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1辭賦第十一-2024年中考語文復習之《經典常談》章節閱讀與訓練_第1頁
專題11辭賦第十一-2024年中考語文復習之《經典常談》章節閱讀與訓練_第2頁
專題11辭賦第十一-2024年中考語文復習之《經典常談》章節閱讀與訓練_第3頁
專題11辭賦第十一-2024年中考語文復習之《經典常談》章節閱讀與訓練_第4頁
專題11辭賦第十一-2024年中考語文復習之《經典常談》章節閱讀與訓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0辭賦第十一內容目錄內容目錄章節簡介 1知識網絡 1原文+批注 2內容概括 8試題精選(共30題) 936章節簡介章節簡介屈原是我國歷史上永被紀念的一個人。《楚辭》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時所作。荀子的《賦篇》最早稱“賦”。《賦篇》安排客主,問答成篇,開后來賦家的風氣。《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東漢后班固作《兩都賦》,張衡仿作《二京賦》,晉左思作《三都賦》。知識網絡知識網絡原文+批注原文+批注原文批注屈原是我國歷史里永被紀念著的一個人。舊歷五月五日端午節,相傳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競渡據說原來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來是祭他的。現在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也是為了紀念的緣故。他是個忠臣,而且是個纏綿悱惻的忠臣;他是個節士,而且是個浮游塵外、清白不污的節士。“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劇。可是他永生在我們的敬意尤其是我們的同情里。“原”是他的號,“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國的貴族,懷王時候,作“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現在的秘書。他很有學問,熟悉歷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參贊國事,一方面給懷王見客,辦外交,頭頭是道。懷王很信任他。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譽為“楚辭之祖”。競渡,意思是競相渡過,指劃船比賽。本段簡介屈原的品行。當時楚國有親秦、親齊兩派;屈原是親齊派。秦國看見屈原得勢,便派張儀買通了楚國的貴臣上官大夫、靳尚等,在懷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懷王果然被他們所惑,將屈原放逐到漢北去。張儀便勸懷王和齊國絕交,說秦國答應割地六百里。楚和齊絕了交,張儀卻說答應的是六里。懷王大怒,便舉兵伐秦,不料大敗而歸。這時候想起屈原來了,將他召回,教他出使齊國。親齊派暫時抬頭。但是親秦派不久又得勢。懷王終于讓秦國騙了去,拘留著,就死在那里。這件事是楚人最痛心的,屈原更不用說了。可是懷王的兒子頃襄王,卻還是聽親秦派的話,將他二次放逐到江南去。他流浪了九年,秦國的侵略一天緊似一天;他不忍親見亡國的慘象,又想以一死來感悟頃襄王,便自沉在汨羅江里。漢北出自屈原《楚辭·九章·抽思》,古地名,在今湖北省內,為屈原在楚襄王時,遭受排擠后的驅逐流放地。《楚辭》中《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時候所作。《離騷》尤其是千古流傳的杰構。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時作的。他感念懷王的信任,卻恨他糊涂,讓一群小人蒙蔽著,播弄著。而頃襄王又不能覺悟;以致國土日削,國勢日危。他自己呢,“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簡直走投無路;滿腔委屈,千端萬緒的,沒人可以訴說。終于只能告訴自己的一支筆,《離騷》便是這樣寫成的。“離騷”是“別愁”或“遭憂”的意思。他是個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憤,隨著他的筆奔迸出來,“東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沒有篇章可言。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時候,叫“媽呀!”“天吶!”一樣;心里亂極了,悶極了,叫叫透一口氣,自然是顧不到什么組織的。《楚辭》收錄戰國楚人屈原、宋玉及漢代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七篇。它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后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后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并稱為風、騷。風指《國風》,代表《詩經》,充滿著現實主義精神:騷指屈原最重要的作品——《離騷》,代表《楚辭》,充滿著浪漫主義氣息。因此風、騷也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流派的源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意思是說誠實對待君主反而被懷疑,忠誠卻被奸臣誹謗。篇中陳說唐、虞、三代的治,桀、紂、羿、澆的亂,善惡因果,歷歷分明;用來諷刺當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許多神話里的譬喻和動植物的譬喻,委曲的表達出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賢人君子的向往,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他將懷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輾轉反側”;情辭凄切,纏綿不已。他又將賢臣比作香草。“美人香草”從此便成為政治的譬喻,影響后來解詩、作詩的人很大。漢淮南王劉安作《離騷傳》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好色而不淫”似乎就指美人香草用作政治的譬喻而言;“怨誹而不亂”是怨而不怒的意思。雖然我們相信《國風》的男女之辭并非政治的譬喻,但斷章取義,淮南王的話卻是《離騷》的確切評語。《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約漢人才合在一起,給了“九章”的名字。這里面有些是屈原初次被放時作的,有些是二次被放時作的。差不多都是“上以諷諫,下以自慰”;引史事,用譬喻,也和《離騷》一樣。《離騷》里記著屈原的世系和生辰,這幾篇里也記著他放逐的時期和地域;這些都可以算是他的自敘傳。他還作了《九歌》、《天問》、《遠游》、《招魂》等,卻不能算自敘傳,也“不皆是怨君”;后世都說成怨君,便埋沒了他的別一面的出世觀了。他其實也是一“子”,也是一家之學。這可以說是神仙家,出于巫。《離騷》里說到周游上下四方,駕車的動物,驅使的役夫,都是神話里的。《遠游》更全是說的周游上下四方的樂處。這種游仙的境界,便是神仙家的理想。《遠游》開篇說“悲時俗之迫厄兮,愿輕舉而遠游”,篇中又說“臨不死之舊鄉”。人間世太狹窄了,也太短促了,人是太不自由自在了。神仙家要無窮大的空間,所以要周行無礙;要無窮久的時間,所以要長生不老。他們要打破現實的、有限的世界,用幻想創出一個無限的世界來。在這無限的世界里,所有的都是神話里的人物;有些是美麗的,也有些是丑怪的。《九歌》里的神大都可愛;《招魂》里一半是上下四方的怪物,說得頂怕人的,可是一方面也奇詭可喜。因為注意空間的擴大,所以對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在在都有興味。《天問》里許多關于天文地理的疑問,便是這樣來的。一面驚奇天地之廣大,一面也驚奇人事之詭異——善惡因果,往往有不相應的;《天問》里許多關于歷史的疑問,便從這里著眼。這卻又是他的入世觀了。要達到游仙的境界,須要“虛靜以恬愉”、“無為而自得”,還須導引養生的修煉工夫,這在《遠游》里都說了。屈原受莊學的影響極大。這些都是莊學;周行無礙,長生不老,以及神話里的人物,也都是莊學。但莊學只到“我”與自然打成一片而止,并不想創造一個無限的世界;神仙家似乎比莊學更進了一步。神仙家也受陰陽家的影響;陰陽家原也講天地廣大,講禽獸異物的。陰陽家是齊學。齊國濱海,多有怪誕的思想。屈原常常出使到那里,所以也沾了齊氣。還有齊人好“隱”。“隱”是“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是用一種滑稽的態度來諷諫。淳于髡可為代表。楚人也好“隱”。屈原是楚人,而他的思想又受齊國的影響,他愛用種種政治的譬喻,大約也不免沾點齊氣。但是他不取滑稽的態度,他是用一副悲劇面孔說話的。《詩大序》所謂“譎諫”,所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倒是合式的說明。至于像《招魂》里的鋪張排比,也許是縱橫家的風氣。《離騷》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參差不齊為主。“兮”字足句,三百篇中已經不少;句逗參差,也許是“南音”的發展。“南”本是南樂的名稱;三百篇中的二《南》,本該與《風》、《雅》、《頌》分立為四。二《南》是楚詩,樂調雖已不能知道,但和《風》、《雅》、《頌》必有異處。從二《南》到《離騷》,現在只能看出句逗由短而長、由齊而畸的一個趨勢;這中間變遷的軌跡,我們還能找到一些,總之,決不是突如其來的。這句逗的發展,大概多少有音樂的影響。從《漢書·王褒傳》可以知道楚辭的誦讀是有特別的調子的,這正是音樂的影響。屈原諸作奠定了這種體制,模擬的日見其多。就中最出色的是宋玉,他作了《九辯》。宋玉傳說是屈原的弟子;《九辯》的題材和體制都模擬《離騷》和《九章》,算是代屈原說話,不過沒有屈原那樣激切罷了。宋玉自己可也加上一些新思想;他是第一個描寫“悲秋”的人。還有個景差,據說是《大招》的作者;《大招》是模擬《招魂》的。句讀是進入文言文體系的方式,俗稱‘斷句’,拼音為jùdòu,也稱為句逗。文言文辭休止、行氣與停頓的特定呈現方式,不僅是現行白話文中的句號與逗號的統稱。韓愈《師說》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三字經》中“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等均有記錄。到了漢代,模擬《離騷》的更多,東方朔、王褒、劉向、王逸都走著宋玉的路。大概武帝時候最盛,以后就漸漸的差了。漢人稱這種體制為“辭”,又稱為“楚辭”。劉向將這些東西編輯起來,成為《楚辭》一書。東漢王逸給作注,并加進自己的擬作,叫作《楚辭章句》。北宋洪興祖又作《楚辭補注》。《章句》和《補注》合為《楚辭》標準的注本。但漢人又稱《離騷》等為“賦”。《史記·屈原傳》說他“作《懷沙》之賦”;《懷沙》是《九章》之一,本無“賦”名。《傳》尾又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列“屈原賦二十五篇”,就是《離騷》等。大概“辭”是后來的名字,專指屈、宋一類作品;賦雖從辭出,卻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辭”的名字以前,本包括“辭”而言。所以渾言稱“賦”,稱“辭賦”,分言稱“辭”和“賦”。后世引述屈、宋諸家,只通稱“楚辭”,沒有單稱“辭”的。但卻有稱“騷”、“騷體”、“騷賦”的,這自然是“離騷”的影響。荀子的《賦篇》最早稱“賦”。篇中分詠“禮”、“知”、“云”、“蠶”、“箴”(針)五件事物,像是謎語;其中頗有諷世的話,可以說是“隱”的支流余裔。