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八單元教案設計_第1頁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八單元教案設計_第2頁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八單元教案設計_第3頁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八單元教案設計_第4頁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八單元教案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伯牙絕弦

題25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jù)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jīng)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重難1.重點: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點2.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計劃

2課時實授課時2課時

教時

教學

《高山流水》的樂曲

準備

教學過程個體設計

第一課時

一、欣賞樂曲,引出課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曲子

(介紹相關知識:《高山流水》,是現(xiàn)代人根據(jù)古時一首同名古琴曲而譜寫的一首

曲子,關于這首曲子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呢。引出課題,師板書)

2、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反復讀、看注釋、查工具書)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題《伯牙絕弦》引出對“絕”意的思考。

2、自讀課文(要求:自由讀三遍課文,把字音讀正確,把課文讀流利,注意把

握好停頓)

3、反饋交流:指名讀課文,正音,指導停頓;

4、再讀課文,結合注釋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課

文講了件什么事?)

三、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1、解題:讀了課文,現(xiàn)在你知道“絕”的意思了嗎?(摔斷、毀了)

師:伯牙是春秋時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應該是他的生命,可是他為什么

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斷呢?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吧。

2、讀課文,感“知音”

你能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嗎?引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仍破琴

絕弦,終身不復鼓。”(出示句子學習)

①齊讀句子,指名讀,點拔

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從這句話的意思嗎?這個謂是指什么?(“謂”:覺得、認為、

以為)

②從這句話中,我們知道伯牙絕弦原因是:________(板書:子期死)

③(伯牙認為子期死了,世界上就再也沒有“知音”(板書:知音)就摔破古琴,

從此再也不彈琴了。)

A、那什么叫知音?(相知相守,心意相通)怎樣的人才能成為知音呢?

B、再讀句子:從這句話中,你還感受到了什么?從哪個詞感受到的?

C、抓住“再無(永遠都沒有了,非常惋惜,看出伯牙對子期的敬重)、乃(感受

到了伯牙的從容與決心)、不……

3、品文本,悟知音

師:為什么知音死了,就絕弦,這倒底是怎樣的知音啊?課文中的哪個地方告訴

我們這一點了?(再讀課文,并用“______”劃出相關的語句。感受到伯牙與

子期是一對心靈相通的知音?)

⑴交流、學習: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

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

鐘子期必得之。

A指名讀句,指導朗讀;

B相機理解文中前兩個“善”的意思;

C學習對話:抓住“志”、“善”、“哉”的意思理解以及“哉”、“兮”兩個語氣詞

的運用來理解句子;

D指導朗讀,并談談感受,抓住疊詞特點,體會山之巍峨,河之廣大。

⑵拓展與運用:

A大自然的奇麗景色又何止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那伯牙還會彈些什么?(清

風、炊煙、明月、北風……)子期又聽出了什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皎皎

明月、蕭蕭北風……)

B引導學生拓展與語言運用:

是啊,他們是一對心靈相通的好友,他們之間的對話不是用語言而是用琴聲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

鐘子期日:"善哉,______兮若_____!”)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師:當伯牙志在江河

生: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志在流水,(生接)鐘子期曰:“善哉,_____”

志在明月,(生接)鐘子期曰:“善哉,_____

⑶理解“念”“必得之”:

A這就是文中所說的“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B從這個必字你還感受到了什么?(這就是心靈相通,這就是以琴相吸,這就是

心有靈犀,這就是“知音”啊……)(板書:!)

C是啊,這么知心的一對朋友,難怪“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仍破琴絕弦,

終身不復鼓。”

4、偶遇得知音

⑴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兩人之前并沒有來過往,他們只是在一次偶遇后就

成為了“知音”。

(補充材料: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

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

大發(fā)。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

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個叫鐘子期的

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你彈一首曲子聽好

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贊嘆道:“多

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贊到“多么浩蕩的江水啊!”

