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課標指向的學習要點解釋課件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基于課標指向的學習要點解釋課件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基于課標指向的學習要點解釋課件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基于課標指向的學習要點解釋課件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基于課標指向的學習要點解釋課件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綱要上基于課標指向的學習要點解釋高中歷史課程育人價值一、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透過歷史視窗,以歷史的視角觀察人類歷史,提升歷史認識的廣度、深度和高度。)二、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掌握并運用正確的思維方法,如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比較與分類等,尤其是歷史邏輯思維能力。)三、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涉及歷史的觀念、歷史地看問題的思維習慣與方法,也包括從歷史角度形成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社會意識、公民意識等,還應包括求真求實意識、證據意識、問題意識、質疑精神與評判意識等)四、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滲透于搜集史料、整理史事、歷史思維和歷史表達等歷史學習與探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著名的德國數學家F.克萊因把中學生比作一門炮,十年中往里裝知識,然后發射,發射后,炮膛里就空空蕩蕩,一無所有了。我觀察被迫死記那種并不理解、不能在意識中引起鮮明概念、形象和聯想的知識的孩子的腦力勞動,就想起了這愁人的戲言。用記憶替代思考,用背誦替代對現象本質的清晰理解和觀察——是一大陋習,能使孩子變得遲鈍,到頭來會使他喪失學習的愿望?!薄K霍姆林斯基高中歷史課程育人策略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業質量水平劃分學業質量水平(第1-2層級中關于“時空觀念”部分)1-2能夠辨識歷史敘述中不同的時間空間表達方式;能夠理解它們的意義;在敘述個別史事時能夠運用恰當的時間和空間表達方式。2-2能夠將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框架下;能夠利用歷史年表、歷史地圖等方式對相關史事加以描述;能夠認識事物發生的來龍去脈,理解空間和環境因素對認識歷史與現實的重要性。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基本特點

以通史+專題的敘事框架,展示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本課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通過對中外歷史重大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敘述,展現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以及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從分散到整體、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肮沤裰型狻闭Z境下中華文明的流變“古今中外”語境下的中國

中國一詞至遲出現于西周初年。目前所見證據是周成王時“何尊”銘文:“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上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西周初的中國指周王所在的豐和鎬及其周圍一帶。滅商后,將商都—殷一帶也成為中國。后陪都洛陽,也被稱為中國。中國是政治中心為中心的地理中心。春秋時中國擴大到周天子“直屬區”和晉鄭宋魯衛等,大致相當于河南大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的黃河中下游地區。齊桓公取得霸主地位,進入“中國”……戰國七雄不僅以“中國”自居,相互間也承認為“中國”。秦漢時代,疆域中的大部分都可以算“中國”;所統治的邊遠地區或統治范圍之外就是夷、戎、蠻,就不是“中國”。西晉滅亡后,東晉十六國產生“中國之爭”。隋朝統一后,南北方都被承認為“中國”。類似爭論出現于北宋、遼之間和南宋、金之間,兼有雙方疆域的元朝也采用了和隋唐一樣的辦法——承認雙方都是“中國”。從明朝后期開始,來華的西方人一般都用“中國”、中華、中華帝國、中央帝國這樣的名稱,而不用明朝、清朝。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才正式成為它的簡稱,成為國家的代名詞。朕遇(東漢)光武(帝),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母,狐媚以取天下也?!稌x書·石勒載記》“古今中外”語境下中華文明的流變“古今中外”語境下的中國

“中國有著仁厚的獨裁統治,幅員廣大,禮儀繁冗,貿易繁榮,高度都市化,商業往來獨出心裁,作戰方式落后?!?/p>

19世紀外國圖書插畫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頹廢的鴉片煙管、高大的北京城墻、戴枷的罪犯、路邊的乞丐、衣衫襤褸的窮人、求神拜佛的男女、推著獨輪車的老男人、威風八面的官員出行、女人的小腳、熱鬧的剃頭攤、奢侈的宴飲、陰沉的街道、破落的神廟……19世紀70年代美國駐上海總領事西華向華盛頓報告說:“在中國居留的洋人中間,占上風的傾向是在萬國的天平上把中國人貶到很低,說他們的智能低得可憐,譴責他們的道德標準,宣稱他們死氣沉沉,缺乏精力?!薄肮沤裰型狻闭Z境下的中國

1600年以前的中國是“這樣一個帝國:它在形成之時(商朝)便融合了不同的地區和民族,并在漫長的歷史中保持對外來影響的開放,而不是一個拒絕外來影響的中央王國”?!绹敶髮W歷史系韓森(ValerieHansen)在《開放的帝國》一書的序言

