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模型的設計、制作與比賽課件_第1頁
航天模型的設計、制作與比賽課件_第2頁
航天模型的設計、制作與比賽課件_第3頁
航天模型的設計、制作與比賽課件_第4頁
航天模型的設計、制作與比賽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航天模型的設計、制作與比賽第一部分航天模型與航天模型運動FAI運動規則對航天模型、

模型火箭發動機的明確定義航天模型(模型火箭)是指不利用空氣動力產生的升力去克服重力,而是依靠模型火箭發動機推進升空的一種航空模型,它帶有能夠使之安全返回地面以便再次飛行的回收裝置;它必須由非金屬部件組成。模型火箭發動機,即固體推進劑火箭反作用式發動機,其中所有帶燃燒性質的化學成分均已預先混合好,并可立即使用。模型火箭運動史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模型火箭運動在美國和前捷克斯洛伐克興起并得到發展。1957年美國成立了國家火箭技術學會(NAR,NationalAssociationofRocketry),負責模型火箭技術的交流和管理。1959年國際航空聯合會(FAI審議并通過國際模型火箭競賽規則(1984年以后執行的規則為《FAI運動規則,4d部分,航天模型》),模型火箭運動正式列入國際航聯所屬的國際性比賽項目。1966年5月在前捷克斯洛伐克舉行了首屆模型火箭國際賽。1972年9月在南斯拉夫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航天模型錦標賽。中國模型火箭運動史20世紀50~60年代,我國曾在小范圍內開展過模型火箭運動,主要是用作表演。(模型火箭發動機的安全問題)1990年5月,國家體委、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科協聯合委托四十一所開發模型火箭技術。1991年四十一所研制成功系列模型火箭發動機并成立西安四凱模型火箭公司,1994年我國代表隊首次參加第10屆世界航天模型錦標賽,取得高度項目亞軍的好成績。1998年7月11日至18日在羅馬尼亞舉行的第12屆世界錦標賽上,我國選手獲得降落傘留空項目的團體冠軍(首枚金牌)。1995年國家體委正式將航天模型運動列入全國青少年航空模型錦標賽比賽項目;1997年又將其作為全國航空模型錦標賽比賽項目。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科協和國防科工委聯合舉辦首屆“飛向北京-飛向太空”全國青少年航天模型專項比賽。開展模型火箭運動的意義理想的教學工具培養未來航天人才活躍人民文化生活

場面壯觀的火箭表演2003年深圳高交會開幕式表演四凱模型歷史沿革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第四研究院第四十一研究所西安四凱模型火箭公司陜西中天火箭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四凱模型產品四凱模型產品第二部分航天概論太空與人類的飛天夢想太空又稱宇宙空間或外層空間,由無數個星系組成,銀河系僅是其中之一,太陽系又是銀河系的一部分,而地球只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

“嫦娥奔月”是人類最古老的登月幻想。航天與航空航空是指載人或不載人的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中的航行活動。航空活動的范圍主要限于離地面30公里的大氣層內。在大氣層中航行的飛行器(航空器),只要克服自身的重力就能升空。航空離不開地球的大氣圈,也擺脫不了地球的引力作用。航天是指載人或不載人的飛行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動,也叫做空間飛行或宇宙航行。航天活動的范圍要比航空活動的范圍大得多,包括環繞地球的運行、飛往月球或其它星球的航行、行星際空間的航行及飛出太陽系的航行。航天不同于航空,航天首先必須有不依賴空氣,且具有巨大推力的運載工具--火箭。(最根本的區別)三大宇宙速度第一宇宙速度是物體擺脫地球引力的速度,即物體環繞地球自由旋轉而不會落回地面的速度。7.91km/s第二宇宙速度是地球上物體脫離地球引力成為環繞太陽運行的人造行星所需要的最小速度。11.19km/s