荀子久居齊國的稷下,又在楚國作過縣令,死在那里。他的好“隱”,也是自然的。《賦篇》總題分詠,自然和后來的賦不同,但是安排客主,問答成篇,卻開了后來賦家的風氣。荀賦和屈辭原來似乎各是各的;這兩體的合一,也許是在賈誼手里。賈誼是荀卿的再傳弟子,他的境遇卻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鄉;很可能的,他模擬屈原的體制,卻襲用了荀卿的“賦”的名字。這種賦日漸發展,屈原諸作也便被稱為“賦”;“辭”的名字許是后來因為擬作多了,才分化出來,作為此體的專稱的。辭本是“辯解的言語”的意思,用來稱屈、宋諸家所作,倒也并無不合之處。《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四類。“雜賦”十二家是總集,可以不論。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陸賈以下二十一家,已佚,大概近于縱橫家言。就中“陸賈賦三篇”,在賈誼之先;但作品既不可見,是他自題為賦,還是后人追題,不能知道,只好存疑了。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敘物明理之作。這三類里,賈誼以后各家,多少免不了屈原的影響,但已漸有散文化的趨勢;第一類中的司馬相如便是創始的人。——托為屈原作的《卜居》、《漁父》,通篇散文化,只有幾處用韻,似乎是《莊子》和荀賦的混合體制,又當別論。——散文化更容易鋪張些。“賦”本是“鋪”的意思,鋪張倒是本來面目。可是鋪張的作用原在諷諫;這時候卻為鋪張而鋪張,所謂“勸百而諷一”。當時漢武帝好辭賦,作者極眾,爭相競勝,所以致此。揚雄說:“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詩人之賦”便是前者,“辭人之賦”便是后者。甚至有詼諧嫚戲,毫無主旨的。難怪辭賦家會被人鄙視為倡優了。司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長卿,一說蜀郡成都人,一說巴郡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縣)人(詳見“人物爭議”部分)。“漢賦四大家”之一,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被譽為“賦圣”、“辭宗”。少名犬子,后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景帝時,以貲為郎,為武騎常侍,非其所好。后病免,客游梁。善辭賦,作《子虛賦》。及梁孝王卒,歸家,貧無以自業,往依臨邛令王吉。臨邛富人卓王孫女卓文君慕相如之才,與之私奔。乃于臨邛買酒舍,令文君當壚賣酒,身與庸保雜作。卓王孫乃分與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夫婦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武帝讀《子虛賦》,大為贊賞,遂召之。作天子游獵之賦,得任為郎。數歲,拜中郎將,奉使巴蜀,略定西南夷,邛、莋、冉、駹、斯榆之君皆請內附,邊關日益開廣。又通靈山道,作孫水橋,以通邛、莋。后拜孝文園令,旋病免。所著賦尚有《大人賦》等。原集已佚,明人輯有《司馬文園集》。東漢以來,班固作《兩都賦》,“極眾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張衡仿他作《二京賦》。晉左思又仿作《三都賦》。這種賦鋪敘歷史地理,近于后世的類書;是陸賈、荀卿兩派的混合,是散文的更進一步。這和屈、賈言情之作,卻迥不相同了。此后賦體漸漸縮短,字句卻整煉起來。那時期一般詩文都趨向排偶化,賦先是領著走,后來是跟著走;作賦專重寫景述情,務求精巧,不再用來諷諫。這種賦發展到齊、梁、唐初為極盛,稱為“俳體”的賦。“俳”是游戲的意思,對諷諫而言;其實這種作品倒也并非滑稽嫚戲之作。唐代古文運動起來,宋代加以發揮光大,詩文不再重排偶而趨向散文化,賦體也變了。像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后《赤壁賦》,雖然有韻而全篇散行,排偶極少,比《卜居》、《漁父》更其散文的。這稱為“文體”的賦。唐、宋兩代,以詩賦取士,規定程式。那種賦定為八韻,調平仄,講對仗;制題新巧,限韻險難。這只是一種技藝罷了。這稱為“律賦”。班固是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十六歲入洛陽太學,二十三歲父死后歸鄉里。以父所撰《史記后傳》敘事未詳,乃潛心繼續撰述力求精善。他認為《史記》以漢朝“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不妥,決心撰寫起自漢高祖、終于王莽共二百三十年事跡的《漢書》。班固一生著述頗豐。作為史學家,修撰《漢書》;作為辭賦家,是“漢賦四大家”之一,《兩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范例,列入《文選》第一篇;作為經學理論家,所編《白虎通義》集當時經學之大成,將讖緯神學理論化、法典化。與父親班彪、妹妹班昭合稱“三班”,與司馬遷并稱“班馬”。對“律賦”而言,“俳體”和“文體”的賦都是“古賦”;這“古賦”的名字和“古文”的名字差不多,真正“古”的如屈、宋的辭,漢人的賦,倒是不包括在內的。賦似乎是我國特有的體制;雖然有韻,而就它全部的發展看,卻與文近些,不算是詩。內容概括內容概括辭賦其實專指辭,后稱為賦,渾言稱辭賦,統統起源于《楚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屈原的《離騷》。朱自清先生稱屈原為纏綿悱惻的忠臣、清白不染的節士,永生在我們的敬意尤其是我們的同情里。《離騷》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時候所作。他感念懷王的信任,卻恨他糊涂,讓一群小人蒙蔽著,播弄著。他高唱著“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走投無路,滿腔委屈,千頭萬緒,無人可訴,只能告訴自己的一支筆,“離騷”就是“別愁”或“遭憂”的意思。他用了許多神話和動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達了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賢人君子的向往,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到了漢代,出現了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一大批模仿《離騷》的文人,漢人稱這些作品為“辭”,一并納入了《楚辭》一書。荀子的《賦篇》是最早稱“賦”,荀賦和屈辭原來似乎各是各的,這兩體的合一,朱自清先生推斷也許是在賈誼手里。因為漢武帝好辭賦,所以繁榮一時,發展到唐初,稱為“俳體”的賦;后來宋代不再注重排偶而趨向散文化,歐陽修、蘇軾等人的賦便稱為“文體”的賦。總體來看,賦雖然有韻,但更像是文而不算是詩。試題精選試題精選1.填空。(1)漢淮南王劉安作《離騷傳》:“《》好色而不淫,《》怨誹而不亂,若《離騷》可謂兼之矣”。(2)定體制,模擬著宋玉、景差,漢則東方塑、王褒、劉向、王逸等,即“楚辭”,編為《楚辭》。王逸作注,并增加擬作《》。(3)漢人又稱《離騷》為“”。(4)班固《》、張衡《》、左思《》近于后世的類書,是陸賈、荀卿兩派的混合,是散文更進一步。(5)歐陽修《》、蘇軾《》有韻而全篇散行,稱為“文體”的賦。(6)屈原是我國歷史里永被紀念的一個人。《楚辭》中《》和《》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時所作。(7)《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分賦為。【答案】(1)國風小雅(2)屈原劉向楚辭章句(3)賦(4)兩都賦二京賦三都賦(5)秋聲賦赤壁賦(6)離騷九章(7)四類2.閱讀《經典常談》,可據興趣選擇性閱讀。如果對歷史感興趣,可從《〈戰國策〉第八》讀起,還可讀對最早的有系統的史書《》《漢書》的介紹:對詩歌感興趣,還可聯讀《〈詩經〉第四》《〈〉第十一》《〈詩〉第十二》,充分梳理中國古典詩歌的文脈發展。【答案】《史記》《辭賦》【解析】本題考查名著內容。①朱自清的《經典常談》中的《〈史記〉〈漢書〉第九》中說:《史記》、《漢書》這兩部書是“最早的有系統的歷史”。故①填:《史記》。②《經典常談》中與詩歌有關的章節有:《〈詩經〉第四》《〈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故②填:《辭賦》。3.下而是兩位同學讀完《經典常談》的發言,其中有位同學的說法有誤,請你找出并修改。姓名所讀章節所發言論天天《辭賦第十一》屈原是我國歷史里永被紀念著的一個人。《楚辭》中的《離騷》《九章》和《九辯》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時所作的。小樂《諸子第十》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在政治學說上,孔子主張“正名主義”,孟子重視圣王的道德,荀子重視聲望的威權。說法錯誤的同學是,我的修改意見是:。【答案】天天;刪去《九辯》。【解析】本題考查文學常識。天天說法有誤,《九辯》是宋玉模擬《離騷》和《九章》的題材和體制而作。應刪去“《九辯》”。4.名著閱讀《經典常談》填空題(1)《經典常談》是作者在1942年寫的一部著作。(2)《經典常談》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順序,并把文字學經典(填人名)的《》放在首篇。(3)《經典常談》所講的經典中,《史記》《漢書》屬于“史”,《周易》《尚書》屬于“”,《離騷》《九章》屬于“”,《呂氏春秋》《道德經》屬于“”。【答案】朱自清經史子集許慎說文解字經集子【解析】本題考查名著閱讀。《經典常談》是朱自清編撰的國學研究專著,原名《古典常談》,全書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專題研究的成果。它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把中國古代重要文獻典籍的基本知識,用簡練明曉的文字加以介紹,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先生對中國一些主要的傳統文化經典的梳理和講解,介紹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經典的啟蒙讀物,內容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共十三個專題。許慎的《說文解字》位于首篇。經:經書,是指儒家經典著作;史:史書,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即詩詞匯編。《周易》《尚書》屬于“經”,《離騷》《九章》屬于“集”,《呂氏春秋》《道德經》屬于“子”。5.關于《經典常談》,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經典常談》中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B.在《經典常談》的行文過程中,作者專門使用了“擬演說體”,模仿在課堂上傳道解惑的說話方式,拉近了與青年讀者之間的距離。C.朱自清在《〈詩經〉第四》中指出:詩的源頭是歌謠,歌謠可分為徒歌和樂歌。徒歌是隨著樂器唱,樂歌是隨口唱。D.朱自清在《〈史記〉〈漢書〉第九》中說到:司馬遷的史觀是以人物為中心的,他最長于描寫,靠了他的筆,古代許多重要人物的面形,至今還活現在紙上。【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文學常識與名著內容識記。C.“徒歌是隨著樂器唱,樂歌是隨口唱”表述錯誤。根據《經典長談》內容,樂歌是隨著樂器唱,徒歌是隨口唱。故選C。6.根據《經典常談》所屬內容,下面表述錯誤的是(