“從1600年以后,中國作為一個國家的命運,就和其他國家交織在一起了,不得不和其他國家一道去搜尋稀有資源,交換貨物,擴大知識。”——史景遷(JonathanSpence)在《追尋現代中國》一書的序言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冊學習要點1: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特點。有學者指出“各文化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又有不同程度的聯系,中原文化區更起著聯系各文化區的核心作用”。這一文化結構,既體現了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統一性和多樣性,又形成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嚴文明《中國史前文化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文物》1983年第3期,第38—50頁。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課標1.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古今中外”語境下中華文明的流變學習要點2:理解中國早期國家特征(1)夏、商、周是中華文明和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也是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和繁榮時期。早期國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社會發展的產物,又為秦朝開辟的大一統國家奠定基礎。(2)和傳說時代相比,早期國家的不同點主要在于:世襲王朝,具有行政、司法等職官和軍隊的國家機器。這些不同點正是早期國家和秦朝及其之后的大一統國家相比的共同點。早期國家以部族聯合或宗法制、分封制為基礎的國家管理,比較松散,王權的集權程度不高。商朝的內外服制、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商周的井田制是理解早期國家特征的關鍵。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課標1.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古代文獻中關于夏朝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尚書》《詩經》和《史記·夏本紀》中,但至今尚未發現像商周那樣用甲骨文、金文來記錄當時史事的材料。如果我們采用“從已知到未知”的方法“多重證明夏朝”存在,應該怎么做?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課標1.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之制(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古今中外”語境下中華文明的流變學習要點3: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戰國時期,社會充滿了新與舊的矛盾。隨著鐵犁牛耕技術的興起,井田制已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工商業的進步和貨幣的廣泛流通,使統治者重新考慮產業重心的問題。出于社會轉型和兼并戰爭的需要,變法成為諸侯的共識。有學者指出:“各國變法,其基本內容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富國、強兵與君主集權?!?/p>

商鞅變法中的重農抑商、獎勵軍功、土地私有、推行縣制和什伍連坐等措施就是呼應時代發展的最強音,并使秦國從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走向大一統。蕭平漢《戰國變法運動與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學術交流》2001年第2期,第130—133頁?!菊n標1.2】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法家之學,在先秦諸子中,是最新穎的,最適合于時勢的?!抑畬W,亦自有其落伍之處。落伍之處在哪里呢?便是不知道國家和社會的區別。國家和社會不是一物。因此,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內是一致的,過此以往,便相沖突。國家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國家的權力,只該擴張到一定的程度,過此以往,便無功而有罪。法家不知此義,誤以為國家的利益,始終和社會是一致的。……秦始皇既兼并天下之后,還不改變政策,這是秦朝所以滅亡的大原因。這種錯誤,不是秦始皇個人的過失,也不是偶然的事實,而是法家之學必至的結果。所以說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獏嗡济恪吨袊幕枷胧肪欧N》【課標1.2】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學習要點4:了解孔子、老子學說與百家爭鳴局面及其意義春秋時期,孔子就倫理和政治重建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老子的思想包含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反對制度束縛。戰國時期社會沖突和矛盾更加激烈,原有的舊制度分崩離析,士人隊伍進一步擴大,代表不同社會階層的各學派之間競相發表見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思想領域的體現,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諸子百家思想不僅為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對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發展影響深遠,其智慧在現代社會仍極具借鑒意義?!菊n標1.2】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學習要點5:認識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秦朝建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從軍事、制度、經濟文化等層面鞏固統一,并確立中央集權體制。隨著秦的滅亡,其很多舉措被質疑和否定,直到漢武帝時期,通過對內對外的一系列措施充分鞏固了大一統國家的發展模式。秦漢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華文化共同體初步定型?!菊n標1.3】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家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菊n標1.3】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家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菊n標1.3】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家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皾h初諸臣,惟張良出身最貴,韓相之子也。其次張蒼,秦御史;叔孫通,秦待詔博士。次則蕭何沛主吏椽,曹參獄椽……其余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皆白徒。樊噲則屠狗者,周勃則織薄曲吹簫給喪事者……一時人才皆出其中,致身將相,前此所未有也。蓋秦、漢間為天地一大變局。”——趙翼《廿二史札記》【課標1.3】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家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中國傳統王朝發展脈絡:以中原為中心的放射狀發展;北方游牧政權并行發展。西漢:南北兼跨的一種嘗試,西漢疆域進入草原區域。【課標1.3】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家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絲綢之路上流通著大量的、品種多樣的手工業品和農產品(絲綢、香料、生姜、肉桂等)。……商人、傳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帶著他們的信仰、價值觀念和宗教新年來到遠方: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經過絲綢之路吸引了遠方的信教者。同時,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旅行者如病菌也穿過絲綢之路,在遇到新的感染人群時引發毀滅性瘟疫?!缎氯蚴贰稰315下冊教材P9《學習聚焦》:古代文明的區域性擴展促使帝國興起,帝國的統治進一步鞏固擴大了古代文明區域。P12:古代世界各地區的經貿往來,以及思想、文化和技術的傳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現,促進了文明的發展。學習要點6: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

