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中國文化-第七講-《易經》與中醫學、養生學解析_第1頁
《易經》與中國文化-第七講-《易經》與中醫學、養生學解析_第2頁
《易經》與中國文化-第七講-《易經》與中醫學、養生學解析_第3頁
《易經》與中國文化-第七講-《易經》與中醫學、養生學解析_第4頁
《易經》與中國文化-第七講-《易經》與中醫學、養生學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易經》與中醫學醫易同源,理無二致。隋唐·“藥王”孫思邈《千金要方》: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后人總結道: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

明·張介賓《類經附翼》卷一《醫易·醫易義》: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每竊疑焉。以謂易之為書,在開物成務,知來藏往;而醫之為道,則調元贊化,起死回生。其義似殊,其用似異。且以醫有內經,何借于易?舍近求遠,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開;學到知羞,方克漸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而造化萬物;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原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予因默契斯言,潛心有日……

明·孫一奎:經于四圣則為《易》,立論于岐黃則為《靈》、《素》,辨難于越人則為《難經》,書有二而理無二也。知理無二,則知《易》以道陰陽,而《素問》,而《靈樞》,而《難經》,皆非外陰陽而為教也。《易》理明,則可以范圍天地,曲成民物,通知乎晝夜;《靈》、《素》、《難經》明,則可以節宣化機,拯理民物,調燮札瘥疵而登太和。故深于《易》者,必善于醫;精于醫者,必由通于《易》。術業有專攻,而理無二致也。斯理也,難言也,非獨秉之智不能悟,亦非獨秉之智不能言也。如唐祖師孫思邈者,其洞徹理氣合一之旨者歟,其深于《易》而精于醫者歟?其具獨秉之智者歟?故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惟會理之精,故立論之確,即通之萬世而無敝也。彼知醫而不知《易》者,拘方之學,一隅之見也;以小道視醫、以卜筮視《易》者,亦蠡測之識、窺豹之觀也,惡足以語此?(孫一奎《醫旨緒余》上卷四《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論》)《易經》與養生學1、養生由己《易傳·系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易傳·泰·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易傳·系辭下》:天地設位,圣人成能。2、天人合一《易傳·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宋·程頤《易序》: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所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萬物之生,負陰而抱陽,莫不有太極,莫不有兩儀,絪縕交感,變化不窮。南宋·朱子:月映萬川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個理而已。因其極至,故名曰太極……本只是一太極,而萬物各有稟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爾。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而見,不可謂月已分也。

(《朱子語類》卷九十四)老子:希言自然。[1]故飄風不終朝,[2]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3]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4]

(二十三章)[1]希:“聽之不聞名曰希”。言:指人為之言,尤指統治者之言,政教法令。希言:無言;一說少言。[2]飄風:疾風,旋風。[3]失:指失“道”、失“德”。[4]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自身的誠信不足,自然就有人不信任他,一說指統治者。老子: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復歸于樸。

(二十八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1]夫唯嗇,是謂早服。[2]早服謂之重積德;[3]重積德則無不克;[4]無不克則莫知其極;[5]莫知其極,可以有國;[6]有國之母,[7]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8]

(五十九章)

[1]事天:事奉上天;一說天指身,事天即養護身心、存養天賦。嗇:愛惜,愛惜天賦的精神,養精蓄銳。[2]早服:盡早服從自然事理;一說服意為準備。[3]重:多,厚,含有毫不間斷的意思。[4]克:戰勝。[5]極:極限,最高點,頂點。[6]有國:執掌國家,保有國家,即可以擔負保護國家的責任。[7]有國之母:掌握了治國的根本。[8]根柢:樹根向四邊伸的叫做根,向下扎的叫做柢。久視:久活,長存,久立。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逍遙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孔顏樂處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疏食:粗糙的食物。水:涼水。肱:上臂。)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簞:古代盛飯的竹器。瓢:古代用來舀水的半個葫蘆。)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易傳·乾·文言》)子夏曰:「三王之德,參于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川出云。……」(《禮記·孔子閑居》)孟子: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盡心上》。朱子:強,勉強也。恕,推己以及人也。)南宋·朱熹天地間非特人為至靈,自家心便是鳥獸草木之心。(《朱子語類》卷四)此心廓然無一毫私意,直與天地同量。

