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的認知療法_第1頁
貝克的認知療法_第2頁
貝克的認知療法_第3頁
貝克的認知療法_第4頁
貝克的認知療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貝克的認知治療法編自《咨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GERALD.COREY著李茂興譯/centre/therapeutics/cognize/200309/25772580.shtml理論依據貝克(Beck)發展出來的認知治療法的基本論點與理性行為治療法有許多相似處。認知治療法和理性行為治療法都是主動的、指導的、有時間限制及有結構性的治療法(Beck,Rush,Shaw&Emery,1979)。這是一種洞察治療法,強調認知以及改變負面的思考與不適當的信念。貝克的方法的理論論點是,人們的感覺與行為取決于他們如何建構其經驗。他的研究工作獨立于艾里斯,但兩者對于協助當事人了解與放棄自我挫敗認知的目標是一樣的。貝克與艾里斯曾交換過彼此的意見,貝克推崇艾里斯引進「人們的信念是可以理解的」的基本觀念,以及甚至能說服懷疑者相信「認知因素是改變感受與行為的一條途徑」;艾里斯則推崇貝克思想極為清晰,研究工作對于心理治療有很大的貢獻(Weishaar,1993)。艾里斯推崇貝克及其學生,對于功能不良的信念及如何改變這些信念使產生療效,已進行了相當卓越的研究工作,并收集相當有價值的研究資料(personalcommunication,1994)。貝克提出情緒困擾的認知模式,基本理論是:若要了解情緒困擾的本質,必須把焦點放在個人對于引發困擾的事件的反應或想法(DeRubeis&Beck,1988)。其目標在于改變當事人借助自動化的想法而形成其轉發上的基模(schema),并開始推動改造基模的構想。(譯制:有關基模一詞及其相關研究,請參考拙譯《社會心理學》一書,里面有精彩的分析探討)在做法上是鼓勵當事人收集與評估支持其信念的證據。臨床研究指出,認知治療法可廣泛地用于治療各種心理異常,特別是抑郁與焦慮異常(Beck,1991)。并且認知治療法也已成功地用于治療恐懼癥、心身癥、飲食異常、憤怒、恐慌異常、濫用藥物(Beck,Wright,Newman,&Liese,1993);慢性疼痛(eck,1987),以及危機處理(Dattilio&Freeman,1994)。認知治療法的原理貝克是一位長年從事精神分析的治療者,他對于當事人的自動化思考(指特殊的刺激會引發個人獨特的想法,并因而導致情緒反應)很有興趣。在他的精神分析研究中,他曾探討抑郁的當事人是如何將其憤怒投射到夢境中的內容。他要求當事人去觀察這些宛如反射作用而且很難「關掉」的想法。并且這些負面的想法即使與客觀的證據矛盾,還是會固執地存在。情緒困擾的人傾向于會犯「獨有的邏輯錯誤」(characteristiclogicalerrors),即以自我輕賤的方式來扭曲客觀的現實。認知治療法認為,心理問題的病因根源于普通的心理過程,諸如:有瑕疵的思考、根據不正確或不充分的信息就妄下不正確的推論,以及未能分清楚幻想與現實。以下是人們在處理訊息時常見的扭曲情形,這些已證實會導致錯誤的假定與觀念(Becketal,1979;Beck&Weishaar,1995;Dattilio&Freeman,1992):■隨意推論(arbitraryinference)指沒有充足及相關的證據便任意下結論。這種扭曲現象包括「大難臨頭」或對于某個情境想到最糟的情況。各位現在可能認為自己尚不能被同事或當事人喜歡或尊重之前,就已經開始擔任咨詢員的工作,或認為當年為了取得學位而愚弄了教授們,現在他們一定已經看穿你了。■選擇性斷章取義(selectiveabstraction)指根據整個事件中的部分細節下結論,不顧整個背景的重要意義。這么做的假定是,重要的事件是指失敗及跟剝奪有關的事件,身為一個咨詢員,你也許會以自己的錯誤及弱點來評估自己的價值,而不是以自己的成功來評判自己。