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

的知音啊!”于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⑵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伯牙的琴聲只有子期能聽得懂。)是啊,同學們試想

一下,伯牙當時已經(jīng)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應該整天聽到別人的夸贊,可是他為

什么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呢?(因為其他人聽不懂,他們都能真正聽懂伯牙的琴

聲。而鐘子期,只有鐘子期才能聽懂他的琴聲。……)

⑶是啊,長時間來,伯牙都沒能遇到一個人聽懂自己琴聲的人,那是多么痛苦的

一件事啊。終于在這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鐘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

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預設答案:快樂。激動。充

滿希望。欣慰。……)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心情來來讀: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第二課時

4、絕弦慰知音

⑴過渡:

師:“人生難得一知己”于是他們約好兩年之后再相聚。到了約定的日子,伯牙

滿忙期望的來到江邊,來到了與子期約定的地方,可是他左等右等等不到人,看

到的卻是子期的墳墓。此時此刻的伯牙他心情怎樣?此時的他會說些什么?會做

些什么?

(他傷心欲絕,非常難過。此時的他會坐在子期的墳前,再次彈起那首令他們惺

惺相吸的曲子...)

⑵文中是怎么寫的?(出示: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生讀)是啊,“破琴絕弦”此時伯牙他扯斷了心愛的古琴,摔碎了曾給自

己帶來無數(shù)美譽的古琴,此時此刻的他“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

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1.斷了他的前程。2.斷了他的心弦。3.斷了他的

希望。……)

⑶、指導朗讀:帶著伯牙此時的心情,我們讀: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⑷讓我們一起來記住這個故事,記住這一千古絕唱吧:請同學們自由背誦課文

四、課外拓展,學會賞析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就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

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jīng)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

出示詩歌學生讀(配樂《云水吟》):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

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三尺瑤琴為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言!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2.從這首短歌中,你能體會出什么?(機動)師:課后同學們可以去找來《警

世通言》好好看一看。

3.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也成了知

音的代名詞,雖然當年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已經(jīng)失傳,但是后人為了紀念他

們重新譜的也一樣精彩。讓我們伴著這首音樂,在傳唱這個故事中結束這堂課吧

(配樂、學生齊背課文)!

板25.伯牙絕弦

書教

伯牙善鼓琴所念絕弦

設(知音)后

計感

鐘子期善聽必得之死

26月光曲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譜寫、幽靜、蠟燭、失明、純熟、陌生、清幽、琴

鍵、陶醉、蘇醒、飛奔、記錄、萊茵河、霎時間、微波粼粼〃等詞語。

學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九自然段。

3.了解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jīng)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

情和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4.體會寫實和聯(lián)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shù)穆?lián)想,發(fā)展

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1、了解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經(jīng)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

重難情和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

點2、體會寫實和聯(lián)想相結合的寫法,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shù)穆?lián)想,發(fā)展

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計劃

3課時實授課時3課時

教時

教學

《月光曲》

準備

教學過程個體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哪些同學能自己讀懂課文,讀好以后能回答兩個問題:《月光曲》是一首什

么樣的曲子,是誰寫的?《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

二、初讀感知

1.師:《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2.結合學生回答,課件出示貝多芬資料,以激起學生學習情緒,讓我們來

看看樂圣貝多芬的一生吧:

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jīng)寫下過這

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么的

幸福!

三、學習生字詞語

1.學生自學生字詞,遇到容易出錯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結構,不懂的詞

語聯(lián)系上下文多讀幾遍,還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給本課的生字組詞語辨析。(點擊字形結構,會顯示例詞。)能說說‘幽靜

‘‘純熟''陶醉'這三個詞語的意思吧?會用這些詞語寫個句子嗎?〃(點擊課件出

示解釋和例句。)

3.學生在練習本上寫生字詞。

4.辨析部分詞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四、學習第一自然段

1.齊讀。說說你知道了什么?

