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同步練習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選擇題1.《道德經》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其含義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張實行“仁”B.主張統治者對人民加強控制C.主張統治者清靜無為以緩和階級矛盾D.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眾多學說、學派,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又彼此論戰辯駁,形成“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戰國時期新興的士階層的崛起B.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C.春秋戰國時期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D.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統治者禮賢下士,招攬人才3.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是學習歷史的必備能力之一。春秋時期“桓王中箭”(周平王死后,桓王繼位,與鄭國矛盾激化,刀兵相見,結果王室軍隊敗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狼狽撤走。鄭國派人去“慰問”,桓王只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和“楚王問鼎”(楚莊王派使者向周天子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的故事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打破了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B.分封制遭到破壞C.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D.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漸削弱4.《〈戰國策〉書錄》:“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是以傳相放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萬乘(shèng)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新興地主階級奪權B.諸侯爭霸激烈C.諸侯國實力增強D.分封制堅強存在5.下列關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正確的有①鐵犁牛耕出現并發展②修建了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工程③手工業分工細密④貨幣流通廣泛⑤涌現出一批工商業中心城市⑥培植了水稻和粟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6.戰國時期韓非子將以下五種人稱為“蠹”(蛀蟲):學者(戰國末期的儒家)、言談者(縱橫家)、帶劍者(游俠)、患御者(依附貴族私門的人)、工商之民。這種言論適應了當時A.進行兼并戰爭的需要B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C.強化貴族統治的需要D.維護地方穩定的需要7.華夏國家、民族從春秋戰國起就逐漸加快了它的一體化進程。這種一體化進程打破“邦國”“宗族”壁障,使國家、人民不論在政治制度、個人身份、族類從屬上都發生極大變化。這一現象()A.體現了同源共祖意識的萌生B.有利于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D.導致了諸夏蠻夷界限的消失8.商鞅在變法中提出了“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論功行賞的賜爵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等措施,這有利于()A.強化對基層社會的管理B.推動新的社會階層出現C.阻斷舊貴族的上升通道D.促進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9.在春秋以前,“子”原為天子所屬的卿的尊稱。到春秋、戰國之際,由于士的社會地位提高,著書立說和聚徒講學之風興起,“子”便成為著名學者的尊稱。以下關于諸“子”的敘述符合史實的是()A.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節葬”“節用”B.孔子主張“仁”與“禮”,“仁政”是其思想的核心C.墨子是戰國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非攻”“尚賢”D.韓非是戰國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張“制天命而用之”10.[2023·廣東深圳高一期末]所謂編戶,就是將人口編制于戶籍中,是國家對國民按地區進行劃分的做法。進入戰國時期,戶口編制更趨嚴密。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可以印證上述觀點的是()A.重農抑商,獎勵耕織B.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C.普遍推行郡縣制度D.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監督11.[2023·吉林遼源高一檢測]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籠絡大量的人才資源,出現了一種特有的門客現象。門客是具有相當身份的貴族所養的一批待用之人,不乏賢士、能人、有特殊技藝之人,他們在關鍵時刻往往為主人或國家效力。諸侯國的做法()A.反映了儒學影響力不斷擴大B.壯大了門閥士族的力量C.有利于民間向學風氣的形成D.加強了君主專制的統治12.[2023·湖南衡陽高一測試]戰國時期,墨家提出“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選擇天下賢王者,立以為天子”;法家則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剪除私門勢力,選拔法術之士”。由此說明他們的思想主張()A.推動中央集權制的確立B.傾向于打破原有社會秩序C.有利于小農經濟的形成D.使人才選拔機制日益完善二、綜合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自貴且智者,為政乎愚且賤者,則治,自愚且賤者,為政乎貴且智者,則亂,是以知尚賢之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賢,使民不爭……大道廢,存仁義……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材料四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故圣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惡以防其奸,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1)以上言論都圍繞什么中心議題?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張的核心是什么(10分)?(2)為什么在同一問題上,當時社會出現各種不同的主張(2分)?(3)上述哪種主張對當時的影響最大?原因是什么(4分)?(4)上述哪種主張對后世的影響最大?原因是什么(4分)?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選擇題1.