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1平面工作基點控制網施測 25.2豎向工作基點控制網施測 35.3控制測量精度要求 65.3.1平面控制網精度要求 65.3.2水準控制網精度要求 65.4墻頂水平位移監測 75.4.1布設原則 75.4.2施工方法 75.4.3水平位移監測方法及數據處理 85.5墻頂豎向位移監測 105.5.1布設原則 105.5.2施工方法 105.5.3豎向位移監測方法及數據處理 105.6深成土體位移監測 115.6.1布設原則 115.6.2施工方法 115.6.3數據處理 125.7支撐軸力監測 135.7.1監測目的 135.7.2布設原則 135.7.3施工方法 135.7.4作業方法及數據處理 155.8地下水位監測 155.8.1布設原則 155.8.2施工方法 155.8.3作業方法 165.9地表沉降監測 175.9.1目的 175.9.2施工方法 175.10立柱結構垂直沉降及水平位移、格構結構沉降及變形 185.10.1目的 185.10.2布設原則 185.10.3施工方法及數據處理 185.11建(構)筑物豎向位移及變形 195.11.1目的 195.11.2測點布置原則 195.11.3測點埋設及技術要求 195.11.4監測方法及數據采集 205.11.5數據處理及分析 225.12現場巡視 235.1平面工作基點控制網施測為保證所有監測工作的統一,提高監測數據的精度,使監測工作有效的指導整個工程施工,本標段監測工作采用由整體到局部的原則。即首先布設統一的監測控制網,再在此基礎上布設監測點。監測控制網主要用于圍護結構水平位移、基坑周邊建(構)筑物沉降、基坑周邊地表沉降、地下水位、深層土體測斜等方面的監測。監測控制網分兩部分:(1)平面控制網:用于各水平位移監測項目平面控制基準平面控制點測量采用尼康全站儀,其標稱精度為:測距2+2ppm,測角1?。平面控制點按實際情況布設,控制區域為整個監測區,網形為閉合導線網。點位設在穩定、安全的地方,有條件可采用固定觀測墩;通常在地面埋設鋼釘點,頂上刻劃“+”字。1、監測點布設方法地表控制點(基準點或工作基點)采用人工開挖或鉆具成孔的方式進行埋設,埋設步驟如下:(1)土質地表使用洛陽鏟,硬質地表使用Φ80mm工程鉆具,開挖直徑約80mm,深度不小于3000mm孔洞;(2)夯實孔洞底部;(3)清除渣土,向孔洞內部注入適量清水養護;(4)灌注不低于C20的混凝土,使用震動機具使之灌注密實,混凝土頂面距地表距離保持在50mm左右;(5)在孔中心置入長度不小于800mm的鋼筋標志,露出混凝土面約10~20mm;(6)養護15天以上。2、監測點的保護(1)地表沉降監測點必須按照要求安裝保護蓋。(2)測斜管、水位孔頂部加蓋保護蓋。(3)軸力計電纜固定在基坑護欄上,禁止置于地面。(4)所有的監測點都必須使用監測點標識牌進行標識,標識牌要定期清理檢查更換。(5)做好巡視檢查工作,如遇監測點破壞要及時進行補點,并通知監理、第三方及業主單位。5.2豎向工作基點控制網施測1)豎向工作基點布設本工程各項目沉降監測控制網(點),以施工高程控制系統為基準建立,起始點附合于施工控制網精密水準點上。控制點由基準點和加密的工作基點組成,根據本工程位置及周邊建筑物等監測對象分布情況,控制網布設成獨立網,基準點及加密的工作基點同觀測點一起布設成閉合環網。根據各施工現場情況,選取3個水準點為基準點,另外在場地附近建筑物周圍穩定區域外布設3個工作基點,具體見圖5.2.1-1。根據具體選用的高程基準點同監測點一起布設成本工程獨立的閉合環、或形成由附合路線構成的結點網。