■過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指將某意外事件的產生的不合理信念不恰當地應用在不相干的事件或情況中。例如,你曾咨詢過一位青少年而碰到困難,于是你便下結論說你對青少年的咨詢是不擅長的,你也可能下結論說你沒有能力幫助任何人。■擴大與貶低(magnificationandminimization)指過度強調或輕視某種事件或情況的重要性,例如,你可能假定,在咨詢中即使是很小的錯誤都可能造成危機,甚至導致對方的心理傷害。■個人化(personalization)指一種將外在事件與自己發生關聯的傾向,即使沒有任何理由也要這樣做。例如,如果當事人第二次治療未到,你就認為是自己第一次咨詢不力所致。■亂貼標簽(labelingandmislabeling)指根據過去的不完美或過失來決定自己真正的身份認同。因此,如果你未能符合所有當事人的期望,你可能對自己說:”我是個完全沒有價值的人,應該立刻把咨詢執照撕掉。“■極端化思考(polarizedthinking)指思考或解釋時采用全或無(all-or-nothing)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的方式極端地分類。這種二分法的思考把事情只分為”好或壞“,例如,你可能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那么就不是完美的咨詢員;或你可能認為自己是個完美而且有能力的咨詢員(指你能成功地咨詢所有的當事人),而一旦你發現自己并非全能時,你就會把自己看成徹底的失敗者(根本不容許自己犯任何錯誤)。認知治療者會教導當事人如何通過評估過程,去辨認扭曲與導致功能不良的認知,并通過雙方的努力合作,使對方學會分辨自己的想法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進而了解認知對感覺、行為、甚至環境中的事件的影響力。咨詢員會教導對方去認清、觀察并監控自己的想法與假設,特別是那些負面的自動化思考。當他們進行自我觀察,了解到不切實際的負面思考如何影響自己之后,接著便會檢視那些支持或反對自己認知的證據,使自動化思考與現實做比較。這個過程包括:與咨詢員進行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做家庭作業、收集自己所作的假定的相關資料、活動記錄,以及做各種不同的解釋。最后他們會對自己的行為提出假設,并學會使用特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應對技能。跟理性行為療法一樣,認知療法借用相當多的行為治療技術。最后,當事人學會以實際、正確的解釋去取代偏差的認知,也學會改變那些扭曲其經驗并使功能不良的信念與假定。與理性行為療法不同的地方貝克的認知療法與理性行為療法對事實的驗證都采用高度的結構性,使當事人在經驗層次上能逐漸了解自己對于真實的情境所做的錯誤的解釋。然而,理性行為療法與認知療法之間仍有許多重要的差異,特別是在治療方法與治療風格方面。正如現在大家所了解的,理性行為療法往往相當具有指導性、說理性與面質性;相反的,貝克強調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強調協助當事人自己去發現錯誤觀念,并比理性行為療法更具結構性。通過這種反映式的詢問過程,貝克致力于與當事人建立起合作氣氛,以測試其認知的有效性(這一過程貝克稱之為”合作式的經驗主義“)。療效是當事人通過收集到矛盾的證據,進而面質自己的錯誤信念所產生的。埃利斯則致力于說服當事人認定自己的某些信念是非理性的;他會指出這些信念就是發揮不出功用,并且大部分是通過一種理性的爭論。REBT旨在有意促進當事人去發現自己的教條主義與絕對性的思考方式,進而有力、重復地加以減少。