秦的速亡與秦的暴政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兩漢衰亡則與其統治后期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破產流亡這兩大社會矛盾發展態勢密切相關。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土地兼并的必然現象,致使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的尖銳。與早期國家相比,大一統國家國力強盛,對社會控制更加緊密,但統治缺乏彈性。秦朝和兩漢展現了中國古代大一統國家覆亡的主要模式,即亡于內部的社會矛盾,但具體又有不同,秦朝是危機急劇爆發,兩漢則是危機逐漸積累。【課標1.3】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家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學習要點1: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至隋唐時期的民族交融和區域開發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頻繁更迭,在民族遷徙、沖突戰爭、友好交往、統治者改革等方式的影響下,民族交融成為這一時期的歷史大趨勢。漢人政權南移、北方人口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的整體開發,經濟重心開始南移。隋唐盛世在很大程度上是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的成果。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中繁榮昌盛的階段,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民族交融成為這一時期的突出特色。中央政府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對周邊地域的管理,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對我國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積極貢獻。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課標1.4】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隋唐帝國的形成過程實際就是一個政治統一的過程,它具體體現在北周吞并北齊——周隋革命——隋的南北統一這樣一個歷史進程中,而直接成為這一政治統一進程起點的,則是北魏的內亂。內亂既是北魏式統一政治出現破綻,產生分裂的結果,同時也是歷史歸結于隋唐這樣一個大統一時期的出發點。“古今中外”語境下中華文明的流變隋唐既繼承了漢魏以來的中原文化傳統,有融匯了北方草原族群的文化因素。國家與社會都呈現出一種繁榮宏大的氣象,推動著中華文明演進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降至武則天、唐玄宗,隨著關隴集團壟斷政權局面的結束,李唐皇室蛻變成“奉長安文化為中心,恃東南財賦以存立”的統治群體中心,促進了中華文明新文化的形成和繁榮。【課標1.4】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學習要點2:認識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從保證農民生產的租庸調制到“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的兩稅法,反映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征稅的主要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學習要點3:認識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成就教材P47《問題探究》:【課標1.4】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唐朝以核心的農耕文明區為中心,不斷開疆拓土,實現“南北兼跨”的局面。唐朝的南北統轄,東西兼顧的力度與局面的維系能否成功決定了行政建制與軍事控制的長久或斷裂,建基于行政之上的疆域亦呈現伸縮不定之狀態。1、中原核心區決定了王朝能否存在的基礎,是否繁榮。2、周邊地區決定了王朝是否能成為空前帝國或是某一特定地域的王朝(宋和明朝)。馮道(882-954年),瀛洲景城人(今河北交河縣)。唐末投劉守光作參軍,后投河東監軍張承業當巡官。張承業重視他的“文章履行”,推薦給晉王李克用,任河東節度使掌書記。后唐莊宗時任戶部尚書、翰林學士,明宗時出任宰相。后晉高祖、出帝時均連任宰相,契丹滅晉后,被任為太傅,后漢代晉后任太師,后周代漢后依然任太師。周世宗政北漢前,馮道極力勸阻,激怒周世宗,令監修周太祖陵墓。后去世。“古今中外”語境下中華文明的流變“道之履行,郁然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于再三者哉。”——薛居正《舊五代史》“無廉恥者”——歐陽修《新五代史》;“奸臣之尤”——司馬光他(晉高祖石敬瑭)要馮道出使遼國行禮,表示對父皇帝的尊敬。馮道毫不猶豫,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好個奴才的奴才!——《中國通史簡編》第三單元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課標1.5】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習要點1:認識兩宋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氨境雌浔?,使內外皆柔,雖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薄纤稳~適《水心別集》卷14《紀綱二》宋生于憂患,長于憂患,死于憂患。【課標1.5】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學習要點2: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遼夏金元諸少數民族政權,堅守草原本位的同時經營漢地,促進了民族的交融,推動中國政治中心的北移,以及政治與經濟中心的進一步分離。遼夏金因俗而治,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元朝糅合遼、金、宋的法統,建立起以維護蒙古貴族特權、皇權膨脹、“臣僚奴化”為主要特征的“家天下”政治形態,對明清產生重要影響。元朝交通空前發達,南北經濟差距進一步拉大,中西交往盛極一時,民族矛盾突出,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也得到進一步加強。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導致中國政治中心確定在北方,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改變了統一王朝之下南北關系的格局。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課標1.6】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以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學習要點1:認識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意義。學習要點2:認識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和面臨的危機。(1)明朝對東北、西北、西南邊疆采用衛所和土司的雙重管理體制,加快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從羈縻政策到直接管轄的變化。西南改土歸流雖是在清朝大規模推開的,但卻是在明朝就開始了。(2)在整個世界變化的框架中,觀察明清的重要變化和面臨的危機。“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展現了中西以不同方式推進全球化;中國主動建構了“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推動了新興太平洋貿易的發展。將商業貿易、人口流動、區域開放等視為明清國家邊疆拓展和加強管理的動力。趙軼峰:明清社會定義為“帝制農商社會”,呈現出一種新舊雜陳的狀態(《明清帝制農商社會研究初編》,科學出版社,2017年)黃宗智:是人口壓力造成經濟的“過密化”或“內卷化”,導致了明清工商業經濟的活躍,因而是沒有發展的增長(參見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華書局,1986年;《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華書局,1992年)李伯重:16世紀50年代以降江南地區的經濟變化,稱之為“早期工業化”,明清江南工業發展同樣屬于由勞動分工和專業化推動的“斯密型成長”,而且如果沒有西方的入侵,這種發展還有很大空間,盡管并不一定能導致資本主義的近代工業化(《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觀照英國首發工業革命的背景)“古今中外”語境下中華文明的流變第五單元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課標1.7】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學習要點1:認識列強侵華的史事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學習要點2:概述晚清時期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學習要點3:認識中國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抗爭和探索及其存在的及局限性(1)現代化:懵懂無知的現代化(鴉片戰爭)——走火入魔的現代化(太平天國)——刻不容緩的現代化(甲午戰爭)——步履蹣跚的現代化(辛亥革命)——以誰為師的現代化(五四運動)(2)核心問題:為什么要現代化(鴉片戰爭);要什么樣的現代化(太平天國);為什么要快速現代化(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什么是最適合中國的現代化(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李元亨.