圖5.2.1-1本工程工作基點高程控制網示意圖2)工作基點埋設及技術要求測點形式按要求埋設,選埋在施工影響范圍外的穩定區內,點位必須埋設穩固。在現有高程控制網點密度不滿足監測要求時,需要進行基準點埋設,高程控制點形式按要求埋設,或選擇沉降已穩定的建筑物埋設墻上基準點。高程基準點選埋在施工影響范圍外的穩定區內,點位必須埋設穩固。圖5.2.2-1墻上水準基準點標石基準點采用鉆具成孔方式進行埋設,埋設步驟如下:(1)使用電動鉆具在選定建筑物部位鉆直徑50mm,深度約200mm孔洞;(2)清除孔洞內渣質,注入適量清水養護;(3)向孔洞內注入適量攪拌均勻的錨固劑;(4)放入觀測點標志;(5)使用錨固劑回填標志與孔洞之間的空隙;(6)養護15天以上。3)觀測方法及數據采集對高程控制網采用幾何水準測量方法,使用TrimbleDINI03電子水準儀觀測,采用電子水準儀自帶記錄程序,記錄外業觀測數據文件。高程基準點選擇完成后,需至少經過3次復測,確認高程基準點處于穩定狀態時,方可使用。基準網復測時,往返較差及環線閉合差應在±0.3mm(n為測站數)以內,每站高差中誤差在0.15mm,具體觀測要求見《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監測網技術要求,其主要技術要求見該規范表10.3.3。高程控制網觀測按《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監測網技術要求觀測,主要技術指標及要求見該規范表10.3.3。觀測采用閉合水準路線時可以只觀測單程,采用附合水準路線形式必須進行往返觀測,取兩次觀測高差中數進行平差。觀測順序:往測:后、前、前、后,返測:前、后、后、前。觀測注意事項如下:=1\*GB3①對使用儀器必需定期進行檢驗。當觀測成果異常,經分析與儀器有關時,應及時對儀器進行檢驗與校正;=2\*GB3②觀測應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員、固定儀器、固定測站;=3\*GB3③觀測時,必需保證良好的觀測環境及成像條件;=4\*GB3④觀測前應正確設定記錄文件中各項控制限差參數,觀測完成需現場檢核閉合或附合差情況,確認合格后方可完成測量工作;⑤觀測時應滿足水準觀測各項相關技術要求。4)數據處理(1)數據傳輸及平差計算觀測完成后形成原始電子觀測文件,通過數據傳輸處理軟件傳輸至計算機,檢查合格后使用專用水準網平差軟件進行嚴密平差,得出各點高程值。平差計算要求如下:=1\*GB3①應使用穩定的基準點為起算,并檢核獨立閉合差及與2個以上的基準點相互附合差;=2\*GB3②使用專業平差軟件按嚴密平差的方法進行計算;=3\*GB3③平差后數據取位應精確到0.1mm。通過工作基點各期高程值看出工作基準點是否有變動,如變動較大,則說明工作基點遭到破壞,確定工作基點已穩定的情況下則需要重新取高程值。如工作基點仍有變動則需重新布設工作基點。(2)變形數據分析工作基點穩定性分析原則如下:=1\*GB3①工作基點的穩定性分析基于穩定的精密水準點進行;=2\*GB3②相鄰兩期工作基點的變動通過比較相鄰兩期的高程值來進行,當變形量小于最大誤差時,可認為該工作基點在該周期內沒有變動或變動不顯著;=3\*GB3③對相對于初始值變動較大的工作基點,應進行重新取值或作廢重新布設。(3)基準網復測以精密水準點為基準,定期對工作基點進行復測,復測間隔為1個月。對于布設在自重濕陷性場地的基準點應適當加密檢測頻率,由處于穩定場地的基準點進行復核,確保基準點的穩定性。