第三宇宙速度是地球上物體飛出太陽系的最小速度。16.63km/s 火箭和導彈火箭是依靠火箭發動機噴射工質產生反作用力向前推進的飛行器,火箭自身攜帶全部推進劑,不依靠外界工質產生推力,可在大氣層內和大氣層外飛行,是實現航天飛行的運載工具。運載火箭是由多級火箭組成的航天運載工具,其用途是把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或空間探測器等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導彈是依靠制導系統來控制飛行軌跡的火箭式或無人駕駛飛機式武器。導彈由戰斗部、動力裝置、制導和控制系統,以及彈體結構組成。火箭式導彈就是有效載荷為戰斗部的火箭。導彈是導彈武器系統的一部分,整個導彈武器系統包括導彈、地面(機載和艦載)設備、發射系統及指揮、通訊、控制系統等。

導彈分類按發射地點和攻擊目標分有地-地、地-空、岸-艦(反艦或反潛)、艦-艦、艦-地、空-空、空-地、空-艦等導彈。按攻擊目標的性質分有戰略導彈(包括遠程彈道導彈、遠程巡航導彈、潛-地導彈、反彈道導彈導彈)和戰術導彈(其特點是射程遠、飛行速度快、威力大和命中精度高,如反坦克、近程地-地、戰術巡航、地-空、空-空、空-地、岸-艦、艦-艦、艦-空等導彈)。導彈分類按飛行方式分有彈道導彈(如巨型炮彈,飛行時除了一小段為有動力飛行并進行控制外,其余全部沿著只受地球重力作用的橢圓彈道飛行,主要戰術技術指標有射程、戰斗部重量、命中精度、反應時間、基地生存能力、彈頭突防能力、使用環境條件及可靠性等)巡航導彈(形似飛機的一種導彈,也叫做飛航導彈,其飛行軌跡由氣動升力、噴氣發動機推力和重力確定)。導彈與火箭的區別

部分導彈就是有效載荷為戰斗部的火箭,它們都是依靠火箭發動機產生的推力前進的。無人駕駛飛機式的導彈,不一定全部采用火箭發動機推進,這類導彈常采用固體火箭助推,而以渦輪噴氣或渦輪風扇發動機續航,也有采用沖壓發動機的。火箭的動力裝置只能是火箭發動機。因此,火箭可以用作導彈,但導彈不都是火箭。火箭推進原理火箭能在大氣中,也能在真空狀態的太空中飛行,這是因為它帶有不依賴周圍介質而完全依靠自身攜帶的推進劑進行工作的噴氣推進系統——火箭發動機。單級火箭在發動機熄火后達到的速度為發動機的有效排氣速度乘以火箭起飛質量與發動機熄火時的火箭質量之比的自然對數。多級火箭的最終速度是按上述方法計算的各單級火箭在發動機熄火后能達到的速度和。火箭發動機的基本結構1-推進劑藥柱,2-燃燒室,3-噴管,4-點火裝置固體火箭發動機簡圖

液體火箭發動機外形及供應系統簡圖航天器分類中國古代航天1232年守衛汴京的金軍曾以“震天雷”和“飛火槍”抵抗蒙古兵的進攻。明史記載的火箭有飛刀箭、燕尾箭、二虎追羊箭;一窩蜂、五虎箭、九龍箭、49矢飛廉箭、百虎齊奔箭;飛空擊賊震天雷,神火飛鴉;火龍出水,飛空砂筒。明永樂年間萬戶是世界上第一位試圖應用火箭飛行的人,為了紀念他,在月球表面東方海附近的一個環形山以萬胡命名。中國古代航天1161年的“霹靂炮”中國古代航天震天雷炮