貝克對理性行為治療法的非理性信念的要領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告訴當事人自己正在做「非理性的思考」可能會有害,因為許多人相信他們是「根據真相來了解事情」的(976,p.246)。他認為功能不良的信念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它們干擾了正常的認知過程,而不是因為它們是非理性的(Beck&Weishaar,1995)。他以較正面的角度來看待偏差的信念,相對于REBT認為偏差的信念在哲學上與現實不相容。(Weishaar,1993)。相反的,貝克強調,「不正確的結論」(inaccurateconclusions)比「非理性信念」貼切,因為某些觀念并不是非理性,而是太絕對、太廣義、太極端了。貝克認為,人們是遵循「規則」(即前提假設或公式)在生活著,他們之所以產生困擾是因為他們使用著一組不實際的規則在貼標簽、解釋與評估情境,或者是不適當或過度地使用這些規則。如果當事人使用著一組可能使生活不幸的規則,則治療者會建議他們考慮改變規則,而不須去教導、訓誨對方,因此認知治療往往在開始時會先認清當事人的價值觀,并在咨詢中持續地要求對方對自己的信念提出證據。「你認為……的證據在那里?」是常向對方詢問的問題。認知治療法的治療關系與理性行為治療法最主要的差異之一在于前者強調治療關系。如上面所述,艾里斯視治療者扮演教師的角色,不認為溫暖的治療關系是必要的,即使溫暖的關系可能有其益處;相反的,貝克(1987)強調治療關系的品質是認知治療法的基礎,成功的咨詢要靠治療者某些令人喜愛的人格特點,例如,真誠溫暖、正確的同理心、不批判地接納,以及與當事人建立信任與支持的關系,羅杰斯在個人中心治療法中所提出的「治療的核心條件」,在認知治療法中也視為是必要的,但是若要產生最佳的治療效果,單有這些還是夠的。咨詢員也必須對于認知有清楚的要領、積極、有創意、能夠通過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引導當事人,以及擁有足夠的知識與技能,能使用各種認知技術與行為技術,引導當事人自我發掘,進而產生改變(Weishaar,1993)。咨詢員擔任催化劑與向導的角色,協助當事人了解其信念與力度會影響其感受與行為。咨詢員促使當事人去體驗矯正的經驗,使對方在認知上產生改變,并能學會一些新技能(Becketal,1979;1995Beck&Weishaar,1995)。治療技術作用在治療者與當事人之間已建立起「治療的合作關系」時最為有效。這點與下列的理論假設是一致的:人們的內心溝通可能浮現上來反省:當事人的信念對于個人有重要意義;以及這些意義可以由當事人去發掘,而不是由咨詢員去教導對方或加以解釋(Weishaar,1993)。認知治療者會持續、主動,以及謹慎地與當事人接觸,也努力使對方主動提出可以驗證的假說。貝克認為,咨詢過程中合作的伙伴關系,可以促使當事人自己去評估那些富有有個人意義性的負面假定,這相對于由咨詢員直接建議當事人采納哪些替代認知(Beck&Weishaar,1992)。這種作法的假設是,思考與行為要長期改變,需要配合當事人的了解、察覺及努力(Becketal.,1979;1995Beck&Weishaar,1993)。這使認知治療法跟REBT一樣,成為一種整合性的心理治療法。操作方法及程序認知治療法的臨床程序認知治療法的基本程序是:一,讓當事人對于治療有一正確的認知,消除治療的神秘色彩;二,促使當事人去監視那些伴隨產生煩惱的想法;三,使用認知技術與行為技術;四,通過置身于產生問題想法的問題情況的過程,指出與挑戰當事人的想法;五,借助在現實世界中加以測試來檢查信念與假設,以及教導當事人學會一些技能,避免病情復發(Becketal.,1979)。認知治療法所使用的治療方法,在目的上是協助當事人測試其認知的有效性。其中包括:認知技術與行為技術,并且有許多與REBT及行為治療法雷同。認知技術許多REBT所使用的認知技術,也為認知治療法所采用,例如,挑戰當事人指出其信念的證據何在。此外,認知治療法會協助當事人去探索其認知上的扭曲情形,以及以較正確而成功的心像去取代負面的心像。