5.3控制測量精度要求5.3.1平面控制網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網精度要求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其各項技術指標如下:水平位移監測控制網主要技術要求等級相鄰基準點的點位中誤差(mm)平均邊長(m)測角中誤差全長相對閉合差全站儀標稱精度水平角觀測測回數距離觀測測回數往測返測II±8350±2.5″≤1/350002(±(2mm+2××D)633水平位移監測控制網的布設應附和下列要求:(1)水平位移監測控制網可采用導線網、三角網、邊角網、基準線和衛星定位等形式或方法,當采用基準線控制時,基準線上必須設立檢核點;(2)基準點應埋設在變形區域外,按變形監測精度要求可建造具有強制對中標志的觀測墩,也可采用對中誤差小于0.5mm的光學對中裝置。水位位移監測控制網的基準點不應少于3個。5.3.2水準控制網精度要求水準控制網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測量規范》,各項技術指標如下:水準測量技術要求等級每千米高差中數中誤差(mm)環線或附合水準路線最大長度(km)水準儀等級水準尺觀測次數往返較差、附合或環線閉合差(mm)偶然中誤差M全中誤差Mw與已知點聯測附合或環線二等±2±440DS1因瓦尺或條碼尺往返測各一次往返測各一次±8水準測量觀測的視線長度、視距差、視線高度的要求(m)等級視線長度水準儀類型前后視距差前后視距累計差視線高度儀器等級視距二等DS1≤60電子水準儀≤2.0≤6.0≥0.55且≤2.8水準測量測站觀測限差(mm)等級上下絲讀數平均值與中絲讀數之差基、輔分劃讀數之差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檢測間歇點高差之差二等3.00.50.72.05.4墻頂水平位移監測5.4.1布設原則(1)測點按監測設計圖紙布點位置在基坑四周地連墻頂上設置,布置的測點應盡量布設在基坑冠梁和地連墻的頂部等較為固定的地方,同時不易損壞,且能真實反映基坑圍護結構頂部的側向變形為原則。(2)根據圖紙沿基坑長邊20m設置1個測點。(3)基坑短邊中點處設置1個測點。(4)測點設置強制對中標志或采用對中誤差小于0.5mm的光學對中裝置。(5)地連墻頂水平位移監測點應與墻頂垂直位移監測點同位置或同點。(6)對于水平位移變化劇烈的區域,宜適當加密測點。(7)根據規范及設計圖紙要求,結合現場實際情況設置布點。5.4.2施工方法(1)根據要求在適當的時機將監測點安設于地連墻頂部。(2)用沖擊鉆“12”型鉆頭在安設位置鉆深約10cm左右的孔。(3)將固定桿打入孔內,并檢查固定桿的牢固性。(4)將微棱鏡焊在固定桿上,必須保證棱鏡朝向測站方向,可在測站點架設儀器指導安設。(5)安設完成后必須檢查固定桿及微棱鏡的穩定性,如有松動或者不符合監測要求必須重新安設。水平位移監測點5.4.3水平位移監測方法及數據處理根據基坑施工現場實際條件,水平位移監測采用極坐標法,基坑開挖前一周建立各監測點的初始坐標(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作為初始坐標),基坑開挖后每次測量值與初始值對比得到該點的位移量,并根據該點在基坑的方位角,確定位移量在垂直于地墻方向的分量。通過極坐標法測量獲得的是位移點在地鐵施工測量坐標系下的坐標值,水平位移量是指位移點沿垂直于基坑邊線方向的偏移值。如圖6.5所示,xoy為施工測量坐標系,x'oy'為與xoy共原點的HYPERLINK"參考坐標系。P(x,y)和P(x',y')為位移點P分別在施工測量坐標系和參考坐標系中的坐標。