)甲圖乙圖A.甲圖中的文字“火”和“下”分別是象形字和指事字。B.乙圖中三幅字的字體分別是“篆書”“楷書”和“行書”。C.“四書五經”到現在還是我們口頭的熟語,“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分別是《易》《書》《詩》《禮》和《春秋》。D.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有的勸六國聯合起來抗秦,即“合縱”,有的主張秦與自西向東與各諸侯結交,即“連橫”。【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名著閱讀。B.第一幅字是篆書,第三幅字是行書,第二幅字字體扁平,蠶頭雁尾,是隸書。故選B。7.下面有關《經典常談》的內容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經典常談》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照傳統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B.孔子時代,詩篇本來的意義漸漸含糊,孔子就根據教授學生的需要,用斷章取義的方法來解釋詩篇。C.《春秋》不但是史學的權威,也是文學的權威;《春秋》的文學本領,表現在記述辭令和描寫戰爭上。D.朱子注的“四書”,后來成了那個時代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名著閱讀。C.“《春秋》”有誤,應為:《左傳》。故選C。8.下面有關《經典常談》的內容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書共13篇,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詩經》《史記》等經典,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發展脈絡。B.東漢許慎作了《說文解字》,書中搜集了小篆、籀文和“古文”,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每字都有說解。C.《易傳》中較有系統的是彖辭和象辭,彖辭斷定一卦的涵義,象辭推演卦和爻的觀念,這里面包含著多量的儒家倫理思想和政治哲學。D.孔安國將從孔子舊宅的中所得的《書》加以整理,發現比當時的通行本篇數要多。此處的《書》后來被稱為《今文尚書》。【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名著閱讀。D.“《今文尚書》”有誤,應為:《古文尚書》。故選D。9.以下有關《經典常談》一書的介紹,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書共13篇,介紹了《說文解字》《周易》等經典著作,并概述了諸子百家、辭賦和歷代詩文的情況,以此展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B.在《經典常談》一書中,朱自清格外重視這本書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讀起來明快利落,不蔓不枝。C.《說文解字》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部偉大的工具書。其中造字和用字有六個條例,稱為“六書”,這“六書”是由許慎創造。D.“賦、比、興”是前人概括的《詩經》的三種表現手法,與“風、雅、頌”合稱“六義”。【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名著閱讀。C.“六書”是東漢許慎收集歷代資料的前提下,在《說文解字》中對古文字構成規則的概括和歸納。“由許慎創造”錯誤;故選C。10.老師推薦采用選擇性閱讀方法閱讀《經典常談》,小語想要了解屈原的愛國情感。那么他應該選擇閱讀的內容是(

