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叉尾鮰養殖關鍵技術_第1頁
斑點叉尾鮰養殖關鍵技術_第2頁
斑點叉尾鮰養殖關鍵技術_第3頁
斑點叉尾鮰養殖關鍵技術_第4頁
斑點叉尾鮰養殖關鍵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斑點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又名:鉗魚,是鮰科、真鮰屬魚類,原產于北美洲大陸。斑點叉尾鮰為溫水性魚類,雜食偏肉食為主,適應水溫0~38℃,最適溫度21~26℃,15℃以下攝食減少,生長減慢,正常生長DO要求≧3毫克/升以上,在水溫25~35℃,其溶氧室息點為0.95~1.08毫克/升,pH值在5~9.0之間均可生存,而以6.3~7.5為最適范圍,鹽度適應范圍為0.02%~0.85%。于1984年引入我國,早期主要在湖北、川渝地區養殖,目前在湖南、湖北、廣東、安徽、江蘇、江西等主要水產養殖省份均有分布。2001年首次加工成魚片出口美國,2007年起受到美國貿易限制措施,斑點叉尾鮰出口減少逐漸轉為內銷為主,2019年年產量已達29.77萬噸,其中廣東省占全國產量的15.77%,成為廣東省重要的名特優水產品之一。

經歷近20年的國內市場培育以及近年來預制菜的興起,斑點叉尾鮰因其肉質鮮嫩、無肌間刺、出肉率高、易加工等特點廣受消費者和加工企業歡迎。然而隨著養殖密度的不斷攀升、飼料的不合理使用、水質污染、苗種退化、病原傳播等系列問題,近年來斑點叉尾鮰養殖病害頻發、藥物殘留超標等,導致養殖戶損失慘重已嚴重威脅到斑點叉尾鮰魚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本研究從廣東地區斑點叉尾鮰養殖模式設計、苗種投放管理、日常飼養管理、病害防控、越冬管理等關鍵環節入手,重點介紹養殖戶生產中的難點和痛點,將為斑點叉尾鮰的綠色健康養殖提供新的應對思路。