α為位移點P沿基坑邊垂線(且指向基坑內)在施工測量坐標系中的坐標方位角,參考坐標系x'軸系施工測量坐標系x軸旋轉α角且與P點基坑邊的垂線平行。由坐標系旋轉變換原理可得:(6-1)水平位移量計算示意圖即以施工測量坐標系中按極坐標法施測的位移點坐標P(x,y)、位移點基坑邊的垂線坐標方位角,可由方程(4-3)求得位移點在參考坐標系中的坐標值。設本次監測為第(i+1)次,前次監測為第i次(i≥1),則位移量計算可表達為:(6-2)通過全站儀測量角度、距離計算監測點在施工坐標系統下的坐標值,數據處理的模型為:(6-3)式中:所測的平距;為待測點的坐標;為工作基點坐標;為起始邊AB的坐標方位角;為所測方向與起始方向間的左角值。全站儀測量坐標值示意圖結合以上各式解算的△Xi+1即為P點在基坑邊的垂線方向的位移量,位移往基坑內數值為正,往基坑外數值為負,在初次監測時,解求每個位移點基坑邊垂線(指向基坑內)的坐標方位角。根據現場情況,選擇視準線法或小角度法進行水平位移監測。5.5墻頂豎向位移監測5.5.1布設原則地連墻頂部豎向位移監測點布設原則與地連墻頂部水平位移相同,且豎向位移監測點與水平位移監測點同點。5.5.2施工方法地連墻頂部豎向位移監測點施工方法與地連墻頂部水平位移監測點施工方法相同,但不需要布設棱鏡和強制對中等設施。5.5.3豎向位移監測方法及數據處理水準測量用天寶DINI03電子水準儀配合精密銦鋼水準尺。觀測采用精密水準儀以保證監測精度。觀測前對所用儀器按規定進行校驗,同一監測項目用同一儀器、固定觀測人員、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環境和條件下工作,定期進行基準點校核,確保量測數據的準確性和連續性。沉降值計算: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布設水準網,以便進行平差處理,提高觀測精度,然后按照測站進行平差,求得各點高程。施工前,由基點通過水準測量測出觀測點的初始高程H0,在施工過程中測出的高程為Hn。則高差△H=Hn-H0即為沉降值。5.6深成土體位移監測因現場圍護墻體水平位移測斜管深度未達到規范要求,現將深成土體水平位移監測項目調整為因測向。5.6.1布設原則(1)按照監測設計要求,沿主體基坑長邊和短邊圍護結構外主體3.5m布設1個,間距20-30m;(2)測斜管底部與鋼筋籠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鋼筋籠底部,頂部達到地面;(3)測斜管轉孔埋設;(4)測斜管的上下管間應對接良好,無縫隙,接頭處牢固固定、密封;(5)安裝測斜管時應調正方向,使管內的一對測槽垂直于測量面(即平行于位移方向);(6)清理底部和頂部,保持測斜管的干凈、通暢和平直;(7)埋設明顯的標示和可靠的保護措施。(8)根據規范及設計圖紙要求,結合現場實際情況設置布點數量。5.6.2施工方法(1)測管連接:將4m(或2m)一節的測斜管用束節逐節連接在一起,接管時除外槽口對齊外,還要檢查內槽口是否對齊。管與管連接時先在測斜管外側涂上PVC膠水,然后將測斜管插入束節,在束節四個方向用自攻螺絲或鋁鉚釘緊固束節與測斜管。(2)接頭防水:在每個束節接頭兩端用防水膠布包扎,防止泥漿從接頭中滲入測斜管內;(3)內槽檢驗:在測斜管接長過程中,不斷將測斜管穿入轉筒內制作好的地下連續墻鋼筋籠內,待接管結束,測斜管就位放置后,必須檢查測斜管一對內槽是否垂直于圍護墻體結構,測斜管上下槽口是否扭轉;(4)測管固定:把測斜管穿入轉孔中并固定;(5)端口保護:在測斜管上端口,外套鋼管或硬質PVC管;(6)最后檢驗:在固定測斜管前,應對測斜管作一次檢驗,檢驗測斜管是否有滑槽和堵管現象,管長是否滿足要求。