(《朱子語類》卷五十五)見得萬物與我為一,自然其樂無涯。

(《朱子語類》卷六十)統一場論統一場論,是指從相互作用是由場(或場的量子)來傳遞的觀念出發,統一地描述和揭示基本相互作用的共同本質和內在聯系的物理理論。迄今人類所知的各種物理現象所表現的相互作用,都可歸結為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即強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追求建立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則是出于對物質世界的統一和諧的堅定信念和要竭力探求事物內在本性的頑強欲望。A.愛因斯坦把他的后半生獻給了這一事業。在他的深刻思想的影響下,統一場論已成為20世紀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

3、陰陽《易傳·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中醫學圣經《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黃帝……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摯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人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意填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輸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易傳·泰·象》曰:天地交,泰。《易傳·泰·彖》曰:天地交而萬物通。《易傳·咸·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應4、中《訟·彖》曰:“利見大人”,尚中正也。《大有·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南北朝道教思想家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遠思強健傷人,憂恚悲哀傷人,喜樂過差傷人,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愿傷人,戚戚所患傷人,寒暖失節傷人。大樂氣飛揚,大愁氣不通,用精令人氣力乏,多睡令人目盲,多唾令人心煩,貪美食令人泄痢。5、時《易傳·乾·文言》:與時偕行。《易傳·艮·彖》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中醫學圣經《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指立春至谷雨),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夏三月(指立夏至大暑),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指立秋至霜降),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指立冬至大寒),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勿妄出于外,觸冒寒氣),去寒就溫(居深室),無泄皮膚(出汗),使氣亟(數)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春欲得瞑臥早起,夏秋欲得夜臥早起,冬欲得早臥晏起,皆有所益。雖云早起,莫在雞鳴前,晏起莫在日出后。

“藥王”孫思邈《孫真人攝養論》:正月(指立春、雨水,陽歷2月初至3月初,以下以此類推)腎氣受病,肺臟氣微,宜減咸酸增辛味,助腎補肺,安養胃氣。勿冒冰凍,勿極溫暖,早起夜臥,以緩形神。勿食生蔥,損人津血。勿食生蓼(liǎo),必為癥痼,面起游風。勿食蟄(zhé)藏之物,減折人壽。勿食虎豹貍肉,令人神魂不安。此月四日,宜拔白發,七日宜靜念、思真、齋戒,增福,八日宜沐浴,其日忌遠行。二月(指驚蟄、春分)腎氣微,肝當正王,宜減酸增辛,助腎補肝,宜靜膈去痰水,小泄皮膚微汗,以散玄冬蘊伏之氣。勿食黃花菜、陳醋、菹(zū),發痼疾。勿食大小蒜,令人氣壅,關膈不通。勿食葵及雞子,滯人血氣,冱(hù塞)精。勿食兔及狐貉(hé)肉,令人神魂不安。此月八日,宜拔白發,九日忌食一切魚,仙家大畏。十四日不宜遠行。仲春氣正,宜節酒,保全真性。三月(指清明、谷雨)腎氣已息,心氣漸臨,木氣正王,宜減甘增辛,補精益氣,慎避西風,散體緩形,便性安泰,勿專殺伐,以順天道。勿吃黃花菜、陳醋、菹,發癥痼,起瘟疫。勿食生葵,令人氣脹,化為水疾。勿食諸脾,脾神當王。勿食雞子,令人終身昏亂。此月三日,忌食五臟及百草心,食之天地遺殃。六日宜沐浴,十二日宜拔白發,二十七日忌遠行,宜齋戒、念靜思真。

四月(指立夏、小滿)肝臟已病,心臟漸壯,宜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胃氣。勿暴露星宿,避西北二方風。勿食大蒜,傷神魂,損膽氣。勿食生薤(xiè),令人多涕唾,發痰水。勿食雞雉肉,令人生癰疽(yōngjū),逆元氣。勿食鱔魚,害人。此月四日,宜沐浴、拔白發。七日宜安心靜慮、齋戒,必有福慶,其日忌遠行。