課文講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傳說。什么是''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

既然是傳說,也就說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譜寫〃:

“〃歌譜〃同學們是知道的,根據(jù)歌詞寫譜,叫〃譜寫〃。如果沒有歌詞,單純

作曲子,也叫〃譜寫〃,簡單的說法叫〃譜曲子曲子寫好了,就叫什么?”(〃譜

成〃)

寫曲子叫〃譜寫〃,寫出非常壯麗的詩,也可以說〃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詩篇”

譜寫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詩篇。

五、學習課文第二意義段

1.讀書。弄清彈奏第一首樂曲的經(jīng)過。

一天夜晚,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什么?(斷斷續(xù)續(xù)的彈琴聲)

這琴聲為什么會引起他的特別注意?(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是人民喜

愛的音樂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來到一個小鎮(zhèn)上,盲姑娘也在彈他的曲子。

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同學們想一想,這幅畫上除了一輪明月、萊茵河、小路,

還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貝多芬外,根據(jù)故事的發(fā)展,畫面上還應該有什么?"(一

間小茅屋,茅屋的墻壁上最好畫上窗口,而且從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

兩個人影。)

2.“貝多芬就在幽靜的小路上散著步,他聽到從那所茅屋里傳來斷斷續(xù)續(xù)的

琴聲,你們想當貝多芬聽到這斷斷續(xù)續(xù)的琴聲,而且在這僻靜的小鎮(zhèn)上,有人在

彈他的曲子,他會怎么想?

師:為什么那琴聲是斷斷續(xù)續(xù)?(她看不見樂譜,只是聽別人彈過幾遍,就

能彈貝多芬的曲子,盡管斷斷續(xù)續(xù),不大熟練,但是很不容易。)

3.指名分角色讀第五、六兩自然段的對話。教師示范;學生練習朗讀。

第二課時

一、音樂導入,學習課文第二段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

1.聽《月光曲》。師:這時,貝多芬看到盲姑娘聽到他的曲子是這樣的興奮,

這樣的喜悅,貝多芬心里怎么樣?”

2.師生對讀盲姑娘和貝多芬的話。

(1)師:”于是,貝多芬又給她彈了一曲,這個曲子就是《月光曲》。這首

曲子是貝多芬早已譜寫好的,還是趁著興致當時彈出來的?從哪一句里可以看

出?”

(2)師:“同學們想一想,當時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chuàng)作出這樣一首世界

著名的樂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樣聽的?他們聽著,聽著,又展開了怎樣的

聯(lián)想?”“請你們看看插圖、帶著這個問題自學第二部分。”

3.(學生自學)全班交流。

“是怎樣的情景使貝多芬創(chuàng)作出這樣一首世界聞名的樂曲呢?”(老師讀課

文“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按起琴鍵來。”)

讀后描述,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景:“課文中有一幅插圖,這個情景多

美啊。蠟燭滅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交流:為了描寫這個環(huán)境,課文中用了什么詞?“(清幽)”這個“清”是“亮、

清朗”的意思;“幽”給人寧靜的美感。前面也講到貝多芬在“幽靜”的小路上

散步。“清幽、幽靜",都有幽雅、美和靜的含義。但“清幽”有光亮的意思。月

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給人寧靜的感覺。”

二、再讀想象,體會聯(lián)想

1.“現(xiàn)在就請你們把這一節(jié)課文讀一下,眼睛閉起來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

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樣?然后請你們講這幅圖。"(學生

各自準備,同座兩人對話。)

教學預設:(描述插圖)一陣風拂過,把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

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啊,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月夜呀,

身邊的窮兄妹是這樣的窮苦,他們同樣需要音樂,我一定要用我的音樂給他們帶

來快樂,給盲姑娘帶來光明,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借著月光彈起琴來。

2.師:月光是這樣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卻看不見。貝多芬的琴聲給窮兄妹

帶來了什么呢?課文上沒有寫,但是從哪兒我們可以知道?