如有堵管現象要做好記錄,待固定好后及時進行疏通。如有滑槽現象,要判斷是否在最后一次接管位置。如果是,要在固定前及時進行整改。5.6.3數據處理測斜儀水平位移計算公式如下:(6-4)式中:ΔXi——為i深度的累計位移(計算結果精確至0.01mm)Xi——為i深度的本次位移(mm)Xi0——為i深度的初始位移(mm)Aj——為儀器在0°方向的讀數Bj——為儀器在180°方向的讀數C——為探頭的標定系數,1.0m點距情況下C=0.02L——為探頭的長度(mm)αj——為傾角傾斜曲線示意圖外業按照規范采集數據之后,必須通過嚴格的內業資料整理,得出相應的成果。內業數據整理步驟如下:(1)初始值標定:基坑開挖前完成測斜數據初始值測定。在多次重復觀測的數據中,選取收斂最小的一次觀測數據作為該孔的初始值;(2)符號規定:規定測斜管向基坑方向偏移為正值,反之為負值;(3)偏移量:本次各點測試值與同點號上次測試值之差為本次偏移量;本次各點測試值與同點號的初始測試值之差為累計偏移量;(4)繪制累計偏移量~深度曲線圖。5.7支撐軸力監測5.7.1監測目的基坑圍護支撐體系處于動態平衡之中,隨著基坑施工工況的變化建立新的平衡。通過支撐軸力監測,可及時了解支撐受力變化情況,準確判斷基坑圍護支撐體系穩定情況和安全性,以指導基坑施工程序、方法,確保基坑施工安全。5.7.2布設原則1、每層支撐的測點不少于3處且不少于支撐數量的10%宜均勻布置,各層支撐的監測點位置在豎向宜保持一致;且與圍護結構變形監測處于同一斷面。2、鋼支撐的監測截面宜選在支撐端頭,或兩支間1/3部位,混凝土支撐的監測斷面宜選擇在兩支點間1/3部位,并避開節點位置。5.7.3施工方法混凝土支撐鋼筋計安裝步驟:本項目鋼筋計采用搭接焊接,將鋼筋計連接連接桿,搭接長度要大于10倍的鋼筋直徑,同樣,為了避免焊接時溫升過高而損傷儀器,焊接時,儀器要包上濕棉沙并不斷澆上冷水,焊接過程中儀器測出的溫度應低于60℃。為防止儀器溫度過高,可以用停停焊焊的辦法,焊接處不得灑水冷卻,以免焊層變脆。(2)鋼支撐軸力計安裝步驟:拼裝鋼支撐時預留20cm長度焊接反力計支架,在鋼支撐裝接前,將反力計支架焊接在固定端,放入反力計,擰緊螺絲,拉出導線到集線箱。注意事項:(1)在安裝傳感器前,應測試一下所安裝的傳感器的初始頻率,看是否與出廠頻率一致,如有出入,選用測試頻率。(2)在安裝傳感器時,焊接過程中還應不斷測試傳感器,看看傳感器是否處于正常狀態。如發現傳感器失效,應立即更換傳感器,重新安裝;(3)做好軸力計的編號工作;(4)在鋼支撐施加預應力同時測試軸力計,看其是否正常工作。待鋼支撐預應力施加結束后,測試軸力計的軸力,檢驗軸力計所測軸力與施加在鋼支撐上的預頂力是否一致。圖4.1.4.1軸力計布置斷面示意圖圖4.1.4.1支撐軸力埋設實景圖圖4.2.4.2軸力計圖4.2.4.3鋼筋計埋設實景圖5.7.4作業方法及數據處理1、作業方法用頻率接收儀測試各個觀測軸力監測點的頻率。計算其支撐軸力的本次變化、累計變化量。2、數據處理鋼支撐內力計算公式:(6-5)式中:—鋼支撐軸力(kN);—軸力計標定系數(kN/Hz2);—軸力計監測頻率(Hz);—軸力計安裝后的初始頻率(Hz)。5.8地下水位監測5.8.1布設原則根據規范及設計圖紙要求沿基坑長邊50m設置1個測點,地質條件較好時,一個水位孔能代表基坑影響范圍內水位的變化,故只保留中間位置水位孔,當地質條件不好時在兩端及中部布設觀測點。5.8.2施工方法依據《供水水文地質鉆探與鑿井操作規程》(CJJ13)的有關規定,水位觀測孔的施工主要包括測量放線、成孔、井管加工、井管下放及井管外圍填礫料等工序,水位觀測孔施工流程圖所示。