神火飛鴉火龍出水(上為二級啟動,下為一級啟動)現代中國航天1960年2月19日,第1枚探空火箭發射成功;1960年11月5日第1枚運載火箭發射成功;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后第5個用自制運載火箭發射衛星的國家;197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返回式衛星,從而成為世界上繼美、蘇后第3個掌握回收技術的國家;1981年9月20日一箭三星發射成功;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成功;1984年4月8日第2顆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1999年10月14日成功發射了中國-巴西聯合研制的資源-1號衛星;1999年11月20日我國“神舟”載人試驗飛船首次發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我國“神舟5號”載人飛船首次載人飛行成功,成為世界上繼美、俄后第3個具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2006年中國將完成繞月衛星的發射(嫦娥工程)。長征系列火箭群星燦爛世界航天概況20世紀初,俄-齊奧爾可夫斯基、德-奧伯特(Oberth)、美-戈達德(Goddard)創立利用火箭航天的基本理論。1926年戈達德首先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研制出V-2導彈。1957年8月12日,前蘇聯和美國分別發射了洲際導彈;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人類航天活動進入新紀元。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東方-1”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人類飛往太空的理想。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飛船登上月球,創造了人類涉足地球以外天體的記錄。80年代出現了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航天飛機,從而為降低航天成本作出了貢獻。載人航天技術美國第一架航天飛機人類第一次太空行走現代載人航天第一人第一座空間試驗站-前蘇聯禮炮號和平號空間站攜帶人類名片的先驅者號航天器阿波羅登月航天與科學技術現代化航天工業的發達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學和技術、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航天活動大大開闊了人類的視野;航天技術的發展與其它技術互動發展,航天技術與其它科學技術相結合,產生了許多新的技術途徑,也為其他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航天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第三部分航天模型設計、制作與發射模型火箭的外形設計

與氣動阻力氣動阻力是物體在空氣中運動時所引起的阻礙物體向前運動的力。作用在火箭上的氣動阻力包括一個是由于空氣壓強不平衡而產生的“壓強阻力”,另一個是空氣流過火箭的外表面而產生的“摩擦阻力”。F=0.5CDv2A

其中CD為阻力系數,它與箭體形狀及表面光滑程度有很大關系。各種形狀頭錐與平頭頭錐的阻力比較火箭飛行時的流線圖模型火箭飛行的穩定性飛行中的模型火箭如果受到擾動而破壞其平衡狀態后,應具有自動恢復到原來平衡狀態的能力,這種能力就叫做穩定性。穩定性與質心和壓心有關,質心即模型火箭的質量中心;壓心即壓力中心,是與空氣壓強有關的作用力在模型火箭上的作用點;壓心向后移動可以增加火箭的穩定性。壓心位置的確定估算公式:XCM=∑MiXi/

∑MiXCP=∑AiXi/∑AiXCM和XCP分別為模型火箭質心和壓心距頭錐尖點的距離,Mi、Ai和xi分別為模型零部件的質量、水平投影面積和質心或壓心距頭錐尖點的距離。質心測量法壓心測量法掄動試驗箭體的幾種回收方式常見的箭體回收方式有降落傘、飄帶、自動旋轉翼和柔性翼幾種。飄帶回收S6降落傘回收S3自動旋轉翼回收S9柔性翼回收S10長征三號我國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三號”的1:95仿真縮比模型。箭體直徑:35mm全箭高度:440mm飛行高度:80-140m推薦使用發動機型號:B6-3,C6-4“長征三號”仿真模型制作安裝卡鉤、尾段按圖示位置,用刀在發動機套管上開一小口。卡鉤一端插入小口中,然后在兩者貼合面處點膠固定。貼透明膠帶,插入尾段,齊平兩者后端面,縫隙中點膠,固定套管。尾段插入箭體筒段,點膠固定。粘接導向管

按圖示位置粘接導向管。注意:導向管應與尾段上的燕尾槽錯開,確保兩個導向管同軸,且其軸線與箭體筒段軸線平行。“長征三號”仿真模型制作制作降落傘

將傘沿虛線剪成六邊形,傘繩連接相鄰兩角。方法:傘繩一端打鉤后粘于不干膠圓片上,再粘于傘角正面位置。注意:要粘接牢靠。手捏傘繩上端處,調整傘繩,使之在手捏處以下部分等長,且相互不纏繞,在手捏處打節。連接降落傘

將彈性繩的一端系在頭錐上,再將傘繩系在彈性繩上,位置盡量靠近頭錐(傘繩也可系在頭錐上)。剪出2.54cm的醫用膠布,用訂書釘將彈性繩另一端訂在膠布上,將膠布緊貼在箭體筒段內側。注意:膠布粘在筒段內的深度約4cm,以便頭錐完全的插入。