課文是通過貝多芬的琴聲,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聯(lián)想來寫的。現(xiàn)在

我們看看下一節(jié)課文,哪些句子是寫窮兄妹倆聽琴聲的事實,哪些句子是寫窮兄

妹倆因聽琴聲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

3.學生讀寫實的部分: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

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他睜得大大的眼睛。

4.學生讀聯(lián)想,體會情境。

(1)讀書想象第一幅畫面:體會月光照耀下海波粼粼的畫面

(2)體會第二幅畫面:月亮越升越高……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的情境。

(3)隨著音樂體會第三幅畫面:皮鞋匠聽著聽著,覺得海上刮起了大鳳,

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再引導再看圖:“想一想皮鞋匠聽了琴聲,仿佛覺得大海卷

起了巨浪,貝多芬在怎樣彈琴,琴聲怎樣?”(貝多芬越彈越激動,身子也可能

搖擺起來,節(jié)奏也越來越快。)

四、引導體會聯(lián)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師:這個傳說之所以寫得這么感人,這么富有美感,是與文章中記敘中展開

了聯(lián)想有很大的關系。”

引導對比:如果把聯(lián)想部分去掉,看文章會變得怎么樣?(不那么深刻感人。)

不信,可以讀讀。

指導讀:讀這類文章時,要搞清楚哪是敘事,哪是聯(lián)想,從而很好地了解文

章的思想感情。

指導寫:作文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

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shù)丶舆M自己的聯(lián)想,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

更加豐富、深刻。

五、朗讀全文,體會文章的前后照應

“盲姑娘聽到貝多芬的第一個曲子是〃入神〃〃激動〃,聽了〃月光曲〃是〃恬靜〃

是〃陶醉〃,我們想想看這個窮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覺得怎么樣呢?她心里可能要

說什么?我們幫她說出來。”

“貝多芬說過,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而且說如果做到這一點的時

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這時貝多芬的心情怎么樣,從哪個詞兒說明他也很激

動?”(飛奔)。

師:〃同學們,我們再讀讀課文吧。大家可以跟著錄音小聲讀一次,再大聲

讀一次。〃

第三課時

一、難句講解梳理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斷斷續(xù)續(xù)的鋼琴聲從一所茅屋

里傳出來....

“斷斷續(xù)續(xù)”,說明彈得不熟練。因為環(huán)境的幽靜,所以貝多芬能聽到“斷

斷續(xù)續(xù)”的琴聲。這琴聲把他吸引住了。

2.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這句話既表明盲姑娘想聽貝多芬的演奏,又讓哥哥不要因為這件事難過。

3.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多純熟”,是說彈奏的技能熟練;“多深”,是說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現(xiàn)

出來了。這樣高超的演奏技巧,只有貝多芬才行,而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

所以姑娘猜想彈奏者便是貝多芬。姑娘的話說明她對音樂有很強的理解力,不僅

愛音樂,而且懂音樂。

4.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

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

“恬靜”,形容姑娘被音樂喚起了想象后,臉上表現(xiàn)出來的專注、平靜的神

色。“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聲中的妹妹,從妹妹專注而平靜的神情中產(chǎn)生的

感覺,感覺妹妹也和自己一樣,被琴聲帶到了月光下的大海。

5.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

“陶醉”,完全沉浸在美妙的琴聲之中了。這句話說明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是

多么的美妙!

二、佳句賞析

1.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

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好像披上了銀紗”、“清幽”描寫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

象。這樣的美,蓋過了茅屋里的窮困和凄涼。貝多芬“望了望”窮兄妹倆,寄予

深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的然而愛好音

樂的人們,就像清幽的月光照進茅屋一樣。這樣的聯(lián)想,使他接起琴鍵來。

2.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

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

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

過來……

皮鞋匠聽著貝多芬的琴聲,聯(lián)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第一幅:月亮

剛從“水天相接”處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這是一個平靜的大海的月夜。

此刻,貝多芬輕輕地按著琴鍵,音樂輕幽、舒緩。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

出現(xiàn)了“一縷縷輕紗似的微云”。隨著天氣的變化,音樂逐漸增強,曲調出現(xiàn)了

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強音樂驟然響起。浪

花“涌過來”,氣勢兇猛,音樂高昂激越,節(jié)奏越來越快。這樣聯(lián)想,從側面描

寫出了貝多芬的琴聲,融進了他心中強烈的感情,美妙動人。

三、歸納訓練

本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一個秋天的明月夜,走進簡陋的茅屋為

窮兄妹倆彈琴的故事。他觸景生情,譜寫了著名的《月光曲》。

分段段意:

中心思想:本文主要講了關于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

表現(xiàn)了他對窮苦人的同情和愛。

寫作特點:

課文在藉寫實實在在的事物時,加進了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聯(lián)想,

使文章表達的感情更深刻。

月光曲教

/太貴譜寫幽靜純熟后

聽'太窮譜成感

題27蒙娜麗莎之約

讀讀記記“探訪、交涉、風采、赴約、淡雅、捉摸、襯托、幻覺、深遠、有朝一日、

教1.

學大樣彼岸”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照畫面,了解課文中具體描寫畫像的部分,學習作者把看到

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寫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畫的魅力。

對照插圖,把具體描寫《蒙娜麗莎》畫像的部分找出來,欣賞蒙娜麗莎神秘莫測的美

重難

麗神韻和那如夢如幻的嫵媚微笑,引導學生從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雙

手和背景等具體的描寫中體會世界名畫的魅力。

計劃

2課時實授課時2課時

教時

1.課前,安排學生查閱達?芬奇的資料,搜集蒙娜麗莎的畫冊、照片、掛歷等,欣賞

教學一下這幅世界名畫。

準備2.教師準備此畫的掛圖。

3.組織學生事先相互交換傳閱,對名畫有初步的認識。

教學過程個體設計

第一課時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美妙的樂曲,令人回味無窮;杰出的畫作,讓人百看不厭。今天我們要

學習的課文介紹的是有關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

2.師生交流有關達?芬奇以及《蒙娜麗莎》的資料。

3.出示課題:蒙娜麗莎之約(齊讀)

讀了課題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緊扣課題質疑)

(二)初讀課文,感知大意。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要求:讀通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反饋交流。

課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前排隊等候欣賞《蒙娜麗莎》的心

情和此畫來紐約展出的原因;接著介紹了《蒙娜麗莎》畫像,具體介紹了畫的尺

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別詳細描寫了蒙娜麗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

她優(yōu)雅的坐姿、交疊的雙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訴大家,蒙娜麗莎給人帶

來心靈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

(三)再讀課文,感受名畫魅力

1.默讀課文,看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具體介紹了這幅名畫,找到課文5——

7自然段。

2.出示《蒙娜麗莎》的圖畫,讓學生自由觀賞,談談體會。

3.從同學們驚嘆的眼神中,老師感受到你們對這幅畫的喜愛,說說你感受

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說說感受最深的一點)

5.全班交流,感受名畫的魅力。

提問:你從哪些描寫中看出了這幅世界名畫的魅力呢?

(1)引導學生感受畫的整體。(第五自然段)

A:引導讀句子“我隨著隊伍一一我終于跟她面對面了”。

體會:幾百年來,《蒙娜麗莎》這幅畫幾經(jīng)輾轉,最后被收藏在盧浮宮。這

幅畫能夠來到紐約展出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課件補充資料:

“它曾經(jīng)先后被珍藏于不同的王宮,甚至還被拿破侖拿走,在自己的臥室里

掛了好多年。19n年,一名意大利人把它偷回了意大利。二戰(zhàn)期間,法國人為了

避免此畫落入納粹之手,曾多次轉移。這幅畫能夠來到紐約展出是多么不容易,

也是多少人渴望的事情啊!”