)A.《說文解字》第一 B.四書第七 C.《周易》第二 D.辭賦第十一【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名著識記。A.《說文解字》第一:主要講了文字的創造、演變過程,以及造字、用字的方法,讓國學初學者對文字有一個初步、系統的了解,激發人們對文字的興趣;B.四書第七,《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禮記》里的《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是子思記下來傳給孟子的。書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長。《論語》是孔子弟子們記的,能夠讓讀者學習許多做學問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時習”“闕疑”“好古”“隅反”“擇善”“困學”等,都是可以終身應用的。《孟子》據說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孫丑、萬章等共同編定的;C.《周易》第二,戰國末期道家、陰陽學說盛行,儒家借卦爻辭發揚儒家哲學,留存下來的便是《易傳》;此外還有《文言》《系辭》兩傳;到了漢代,又新發現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后稱為《逸易》;D.《辭賦第十一》主要講述了屈原作《離騷》的過程,這一部分介紹了屈原的人生經歷和他的愛國之情,符合題意;故選D。11.學習了《經典常談》中的《辭賦第十一》后,班級以“了解屈原與《楚辭》”為主題開動,請你參與,并完成以下任務。(1)【任務一】第一小組對《楚辭》中的《離騷》很感興趣,在學習活動中,他們分享了一幅在屈原祠中展出的毛澤東所寫的《離騷》的書法作品,作品中的詩句表達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積極求進心態,請你把它完整地抄寫在橫線上,并加上標點符號。(2)【任務二】第二小組搜集到了有關《楚辭》應用的相關資料:《天問》是《楚辭》中的一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的名字“天問一號”,便取自屈原的《天問》。請你結合《經典常談》的相關內容,參考以下鏈接資料,簡要分析探測器這樣命名有何妙處。【鏈接資料】月球探測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國古代關于月球想象的優美神話傳說,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測器也是從地球奔向月亮進行探測,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適。【答案】(1)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2)示例:該名稱源于屈原長詩《天問》,從《經典常談》中可知屈原在《天問》中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諸多現象發問,表現出他尋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問一號”命名中國火星探測器,一語雙關,既表明了中國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又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解析】(1)考查漢字書寫。圖中共左右各一句,按由上到下,由右到左的順序書寫。注意:曼曼、兮、索。(2)考查名著閱讀。《經典常談》介紹道,《天問》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除的一篇長詩。通篇是屈原對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詩篇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乃至圣賢兇碩和戰亂興衰等歷史故事,表現了屈原對某些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問一號”命名中國火星探測器,運用了雙關,既借“天問”表達了我國對自然和宇宙空間的探索,也寓意著國人對科學,對真理,對科技創新的不懈追求。12.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命運多舛,離家別國,枯槁憔悴,澤畔行吟。草木零落,美人遲暮,楚辭騷體,香草美人。《離騷》《九歌》《九章》,何人敢把《天問》。《遠游》《卜居》《漁父》,絕筆《懷沙》可《招魂》。(1)上面的語段是歌頌屈原詩歌的節選,品析語段中畫波浪線句子的表達效果。(2)“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原《離騷》中的經典語句,請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1)語言簡潔凝練,并且將屈原的經典作品融入語句,流露出作者對屈原的崇敬之情。(2)在追尋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解析】(1)本題考查語句賞析。根據“《離騷》《九歌》《九章》《天問》《遠游》《卜居》《漁父》《懷沙》《招魂》”可知,畫波浪線句子中引用了屈原的經典作品,根據“何人敢把”和“絕筆”可表達了作者對屈原的崇敬和贊美之情;同時,語段中的句子大多四字一句,句式簡單精煉。(2)本題考查對重點詩句的理解。此句意為:前面的道路啊又遠又長,我將上上下下追求理想。結合《離騷》的創作背景:屈原學識豐富,具有遠大的理想,但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因此此句能表現出詩人對真理不懈追求的勇氣和決心,體現出詩人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和矢志不移的高貴品質。13.經典著作是經歲月淘洗的精神糧食,閱讀經典不可或缺,對經典作品我們要常談長談。請按要求完成以下活動。【活動一:讀經典,薦經典】(1)你要在班會上作《經典常談》的薦讀演講,以下是演講稿的片段,請將內容補充完整。親愛的同學們,《經典常談》是我國著名文人朱自清先生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介紹我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在書中,作者用十三篇文章對中華文化典籍和文體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其中包括考究字形演變,分析漢字構造規律的①《》;還有古代歌謠樂譜亡失,但唱詞被記錄流傳下來后成為文化經典的②《》;還有記載了戰國時代,擔負外交任務的游說之士言辭的③《》。《經典常談》語言通俗曉暢,包含的知識廣博,是我們了解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文化的上佳啟蒙讀本。【活動二:讀經典,辨真偽】(2)你收集了關于對《經典常談》相關內容解說的語段,下邊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古代,“詩言志”中的“志”總是關聯著政治或者教化作用,人們用這樣的觀點去解讀作品,如孔子評價《關雎》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B.從來“禮”“樂”并稱,但樂實在是禮的一部分;樂附屬于禮。“樂”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靜氣,互相和愛,這樣自然沒有貪欲、搗亂、欺詐等事情。C.戰國七雄中“秦”最強大,它與六國對峙中,有人主張六國聯合抗秦,叫作“合縱”,有的主張六國聯合起來親秦,張儀便是屬于連橫派。D.《經典常談》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的經、子、史、集的順序,并照傳統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活動三:讀經典,探天宇】(3)學習了《經典常談》中的《辭賦第十一》一章后,你所在的小組搜集到了有關《楚辭》應用的相關資料:《天問》是《楚辭》中的一篇。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探測器的名字“天問一號”,便取自屈原的《天問》。請你結合《經典常談》的相關內容,參考以下鏈接資料,簡要分析探測器這樣命名有何妙處。【鏈接資料】月球探測器以"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我國古代關于月球想象的優美神話傳說,嫦娥奔向月球,月球探測器也是從地球奔向月亮進行探測,因而用“嫦娥”命名非常合適。【答案】(1)說文解字詩經戰國策(2)D(3)示例:該名稱源于屈原長詩《天問》,從《經典常談》中可知屈原在《天問》中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諸多現象發問,表現出他尋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問一號”命名中國火星探測器,一語雙關,既表明了中國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又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解析】(1)考查名著內容。分析漢字構造規律的是《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由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語文工具書著作,是中國最早的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語文辭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古代歌謠樂譜亡失,但唱詞被記錄流傳下來后成為文化經典的是《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記載了戰國時代,擔負外交任務的游說之士言辭的是《戰國策》,全書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國的"策"論。內容以戰國時期,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同時反映了戰國時期的一些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2)考查名著內容。D.“經、子、史、集”有誤,應為:經、史、子、集。故選D。(3)考查拓展應用。《經典常談》介紹,《天問》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一篇長詩。通篇是屈原對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詩篇從天地離分、陰陽變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現象,一直問到神話傳說乃至圣賢兇碩和戰亂興衰等歷史故事,表現了屈原對某些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用“天問一號”命名中國火星探測器,運用了雙關,既借“天問”表達了我國對自然和宇宙空間的探索,也寓意著國人對科學,對真理,對科技創新的不懈追求。閱讀《經典常談》,按要求答題。14.《經典常談》是撰寫的一部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著作。其中介紹了漢字的由來,知道了造字的傳說。介紹了古代的字典,即許慎的《》。15.下面文段中的“他”指的是誰?試用《辭賦第十一》中的相關內容談《離騷》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表層意思和深層含義。節選《離騷》《辭賦第十一》相關內容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平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他又用了許多神話里的譬喻和動植物的譬喻,委曲的表達出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賢人君子的向往,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他將懷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輾轉反側”;情辭凄切,纏綿不已。16.選擇性閱讀是一種理性的、目的性很強的閱讀方式,它往往和閱讀的興趣、目的有關。請向大家推薦一種選擇性閱讀方法,結合《經典常談》中的篇目說明理由。請仿照示例,再舉一種。