當事人還須經常地進行認知練習。行為技術跟REBT一樣,認知治療法向行為治療法借了許多行為技術。最終,當事人會學到以合乎實際而正確的認知去取代偏差認知,以及修正那些功能不良的信念與假設(Becketal.,1979)。這些技術包括:果斷訓練、行為練習、布置家庭作業、放松方法、社會技能訓練、羞惡攻擊練習,以及書籍閱讀治療。認知治療法通常會根據當事人的特定問題以及治療關系的程度而指派不同的家庭作業。一般而言,在治療初期,咨詢員會負起指導的角色。正如我們所了解的,許多治療取向都使用家庭作業。認知治療法的家庭作業在目的上不僅在于教導當事人學習新技能,同時也促使他們能夠去測試其信念在現實世界里的有效性。本療法強調自我協助的任務指派,視之為治療過程的延續。家庭作業也包括閱讀一些解釋認知治療法的哲學的相關書籍,視為行為治療的輔助工作(Dattilio&Freeman,1992)。常推薦的書籍包括:《愛是永遠不夠的》(LoveIsNeverEnough)、《好感覺手冊》(TheFeelingGoodHdandhook)、《擁有自己的生活》(OwnYourOwnLife)以及《我會、我能、我應該》(Woulda,CouldaShoulda)。通過這些自助書籍,認知治療法得以廣為人知。這些書籍對于如何處理人們的一些困擾,也提供了實踐知識。認知治療法在本質上屬于心理教育模式,因為它強調治療是一種學習過程,包括:獲得與練習新技術、學習新的思考方式,以便能更有效地處理問題情境。這種教育色彩充斥著整個治療過程。到了治療的最后,當事人會知道如何有效避免病情復發。他們會去復習他們所學到的,包括:認知上與行為上,并且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與家庭作業,他們能夠提高維護新技能的機會,避免陷入過去那些無效的行為模式。適用領域及對象認知治療法的應用認知治療法一開始在治療抑郁癥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同時對于治療焦慮也投入廣泛的研究。有關學者指出,在心理衛生領域里所遭遇的常見心理障礙,認知治療法有其療效(Dattilio&Freeman,1992)。其優點之一是療程的輔導次數有明確的界限,研究指出,許多心理障礙經過十二至二十次的輔導后,癥狀就會減輕。目前認知行為治療法已作用在兒童家庭的輔導、父母的訓練、兒童虐待、藥物濫用、婚姻困擾、離婚咨詢、焦慮異常、技能訓練、壓力管理,以及保健問題等領域(參考Granvold,1994;Reineke,Dattilio,&Freeman,1995)。該領域的專家指出,認知治療法的臨床治療范圍包括:一般性的焦慮異常、成就焦慮、社交性恐懼癥、恐怖打擊、慢性疼痛、創傷后的壓力異常、調離異常、自殺行為、飲食異常、邊緣人格異常、自戀人格異常、婚姻與家庭失和,以及精神分裂異常。很顯然,認知行為治療法在設計上可以適用所有年齡段的當事人及各種兒童。(Freeman&Dattilio,1992;Freeman&Dattilio,1994)。個案舉例認知治療法應用實例以下所述的例子說明了認知治療法能使當事人對事情產生不同的解釋,進而改變其感覺(Beck,1976):情境是你的教授在某一節課堂中,并未請你發言,使你感不快。在認知上你的思考告訴自己說:「教授認為我很笨,不能提供什么有價值的思想。何況,他是對的,因為每個人都比我聰明,比我會說話。」一些可能的「其他解釋是:教授是想讓所有人都加入討論,但因時間緊迫需要趕進度,或者他已經了解了你的觀點。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貝克企圖促使當事人能察覺其思考模式中的扭曲部分。讓對方看清自己錯誤的推論,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做出草率結論(例如,說自己笨,無貢獻價值,)以及了解思考過程的擴大現象,即將事件的意義加以夸張(例如,教授認為你笨所以沒有請你發言)。貝克強調,這種扭曲是因為忽視情境中的其他重要信息、過度簡單化、僵硬的思維、以及將單一失敗的事件加以概括化所致。