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拔高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拔高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拔高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拔高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拔高練習 高一上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在7世紀的中國,追求各種各樣的外來奢侈品和奇珍異寶的風氣從宮廷傳播開來,廣泛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頭戴豹皮帽,婦女穿波斯風格的窄袖緊身服,一些貴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帳篷。這一現象A.凸顯了兼收并蓄的特點 B.反映了市民地位的提高C.加速了社會風氣的惡化 D.促進了棉織技術的進步2.學者易中天在《中華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南北朝的歷史意義,我認為那就是:原來有的沒了,什么沒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這不能說明A.國家分裂嚴重阻礙了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B.南北朝對中華文化發展產生了影響C.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融合導致民族之間的差異縮小D.從魏晉南北朝以來,中國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劃分,一直延續到后世3.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在從秦到清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偶有例外情況,下列不屬于例外情況的A.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B.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替代三省C.唐朝中期設節度使D.漢武帝以身邊近臣組成中朝執掌決策權4.以詩證史是我們觀察社會,了解歷史的重要研究方法。下表中的唐詩詩句與反映出的歷史現象對應正確的是(

)選項詩句歷史現象A一聲天鼓辟金扉,三十仙材上翠微(注:翠微為唐代宮殿名)科舉考試放榜時的盛況B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唐王朝盛極而衰的跡象C三月無雨早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實行租庸調制弊端明顯D落花踏盡游何處,笑人胡姬酒肆中市民文化已經成為主流A.A B.B C.C D.D5.下表內容是20世紀前期,部分教科書中有關孝文帝改革的論述。據此可知時間教科書論述1907年《中國歷史講義》自是華奢柔弱之風漸行,而國勢之衰兆已見1913年《共和國教科書》鮮卑之同化中國,帝功居多1928年《初中本國史》國中一切制度文物……至北齊北周之治制,則尤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國之貢獻頗大A.清末新政促進了教育變革 B.社會進步傳播了唯物史觀C.辛亥革命推動了民族交融 D.時代發展豐富了史學觀點6.“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度所與居者均,使無僥利。”此賦稅政策是(

)A.外部勢力影響政治決策 B.公民大會主導城邦事務C.獨裁統治破壞法律傳統 D.權力濫用導致政局動蕩7.下列關于北魏統一北方影響分析正確的是①結束了北方地區長期戰亂的局面②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境③削弱了北方世家大族的社會地位

④為各民族的交融創造了有利條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8.唐太宗時的國家雅樂包括龜茲、疏勒等西域多地的樂曲;西域也多有擅長唐人樂舞者,如曹國的曹保擅長彈中原琵琶,安國的安萬善以吹奏唐人篳篥而聞名。這體現了當時(

)A.移民活動頻繁 B.音樂登峰造極 C.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深 D.政治秩序穩定9.一級行政區指行政區劃中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的地區。下列屬于我國古代一級行政區的是A.晉河南郡 B.唐河南道 C.宋河南府 D.元大都路10.《三國志·魏書。韓暨傳》說:“(韓暨)徒監冶謁者。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用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于前。”材料中的“水排”是A.灌溉農田的工具 B.鼓風冶鐵的工具C.防洪排澇的工具 D.開采煤炭的工具11.有學者研究指出,漢代駱駝文物寥寥無幾,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代則出現大量駱駝文物,駱駝兩側掛有袋囊長頸瓶、氈毯等,非常寫實。駱駝形象的變化表明A.漢代駱駝尚未進入中原 B.唐代絲路貿易日趨繁榮C.三彩制作技藝日趨成熟 D.漢唐經濟格局變化明顯12.《舊唐書》稱:武則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為誅殺公卿,獨斷專權)。武則天遺言無字碑,由后人評價自己的功過。現代史學家之所以肯定武則天主要是因為A.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執政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C.發展科舉制度,創立殿試制度D.具有革新魄力,重用有才之人二、主觀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三代(夏商周)時期治理國家的統治者是貴族,…從諸侯到士,根據出身的高低貴賤來兼任政府職務,世代為官。——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漢書·董仲舒傳》材料三

魏晉時期,門閥政治興起。中正綜合家世與行狀,把士人分為九等,以備選用。但中正只有品評權,沒有任命權,只是把自己的品評意見提交給政府,作為政府用人的依據。而政府雖有任用權,卻必須根據中正的評定來任免官員,不得擅自做主。中正同掌握用人權的政府長官互相牽制,誰也不能擅權,有效防止了私人勢力集團的形成。——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四