示例:閱讀方法:根據問題進行選擇性閱讀推薦理由:選擇與思考的問題有關的內容來讀。例如閱讀《海底兩萬里》時,可以用問題的形式進行選擇閱讀,如尼摩船長是一位怎樣的人,鸚鵡螺號的結構是怎樣的等。【答案】14.朱自清倉頡說文解字15.①“他”是屈原。②表層意思:光陰易逝,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飄零的草木。③深層含義:屈原將楚懷王比作“美人”,擔心的是楚懷王步入衰殘的暮年。他感嘆歲月無情,來日無多,希望能把握短暫的人生,做一番事業。16.示例1:根據興趣進行選擇。例如對古代文學感興趣,可以先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兩篇。示例2:根據目的進行選擇。比如學過《〈詩經〉二首》之后,想拓展了解關于《詩經》的更多的知識,就可以去讀《經典常談》中的《〈詩經〉第四》。示例3:根據方法進行選擇。比如在讀《〈史記〉〈漢書〉第九》中關于司馬遷回來見父親司馬談,父親說的一段話,可以采取評點批注的方法,做好筆記與研讀。【解析】14.考查作家作品。第一空:《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先生介紹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哲學經典的啟蒙讀物,內容包括《說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四書第七》《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這十三篇,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第二空:根據原著中的“中國文字相傳是黃帝的史官叫倉頡的造的”可得:倉頡。第三空:根據原著中的“東漢和帝時,有個許慎,作了一部《說文解字》。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字書”可得:《說文解字》。15.考查名著內容。第一問:根據“相關內容”中的“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賢人君子的向往,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可知,“他”是屈原。第二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句意:想到草木不斷地在飄零凋謝,不禁擔憂美人(代指君王)也會日益衰老。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給人以光陰易逝之感。作者把懷王比作美人,隱晦地指出懷王已經到了人生的暮年,應抓緊時間,有所作為。同時,這句話也包含對自己的激勵,時不我待,怕自己老而無用,一事無成。高潔的屈原怕時光空擲,急于砥礪修行,以效忠于楚王。16.考查名著閱讀。開放類試題,結合名著相關內容,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自己所長進行選擇。如,自己對歷史較為了解,想要加深一下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就可以去讀《戰國策第八》和《史記漢書第九》。17.學過《〈詩經〉二首》之后,老師建議閱讀《經典常談》時,選擇《〈詩經〉第四》《辭賦第十一》進行組合閱讀。結合名著閱讀方法,說說老師建議原因(理由)。【答案】這種閱讀方法屬于選擇性閱讀,讀整本書,特別是讀《經典常談》這種內容涉及面較廣的作品時,可以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作為切入點。《〈詩經〉第四》專門介紹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它是中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辭賦第十一》介紹屈原的《楚辭》及辭賦的發展過程,屈原的《楚辭》是中國詩歌浪漫主義的源頭;將這二篇組合閱讀,可以讓我們對漢之前詩歌有一個完整的了解。【解析】本題考查名著內容理解。《經典常談》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因為這本書涉及面非常廣,所以應適合選擇性閱讀。《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中國詩歌現實主義的源頭,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辭賦第十一》介紹屈原的《楚辭》及辭賦的發展過程,屈原的《楚辭》是中國詩歌浪漫主義的源頭,也都是古代文學巨著。這兩篇都與詩歌有關。《詩經》《楚辭》是中國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起源,將這兩篇聯系起來閱讀,可以讓我們對中國漢代以前的詩歌的起源與發展有一個比較完整的了解,同時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文化。據此整合分析作答即可。18.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屈原是我國歷史里永被紀念著的一個人。舊歷五月五日端午節,相傳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競渡據說原來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來是祭他的。現在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也是為了紀念的陸街緣故。他是個忠臣,而且是個纏綿悱惻的忠臣;他是個節士,而且是個浮游塵外、清白不污的節士。“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劇。可是他永生在我們的敬意尤其是我們的同情里。“原”是他的號,“平”是他的名字。他是楚國的貴族,懷王時候,做“左徒”的官。左徒好像現在的秘書。他很有學問,熟悉歷史和政治,口才又好。一方面參贊國事,一方面給懷王見客,辦外交,頭頭是道。懷王很信任他。(1)簡要談談文段中的屈原是個怎樣的人?(2)怎樣理解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聯系實際,談談你從中獲得的啟示。【答案】(1)屈原是忠臣、節士,他很有學問,口才又好,是個深受君主信任、后人敬佩的人。(2)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茍合,不妥協。從中可以看出屈原的清高和自信,同時也預示了他的悲劇結局。啟示略(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本題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據“他是個忠臣,而且是個纏綿悱惻的忠臣;他是個節士,而且是個浮游塵外、清白不污的節士”可知,他是忠臣、節士。根據“他很有學問,熟悉歷史和政治,口才又好”可知,他很有學問,口才又好。根據“可是他永生在我們的敬意尤其是我們的同情里”“懷王很信任他”可得:他是個深受君主信任、后人敬佩的人。(2)本題考查語句理解。第一問:天下都是渾濁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顯現出屈原不隨波逐流,清高自信的高貴品質。聯系后句“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劇”可知,正是因為他的特立獨行,也預示了他的悲劇結局。第二問:開放類試題,言之成理即可。如: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保持堅定的志向和清醒的頭腦。不因為外界的風云變幻而動搖,也不因紛繁的世事而改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行穩致遠。19.閱讀名著《經典常談》選段,完成練習。【文段一】篇中陳說唐、虞、三代的治,桀、紂、羿、澆的亂,善惡因果,歷歷分明;用來諷刺當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許多神話里的譬喻和動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達出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賢人君子的向往,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他將懷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輾轉反側”;情辭凄切,纏綿不已。【文段二】他游說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窮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極了,用心讀書,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錐子扎大腿,血流到腳上。這樣整一年,他想著成了,便出來游說六國合縱。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國相印,又有勢又有錢。打家里過的時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頭,嫂嫂趴在地下謝罪。他嘆道:“人生世上,勢位富貴,真是少不得的!”(1)文段一中的“他”指的是,選段所分析的篇目名稱是;文段二中的“他”是,他后來勸東方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所以屬于派。(2)下面對《經典常談》中相關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書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等經史子集共十三部分內容,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是介紹傳統文化的典范之作。B.在古代,“詩言志”中的“言志”和現在所謂的“抒情”并不一樣,那“志”總是關聯著政治或者教化作用。C.“禮”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靜氣,互相和愛,這樣自然沒有貪欲、搗亂、欺詐等事情,天下就治了。D.魏晉南北朝詩人謝靈運最愛游山玩水,他崇尚自然的哲學和出世的哲學,是第一個在詩里用全力刻畫山水的人。【答案】(1)屈原《離騷》蘇秦合縱(2)C【解析】(1)本題考查名著內容積累能力。選段一出自《辭賦第十一》中的“《離騷》尤其是千古流傳的杰構。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時作的。他感念懷王的信任,卻恨他糊涂,讓一羣小人蒙蔽著,播弄著。而頃襄王又不能覺悟;以致國土日削,國勢日危。……篇中陳說唐、虞、三代的治,桀、紂、羿、澆的亂,善惡因果,歷歷分明;用來諷刺當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許多神話里的譬喻和動植物的譬喻,委曲的表達出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賢人君子的向往,對于羣小的深惡痛疾。”據此,可知,①空,應該填寫“屈原”,②空,應該填寫“《離騷》”。依據【文段二】內容可知,出自《戰國策第八》。原文內容為“這時候的游說之士,有的勸六國聯合起來抗秦,有的勸六國聯合起來親秦。前一派叫“合縱”,是聯合南北各國的意思,后一派叫“連橫”,是聯合東西各國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國家。合縱派的代表是蘇秦,連橫派的是張儀,他們可以代表所有的戰國游說之士。后世提到游說的策士,總想到這兩個人,提到縱橫家,也總是想到這兩個人。他們都是鬼谷先生的弟子。蘇秦起初也是連橫派。他游說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窮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極了,用心讀書,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錐子扎大腿,血流到腳上。這樣整一年,他想著成了,便出來游說六國合縱。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國相印,又有勢又有錢。打家里過的時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頭,嫂嫂爬在地下謝罪。他嘆道:‘人生世上,勢位富貴,真是少不得的!’”可知,③空應該填寫的人物是“蘇秦”,④空,應該填寫填寫“合縱”。(2)本題考查理解內容的能力。C.“樂”在古代與‘禮’并稱”表述有誤。依據“‘樂’包括歌和舞,它教人平心靜氣,互相和愛,這樣自然沒有貪欲、搗亂、欺詐等事情。”可知,選項表述錯誤。