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高教版2023中職哲學與人生第10課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課件_第1頁
部編高教版2023中職哲學與人生第10課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課件_第2頁
部編高教版2023中職哲學與人生第10課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課件_第3頁
部編高教版2023中職哲學與人生第10課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課件_第4頁
部編高教版2023中職哲學與人生第10課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0課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哲學與人生本節課內容01021.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1.1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1.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2.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2.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2.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導入從刀耕火種到現代文明,人類社會的漫長歷程有無規律可循?其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系統地回答了上述問題。學習本課,我們將理解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中的基礎性作用,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順應時代潮流,將人生發展與社會進步緊密結合起來。導入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1馬克思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習近平指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閱讀與思考工廠勞動牧區放牧田間勞動思考:馬克思的這些話說明了什么?怎樣理解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中的基礎性作用?結合課本84頁談一談A這是什么物質生產活動?

這種物質生產活動的給我們人類生活帶來什么影響?一、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1.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馬克思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習近平指出,“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

閱讀與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理解。工廠勞動牧區放牧田間勞動1.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為了生存首先要獲取吃、穿、住、用、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物質生產活動就一刻也不能停止。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馬克思、恩格斯1.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產活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生產的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生產生活所需要

的物質資料,促進新的生

活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的

產生,在推動經濟繁榮的

同時生產出新的社會關系從根本上推動著社會的進

步。從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所使用的工具來看,在18世紀中期之前,人類文明總體上經歷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將人類帶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19世紀后半葉,電力設備的發明和應用,將人類帶入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20世紀60年代末,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興起,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相關鏈接:

相關鏈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2第一,石油資源枯竭。全世界能源消耗正在不斷攀升。第二,發展電動汽車是解決我國大中城市空氣嚴重污染的根本途徑。傳統汽車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

物等已占大城市空氣污染物的70%

80%,成為城市空氣污染

的主要來源。第三,隨著清潔能源的發展,煤電比例逐年減少,可以有效解決電動汽車間接碳排放的問題。為什么我們有意識的發展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知識早知道閱讀與思考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人

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越來越廣泛、越來越豐富。人們追求“舌尖上的美好生活”,綠色

食品成為就餐風尚;人們追求“家居里的美好

生活”,智能家居、個性定制進入百姓家庭;人們

追求“休閑中的美好生活”,旅游、健身、閱讀、

培訓充電漸成潮流,博物館、劇場門前的隊伍變長了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為什么在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越來越廣泛、越來越豐富?國家大劇院公眾開放日,觀眾欣賞戲曲表演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社會生活由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大部分構成。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對二者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區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依據。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物質生產方式,還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宗教、哲學,以及情感、風俗、習慣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及其過程的主觀反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和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發展。人們的社會意識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人生處處有哲學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

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馬克思、恩格斯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與不平衡性。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

或地區,其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未必都是高的;某些經

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其社會意識的某些內

容卻可以領先于經

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對社會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無不與思想解放密切相關。爆發于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

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越來越多的中國先進分子集結在馬克思

主義旗幟下。1921年,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幕。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過程。40多年來,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取得了

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相關鏈接相關鏈接:

啟思導行:

小組討論:

啟思導行春秋時期的思想家管子認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對此觀點,有人贊同,有人不贊同。●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對上述觀點進行小組辯論。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①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②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是在人類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最基本的規律最基本的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1地整治規則,有溝渠灌溉、道路疆界劃分,形似“井”字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開始使用并逐漸得到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使得井田制“千

耦其耘”“十千維耦”的集體勞動形式過時了,而分散

的、個體的、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封建生產關系興起了。閱讀與思考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責族手中,由農夫集體耕作。歷史文獻中所說的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因土●鐵制農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為什么會導致井田制的消亡?●結合材料,談談生產工具的改進會對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二.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戰國時期的鐵制農具(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酸)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中會形成特定的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使之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的發展的物質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其中生產工具是最重要的勞動資料。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生產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它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構成。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相關鏈接在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中,都滲透著科學技術。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進行了精辟的論述,認為科學技術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最高意義上

的革命力量”。在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第一生產力,極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改變著社會的

交往方式。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極大提高了糧食產量;科學技術應用于交通運輸,大大方便了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科學技術應用于傳播媒介,使人們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太空天空陸地海底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類向更高更遠更深探素相關鏈接:●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規律2正如《共產黨宣言》中所指出的,“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利益,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建設,強化自己的既得利益,維護自身的統治。在美國每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上,民主黨和共和黨激烈角逐,轟轟烈烈,但是無論哪個黨執政,實質上都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閱讀與思考那我們說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除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之外,就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關系。那下面我們先來學習一下什么是經濟基礎?什么又是上層建筑?閱讀與思考注意:上層建筑包括國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

及國家政權機構、政黨、軍隊、警

察、法庭、監獄等政治組織形態和

設施;上層建筑還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觀

點。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

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制度、設施以

及思想體系。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發展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

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

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

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

之,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經濟社會發展催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