《道德經》載:“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其含義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張實行“仁”B.主張統治者對人民加強控制C.主張統治者清靜無為以緩和階級矛盾D.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答案】C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眾多學說、學派,各自提出對政治、社會乃至宇宙萬物的看法,又彼此論戰辯駁,形成“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繁榮局面。“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A.春秋戰國時期新興的士階層的崛起B.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C.春秋戰國時期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D.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統治者禮賢下士,招攬人才【答案】B3.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是學習歷史的必備能力之一。春秋時期“桓王中箭”(周平王死后,桓王繼位,與鄭國矛盾激化,刀兵相見,結果王室軍隊敗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狼狽撤走。鄭國派人去“慰問”,桓王只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和“楚王問鼎”(楚莊王派使者向周天子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的故事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打破了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B.分封制遭到破壞C.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D.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漸削弱【答案】B4.《〈戰國策〉書錄》:“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是以傳相放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萬乘(shèng)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A.周朝傳統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壞,新興地主階級奪權B.諸侯爭霸激烈C.諸侯國實力增強D.分封制堅強存在【答案】A5.下列關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正確的有①鐵犁牛耕出現并發展②修建了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工程③手工業分工細密④貨幣流通廣泛⑤涌現出一批工商業中心城市⑥培植了水稻和粟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D.①④⑤⑥【答案】A6.戰國時期韓非子將以下五種人稱為“蠹”(蛀蟲):學者(戰國末期的儒家)、言談者(縱橫家)、帶劍者(游俠)、患御者(依附貴族私門的人)、工商之民。這種言論適應了當時A.進行兼并戰爭的需要B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C.強化貴族統治的需要D.維護地方穩定的需要【答案】A7.華夏國家、民族從春秋戰國起就逐漸加快了它的一體化進程。這種一體化進程打破“邦國”“宗族”壁障,使國家、人民不論在政治制度、個人身份、族類從屬上都發生極大變化。這一現象()A.體現了同源共祖意識的萌生B.有利于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D.導致了諸夏蠻夷界限的消失答案:B8.商鞅在變法中提出了“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論功行賞的賜爵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等措施,這有利于()A.強化對基層社會的管理B.推動新的社會階層出現C.阻斷舊貴族的上升通道D.促進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答案:B9.在春秋以前,“子”原為天子所屬的卿的尊稱。到春秋、戰國之際,由于士的社會地位提高,著書立說和聚徒講學之風興起,“子”便成為著名學者的尊稱。以下關于諸“子”的敘述符合史實的是()A.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節葬”“節用”B.孔子主張“仁”與“禮”,“仁政”是其思想的核心C.墨子是戰國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非攻”“尚賢”D.韓非是戰國末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張“制天命而用之”答案:C10.[2023·廣東深圳高一期末]所謂編戶,就是將人口編制于戶籍中,是國家對國民按地區進行劃分的做法。進入戰國時期,戶口編制更趨嚴密。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可以印證上述觀點的是()A.重農抑商,獎勵耕織B.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C.普遍推行郡縣制度D.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監督答案:D11.[2023·吉林遼源高一檢測]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籠絡大量的人才資源,出現了一種特有的門客現象。門客是具有相當身份的貴族所養的一批待用之人,不乏賢士、能人、有特殊技藝之人,他們在關鍵時刻往往為主人或國家效力。諸侯國的做法()A.反映了儒學影響力不斷擴大B.壯大了門閥士族的力量C.有利于民間向學風氣的形成D.加強了君主專制的統治答案:C12.[2023·湖南衡陽高一測試]戰國時期,墨家提出“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選擇天下賢王者,立以為天子”;法家則主張“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剪除私門勢力,選拔法術之士”。由此說明他們的思想主張()A.推動中央集權制的確立B.傾向于打破原有社會秩序C.有利于小農經濟的形成D.使人才選拔機制日益完善答案:B二、綜合題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自貴且智者,為政乎愚且賤者,則治,自愚且賤者,為政乎貴且智者,則亂,是以知尚賢之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賢,使民不爭……大道廢,存仁義……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材料四夫嚴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罰者,民之所惡也。故圣人陳其所畏以禁其邪,設其所惡以防其奸,是以國安而暴亂不起。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1)以上言論都圍繞什么中心議題?各材料所提出的主張的核心是什么(10分)?(2)為什么在同一問題上,當時社會出現各種不同的主張(2分)?(3)上述哪種主張對當時的影響最大?原因是什么(4分)?(4)上述哪種主張對后世的影響最大?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1)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