經過唐代的發展,考試作為一項重要制度確立起來。這樣,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試由官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時期的選官制度及其標準。(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漢武帝時期的選官制度及其標準。(3)材料三涉及的選官制度是什么?指出該制度設計的意圖。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實際弊端。(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唐時期選官制度的積極影響。(5)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選拔標準和選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14.唐朝,一個不筑長城的統一王朝,具有開拓創新的氣魄,更有昂揚進取的精神。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杜甫《憶昔》材料二

唐朝戶數在639年(唐太宗貞觀13年)達300萬戶,705年有615萬戶,740年(唐玄宗開元28年)為841萬戶,754年有918萬戶。——凍國棟《中國人口史》(第二卷)(1)據材料一,指出該詩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時代?材料一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材料二的數據印證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詩所描述的情況?(2)材料二中,639一754年間唐朝的戶數數據呈現出怎樣的趨勢?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出現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1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古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發展史,其實就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史,歷代統治者采取了不同的民族、邊疆政策處理邊疆民族問題,并加強了中央對民族、邊疆地區的管控,促進邊疆開發和民族交融。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逐漸形成,并具多元一體格局特征。根據以上材料,任選一個階段,結合所學知識對所選階段特征進行論述。(要求:格式規范、表述清晰、史論結合)參考答案:1.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7世紀的中國正處于唐朝時期,之所以出現“追求各種各樣的外來奢侈品和奇珍異寶的風氣從宮廷傳播開來,廣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這樣的現象得益于唐朝政府開明開放的政策,凸顯了兼收并蓄的特點,故A正確;材料與市民地位無關,排除B項;C項錯在“惡化”,排除C項;腳踏三錠紡車促進了棉織技術的進步,排除D項。故選A項。【點睛】2.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并沒有最終阻礙中國社會文明的發展,反而為中國新的統一奠定基礎,A錯誤,符合題意;從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認為,自從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劃分,一直持續到后世,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對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BD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從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南北朝促進了民族融合,那就是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相互融合,民族之間的差異縮小,C正確,不符合題意。【點睛】本題考查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要求學生結合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思想等方面的特征來分析材料。3.D【詳解】漢武帝建立中朝加強了君主專制,不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過程的例外,符合題意,故選D項;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封國制最后威脅的中央集權,屬于例外,排除A項;以中書省代替三省不利于分割相權,不利于加強君主專制,屬于例外,排除B項;唐代節度使掌握地方政治、經濟和軍事大權,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屬于例外,排除C項。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一聲天鼓辟金扉”描繪的是開榜放榜的場景,“三十仙材上翠微”指眾多進士而見圣上,由此判斷這是科舉考試放榜的盛況,A項正確;“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對應的是開元盛世時國家的富足局面,而非由盛而衰的跡象,排除B項;“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反映了干旱大風導致麥苗枯死,說明傳統小農經濟抵抗天災的能力較弱,而非實行租庸調制的弊端,排除C項;“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描述的是長安城商業的繁榮和社會風氣的開放,唐詩不屬于市民文化,排除D項。故選A項。5.D【詳解】據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對孝文帝改革的評價從否定逐漸轉變為肯定,說明隨著時代的發展史學觀點得到豐富,故選D項;清王朝1913年就已經不存在,所以表格信息和清末新政無關,排除A項;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排除B項;“辛亥革命推動了民族交融”只能解釋1913年《共和國教科書》的論述,與其余兩項無關,排除C項。6.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所學可知,材料中所涉及到的賦稅制度為兩稅法,該賦稅制度在實行過程中,一些官員常常利用權力,濫用職權,嚴重侵犯了農民的權益,D項正確;外部勢力影響政治決策指的是如商業利益集團或地方官員對決策的影響,材料中未涉及到這一內容,排除A項;公民大會主導城邦事務是古代希臘的現象,與中國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到法律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7.B【詳解】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北方地區長期戰亂的局面,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境,促進了民族融合,①②④正確,故選B;北魏實行門閥制度,世家大族壟斷重要官職,③錯誤,排除ACD。8.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太宗時期(中國)。唐太宗時期,國家雅樂中包括了龜茲、疏勒等西域多地的樂曲,同時西域也有很多擅長唐人樂舞者,這表明西域和中原之間的文化交流非常密切,這種文化交流反映了當時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深,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移民活動的信息,也無法看出“頻繁”,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關于音樂水平的對比,排除B項;穩定的政治秩序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深不能表明當時的政治秩序就一定穩定,排除D項。