關鍵詞:斑點叉尾鮰、養殖模式、飼養管理、病害防控、越冬管理

圖1斑點叉尾鮰商品魚上市一養殖模式設計及飼養管理1.斑點叉尾鮰魚精養模式該模式主要分布在廣州花都、肇慶、中山、珠海、江門等地,茂名地區近年來也有所增加。放養密度一般在叉尾4500~8500尾/畝不等,1.5~2畝配套1臺增氧機,搭配大頭扁魚,底層鯽魚或者鯪魚,一次放足,分批捕撈上市,主要以0.8~1.6斤/尾規格走加工廠渠道,1.5~2.5斤/尾走市場流通渠道,養殖周期在6-15個月不等。該模式養殖技術要求較高,投喂管理、水質病害管理都需要專人負責,飼料選擇叉尾專用料為主。2.斑點叉尾鮰搭配羅非/草魚模式該模式主要以廣州花都區域為代表,肇慶、江門、惠州等地也有分布,放養密度一般在叉尾2500~4500尾/畝不等,3~5畝配套1臺增氧機,混養羅非魚500~1000尾或草魚50~200尾不等,搭配大頭扁魚,底層鯽魚或者鯪魚,一次放足,分批捕撈上市,上市主要以普通市場流通為主。一般草魚/羅非魚達到規格后先上市,然后叉尾再集中上市,養殖過程使用草魚或羅非料為主,該模式靈活、易操作,資金、管理要求相對較低,抗風險能力強,養殖周期全程8-15個月,一般4-5個月可以開始獲得收益。二苗種投放管理目前斑點叉尾鮰苗種繁殖主要集中在湖北嘉魚縣和四川眉山,廣東省主要采用規模養殖場或苗種場將稚魚(水花)或者幼魚(朝苗)引進二級標粗培育后再做種苗銷售或商品魚養殖。斑點叉尾鮰苗種培育周期長、病害較多,尤其是幼苗期的小瓜蟲、指環蟲、細菌性腸炎等發病較多技術難度較高,規格差異大等,所以推薦普通成魚養殖戶盡量選擇越冬后,規格在10~30尾/斤大規格種苗為宜,放苗時間盡量避開4月份的梅雨期,一般推薦2-3月或者5月投放苗種。三主要流行病害及防控1.病毒性疾病引起斑點叉尾鮰病毒性疾病的病原為:斑點叉尾鮰皰疹病毒(channelcatfishvirusdisease,CCVD)。該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手段,主要以預防為主,應盡量避免苗種攜帶病原引入、加強日常保健預防、合理放養密度和飼喂管理。圖2斑點叉尾鮰兩種養殖模式A精養魚塘成魚上市;B精養魚塘;C叉尾草魚混養塘成魚上市;D叉尾草魚混養塘。2.細菌性疾病斑點叉尾鮰典型流行細菌性疾病為:愛德華氏菌(Edwardsiella)、嗜麥芽寡養單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和海豚鏈球菌(Streptococcusiniae),流行季節水溫以18~38℃為主,發病初期主要體現為吃料減慢、鰓絲紅腫開叉、零星偷死,無典型癥狀,中后期愛德華氏菌表現為頭頜有典型隆起血帶甚至開裂“爆頭”;中后期嗜麥芽寡養單胞菌表現癥狀為:腸道積水、腹部膨脹、肛門紅腫、腸道套疊;中后期鏈球菌表現癥狀為:眼球充血突出、魚體死亡前呈不規則游泳狀態并伴隨有“轉圈”的神經癥狀。防控策略要堅持“預防為主、定期保健、環境優先、對癥下藥”的方針。苗種投放前魚塘徹底清塘,推薦生石灰100kg+茶麩20kg/畝模式,可以徹底堿化底質、殺滅野雜魚和螺類,同時維持適當基底肥力有利于后期水體藻類平衡。每年4月份開始,堅持每月定期補充微生態制劑(乳酸菌、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2~3次,內服保肝利膽中草藥配合益生菌和必要的維生素定期保健,苗種期間尤其禁止抗生素原粉的使用。3.寄生蟲疾病對斑點叉尾鮰危害較大的寄生蟲病原主要為:苗種階段的小瓜蟲、指環蟲,成魚階段的三代蟲、指環蟲、錨頭鳋。防控策略為:適當提升水體肥度,維持透明度在30cm左右能減少小瓜蟲、錨頭鳋發生幾率,寄生蟲流行高峰期“梅雨季節、白露前后”提前使用中草藥、精油等內服驅蟲預防。特別提醒斑點叉尾鮰魚屬于無鱗魚對指環蟲常用藥:甲苯咪唑、代森錳鋅均非常敏感,禁止使用。圖3感染斑點叉尾鮰皰疹病毒魚體A患病魚體體表大量褪色斑;B患病魚體體表出血;C患病魚體腸道淡黃色液體、嚴重有結晶;D體表干烙狀斑點。四越冬前后的管理每年早春2-5月都是斑點叉尾鮰的一個死亡高峰期,其主要原因總結一下幾點:1.

越冬前投喂過多,內臟出于亞健康狀態,腹脂含量高,低溫凍傷增加發病幾率。2.

秋冬季節疏忽水質管理,氨氮、亞鹽指標長期超標,魚類出于慢性中毒狀態,早春天氣變化大引起倒藻、水體對流、返底、泛池等。3.

春節期間魚價較高,越冬后迫不及待加大投喂,魚類冬季攝食減少,肝膽腸胃并未適應誘發急性腸炎。4.

越冬池塘水質較為清瘦、渾濁,寄生蟲(小瓜蟲、錨頭鳋為主)發病幾率增加,誘發細菌真菌性疾病感染。圖4斑點叉尾鮰感染細菌性疾病的魚體A感染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后出現肛門紅腫癥狀;B感染愛德華氏菌后出現頭頂“血帶”;C斑點叉尾鮰感染鏈球菌后身體彎曲、頭頂“爆頭”;D感染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后出現“套腸”。防控應對策略對應誘發因素相應處理,總體策略:提前調水改底、控制投喂、提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