水位觀測孔施工流程圖(1)成孔:水位觀測孔采用清水鉆進,鉆頭的直徑為Φ130,沿鉛直方向鉆進。在鉆進過程中,應及時、準確地記錄地層巖性及變層深度、鉆進時間及初見水位等相關數據;鉆孔達到設計深度后停鉆,及時將鉆孔清洗干凈,檢查鉆孔的通暢情況,并做好清洗記錄。(2)井管加工:管井采用水泥礫石濾水管,底部2米采用石英砂或礫石填塞,井管與孔壁之間采用3~7mm濾料填塞,水泥礫石濾水管外側包裹40目尼龍網,如圖所示。水位觀測孔管結構圖(3)井管放置:成孔后,經校驗孔深無誤后吊放經加工且檢驗合格的井管;水位觀測孔應高出地面0.5m,在孔口設置固定測點標志,并用保護套保護;(4)回填礫料:在地下水位觀測孔井管吊入孔后,應立即在井管的外圍填粒徑不大于5mm的砂礫料;(5)洗井:在下管、回填礫料結束后,應及時采用清水進行洗井。洗井的質量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供水水文地質鉆探與鑿井操作規程》(CJJ13)的有關規定。并做好洗井記錄。5.8.3作業方法地下水位觀測設備采用電測水位計,觀測精度0.5%F·S。當測頭接觸到地下水時,報警器發出信號,此時讀取與測頭連接的標尺刻度,此讀數為水位與固定測點的垂直距離,在通過固定測點的標高換算出實際水位標高,并實時對監測結果進行整理,向業主、監理及相關單位提交報告。在成果報告中要求提供觀測點的位置、編號、觀測時間及繪制水位與時程的關系曲線。水位監測材料及測試設備5.9地表沉降監測5.9.1目的了解在基坑開挖、結構施工中周邊道路地表的沉降及水平位移變化,來評估工程開挖所帶來的影響,便于采取相應的措施。5.9.2施工方法根據規范及設計的要求,在坑外對應地連墻身測斜位置處布設一組地表點,每組布設5個測點,測點間距2、3、4、5米。埋設方法采用鉆孔埋設,打破混凝土路面,將鋼筋插入原狀土30cm以下。加工至硬化路面下,并加蓋保護。實際測點數根據現場條件以及其他因素可進行適當調整。沉降觀測基準點、工作點及觀測點的點位的制作及安裝沉降監測點點位的制作除了要滿足精度的要求之外,還要做到不影響建筑物的外觀,不影響車輛或行人的交通。沉降監測各類測點埋設時應注意避開如雨水管、窗臺線、電器開關等有礙設標與觀測的障礙物,并視立尺需要離開墻(柱)面和地面一定距離。測點埋設完畢后,在其端頭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劑。5.10立柱結構垂直沉降及水平位移、格構結構沉降及變形5.10.1目的了解在基坑開挖、結構施工中立柱及格構結構沉降及水平位移變化,來評估工程開挖所帶來的影響,便于采取相應的措施。5.10.2布設原則根據設計要求每根立柱均布均布設測點,每根格構柱均布設測點。5.10.3施工方法及數據處理(1)立柱結構垂直沉降及水平位移、格構結構沉降監測點施工方法與地連墻頂部垂直沉降、水平位移監測點施工方法相同。(2)格構柱傾斜監測根據現場條件和要求,選用全站儀投點法。測站點選擇在與格構柱傾斜方向成正交的方向線上,測站點距離照準目標不宜小于1.5倍的目標高。底部觀測點安裝水平讀數尺,全站儀應瞄準上部觀測點標志,將上部觀測點投影到底部,通過水平讀數尺直接讀取偏移量,正。倒鏡各觀測一次取平均值,并根據上下觀測點高度計算傾斜度。因格構柱的材質特點,不便安裝埋設標志,故選用粘貼反射片標志。5.11建(構)筑物豎向位移及變形5.11.1目的了解在基坑開挖、結構施工中對周邊建(構)筑物沉降及結構變形,來評估工程開挖所帶來的影響,便于采取相應的措施。