故選C。20.“把它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這是朱自清在書中寄寓的殷切希望。據此,簡要概括中學生品讀經典的現實意義。【答案】閱讀經典,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一部好的經典文學,實際上就是一部歷史。因此,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可以了解到一定時期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人情世故等。【解析】本題考查名著閱讀。答題時,聯系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圍繞“中學生品讀經典的現實意義”闡述即可。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與歷史脈絡,是一部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門指南,中學生閱讀此書,可以熟悉中國歷史,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提高文學修養,增強文化自信。21.閱讀下面《經典常談》選段,回答問題。東漢和帝時,有個A(人名),作了一部《B》。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字書。經典和別的字書里的字,他都搜羅在他的書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魯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書”及張倉所獻《春秋左氏傳》的字體,大概是晚周民間的別體字。許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將九千字分屬五百四十部首。書中每字都有說解,用晚周人作的《爾雅》,揚雄的《方言》,以及經典的注文的體例。這部書意在幫助人通讀古書,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漢的字書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讓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現在我們要認識商周文字,探尋漢以來字體演變的軌跡,都得憑這部書。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義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義的,以前叫“小學”,現在叫文字學。從前學問限于經典,所以說研究學問必須從小學入手;現在學問的范圍是廣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還得從文字學入手。《B》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1)以上文段出自(作者)的作品《》。(2)文段中A處的人名是,B處的書名是《》。書中提到:象形、、、形聲,都是造字的條例。(3)結合選段,說說這部劃時代字書的優點,請分條概括。【答案】(1)朱自清經典常談(2)許慎說文解字指事會意(3)①搜羅字數多,字體豐富;②按偏旁部首編排,分類細致;③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于溯源;④研究漢字的形、音、義,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解析】(1)本題考查名著常識。根據“現在我們要認識商周文字,探尋漢以來字體演變的軌跡,都得憑這部書。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義也得靠它”等內容可知,選段出自朱自清的《經典常談》。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四書、戰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等十三篇,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與歷史脈絡。全書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不僅知識上簡潔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話文通俗流暢的典范;讓古文對讀者來說更為親近、熟悉,從而啟發讀者的興趣,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不二之選。(2)本題考查對名著情節的把握。根據“東漢和帝時”“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字書。經典和別的字書里的字,他都搜羅在他的書里,所以有九千字”,可以判斷出A處是許慎,B處的書名是《說文解字》。書中提到的造字條例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可據此作答。(3)本題考查對名著常識的把握。依據“經典和別的字書里的字,他都搜羅在他的書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可得:搜羅字數多,字體豐富。依據“許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將九千字分屬五百四十部首”可得:按偏旁部首編排字典,分類細致。依據“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讓后人可以溯源沿流”可得: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依據“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義也得靠它”“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門徑”可得:研究音形義,是文字學的古典,又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22.文段閱讀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來唱;一唱三嘆得回腸蕩氣。唱嘆再不夠的話,便手就舞起來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碰到節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傳說葛天氏的樂八章,三個人唱,拿著牛尾,踏著腳,似乎就是描寫這種光景的。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有了現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適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悶。若沒有完全合適的,盡可刪一些改一些,到稱意為止。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并行不悖,就是為此。可也有經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歌謠真可說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了。(節選《詩經》第四)(1)選文中,原始歌謠有哪些主要用途?(2)結合文段的解讀,你如何理解歌謠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答案】(1)心情訴說(抒發情感),節日酬神作樂(慶祝節日),唱和競勝,消愁解悶(2)歌謠最初是個人心情訴說,因而是“一人機鋒”;歌謠眾人聚唱,漸漸增多,在流傳中又經人不斷修改,最后成為定本,因而是“多人的智慧”。【解析】(1)本題考查篩選文本信息并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唱;一唱三嘆的叫別人回腸蕩氣。唱嘆再不夠的話,便手也舞起來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寫訴說心情(或抒發情感,或消愁解悶);“碰到節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寫酬神作樂(或慶祝節日);“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寫唱和競勝。(2)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語句含義的能力。結合“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可知,歌謠最初是個人心情的訴說;結合“碰到節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可知,眾人聚唱時,歌謠越唱越多;結合“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并行不悖,就是為此。可也有經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可知,也有經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23.閱讀下面《經典常談》選段,請根據要求完成問題。他游說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窮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極了,用心讀書,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錐子扎大腿,血流到腳上。這樣整一年,他想著成了,便出來游說六國合縱。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國相印,又有勢又有錢。打家里過的時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頭,嫂嫂爬在地下謝罪。他嘆道:"人生世上,勢位富貴,真是少不得的!”(1)文中的“他”是,他勸六國聯合起來對抗秦國,所以屬于派。(2)“他”成功后,可佩六國相印。像他一樣的游說之士為什么這么受各國君主重視?【答案】(1)蘇秦合縱(2)當時各國之間隨時可能爆發戰爭,外交辦得好,就能避免戰禍;即使不得不戰,也能通過外交與別國聯盟。而擔任外交任務的,就是像蘇秦一樣的游說之士。【解析】(1)本題考查名著內容。根據語段“夜里倦了要睡,用錐子扎大腿,血流到腳上。這樣整一年,他想著成了,便出來游說六國合縱。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國相印”等內容可知,文中的“他”為蘇秦,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他是合縱派的代表。他早年投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游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后,刻苦攻讀《陰符》,游說列國,得到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并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2)本題考查名著內容理解。蘇秦成功之后,可以佩六國相印。像他一樣的游說之士受各國君主重視的原因分析,可從當時社會環境角度分析當時諸侯國并立,各國之間為了爭奪兼并土地,隨時可能爆發戰凈,這時候就亟需像蘇秦、張儀這樣的游說之士,在國與國之間游說、互通外交,若外交處理得好,就能避免戰凈,即使最后不得不戰,有蘇秦這樣的游說之士,可以通過外交與其他國家結盟,聯合起來對抗共同的敵人,增強自己的實力。而這些國與國之間的溝通都需要蘇秦這樣的游說之士,因此他們能得到各國君注的重視。24.請運用積累的知識,完成各題。他們憑他們的智謀和________,給人家畫策,辦外交;誰用他們就幫誰。他們是職業的,所圖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貴;幫你的時候幫你,不幫的時候也許害你。翻fù,在他們看來是沒有什么的。本來呢,當時七雄分立,沒有共,沒有盟主,各干各的,進時誰得勢。國際間沒有是非,愛幫誰就幫誰,反正都一樣。蘇秦說連橫不成,就改說合縱,在策士看來,這________當然。張儀說舌頭在就行,說是說非,________會說,這也正是職業的態度。他們自己沒有理想,沒有主張,只求揣mó上的心理,拐彎兒抹角投其所好。(1)給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翻fù()