五月肝臟氣休,心正王,宜減酸增苦,益肝補腎,固密精氣,臥起俱早。每發泄,勿露體星宿下,慎避北風。勿處濕地,以招邪氣。勿食薤韭,以為癥痼,傷神損氣。勿食馬肉及獐鹿肉,令人神氣不安。此月五日,宜齋戒清靜,此日忌見一切生血,勿食一切菜。十六日切忌嗜欲,犯之夭壽傷神,其日忌遠行。二十七日宜沐浴,拔白發。六月肝氣微,脾臟獨王,宜減苦增咸,節約肥濃,補肝助腎,益筋骨,慎東風,犯之令人手足癱瘓。勿用冷水浸手足。勿食葵,必成水癖。勿食茱萸,令人氣壅。此月六日,宜齋戒、沐浴,吉。其日又宜起土興工。二十四日宜拔白發,其日忌遠行。二十七日宜沐浴,念靜思真,施陰騭(zhì陰騭即陰德)事,吉。七月肝、心少氣,肺臟獨王,宜安寧情性,增咸減辛,助氣補筋,以養脾胃。無冒極熱,勿恣涼冷,無發大汗。勿食茱萸,令人氣壅。勿食豬肉,損人神氣。此月勿思惡事,仙家大忌。五日宜沐浴,七日宜絕慮齋戒。九日謝前僭,求祈新慶。二十八日宜拔白發。二十九日忌遠行。八月心臟氣微,肺金用事,宜減苦增辛,助筋補血,以養心肝。無犯邪風,令人骨肉生瘡,以為疬痢。勿食小蒜,傷人神氣,魂魄不安。勿食豬肚,冬成嗽疾,經年不差(通瘥chài,病愈)。勿食雞雉肉,損人神氣。此月四日,勿市鞋履附足之物,仙家大忌。十八日宜齋戒,思念吉事,天人興福之時。二十一日宜拔白發,忌遠行,去而不返,又宜沐浴,吉。九月陽氣已衰,陰氣大盛,暴風數起,切忌賊邪之風,宜減苦增咸,補肝益腎,助脾資胃。勿冒風霜,無恣醉飽。勿食莼(chún)菜,有蟲不見。勿食姜蒜,損人神氣。勿食經霜生菜及瓜,令人心痛。勿食葵,化為水病。勿食犬肉,減算夭壽。此月九日,宜齋戒。十六日宜沐浴,拔白發。二十七日忌遠行,呼為羅網之日。十月心肺氣弱,腎氣強盛,宜減辛、苦,以養腎臟。無傷筋骨,勿泄皮膚。勿妄針灸,以其血澀,津液不行。勿食生椒,損人血脈。勿食生薤(xiè),以增痰水。勿食熊豬肉、莼菜,衰人顏色。此月一日宜沐浴,四日、五日勿責罰,仙家大忌。是月十日忌遠行,十三日宜拔白發,十五日宜齋戒,靜念思真,必獲福慶。二十日切忌遠行。十一月腎臟正王,心肺衰微,宜增苦味,絕咸,補理肺胃。勿灸腹背,勿暴溫暖,慎避賊邪之風,犯之令人面腫,腰脊強痛。勿食貉肉,傷人神魂。勿食螺蚌蟹鱉,損人元氣,長尸蟲。勿食經夏醋,發頭風,成水病。勿食生菜,令人心痛。此月三日,宜齋戒靜念。十日宜拔白發,其日忌遠行,不可出,宜念善,天與福去災。十六日宜沐浴,吉。十二月土當王,水氣不行,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勿冒霜露,勿泄津液及汗。勿食葵,化為水病。勿食薤,多發痼疾。勿食黿鱉。時辰寅03-05卯05-07辰07-09巳09-11午11-13未13-15申15-17酉17-19戌19-21亥21-23子23-01丑01-03值時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太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睡眠時間1.常人睡眠時間6-8小時(老人、孩子是10小時,嬰兒更長)2.美容覺的時間21點-凌晨3點(地方時)。3.老人至晚宜在21點睡覺。4.小孩宜在20:30之前睡覺。5.青少年至晚宜在21:30睡覺。6.長時間熬夜,會導致生理時鐘紊亂,內分泌失調,身體透支。6、《易傳·損·象》:懲忿窒欲。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禮記·禮運》)子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鮮:很少。)