5.11.2測點布置原則在建(構)筑物四角,高低懸殊、新舊連接、伸縮縫、沉降縫和不同埋深基礎兩側,按15~30m間距布點。5.11.3測點埋設及技術要求建(構)筑物豎向位移監測點的埋設(圖6.2.1.2),應符合下列規定:=1\*GB3①建(構)筑物豎向位移監測點埋設宜采用“L”型螺紋鋼,鋼筋直徑宜為18mm~22mm,外露端頂部宜加工成球形;②標志宜采用鉆孔埋入的方式,周邊空隙用錨固劑回填密實,標志點的高度宜位于地面以上300mm;③螺紋鋼外露端頂部與建(構)筑物外表面的距離宜為30mm~40mm,螺紋鋼埋入結構長度宜為樁體厚度的1/3~1/2。圖6.2.1.2建(構)筑物豎向位移監測點1—磚樁或鋼筋混凝土結構;2—監測點;3—地面;K1—監測點與建(構)筑物外表面距離;K2—監測點埋入結構深度測點埋設時應注意避開如雨水管、窗臺線、電器開關等有礙設標與觀測的障礙物,并視立尺需要離開樁(柱)面和地面一定距離,一般應高于地坪0.2m~0.5m。測點埋設完畢后,在其端頭的立尺部位涂上防腐劑。若產權單位不允許在建(構)筑物上鉆孔,則在建(構)筑物上貼條形碼。5.11.4監測方法及數據采集1)觀測方法及儀器水準網觀測采用幾何水準測量方法,使用TrimbleDINI03電子水準儀進行觀測,采用電子水準儀自帶記錄程序,記錄外業觀測數據文件,指標見表6.2.1.3-1。表6.2.1.3-1水準網觀測儀器及主要技術指標序號儀器名稱及型號儀器照片主要技術指標1TrimbleDINI03配套LD12銦鋼尺每公里往返測高程中誤差≤0.3mm圖6.2.1.3現場觀測實景圖2)數據觀測技術要求基準網觀測按《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二等垂直位移監測網技術要求觀測,其主要技術要求見表6.2.1.3-2。表6.2.1.3-2垂直位移基準網觀測主要技術指標及要求序號項目限差1相鄰基準點高差中誤差0.5毫米2每站高差中誤差0.15毫米3往返較差及環線閉合差±0.3毫米(n為測站數)4檢測已測高差較差±0.4毫米(n為測站數)5視線長度30米6前后視的距離較差0.5米7任一測站前后視距差累計1.5米8視線離地面最低高度0.5米監測點按《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三等垂直位移監測網技術要求觀測,主要技術指標及要求見表6.2.1.3-3。表6.2.1.3-3監測點觀測主要技術指標及要求序號項目限差1監測點與相鄰基準點高差中誤差1.0毫米2每站高差中誤差0.30毫米3往返較差及環線閉合差±0.6毫米(n為測站數)4檢測已測高差較差±0.8毫米(n為測站數)5視線長度50米6前后視的距離較差2.0米7任一測站前后視距差累計3米8視線離地面最低高度0.3米觀測采用閉合水準路線時可以只觀測單程,采用附合水準路線形式必須進行往返觀測,取兩次觀測高差中數進行平差。觀測順序:往測:后、前、前、后,返測:前、后、后、前。根據使用儀器TrimbleDINI03的精度是每公里偶然中誤差為0.3mm,同時考慮本工程監測點是按照三等垂直位移監測精度進行觀測,其視線長度≤50m,一般附合路線線路長約1km左右,則在該路線上的測站數為:站各測站高程中誤差為:mm在本線路中最弱點將是第5站,即n=5,其單向觀測最高程中誤差為:mm當采用往返觀測時,最弱點高程中誤差為:mm可以看出,采用該儀器按本觀測方案可以達到垂直變形監測要求。觀測注意事項如下:=1\*GB3①對使用的電子水準儀、條碼水準尺應在項目開始前和結束后進行檢驗,項目進行中也應定期進行檢驗。