連橫()

揣mó()

拐彎兒抹()角(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辨才

正是

只有 B.辯才

正是

只要C.辯才

必是

只有 D.辨才

必是

只要(3)以上語段中的“他們”指的是什么人?朱自清指出了他們的什么特點?(4)《經典常談》是一本給中學生看的書,朱自清格外重視這本書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讀起來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請以選段為例簡單分析說明。【答案】(1)覆héng摩mò(2)B(3)縱橫家

只圖功名富貴,沒有是非觀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彎兒抹角投其所好。(意思對即可)(4)示例:“誰用他們就幫誰”“幫你的時候幫你,不幫的時候也許害你”等句運用口語化的語言,通俗易懂、簡潔明快地指出了縱橫家們“翻覆”的本性。【解析】(1)考查字詞注音和根據拼音寫漢字能力。fù——覆,翻覆:反復無常;變化不定;橫——héng,連橫:戰國時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諸子百家”中的縱橫家,與“合縱”對應,也作連衡。是張儀提出的外交策略,也用來泛指結盟;mó——摩,揣摩:指揣度對方,以相比合;反復地思考琢磨;抹——mò,拐彎兒抹角:指沿著彎彎曲曲的路走。比喻說話、寫文章繞彎,不直截了當。(2)考查正確運用詞語的能力。第一空,應使用“辯才”,意思是善于辯論的才能。“辨才”有誤;第二空,正是:就是;恰是;確實是;對客觀存在的真實性表示肯定;用于表示同意別人意見時加重語氣。必是:一定是;表示肯定的推斷。結合“蘇秦說連橫不成,就改說合縱,在策士看來,這……當然”的內容和語境可知,這里表示同意別人意見時加重語氣。應使用“正是”;第三空,只有:表示必要的條件關系(常跟“才”呼應)。只要:表示充足的條件關系(常與“就”“便”呼應)。結合“張儀說舌頭在就行,說是說非,……會說,這也正是職業的態度”的內容和語境可知,這里表示充足的條件關系,應使用“只要”;故選B。(3)考查名著常識。根據題干內容分析和“蘇秦說連橫不成,就改說合縱,在策士看來,這正是當然”的提示,可知,“他們”指的是“縱橫家”。從“們是職業的,所圖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貴;幫你的時候幫你,不幫的時候也許害你”可知,他們只圖功名富貴,沒有是非觀念,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彎抹角投其所好。(4)考查名著語言特色。從題干“朱自清格外重視這本書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讀起來明快利落,不蔓不枝。”可知,這本書的語言通俗易懂,從選段中選取通俗易懂的句子即可,如“誰用他們就幫誰”“幫你的時候幫你,不幫的時候也許害你”等句運用口語化的語言,通俗易懂、簡潔明快地指出了縱橫家“翻覆”的本性,便于讀者理解。25.為了提高閱讀效率,老師推薦大家采用選擇性閱讀的方法閱讀《經典常談》,請你據此完成下面內容。任務一:方法探究方法提要閱讀任務目的性較強,每次閱讀只關注某一方面的內容,可以是需要閱讀的內容,也可以是感興趣的內容。(1)學完《<詩經>二首》以后,小文對《詩經》的表現手法十分感興趣,請你閱讀《<詩經>第四》這一章節,向小文具體說明《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2)小語想要了解屈原的愛國情感,那么他應該選擇閱讀的內容是(