節:亨;苦節,不可貞。《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27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天地養萬物,圣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老子:少私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清靜為天下正。(正:主,君,長。)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爽:差失。馳騁:縱馬疾馳。畋[tián]獵:打獵。嚴靈峰說“腹易厭足,目好無窮”。)治人事天莫若嗇。(嗇:愛惜,如愛惜精神,養精蓄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孔子: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孟子:養心莫善于寡欲。《呂氏春秋·本生》:圣人之于聲色滋味也,利于性則取之,害于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貴富者,其于聲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通循,放任)焉。遁焉,性惡得不傷?萬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圣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mèn悶)。此之謂全德之人。貴富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不如貧賤。貧賤之致物也難,雖欲過之,奚由?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蹷(jué腳病)之機”。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貴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貴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隋唐·“藥王”孫思邈《孫真人枕上記》:莫食無鱗魚,諸般禽獸肉;自死獸與禽,食之多命促。

孫思邈《孫真人養生銘》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侵。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寢鳴云鼓,寅興漱玉津。妖邪難犯己,精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夭休論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亥:指地方真太陽時21:00~23:00。鳴云鼓:又叫鳴天鼓。①即擊探天鼓。邱處機《頤身集》:“兩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壓中指上,用第二指彈腦后兩骨做響聲,謂之鳴天鼓(可去風池邪氣)”。②即叩齒。《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養性書》曰:……叩中央齒,名鳴天鼓。”寅:指地方時3:00~5:00。漱玉津:1、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面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12圈,然后將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開始,反方向做12圈。2、口微微合上,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里,圍繞上下顎轉動。左轉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象將口水帶到下丹田。

五辛:又叫五葷。李時珍《本草綱目·菜部·蒜》:“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煉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興渠即阿魏也。”

北宋·邵康節養生詩

閑居慎勿說無妨,才說無妨便有妨,爭先徑路機關惡,退后語言滋味長;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輒為殃,與其病后須求藥,不若病前能自防。安樂窩中詩一編安樂窩中詩一編,自歌自詠自怡然。陶鎔水石閑勛業,銓擇風花靜事權。

意去乍乘千里馬,興來初上九重天。忺時更改三兩字,醉后吟哦五七篇。

直恐心通雪外月,又疑身是洞中仙。銀河洶涌翻晴浪,玉樹查牙生紫煙。

萬物有情皆可狀,百骸無病不能蠲。命題濫被神相助,得句謬為人所傳。

肯讓貴家常奏樂,寧慚富室賸收錢。若條此過知何限,因甚臺官獨未言。忺:一作歡。賸:剩。安樂窩中一炷香

邵康節安樂窩中一炷香,凌晨焚意豈尋常?禍如許免人須諂,福若待求天可量。且異緇黃徼廟貌,又殊兒女裛(yì纏裹)衣裳。中孚起信寧煩禱,無妄生災未易禳(ráng祈禱消災)。虛室清泠都是白,靈臺瑩靜別生光。觀風御寇心方醉,對景(一作境)顏淵坐正忘。赤水有珠涵造化,泥丸無物隔青蒼。生為男子仍身健,時遇昌辰更歲穰(ráng豐收)。日月照臨功自大,君臣庇蔭効(效)何長。非(又作不)徒聞道至于此,金玉誰家不滿堂?

南宋·朱熹: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欲夾雜者。圣賢千言萬語,只是教人明天理,滅人欲。敬則天理常明,自然人欲懲窒消治。有天理自然之安,無人欲陷溺之危。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胡澹庵十年貶海外,北歸之日飲于湘潭胡氏園,題詩云:‘君恩許歸此一醉,傍有梨頰生微渦。’謂侍妓黎倩也。厥后朱文公見之,題云:“十年浮海一身輕,乍睹黎渦倍有情。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不久前也做過實驗,他收集了人們在不同情況下的“氣水”,即把有悲痛、悔恨、生氣和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水”做對比實驗。結果又一次證實,生氣對人體危害極大。他把心平氣和時呼出的“氣水”放入有關化驗水中沉淀后,則無雜無色,清澈透明,悲痛時呼出的“氣水”沉淀后呈白色,悔恨時呼出的"氣水"沉淀后則為蛋白色,而生氣時呼出的"生氣水"沉淀后為紫色。把"生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幾分鐘后大白鼠死了。由此,愛爾馬分析:人生氣(10分鐘)會耗費大量體力,其程度不亞于參加一次3000米賽跑;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劇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緒的都復雜,都更具毒性。中醫學博士彭鑫經常勸導他的患者要大肚量、寬容,并幫助他們算一筆賬:

當您生氣時

通常不能解決問題--賠時間

氣出病來自己還要掏錢醫治--賠錢

給別人造成傷害很難彌補--賠人緣

生氣心情不好,生活質量降低--賠心情總之,生氣完全是賠本的買賣,希望您在生氣前仔細算算帳。彭鑫博士,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導師為趙吉平教授,專攻針灸臨床,博士導師為傅延齡教授,博士畢業后,進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工作,從事中醫學方法論及中國古代術數學研究。常言道:“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其實,所謂“別人的錯誤”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因此,生氣實際上是拿自己想出來的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說白了,生氣是自己懲罰自己。有一天,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寒山(約691~793)唐代首都長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歲后隱居于浙東天臺山,享年一百多歲。寒山、拾得皆為唐朝貞觀年間人,二人佛法高妙,更兼詩才橫溢,蹤跡怪異,其典型形象總是滿面春風,拍掌而笑,佛門弟子認為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化身,民間奉為“和”“合”二仙,雍正皇帝敕封為“和圣”“合圣”。

《寒山拾得圖》,明代蔣貴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藏。

寒山云:“還有甚訣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波羅蜜:又作波羅蜜多,意譯為到彼岸、度無極、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薩之修行而言,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稱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達涅槃之彼岸,故稱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稱度無極。世界衛生組織評出十大垃圾食品

1.油炸食品

2.罐頭類食品

3.腌制食品

4.加工的肉類食品(火腿腸等)

5.肥肉和動物內臟類食物

6.奶油制品

7.方便面

8.燒烤類食品含有強致癌物質三苯四丙吡

9.冷凍甜點包括冰淇淋、雪糕等

10.果脯、話梅和蜜餞類食物

服用中藥時,忌食生冷、油膩、辛辣(蔥蒜韭菜等)、煙酒等刺激性食物。其實,疾病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長期服用上述食物。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個人的健康和壽命,15%取決于遺傳,10%取決于社會因素,8%取決于醫療條件,7%取決于氣候影響,60%取決于自己。明·洪應明《菜根譚》: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敗身散德之媒,五分便無悔。色欲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咀蠟。故人常憂死慮病,亦可消幻業而長道心。

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當面錯過。

當怒火欲水正騰沸時,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是誰?犯的又是誰?此處能猛然轉念,邪魔便為真君矣。

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是五蓋。只要有一條,超凡入圣就談不上。呂洞賓:愚徒死戀色和財,所以神仙不肯照。(《呂祖全書·卷三·敲爻歌》)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范立本《明心寶鑒》,約成書于元末明初)世界首富“股神”巴菲特給年輕人的建議:

“離信用卡遠遠的(銀行借貸),對自己投資並且記住以下幾點:財富不會造就人,人才會創造財富。過自己最簡單的生活。不要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只要傾聽,但是做自己認為是好的事情。不要追求名牌,穿自己舒適自在的就好。不要把錢浪費在不必要的東西上,卻要把錢花在真正需要錢的人身上。

畢竟,這是你自己的人生,那為什麼要讓別人來左右它?巴菲特:最快樂的人不一定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他們只是珍惜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每一樣東西。知足常樂知足者富讓我們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7、《易傳·大壯·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25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九四:可貞,無咎。六三:無妄之災,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六二:不耕獲,不菑畬,則利有攸往。初九:無妄,往吉。

8、居安思危中醫:治未病《易經·履·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易傳·既濟·象》曰: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易傳·系辭下》: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9、謙:亨,君子有終。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六四:無不利,撝謙。撝(huī)【王弼注】指撝,皆謙也。【程傳】施布之象。【朱子本義】發揮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六二:鳴謙,貞吉。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謙:亨,君子有終。《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póu)多益寡,稱物平施。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利涉大川”,應乎天也。《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zhì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咸:亨,利貞。取女吉。《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10、恒: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恒亨無咎利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象》曰: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家人:利女貞。《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當了三年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年壽最高的皇帝,享年89歲。他的養生之道歸納起來為十六個字:“吐吶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所謂“十常”,乃指日常生活中多從事此十項基本且重要的“小動作”,即: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