故選C項。9.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唐朝采用的是“道—州—縣”三級劃分的制度,因此,“唐河南道”屬于我國古代一級行政區,B項正確;西晉時期,河南郡治所在洛陽,屬于司州,不屬于我國古代一級行政區,排除A項;宋朝在地方設置路,路是直轄于中央并高于府、州、軍、監的一級行政區,“宋河南府”不屬于我國古代一級行政區,排除C項;元朝在地方設置行省,行省之下,分設路、府、州、縣,“元大都路”不屬于我國古代一級行政區,排除D項。故選B項。10.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冶”作從馬排、人排費工費力,而創造出水排后,用水力冶鐵,提高了效率,B選項正確;灌溉、排澇和采煤炭,與“冶”作從馬排、人排到水排等不符,ACD三項錯誤。11.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駱駝的原產地是北非、阿拉伯和中亞細亞。漢代駱駝文物寥寥無幾,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這說明漢代絲綢之路已經開通,但貿易不太繁榮;唐代則出現大量駱駝文物,駱駝兩側掛有袋囊長頸瓶、氈毯等,非常寫實,這說明唐代絲路貿易日趨繁榮,故B正確;由材料推知,漢代駱駝已經進入中原,故A錯誤;材料主旨不是說明唐三彩制作技藝,故C錯誤;材料和漢唐經濟格局變化無關,故D錯誤。12.B【詳解】在武則天執政時期,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礎,所以才得到史學家們的肯定,故B正確;現代史學家之所以肯定武則天并非因為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A;CD是武則天的政績,但都屬于武則天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排除。13.(1)西周選官制度:世官制(或世卿世祿制);標準:血緣。(2)西漢漢武帝選官制度:察舉制;標準:孝廉。(3)制度:九品中正制。意圖:中正與政府長官相互牽制,防范私人集團。弊端:過于重視門第,不利于選拔真正人才。(4)積極影響: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等。(任意答兩點即可,言之有理,亦可得4分)(5)趨勢:選拔標準從注重品行、重門第到重才學;選拔方式從地方舉薦、官員個人評定到國家統一考試選拔;選官權由地方收歸中央;由推薦到公開考試,趨向于嚴密、科學;人才選拔逐步制度化,體現相對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任意答1點即可,2分)【詳解】(1)西周選官制度:根據材料一“世代為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世官制(或世卿世祿制)。標準:根據材料一“從諸侯到士,根據出身的高低貴賤來兼任政府職務。”可知西周時期選官制度的標準是血緣。(2)西漢漢武帝選官制度:根據材料二“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漢武帝時期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標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漢代察舉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亦得人最多,出了許多名人。“孝廉”之設,始于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詔,“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顯示“孝廉”起初不是常科,不被重視,后來“孝廉”規定為歲舉常科,才受重視,漸顯重要,所以察舉制的選官標準是孝廉。(3)制度:根據材料三“正綜合家世與行狀,把士人分為九等,以備選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意圖:根據材料三“中正同掌握用人權的政府長官互相牽制,誰也不能擅權,有效防止了私人勢力集團的形成。”可知中正與政府長官相互牽制,防范私人集團。弊端:根據材料三“魏晉時期,門閥政治興起。中正綜合家世與行狀,把士人分為九等,以備選用。”可知九品中正制過于重視門第,不利于選拔真正人才。(4)積極影響:根據材料四“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試由官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根據材料四“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擴大官吏人才來源。”可知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根據材料四“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可知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等。(5)趨勢:根據材料三,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過于重視門第,不利于選拔真正人才。根據材料四,隋唐時期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科舉制的選官標準是才學,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選拔標準從注重品行、重門第到重才學。根據材料二,西漢漢武帝時期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察舉制的選官標準是孝廉,根據材料四,隋唐時期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科舉制由國家統一考試選拔人才,選拔方式從地方舉薦、官員個人評定到國家統一考試選拔。根據材料二“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可知西漢漢武帝時期選官由地方推薦,根據材料四“經過唐代的發展,考試作為一項重要制度確立起來。”可知隋唐時期科舉制通過公開考試的方式來選官,選官權由地方收歸中央,由推薦到公開考試,趨向于嚴密、科學。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才選拔逐步制度化,體現相對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14.(1)特殊時代: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社會現實:開元盛世時期國家呈現經濟繁榮(人口眾多,糧食豐盈,國庫允實),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證:“小邑猶藏萬家室。(2)趨勢:連續增長(上升)。原因:“貞觀之治”(奠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繼續發展);“開元盛世”(全盛)。【詳解】(1)特殊時代:根據材料一中“憶昔開元全盛日”及其主題《憶昔》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詩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社會現實:根據材料一中“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可知,開元盛世時期,經濟繁榮(人口眾多,糧食豐盈,國庫允實);根據“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可知,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富足。印證:根據材料二中唐朝戶數變化可知,其可與杜甫《憶昔》中“小邑猶藏萬家室”相印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