當觀測成果異常,經分析與儀器有關時,應及時對儀器進行檢驗與校正;=2\*GB3②觀測應做到三固定,即固定人員、固定儀器、固定測站;=3\*GB3③觀測前應正確設定記錄文件的存貯位置、方式,對電子水準儀的各項控制限差參數進行檢查設定,確保附合觀測要求;=4\*GB3④應在標尺分劃線成像穩定的條件下進行觀測;=5\*GB3⑤儀器溫度與外界溫度一致時才能開始觀測;=6\*GB3⑥數字水準儀應避免望遠鏡直對太陽,避免視線被遮擋,儀器應在生產廠家規定的范圍內工作,震動源造成的震動消失后,才能啟動測量鍵,當地面震動較大時,應隨時增加重復測量次數;=7\*GB3⑦每測段往測和返測的測站數均應為偶數,否則應加入標尺零點差改正;=8\*GB3⑧由往測轉向返測時,兩標尺應互換位置,并應重新整置儀器;=9\*GB3⑨完成閉合或附合路線時,應注意電子記錄的閉合或附合差情況,確認合格后方可完成測量工作,否則應查找原因直至返工重測合格。5.11.5數據處理及分析(1)數據傳輸及平差計算觀測記錄采用電子水準儀自帶記錄程序進行,觀測完成后形成原始電子觀測文件,通過數據傳輸處理軟件傳輸至計算機,檢查合格后使用專用水準網平差軟件進行嚴密平差,得出各點高程值。平差計算要求如下:=1\*GB3①應使用穩定的基準點為起算,并檢核獨立閉合差及與2個以上的基準點相互附合差滿足精度要求條件,確保起算數據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四川省成都西蜀實驗重點名校2025屆初三下學期第18周英語試題考試試題含答案
- 中醫眼科講解課件
- 湖北工程學院《專業論文寫作》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視覺-語音設計實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治安管理處罰培訓
- 17025培訓課件教學課件
-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2025屆高三5月學業能力調研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2025屆三下數學期末質量跟蹤監視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保俶塔實驗學校申花路校區2024-2025學年數學五年級第二學期期末經典模擬試題含答案
- 南華大學《植物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河南2023年河南省農村信用社員工招聘2600人考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詳解
- 身體知道答案(珍藏版)
- 安徽省高等學校質量工程項目結題報告
- GB/T 22795-2008混凝土用膨脹型錨栓型式與尺寸
- GB/T 19851.15-2007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第15部分:足球門
- GB/T 10095.1-2001漸開線圓柱齒輪精度第1部分:輪齒同側齒面偏差的定義和允許值
- ICU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預防措施執行核查表
- 汽車吊檢測保養記錄
- 市政工程安全臺賬表
- 航天模型的設計、制作與比賽課件
- 高考倒計時60天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