在認知治療法的療程中,當事人同時會了解到思考過程的放大或貶低現象,即夸大某事件的涵義(你相信教授認為你笨,因為在課堂中無視于你的存在),或貶低自己(認為自己在課堂中的價值很低)。貝克在治療中會讓當事人了解自己是如何忽視在某一情況中的重要方面而在思考上過于簡化或僵化,以及根據單一失敗的例子就加以推論概括。抑郁的處理認知治療法起源于處理抑郁。貝克不認為抑郁是往往是內隱的怒氣所引發的,并把重點放在抑郁的負面思考上。在抑郁的當事人自上,他發現了負面的思考與偏差的理解(DeRubeis&Beck,1988)。在一項較早的研究中(形成其理論的重要骨架)貝克甚至從抑郁當事人的夢中內容找到認知上的錯誤(Beck,1963)。貝克(1987)在論述中提到,抑郁癥有三種認知型態。根據這個模式,有三個要素會產生三種不同的抑郁癥狀。第一個要素是對自己有負面的看法。他們沒有考慮環境因素,全看自己的表現不佳情形來責備自己;他們認為自己缺乏獲得快樂的重要特質。第二個要素包括傾向于以負面方式來解釋自己的經驗。抑郁的人們傾向于會選擇一些負面的事件來印證迎合其負面的結論。第三個要素是抑郁的人們對于未來抱著抑郁的看法與悲觀的投射,他們似乎預期著目前的困難會繼續下去。并且他們所期望的似乎只有失敗。有抑郁傾向的人常會自己設定僵硬、完美的目標,并且往往不可能達成。這種人的負面預期太強烈了,以至于即使在某次特定工作中獲得成功,他依然會預期著下一次的失敗。他們會過濾掉成功的經驗,因為這與負面的自我概念不相容。他們的思考內容會集中在某些重要的挫敗上;這些無法彌補的損失與負面預期的感覺導致情緒的悲傷、失望與冷漠。貝克的抑郁量表(BeckDepressionInventory,簡稱BDI)是一個標準化工具,可用以評估抑郁的程度。量表中的項目是探討可觀察到的癥狀及抑郁者的基本信念。此量表包括以下二^一個領域里的癥狀(Beck,1967):■悲傷悲觀失敗感失望■罪惡感■懲罰感■自我嫌棄自責自殺念頭■哭泣的時間長短■易怒■社交退縮行為■優柔寡斷■扭曲的身體形象工作壓抑■睡眠困擾■容易疲勞■胃口不佳■體重減輕失眠現象■失去主動性貝克的治療法在處理抑郁時,會注意明確的問題范圍(癥狀),以及當事人對該癥狀所陳述的理由。有些抑郁的行為癥狀是不活動、退縮和逃避。當事人會說他們太疲倦以至于無法做任何事,而如果他們的活動多起來的話,情形就會更糟,并且他們會在任何嘗試的事情上失敗。此時,治療者會使用蘇格拉底式的問題去詢問,例如,「嘗試會使你失去什么:如果你處于被動,會不會更糟呢?你怎么知道嘗試是無意義的呢?治療過程是擬定一系列的活動日程表,其中有一級一級的任務需要對方去進行。這會要求對方先去完成較容易的任務,使他們開始活動起來,并因此獲得一點成功,而變得稍微樂觀一點。「做點事」比「什么都不做」會讓人覺得舒服一點,此時的重點是雙方密切合作。有時,一些抑郁的當事人可能會有自殺的念頭。他們常會有以下想法:「我是別人的負擔。我不能應付自己的問題。沒有進展下去的可能性。既然我如此不幸,我必須逃避」。認知治療法的策略是,揭發對方的矛盾感覺,提出替代的選擇,并把問題減少至可控制的程度。例如,治療者也許會要求對方列出求生和求死的理由。如果對方能因而發展出對問題的替代觀點。就可擬定替代的行動方案。結果是對方不僅會覺得更好,還能更有效地表現其行為。大部分的抑郁者的主要特征是自我批判。自我痛恨所隱藏的是脆弱、無能,以及缺乏責任感的態度。此時有許多治療策略可以應用,包括可以要求對方提供過度自我批判的理由。治療者可能會問,「如果我犯了像你一樣的錯誤,你是否會像輕視你自己一樣地輕視我?」有技巧的治療者也許會扮演對方的角色,表現出無能、笨拙和脆弱的模樣。對于扭曲的認知和任意的推論,這些技術會有效果的。接著,治療者可與當事人一起討論「應該如何如何等強制要求」(tyrannyofshoulds)會如何導致自我痛恨與抑郁。抑郁的人通常會體驗到痛苦的情緒。他們可能會說無法忍受痛苦,或沒有什么能讓他們感覺好一點。對抗痛苦情緒的治療方法是幽默,治療者可以示范指出情境中諷刺的一面。