“長征三號”仿真模型制作折疊降落傘

拉直傘繩,使其相互不纏繞。用手理平降落傘,排出空氣。將傘繩打折后埋入傘布中。上下折疊降落傘。左右折疊降落傘,使其成為柱狀,且小于筒段直徑。合攏頭錐

將折疊好的降落傘塞入箭體筒段內,再依次將彈性繩、頭錐塞入至箭體筒段。“長征三號”仿真模型制作安裝尾翼、噴管

插入四片尾翼至燕尾槽內。(如果配合較松,則用膠點滴逢隙,使其固定)在尾段的底平面上,用剪刀的尖端擴出四個小圓,將噴管塞入其中,再用膠點滴固定。(該噴管僅起仿真裝飾之用)美化裝飾

颶風導彈特點:變直徑艦體設計;回旋式發動機鎖緊裝置。火箭直徑:30/40mm全箭高度:730mm飛行高度:70-80m推薦使用發動機型號:B6-4,C6-4“颶風”導彈模型制作箭體下筒段與尾段、底蓋裝配

裝配前,先將箭體下筒段(φ40筒段)與尾段試裝配;尾段插入箭體下筒段的一端,然后在兩者配合面處點快干膠固定;注意:安裝一定要到位,且要保證筒段與尾段同軸;將底蓋的凸臺插入尾段的方槽內,逆時針旋轉到轉不動為止。裝配錐段、箭體上筒段

將箭體下筒段(φ40筒段)的另一端裝在與錐段相同尺寸的一端上,如下圖所示,注意錐段不能裝反;把彈性繩的一端栓系在錐段的十字架上,確保栓系牢靠,在用醫用膠布保護繩結;再將箭體上筒段(φ30筒段)裝入錐段上,彈性繩從筒段內穿過,箭體上、下筒段應保持同軸,圖案文字應在用一直線上,在確定無誤后,在錐段與箭體上、下筒段的縫隙中點快干膠固定。“颶風”導彈模型制作粘接導向管

按圖示位置尺寸,粘接導向管于箭體筒段無文字的一面上。注意:導向管應與尾段上的燕尾槽錯開,確保兩個導向管同軸,且其軸線與箭體筒段軸線平行。制作降落傘

將傘沿虛線剪成六邊形,傘繩連接相鄰兩角。方法:傘繩一端打鉤后粘于不干膠圓片上,再粘于傘角正面位置。注意:要粘接牢靠。手捏傘繩上端處,調整傘繩,使之在手捏處以下部分等長,且相互不纏繞,在手捏處打節。“颶風”導彈模型制作連接降落傘

將彈性繩的一端系在頭錐上,再將傘繩系在彈性繩上,位置盡量靠近頭錐(傘繩也可系在頭錐上)。剪出2.54cm的醫用膠布,用訂書釘將彈性繩另一端訂在膠布上,將膠布緊貼在箭體筒段內側。注意:膠布粘在筒段內的深度約4cm,以便頭錐完全的插入。

折疊降落傘

拉直傘繩,使其相互不纏繞。用手理平降落傘,排出空氣。將傘繩打折后埋入傘布中。上下折疊降落傘。左右折疊降落傘,使其成為柱狀,且小于筒段直徑。“颶風”導彈模型制作合攏頭錐

將折疊好的降落傘塞入箭體筒段內,再依次將彈性繩、頭錐塞入至箭體筒段。

將三片尾翼插入尾段的燕尾槽內。(如果配合較松,則用膠點滴縫隙,使其固定;如果配合較緊,則用砂紙打磨尾翼配合面。)安裝尾翼飄帶的折疊與箭體懸掛鋸齒型疊法弓形疊法模型火箭發動機模型火箭發動機幾個基本概念

推力:推動飛行器運動的力,是火箭發動機工作時作用在發動機內、外表面上的各力的合力。總沖:對發動機的推力在整個工作時間內的積分,或者說,是發動機的平均推力與工作時間的乘積(單位:牛頓·秒)。工作時間:指發動機的推進劑從點火引燃到燃燒完畢的全部時間(單位:秒)。比沖:單位質量推進劑所產生的沖量(單位:牛頓·秒/千克,

