cf′——輔助加熱設備的裝機價格(元/kW);ηh——設計工況下空氣源熱泵機組制熱能力修正系數,若機組在室外計算溫ce′——電力增容費,住宅類已取消電力增容費,);),Tb——空氣源熱泵供暖系統的預設平衡點溫度(℃);Tmin——熱泵機組可運行的最低室外溫度與設計工況室外計算溫度中的較大值(℃);Tmax——熱泵機組供暖運行的最高室外溫度(℃),根據國家標準《單元式Tl——使用地區設計工況室外計算溫度(℃);Qh——熱泵機組在冬季供暖期某室外溫度下的有效制熱量(kW);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