甚至如果當事人能在生活中稍微體驗到一些值得高興的事情,就能做為悲傷的解毒劑。在他們認知系統中,這種改變與自我批判的態度是不相容的。抑郁的人的另一特點是夸張外在的要求、問題和壓力。這種人常說自己快崩潰了,以及有太多事要去做,但是永遠也做不完。認知治療者強調問題的解決,他們會要求當事人列出要完成的事,訂出優先次序,檢查已完成的工作,并把外在的問題細分成可控制的單位。問題經過討論之后,他們往往能察覺到自己夸大了這些困難。通過理性的探索,他們對于界定和完成工作會有新的看法。通常治療者必須協助當事人列出自己的責任,并標示其中的優先次序及訂定實際的行為計劃。由于執行這樣的計劃常受到自我挫敗想法的抑制,所以治療者可以使用「認知練習」(cognitiverehearsal)技術去認清和改變當事人的負面想法。如果在治療中對方能學會克服自我懷疑,他們也許就能勉勵在現實生活中使用新學到的認知及行為技能。未來發展構成主義的溶入是認知治療法的一項趨勢近年來,認知治療法逐漸強調當事人的主觀架構與解釋,認為比對于錯誤的信念的客觀看法重要。這種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的觀點強調,人類在思想上有創造力與想像力發揮的空間,因此把焦點放在當事人的真實面目上,而不去論這一面是否正確或合乎理性(Weishaar,1993)。這種觀點的優點之一是,咨詢員不會將不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當事人身上。林德斯理(Lindsle,1994)強調,咨詢員可以借助讓當事人同時看清楚某一情況中「好的一面」與「壞的一面」,來鼓勵他們重新思考自己的絕對性判斷。借助使用構成主義的觀點,咨詢員一方面能夠使當事人去修正自己那些痛苦的信念、價值觀,以及對事情的解釋,另一方面又不會把個人的價值體系與對事物的解釋強迫當事人接受。構成主義觀點所提供的哲學基礎,使治療的工作超越了僅止于使用這一套技術。在構成主義的理論核心中,認為人們能夠從他們的的經驗世界中找到意義性。因此,在導致改變的過程中,咨詢員能促進,而不是引導。跟認知治療法一樣,構成主義取向的從業人員會以協同合作的方式協助當事人建構一致與更豐富的生活(Neimeyer,1993a)。因為構成主義哲學對于了解人們的認知改變,提供了一個堅實的架構,因此顯示出能成為整合各分歧的治療學派的一股力量(Neimeyer,1993b;Neimeyer&Lyddon,1993)。目前構成主義已經開始滲透到許多當代心理學的領域,其中家庭治療所受的影響相當大。貢獻與不足貝克的認知治療法的貢獻貝克的主要觀念與艾里斯非常相類似,雖然治療技術有一些不同。在處理焦慮、恐怖和抑郁癥上,貝克做了拓荒性的努力。他發展了特定的認知處理程序,能有效地挑戰當事人的假定和信念,并能提供新的認知以導致樂觀及改變行為,在關于貝克認知治療法的一篇實證文獻中,哈加和載維森(Haaga&Davison,1986)在結論中指出:貝克的認知治療法對沮喪和絕望的處理效果,至少在治療后可維持一年。此外,還有許多實驗支持本法對于沮喪的當事人有治療效果。偉俠(Weishaar,1993)指出,當貝克發展出認知治療法時,正好成為溝通精神分析治療法與行為治療法的一座橋梁。認知治療法提供一種有結構、有重點,以及積極主動的治療取向,焦點放在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并且,根據偉俠的說法,貝克已經成功地示范出一種以現在為核心及以問題為導向的結構性治療法,可以在相當短的時間內有效地治療抑郁與焦慮。認知治療法的貢獻之一是,它一開始就把焦點放在發展出一套要領性的工具作為了解當事人如何看待其世界的方法。因此,認知治療法跟阿德勒學派、存在主義治療法、個人中心治療法,以及完形治療法都同樣的現象學哲學觀。根據偉俠(1993)指出,貝克在理論上的主要貢獻之一是,將個人的經驗帶到能進行科學探討的領域。對于認知治療法目前與未來的趨勢,貝克(1993)指出本法適用于各種心理障礙,例如,慢性疼痛、社交恐怖、愛滋病的相關困擾、罪惡感、以及羞恥感。