米/秒)。模型火箭發動機結構及工作過程

發動機結構簡圖發動機典型工作曲線發動機工作過程及其

對應的火箭飛行階段模型火箭發動機分類表5.1模型火箭發動機分類表發動機類別(型號)總

沖A0~2.50N·sB2.51~5.00N·sC5.01~10.00N·sD10.01~20.00N·sE20.01~40.00N·sF40.01~80.00N·s四凱模型火箭公司生產的A、B和C型發動機的標準外形尺寸為1870毫米(直徑長度)。模型火箭發動機標識點火頭的基本結構模型火箭發動機使用的點火裝置,實際上是一個電點火頭,由導線、橋絲、熱敏藥組成。電點火頭通常經過噴管插入推進劑藥柱內孔中。發動機的安全注意事項購進的發動機和點火頭應原封不動地存放在避光的陰涼干燥處,遠離火源和電源;在臨使用前開啟發動機及電點火頭的包封,對未使用的發動機和電點火頭仍然放進包裝內,電點火頭應以軟紙包裹好;嚴禁解剖發動機和將其投入火中;12歲以下兒童必需在成人指導下使用發動機。模型火箭發動機的可靠性

模型火箭發動機和其它火工品一樣,都存在點火可靠性和工作可靠性檢測采取抽樣檢驗方法的問題,因而出廠產品也存在點火可靠性和工作可靠性的問題。(四凱模型發動機產品的可靠性為98%)發動機和電點火頭的安裝和使用將電點火頭通過發動機的噴管孔插入推進劑藥柱孔內(點火頭必須接觸到藥柱)。用小棉紙團塞住噴管孔,以固定電點火頭,防止松動脫開。將裝有電點火頭的發動機從箭體尾部放入。注意:必須以卡鉤固定,以防發動機在飛行過程中脫落。將裝好發動機的模型火箭置于發射架上;

檢查電點火頭是否固定牢靠,其兩根導線是否分開,是否與發射架的導流盤絕緣。將電點火頭的兩根導線與點火控制器的兩個接線夾相連接。注意:連接時必須切斷電源,切勿短路!插上安全銷,點火控制器上紅色指示燈亮,所有人員退到離發射架5米(適用于D型以內發動機,當使用E型以上發動機時為9米)以外的地方,按下點火控制器的按鈕,進行發射。模型火箭的發射發射場地標準的模型火箭國際賽場A-標準發射架;B-控制臺;C-預埋電線;D-安全審核;E-成績統計;F-準備區;G-觀眾席;H-發射場辦公室;I-機房;J-中心電臺發射系統普通發射架籠式發射架(導軌)點火裝置發射前的準備發射器材:發動機(按推薦型號)、點火頭、發射架、滑石粉、點火控制器、棉紙(或衛生紙)回收系統的裝配:a.打開頭錐,取出降落傘。b.堵紙:將衛生紙(棉紙)撕成略大于筒段直徑的紙片數層,頂入筒段內(注意:紙團防止降落傘被燒,其松緊度要適中且不能有間隙。可在紙團和降落傘上加適量的滑石粉,以便其順利打開。)c.折疊降落傘,并裹紙塞入筒段:將降落傘抖開,按要求重新折疊,然后在傘頭上包手掌大小的棉紙兩層,塞入箭體內。d.合攏頭錐。

發射前的準備安裝發動機

對“颶風”導彈模型a.將火箭尾部的底蓋旋下,再將發動機裝入尾段中,蓋上底蓋旋緊;b.點火頭插入發動機噴管至底部,并用棉紙團堵住以固定點火頭。對“長征三號”仿真模型a.將點火頭插入發動機噴管至盡頭,并用棉紙團堵住以固定點火頭。b.輕輕掰開卡鉤,將發動機推入尾段中,直至卡鉤將其卡住。安全檢查模型火箭發射前的各種準備工作做完以后,還要對發射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在確信發射不會對人員或周圍的環境造成任何危害時,才能進行發射。檢查項目包括發動機、發射架、回收裝置、模型的可飛性、點火系統及發射場地(發射場地應該足夠大,而且周圍無易燃、易爆物品,無高架電線、大樹、高大建筑物等)等幾個方面。