等待終于變成了現(xiàn)實,“近了,更近了一一我終于跟她面對面了”迫不及待

的心情躍然紙上。雖然經(jīng)過了五百多年,她仍是那么恬靜、淡雅,怪不得作者說

心中涌起一種奇異的感覺。

B、引導讀句子“她的臉頰泛著紅光——你會懷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動”。

體會:我們仿佛看到了她一頭烏黑的長發(fā),柔和明亮的眼神,真實的嘴唇,

而且更令人稱奇的是頸項里的血液也仿佛在流動,一切似真亦幻。

過渡:你還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幅畫的魅力?(微笑)自古以來,蒙娜麗莎的

微笑一直是個謎,她的微笑到底神秘在哪兒?

(2)引導學生觀察肖像畫的面部表情。(第六自然段)

引導讀句子“那微笑——幾分矜持”。

體會:當我們凝視達?芬奇的傳世名畫《蒙娜麗莎》時,常常被那帶有三分

柔情、七分迷離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時隱時現(xiàn),難以捉摸,引發(fā)人們無窮的

猜測,她優(yōu)雅的神態(tài)中閃耀著母性的光輝,女人寬容豐厚的情感是那樣令人動容,

然而又是那樣無法解讀。

小結并過渡:緊抿的雙唇,微挑的嘴角,耐人尋味的神秘的微笑,達?芬奇

用他天才的想象力和神奇的畫筆,讓蒙娜麗莎的微笑成為永恒美的象征。

(3)引入關于“蒙娜麗莎的微笑”的資料。

(4)看了這些資料,你有什么想說?(體會達?芬奇的精湛技藝和作者豐富

的想象)

(5)達?芬奇的精湛技藝除了體現(xiàn)在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上,還體現(xiàn)在哪

兒?(引出第七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重點指導觀察蒙娜麗莎的身姿、服飾與她身后的背景。特別是

她的右手。刻畫得極其清晰、細膩,她身后的背景充滿著幻覺般的神秘感。

6.作者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細致地向我們描述了蒙娜麗莎的美麗神韻,讓我

們感到蒙娜麗莎仿佛就在我們面前。作者不僅描寫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

了豐富的想象,你能找到這樣的句段嗎?

7.同學們,我們隨著作者的目光欣賞了蒙娜麗莎的風采,蒙娜麗莎的形象

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腦海里,假如你是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講解員,你會怎

么向參觀者介紹這幅畫呢?(學生準備后做講解員介紹)

第二課時

(四)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過渡:我們從作者對蒙娜麗莎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你還從

哪里看出蒙娜麗莎的魅力?

2.學生再讀課文,找到1——4自然段,從人們的等待中感受蒙娜麗莎的魅

力。

3.學生自由讀后全班交流:

(1)句子“我們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前排著隊,隊伍像一條長龍”。

(2)這幅畫從盧浮宮前來紐約,來之不易。

(3)隊伍移動很緩慢。

(五)總結升華,激情朗讀

1.過渡:同學們可真會學習,不僅從作者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蒙娜麗莎的

神奇魅力,還能夠從等待中看出畫的魅力。怪不得作者在最后說:出示第八自然

2.指名讀。

引導理解最后一句:蒙娜麗莎的生動、美麗、溫柔、神秘,在我的心底留下

了永不磨滅的印象,她已經(jīng)成為我靈魂的一部分。這句話寫出了蒙娜麗莎給人心

靈的震撼以及印象的深刻。

4.課文還有一幅圖,也是達?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

著名的宗教畫,關于這幅畫,還有一個非常生動有趣的故事呢,請同學們課后去

查找有關的資料。

(六)結語

今天,當我們站在蒙娜麗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異,她是全人類文化寶

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潔光輝照耀著我們每一個人,她在我們每一個人的

心底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同樣,他也成了我們靈魂的一部分。

我的舞

28

暗無

緣、

解之

、不

毅力

就、

、煉

風度

議、

、抗

造就

段、

、身

模仿

生、

記“降

讀記

1.讀

對”

言以

、無

私語

切切

下、

在話

、不

寒來

暑去

為、

所欲

、為

常態(tài)

一反

星、

冒金

、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