在評價本療法的價值性方面,貝克在書中指出:我認為,借助發展出一致、可測試的人格理論、精神病理學理論、與導致改變的治療理論;一套能夠傳授與測試的治療原理、策略、與技術;以及大量支持理論與理論功效的臨床實證資料,認知治療法已經通過心理治療法的種種考驗「p.1994」。貝克并指出,認知治療法在發展初期即遭遇精神分析治療法與行為治療法這兩大巨人的挑戰,如今則成為較流行的療法之一。他說「此時認知治療法不再是毫無經驗的雛鳥,并已證明自己能振翅高飛。至于能飛得多高多遠,則須拭目以待」(p.374)。對貝克認知治療法的批評認知治療法受到的批評包括:過于強調正面思考的力量、太膚淺與簡化、忽視當事人的過去的重要性、過于技術導向、不重視治療關系,只針對減少癥狀,并未探索造成困擾的背后原因、忽略潛意識因素的角色,以及忽略感覺的角色(Freeman&Dattilio,1992b;Wershaar,1993)。雖然認知治療法頗為直接,并且尋求簡單而非復雜的解決之道,但這并不意味著認知治療法的實踐就很簡單。且認知治療法并不重視探索潛意識里的沖突,而是以當事人的現狀為主,然后導致有計劃的改變。然而盡管認知治療法不會把焦點放在過去,或在治療中不會花很多時間去探索當事人的問題根源,但是卻也認為當事人目前的問題通常是較早期的生活經驗所造成的。但不管如何,認知治療法質疑要求當事人再度去體驗創傷事件的價值;相反的,本法會協助當事人去檢查目前的認知是如何影響其感受與行為。跟REBT一樣,認知治療法受到的一項批評是,情緒因素在治療中未受重視。然而,為了導致改變,本法除了采取認知技術與行為技術之外,也會采取情緒支持。但不管如何,認知治療法與REBT都不鼓勵情緒的通暢或在情緒上再度去體驗創傷事件。我個人認為,所有認知行為治療法都不太重視情緒在治療中的角色。彌補這一缺點的方法之一是,吸收整合完形治療法中的技術。有關這方面的批評討論,請進一步參考:WEISHAAR(193);Freeman&Dattilio(1992b)。(華夏心理網編輯)認知行為療法參考文獻與建議讀物ARNKOFF,D,B,&GLASS,C.R.(1992).Cognitivetherapyandpsychotherapyintegration.InD.K.Freedheim(Ed.),Historyofpsycbitberapy: Acenturyofchange(pp.657-694).Washington,DC: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BECK.A.T.(1963).Thinkinganddepression:Idiosynacratioccontentandcognitivedistortions.ArchivesofGeneralPsycbiatry.9,324-333.BECK.A.T.(1967).Depression:Clinical.Experimental,andtbeoreticalaspects.NewYork:Harper&Row(RepubishedasDepression:Causesandtreatment.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2).BECK.A.T.(1976).Cognitivetherapyandemotionaldisorders.NewYork: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Press.BECK.A.T.(1987).Cognitivetherapy.InJ.K.Zeig(Ed.),Theevolutionofpsychotherapy(pp.149-178).NewYork:Brunner/Mazel.BECK.A.T.(1988).Loveianeverenough.NewYork:harper&Row.B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