模型火箭的發射程序選擇發射場地。發射場地應符合《模型火箭安全規則》有關的規定和要求。安置發射架。發射架應平穩地放置于地面,導向桿和發射架組合牢固、發射方向調整適當。安全檢查。按上一節所述安全事項進行檢查,檢查合格后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組裝模型火箭。按照要求組裝回收裝置、電點火頭和發動機將組裝好的模型火箭平穩地安裝在發射架上。連接點火線。拔下點火控制器的安全鍵,所有人員撤離到5米以外后,再接通點火線。點火發射。待所有人員撤離到安全區以后,插入安全鍵,這時通路指示燈亮,按指揮員的點火口令進行點火發射。發射完畢,應立即拔出安全鍵,以免造成下次使用時意外點火。回收模型火箭。模型火箭在回收裝置的作用下安全落地后,由回收人員將箭體回收,以備再次使用。發射現場故障處理線路原因造成的故障處理安裝原因造成的故障處理產品本身原因造成的故障處理飛行不穩定檢查尾翼安裝是否符合要求檢查頭錐和箭體的配合是否過松降落傘安裝位置調整檢查其降落傘是否正確折疊綿紙團是否堵得過緊或過松

不正常開傘點火失敗第四部分航天模型比賽FAI運動規則對航天模型的分類

S1 高度模型

S2 載荷模型

S3 降落傘留空模型

S4 (火箭)助推/滑翔機留空模型

S5 仿真高度模型

S6 飄帶留空模型

S7 仿真模型FAI運動規則對航天模型的分類S8 火箭/滑翔機留空模型

S9 自轉旋翼留空模型

S10柔性翼留空模型除S7(仿真高度模型)類外,每個項目均按發動機總沖大小分級。目前S1B、S3A、S4A、S5C、S6A、S7、S8E為世界航天模型錦標賽正式比賽項目。國際比賽模型火箭技術要求

質(重)量:模型火箭的總質量,包括模型火箭發動機(1個或多個)在內,不得超過500克,

S7類總質量不得超過1000克。

推進劑質量:模型火箭所帶模型火箭發動機(1個或多個)的推進劑總質量不得超過125克。

工作級:模型火箭工作級不得超過3級,國際比賽模型火箭的結構要求應具有不止一次飛行的能力,并有一套能夠減緩其下降速度的回收裝置。在飛行過程中不得拋出模型火箭發動機或模型火箭發動機燃燒后的殼體,除非這些發動機包含在一個箭體內,并能按照上一要求下降。對于助推/滑翔機,

其發動機殼體不在箭體或發動機艙內,

則在下降時必須帶有一條展開尺寸不小于25300毫米的飄帶或面積不小于400厘米2的降落傘。多級模型火箭的下面級采用滾翻下降時,如果下面級有3個以上的尾翼、長度不超過發動機長度的1.5倍、并得到負責場地安全的人員認可,則允許沒有回收裝置。國際比賽模型火箭的結構要求航天模型必須采用木材、紙張、橡膠、塑料、玻璃鋼等輕質非金屬材料制作,禁止采用金屬制作模型火箭的結構部件。國際航天模型比賽的S1、S2、S3、S6、S9和S10類模型火箭必須帶有最小直徑為30毫米,長度最少為箭體全長50%的封閉外殼(即箭體筒段)。S5類模型火箭必須帶有最小直徑為40毫米,長度最少為箭體全長20%的封閉外殼(箭體筒段)。S1、S2、S3、S6、S9和S10類箭體最小長度為350毫米,S5類箭體最小長度為500毫米。對于S1類,最小箭體直徑為18毫米。國際比賽模型火箭的結構要求模型火箭應有附加的安定面,以便產生保持正確的預定飛行軌跡所必須的氣動平衡力和恢復力。S4、S8、S10類模型依靠產生的氣動升力克服重力,并能以穩定的滑翔飛行返回地面,他們的最小發射總質量(包括發動機和/或發動機艙體)不得小于各有關級別規定的最大質量的30%。