)A.《說文解字》第一

B.四書第七C.《周易》第二

D.辭賦第十一任務二:主題探究(3)班級開展“讀經典的意義”主題探究活動,你剛讀完《經典常談》一書,請你結合本書的內容,說說中學生閱讀中國古代經典的意義。【答案】任務一:①《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賦”本是唱詩給人聽,相當于現在排比的修辭手法,“比”指的是不直陳而用譬喻,“興”指的是以其他事物為發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一般在詩的發端。②D任務二:①可以學習語文知識,比如可以從《說文解字》中了解漢字的造字法和每個字的造字本義;②可以了解當時社會現狀,比如可以從《戰國策》中了解戰國時期盛行策士游說這一歷史事實;③可以充實精神內涵,比如讀《漢書》,我們可以通過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質,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④可以提升個人修養,比如從儒家經典中我們可以汲取有關學習、做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養。【解析】(1)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的識記。結合《〈詩經〉第四》可知:《詩經》,先秦時叫作《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奉為經典,被稱為《詩經》,列為“五經”之一。《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305篇。《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分成風、雅、頌三類。“風”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雅”是正統的宮廷樂歌,用于宴會的典禮;“頌”是祭祀樂歌,用于宮廷宗廟祭祀。《詩經》中主要的表現手法是賦、比、興。賦是直陳其事,比是借物譬喻,興是托物起興。鳳、雅、領、賦、比、興合稱“六義”,是古人對《詩經》藝術經驗的總結。據此可總結出答案:《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賦”本是唱詩給人聽,相當于現在排比的修辭手法(直陳其事),“比”指的是不直陳而用譬喻(借物譬喻),“興”指的是以其他事物為發端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一般在詩的發端(托物起興)。(2)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的識記。A.《說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戰國末期,由于文字統一的需要,出現了”倉頡造字”的傳說。秦以后:始皇時,小篆成為國書,不久便有了隸書;漢末,字體由橢圓變為扁方,形成了標準的隸書;魏晉之際,變為“今草”;魏代將隸書去了挑筆,變為“正書”;晉代稱為“楷書”,宋代又改稱為“真書”。A選項不合題意;B.《四書》第七,四書按照普通的順序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是《易》《書》《詩》《禮》《春秋》。《禮記》里的《大學》,本是一篇,朱子給分成經一章,傳十章。B選項不合題意;C.《周易》第二,戰國末期道家學說、陰陽家的學說盛行,儒家借卦爻辭發揚儒家哲學,留存下來的便是《易傳》;此外還有《文言》《系辭》兩傳;到了漢代,又新發現了《說卦》《序卦》《雜卦》三種傳,后稱這三種傳為《逸易》。C選項不合題意;D.《辭賦第十一》主要講述了屈原作《離騷》的過程,這一部分介紹了屈原的人生經歷和他的愛國之情,D選項符合題意;故選D。(3)考查語言表達,開放類試題,言之成理即可。如,通過學習《說文解字》可以了解造字的方法和字形的演變,追究字的本義,學習語文知識。通過學習《戰國策》,可以了解戰國的歷史,了解歷史的變遷和古人的歲月。通過閱讀詩歌,可以感受到古人高尚的情操,提升個人修養。26.閱讀朱自清的《經典常談》節選,完成文后問題。【文段一】他們的說辭卻不像春秋的辭命那樣從容宛轉了。他們鋪張局勢,滔滔不絕,真像背書似的;他們的話,像天花亂墜,有時夸飾,有時詭曲,不問是非,只圖激動人主的心。(1)以上文段用生動傳神的精彩筆墨,為我們描繪了時期什么人)的群體風貌。【文段二】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唱;一唱三嘆的叫別人回腸蕩氣。唱嘆再不夠的話,便手也舞起來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碰到節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傳說葛天氏的樂八章,三個人唱,拿著牛尾,踏著腳,似乎就是描寫這種光景的。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有了現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適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悶。若沒有完全合適的,盡可刪一些改一些,到稱意為止。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并行不悖,就是為此。可也有經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歌謠真可說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了。(2)結合文段,談談如何理解歌謠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答案】(1)戰國說客(2)歌謠最初是個人心情的訴說;集眾人聚唱,歌謠增多,有了現成的歌;經眾人修飾,歌謠成為定本。【解析】(1)本題考查名著內容的識記。此段文字選自朱自清的《經典暢談》。據“他們鋪張局勢,滔滔不絕,真像背書似的;他們的話,像天花亂墜,有時夸飾,有時詭曲,不問是非,只圖激動人主的心”可知,他們指的是戰國時期的說客,也稱“縱橫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縱橫家”是指一個獨特的謀士群體,可稱為中國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他們朝秦暮楚,事無定主,反復無常,設策劃謀多從主觀的政治要求出發。主要代表是公孫衍和蘇秦、張儀。(2)本題考查對名著情節的把握。根據“一個人高興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來唱”可知,一開始只是個人抒發情感;“碰到節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大家一起唱,歌謠增多;“有了現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適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問。若沒有完全合適的,盡可刪一些改一些,到稱意為止。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并行不悖,就是為此。可也有經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眾人修飾,最終形成歌謠的定本。因此說歌謠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歌謠最初是個人心情的訴說,集眾人聚唱,歌謠增多,經眾人修飾,歌謠成為定本。草木不僅出現在詩歌中,也出現在經典里。請結合閱讀體驗,完成下面小題。【從經典看草木】楚辭經典《經典常談》相關內容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節選自《離騷》)他又用了許多神話里的譬喻和動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達出他對于懷王的忠愛,對于賢人君子的向往,對于群小的深惡痛疾。他將懷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輾轉反側”;情辭凄切,纏綿不已。27.請運用《經典常談》中的相關內容談談《離騷》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的深層含義。【以草木品經典】28.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完成問題。(1)下圖是小嘉看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后以保爾的成長經歷做的筆記,你覺得小嘉的筆記做得好嗎?請結合做讀書筆記的方法,闡述理由。(2)松柏,歷經風雪洗禮更顯堅勁;蒲公英,借助風力把希望播撒在遠方;二月蘭,能在春寒中綻放美麗……請你用一種植物來比喻保爾·柯察金,并結合原著內容,說說這樣比喻的理由。【答案】27.示例:屈原將楚懷王比作“美人”,擔心楚懷王步入衰殘的暮年。他感嘆歲月無情,來日無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暫的人生,做出一番事業,表達了對楚懷王的忠誠和擔憂。28.(1)示例:我覺得小嘉的筆記做的好。小嘉做的是提要筆記。他畫的圖表以時間為橫軸,形象地體現出保爾的成長歷程——在人生起起伏伏的遭遇中成長。(2)示例:我用松柏比喻保爾。他修建鐵路,患上肺炎仍忘我工作。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仍在病榻上完成了小說。他頑強的意志在這些磨礪中更加凸顯,這和松柏歷經風雪洗禮更顯堅勁是一致的。【解析】27.考查語句賞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句意:想到草木不斷地在飄零凋謝,不禁擔憂美人(代指君王)也會日益衰老。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上給人以光陰易逝之感。聯系材料二中的“他將懷王比作美人”可知,屈原把懷王比作美人,隱晦地指出懷王已經到了人生的暮年,應抓緊時間,有所作為。同時,這句話也包含對自己的激勵,時不我待,怕自己老而無用,一事無成。高潔的屈原怕時光空擲,急于砥礪修行,以效忠于楚王。28.(1)考查名著情節。看圖可知,小嘉做的應是提要筆記。他做的筆記有縱軸和橫軸,縱軸是保爾的人生際遇。橫軸是時間。把保爾在每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發生的事件用折線連接起來,直觀形象地展現了保爾飽經磨難、起伏曲折的一生。(2)本題考查對名著內容的掌握和語言表達能力。解答此題,首先要了解名著人物的經歷及性格特征,其次要根據自己的理解,找出與人物最相似的植物,并分析二者之間的相似點,凸顯所寫人物的精神特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于1933年寫成。小說通過記敘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