專題教學如何突出主題立意,《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12)【課標1.7】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學習要點1:認識列強侵華的史事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學習要點2:概述晚清時期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學習要點3:認識中國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抗爭和探索及其存在的及局限性(1)傳統政治體制變化:聯系兩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相關史事,了解清王朝慈禧—奕?集團和湘淮官僚集團興起的歷史面相,分析、評價其試圖解決國弱民貧問題的自救方案,認識到洋務運動(160周年)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但未能挽救國家落后沉淪的局面。東南互保是地方督撫第一次挑戰中央權威,刺激了地方的離心,表明了中央權威的式微與地方勢力的擴張。(2)中西交往:天朝上國的心態—頑強的文化優越——封閉狀態下的極度自信——非理性的保守——群體性的文化自卑心理——學習西方時的焦慮、緊張(比較日本明治維新時的始驚、次醉、終狂)“古今中外”語境下中華文明的流變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1901年梁啟超《李鴻章傳》第六單元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課標1.8】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學習要點1: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并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要點2: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學習要點3:探討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1)辛亥革命:為什么清政府“招人恨”?“舊邦”如何“新造”?1912年2月15日,南方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就這樣落到袁世凱手里。(2)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尤其是袁世凱敗亡后,中國重新落入黑暗的深淵。但中國在國際地位、經濟、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諸方面出現種種新氣象。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課標1.9】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學習要點1:認識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意義;學習要點2: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重大意義;(100周年)學習要點3: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學習要點4: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及其統治;(形式上基本統一中國)學習要點5: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和紅軍長征的意義在巧渡金沙江后,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長征實現紅軍的戰略大轉移,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共發動一系列武裝起義,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道路。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課標1.10】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通過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理解十四年抗戰勝利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歷史意義。學習要點1: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增加《拉貝日記》和《南京大屠殺重要文證選錄》等證明材料,重慶的無差別轟炸,慰安婦等日本犯罪行為學習要點2:認識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過程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局面基本結束,全國團結抗戰局面初步形成。洛川會議的《關于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共全面抗戰路線1937年9月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課標1.10】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學習要點3:知道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抗戰的主要史事。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斃傷日軍4萬余人;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武漢會戰前,毛澤東在延安發表《論持久戰》的演講;武漢會戰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斃傷日軍近4萬人;抗戰相持階段中,中國軍隊繼續奮勇抗擊日軍。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拼死抵抗,取得會戰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國人民抗敵意志高昂,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遷到大后方,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決心?!巴钅鲜伦儭?、大生產運動、三三制政權建設、《延安頌》等學習要點4: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予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學習要點5:理解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課標1.11】人民解放戰爭通過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學習要點6:知道人民解放戰爭的主要進程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并通過《史料閱讀》欄目講述不同階段雙方兵力對比情況。詳細介紹了遼沈、淮海和平津戰役;北平談判等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治覆滅,中華民國時期結束。學習要點7:探討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第149頁《學習聚焦》:國民黨的倒行逆施所導致的經濟、政治困局,表明國民黨政權面臨著統治危機?!稓v史縱橫》: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第二條戰線第九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課標1.1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及向社會主義過渡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學習要點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學習要點2: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第157頁《學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