航天模型比賽總則

航天模型世界錦標賽項目模型數量發射正式報名正式飛行記時和成績評定(留空項目)高度數據(高度項目)航天模型世界錦標賽項目

從1988年起,國際航空聯合會認可下列項目為航天模型世界錦標賽項目:高度模型-S1B級載荷模型-S2B級降落傘留空模型-S3A級助推/滑翔機留空模型-S4B級仿真高度模型-S5C級飄帶留空模型-S6A級仿真模型-S7火箭滑翔機留空模型-S8E級模型數量除仿真高度模型(S5)和仿真模型(S7)限用1枚模型外,其余各項目限用2枚模型;在S3、S4、S6、S8、S9和S10類比賽中,如出現第一名得分相同的情況,運動員可增補一枚模型,并在第三輪之后飛行。發射組織:在模型火箭發射和飛行的操作期間,飛行場地上的一切有關安全和實施過程的權力,都授予場地安全指揮員。他必須是年滿18周歲以上的國際航聯內某國家航空俱樂部的成員。場地安全指揮員,可任命合乎上述條件的人員擔任他的副手。飛行許可:場地安全指揮員或他的副手,可根據待飛模型的安全程度,有權對飛行場地上所有航天模型做出同意或不同意飛行的判斷。發射裝置:必須使用能夠限制模型在水平方向上運動的發射裝置或機構,使模型獲得足夠的速度,達到安全和預定的飛行。以水平線為準,發射角必須大于60度。發射架不得使模型產生加速或改變模型動量,只能由模型自身裝載的發動機達到這個目的,不允許使用帶有機械裝置的發射架。發射發射程序:發射和點火動作必須由距離模型5米以外的點火控制器進行控制,而且必須全部由模型放飛者掌握。點火控制器必須帶有安全鍵,用以控制模型的點火和發射,只有當安全鍵插入點火控制器后,才能有效地點火。安全鍵由場地安全指揮員或他的副手掌握。當場地安全指揮員或他的副手確認模型滿足安全要求可以進行發射時,他才將安全鍵插入點火控制器以允許點火和發射。在模型火箭即將點火和發射前,必須將發射已臨近的情況通知發射點附近的人員。在模型火箭點火和發射前,必須給出至少5秒鐘的倒計時口令。氣象條件及氣流:在模型火箭點火和發射時,風速應小于35公里/小時,能見度必須大于500米。不允許用機械或被動方法制造熱氣流,如揮動外衣、散布反射片、熱空氣吹風機、利用摩托車尾氣等方法。正式報名報名:在任何項目比賽中,對所有要飛行的模型,均需由裁判員在模型第一次飛行前進行檢查并做出標記。同一模型不得同時參加兩個或兩個以上項目的比賽。模型標記和識別:參賽模型必須在外表面或尾翼上作出標記,標明運動員的FAI執照號碼,包括字母和數字,字高約10毫米。另外,還應標上運動員的國名、國徽或國際標識。模型上必須有一塊最小尺寸為1030毫米的淺色表面,供組織者做審核標記用。正式飛行一次正式飛行的定義:模型火箭點火后,模型或模型的任何部分離開發射架,不再與發射架接觸,或已升入空中,這就被認為是一次正式飛行。飛行次數:除仿真模型(S7)外,只要時間和氣象條件許可,每名運動員在各種比賽中,應有機會完成3次正式飛行。仿真模型(S7)比賽時,如時間和氣象條件許可,可完成兩次正式飛行。

記時和成績評定飛行記時,應根據不同項目和使用不同型號模型火箭發動機,

來確定最大測定時間;總的飛行時間從模型在發射架上第一個動作開始,直到模型任何一部分接觸地面為止。3次飛行時間的總和為運動員的最后成績。如出現第一名同分,應在該項目最后一次飛行后,立即進行決賽飛行。每次決賽飛行的最大測定時間應比上一輪飛行增加2分鐘。每次決賽飛行只允許試飛一次。決賽飛行的成績只用來排定比賽名次,不得用以計算團體成績。用以決定冠軍的決賽不得超過兩輪。決賽第二輪的飛行記時,應記到該飛行終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